西西河

主题:【原创】诸葛亮为何急于入川 -- 温相

共:💬20 🌺1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诸葛亮为何急于入川

    发生在公元222年的吴蜀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非常重要的一场战役,如果说赤壁之战初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那么,夷陵之战就是完全确立了这种局面的形成。而且,从夷陵之战引发的对诸葛亮的《隆中对》的认识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试图通过个人

    的一点粗陋的见解为这方面的话题抛砖引玉。

    1.诸葛亮为何急于入川

    网上对这点争论颇多,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谁比较适合镇守荆州,或者说谁应该来镇守荆州。

    刘备入川之前留下诸葛亮、关羽、张飞以及留营司马赵云一起镇守荆州各处,和法正、庞统、刘封等人一起进军益州。在攻打雒城时庞统战死,这时,刘备调诸葛亮、张飞等人入川。值得注意的是,近来三国史学者认为到底值得不值得调诸葛亮入川,而且,关于诸葛入川的深刻背景早在王夫之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类似的质疑。

    我们知道,刘备进川后最艰苦的一战就是雒城之战,大约一年的时间,损失也比较大,折了副军中郎将庞统。不过,即使是这样,刘备仍然能够兵围成都,说明刘备那时候已经是羽翼已就。再有,诸葛亮并没有像《演义》中说的那样直接参与雒之战的,相反,到建安十九年(214年)当刘备围困成都时,诸葛亮才会同张飞等人与刘备会师。考诸历史,得知诸葛亮起身荆州大约是在刘备围攻雒的前后或者是刘备和庞统一起擒斩蜀中名将张任的前后,当时的真实情况是霍峻给刘备带信,提醒刘备东州军进攻葭萌关的背后可能是刘璋意图切断刘备的后路,这样刘备才决定诸葛亮入川。

    而王夫之等人的观点是刘备当时足以攻克全川,诸葛亮固然一定要入川,但是,没有必要这么急急于进川。这点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蜀中当时的名将首推张任,而张任在雒之战中就被刘备、庞统擒杀(见裴松之《三国志?先主传》引《益部耆旧杂记》),刘循等人见张任被杀,立刻龟缩不出。而且,在诸葛亮和刘备会师之前,刘备已经攻克雒城,进逼成都,益州可谓是基本在掌握之中了,所以,后来史家说攻取益州出力最大的是庞统、法正和张松,不是没有来由的。再者,即令是庞统死掉,法正尚在,以法正的智略足以辅佐刘备,没有必要那么急于调诸葛亮进川。

    除了我们上边列举的那个事实外,王夫之还在他的《读通鉴论》中指出,刘备之所以调诸葛亮入川,是对诸葛亮“交吴之深”的担忧。诸葛亮兄弟在吴蜀的阵营中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刘备这边,迄今为止,我们没有看到什么比较有力度的材料来证明刘备的这一担心,不过,在东吴,这种想法却并不是少数人才有的,孙权所说的那番被认为是用人不疑的话“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就是针对这种思想有感而发的,《资治通鉴》卷六十九中就记载了孙权的这段感慨的背景“时或言瑾别遣亲人与汉主相闻者”。刘备阵营中对于诸葛亮有没有这种猜忌,史料上没有明说,但是,也不能说没有,我们一直以来称颂刘葛的君臣鱼水际合的融洽关系,并且引以为古今之盛轨,这是不错,然而,我们也不要忘了刘葛君臣关系之所以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的背景是蜀汉政权一直处于复杂多变的情况中,不仅大敌未除,而且险情时有发生。刘备托孤之时也正值蜀汉政权危急存亡之秋。刘葛的关系事实上只经过了共患难的考验,还没有到达共富贵的阶段,从我国历史上看,可以共患难的君臣例子很多,然而一旦同富贵时就难以相处,君臣反目的则不胜枚举,这也是人们对唐太宗、汉光武、宋太祖等少数皇帝加以称赞的缘由,这也就是人们对刘葛关系的后延发展有些存疑的缘由。

    按着这个逻辑推理下来,诸葛亮诚然一定要入川主理国政,只是不应该急于入川,至少在刘备底定益州之后,汉中等地的略定后来也不是诸葛亮亲手完成的,有法正等人在,刘备足以安顿益州,况且收复益州后,又有大量的人才被罗致在刘备的门下,一时文武会集。诸葛亮继续镇守荆州,以诸葛亮的政治眼光和军事才能,即使东吴有取荆州的打算,也不敢轻举妄动,更不会那么轻而易举的得手,三国的局面很有可能在建安二十四年左右有一个全新的变化。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王夫之的观点,我一向不太认同

      看看如果仅仅是因为担心什么人,刘备何必把张飞赵云等统统调出来,以至荆州几乎被抽空?

    • 家园 【原创】荆州守将为何安排关羽?

      2.荆州守将为何选择关羽

      一段时间以来,网上争论的荆州留守人选问题,其实这个话题多年之前史家就有争议,比如王夫之就提出来本应由诸葛亮来镇守荆州。这些大都是从结果来看动机,因为关羽把荆州丢了,所以

      ,关羽不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诸葛亮入川之际,选择关羽来镇守荆州,显然不是诸葛亮这个层面能够作主的,换言之也就是刘备的意思。之所以选择关羽,在刘备看来,关羽有两个优势:

      第一,政治上坚定。关羽虽然早年迫于形势投于曹操的帐下,可是,并没有沉溺于曹操的结纳,反而一旦得到刘备的消息就马上追随而去,适时,刘备尚无尺寸之地,除了顶着几个空头衔之外,毫无势力可言,但是,关羽最终没有因此而背叛刘备,是经得起考验的忠实的政治伙伴。

      第二,军事上过硬。很多人质疑这点大抵和关羽丢失荆州有关。

      关于他丢失荆州的事情我们后面要谈到,此不赘。关羽在他的一生中独自领兵作战的机会不是很多,然而,这并不影响他作为三国名将的地位,在三国时期,周瑜、董昭、吕蒙、鲁肃等人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关羽的能力,除去各自的背景之外,都承认关羽是“熊虎之将”,在众多的军事将领中处于出类拔萃的地位,不仅在三国时代如此,就是距离三国不远的晋代,关羽张飞就经常被一些名将用来自比,例如刘遐,稍后的前秦的名将邓羌,到得南北朝时,南朝宋的大将檀道济就自比张飞(世以关张并称)

      ,陈朝的大将萧摩坷就被人称作当时的关张,最为值得一提的南宋名将岳飞对关张的看法,《金陀续编》卷28记载,岳飞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一死何足道,要使后世书策中知有岳飞之名,与关张辈功烈相仿佛耳。”这里面尽管也谈及节烈的问题,然而

      ,岳飞对关羽等人的功业的敬慕之情也是显而易见的。

      关羽挥军北上,连挫于禁、曹仁等曹操领军大将,以致于威震华夏。有人认为关羽大败于禁是仗着汉水的功劳,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赤壁之战周瑜等人是仗着烟火的功劳呢?军事较量是政治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作为第一线的军事指挥员应该对天文地理都有足够的了解,这点《孙子兵法》上有很好的说明,于禁不明就里以致被俘这就是他不如关羽的地方,以后关羽惑于大势,以致丢失荆州那就是关羽不如吕蒙的地方。不能因为关羽丢了荆州就否定关羽的军事能力,这是不客观的。当时,关羽兵锋直指中原,吓得曹操都要迁都来逃避关羽的打击,如果不是孙权的偷袭,关羽很可能取得更大的战果,这点也是不容怀疑的。由此看来,刘备安排关羽镇守荆州是经过充分考虑的,而关羽作为荆州守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是符合刘备的要求的。

      • 家园 有一点比较疑惑

        以曹操的军事才华,迁都不大可能,倒有可能自己带兵在半路埋伏关羽的北伐军

        • 家园 曹操那时老卖年糕,还敢伏击关羽?

          因为关羽的北上的,曹操的后方都开始骚动,他还有心伏击关羽?

      • 家园 【原创】修正后的《隆中对》对刘备、关羽的毒害

        3.关羽的失误的深层原因

        我们经常说大意失荆州,大意是指的什么呢?毛泽东后来曾经很深刻的指出关羽的所谓的大意就是对孙刘联盟这个统一战线的高度迷信。我以为当非大家不能道此,毛泽东的看法可谓一针见血

        。虽然他说这句话时显然有着当时的政治背景,不过,这一观点的提出对于研究三国这一非常事件有着极大的启迪。

        孙刘联盟是历史形成的,在一段时期以来是孙刘各自利益的联合

        ,孙权因为要腾出手来整顿交州的士家兄弟,也要对付桀骜不逊的山越,所以,孙权不仅同意鲁肃的建议,而且还把妹妹许给刘备,不能说没有羁縻的作用在里面,不过总的是联络政治感情。

        可是,随着沟通孙刘之间的最为重要的纽带鲁肃的病故,孙刘之间的分歧已经大于共同了。建安20年的平分荆州就很能说明孙刘联盟已经走向破裂的边缘。(以湘水为界:江夏、长沙、桂阳属权;南郡、零陵、武陵属备。)

        鲁肃死于建安22年,在鲁肃死前,孙权已经属意于吕蒙了,吕蒙接替鲁肃后,就开始布置对关羽的偷袭工作,其实,这在吕蒙来说也是宿愿,根据史书记载,吕蒙很早就对鲁肃说过: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可见,在孙权系统内部准备对付刘备拆除孙刘联盟的是大有人在,而且用心也很早。

        而且,作为东吴的首席军事指挥官的吕蒙还危言耸听的说服孙权:“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于强壮时图之,一日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我们说孙权不想夺取荆州那是假的,不过怎么夺取,以撕破孙刘联盟为代价,这点上孙权未必没有顾虑,比如他向关羽示好也不能说完全是欺骗,然而,吕蒙不断的给孙权加码,打气,让孙权最终确定对关羽动手,这里面吕蒙的怂恿作用不容忽视。可是,作为荆州的守将关羽并没有对此采取相应的措施,相反比较麻痹,徒逞口舌之快。最明显的就是孙权准备和关羽结为亲家反而被关羽骂回,凭空的刺激孙权一把。这就是关羽见识浅陋的地方。

        与关羽同时陷于麻痹的还有刘备。刘备在进军西川虽然花了三年左右的时间,但是,基本上还算顺利,特别是夺取了汉中,为他的蜀汉政权的外延做了很好的铺垫,在这个过程中,庞统、法正对于蜀汉立国的基本方针--《隆中对》决策都做了进一步的修正,经过修正之后的《隆中对》显然实用主义占了上风。这就是刘备急于让关羽出兵北进的主因。

        《隆中对》对进入西川之后的设想是这样的:“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里所说的西和和南抚都是对西川内部的整合,因为入川之后土著与荆楚集团的矛盾是比较多的,而且理顺内部的派系关系也是必要的。而外结孙权在这时候是至少不要过早的刺激孙权集团,不让他感到蜀汉的咄咄逼人。然而,修正了的实用主义的隆中对一方面不假孙权以词色,一方面则迅速调动基干部队进行北进。短期效应的连续得逞让刘备飘飘然,越发没有认真的审视诸葛亮的这个既定方针的厚重内涵。

        北进任务交待之后,关羽在留守荆州和布置防御上也犯了人事错误,像縻芳、傅士仁等并没有什么真的才具,而且和关羽的关系一度也很紧张。留这样的人在荆州不说还委以重任尽管是无奈之举到底还是张皇了一些,而且,关羽在前方居然放话刺激这两位

        ,徒然使得他们更加反感,增加了荆州的危险。而另一位比较具有才能的潘?F,关羽没有给予足够的信用,?F这个人很有才干,刘备对他就很赏识,离开荆州之前让他留典荆州的事务,做了治中从事,以后吕蒙偷袭荆州,只有?F不出来相见,“?F伏面著床席不起,涕泣交横,哀哽不能自胜。”经过孙权的做工作,?F降

        吴,后来,得到孙权的重视,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资治通鉴》卷68记载了?F的这样一段事情:

        武陵部从事樊?朴盏贾钜模?图以武陵附汉中王备。外白差督督万

        人往讨之,权不听;特召问?F,?F答:“以五千兵往,足以擒?啤!比ㄔ唬骸扒浜我郧嶂??”?F曰:“?颇涎艟尚眨?颇能弄??吻,而实无才略。臣所以知之者,?莆舫⑽?州人设馔,比至日中,食不可得,而十馀自起,此亦侏儒观一节之验也。”权大笑,即遣?F将五千人往,果斩平之。

        由此可见,?F是很有眼光和能力的,而且,?F为人鲠直,中书校事吕壹用事,大臣都不敢面对,唯有?F要杀了吕,以后多次在孙权面前力争。这样一个人才,关羽不能发现,不能使用,可见关羽在识人上没有什么远见卓识。

        后来,曹操听从董昭的建议,放出风去,果然关羽再度犯了性格上的毛病,犹豫不决,直到江陵失守后才仓促南返,然而已经是走投无路了。求助上庸的刘封竟然得不到应有的回应,可见,诸葛亮的《隆中对》中所说的内修政理是多么的重要,刘备暴得广大领土,遣军派将都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审视和磨合的,如果假以时日,至少不会出现刘封这种保存实力的做法的。

        刘备原来和关羽是一直保持积极的联系的,然而在陆逊封锁峡口之后,他们之间的联系就中断了,刘备始终没有得到关羽的消息,这就是为什么刘备在关羽被击破之后的一段时间竟然毫无反应的原因,造成刘备的这种失误一方面固然是陆逊等人破坏,不过在刘备看来孙刘联盟尽管不再坚固,可也不至于到兵戎相见的地步,更不会想到孙权背后的这一刀直奔主题。再者,上庸方面按兵不动也给刘备以错觉,刘封先是“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继而对刘备不言关羽败事,搞得刘备莫名究竟。终致关羽父子被东吴白白的砍了脑袋。

        • 家园 一点疑问

          关羽北伐,应该是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期间的牵制作战吧。至于围点打援,全歼于禁援军以至天下振恐,纯属意外,说成是隆中对修正版的实施,未免牵强。

          我以为:

          1。虽然明知关羽北伐,刘备并无相应的军事计划,实际上,当时的任务主要是巩固汉中和益州,而不是出秦川争天下。

          2。关羽的攻击方向上曹军实力雄厚,先后有于禁,徐晃,张辽等数支部队援救或准备援救,所谓曹操欲迁都,大概是一时沮丧,并不表明关羽当时的胜利是有战略意义的,或者是隆中对里描述的战略进攻的开始。

          3。这也是关羽对后方布置不够完善的原因,因为牵制作战,时间不长,只要密切注意东吴动向,及时回师即可保全后方,因此争夺樊城也并不可能是出于势在必得的战略目的。

          但是一次牵制行动,导致荆州失守如此大的代价,这是刘备以及蜀汉上下没有想到的,也是他对荆州局势反应迟钝的原因。

        • 家园 时机的把握啊

          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之所在吧?李泽厚说中国的文化中度是一个独特的概念。反映在政治上,大约就是一个时机的问题吧?

        • 家园 【原创】吴蜀夷陵之战前后

          4.修正的隆中对引发的毒害作用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了那个修正的隆中对,也就是以实用主义为主,忽略了一定的复杂性,更为主要的是军事上的冒进思想占了主导地位。刘备原来人马不多,地盘很小,经过法正、张松等人的配合,三年之间很快拿下西川,做了连周瑜都没有做到的大事

          ,以后在法正的奇谋之下,又大败曹操,一举夺得汉中,为合围

          曹魏钉进一个关键的楔子。刘备自立汉中王前后是蜀汉集团的全盛时期。然而,来自蜀汉集团内部的不安定因素也是相随而来。

          刘备取得汉中固然是不小的业绩,不过,也要看到一点,曹操听从雍州刺史张既的建议,“乃自到汉中引出诸军。令既之武都,徙氐五万余落出居扶风、天水界。”(《三国志》卷十五)这次大规模的移民让刘备着实吃了一个空心汤团,而且这次移民在诸葛亮后来北伐时造成的麻烦也是显而易见的,蜀汉最大的弱点就是地小民少,这种釜底抽薪地做法对蜀汉未来发展是致命地打击。所以,刘备即使拿下了一大块土地,怎么临民、怎么开拓还有很大地问题存在,汉中之战军事上固然胜利,政治上如何发挥

          军事上地胜利果实还要进一步探讨才行。

          此外,前线的主要将领像关羽、縻芳、傅士仁的矛盾,关羽和刘封的矛盾虽然没有明显的暴露出来,可是暗流涌动都是危险的种子,这些矛盾的解决都需要假以时日来处理。益州内部和西南夷的归化问题也需要很大的精力处理。《隆中对》在保有荆州、益州之后的要点就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从后来发展的形势看,刘备还没有死,汉嘉太守黄元就开始造反了,刘备的夷陵之战的大败某种意义上和淝水之战后的苻坚是同样的局面,之所以刘备没有像苻坚那样最终走投无路关键在于诸葛亮的坐镇后方和及时的扑灭叛乱,可以说刘备白帝城留给诸葛亮和刘禅的是一个烂摊子,这点在诸葛亮《出师表》中第一段就提到了。此外,诸葛亮强调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重要性还在于西南夷可以为刘备集团的北伐提供一定的兵源,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就挑选了精壮的夷人万余人分作五部,以后成为北伐战争中的蜀军的精锐。这些储备工作看起来繁琐,其实意义非常重大,刘备被一连串的军事胜利冲昏了头脑,迫不及待的让关羽出军北进,造成了军事上的冒进,也进一步刺激了孙权,让孙权最终决定向曹操表达“讨羽以自效”的意愿,为孙曹结盟创造了客观条件。

          诸葛亮的隆中对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指出了北伐的时机,什么时候呢?“天下有变”,什么叫天下有变?这就是后来的曹丕篡汉,

          曹操早有“不臣之心”,这不仅是诸葛亮一个27岁的青年看在眼中的,连东吴的第二号人物周瑜以及三国五大政治家之一的鲁肃

          也看的十分清楚,周瑜公开就说“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东吴之所以蔑视曹操的所谓挟天子令诸侯的把戏就在于此。曹操本人不是不想代汉自立,他手下的文臣武将更是迫不及待,夏侯??就说他不想做汉朝的官,然而曹操是一个务实的政治人物,他的名言叫“不可慕虚名而处实祸”,他不想因为一个皇帝的虚名引发政治危机,所以,他说“吾为周文王矣”的话。曹操固死

          ,曹丕固篡夺,这就是天下有变。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曹操长期以来执行的一种偏激的军事政策“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三国志?魏书?高柔传》)在曹操病故之后,曹魏的军事骨干力量青州军出现了哗变现象以致于大家主张秘不发丧,还是后来贾逵反对才作罢。“是时太子在??,军中骚动。群僚欲秘不发丧,谏议大夫贾逵以为事不可秘,乃发丧。”(《资治通鉴》卷69)这说明即使在曹魏内部人心也不是十分安定无常的。曹丕篡夺之后,政治形势明显对刘备有利,刘备这时候打起兴复汉室的旗号要主动得多,一面派遣关羽出荆州,一面联合孙权,一面自将兵出自秦川,孙权即使不那么积极,也不可能表示反对,毕竟这里有一个名正言顺的正统思想在。而且,经过这几年(从建安十九年到二十五年之间)的充分准备和磨合,刘备集团应该说有能力进一步给曹魏以更大的军事打击。

          可是,这一切规划因为刘备的冒进导致孙刘联盟破裂,关羽战死

          ,我们注意到,曹操在介入汉中之争前,孙刘就已经不和,一旦曹操介入,孙刘关系立刻缓和许多,所以,刘备如果不急于让关羽出兵北进的话,孙刘联盟不是不能维持的,在后来刘备兵败白帝城之际,东吴一些将领主张乘胜追击时,孙权就同意陆逊的建议请和了事。说明孙刘之间不是没有合作的余地的,而且分歧还是少于合作的。关羽战死之后,接着就是曹丕称帝,曹丕称帝后

          刘备又在第二年称帝,蜀汉是四月称帝,七月伐吴,隆中对在这个时候被打得粉碎。蜀汉的大将赵云就不同意刘备的做法,他说

          :“国贼,曹操,非孙权也。若先灭魏,则权自服。今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非策之上也。”后世之所以说赵云是葛派还是有道理的,赵云的这番见解等于继续维护隆中对的原滋味,荆州丢失已经成为事实,如果这时候和东吴暂时消除分歧,再起合作对付曹丕不是没有可能,(适时孙权已经派人请和)然而,刘备出于比较蔑视东吴和忿于关羽之被杀,就没有认真的考虑赵云的意见。正如曹魏刘晔分析的那样:“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有馀。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矣。”(《资治通鉴》卷69)

          刘备伐吴可行不可行,至少在诸葛亮来看,他没有作出必要的劝阻,因为诸葛亮的外结好东吴的前提也是要有荆州作为外围依托的,丢了荆州,隆中对的前提就少了一半,诸葛也是不甘心的,这点上诸葛亮和刘备同心,所不同的是诸葛亮应该不主张这么急于出手,或者说没有必要需刘备亲征。而且,诸葛亮也有军事上的担心,刘备东征,身边没有像模像样的名将和能臣,除了一个黄权以外,其他人都不是能征惯战或者智略出众的,所以,后来诸葛亮才有一番对法正早逝的感叹,虽也是自况,不过多少说出了当时的忧虑。

          忧虑归忧虑,刘备亲征时蜀汉集团内部多数人还是看好这次军事行动的,刘备自己也是信心十足,刘备带了四万多军队,准备和东吴较量,以往把吴蜀夷陵之战说成以少胜多,这个不太准确,

          至少把夷陵之战和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并提在数量是相差太远了

          ,《三国史话》作者柳春藩考证刘备带了大约五万到六万人马,

          《资治通鉴》说是四万余人,《三国史》作者也说刘备是四万多人,而东吴人马一般争议的比较少,确定为五万多人。司马昭后来伐蜀时说:“计蜀战士九万”(《资治通鉴》卷78)攻下成都后,蜀汉投降“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甲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按照这个数字来说刘备当时的总兵力在十万上下应该是不错,出动了四五万大军不算是倾国而来,也是集中了优势兵力

          。而孙权准备了五万军队,比之当年的对付曹操还要多一些,说明孙权也是全力以赴。由此可以看出来,刘备不仅为争夺荆州而来也是为了灭吴而来,当然消灭东吴的有生力量还是刘备的主要目的。刘备身旁没有大将也是一直以来大家感兴趣的地方,赵云自然不能带了,因为他本身就反对东征,那么马超呢?马超死于章武二年,刘备是章武元年兴兵的,是不是可以说马超那时候已经有病了呢?否则“有信、布之勇”,年纪也才四十六岁左右的马超怎么能被刘备忽略呢?还有一种观点就是刘备对马超并不是真正的信任,因为马超反复的历史让刘备不放心,刘备用人德行和能力并重,这也是有名的,而且,像彭漾这种人为什么找马超离间呢?这也是刘备的存疑的地方。李商隐后来怀念诸葛亮有诗说:“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看来,大将对于战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刘备这时候骄傲的思想占了主要地位,黄权向他建议:“

          吴人悍战,而水军沿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当寇,陛下宜为后镇。”刘备不听。刘备诚然是三国中第一流的政治家,他身上很多宝贵的东西让他得以白手起家,争雄于孙曹之间,然而,

          军事非其所长,再者,骄狂的气焰让他忘乎所以,因而尽管刘备具有“天下知名,曹操所惮”的声望也不能令他取得应有的胜利,与其说陆逊打败了刘备,毋宁说是刘备自己的弱点打败了刘备。

          刘备败后,诸葛亮接手蜀汉政权,花费五年的时间整理内外,等到建兴六年诸葛亮北伐时,曹魏也度过了磨合期,所谓兴复汉室的口号早就没有章武元年时那么动人了。所以,诸葛亮终其后来的十年来修补隆中对也无法回复到原来的轨道上来,此为气数。也是人谋不臧所致。

          我们说《隆中对》是三国时期最为重要,最为卓越的政治军事纲领,并非过誉,事实上,三国的政治格局的演变基本沿着隆中对的思路发展开来的。刘备集团在认真执行隆中对时就取得了比较可观的胜利,一旦放弃了隆中对中正确的认识,很快就遭到失败。作为隆中对的很好的注解的鲁肃合孙权的第一次谈话,也从侧面证实了隆中对的思想已经成为三国时代政治家们的共识。从这个意义上说诸葛亮作为杰出的政治家的地位是当之无愧的。

          • 家园 请教温相一个小问题

            战略计划应该是秘而不宣才对,温相说隆中对已经天下闻名,恐怕是后来的事情。当时曹魏东吴和西蜀都有统一天下的愿望,曹操和刘备自不必言,即使孙权,也和鲁肃有过对此问题的讨论。但曹魏强大,非吴蜀独自能抵挡,所以有联合的利益需要。

            如果这一计划进展顺利且为吴所知,西蜀一旦分兵进发中原,东吴能保持中立已属难得。若西蜀真能复汉成功,东吴这个地方政权只怕是城门失火祸及池鱼。曹魏直接领军从北而来已是江南震动,换成一路从四川顺江而下,两路夹攻,东吴必然不能久持。

            东吴能联蜀抗曹,是因为曹军势大,若是相反西蜀蒸蒸日上,东吴与曹魏联合也属正常:这一策略与英伦三岛在欧洲政治上对待法德两国倒也颇为相似。所以,东吴袭击关羽一方面是偶然事件,另一方面恐怕也是必然,只是提前了一些。并不仅仅为了荆州,恐怕还有阻止隆中对的意图。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