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削足适履的中国人口政策 -- 唵啊吽

共:💬289 🌺448 🌵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0
下页 末页
  • 家园 削足适履的中国人口政策

    人类今天最大的矛盾是人口与资源的矛盾,中国今天种种社会问题,也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人口与资源问题衍生出来的。把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比作穿小鞋的矛盾,那么人口就是足,资源就是鞋,计划生育就是削足适履。

    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美国是世界核弹头最多的国家。销毁世界核弹头人类就安全多了,但美国是不会将核弹头降下来的。人类控制了人口就可以缓解人口和资源问题,但是,除了中国以外,没有一个国家搞计划生育,中国的人口大国地位很快就要让位给印度了。所有发达国家都鼓励生育,所有发展中国家都不节制生育,唯独中国自裁武功,计划生育,搞得未富先老,并伴随独生子女社会症状。

    鞋小了,就要把鞋做大,不应该把脚削小。正如人人都知道消灭核武器正确却没有国家会自动放弃核武器一样,人人都知道人口压力问题,却没有国家愿意先减少人口。为什么?因为法国哲学家孔德19世纪就有句名言:人口结构决定命运。人口结构是经济大势和政治格局的基本构架,离开人口结构谈政治经济都是纸上谈兵。巨大的人口结合巨大的资源就是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实力。

    为什么美国没有西班牙裔独立运动或黑人独立运动,而中国却有藏独疆独问题?原因就是人口结构。美国的西语裔和非裔人口不是地域性的,而中国少数民族是地域性的,美国是不会以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而保护加州的西班牙语,恰恰相反,美国要求所有弱势族裔都使用英语,而中国却给自治权。所以,中国的人口结构导致了政治问题。塞尔维亚人的文明发源地被独立出去了,中国的文明发源地陕西也有被伊斯兰独立出去的可能【3】。当巴勒斯坦人欢迎犹太人人回来定居的时候,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被挤到难民营里。当年犹太复国主义使用的最重要的战略之一,就是优先犹太人人口的增加的政策,无论是鼓励生育还是鼓励移民。美国犹太人在以色列选举之日有相当部分赶回以色列参加选举,以保证选举中犹太人人口的绝对多数。

    有些人认为中国文化坚韧,元清被外族统治数百年,文化依旧。其实,那不是文化坚韧的问题,而是中国人口数量决定的。鸦片战争,西方征服了中国,却无法将中国殖民化,原因就是中国人口世界第一。汉朝的时候,世界人口约2亿,中国人口约为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1,2】。宋朝时期,世界人口4亿,中国人口还是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鸦片战争时期,世界人口11亿,中国人口4亿,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强。华夏文明延绵五千年而不断,人口是一个重要因素。我小学读地理课,读的是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经过计划生育多年以后,现在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了。而且,很快就要把人口第一大国的地位让给印度了。

    欧洲人走出欧洲,占领了美洲和澳洲。欧洲人除了占有略大于中国的欧洲土地以外,还占有美洲澳洲。所以欧美形成全球强势文化,他们没有削足适履,他们换了大鞋子。

    中国人口战略,要从国际政治角度着眼,才能制定出强国人口策略。发达国家老年化了,但北美巨大资源还有待开发。所以,全球经济大势决定了今后几十年欧美俄都是移民净输入国,而发展中国家都是移民净输出国,面对这样的全球大势中国应该制定怎样的人口战略呢?如果中国只是削足适履地减少人口而视国际人口趋势于不见的话,华夏文明前途就将黯然失色。

    两千年来,中国人口都是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鸦片战争开始的百年屈辱使得中国人口变成了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计划生育又把中国人口变为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控制人口是人类的共同责任,但是,所有发达国家都鼓励生育,所有发展中国家都不节制生育,唯独中国担负起这样一个神圣的使命,却被人权组织骂得狗血淋头。中国人的这种自我牺牲精神是于事无补的。

    【1】 http://www.vaughns-1-pagers.com/history/world-population-growth.htm

    【2】 http://afe.easia.columbia.edu/special/china_1950_population.htm

    【3】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440935

    元宝推荐:老马丁, 通宝推:脑袋,肥狐,博扬,李根,裁梦刀,观望者,不打不相识,

    本帖一共被 7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计划生育刍议(一)无本之木

      计划生育这一史无前例的对人类再生产进行干预的社会工程,在中国已经实行近三十年了。这一政策对中国,以至于全世界,无疑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关于计划生育的利弊,在学术界的探讨日趋热烈,在河里也有几次大辩论。方家雅言在上,冒昧几句,止增笑尔。

      (一)无本之木

      计划生育这一政策的提出,是有它特定的历史背景的。建国初期人口高速增长,除了在三年困难时期的短暂间断,呈现出一个连续三十年人口增长率接近或超过千分之二十的生育高峰。以当时的人口增长趋势外推,在当时的经济增长水平下,确实会带来严重的困难。针对这一迫在眉睫的问题,邓公把一胎化的计划生育政策定为了长期性的基本国策。现在回顾这一决策,存在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首先,这一决策的理论基石是不牢靠的。经历过七八十年代计生宣传高潮的人,都会记得“马寅初”和“优生学”。马寅初被当作人口学的一面旗帜,甚至有“错批一个人,多生三个亿”的说法。河里的六十年代后生人的恐怕占大多数,照这说法,很大一部分是多生出来的,都该被塞回娘胎里去。毋庸置疑,马老在耆耋之年以《新人口论》(1955-1957)为代表的人口学研究中提出对人口增长进行大规模的国家政策干预,是十分大胆的创见。但平心而论,马老在学术论证方面则挂一漏万。具体而言:第一,人口学数据严重缺乏,而且数据可信度很低;第二,缺乏定量分析,特别是人口动力学模型过于简化,人口动力学中极为重要的几个负反馈因素没有被充分的考虑。前者还可以说是马老见微知著,虽立论仓促,但毕竟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但后者则完全是囿于马老的学术水平,随着人口学这半个世纪的飞速发展,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事实上,很多人口动力学的负反馈因素,现在已成为常识,例如随着生活水平的上升,特别是妇女教育水平的提高,生育率会明显下降;人口城市化也有类似的效应。最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对人类的再生产进行大规模干预,虽然是《新人口论》的核心论点,但其理论处理却十分的乌托邦化,实在不比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描述的配种站强多少。我无意菲薄马老,但马老学说,基本上就是带上避孕套的马尔萨斯学说,整体上停留在十八世纪人口学研究的水平。马老的《新人口论》若今天用来申请科研课题经费,哪怕是用一窝蚂蚁来做实验,也会被同行批的体无完肤,休想拿到一分钱。

      马老留美求学期间(1906-1914),“优生学”是科学前沿,堪称一时显学。在生物界大名鼎鼎的美国冷泉港,二三十年代时便是个优生学研究中心,其研究成果,包括对优等白种人标准人样的分析,特别是颅相学分析,已成为科学史中一段经典的笑料。优生学和当时的另一显学,社会达尔文主义,实际上是带有极为浓厚的白人至上的意识形态色彩的。几乎所有的西方国家当时都推出了以优生学为理论依据的政策,纳粹种族政策便是其中的一个极端。不难想象,优生学在二战后很快就被主流科学家所唾弃,优生学研究成为了最为政治不正确的研究。而正是这一学说,在八十年代初被中国人捡起来,当作计划生育的一个主要理论依据。这当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基础科研水平的严重落后,也是与外界交流长期隔绝的结果。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在思想界学术界更是一时间泥沙俱下,有“人体特异功能”这样荒谬绝伦的东西,更多的是在做学问上的草率,轻浮,急功近利。遗憾的是,这些不科学,甚至是反科学的东西,参杂在了计划生育的决策过程中。

      通宝推:唵啊吽,
      • 家园 计划生育刍议(二)贪天之功

        贪天之功

        尽管在计划生育的决策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毫无疑议计划生育对中国这三十年的发展有着全方位的影响,其正面意义是不容否定的。特别是计划生育对于支持改革开放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冲三十年人口高速增长带来的冲击,度过这一社会转型期的难关,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基本上达到了最初的政策目的。现在很多学者指出“人口红利”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卑之无甚高论:第一,托建国头三十年没有计划生育的福,有大量的青壮年可以投入生产;第二,托建国后三十年计划生育的福,人口再生产这一重要的长期投资被大大削减,移作短期投资和消费。但显而易见,人口红利是不可持续的,而现在的中国,则面临着从人口红利到人口负债的转折点。

        应该指出,计划生育的效果有被夸大的倾向,而且这一倾向同时存在于这一政策的正方和反方。实际上,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力度和效果,在八十年代最为显著,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递减。这是因为人口动力学中的负反馈因素,进入九十年代后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结论,是有大量的空白对照试验支持的:如果我们把中国的计划生育看作一个巨大的人口动力学试验,令人深思的是,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欧美国家,日本,韩国,甚至台湾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几乎无一例外的出现了人口生育率的急剧下降。

        事实上,生育率转折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二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中产生的婴儿潮。对这一现象有很多解释,这里我们先提相对收入理论:大批的年轻人涌入劳动力市场引发激烈竞争,导致他们的实际收入水平相对于预期收入水平有所下降,进而使他们减少对人口再生产的投入。这里的预期收入水平可以被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社会财富分配模式:在西方婴儿潮的学术研究中,就经常用高年龄段人群的收入水平作为参照,在中国,巨大的城乡差距,以及沿海与内地之间的差距的存在,使问题更为复杂,但总体来说使预期收入水平进一步偏离实际收入水平;我个人认为被低估了另一影响预期收入水平的因素是消费文化,过度消费和人口再生产这一长期投资直接冲突。有趣的是,相对收入理论可以从一方面解释在建国之初长达三十年的“婴儿潮”:这只能产生在一个财富分配高度平均,消费文化被高度抑制的社会里;而当这两点在改革开放中被完全逆转,中国社会便迅速进入了生育率转折。

        生育率转折的另一重要原因是人口城市化,这在发展中国家中尤为显著。城市人口生育率大大低于农村人口生育率,这一规律古今中外普遍适用。当农村人口在短时间内大量涌入城市,就会导致生育率急速下降。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城镇化水平由不到20%提高到接近50%,而这一趋势在可预见的将来还将继续下去,并对生育率施加持久的压力。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城市人口生育率为何低于农村人口生育率。我个人的一个看法是支持人类再生产的很多社会因素,包括伦理道德,是对农村生活最优化的。对于大规模的人口城市化,人类社会还在一个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而这一问题的妥善解决,是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关键。

        最后我还要区分作为个人行为的计划生育,和作为国家政策的计划生育。个人对生育的有效和自觉的控制,是二十世纪一个最主要的社会趋势,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标志。近几十年来的生育率转折反映的是生育率本质上的改变,而不仅仅是数量上的改变。计划生育这一个人行为模式的改变,还带来了深刻的社会道德和社会伦理的变化,其作用像滚雪球一样被不断放大。这种文化上的深远影响,罗素在他的《婚姻革命》(1929)中就做过前瞻性的阐述,而现在更是东西方社会共同的热点话题。作为中国国家政策的计划生育,只是顺应了这一潮流,推动了山顶上的这个小雪球。当生育率如雪崩般哄然而下时,计生委是领不起这个赏,也担不起这个罚的。

        • 家园 谢谢。人口结构是经济局势的骨架,你这里说得比较清楚

          日本现在就是由于人口结构问题(老年化)陷入通缩经济困境。日本负债率是发达国家中最高的。债务比GDP还高出许多。

          许多跟帖不明白其中道理,以为人口越少生活质量越好,不知道人口结构主导经济局势,当人口结构出现问题时,什么经济措施都是枉然。

          他们拿印度比,认为人口多经济就无法上去,这个观点你解释得也很清楚,就是在某阶段是正确的,长此以往就谬误了。

          中国人口从三分之一降为五分之一,如果这个趋势不及早纠正,国际势力对比以后就麻烦了。人口结构是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基础,人口结构工程是战略性工程。

        • 家园 你的普遍规律说法是错误的。

          “一个普遍规律是人口生育率最初随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

          这个绝对是错误的。

          • 家园 这里的生育率指总和生育率

            这里的生育率指总和生育率,是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婴儿死亡率的降低,以及妇女营养卫生条件的改善,都有助于提高总和生育率。但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影响更大,而这更重要的是通过降低人口死亡率来实现的。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我删去了这句。

    • 家园 总得先解决一双大鞋再谈削不削足吧?

      大鞋哪来?

      出去抢,好像这不符合汉民族的传统吧?

      那还有什么确实可行的办法呢?

      你说说看,总得有一个才行吧?

      “人多力量大”这话老毛说说还行,换了清朝和民国,人多有用啊?

      英国没中国人多吧? 日本也没中国人多吧? 就算现在那美国也没中国人多啊!

      当然,海外华人多生点我赞同,别人的地盘和资源,养的总归是黄皮黑发黑眼睛,那就养呗。

    • 家园 有寄生拥护者说,结构老化不要紧,引进移民

      俺们中国汉人大方的很 好好的腾出生存空间给维吾尔人 非洲人使用

      多么伟大和光荣啊

    • 家园 有宝不能推只好花了

      应该明确允许第二胎。

    • 家园 又来一例:一门五子

      烟花爆炸,一炸炸出五个儿子来。

      ===========================

      普宁富豪非法放烟花20死49伤 肇事者曾任村长

        41岁的杨创义和妻子黄艳菲都是普宁石桥头村人,为了方便打理田地,两三年前,夫妻俩带着5个儿子,在杨俊树家对面的菜地里搭起一间简易屋棚,一家人住了进来。

        杨创义说,事发当晚6时50分许,他抱着小儿子杨锦剽(4岁)外出散步,二儿子杨锦松(15岁)三儿子杨锦勇(10岁)则骑着单车,带着四儿子杨锦铭(7岁)到杨俊树家门前观看燃放烟花,妻子留在家里料理家务。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