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同侵华日军浴血奋战你拯救出了谁 -- 方军

共:💬679 🌺2973 🌵8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6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方军老师,你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你犯了根本性错误

      你这样说肖扬同志是很不公平的,他知道不知道这件事还是两说呢。

      而且,你骂错人了,你骂错了法院,而且骂的时候,把司法局的公示当做了理由,这又是一个错误。

      司法局在基层连个屁都不顶,平时也就是宣传法律,连一点权利都没有。好不容易有个责任,还是调解民间纠纷,如果双方不给他们面子,达不成协议,他们都没辙。所以,现在许多人喜欢找公安机关而不是他们调解纠纷。

      最根本的是,你说是诈骗,那么,根本就不应该到法院打官司啊,这不是法院该受理的,除非本来就有纠纷,可那就不是诈骗,而是其他问题了。

      如果没有纠纷,而且有一定证据,你应该做的是,向公安机关报案,而不是骂法院,诈骗属于刑事案件啊!

      顺便说一句,我就在公安局工作。

      方老师,你的心情我是理解的,而且原来也看过你的书,对你的为人、精神也很佩服!但是,你对公检法司分工没搞清,找错衙门、找错理由还乱骂人,这是严重不对的!

      • 家园 哎呦~碰见战友了~得握手~

        我说咋写的条条是道呢?

        看见这句:顺便说一句,我就在公安局工作。

      • 家园 这是诈骗吗?

        诈骗的几个要素,一是使用没有的事实和姓名等欺骗。二是使用虚假的情节。三是利用不真实的事情来达到获得他人财产。

        有这三样中的一样才可以立案诈骗,你到公安局报案,那也不符合立案标准呀。立不了案这个事自然要到法院去!所以报案等于瞎忙。

        • 家园 哈哈,早知道老兄喜欢挑刺,没想到你还真跳出来了

          兄弟不想和你争论,直接祭起“百度”大神

          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由于这种行为完全不使用暴力,而是在一派平静甚至“愉快”的气氛下进行的,加之受害人一般防范意识较差,较易上当受骗。

          诈骗的主要形式

           1、借熟人关系进行诈骗

            此类骗子往往是冒名顶替或以老乡、朋友的身份进行诈骗的。而受害人往往碍于面子或出于“哥们义气”,也只好“束手就擒”,更有甚者,把有人寻访看做一咱荣耀,而“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继而“慷慨解囊”。

            2、借中介为名进行诈骗

            当前,此类诈骗案件有上升的趋势。现在有些同学出去做兼职、家教等,就可能会遇上这种情况。而此类骗子就是利用同学急于找到好的兼职、家教的心理,以招工点、兼职家教介绍所等名义进行诈骗或利用同学们作为其兼职劳动力,从中大捞一把。

            3、以特殊身份进行诈骗

            此类骗子多以社会上的“能人、名流”的名义进行诈骗,如谎称自己是导演、公安人员、商人、气功大师等,抬高自己身价,对找工作等难办的事表示“完全有能力”解决。这类诈骗手段较为单一,较易识破。

            4、以遇到某种祸害急需别人帮助的身份进行诈骗

            从目前来看,此类骗子多以走失的或财物丢失的学生、灾区群众、落难者等名义进行诈骗。事实上,这种诈骗手段大都比较原始,大家稍加思考就能识破。

            5、以小利取信,进行诈骗为实

            此类骗子极为狡猾,采取“欲擒故纵”的方法,先以曾许诺的利益予以兑现,让你感到此人所做的事可信,待取得你的信任后,就狠狠地敲你一把,让你在绝对信任和不知不觉中蒙受重大的损失,此类诈骗计划周密、发现不易,危害性较大。

          诈骗罪

          一、概念

            诈骗罪(刑法第266条)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二、犯罪构成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有些犯罪活动,虽然也使用某些欺骗手段,甚至也追求某些非法经济利益,但因其侵犯的客体不是或者不限于公私财产所有权。所以,不构成诈骗罪。例如:拐卖妇女、儿童的,属于侵犯人身权利罪。

            诈骗罪侵犯的对象,仅限于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而不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其对象,也应排除金融机构的贷款。因本法已于第193条特别规定了贷款诈骗罪。

            (二)客观要件

            本罪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首先,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从形式上说包括两类,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真相;从实质上说是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欺诈行为的内容是,在具体状况下,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作出行为人所希望的财产处分,因此,不管是虚构、隐瞒过去的事实,还是现在的事实与将来的事实,只要具有上述内容的,就是一种欺诈行为。如果欺诈内容不是使他们作出财产处分的,则不是诈骗罪的欺诈行为。欺诈行为必须达到使一般人能够产生错误认识的程度,对自己出卖的商品进行夸张,没有超出社会容忍范围的,不是欺诈行为。欺诈行为的手段、方法没有限制,既可以是语言欺诈,也可以是动作欺诈;欺诈行为本身既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即有告知某种事实的义务,但不履行这种义务,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或者继续陷入错误认识,行为人利用这种认识错误取得财产的,也是欺诈行为。根据本法第300条规定,组织和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或者利用迷信骗取财物的 以诈骗罪论处。

            欺诈行为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对方产生错误认识是行为人的欺诈行为所致;即使对方在判断上有一定的错误,也不妨碍欺诈行为的成立。在欺诈行为与对方处分财产之间,必须介人对方的错误认识;如果对方不是因欺诈行为产生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就不成立诈骗罪。欺诈行为的对方只要求是具有处分财产的权限或者地位的人,不要求一定是财物的所有人或占有人。行为人以提起民事诉讼为手段,提供虚假的陈述、提出虚伪的证据,使法院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判决,从而获得财产的行为,称为诉讼欺诈,成立诈骗罪。

            成立诈骗罪要求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之后作出财产处分,财产处分包括处分行为与处分意识。作出这样的要求是为了区分诈骗罪与盗窃罪。处分财产表现为直接交付财产,或者承诺行为人取得财产,或者承诺转移财产性利益。行为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他人放弃财物,行为人拾取该财物的,也应以诈骗罪论处。但是,向自动售货机中投入类似硬币的金属片,从而取得售货机内的商品的行为,不构成诈骗罪,只能成立盗窃罪。

            欺诈行为使被害人处分财产后,行为人便获得财产,从而使被害人的财产受到损害,根据本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才构成犯罪。根据有关司法解释,诈骗罪的数额较大,以2000元为起点。但这并不意味着诈骗未遂的,不构成犯罪。诈骗未遂,情节严重的,也应当定罪并依法处罚。需要研究的是,行为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财物,但同时支付了相当价值的物品时,是否成立诈骗罪?有人认为诈骗罪所造成的损害是指被害人整体财产的减少,故上述行为不成立诈骗罪;有人认为是被害人个别财产的丧失,故上述行为仍然成立诈骗罪;还有人认为诈骗罪是对信义诚实的侵害,不要求发生财产损害。我们认为,诈骗罪是对个别财产的犯罪,而不是对整体财产的犯罪。被害人因被欺诈花3万元人民币购买3万元的物品,虽然财产的整体没有受到损害,但从个别财产来看,如果没有行为人的欺诈,被害人不会花3万元购买该物品,花去3万元便是个别财产的损害。因此,使用欺诈手段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骗取财物的,即使支付了相当价值的物品,也应认定为诈骗罪。

            诈骗罪并不限于骗取有体物,还包括骗取无形物与财产性利益。根据本法第2l0条的有关规定,使用欺骗手段骗取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可以用于骗取出门退税、抵扣税款的甚他发票的,成立诈骗罪。

            (三)主体要件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四)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三、认定

            (一)本罪与非罪的界限

            l、诈骗罪与借贷行为的界限。借款人由于某种原因,长期拖欠不还的,或者编造谎言或隐瞒真相而骗取款物,到期不能偿还的,只要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也没有挥霍一空,不赖帐,不再弄虚作假骗人,确实打算偿还的,仍属借贷纠纷,不构成诈骗罪。

            2、诈骗罪与代人购物拖欠货款行为的界限。对以代人购买紧缺商品的名义,取走货款,没买到东西,又擅自挪用货款,拖欠不还款的行为,应着重考察其真实目的、双方的关系、事情的起因、代办人的具体行为、拖欠的情节、后果等等,从而正确判断其是否有非法占有的意图。如能明确想代人购物,因故未能买到挪用仍拟归还的,不能以诈骗罪论处。如果以代购为名,行诈骗之实,骗取大量财物,大肆挥霍,根本无意归还,也无力归还的,应以诈骗罪论处。

            3、诈骗罪与集资办企业因亏损躲债的界限。如果确实是集资经商办企业,但因经营不善,亏损负债,为躲债而外出,仍属财产债务纠纷。这同诈骗犯以集资办企业为名,捞到钱财就逃之夭夭,以实现其非法占有的目的,有本质区别。

            (二)本罪与招摇撞骗罪的界限

            两者都使用骗术,后者也可能获得财产利益,这两点相同;但是,主观目的、犯罪手段、财物数额要求和侵犯的客体,均有不同。招摇撞骗罪是以骗取各种非法利益为目的,冒充国家工作人员,进行招摇撞骗活动,是损害国家机关的威信、公共利益或者公民合法权益的行为,它所骗取的不仅包括财物(但无数额多少的限制),还包括工作、职务、地位、荣誉等等,属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当犯罪分子冒充国家工作人员骗取公私财物时,它就侵犯了财产权利,又损害了国家机关的威信和正常活动,属于牵连犯,应当按照行为所侵犯的主要客体和主要危害性来确定罪名并从重惩罚。如果骗取财物数额不大,却严重损害了国家机关的威信,应按招摇撞骗罪论处;反之,则定为诈骗罪,如果严重地侵犯了两种客体,一般依从一重罪处断的原则按诈骗罪处治;如果先后分别独立地犯了两种罪,互不牵连则应按照数罪并罚原则处理。

            (三)本罪与本法规定的其他诈骗犯罪的界限

            本法在其余各章节分别规定了集资诈骗罪、贷款诈骗罪、金融票证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有价证券诈骗罪、保险诈骗罪、合同诈骗罪等。这些诈骗犯罪与本罪在主观方面和客观表现方面均相同,但在主体、犯罪手段、主体要件与对象上均有差别,较易区分。本条因之规定,“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四、处罚

            l、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1996年12月16日)的规定: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千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

            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0万元以上的,属于诈骗数额特别巨大。诈骗数额特别巨大是认定诈骗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情节。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又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应认定为“情节特别严重”:

            (1)诈骗集团的首要分子或者共同诈骗犯罪中情节严重的主犯;

            (2)惯犯或者流窜作案危害严重的;

            (3)诈骗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急需的生产资料,严重影响生产或者造成其他严重损失的;

            (4)诈骗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救济、医疗款物,造成严重后果的;

            (5)挥霍诈骗的财物,致使诈骗的财物无法返还的;

            (6)使用诈骗的财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

            (7)曾因诈骗受过刑事处罚的;

            (8)导致被害人死亡、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9)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行为,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数额在5万元至l0万元以上的,应当依照本法第152条的规定追究上述人员的刑事责任;数额在20万至30万元以上的,依照本法第l52条的规定追究上述人员的刑事责任。

            对共同诈骗犯罪,应当以行为人参与共同诈骗的数额认定其犯罪数额,并结合行为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和非法所得数额等情节依法处罚,

            已经着手实行诈骗行为,只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获取财物的,是诈骗未遂。诈骗未遂,情节严重的,也应当定罪并依法处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在“2千元至4千元”、“3万元至5万元”的幅度内,分别确定本地区执行的个人诈骗“数额较大”、“数额巨大”,以及单位实施诈骗,追究有关人员刑事责任,参照本条第四款规定的数额,确定适用原《刑法》第151条或者第l52条的具体数额标准,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

            五、法条及司法解释

            刑法条文〕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 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第二百一十条第二款 使用欺骗手段骗取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可以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二百六十九条 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 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三百条第三款 组织和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或者利用迷信奸淫妇女、诈骗财物的,分别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二百八十七条 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秘密或者其他犯罪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定罪处罚。

            〔相关决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2000.12.28)为了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对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利用互联网进行盗窃、诈骗、敲诈勒索。

            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 解释》(1996.12.16 法发〔1996〕32号)

            为依法惩治诈骗犯罪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 简称《刑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有关规定,现就审理诈骗案件的几个具体问题解释如下:

            一、根据《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和第一百五十二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

            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千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

            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0万元以上的,属于诈骗数额特别巨大。诈骗数额特别巨大是认定诈骗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情节。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又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也应认定为“情节特别严重”:

            (1)诈骗集团的首要分子或者共同诈骗犯罪中情节严重的主犯;

            (2)惯犯或者流窜作案危害严重的;

            (3)诈骗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急需的生产资料,严重影响生 产或者造成其他严重损失的;

            (4)诈骗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救济、医疗款物,造成严重 后果的;

            (5)挥霍诈骗的财物,致使诈骗的财物无法返还的;

            (6)使用诈骗的财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

            (7)曾因诈骗受过刑事处罚的;

            (8)导致被害人死亡、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9)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行为,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数额在5万至10万元以上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的规定追究上述人员的刑事责任;数额在20万至30万元以上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二条的规定追 究上述人员的刑事责任。

            对共同诈骗犯罪,应当以行为人参与共同诈骗的数额认定其犯罪数额,并结合行为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和非法所得数额等 情节依法处罚。

            已经着手实行诈骗行为,只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 获取财物的,是诈骗未遂。诈骗未遂,情节严重的,也应当定罪并依 法处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 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在“2千元至4千元”、“3万元至5万元”的幅度内,分别确定本地区执行的个人诈骗“数额较大”、“数额巨大”,以及单位实施诈骗,追究有关人员刑事责任,参照本条第四 款规定的数额,确定适用《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或者第一百五十二 条的具体数额标准,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

            对于多次进行诈骗,并以后次诈骗财物归还前次诈骗财物,在计算诈骗数额时,应当将案发前已经归还的数额扣除,按实际未归还的数额认定,量刑时可将多次行骗的数额作为从重情节予以考虑。

            行为人进行诈骗犯罪活动,案发后扣押、冻结在案的财物及其孳息,如果权属明确的,应当发还给被害人;如果权属不明确的,可按被害人被骗款物占扣押、冻结在案的财物及其掌息总额的比例 发还被害人;如果能够确定扣押、冻结在案的财物及其掌息不属于已查明的被害人所有,但又无法发还未查明被害人的,应当依法上缴国库。

            行为人将诈骗财物已用于归还个人欠款、货款或者其他经济活动的,如果对方明知是诈骗财物而收取,属恶意取得,应当一律予以追缴;如确属善意取得,则不再追缴。

            本解释中使用的货币数额是指人民币的数额。审理具体案件涉及外币的,应当依照行为发生时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外汇牌价折算成人民币。

            本解释所称“以上”包括本数在内。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千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0万元以上的,属于诈骗数额特别巨大。诈骗数额特别巨大是认定诈骗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情节。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又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应认定为“情节特别严重”:(1)诈骗集团的首要分子或者共同诈骗犯罪中情节严重的主犯;(2)惯犯或者流窜作案危害严重的;(3)诈骗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急需的生产资料,严重影响生产或者造成其他严重损失的;(4)诈骗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救济、医疗款物,造成严重后果的;(5)挥霍诈骗的财物,致使诈骗的财物无法返还的;(6)使用诈骗的财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7)曾因诈骗受过刑事处罚的;(8)导致被害人死亡、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9)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对共同诈骗犯罪,应当以行为人参与共同诈骗的数额认定其犯罪数额,并结合行为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和非法所得数额等情节依法处罚。

          • 家园 我不是挑你的刺,而是我也有根据的,

            这个事情上存在诈骗罪的条件吗?没有呀,它只是家庭行为里不兑现承诺。

            从法理上不算是诈骗,这算是亲族家庭纠纷!所以那老头肯定是去报过案的。而且也肯定是公安局让他去法院的。

            实际上,财产转移的过程中,没有刻意去隐瞒财产的最终去向。而且整是事情中没有违背当时双方的主观意愿就不是诈骗。

            从楼主文章中我们得知道,老兵亲戚是以照顾老者为借口的。而过程中有没有真实地照顾过老者?就算没有,那只是不旅行承诺,而不是诈骗。

            要是能已诈骗立案,那全国这类案子太多了。

            你虽然在公安局,估计您不是法制处的。这些事情我们身边随处可见。有人成功立案吗?

            • 家园 亲族之间也可以构成诈骗的,只要主要条件符合就成

              如果老人能够提够房产证原始证据,那不经老人同意,以老人的理由是可以构成诈骗的

              还有,可以通过房产过户纪录调取原房产证主人名字.

              最重要的,这不是家庭行为,即便是亲族,但也是契约关系啊

              我不是法制科的,但我办过不少案,在办公室工作后,见过的就更多了,写信息、通讯都必须把案情吃透的。

              另外,你根本没明白我的意思,我是就事论事,我只是让方军去找公安机关报案,至于构成构不成,那得侦查后才能定

              顺便说一句,即便是法制科的,也不是你想像的什么都精通!法制科分工也很细,有负责刑事案件的,有负责行政案件的,有负责提请逮捕的,有负责移送起诉的,如果出现疑难问题,有个词叫“疑难案件集体研究制度”,有时还需要请示市局、省厅的专家呢,他们也是吵得不可开交,呵呵

              • 家园 我是从我上个月一个事情知道这个事情立不了案的。

                我朋友,抓我去给他讨债。朋友是开黑工厂的!(所谓黑工厂就是对员工很黑的那种!)

                他去年年底的时候,在茂名乙烯那里开出十五吨的丙烯的提货单(交钱的那种),但他还没提货。有一个他认识的人看到,于是请他先让他提货。等到他需要的时候那人再把丙烯开回来。于是,就这样货让人家提走。

                到他需要的时候,那人与种种理由推托。不开。我朋友到过年前到他那里去,拉回了六吨。那人还欠九吨。

                朋友觉得有问题,叫我去处理。我和他到了那人那里,找到那人。那人的厂在很偏僻的地方。找到他的时候他再推脱不了,于是就说在城里有货物,明天让我朋友拉。到第二天的时候。他说的价格比市场价格高一倍。我朋友再按他说的合伙人一问,根本没这样一批东西。

                我朋友最后怕贸风险,决定去报案。我通过关系找到那县公安局的经侦大队队长,那好!报案吧!

                那大队一听说这样的事情,马上就说,这个事情,并没有用假的名字或者假的理由骗你,能不能立案不清楚。而且当时那大队长答应,如果能立案就马上抓人,不能立案再想法子去办。(这因为我有关系在他的上级,当天是关系给他电话他才接待的。)

                就保案后,他们局法制科专门讨论过,不能与诈骗立案。理由就是上面那个!

                如果说没使用假名,假事和假的理由那就不算诈骗,那老者的亲戚可能真的够不成诈骗。而我也认为那老者也去找过公安局。

                如果按你的眼光,这可以立案的话。要是能有权威的话,那我现在建议写成书面让方军代交老者去找公安局。

                但我知道的是凭这些,在法理上并不一定构成肯定的主观犯罪的依据,而是纠纷的可能比较大。

                所以,我认为,不能已诈骗立案的依据多于能立案的依据。

                中国的法律就是这个样子,有什么法子?

                我朋友的事情,本来我是想帮他处理的,但他怕风险,报案去了,搞到我现在也不敢插手了。

                您说老者事情是诈骗,那是您自己觉得的事情,实际上到你们局操作,能不能立案,那考虑的没有您我这里讨论的那么简单。所以我还真认为报案没用,而且我也认为老者去找过警察。。。。。。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