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摸着石头过河的一件往事 -- wqnsihs

共:💬372 🌺191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摸着石头过河的一件往事

    根据某河友的友情建议,为减少给西西河的麻烦,本人决定删除此帖,以前大家看到的内容纯属虚构,不可当真。请大家见谅,见谅。

    元宝推荐:一直在看, 通宝推:李根,于是,东方射日,花差花差农民,一无所之,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讨论】猫论和摸论

      长篇大论我是搞不定,主要是没货。

      我只想说以上两个论调,真正的问题,其实并不是经济。

      主要是思想,或者这么说,无论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经济可以这么走,但是国家发展指导思想确不可以用这个论调。

      这里必然要从中国以及中共的组织性和纲领性来分析,现今中国的宪法以及中共党章里面明确规定了现今中国为什么是合法的,为什么共产党执政是合法的。这是根本要义。

      但是如果以摸论和猫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结果是什么呢?就是权力的滥用,放眼到国家必然是金钱至上。

      这也是突出体现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就是到底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是为什么? 老邓最后给的共同富裕、消灭两极分化,实际上没有任何理论能支撑这个观点。党内思想混乱。最后结果就是 搞的不争论以及闷声发大财,但是迟早有一天这个争论是不可避免的。

      说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最大失败是教育,其实最大的失败就是本末倒置的问题,改革开放之后的政治思想教育能教育成功才怪,拿着共产党课本上讲的那套东西,对照当今社会,很多被批判被打倒的东西就在当代,政治思想怎么教啊?党内从上到下思想层面全面崩溃,从新构建是一个大事,但是对构建这个的领导者的理论水平和能力要求实在太高了。

      另一方面政府威信越来越低,基层干部工作无法开展,说白了,自己都不信的东西,你怎么宣传?

      经济问题,其实不可能割裂来看,根本上还是政治问题。

      • 家园 摸论和猫论都只能做权宜之计

        摸论是典型的机会主义,猫论是典型的功利主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会把人导向不可知论。

        邓大人这几个观点,若干年后十有八九会被批判的。

      • 家园 猫论的缺陷在于评判标准

        怎么样算抓到老鼠了?是抓到钱了么?是GDP么?是大家有房子住了么?

        到底以啥来算呢?

    • 家园 说说删贴这件事

      记得骗总讲过一个故事:

      我小的时候非常胆小。记得五六岁那会儿,有一次姐姐放学回来给我讲了个她听到的鬼故事,非常恐怖。我吓得整晚上都睡不着,一直抱着父亲。他要睡过去,我就叫醒他,让他抱着我。第二天,被折腾了一夜的父亲怒斥我姐:“你看看,你都把他吓成什么样了?!以后再敢这样我就揍你!”

      其实这个没怎么奏效,后来这个恐怖故事跟了我很久,印在脑子里了,现在都记得。记不清小时候做过多少回相关的恶梦。

      今天收到一封孩子的来信,信中写道:“我最近有件很担心的事情,请您帮帮忙。之前,我在百度BLOG上面发表有关**的文章被删除了,之后账号也被锁定。还有在学校校园网屡屡使用翻墙软件看国内**浏览的信息。那么,我会不会已经被当成黑名单记录在案了?这些事情会不会影响我出国?我早就计划出国啦....希望您能帮我解答下,谢谢啦。”

      看完之后我大笑,然后回信用几乎是谐谑的口气安慰了他。但紧接着便有些心酸,想起了我父亲责骂我姐的话:“你看看,你都把他吓成什么样了?!”

      制造恐惧并不一定需要暴力,只要处处加大行为的成本就够了,甚至都不用真的加大成本,只要展示一下行为的成本有随时被加大的可能便够了。

      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中,既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庙堂正统,也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草莽情节,扎根深厚,所以“有担当”也常常是我们对某人的很高褒奖。然而这褒奖越来越高,因为有担当的人越来越少,无它,成本弄得那么重,瘦弱的肩膀实在是担不动啊。

      如果只是匿名上网牢骚几句都被噤声,即便远渡重洋都还要为自己的“错误言论”惴惴不安,只是说几句话都要心头挣扎半天,又如何能抱怨面对恶徒的拳头和匕首时,人们不见义勇为呢?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不要把两件无关的事情联系在一起

        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时代秘密警察的恐怖统治比我们现在厉害多了。他们也非道德完人,但他们比我们现在的道德素质强吧。

        道德、有担当和政治禁忌不是一回事。你是自己有政治不满。

    • 家园 【文摘】炫耀,无知和狭隘--推荐给所有喜欢评论经济的河友

      作者:郭凯

      下个星期要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做评论人,这几日一直在准备幻灯片。文章是关于经常项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是我非常熟悉的领域,所以挑毛病就跟玩一样,但很快我就意识到:自己太严苛了。有些问题是严肃的问题,有些问题是在吹毛求疵,有些问题是在抬杠。

      于是,我决定把那些吹毛求疵和抬杠的都去掉。让我高兴的是:去掉吹毛求疵和抬杠之后,幻灯片不是一页都不剩了,还剩那么几页。让我不高兴的是:自己竟然在吹毛求疵和抬杠上花了那么长时间。

      吹毛求疵和抬杠的原因有很多很多,其中的三个原因是炫耀自己的知识/能力/判断/智力、无知还有狭隘。

      炫耀这件事情很简单。你揪住了一个细节,你即使知道人家的重点不是这个,可是你就是逮住不放。这不是在炫耀是在干什么?你看,你错了吧,你个笨蛋,被我看出来了吧。如果你受过很好的训练,你可以很轻松的把这种炫耀,这种吹毛求疵放在精心包装的学术语言里,让人不易觉察。

      无知这件事情很可怕。人不是所有时候都能发现自己是在吹毛求疵的,我这次的发现可以说是一个意外。我评论的是一个自己花了相当长时间思考的问题,因此我清楚的知道很多看上去言之凿凿的批评其实是没把问题想透导致的。

      举个例子吧,我们看到了事情A发生,你最本能的猜测是B,C,D,E四种原因可能导致A发生,但是如果仔细推敲,那么B和C其实根本不是原因,因此应该在D和E中找答案。如果你足够无知,拿起一篇分析A问题的文章,发现这个人只说了D和E,根本就没有提B和C。然后你就像如获至宝的一样批驳:这是一篇垃圾,连B和C这么显而易见的因素都没有考虑进来,还好意思来写文章,然后又肤浅的论述一遍B和C为什么可能是导致A的原因。

      其实仅仅是无知还不足以让一个人变成这样,如果这个人在论述“B和C为什么可能是导致A的原因”的时候稍微想一想“人家又不是笨蛋,人家怎么可能连这么显然的B和C都没考虑呢?”,那么这个人也许就不会那么轻易的下结论了。因此,因为无知的吹毛求疵里多少还会有点自视太高的成分,换句话说,还有有点炫耀。

      当然,前面说的这些,也许最终都源自于狭隘。狭隘是每个人的敌人。井底之蛙在以为天就是那块巴掌大的地方的时候是完全不会知道自己是错的。你如果告诉井底之蛙天不是它看见的那样,你是会被井底之蛙嘲笑的,它可以找到无数理由论证你为什么是错的-从它的视角看,它自己是永远不会错的,天确实就是那么大。我们在挑别人毛病的时候,千万别忘了,自己很可能就是那只青蛙。

      这几日一直在听经济学诺奖得主丹尼.卡曼的讲演,他来哈佛连讲三天,马上就要去听第三场,真是大开眼界。再一次又一次的证实我一直的观点,人都是狭隘的,人只能努力的让自己不那么狭隘。

      有人问他从他的角度,对经济学的未来发展怎么看,他很酷的说:我不是一个经济学家,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经济学家们,被彻底鄙视了一下。

      通宝推:有道理,清风席卷,曾自洲,xyz熊,邓侃,唵啊吽,建筑师,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顶这句话:人都是狭隘的,人只能努力的让自己不那么狭隘

        郭凯的blog常去看,牛人牛思维啊!

        http://kaieconblog.spaces.live.com/default.aspx

      • 家园 送宝啦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这篇文章要宝推,君子国就是这么来的。谢好文摘。
      • 家园 写的太好了。完全赞同。我也经常觉得,应该要——不争论

        网上争论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特别是水火不容的两排,比如左右派之争。

        我觉得大家互相把各自的理由讲清楚就行了。然后就到此为止或者换个话题,停止争论。比如文g,网上的观点简直是针锋相对,这样的话题,再争下去有意思吗?吵个几天几夜也没结果啊。我觉得大家理由讲清楚了,让旁人(比如潜水者)看明白了,就可以了。再争下去,既无聊又影响团结。^_^。

        话越说越激烈,暗嘲变成明讽,明讽再变成对骂,然后各自惹一肚子气,但偏偏不解决任何问题(彼此都没有被对方说服,哪怕一点点都没有)。何必呢。呵呵

        • 家园 说的好,再推荐一下群众应该如何围观。

          转发:吵架

          克鲁格曼和曼昆吵起来了,还是在《纽约时报》这样的报纸上。曼昆的原文是“Beyond Those Health Care Numbers”,克鲁格曼的反驳是“Health Care Excuses”。吵得内容和国内关于医疗体系改革的争论非常相关。曼昆是更倾向于一种国内所谓的市场化的方向,而克鲁格曼是更倾向于一种国内所谓的政府主导。但我今天要说的不是关于医疗体系。

          我昨天和我办公室的Dan为这件事情讨论了很久。Dan是曼昆的学生。我们都认识曼昆,一个很好的经济学家,一个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的人。我们也都读克鲁格曼的文章,他绝对也是一个很好的经济学家,从对经济学的贡献上说应该比曼昆更大,另一个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的人。看这两个人吵架,你不用担心有一方在胡说八道,不用担心是两个人无聊的在抬杠,于是就给了你更好的机会去想这么一件事情:两个人到底在吵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不一样的观点?更何况他们用的是同一种经济学(不像国内吵架,吵到最后开始吵谁的经济学才正统或者吵谁真懂经济学或者扣个什么新自由主义或者新左的帽子)。

          我和Dan最后达成的共识是:他们各自在说各自的事情,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一套逻辑和论据支持自己的一套观点,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交锋。这样的事情我们已经经历了不是第一次了,上一次哈佛请哥伦比亚大学的Jagdish Bhagwati和普林斯顿的Alan Blinder来辩论自由贸易的时候,也是这样。Bhagwati当然是一如既往的捍卫自由贸易,Blinder在警告自由贸易有可能让美国损失上百万的工作。我们一群人回来仔细的讨论了一下他们的辩论,他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交锋。双方在自由贸易这个大话题下,各自表述了自己的一套逻辑,或者支持自由贸易,或者认为自由贸易可能会造成短期的巨大危害。

          这两件事情,当然反映了政策问题和学术问题的不同,任何一个政策都会牵扯到很多很多不同的方面,从一个逻辑分析认为某个政策是个好政策,从另外一个逻辑看来很可能会认为这是一个不好的政策。

          但,让我有更多感触的是:我和Dan,我们两个人都学了十年经济学,然后我们需要坐在那里讨论半天,才能弄清楚,曼昆和克鲁格曼很可能都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们在说两件不同的事情,虽然他们看上去如此的针锋相对。但这件事情和可能不会发生在一个普通的《纽约时报》读者身上,他们可能看了就过去了,或者喜欢曼昆的观点,或者喜欢克鲁格曼的观点。按照一般的思维方式,如果两个人看上去针锋相对,你觉得其中一方对,那么自然的含义就是另一方错。这件事情的后果也许是,一部分对的东西可能就被人本能的思维方式给认为是错的了。

          这件具体的事情并不重要,但我们每个人可能每天都在这样滤过正确的东西,因为各种原因。所以,对我们每个人而言,也许每天都要努力的让自己不狭隘,不要忽略那些自己想当然的觉得必然是错的东西。对我们这些习惯了任何一道题目都有“标准答案”的人,这件事也许就更加重要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