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猴年马月】吃喝 -- 京虎子

共:💬61 🌺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猴年马月】吃喝

    从前有个相声讲北京人见面时的称呼,最常见的是两人一见面:二哥您吃啦?他二哥赶紧回答:吃啦,您哪?说相声的讲了,这话不能什么时候都用,比如那二哥从茅房里出来您也上杆的问您吃啦?即便是闹灾荒时听说过吃观音土的,可是没听说过吃茅房里东西的。

    这相声说对了一半,现在京郊县基本上都改成区了,可早年就是东西城,南北都算城外。要不怎么地名只有西单东单西四东四,没有南单北单南四北四。东西城见面的称呼也不是都问您吃啦?在西城人们是这么问的,可是您到东城还这么问人家就纳闷了。吃啦?我早上本来就不吃。东城要问您喝啦,您这边是吃饭啦,他那里是喝茶啦。有句老话叫西城饿不死东城渴不死。想想可不嘛,住西城的每天早上见到个人就问你吃了没有,记性再差的连着被问八十来遍总有一回想起来早上的螺丝转还没吃哪,赶紧回家吃去。住东城的一出门迎面就是十七八声您喝啦,甭说没喝茶的,就是喝少了的,也得立马回家喝得直到一路小跑去茅房。

    老北京因为旗人多的缘故,所以城里城外的净是闲人。小时候去南方发现那边人起得真早,一睁眼人家已经把赶早市买回来的菜都摘好了。其实以前北京人有钱的没钱的都起得特早,先溜鸟飞鸽子,然后茶馆会齐。一通暴侃加上水饱后回家吃午饭。吃完饭踏踏实实睡个午觉,睡醒了再聚到茶馆或者去听评书。磨蹭到晚上了,回家温上一壶酒,大爷在八仙桌上一坐,冲着老婆孩子连吹带骂最后自己放倒,这就叫闲人的乐趣,俗话说早茶晚酒饭后一袋烟。

    小时候茶馆没有了,老百姓茶还是照喝。老北京家里总不缺茶,沏茶成了日常生活的一件大事。虎子家里没这习惯,练不出个茶肚子。直到工作了,看见科室里一人一个大茶杯,咱也不能脱离群众,於是赶紧找个大号的,从家里拿来不知存了多少年的茶叶,每天一杯接一杯地往嗓子眼里灌,灌着灌着就习惯了。

    后来恢复传统,茶馆也恢复了,里面各种东西跟从前差不多,可是进去坐着就是找不到老北京坐茶馆的感觉。时代不同人也变了,再怎么着也没有当年的悠闲劲儿了。

    这回回国喝茶多是在吃饭时,一坐下人家就问喝什么茶,各种各样咱也不清楚。不过这个习惯好,原来一坐下先上酒水,就着几碟凉菜便开始哥俩好了。现在坐下来慢慢喝茶聊天儿,反正这饭店里永远坐不满,喝多长时间没人管。用的茶具也讲究多了,看上了好的还带回来一套,茶杯是双层的,多热的水也不烫手。买回家觉得有些不对,上学时老师讲过猩猩是天生的铁匠,手对温度不敏感不怕热,敢情这造茶杯的把大家都往大猩猩训练。

    北京这地方对吃还真不如其他地方讲究,象早点原来就是油饼、螺丝转、豆浆这老三样,现在也是油条油饼豆浆为主,加上包子、这饼那饼的,品种不多货也粗糙。回国以前天天想油条油饼的,回去吃了一个礼拜,街上就那么几样,终於腻了。街上的饭店是多得不能再多了,各种风味都有,可是就是在精字上欠缺,尤其是所谓北京风味。按理说,北京是首都,各地的人都有,各地的风味全有,本地也没太多保留节目,但凡厨子们动动脑子,怎么著也能融会贯通出一种新菜系。可惜这么多年过去了,不是今天一街水煮鱼,就是明天一胡同羊蝎子,非但没能创出自己的特色,连老的几样都没法吃了。

    当年在北京时爱吃包子,西单西四包子铺什么时候去什么时候排大队,那包子是真香。还有地安们的狗不理,虽说比天津的差,但好吃还是没说的。多少次在那里等啊等到饿成瘪臭虫。这次也抱着瘪臭虫的决心去了,进门发现从交钱到吃上包子十分钟都用不了,怀疑是不是走错门进了快餐店了。拿起包子咬一口这味道还真得饿成瘪臭虫再吃。往店里前前后后一打量我明白了,包包子蒸包子的全是民工模样的,这包子不是生的就算不错了。

    也不能全怪做饭的,早年大家肚子里没油,吃嘛嘛香。现在人的胃口小了可是口味挑剔了,开个饭店一天没几个人吃饭可来的个个要求挺高。要求再高,进哪家馆子,叫上一桌菜,有两三个味道正宗的就知足了。

    其实出去吃饭,不光为了填饱肚子,也是为了热闹,三五好友多年不见,借一席地聊聊天儿,吃什么是次要的。可是有一点是真看不惯,就是吃饭时服务对象的大爷精神,对饭店的服务员从来就没见到好脸过,稍有不顺就把人家外地小姑娘呲个狗血喷头。中国人这种知道自己卖多少钱一斤敢於不把人当人看的作风,让咱这归国人员从无地自容到见怪不怪,入乡随俗吧。

    家乡这渐变的风俗啊。

    2004年7月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