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我的TOP TEN之名与实难相孚的中国名将之一 -- AleaJactaEst

共:💬43 🌺2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勇气可嘉,证据太差

      西夏从开国到蒙古人把他灭族为止,对宋国七十余战只一败其余几乎全胜!

      哪里来的观点?证据呢?实在不行,去网上看一下《续痛鉴》?

    • 家园 我也评一下!

      中国人的传统有一条很淡好的东西是”隐恶溢美”,尤其是在为人竖碑立传时,往往看传主生平会把人看得血脉贲张,到最后想想不免说过了头让人心生疑窦:如果他老人家真那么牛,后来的史书岂不要改写?再去和其他人的传略一比对,问题就出得大了,往往一件事几样说法,说来说去让人犯胡涂.我就这样上过好几回当,上当到和人争了半天才发现自己和别人简直说的不是一个人一件事情.据我所知,历史典籍里靠不住的东西恐怕占了一半以上,越到晚近越是窜改得厉害…这回看大家说到李广事迹,不由得想起和李广相类的几位,依我看来,名与

      实难相孚,但可怪的是史家向来明白写着了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而大众的印象和民间的口碑依然如故.今天列个TOP TEN,恭候大家伙儿丢出成吨的砖头来砸我.

      1李广

      飞将军的个人武勇是没得说的,射术惊人.不过单是武勇,倒也不见得能成为名将;同样的日本名将”东海道一弓取”今川义元氏,虽然在桶狭间被织田天魔王一阵雨中奇袭干掉,人家毕竟有上洛的雄心.可我们飞将军在右北平打了六七十仗,有什么胜绩值得说的倒也没有----倒是给人匈奴生擒活拿过一回.虽然他逃亡回来的过程惊险刺激,我看这与名将恐怕是极为身份不合的,除非他是一开始就想当兰搏不想当将军…后来随卫霍三次打大仗,人人建功,他就是没运气,我看这也是不无原由的.引军失道,看底下朋友说是大将军陷害他不给向导,真让人哭笑不得了,你自己做将军的难道连这点准备都没有,要人家大将军为你当保姆?要你是吃干饭的? 说起来,他比同姓同地活动的燕李牧差得太远,比自己的后辈李陵也相差甚多.其一副郁郁不得志怨天尤人却不想想自己的作风,让人觉得他倒霉也倒的有理.

      做这类的评论首先要有个基本的标准才可以开始,这篇文章始终没有这样一个前后一致的标准,所以得出的这些结论大多于事实相去甚远。给一个人做最终的结论,也就是所谓的盖棺定论,强调的是要完整,全面地来看一个人一生的表现,不能片面地看一段时期,或者是一件事情的处理。这篇文章有较明显的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的倾向。

      李广都不放在眼里,真是是厉害!史记有几句说李广: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这是皇帝说的。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这是当时的大臣说的。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这是李广的对头说的。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这是李广的敌人对他的评价,和对他敬畏的具体表现。这些人的评价想来比任何人都能说明问题。

      李广战场上的表现也并非是那么不值一提。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为我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 这一段要是好好的读一读,李广在战场上对敌人的了解,对部下的统驭能力,对战场形势的分析,决策的准确,以及强大的自信心,当然还有最为作者诟病的武力应该就了解的差不多了。古之名将在这种情况下,不知道有谁做的比李广更好。

      关于李广的三次出征史记上这么说。

      第一次 元朔六年,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 这一次应该是个胜仗很多人得以封侯,而李广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无功”,这当然是个很大的污点,但无功并不是有过。这两者是有区别的。还有要提醒一下,这里的大将军是指卫青,先记住这一点,下面再仔细讨论。

      第二次 后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汉军罢,弗能追。是时广军几没,罢归。汉法,博望侯留迟后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功自当,无赏。 这一次的结果是有过,“广军几没”,原因是因为主力部队“留迟后期”就是来晚了,以至于李广被10倍于己的敌人包围。按基本的兵法常识这样的兵力对比只有一个结果就是被迅速的聚而歼之,但是李广却能坚守到援兵的到来,没有被敌人吃掉。他当时所面对的情况不单是10的敌人那么简单,军心的动摇,过半的伤亡,箭只的匮乏任何一点都是绝对致命的打击,李广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从而避免了被彻底消灭的结局。当时的朝廷给他功过相抵也是很正确的决定,总不能死了那么多人,又没有完成战斗的计划,还给与将军奖励吧。而处置将军那又显然是错的,功过相抵也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再看第三次 ?篡COLOR=blue]后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是岁,元狩四年也。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繁体“备”字,“亻”换“米”旁]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赎为庶人。[/COLOR]

      这一次很明显是李广受了自己人的暗算,根本就不给他战斗的机会,其原因竟然是“李广老,数奇”这个令人哭笑不得的原因,李广在得知大将军要追究他失期的原因是慨然的表示:“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自己一个人承担了所有的过错,那本不是他的过错,他是和右将军在一起的,那时他的上级,那个右将军食其活了下来,但没人记住他的名字。李广在陈述了自己所遭受的不公正的对待后,淡淡一笑说到“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然后淡淡的“引刀自刭”,男人,什么叫男人,将军,什么叫将军!所谓男儿到死心如铁,不过如此罢了。可恨我无能把李将军那时的悲愤痛苦道出万分之一。李将军那时其实是淡然的。他实在没有办法和那些燕雀飞的一样底,他试过,终于他知道了自己始终是没法做到和他们一样,于是他淡淡地说道:“不陪你们玩了,丢不起那人!”

      看完这一节知道李广和卫青的恩怨后,在回想李广第一次的那个领兵的也是这个大将军,李广那次又遭受过什么哪?可惜没人知道了,因为李广笑了笑没有开口为自己的遭遇申诉。他觉得那太无聊了,推脱责任不是他的风格。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这是史记上对李广对自己的士兵的态度,“士以此爱乐为用。”这一句话就可以说明李广是不是个好的将军了。得到士兵的一致拥护和爱戴的将军,其实是个废物的还真的是不多,不读书却爱胡说八道的所谓清谈一族历史上从来都没有少过。

      “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李广身后有知也会淡淡地笑笑,他是为他们战斗的。纵观李广一生守城时敌人闻名丧胆,攻敌时敌人闻风胆丧,怎么就得出了他无能的结论。他终身不候,这是最令他痛苦的一件事情,他得出的结论就是曾杀俘八百人,“至今大恨独此耳”一生征战沙场,杀人无数却只有一件值得悔恨的事情,就一件,这是什么样的军人?杀死敌人800人,有些人怕是要把杀俘说成杀敌而冒功领赏了。但李广却因此一生活在痛苦当中。

      写这类东西好歹也要读过些文章传记才好下笔,怎么能不管懂与不懂开口就评,知与不知上去就喷?

      突然想起前两年王朔评论一些作家,我看了后觉得王先生怕是闲极无聊,逗逗乐子的,也是其人不改本色的东西。看过就忘了,谁知道几天后看到金大侠开口说到,我和王朔是两个平行线上的人,永远不会相交,那意思是他是一代宗师,王是一个痞子。读完后我一口鲜血就喷了出来,金大侠何必如此,都是爬格子卖字为生的同道,怎么就毫无共同点了?

      论起来王先生写的是当今社会,北京胡同,凡人小事,胡说两句也要考虑是否真实,总不能让李东宝对着葛玲来一个神龙摆尾吧?王先生再编故事的时候怕是狠下了功夫,遣词造句也怕是要精细些。金大侠写的是元宋明清,大侠美女,攻城略地,杀人越货,行侠仗义,我等凡夫俗子无缘亲眼见过那时的情景,听过那时的人如何说话,见过那时的人如何打扮,只能且信金大侠一回。金大侠一高兴就是一招亢龙有悔,一兴奋就是一把蒙汗毒药,没钱了就夜走千家,痛苦了就大开杀戒,我等众人只能是痴头傻脑的听着,谁敢出声?告诉你了那是武侠还偏要较真,怎么那么愚昧?也就是跟着做个傻子。

      哎,突然很后悔读过金大侠的大作,金大侠,他是痞子自己都知道,你自重身份就是何必理他?您是大侠可怜他一下,留条生路给他可好?看着金大侠红光满面的坐在华山之巅,左拥右抱,真想走到大侠的面前,对着那张那张老脸啐一口,呀呀呸!

      看来是我傻,写这个东西人就是想让人骂他,我竟然写了,还写了这么长!我是傻逼!我陪你玩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nod,有些人总说李家祖孙跟卫霍有矛盾因为看不起他们出身

        陇西李氏世为名门大族,可这个大族是怎么起来的?跟那些只会请谈的贵族们可不一样,李家从秦朝大将李信开始世代从军,其威信名声都是扎扎实实做出来的。卫青靠裙带关系上台,打仗还要对自己人耍点小花样,李广有点意见是正常,没意见才不正常

    • 家园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说明名将的标准

      连秦叔宝都成名将了,这个标准跟现在国内评教授一样,有些宽了

    • 家园 点评

      1李广

      飞将军的个人武勇是没得说的,射术惊人.不过单是武勇,倒也不见得能成为名将;同样的日本名将”东海道一弓取”今川义元氏,虽然在桶狭间被织田天魔王一阵雨中奇袭干掉,人家毕竟有上洛的雄心.可我们飞将军在右北平打了六七十仗,有什么胜绩值得说的倒也没有----

      倒是给人匈奴生擒活拿过一回.虽然他逃亡回来的过程惊险刺激,我看这与名将恐怕是极为身份不合的,除非他是一开始就想当兰搏不想当将军…后来随卫霍三次打大仗,人人建功,他就是没运气,我看这也是不无原由的.引军失道,看底下朋友说是大将军陷害他不给向导,真让人哭笑不得了,你自己做将军的难道连这点准备都没有,要人家大将军为你当保姆?要你是吃干饭的? cchere AleaJactaEst

      说起来,他比同姓同地活动的燕李牧差得太远,比自己的后辈李陵也相差甚多.其一副郁郁不得志怨天尤人却不想想自己的作风,让人觉得他倒霉也倒的有理.

      这个可能对李广不公平,李广不是一勇之夫。

      “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侯,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程不识孝景时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为人廉,谨于文法。”

      这一段可以看将军治军的大将风范,从军绩上说,李广屯边,不是一般的大胜仗,而是匈奴不敢犯,干脆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兵道的最高了,李广不是名将,谁敢做名将?

      2关羽

      关二哥的武功,网上多有阐述,搜一搜也能搜出几千条来.央视10套前不久播了些文史考古电视片,把关二哥如何被神话的历史说得很详细.我看我也没必要多说了,总之,三国的格局如果不是因为他的刚愎和鲁莽行为,本来是可以至少多支持个五十到一百年的.

      关二哥和同期的他朋友张辽相比,差了许多,简单说,关羽的名头儿比张文远响多少倍,实力就差了人家多少倍.

      这个主要是从关羽失荆州谈的,实际上当时人的评价,蜀汉是小国,缺少大将,可以称为大将的只有关羽张飞,还是嘉许他的水平。失荆州不能单单算在关羽头上,简单的说,换了别人,荆州丢得还要早,正是因为关羽的军事才华,才能够在夹缝中不但可以生存,而且还有余力水淹七军。应该说他的水平,比祖大寿要高一筹。张辽是有后方的,换了他在荆州,还没有关羽的成绩吧。

      3秦琼 cchere AleaJactaEst

      秦琼是初唐大将,说唐的人往堂前一站,大家都知道了秦琼卖马的戏文,还知道人家和尉迟敬德一起站门口当了门神.在说唐的十八条好汉里秦琼的名头儿绝对往前摆名三四五,但细考唐史,他的战功远没有他的名气那么大.他的军功表数来数去有点不够份量.

      李卫公那样巨牛的人不用说了,单鞭夺槊的尉迟敬德,勋亲名将李道宗,造了反的侯君集,个个都不比他差.看样子人有点倒霉的故事也不吃亏,呵呵.

      支持,秦二哥的武功的确有点儿神化,不过他在秦王府的地位也是比较高的,并非泛泛之辈。

      4哥舒翰

      西鄙人(河西老百姓)有人作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胡马,不敢过临洮.)写得蛮好听---可惜不象是老百姓的水平.他的功业认真说也不小,不过西屠石堡取紫袍,军士死伤近万,拿个几百人把守的破堡子,还有脸皮和雅兴去领封赏,让人对他的品格很有怀疑.说霍去病不恤士卒,人家也没拿兵士去干以百换一的菜事.此兄潼关一战败成那个样子,固然可以把责任往皇帝和杨国忠身上推,但几十万士兵也不算少,当面之敌也没有那么大优势,不说你打胜或打平,打个小点的败仗,要求也不算高吧,就算中才之将多少也能留点种子生口回来吧,他又干了什么?除了哭天抢地自隳士气之外,他什么鸟事也没干! cchere AleaJactaEst

      当时如果不杀他,也是没有法子;换任何一人犯那样的错误都得掉脑袋.不过找替罪羊的功夫,中国人向来擅长.很快轮到杨国忠,(他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晃错,外戚的身份让他注定倒霉.就象东汉的窦家,怎么样的功劳都没有,错误却一定算到你头上.)轮到杨贵妃…

      这个就太过分了,人家在西域的赫赫战绩就用一个石堡一笔带过实在可怜,我说哥书翰如果中风以后就死了,不干这最后一仗,名将之名当之无愧。

      5范仲淹/韩琦

      “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军中有一寒,西贼闻之心胆寒.”这是宋人夸赞范韩二将的.吹牛也能吹得很好听…让人觉得他们没把西夏灭了真让人可惜,一定是朝中有奸臣,二人没有施展所学,饭马贺兰山直捣银川府…仔细看宋与西夏的战争历史,很可惭愧的是我从来没有能够在历史上找到第二个这样以一个堂堂大国对撮尔小国如此长的时间内如此多的战争中找不到胜绩的例子!西夏从开国到蒙古人把他灭族为止,对宋国七十余战只一败其余几乎全胜!

      实在让人除了想到足球场上的恐韩症外想不到别的…

      范老的文章很好.品德也说得上.不过,这和是否配得上名将不相干.韩将军可能更职业一点,不过,对那首民谣,我建议还是和宋夏战争历史一块儿看.

      这个评价比较中肯,范仲淹是文臣名宿,武功可就不怎么样,深入了解一下,“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军中有一寒,西贼闻之心胆寒.”的歌谣我更怀疑是他们自己编的,因为范韩两位纸上谈兵的兄弟到了西北根本没打过一个正经胜仗,这歌谣已经传到中央了。

      6史可法

      史可法的老师左光斗先生,是位很有骨气的人物,他的门生史可法死守扬州,因此得成名将,到处还有梅花祠.但个人以为,史可法守扬州的法子一点也不可,其实天时地利人和都在他那里,而他友军民军包括朝廷的支持都没用好,打得也是很糟糕.不然以扬州的繁华富庶人丁兴旺,用得好了不见得不能多支持几年,而满清的实力也没那么大,兵马虽精人数也不多,而且从关外冲到江苏动能也快耗尽了….只不过明朝已经是座腐烂的纸房子---你以为纸房子里能有几两钢筋几钱水泥?

      史大帅与城共存共亡,扬州十日记入中国历史.他也成为英烈的化身不过不幸的是,他是个LOSER,而我认为他本来有可能成功.

      不幸的是这一段评价不算太离谱,史可法扬州战役确实没打好,而且没有表现出军事才能来,毕竟是文人出身,没有实战经验。

      7郑成功

      国姓爷治军严厉,部下勇猛,阵前勇将原来也不少.不过他的北伐打到南京,一战之下,让人清兵连破诸营,然后把友军张煌言部扔下不管自回台厦,事情做得很不地道.他御下严厉,直到吹毛求疵,逼走干城施琅,后来又发令要杀自己儿子郑经,结果部下都护子抗父---这样的行为不大够本儿当名将.

      为了统一台湾,大陆给郑氏的地位一直很高.尤其他又是较早和红毛鬼干仗的中国人…但郑氏以数万人去打红毛贼,火力配备相当,人员多上百倍,打输了不如去学学韦小宝麾下那位赵良栋,”这样的仗打输了那还算是人吗?”

      这个就不像话了,郑成功从政治上不能和张煌言,李定国合作,自私自利,是政治问题,打跨海作战,您以为那样容易啊,照文章这个说法,诺曼底盟军是德军的多少倍?艾森豪威尔算不算名将也难说了。

      8曾国藩

      曾文正是军事家更是政治家,不过他的军事以武备战略和鼓动工作为主,主席服膺他也没错.不过真正的战场上的能力,他倒是不见得出色.石达开打得他两次投水,李续宾三河败后他心神都有点大乱,这些都是例证.

      他的幕宾和同僚,左仲棠就是对他很不佩服的一个,经常把他气得要死.不过曾先生倒是能憋的一个.这二人的关系很象巴顿和蒙哥马利J.要修身养性看看曾先生的书没错.

      曾国藩不是名将?他那老弟九帅为将都比他能打。也许不是,但是曾国藩应该是名帅,那是没有争议的吧。

      9杜聿明

      抗日的时候是名将,不过他成名于是,让人对他不敢高估也于是.初战得利后被英国人丢了,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后撤原来也可以保持得象样一点.曼斯坦因处境比他险恶十倍的东线后卫战就是光辉战例,但他把部下带进了野人山,而且没有向导!赴印远征军的孙立闪将军可就比他高明得太多.此后他的作战有功有过,但总得来说,他只是学院派的将官,

      曼斯坦因的德国兵是什么素质?从各个参数看,当时中日对比的底层差别是最大的,另外,杜聿明好像没有和学院派没有过关系,他是在战车底下爬进爬出炼出来的指挥官。野人山是杜聿明的麦城,要是说他作为名将的表现,昆仑关攻坚,东北突进,四平防御,营口撤退都应该一提。。。

      10东野与华野首长...

      林总和陈老总,在军史上名气不用多说.不过林总的传说里有些牛吹得太大,(比如说他一个连击退一个师,有的更大胆点说一个军),有些失利讲得太少.比方杜聿明刚进关那会,林总差点准备一路败退逃到苏联地方…他那百万人枪才是他获胜的真正本钱,背靠东北,国际线路方便,高岗林枫陈云罗荣桓等精干同志在那里,这样的条件也太让人羡慕了…至于陈老总嘛,他一向是不指挥的,哈哈.他要是真正指挥一支军队,估计中国历史写得会很不一样J

      好家伙,这个,咱也少说吧,就一句,还有哪个名将干的比他们漂亮啊?

      • 点评
        家园 我赞同楼主的意见,斗胆说两句

        刚刚跳进河里,最近一直在翻看西西河旧文,看到这篇文章,回文大都认可李广为名将,在下略有不同意见。

        匈奴确实畏惧李广,但恐怕畏惧的是李广的勇武而非他的用兵。将军的勇武确实可以激励士气威慑敌军,但成为名将最有说服力的还是战绩。可是无论从哪本史书上李广的战绩拿出来都不能说是骄人吧?“古所谓名将者,不必蒙轮拔距之材,拉虎批熊之力。要当以义终始,好谋而成。”李广同时代并称名将的卫霍都有千里转战,随机应变,斩俘匈奴的经典战例,其同僚封侯也都是因为在作战中有所斩获,可李广呢,除了因个人的勇武而博得了“飞将军”的美名外,几次领军出征,不是失道无功就是全军覆没,得不偿失,个人以为这样的表现实在与“名将”的称号不相符合。先秦的庞绢,东汉的吴汉、邓禹,东晋的桓温,南北朝的马仙琕、侯安都、吴明彻都曾有大胜大败的战例,而其中战胜的战例还居多,他们都没有被冠以名将的称号,以李广基本都是负面的战绩而尊为名将,在下以为不妥。我想如果不是因为太史公融入同情之心的描写,李广在历史上的名气不一定会比同时代或者稍后的公孙贺、李广利、赵破奴等大。

        另外,人们总是念叨“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似乎卫青的成功纯属运气。然而在瀚海一战中,卫青“以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匈奴亦纵可万骑。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益纵左右绕单于……”,可以看出卫青在对峙时指挥若定,其捕获战机的眼光极准,一旦抓住机会,立即投入全力予以打击。这才是名将风范。而李广呢,却“失道”误期,关于地形地理,可是“将之至任,不可不察”啊。就这样,还要抱怨卫青没有给李广机会。设身处地地想,作为主将,愿意将机会给予一个勇力绝伦而屡屡战绩不佳的下属么?

        个人结论:李广可称勇将,猛将,但称不上名将。率领一支500人左右的精锐突击队留在主帅身边,在关键时刻充当完成雷霆一击的利刃可能比独自指挥大兵团作战更适合他。

        小子初来无知,愿听方家指正。

        关键词(Tags): #李广#名将
        • 家园 李广跟卫、霍不能算是同时代的人

          2000年后来看,几十年不过弹指一挥间,确实容易给人造成“同时代”的错觉,但是李与卫、霍二人不光有年龄差距,更重要的是时代局势的剧变。

        • 家园 李广一直不走运,

          的确应该找找他自身的原因。

          老萨引用的文字, 正是说明李广不究细节,粗放式的管理。

          这暗合了他在进军途中失道的结果。

          刘帅所谓:五行不定, 输得干干净净。

      • 点评
        家园 硬伤太多,都不知道该怎么说

        >此兄潼关一战败成那个样子,固然可以把责任往皇帝和杨国忠身上推,但几十万

        >士兵也不算少,当面之敌也没有那么大优势,不说你打胜或打平,打个小点的败

        >仗,要求也不算高吧,就算中才之将多少也能留点种子生口回来吧,他又干了什

        >么?除了哭天抢地自隳士气之外,他什么鸟事也没干!

        哥舒翰守潼关的二十万大军基本上都是临时招募而来,市井之徒,乌合之众,能守得住潼关已经是依恃天险,哪里是崔乾佑那久经战阵北府兵的对手? 冷兵器时代讲究"练兵" -- 兵若不练,上阵无异羔羊,人数再多也不顶事.

        勇于发言精神可嘉,不过这般满口胡柴,视天下英雄如无物,可实在是搞笑...

        ********************

        倒... 回错地儿了... 怎么枪口顶到老萨的屁股上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