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媒体报道的建龙核电产业链计划(不保证正确), -- wqnsihs

共:💬63 🌺7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川锅不是破产了么?

      我印象中在四川,东方锅炉才是老大吧(偶在东锅的附属医院出生的).虽然东锅上市时的几个头头都吃牢饭去了.

      川锅算是军工系统的,效益一向不好,去年就在说要破产.

    • 家园 建龙多元化运营的难点(供讨论)

      根据公开报道,我们知道建龙已经是一个多元化的企业集团,至少有钢铁、造船和电站设备等行业。但是从纯粹管理技术的角度来看,这种产业结构却非常难于管理,理由如下:

      风险平衡不易:这几个行业都属于基础投资行业,中国的宏观调控5、6年必来一回,大家应该对2004年宏观调控导致江苏铁本垮台的原因应该记忆犹新:银根紧缩导致市场萎缩。所以一旦再来宏观调控,建龙的经营风险将转化成系统风险,整个集团内部将没有避风港。实际大型多元化集团必须建立产业水密舱,避免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2、现金流量平衡不易:这几个行业都属于自己密集型,资本的回收都很长。而中国目前缺乏获得长期资金的机制和平台,例如我们没有长期信用银行,没有产业投资基金,没有企业长期债券市场,所以建龙必然短融长投,面临极大的现金流量压力,一旦银根紧缩,银行收债,又没有可以平衡的短期现金收入来源,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

      3、投入产出效率平衡不易:目前这几个行业的高毛利是建立在环境红利基础上的,一旦环境政策改变,企业必须为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买单,几个产业的毛利都讲同时下降。这时建龙将无法平衡投入产出,甚至连缓冲余地都没有,只能束手待毙。

      4、产业链互补平衡不易:这几个产业没有互补性,也即一个产业的增长可以带动另外一个,例如金融可以带动制造业;服务业可以带动制造业等等。这几个产业虽然有一点上下游关系,例如钢铁为造船、电站提供原料,也仅仅起到理论上降低一点成本的作用。但是产业之间互补更重要的作用是扩展市场需求和提供资金、技术等等。

      参考美国通用电气的主要产业板块:核电站、飞机发动机、医疗设备(核磁共振等)、消费类(GE照明、GE家电等)、GE金融等等,会发现他的产业配置要合理得多。例如有投资类,也有消费类,不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有长期回收的项目,也有短期现金流回收安排(例如飞机发动机70%是波音等订货,30%是作为备品备件租赁给各航空公司,有非常稳定的短期现金流量);有短期融资,例如商业贷款,商业票据,更多的却是GE金融发行的长期债券或滚动票据等长期资金;更重要的是,GE由于其技术优势,产品毛利高的惊人,发动机、医疗设备毛利都高于50%。

      所以,相比而言,GE的运营管理比建龙容易。

      • 家园 建龙和GE的可比性不大吧

        GE是典型的短期利润驱动型,白话说就是什么赚钱做什么,什么利润高做什么,而且都是快钱。

        核电站、飞机火车引擎、医疗设备、消费电子(这一部分由于核心技术已经被山寨大国吃得差不多了,利润率越来越低,目前应该不算GE的核心业务了吧)、金融这些都是高技术门槛高利润的行业。

        不过这些行业一旦被敌人突破了技术门槛,利润率就会大大下降。

        而建龙涉足的钢铁、造船和电站设备貌似着眼更长远的战略布局。

        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是制造业的时代,钢铁是基础原材料。造船代表物流,是贸易的基础。而电站设备则是新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材料、新能源、物流,建龙吃的都是工业社会的刚性需求啊。

        无论何时,领跑的都比追赶的要相对困难一些,站在这个角度,GE和建龙谁更容易一些还真不好说。

        • 家园 你说的是战略层面,也即选择行业。我说的的运营层面

          也即行业选定后,一个总裁如何进行资源配置,如何平衡风险,是技术问题。战略问题难度从来大于技术难度。但是建龙到底如何考虑战略的,我们必须再等等更多的信息出来,才可以判断:是仅仅因为捡便宜进入呢还是预先布局?

      • 家园 都是重工业啊

        差不多也是03/04年,偶爸也想投钱建个锅炉厂,偶那时去查了下相关资料.

        1.重工业的利润并不差.

        曾经有一个时代,大约90年代初吧,重工业的效益极差,全行业行业性亏损,给我的印象很不好.但是03/04年偶去摸底时,发现行业环境已经完全不同了.当时锅炉的利润,竞争最激烈的小锅炉,用来烧水烧饭的,净利润也有20%,大点型号的利润往上能到50%.

        主要原因,一是极高端的进口货实在是太暴利了,给我们留出了广阔的利润空间,二是国有企业的冗员水平和管理费用还是没法和私企相比,三是当时经济过热(所以当时才会一刀切,砍了不少钢厂项目).另外高压容器,和高压电一样,实际上是存在技术上的进入门槛的,限制了中小额私人资本的进入.

        2.重工业的利润周期和整体经济周期相一致,稍滞后一些.

        看上去是五年回本(按最低20%计),但是中国的经济周期实在太没准了.私人资本的特点,本来就是船小好调头,这一堆的重工业设备买来,万一经济调头了,或者调控了,或者再次发生行业性的全行业亏损(90年代初那一波给我的印象实在太深了),现金流就会出问题.如果他们手头的现金足够,倒是不怕这样.只要对中国整体经济的成长有信心,是不怕没生意的.

        3.付款和工程款一样

        就是先付30%,造到一半/安装时付30%,调试完毕,验收,正常运转了,付20-30%,一年后没问题,再付尾款.

        问题是这个尾款经常会收不到,回款困难是中国国情,而且这种工程,可以编造理由寻找小毛病,然后拒付尾款的.

        如果是做核电配套设备的话,回款是不成问题的.

        4.关于造船,不知他们是买的船厂,还是租用船台.

        我觉得中国在总体上是运力不足的,所以铁路会那么挤,公路也老塞车.船也应该是不够用的,去年危机影响,无非是海船不造,造河船而已.

        大型船只/船台我想他们还不至于去碰,风险太大了.

        5.我觉得他们只是觉得某些资产过于便宜,所以才会买下来.

        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是对重工业资产的估值.

        不必事事和GE相比,各自的定位不同.

        6.关于资金,如果是涉及到大量就业的话,政府应该还是会支持的.

        小企业贷款难,规模做大后,只要报表漂亮,资金应该不成问题的.

        • 家园 关于长期资金问题,我举一个我知道的央企的例子

          在2001年,这个央企看中了一个特大型化肥项目,经过一年多程序(无非评估,国资局报批之类),对方省政府开价56亿,50%股权(这个央企以前已经获得20%股权,另外股权属于建行,后来转给信达),经过讨价还价,50亿成交。当时所有知道交易信息的银行都找上门来,主动提供贷款。也签订了授信文件。正在这时,宏观调控开始,再也从银行贷不到款,授信作废。企业自有资金不足,只好暂停。结果省政府自谋出路,引入外资,现在已经是国内最大的矿石化肥企业。就像一台印钞机。后悔不已。所以,不管什么企业,一旦宏观调控,无一幸免。中国没有长期资金市场,是制造业投资最大的问题。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