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节议三国 之二 诸葛亮 -- 明日天涯

共:💬14 🌺2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讨论】节议三国 之二 诸葛亮

    袁子曰:张子布荐亮於孙权,亮不肯留。人问其故,曰:“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三国志·卷三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

    裴松之增补的这个资料,我认为很能反映诸葛亮的为人,他所找的君主,不仅是人主——所以他不投效难为人主的刘表,而且还得是能“尽”他的人主,孙权尽管有用人的器量,例如能将外事托付给陆逊,但是其对君权的掌控却不会放松,至于曹魏,不仅人才济济,而且统兵管事的还都是诸曹夏侯等宗族,更不可能“尽”诸葛亮,恰巧有个刘备,虽然对其他的诸侯朝三暮四,但是对属下却很不错,在为人上能“尽”属下的才能,而且刘备这人的能力在三国当时的当权君主之中最差,所以客观上也需要倚重有才能的属下,更绝的是他的儿子恰巧是饭统,所以就给了诸葛亮“尽”的机会。这里有个问题,那就是所谓的兴复汉室的口号,当时曹操还没成为魏王,汉室正宗汉献帝的牌子看起来还很亮,那些地方割据势力,即使是比刘备这个宗亲来历清楚,没有冒认嫌疑的刘表、刘璋等人,却摆明了是坐地称王,忠诚明显有问题的主,诸葛亮不象荀彧那样始终不忘汉室,也不必专门去投靠割据势力吧。从另一方面来说,虽然当时人们已经怀疑,或者看出曹操的势力最终会取代汉朝这个趋势,但是如果刘备和孙权的角色倒换过来,反而是孙权能“尽”诸葛亮,那诸葛亮还会投靠刘备吗?

    裴松之虽然对这个记载存疑,但是却也指出此记载是出于推崇诸葛亮之人所述,即使我们对非陈寿著述都存疑吧,那么我们也可以看看诸葛亮的行为是否符合记载所述,来印证记载的真伪。人们历来评述诸葛亮,都忘不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尽”,观其生平,确实当之无愧,不过,这个“尽”字却掩盖了另一个“尽”字,那就是大包大揽、不容异己的“尽”字。

    魏氏春秋曰:亮使至,问其寝食及其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数升。”宣王曰:“亮将死矣。”

    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作为君主,或者统帅,是不能什么事情都管的,只要任用和考察各类职司的人是否称职就可以了,主要的精力需要放在大略上,诸葛亮这么做事情,很明显是不会做统帅的,不仅过度地损耗精力,而且也不能很好地培养属下的人才,导致蜀国后继乏人,蒋琬、费祎等人都不过是守成之才,难以进取,对于势力小的蜀汉来说等于是战略性的慢性自杀。不过话又说回来,这样在内外诸事上事必躬行,也体现了诸葛亮不仅才力难为统帅和蜀汉实质上的君主之职,在为人上也有专权独揽的嫌疑。

    在用人上,诸葛亮也很是苟刻,知人不善任,例如对于李严、廖立等人,即使发点牢骚也废为庶民,这不仅不能像曹操和孙权,包括刘备那样驾驭各色人等,使自家人才济济,而且是把才能、声望及地位接近于自己的人才都废除或限制,客观上也造成了专权独揽的事实。另外还有刘封,我实在想不出来刘封对后主的地位有什么威胁,因为刘封严格说来不算宗室,而且长期远离中枢,在外驻守,更何况,历代的宗室或外姓篡位,不仅在于君主无能昏庸,也在于缺乏有力的大臣来辅佐君主,后主有诸葛亮和李严这样的能人辅佐,是不存在这样的问题的,反而是有刘封这样有能力的养子在,能起到为宗室制衡权臣的效果,所以算来算去,对刘封顾忌的也就只剩下权臣了!我想刘备杀了刘封后“为之流涕”之时,大概多少也回过味道来了,即使当时没回到味道,到了临终之时,看到宗室孤弱,应该也后悔了吧。

    说到刘备,作为君主是知人的,大家看他先后的谋主,特别是行军打仗的谋主就明白了,先是徐庶,有了诸葛亮之后,入蜀之时带的却是庞统,后来则是史书上标明了的,连曹操也叹息漏掉人才网罗的法正——却没听说过曹操为没网罗到诸葛亮叹息,刘备对诸葛亮的任用多是内政和守御,这是对其能力的了解和使用。到了托孤的时候,为什么刘备让刘禅“父事之”呢?即使出于信任和尊重也不至于如此吧,其实说白了按照儒家逻辑,当儿子的就得什么也顺从老子,至于和诸葛亮说的让他看着不行就取代刘禅的话,只能是一种恩礼,而且是看透了诸葛亮身上的儒家本质后的恩礼,什么是儒家本质呢?就是没当主人的心理,只有当主妇的心理罢了,不过自我的欲望无边,容不得他人分享功绩和声誉,后世的儒生士大夫那么推崇诸葛亮,应该也有这种帝王师和主妇欲望在作怪的心理吧——虽然没当主人的意识,但是却有摆布主人的意识。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诸葛亮身上的儒家本质虽然严重,但是当时的人却认为他不是儒生:

    ㈠襄阳记曰:刘备访世事於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三国志·卷三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

    为什么人们认为他不是儒生呢?司马德操已经说明了,他的能力已经超出了儒生的范围,观其为人行事上也不拘于儒生的范畴,当然,他的人格主要仍然是儒家的,这就是汉魏时期各种学说和春秋战国士人传统依然残存的写照。此话也证明了当时儒生和其他的士人仍然有着分类,也仍然共存着,不象科举之后就逐渐是一色的“纯之又纯”的儒生士大夫了。

    我之所以在这方面没举魏延的例子,是因为在军事上,不管怎么说,都需要有个统一的战略,所以不能把魏延的例子作为确实的证据。诸葛亮身上体现的儒家人格,上自孔子自我感觉了身价很高时期对君主稍不合自己的心意就走人,对能杀的不同学术政见者就杀的作派之始,到儒家在秦制下的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在诸葛亮身上已经有所体现,那就是作为他个人来说,确实在尽忠,作为一个政权、一个集团中的一分子来说,却是一种瘤疾。举个另外的例子,儒家社会的一些所谓的忠臣,不是想办法让君主接受自己的主张,而是硬逼着君主屈从自己,因为丢了官,丢了命也能获取好名声,其实也就是实现自身所认可的价值重于对君主的忠诚和责任,换句话说就是儒生士大夫的价值和追求,是重于君主和群体的利益的,与君主和群体的整体利益也不同。这种在诸葛亮超人的能力和尽忠的行为上还掩盖着,到了人格和能力不及诸葛亮的儒生士大夫身上,就体现为其后世的诸般丑陋行为了。

    对于诸葛亮的能力,我见不少朋友都谈过了,其实也就是陈寿所说的:“治国之才,优于将略”所以我也不多谈了。下面值得谈的是前人所没能注意到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士族和儒生的本质。

    在三国的阵营中,最显眼的就是琅邪诸葛家族在魏蜀吴都有人才存在,是不是为家族而分别投资,没有历史资料暂且不表,我主要说的是诸葛亮属于士族,及对已经取得既有地位和声望之辈、高门大族和书生的重视和尊重,与对没文化的平民和士卒出身之人的轻视和不信任。

    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三国志·卷三六 蜀书六  关张马黄赵传》

    诸葛亮不是劝刘备在按照功劳和能力封赏的同时劝解关羽,而是劝刘备不要给予黄忠高贵显要的职位。魏延也是行伍出身,所以也被诸葛亮限制使用和怀疑,即使刘备在世的时候已经给予魏延超过张飞的重任了。有意思的是,关羽和魏延都有骄傲看不起别人的毛病,可是受到的待遇却不同。反过来看马谡,马谡兄弟都是有名的读书人,所以历来受到重视,即使受到刘备的告诫,对其的使用也超过了当时已经在汉中独挡一面的魏延;再如王平,“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也。本养外家何氏,后复姓王。随杜濩、朴胡诣洛阳,假校尉”,以当时的惯例,没点来历的人,是很难一出面就当官的;就是演义上常说的“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廖化,据考证也是个喜欢读书的人,按说王平“性狭侵疑,为人自轻,”脾性也不好,可是却也受不到黄忠那样的轻视,以及魏延那样的嫌疑。再如杨仪,品格可以说是很坏了,不仅“以仪性狷狭”,而且在魏延死后“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按说魏延和杨仪都有毛病,但是魏延的毛病在于“矜高”,两害取其轻,怎么也不能用“狷狭”的人统帅军队吧,何况杨仪只不过是个参谋、或者参谋长,魏延却是能独挡一面的将才,两军交锋时候说什么也得用将才挂帅吧,况且还有马谡的前辙可鉴,诸葛亮临终却把军权交给了杨仪,唯一的解释只能说杨仪是书生出身,从“建安中,为荆州刺史傅群主簿”的履历看,说不定家世还不错,而魏延,尽管诸葛亮不得不使用他,但是也是认为他只不过“亮深惜仪之才幹,凭魏延之骁勇,”摆明了只看作冲锋陷阵的骁将,而非是统兵作战的将才,这就深深体现了诸葛亮身上的书生——儒生和士族本质中对低层出身的轻视。

    我倒不是标新立异地拿诸葛亮做文章,而是感到儒家编的历史,在儒家学说的影响下,和被儒家扭曲的社会一样,都有重新客观认识的必要。我的学识和资料很有限,这个帖子也只不过是抛砖引玉,来吸引大家的高论罢了。

    • 家园 我觉得你对诸葛亮有些偏见

      就拿李严、廖立的例子来说吧。廖立不是发牢骚这么简单,他那叫诽谤先帝,这个罪名杀头都够了,被贬已经属于法外开恩了。李严问题就更大了,他运输不力,就捏造东吴入侵,把诸葛亮从前线骗回来,然后又在后主面前搬弄是非,说不知道诸葛亮为什么回来云云,哪条都够砍头了,不是诸葛亮放他一马,他有三个脑袋也要被砍下来了。

      这两个人,本来都是因为诸葛亮法外开恩才留了条命,你以此为例子说诸葛亮的用人问题,似乎不大合适。

      • 家园 人才没毛病的不多吧,问题是善于使用。就像

        孙权使用张昭,却不给他丞相职务那样。廖立这类有毛病的人被压抑久了,自然要发牢骚的,孔明流放他还不如杀了他仁慈

      • 家园 李严的情况比较特殊

        运输不力这次诸葛倒没有从重从严。

        但是之前诸葛对李严的动作可是不断的。

        不过突然想到了柳建伟对整风的评价(真是够远),这或许也是蜀汉建立领导核心的代价吧。

    • 家园 由于我把本帖转于铁血论坛,应铁血要求特此说明
    • 家园 【讨论】评析三国 之二 诸葛亮 续

      作为谋臣,诸葛亮最有名的就是隆中对,证明其确实有战略眼光和对时局的了解,非纸上谈兵的书生可比,不过和他的用人一样,在谋略上也是知而不善于用。

      隆中对的关键在于和东吴的互信,在这方面东吴的出借南郡,尽管也是出于使刘备能够有能力分担曹操一方的巨大压力,但也不能不说是有诚意的了,可是刘备一方得蜀之后拒不归还,直到面临曹操的攻势才达成和议,这就失去了东吴的信任,就像鲁肃单刀赴会去见关羽时候所说的:

      吴书曰:肃欲与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趋就羽。羽曰:“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岂得徒劳,无一块壤,而足下来欲收地邪?”肃曰:“不然。始与豫州观于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荫以济其患,而豫州私独饰情,愆德隳好。今已藉手于西州矣,又欲翦并荆州之土,斯盖凡夫所不忍行,而况整领人物之主乎!肃闻贪而弃义,必为祸阶。吾子属当重任,曾不能明道处分,以义辅时,而负恃弱众以图力争,师曲为老,将何获济?”羽无以答。

      正传则说:先是,益州牧刘璋纲维颓弛,周瑜、甘宁并劝权取蜀,权以咨备,备内欲自规,仍伪报曰:“备与璋托为宗室,冀凭英灵,以匡汉朝。今璋得罪左右,备独竦惧,非所敢闻,愿加宽贷。若不获请,备当放发归于山林。”后备西图璋,留关羽守,权曰:“猾虏乃敢挟诈!”及羽与肃邻界,数生狐疑,疆埸纷错,肃常以欢好抚之。备既定益州,权求长沙、零、桂,备不承旨,权遣吕蒙率众进取。备闻,自还公安,遣羽争三郡。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㈠备遂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

      这是在东吴实际上已经取得长沙、零、桂三郡的和议成果,作为盟友,也太那个了,这种行为只会使得东吴的主张吞并刘备的一方有了理据。如果诸葛亮在谋略上知而能用,就应该有劝谏刘备的记录留下,再者,对处于外敌曹操和盟友东吴之间,而且与其它领地存在地理阻隔,兵家必争之地的荆州来说,关键性过于益州和汉中,非政治军事都能称职的人不能守御,尽管蜀国人才少,可是宁可让刘备或诸葛亮驻扎荆州,也不能让起码政治上不称职的关羽来守卫,不如把关羽放在进攻陇地的位置上恰当,可是这方面也不见诸葛亮有什么进谏,到了荆州失守,关羽被杀的时候再进谏,一切都有些太晚了。反过来看鲁肃,他在战略上不次于诸葛亮(有人根据鲁肃为孙权筹划时候所说的‘汉室不可复兴’说他在政治上胜诸葛亮一筹,我不敢认同,因为刘备既然取得了汉朝宗室地位的认可,就是其重要的政治资本,脱离恢复汉室的目标的任何筹划,都是对刘备政治上的损害,所以恢复汉室是不能不说的),在战略的实现上强于诸葛亮,终其在世,都维持了蜀汉联盟,不象诸葛亮在联盟破裂,受到无可恢复的损失之后才进谏。坦白说,我都有些疑虑,是不是诸葛亮也和刘备他们一样,过于看轻东吴,或者说至少具体在谋划和行为上属于知己而不知彼,过于一厢情愿的倾向?

      至于说诸葛亮在军事上的表现,谈的人很多,也就不再赘述了,蜀国一方的人才在过快地凋零之后,只剩下一个知而不能用,且又专揽的诸葛亮,已经注定了其失败的命运。

      • 家园 感觉有好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诸葛亮当时并不是那么受重用了,不是说刘备不用他,而是他这个档次的有好几个,远不到后来一言九鼎的地步。

        第二:诸葛的战略眼光不能说没有,但是有些时候眼光也不是那么远大,比如在汉中上的言行。

        第三:没有人能想到孙权吕蒙之流如此冲动短视,如果不是曹丕愚蠢,魏蜀并力,早就把孙权变成违命侯了。孙权等到后来刘备倾力西伐的时候还想着求和,足显可笑。应该说,东吴对这样一种极其恶劣的战略形势是没有思想准备的,也因为如此,蜀国方面对孙背盟没有太多准备也是情有可原的。

    • 家园 三国的沙发要坐的
      • 家园 LZ是完全站在诸葛的对立面进行评价的吧

        LZ是完全站在诸葛的对立面进行评价的吧,对于事件的评断基本都是负面角度。李严作为蜀国本地士族,实力强劲,刘备死前便委其为蜀二号人物,但他在任职过程中先是要求分益州为二,自任一州牧,而后转运粮草不利,乃至谎报军情,这些都是杀头的罪,诸葛对其的处罚已算是轻的,这也是考虑到安抚蜀中世族的想法,怎能被看做是刻薄待人?至于廖立,难道一定要等到出了什么错才能处罚?封建时代的诽谤先帝背后的意义是什么,等于是怀疑政权的合法性,就这样不杀,还只是流放,不是宽厚是什么?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