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天朝令西人羡慕的宗教政策 -- 连续杀人

共:💬69 🌺16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谢谢指正

          论坛上很多观点从日常自己的印象得出,难免有很多偏差。花谢老兄指出。

          • 家园 不客气

            其实在中东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里,阿拉伯人是相对后起的文明,波斯人一直是文明古国。所以伊朗人对世人把他们和阿拉伯人相提并论很有点恼火。我曾经看过伊朗学者写的波斯和唐的文明交流著作,序言中提醒:把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在文化上相提并论,就象把古代中国和越南相提并论一样……哈哈,看得出意见很大。

    • 家园 这两个政策确实好!不应该只做不说,应该说出来

      老百姓了解一些你做得好的事,也能增加对你的信心和信任感,这些是当前政府比较需要而且缺乏的东西。

    • 家园 这个学校的问题,

        可能是因为现在愿上学的都到中心学校或县城学校,许多村级学校都没年源了。另一个就是当地水源少,一个村没多少人,也办不了学校。象我们插队的地方是蒙族聚居区,知青走后教学水平大大下降,去年回去连乡级学校都快办不下去了,我所在的那个公社现在叫苏木,当年全公社总人口大约两千左右,分散在比内地一个县还大的地盘上,就是到村办或乡办学校也得寄居,所以现在小孩都到旗里上学。

        

      • 家园 没有生源的原因两个,一是城市化,二是计划生育

        很多人都进城了,农村的学龄人口就少很多。

        这样下来农村要是能集中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也倒不失为一件好事。

        最近几年的出生率高,到时候上学一窝蜂,恐怕学校又不够了。

      • 家园 我记得有人说过

        如果没有当年的知青下乡,现在中国要多两亿文盲。

        • 家园 国家的前进只能以牺牲为代价

          一个物体要打破原本自身所处的状态,加速前进,必定得有一个推动力。

          美国近十几年来都无法前进,正是由于它无法在内部产生这种推动力,因为这必须以牺牲公民的利益为代价,普世价值为其设置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道德障碍。

          而中国文化中的大局观,既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正是使其成为竞争性文化的一个关键。每一代人都做出相应的牺牲,然后一代代积累,后人的荣华富贵便指日可待。

          所以我常想,这就好比是在用餐时,有的人选择把喜欢吃的东西先吃,有的人却留在最后吃一样。

        • 家园 我不知道你的这个数据是那儿得来的,

          我也不敢说我说的就具有普遍性,但是是我亲身经历过的。

          我插队的那个村子,一个大队,三个生产队,有一个小学校。近三十个个知青,只有一个老高三的当上了老师。附近同一个公社的几个大队,当上老师的知青一个手都数得过来。那你要问了,学校的老师从哪儿来的呢?除了原先的老师,新的老师多是和大队、公社干部有关系的。

          当然了,当年我就比小学毕业生多念了一年书,就是让我去当老师,我也不敢呢,怕误人子弟。

          所以啊,知识分子的最大的毛病就是想当然,还以为这个世界离了他们就不转了呢。

          • 家园 我的父辈亲戚中

            有4人下过乡,其中高中和大学水平的2人当过(大学那位是兼任)小学老师。不过他们去的时候是晚期,两年多就落实政策回来了。另外有一个我父亲的好友,70年代大学毕业,下乡后自愿在乡下教书没回来,在乡下一直工作到去世,为此不少他的学生认了他做干爹。后来他去世的时候,按照当地风俗其长子要挨家挨户通知这些干儿子家,一共跑了34家。这位长子见到我父亲说起这件事时都唏嘘不已。

            • 家园 看来当时中国的大学生已经多到可以派去当小学教师的地步了

              那我们这些初中生,甚至高中生真的只配刨土了。

              • 家园 个人经历不一样罢了

                没必要谁一定要说服谁,各自保留意见好了。我父辈中,有些人确实是很革命的。这些事情也许不常见,但总还在大家能够理解的范围内,说起来也算是为基层做贡献了,兢兢业业,没什么不光彩的。同样是我父辈亲戚中有人“革命”过头,干过些怎么看都有些疯狂的事情,事后自己都不感到光彩。这不过说明当时有些事情现在我们不能理解罢了。但这第一,不能说明当时的人们就认为不对,发生了有多么离谱;第二,也不说明整体上没有效果。仅此而已。

                • 家园 只是可惜了国家花在大学生身上的钱,

                  也许还有我们这些陪绑的炮灰.....咳,不对不对,这是政治不正确,要有大局观......

        • 家园 日子越过越觉得老毛很多事儿做得真对

          虽然当年那些人活得很不爽,但功在后世啊

          • 家园 最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其中隐含了个问题,就是对于一个国家民族而言,科学技术必须要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切实造福群众。而要做到这一步,我以为至少需要两个要素。第一个,需要有高技术;第二,需要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比如一定素质的劳动力。在毛泽东时代二者都欠缺,自然就存在一个优先发展哪一个的选择。毛泽东实际上是把手里为数不多的,受过些现代科技教育的人才作为种子撒到当时占中国人口大多数农村去了,首先要从整体上消灭文盲,培养其一个有一定规模,并且有一定素质的劳动力群体,否则国家的腾飞永远是泥足巨人。这一点,印度和我们走了相反的道路。高等教育还算发达的印度却存在大批文盲,似乎也没有什么行之有效的措施去普及初等中等教育。六十年过去了,中国无论是钢铁水泥等制造业这种大众产业还是航空航天等高科技产业都已经把印度甩在了后面,哪种路线正确似乎已经没有必要争论了。包括前一阵子有关建国以来的教育路线,高考制度等问题的争论和思考,至少在我的认识范围内,如果以迅速实现工业化为目标,我想不出比毛泽东更好的科教方法。

            BTW,我第一次听说这个数据也是很吃惊的。由于资料的缺乏,很难对此进行一个论述去评价,只是凭感觉和从父辈们下乡的经历,认为这个数字应该可信。我更好奇的不是这个数字的准确与否,而是为什么没有人去仔细调研过这个问题。如果属实,这不是等于抹杀了当年下乡知青的历史功绩。其他的,不想多说了。

            • 家园 在我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时

              大人们干完了一天的活后要去参加夜校扫盲,大家的积极性很高。可以对比的是我上小学时刚发过一次大水,连桌椅都没有,我们席地而坐,一块木板是黑板,泥巴做的小矮凳是课桌,课本是残缺的旧课本,班级有15以上的小姑娘,小伙子和我一起读一年级。我的家乡是安徽的号称文风甲天下的桐城派所在地-桐城,一个风景优美的鱼米之乡。我就读小学已经1985年。一盏油灯,在那样的夏暖冬凉的环境中如果没有理想信念的支持,如果没有政策的引导和积极推进,不会有那么多的人会选择去农村作这样的奉献。

              只有理想和信念才能支撑大家这样做,只有毛那样的一批领袖才能在那样的时机里调动所有人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牺牲小我,为了成就中华民族的崛起添砖加瓦。

              老百姓的要求很小,很简单,只要给他一点希望,一点帮助,他们都会格外珍惜。这也是今天毛那一批领袖被大家铭记的原因。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