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管中窥豹,中国科技发展之大趋势 -- 明石

共:💬148 🌺1080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并不是他们想干净,于是就干净了

            这个还是一个资源的问题,资源多,就不用过多压榨自己人。仅此而已啊,千万别想多了。

          • 家园 所处的历史阶段不一样,表现的形式也不一样

            我一直认为欧洲人更加野蛮,当年被屠杀的殖民地人民肯定同意这一点。现在时代不同了,干这种事情不能明着来了,所以就借着恐怖主义来到了伊拉克。

            当然中国资本原始积累也靠压迫广大劳动人民,过劳死,环境污染,各种问题都不少,但是和欧洲人比起来,中国资本家不算最坏的。

      • 家园 要看怎么说了

        因为家里有人在某外国企业(在行业内,算是顶尖的企业了)的中国研发中心工作,所以略有所知——那里的倾轧内耗一点也不弱,但是依然得到了总部的表扬,因为能出成果。而他们本国的研发中心,不仅同样内耗,而且工作效率更低。当然,苦干的人也有,不过属于绝对的少数,多数人就是在混。

        • 家园 说的对

          家里有亲戚在国内爱立信研发部门,回来讲起他们的内耗,人浮于事,好多亲戚都大吃一惊,完全颠覆了他们心目中的外资企业的小清新。

        • 家园 说得对,多数人就是在混
      • 家园 世界上并没有理想国度

        世界上创新能力最强的是硅谷,工作最拼命的也是硅谷。这些人为什么而工作?为了单纯的技术理想?世界上没有圣人。

        我不知道你指的技术环境是什么,我接触的外企不少了,从来没发现过你描述的那种技术环境。至于技术好的人会搞一辈子技术,这个应该是极少数,IT行业外企技术人员在同一个公司能干到25年以上的,简直是凤毛麟角,一万人里找不出几个来。搞学术是可能的,工业界,不大可能。这个行业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悠悠闲闲搞一辈子技术的,可能你没见过他们为了取得这个江湖地位拼命的时候(这种地位和当领导其实没什么分别)。人一旦悠闲下来,能力会下降得很快,创造力很容易就枯竭了。

        国内有些技术高手也是为自己工作的。我听说过有几个人就背着个电脑包到处玩,接到电话才开始工作。

        通宝推:广宽,
        • 家园 有一定道理,不过......

          为理想而工作的技术人员真的很少,估计在发达国家也如此。我也认为,首先生活上非常宽裕,才能为理想而工作,叫别人饿着肚子闹革命是不现实的。这些人尽管在企业中是几少数,然而却是技术人员的灵魂人物。不过在国内,我觉得技术人员基本上没有灵魂人物,大家都围着资本转。就算当初华为的技术灵魂人物李一男,尝到资本的甜头之后,估计现在也不怎么搞技术了。从这个意义看,我觉得国内的技术环境比发达国家低一个档次是有道理的。

          我觉得国内的研发模式,逼近发达国家水平是有可能的,甚至可能从市场角度逼得一些国际大公司也生存困难。但是如果真的想超越,难啊。

          象兄台说华为比思科强很多,不过只是听说华为抄袭思科的,我没有听说思科抄袭华为的。华为的研发成本比思科低,节约的钱今后会用于市场比拼,导致思科可能市场萎缩我相信。但是缺乏技术领军人物,大家都是向资本看齐的企业,能够全面超越思科,我确实有点怀疑的。

          不过无论怎样说,华为还是有可能全面超越思科。国内其他大多数IT企业,我估计的结果是市场份额越占越大,但是最高端产品还是要拱手给人。

          • 家园 你这段话分析得很有道理

            不过趋势一旦形成,变化很可能比想象的要快。三年前创业的人相对还比较少,现在真的身边很多资深的技术人员都开始搞小公司玩票了。这也许是因为收入的增长和市场的扩容提高了人们承受风险的能力。至于技术上的灵魂人物。。。这是对成功者的恭维,成功的人才会得到这种称谓,而不是先有灵魂人物,后有的创新。一个人或者团队开始艰难的创业过程,他们的技术可能先进到市场暂时没办法接受,成功了就会有灵魂人物,失败了谁也不知道。

            大公司要在技术和商业模式上取得突破是很难的。但是一大堆小公司就没办法预测了。而小公司才是创新之源。

            • 家园 小公司啊

              好像有人说,80年代大学毕业想的是振兴中华,90年代大学毕业想的是成为啤酒盖子,2000年后毕业的这一代想的是自己能买房子,不知道2010年以后的大学毕业想的会是什么

      • 家园 这种“真正好的环境”并没有在地球上存在过

        将来也不会有,除非共产主义实现。有人的地方就有浆糊,你说的国内的情形在国外一样也不少。为“实现理想”而工作的大概只有刚入行的初级技术人员,能做到高层的无不背景过硬,长袖善舞。国外从事管理、领导的确实较少技术人员,但那只是因为在国外管理、从政都相对更职业化的缘故。比起国外,国内高层知识分子和政界、商界的勾搭不过小菜一碟。国外的总体环境确实更好,好在哪里?更丰富的公共资源而已。国内技术人员为什么想当官?不过是为了更好的待遇,更多的资源。资源越少,斗争越恶,全世界都一样。

    • 家园 推荐一本书

      Google中国吴军主笔的《浪潮之巅》,从中可以看看美国IT巨头AT&T,IBM,Motorola,Apple,Google们的成功与衰败之路。这些公司对新技术的资金投入是非常恐怖的数字,远超大部分人的想象。这些成功者和失败者们的轮盘赌,最终才成就了美国。

      下面试举一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找或者购买:

      Intel: “1985 年,英特尔公司继摩托罗拉后,第二个研制出32 位的微处理器80386,这个芯片的研制费用超过三亿美元,虽然远远低于现在英特尔新的处理器芯片的研制成本,但这笔研制费超过中国当时在一个五年计划中对半导体科研全部投入的好几倍。英特尔靠80386 完成了对IBM PC兼容机机市场一统江湖的伟业。”

      • 家园 花之。业外人士只能看到成功的结果

        但没有哪个成功的例子不是建筑在无穷多失败的垃圾上。国内科研要在创新能力上更进一层,一个允许试错、容忍失败的氛围必不可少。建立这种氛围所需要的经济实力已经具备,不过国内的公众舆论、以及科研界本身的思维定势在这方面的宽容度还很小。但我个人对这方面的改善持乐观态度,毕竟经济基础是王道,而且科研界的大换血应该就在这十来年内

        • 家园 同意,大规模的投入对于即使是大公司而言,

          其一旦失败对于公司来说,打击都是非常严重的。Motorola高达50亿美元的铱星计划投资失败,是Motorola转向衰落的一个关键点,不光是钱的损失,包括整个计划实行期间公司对于技术走向的把握都有可能因为整个计划而脱离真正主流的发展方向。IBM在90年代发起的Workplace操作系统发展计划投资高达20亿美元,整个计划失败之后,IBM几乎放弃了自己研发新操作系统,装而给Linux投钱,不能说教训不深刻。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