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说文论武之民族主义(一) -- 井底望天

共:💬374 🌺1619 🌵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说文论武之民族主义(六)

      前面谈到了南宋在崖山之战中灭亡,那个时候,南宋的抗元名臣文天祥在元军的战船上,亲眼目睹了整个海战的过程。

      文天祥,严格的意义上来讲,不是一个武将,算是一个文弱书生。他在南宋宝祐4年(公元1256年)中了进士,并在集英殿的廷对中,以“法天不息”的核心观念写的《御试策》被宋理宗钦定为该科状元。

      文天祥的老师是欧阳守道,而欧阳守道则是宋朝理学大师朱熹的传人,因此文天祥本人算是朱熹的三代传人。而南宋的理宗皇帝又非常推崇程朱理学,因此君臣算是一拍即合,在文天祥的廷对中,贯彻的始终是程朱理学的基本思想。

      因此这个算是中国历史和文化上的一个悲剧,在一个国家和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需要救亡图存的时候,皇帝和最出色的大臣,讨论的不是强兵之策(因为南宋如果不算是富国的话,全世界从古到今,就没有人敢称富国了),而是天道之理,和人道之修。

      这个时候,一个民族似乎应该出现的是中国秦国的商鞅,或者是普鲁士的俾斯麦。就算是这样的铁血政治家没有出现,最起码也应该出现苏秦或者张仪那样的战略家。

      其实就算是俺说的当北方游牧民族手中有了粮,其军事优势仍然表现在短暂的冲击力上。金国的南下战略基本上是两次,其实都被南宋的军民所挫败。当时有一个著名的战事,就是在南宋绍兴10年(公元1140年),金朝大臣完颜宗弼,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金兀术,撕毁合约,南下攻宋,在顺昌(今安徽阜阳)打了一战,企图从这里南渡淮河。

      当时防守的南宋将领刘锜实行的是全民抗战的路子,男子备战守,妇女砺刀剑,为了背水一战,制止宋军出名的逃跑习惯,他还学项羽,破釜沉舟,把船只凿沉,断了大家过淮河的后路。

      而这次战役的时间是在盛夏,金国的重铁甲骑兵在中午时分,酷热难熬,口干舌燥的时候,附近颍河水里,和城外的野草中间,又被南宋军民撒满毒药,导致金兵人马大批中毒而削弱了战斗了。结果就是刘锜以区区不到2万的军队,以少胜多,和其他的著名抗金将领岳飞、韩世忠等,遏制住了金兵的攻势。

      另一次就是前面提到的海陵王南侵,也是以金兵大败而结束。

      因此只要宋朝能够积全国的财力和人力,抵挡住金国和后来蒙元的短期凶猛的攻势,坚持打持久战,能够做到全面皆兵的话,应该不至于被外族灭亡。

      但是要做到全民皆兵,一个民族必须有坚定的民族主义意识。而从文天祥的情况来看,当时中国的士大夫阶层的理念里,民族主义的意识并不浓厚。

      当年文天祥被俘之后,从元太祖忽必烈以降,都非常渴望可以把文天祥劝降。因此押送他去观看南宋灭亡的崖山之战,其实是一种心理战。

      看到南宋军的惨败和王朝覆灭,文天祥当然是悲从中来,当时写了一首44句的七言古诗,以表达“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恸哭”的绝望心情。

      这首长诗的开头四句,说道“长平一坑四十万,秦人欢欣赵人怨。大风扬沙水不流,为楚者乐为汉愁”。因此可以看到文天祥类比蒙元和南宋之战,似乎不是不同文化,或者不同民族的争战,而是相当于战国的秦赵之战,和楚汉之争。

      在后面提到元军的时候,文天祥用的是“南人志欲扶昆仑,北人气欲黄河吞”,“昨朝南船满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北兵去家八千里,椎牛酾酒人人喜”,可以看出并没有带有强烈的民族意味在里面。

      这里只要简单地将文天祥里面对敌方的描述,和更早一点,没有受到朱熹理学影响的南宋将领岳飞对比一下,就可以看出不同。在岳飞的眼里,金兵可不是北兵,而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蛮夷,其文化上的民族意识,显然要强烈得多。

      从个人的角度来讲,文天祥的人格完全符合儒家知识分子的理想境界。在南宋大厦将倾的时候,各地的地方势力和知识分子,要么考虑如何在蒙元新朝里谋个一官半职,要么如何考虑自己在地方上的明哲保身,只有文天祥响应了谢太后的勤王诏书,在元军20万大军的锋芒之下,召集了万人的乌合之众,试图抵挡蒙古铁骑。

      有朋友劝他,你还是洗洗睡吧,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文天祥回答道,“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几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义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社稷可保也。”

      可以看出来,在文天祥的高尚人格中,有传统儒家“天下为己任”的抱负,有孔子的“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责任心,也有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性,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实在是俺们今天的为政者和读书人,应该学习的楷模。

      在元世祖忽必烈多次劝降不果的情况下,甚至以中书省宰相的官位为许诺,都没有改变文天祥的信念。最后忽必烈见了文天祥,问他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一死而已。于是从容就义于北京的柴市。

      通宝推:atene,李根,
      • 家园 国家存在的基础在于民族,

        如果抛开了民族主义的基本立场,去谈国际主义以及所谓的公平公正,就跟南宋末期的士大夫一个样子,反正谁来了当老大不都是一个样,只要自己有才华,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等待新老大的赏识并非空想。汉唐是中国民族主义感情最强烈的朝代,也造就了最伟大的王朝,而宋朝抛弃了民族主义,追求虚幻的理,造成了整个国家民族意识单薄,缺乏破釜沉舟的以举国之力进行抗争的勇气。而此后1000年,陆续被蒙古、契丹、女真、日本等少民蹂躏,差点亡国灭种。幸亏我们又挺了过来,民族主义的大旗又被抗了起来,这是我们民族能够重生的基础,这也是我们能够再次崛起的精神力量。

      • 家园 井大好文持续阅读中,鲜花通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宋末的知识分子也没有如此不堪

        比如说岳麓书院的学子在保卫长沙时,都荷戈卫城,战死者什九。

        再比如说文天祥的老师江万里,饶州城破之时,说:“大势不可支,余虽不在其位,当与国共存一亡。”投水自尽,其家人与学生从者200余人一齐赴死。其弟在和元军作战时被俘,不屈,被肢解。

        《宋史·忠义传》记载的忠义及遗民是174人,《昭忠录》记载了130余人。《宋史·忠义传》是这么说的:“及宋之亡,忠节相望,班班可书。匡直辅翼之功,盖非一日之积也。”

        南宋的书院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知行合一的,象文天祥,谢枋得等这样的刚烈忠贞之士,虽然说无力回天,但其精神也不能说没有一点意义。

        • 家园 中华自古不乏以身报国者

          这也是华夏文明延续几千年的原因。

        • 家园 何不食肉糜的讲一句,

          200多人为啥要投水呢?

          • 家园 嗯,后边不还有一句吗?

            江万里的弟弟江万顷是在抵抗时被俘,不屈而死的.可推测能上战场的都已经上战场了。

            200多人相率投水而亡,当时人称为尸积如叠。200多人这个规模其实也不算小,你可以想象下当时的场景。

            如果说能使这200多人为某种信念从容赴死,那么这种信念在当时想必还是有其鼓动人心的力量。

            理学在现在受到不少非议,但就其出现的年代而言,还能算是一种比较有意义的学说,在宋末,很多理学的饯行者,也能做到知行合一,说他们是真君子也不为过,当然,那个时代需不需要真君子就不一定了。

            • 家园 是啊,

              我就是看到后面江万里的弟弟抗敌而死才奇怪这200人为什么要去投水,按照形式的儒家思想,抗战时候的王二小也谈不上什么君子了吧。。。

              个人感觉“君子”,这个词在礼崩乐坏的年代说不好是褒义还是贬义。。

          • 家园 你以为想死就那么容易?

            城破国亡,已无力回天,也就不必“貌似英勇”地战死了,徒受其辱罢了。明末张煌言是众多人里人格品行最无可挑剔的吧,最后也主动解散军队,可见其无奈。

            • 家园 如果不想死的话不必苛求,

              但反正都是一死,何不跟敌人拼了?中国人都像这群儒生似的,中国这块地方70年前就变成讲日语的地方了,又或许是100多年前变成讲英德法俄意大利语的地方了。。。

      • 家园 南宋主庸臣奸,在骨子里面缺乏抗敌的勇气;反观蒙元

        一方,时时刻刻野心勃勃,一看在江淮等地占不到大便宜,即刻开始了大范围的包抄作战,先从陕西入四川,强渡金沙江占领云南后形成了对南宋的战略包围,之后出重兵围攻襄阳要塞,激战6年后占领,然后顺长江而下,一鼓作气占领临安。

        此一刻南宋政权大势已去,无论是过去还是现代的‘宋粉’们只好涕泪交流了。

      • 家园 呵呵,有宝啊

        送花 关闭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送花 关闭

      • 家园 民族主义只是资本主义扩张的副产品

        诚如楼主所说,中国以前是讲文化的,中原文化优于四边蛮夷,潜台词是中原生产力高于周围。由于种种机缘,会被暂时的击败,甚至亡国,但是文化不会亡,因为它是先进的。因为它还可以扩宽四边蛮夷底层被压迫者的生路。

        但是到了近代,资本主义的扩张成了世界潮流,更为重要的是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成了潮流。因而那些被殖民国家遭受到的不是资本主义的先进文明,而是被资本主义残酷的压榨。

        在这种情况下,被压迫的殖民国家必然以另一种团结反抗的形式出现,这就是民族,有时候还是种族。

        对于中华来说,面对强悍的资本主义文明,从总体上来说,中华文化已经没有什么先进性而言,我们可以凭借反抗,也只有民族。

        所以民族主义就更是一个副产品,一个表面的东西,它可以被利用于一时,但是不可以真当成一个实质性的东西去追求。

        所以毛在天安门上说的是:“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而不是“中华民族开始复兴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