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 转载说明 -- 温雅颂

共:💬75 🌺32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之二:下乡

      参军没参成,剩下的就只有下乡一条路了。根据我的记忆,北京那些年上山下乡的情况是:六七年大部分去了陕西山西一带,六八年有一部分进了工矿企业。六九年最惨,被连锅端到了东北和内蒙建设兵团。七零年又全部分在了北京的工矿企业。也许是因为前面几批知青的状况太惨,后来的上山下乡组织工作就开始有所好转,大概是从七三年开始,北京的知青就都被安排到北京郊区插队,而且基本两年以后就陆陆续续地被招工回城了。

      七六年粉碎“四人帮”,大家本以为国家从此走上正轨,这种不得人心的上山下乡运动也会很快寿终正寝。可没想到,华国锋坚持“两个凡是”,一切都按照毛泽东在世时的政策规定办,其中也包括上山下乡。不过好在前几届学生的情况大家都看在眼里,知道下乡两年就有希望回城,所以也都不是很在乎,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不就是插队么,不就是吃点苦么,又死不了人,有什么大不了的?抱着“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心情,也就无所谓了。

      有意思的是:当时班里我们几个最要好的同学里,我是唯一要去下乡的。其他同学里要么当兵走了,要么有病,要么是独生子,要么是哥哥姐姐已经下乡,父母身边只剩这一个。面对他们的时候,心里总有一种不知是自卑还是嫉妒的心情,使我有意疏远了他们。毕业的时候有人提议大家一起合影留个纪念,而我恰恰在那几天因为干活把脸蹭破了,伤口结了个挺大的痂,我也因此没去与他们合影。其中有两个同学专门跑到我家来劝我,我还是谢绝了。几十年后,大家再凑到一起时,有人还埋怨我当初不该不去,因为合影上单单缺了我一个人。

      北京那时的上山下乡都是按照学校分片安排的,我们学校都被分在了顺义县(现在叫顺义区了)李各庄公社。我们学校上一届的学生也在那里。

      前些天玩孤狗饿死,居然在上面找到了我当时插队的村子!从影像上看,村子比我当年在的时候整齐了很多,显然很多都是新盖的砖瓦房。而我当年在时,村里还有很多的土坯茅草房。

      贴图太麻烦,我就不贴了,只给出它的经纬度吧。

      北纬:40度11分27.98秒

      东经:116度48分24.58秒

      我所在的村子叫“陀头庙”,哈哈,出家人不打诳语。

      自从离开那里以后就一直没有再回去过。它距离天安门115华里,这在以前就觉得是相当远的距离了,但现在实在不算什么,只不过比首都机场稍微远点而已。等下次回国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去那里看看,亲身感受一下农村这些年的变化。但是,我又多少有点“近乡情更怯”的感觉,因为毕竟三十年过去了,当初很多的老人,恐怕都已不在了,年轻的一代根本不知道我是谁。

      出发的那天,北京教育局专门组织了一个场面盛大的欢送仪式,所有下乡的学生,都在午门门前集合,然后乘坐解放牌卡车,整队整队地驶往各个郊县。那真可以说是:“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场面是相~~当的壮观”。到了公社以后很快就把我们分到了各个生产大队,然后由生产大队来的大车将我们的行李拉到大队队部。我们上一届的知青有他们自己的宿舍,都是北京市出钱,当地老乡出料出工盖的。我们因为刚到,大概因为钱还没到,新的宿舍还没开工,女生们住在回城知青空出来的宿舍,而我们所有的男生就只好暂时住在大队部隔壁的一间大屋里。

      我们那时的知青已经自己开伙,有几个知青专管做饭,其它知青包括我自己则都分到了各个生产队参加劳动。做饭的知青要轻松舒适得多,而且工分旱涝保收。下大田的知青一天不出工就没有工分可挣。知青第一年挣的工分,就是第二年的口粮和菜金,挣得多点,家里的负担就能少点,所以我们当时出工率都挺高的。下大田虽然辛苦,但我还是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去亲身体验做一个农民的感觉,亲手去干各种农活。当我能和老乡们以同样的效率干活,并从老乡眼里看到赞许的目光时,那种满足感和成就感,也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身体上的劳累。

      插队期间,我们基本没有吃过粗粮,粗粮全跟老乡按一比一的比例换成细粮了,因为老乡们口粮不富裕,饭菜中油水又少,因此饭量都很大,细粮不经吃,又容易消化,不顶饿,只好换成粗粮吃。而我们在第一年有政府规定的口粮标准,男生每月45斤定量,外加十块钱菜钱,所以我们从来没体验过老知青挨饿的感觉。民以食为天,和老乡们相比,我们的生活其实是很不错的。

    • 家园 这是60年代某一年的高考作文题目?

      我母亲45年生人,曾经跟我说过,她那一年的高考作文题就是这个。

    • 家园 【原创】《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之一:参军

      乍一看到这个题目,大概很多人都可能会产生一个误解,以为我曾经当过兵。但事实上我从未当过兵,给这篇起名为“参军”,主要想写下当年参军的过程,而不是结果。重在参与嘛,呵呵。

      七六年“四人帮”被粉碎后,不知哪个混蛋别出心裁,在“四人帮”的罪状中加了一条“反走后门”的罪名。我至今无法理解“反走后门”怎么居然能变成一项罪名。然而正是因为这一罪名,而国人一向善于“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因此七七年春季征兵,就成了解放军有史以来走后门最严重的一次征兵。

      去我们中学招兵的部队,是北京军区后勤部所属部队,招的是汽车兵。部队番号我至今依然记得,驻地就在丰台。当兵开汽车,是我在那个年代梦寐以求的理想。体检以后,部队派人到学校了解各个候选人的情况。我在音乐美术方面的特长受到了部队的重视,专门约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到部队驻地去进行了一次面试,除了乐器演奏之外,还试了简单的配器和舞美设计等。这个部队是个师级单位,在当时的编制条件下,允许招一些文艺兵,但名额非常有限,因此主要用来招女兵。部队能用普通兵的名额招到我们这样的,自然是满心欢喜,当时就敲定,让我们回家等通知。

      在这里讲一段与主题关系不大的花絮:面试我们的是一位非常漂亮的女军官,估计是舞蹈演员出身。虽然当时没有军衔,无法具体知道她究竟是什么级别,但我估计按现在的标准,大概应该是个上尉或者少校吧。在我们面试的时候还遇到一位名人来访,是侯耀文!我们到的时候他们正聊得火热。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文艺界名人,但不是最后一次。以后和另外两位文艺界名人还有过更近距离的接触,此是后话,按下暂且不表。

      回来后把情况跟家里人和老师一讲,大家也都很高兴。可这个通知却左等不来,右等也不来,眼看着几个同学已经收到了通知书,可我们的还是不到。到这时,我可有点真急了,因为征兵眼看就要结束了,当上兵的人都快该走了,我们的通知怎么还不到?没办法,只好又跑了趟丰台,找到当时面试我的人。她听了我们的讲述后也有点着急,赶紧打电话给具体征兵的部门。从他们电话中来来回回的对话里,我们已经预感到大事不妙,等她打完电话后给我们一解释,我们就全明白了。当时的感觉真像三九天一瓢凉水兜头浇下,从头凉到脚。

      事情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社会上有了批“四人帮反走后门”的声音,这次征兵走后门的现象越演越烈。部队招兵名额有限,大量名额首先被部队内部“消化”掉了,拿到地方武装部的名额已经大大缩水。而地方武装部又要安排走他们后门的关系户,虽然部队点着名要我们两个,可武装部就是不给。去招兵的人本身并没多大权力,既然武装部不给,也就没再坚持。当时是招普通兵的人想着我们可以用文艺兵的名额,而文艺兵那边想着我们可以用普通兵的名额,结果两边都没给我俩留名额,等发现了也晚了。

      后来还有意思的是:我们学校走武装部后门当兵的同学中,居然没有一个留在了北京军区,全被后门更硬的给挤到了沈阳军区。也许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批同学也没有一个在对越作战中上前线的,全在中苏边境地带,以一级战备的状态预防苏联的进攻。

      对于我来说也同样是因祸得福,因为我如果真当了兵,七七年高考就赶不上了,复员以后再考,势必要与大量的应届毕业生同场竞技,结果如何孰难预料。

      关键词(Tags): #参军#高考#走后门
    • 家园 【原创】《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序

      三十年前,我坐在北京郊区顺义县杨镇中学教室里,打开语文高考试卷,跳入我眼帘的就是这样一个题目。

      看到这个题目,我真是喜出望外,因为这个题目实在太好写了。这一年对于一个十八九岁的青年来说,我经历的事情和当时的心路历程是现在同龄青年所难以经历的。它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生活,增加了我的人生阅历,磨练了我的性格,提高了我的自信,也锻炼了我的能力。因为这一年,正是一九七七年,是我高中毕业,上山下乡,参加高考,并成为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的一年。

      三十年后,在这里写下此文,以飨读者,也给自己留下一份纪念。

      关键词(Tags): #七七年高考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