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大话中药发展史(1)——起源 -- 花大熊

共:💬453 🌺1912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可惜早已经随着文明衰落湮灭了

            少了中药几千年持续系统的发展。现代中药学的发展很快,成果也多。希望楼主以后能说一说。

            • 家园 新方法替代旧方法是历史规律

              世界各国的传统草药都被现代医学替代。

              如同我们的衣食住行的其他方面一样。

              当然,历史要记住,文化要发展。历史上的中医哲学文化历史艺术,还是要继续研究记录的。正如埃及的纸草遗书被发掘翻译保护。我们也要保护好中医的书籍文物,甚至所谓的哲学思想。

              • 家园 呵呵,那欧洲最近还搞什么草药法

                好啦,这种争论太多了,不跟你争这个,把楼搞歪了。

                • 家园 以满足部分爱好草药者的情节

                  部分天然草药还是有一点疗效的,经过严格验证筛选还是可以用的,尽管既不经济也不高效。

                  我也盼望中国的中药也有同样的检验效果的方法,不至于随便一个人就可以到报纸上吹。

    • 家园 【原创】大话中药发展史(7)——《神农本草经》

      话说六国灭,四海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可惜他老人家在位的时间太短,要是他和本朝太祖一样寿命,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历史不容假设,否则就成了那种满世界都是的历史穿越小说了。于是乎,整个秦朝也短到大家还除了叛乱还没来得及做点正经事,就灭亡了。

      秦代,作为科技文化的医药事业,实在没啥好说的。

      很快就是两汉。汉代是历史上第一个空前的大帝国。强大到我们今天每个人填履历表的时候都回避不了那个“汉”字。汉代无论是历史文献还是考古发现,都已丰富起来。无奈医药在传统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所以正统史料里记载不多。还是从挖坟的那点事情说起。

      西汉最重要的坟莫过马王堆了。马王堆里宝贝太多。拣和药相关的说,就是帛书《五十二病方》了。当时挖出方子并没有名字,我们为了出版和查询的需要给它起了现在这个名儿。因为总共是治疗52个病的,一共280多个方子,提到的药物大约240种。铁证如山,说明当时开方子抓药治病已经是常规医疗手段了。

      马王堆一般认为是公元前168年左右。也就是西汉初年。汉朝初年,中医的诊断治疗已经成为一种常例,可以想象一定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更何况还有关于脉法,灸经的帛书来佐证。换而言之,那个时候看病和今天已经差不多了。

      也就是在汉代,据考证是东汉。中药的专著——《神农本草经》终于横空出世!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目前流传于世最早的本草专著。所谓本草,笼统的说是木本和草本,你姑且可以认为就是谈论来自树皮草根的中药。根据那些本草学家,历史学家的考证,书的作者很可能是一位江湖郎中。在把他的药物学知识记录成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之后,可能是考虑到自己实在太过渺小,很自然的想到要拉上位名人作为该书的名誉主编,好让书能够多卖两部。还有谁比那尝百草的神农氏更适合当主编的呢?

      感谢这位想攀高枝的江湖郎中,可能正是他的私心之举,让我们今天有幸看到了这本汉代的药学专著。

      《本经》的原书已经在唐朝初年失传了。今天能看到的是后世的医家把它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部分,经过拼凑恢复出来的样子。虽然还有不详尽的地方,大部分还是恢复出来了。

      来看看到底写了些什么。

      <目录>卷一\上经

      <篇名>鸡头实

      <内容>味苦,平。主湿痹,腰脊膝痛,补中,除暴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久服,轻

      身、不饥、耐老、神仙。一名雁啄实。生池泽。

      《名医》曰∶一名芡,生雷泽。八月采。

      案∶《说文》云∶芡,鸡头也。《广雅》云∶ 芡,鸡头也。《周礼》笾人∶加笾之实

      ,芡。郑元云∶芡,鸡头也。《方言》云∶ 芡,鸡头也,北燕谓之 ;青徐淮泗之间谓之

      芡;南楚江湘之间谓之鸡头,或谓之雁头,或谓之乌头。《淮南子·说山训》云∶鸡头,已

      。高诱云∶水中芡,幽州谓之雁头。《古今注》云∶叶似荷而大,叶上蹙绉如沸,实有芒

      刺,其中有米,可以度饥,即今茑子也。

      上果,上品五种。旧六种,今以橘、柚入木。

      开头一小段是原文,括号之内其他部分是后世的编辑者加的注解。

      鸡头实(芡实)的样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短短的一小段,就为后世几乎所有的本草学著作定好了模子。先描述下药物的四气五味,然后说说功效,接下来是产地和采收加工。尤其是关于药物四气五味的描述,明确告诉我们,“喂!这个理论我们已经有拉,而且用的挺顺溜的,你们以后就照着写吧。”

      自此以后,所有的本草书基本上就统一格式了。而且统一了上千年,一直写到金元时代,才有了一些变化。

      那个谁……不是花大熊么,怎么又在拿头撞墙?

      能不撞墙么,等啊等啊等到东汉,才盼出了一本药学专著,谁晓得一出来就把上千年(甚至是整个古代)药学理论框架给弄好了。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是好事,可这林妹妹何方人士,父母是谁,读过什么书,上过什么学,家里有没有车有没有房一概不知道,还规定以后找老婆就照林妹妹的样子来。让多少受到点自由主义学术麻痹,想多看点环肥燕瘦的苦行僧、饿汉子们上吊的心都有了。

      想撞墙归想撞墙,该说的还要说完。《神农本草经》除了按照基本的中药理论来描述药物外,还按照上中下三品来给药物进行分类,刚才列举的鸡头实就是上品,其中有神仙一词,就是说久服有成仙的可能。这当然是古人的想当然。不过这上中下三品分的倒也不是完全按照成仙指数的大小来。总的来说上品是一些有补益作用,不良反应比较小的,中品是药性剧烈点的,下品就是功效不咋地或者副作用多多的了。按照今天的眼光,大部分还是有道理的。

      此外,《神农本草经》中一共记载了365种药物,这么巧?一天一味?是的,所谓天人合一大概也是有点炫耀天文学知识的意思。那记载的品种算不算多呢?或者说365种是个什么概念呢?今天国内中医药院校的中药专业本科毕业生,一般要求了解掌握大约400种常用中药。市面上常见的中药铺子,一般也就400-500种中药。就是说《神农本草经》已经是本科毕业的水平了。

      小声的说,实际现在的大学本科考试重点也就是100种左右。学生能掌握的也就这么多,缩水大大的。

      所以后世对《神农本草经》是这样评价滴:以次为始,承上启下。

      天热,渴的快。铁牛又要喝水了。

      关键词(Tags): #神农本草经#中药#中医通宝推:桥上,
    • 家园 【原创】大话中药发展史(6)——说说《黄帝内经》

      春秋战国是个激荡的年代,还因为在这个时期,东西方文明大多奠定了自己的基础。古希腊的哲人们告诉了西人该过怎样的生活。东方的诸子百家也告诉了我们历史发展的轨迹。外儒内法,道家的人生哲学……。只是在诸多奠定了基础的学科中,还应该加上医学,这一大家不甚熟知,却人人都离不开的领域。标志中国传统医学形成的典籍就是《黄帝内经》。传说还有《黄帝外经》的,不过已经失传。不知道中医外科的落后是不是和外经的失传有关?呵呵,纯粹瞎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说不为大家熟知,似乎要挨砖头的。君不见各种关于《内经》养生保健的书满天飞么?随便去中国的那个书店,甚至书摊,要找不到这类书唯我是问。然而如同体育场里手持周杰伦头像的人其实并不认识周杰伦一样,贴上《黄帝内经》的标签就认为自己是正宗中医实在是很荒诞的行为艺术。

      没办法,大家现在都吃行为艺术这一套嘛!要不怎么会有芙蓉姐姐呢。

      其实老熊来谈《黄帝内经》也是赶鸭子上架。到现在为止,老熊还没有把它完完整整的通读一遍。读过的部分也是云山雾罩。可就是以这种隔着塑料薄膜式的阅读,老熊就已经能知道很多打着内经旗号的所谓“专家”不过是满世界晃荡的半瓶子醋。而《黄帝内经》却又是每个聊中医药发展史的人绕不过去的坎。只有硬着头皮拿自己也当行为艺术家吧。

      严格的说来,黄帝内经其实并不是一本医书,它主要描述的也不是如何去看病,如果非要给它安上学科的话,称之为生理学+病理学+比较生命伦理学的合集比较准确点。来引用两句吧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 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这段从文字的角度说是比较浅显的,相信大家都能看个八九不离十。说的是男女一生生理大致规律。

      再来一段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这段是病理,说四季和病变部位的关系。

      引用了这两段,肯定有砖头要来了。不忙,等我说完下面一段,把钢盔戴好再拍。

      所以说《黄帝内经》实际上是为理顺上古原始医学积累的资料所提出的一个理论框架。它给出的是中国古代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整体认识框架。

      提出理论框架是所有原始医学都必须面对的任务,各大文明概莫能外。事实上他们也的确有各自的理论体系,希腊文明的四素学说,印度医学的三因七要素学说,都是原始医学的理论总结之一。单纯从原始医疗的理论总结的角度来看,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确实和他们有相似之处。都具备简单的逻辑推理,都缺乏实证主义的特征……等等。

      其实还是有区别的。

      中医药的理论应该是属于特复杂的那种,而且逻辑自洽的能力很强。单纯说阴阳五行就是中医,是对中医太过简单化的理解。比如五行对应的五脏,每个脏,又根据生命的特点加以细化,比如肝,好像一个刚直不阿的交警,对气的运动进行着实时的调节,它的指挥棒又和自身气血阴阳的变化有关,而这种气血阴阳的变化又受到外界和自身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影响还可以从眼睛的变化中看出一点端倪……

      把世界分成三种,四种,还是五种东西组成,或许是所有原始文明的偶然之举。相信我们的先哲一定也尝试过二行,三行,四行的分类方法,最终选择了五行,并且还把五行发展出了一个纷繁复杂、逻辑严密的体系,这就绝不是偶然的头脑发热了。更何况中医的理论体系中,阴阳实际是两分,三阴三阳的六经实际是三分,经络是十二分,穴位嘛,嘿嘿那么多就不知道是咋分的了。

      黄帝内经中曾经提到,它引用了上古的诸多文献,比如《揆度》、《奇恒》、《奇恒之势》、《比类》、《金匮》、《从容》、《五中》、《五过》、《四德》、《上下经》、《六十首》、《脉变》、《经脉上下篇》、《上下篇》、《针论》、《阴阳》、《阴阳传》、《阴阳之论》、《阴阳十二官相使》、《太始天元册》、《天元册》。很多我们现在只闻其名,未见其详。如果说中医是一种原始医疗的总结,那么它所引用的文献,甚至文献的文献或许是的,但《黄帝内经》绝对不是。我在前篇所说的上古文献的缺失,对中医,乃至中华文明而言,其吐血程度远不是丢失了几本书可以形容的。

      恕老熊粗陋,对希波克拉底所提倡的医学的师承和后来的演化知之不详,愿得高人指点一二。

      以持这种观点的人也很容易把汉字列为落后的象形文字而大加讨伐。殊不知和其他文明的象形文字并列的应该是甲骨文,而不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现代汉字。

      《黄帝内经》就是经过反复捶打而形成的认识,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后世两千年来的中医发展一直是围绕着它给出的认识框架进行的,无出其右者。

      想起了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并没有告诉我们骑兵和步兵应该如何混成,没有告诉我们追击在不同的兵力对比情况下应持续多少公里,弓箭和近战的武器应如何配备……。但这些并没有影响孙子兵法成为不朽的军事理论著作。技术会进步,步枪会取代长矛,部队的机动也会因为机械化而变的更加惊人。我们的先人不知是不是料到了会有这些改变的,所以在写这些著作的时候,务实和务虚的分寸感拿捏的恰到好处。《孙子兵法》里有“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之类务实的描述,甚至精确到数字。但你要把孙子老人家这段话,理解为:兵力10:1的时候进行围歼战,5:1进行进攻作战,……。老熊就要吐血了!

      黄帝内经也是如此。

      相比于军队实力的变化,人体的变化要小很多,稳定性更高,因此黄帝内经中务实的内容明显要多了许多。老熊上面引用的“二七……,三七……”的生理进程描述,显然比《孙子兵法》要精确了许多。同样,如果你还是问老熊为啥我已经四八之年,为什么肌肉还不怎么样啊,《黄帝内经》是不是忽悠我啊?我就真的无语了…………。

      可惜的是,现在市面上大部分的畅销书却都是这么写的。

      一个民族,一种文明,在距今两千多年的时候,发展出了如此刚柔相济,虚实明辨的医学理论体系。历经时代的变迁而不倒,即使在今天商业医疗的攻击下依然顽强的生存。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来形容。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我们都应该有一些永恒不变的东西。医学也是如此。

      至少老熊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

      只是一份两千年不变的东西,对两千年后的人们来说,到底是华丽的遗产还是沉重的枷锁,就要看接受它的人想要的是什么了。敦煌密室里的经卷,对渴望发财的王道士而言,不会比白花花的银子更有价值。

      这次话说的太多了点,要好好喝口水去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关键词(Tags): #内经#医药#中药#中医通宝推:阴霾信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