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鸿门宴(一) -- 江南水

共:💬8 🌺11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鸿门宴(一)

    在中国历史上,宴会数不胜数,但是能够让数以亿计人记住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鸿门宴。

      鸿门宴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不得不感谢太史公那支如椽巨笔。这支巨笔成就了鸿门宴的精彩,但是也遮掩了这个宴会的很多实情。这些实情并不是太史公故意遮掩的,只是后人太多注意太史公的精彩描述而忽视了这些实情。

         

    一、缘起

      

       俗话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同样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宴会。任何宴会都会有个由头,普通人请个客还得找个借口,何况举办宴会呢。

      鸿门宴用今天的眼光看不能算是宴会。结过婚的兄弟姐妹大多都举办过婚宴,举办前肯定是先写好请帖,邀请某人于某年某月某日到某地参加。受邀人按照请柬的指示在指定的时间到指定的地点,说固定套路的话语,然后开吃,走人。即使是国宴差不多也是这个路数,这是宴会的基本套路。

      按照这个套路,鸿门宴显然不是宴会。鸿门宴实际上是吃“蹭饭”,来吃蹭饭的人叫刘邦。刘邦一辈子吃过不少蹭饭,吃的他大嫂都对他不满意。但是在鸿门这顿蹭饭,他实在不愿意来吃,但是不得不吃。一切起源于一个美丽的泡沫: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话说当年,秦军悍将章邯一举击溃陈胜、项梁两大反秦义军势力,然后挥军北上攻打赵国,整个反秦事业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在这个关键时刻,太史公笔下着墨不多的楚怀王做出了关键的决定:兵分两路。一路是主力北上救赵,一路向西攻打秦都城咸阳。

      给这两路大军配备领导显示了楚怀王的政治天赋。北上救赵的主将是宋义,西向攻秦的主将是刘邦。项羽只是北上救赵的次将——二把手。楚怀王及以他为代表的一批人打压项羽是显而易见的。蔡明大姐会问一句:这是为什么呢?

      楚怀王是项氏家族从放羊娃提拔起来的傀儡,至少项梁是这么认为的。项梁被章邯杀死后,这个傀儡立刻行动,从盱台(今天江苏盱台)赶到彭城(今天的徐州)夺得军权,掌控了大局。此时楚怀王显然不会再做傀儡,而是做主人,傀儡翻身做了主人打压以前的主人也是理所当然的。

      就在两路大军出发是楚怀王立下了这个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此时看来,无论如何项羽都跟关中王无缘。一切似乎都在楚怀王的掌握。但是就在大军出发不久,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北上大军到达安阳,项羽矫诏杀死宋义重新夺得军权,然后在巨鹿破釜沉舟大败秦军主力,项羽的声望达到顶峰。然后逼降悍将章邯。此时天下大局的掌控权转移到了项羽手中。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再说说刘邦。

      刘邦能够顺利进驻关中很多人都认为他捡了个便宜,其实这个便宜并不便宜。当年陈胜手下的大将周文率领数十万兵西进咸阳,被还不知名的章邯逼得自杀身亡,章邯手下还不是正规军人,而是一群在骊山劳动改造的犯人。天知道秦朝廷里还有没有章邯这样的人啊。

      所以刘邦西行的凶险并不在北上的宋义、项羽等人之下。宋义、项羽面对的固然是秦军的主力,他们手下也是义军的主力。刘邦手下是什么货色听听郦食其是怎末说的: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从刘邦的发迹史来看,郦食其的话并不夸张。

      远有秦国的鲸吞六国,近有章邯的所向披靡。攻打秦国本部实在是件虎口拔牙的事。后世认为简单,是因为我们知道了当时秦朝廷的底牌,但是这张底牌当时的人并不知道。

      刘邦没敢从函谷关进军,而是从南部的武关进入。到了武关刘邦才知道秦朝廷已经烂透了。这才轻松的进驻咸阳。

      进驻咸阳后刘邦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此时天下的局势已经不在那个曾经的傀儡手中了,而是转移到了以前的盟友项羽手中。在这个错误的指引下刘邦还在继续做着关中王的美梦。

      此时关中王已经是别人了——章邯。章邯投降后,项羽已经封他为雍王,也就是故秦地的王,换句话就是关中王。

      为了保住既得利益,刘邦派人守住函谷关,妄图抵抗西进的其他各路诸侯,这也是人之常情。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大家提着脑袋造反,也不过是如此。反秦最大的利润就是进入咸阳捞一把,毕竟天底下最好的东西在咸阳啊。刘邦一家独吞,就是项羽答应,其他各路诸侯也不答应,更何况项羽也不答应。

      矛盾由此,产生了。

      当时刘邦派谁守函谷关已经不可考证了,攻打函谷关的倒是有名有姓,黥布(英布)。后来黥布造反时只是忌惮韩信、彭越,至于其他将领他都没看在眼里。此时,韩信还在项羽帐下执戟,彭越也在巨野无人问津。所以不管谁守函谷关,都挡不住黥布。

      项羽来到戏西后收到了一个消息,消息来源于刘邦手下的重要成员,左司马曹无伤。曹无伤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曹无伤的这个说法应该是没有冤枉刘邦,“欲王关中”当时是个人都知道的,“珍宝尽有之”也是人之常情,至于“使子婴为相”,从统战的角度来说也不是不可能。

      听到这个消息,项羽大怒。冒昧揣测一下项羽大怒的原因,当时天下各路诸侯都承认了项羽的权威,而刘邦依旧固守当年那个傀儡的约定,视这个新兴的权威不见。

      项羽所需要的只是刘邦的承认而已,这样才能够解释此后发生的一切。

    关键词(Tags): #鸿门宴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鸿门宴(五)

      五、结局

      既然项羽算计的如此精确,天下局势也几乎按照他的设想演变,为什么最后落个自刎乌江的下场呢?

      这就应了那句俗语:人算不如天算。

      首先,项羽高估了三秦的实力。

      在秦末名将中,章邯大概能排进前三名。后世公认当时的两大名将就是项羽和韩信,项羽挟巨鹿之战的大胜之威依旧不敢跟章邯硬碰硬的干,可见章邯的战力。

      项羽把章邯封为雍王,处于抵抗刘邦东进的前线,也见项羽对他的倚重。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诚如韩信的分析: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阬秦降卒二十馀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

      果然,汉军东进,三秦望风披靡,一代名将章邯在韩信手下几乎没过一个回合就退守废丘。

      其次,其他诸侯的战斗力不是一般的差。

      汉军还定三秦后,短短时间内就拿下了韩王郑昌、河南王申阳、殷王司马卬,同时西魏王魏豹投降汉军。

      假如他们的抵抗力稍微强一点,后果会如何呢?

      历史不能假设……

      最大的错误还是在项羽自己身上。

      分封一结束,齐地就出了问题,这一点应该在项羽的预料之中。

      项羽的刀锋顺理成章的首先对准了齐。

      齐在整个秦末就是个搅屎棍的角色,好事没干多少,坏事也没干多少,但乱搅和的事没少干。

      自从因为领导人问题跟楚和赵闹别扭后,齐国就开始了特立独行的生活,在田荣的领导下不参加任何反秦活动,当然也没有对反秦势力下黑手,算是中立。

      齐之所以能够这么滋润的玩中立,是因为他那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他西面的各种反秦势力受到秦的压迫不能拿他怎么着;各种反秦势力又阻断了他和秦的接触,秦想打他也打不着。

      在秦被灭掉后他那滋润的中立生活也该结束了。

      自从春秋以来,齐地就借助鱼盐之利一直是富庶之地。

      齐地紧邻项羽的西楚,控制住齐对项羽来说是天大的利多。估计,齐地没事,项羽也会去搞点事,何况齐的田荣主动挑事呢。因为齐先前的表现,不会赢得其他诸侯的同情。

      项羽首先对准齐,既师出有名,又能够捞得实惠,可谓是名利双收。

      田荣显然不是项羽的对手,在城阳被项羽打败,在平原被当地人杀死。

      事情到此,如果项羽措施得当,齐地即使不能完全被吞并,也将是个可靠的后方。这将是一个完美的结局。

      然而,该死的然而啊!

      田荣死后,项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齐地的人们只好:相聚而叛之。

      硬生生把一个潜在的盟友逼成了可怕的敌人,项羽由此陷入了齐地的泥沼,致使刘邦在东进的路上畅通无阻。

      公元前205年四月,刘邦率领汉、韩、西魏、赵、代五诸侯五十六万大军进驻项羽的都城彭城。

      得意忘形的刘邦在彭城开起了胜利派对,项羽率领三万精兵,仅用了半天时间就击溃了五十六万大军。

      从战术上来说彭城之战绝对是一个完美的胜利,这个胜利比巨鹿之战更加漂亮,然而这只是一个战术上的胜利而已。

      五月,韩信收拾溃败的残军与刘邦在荥阳会合,在京、索之间打败楚军,遏制住楚军咄咄逼人的势头,稳定了节节败退的汉军。

      战略上,以前项羽掌握着绝对的主动,彭城之役之后,刘邦分享了部分主动权。

      天下由此进入了楚汉相争的时代。

      短短一年时间,项羽由战略掌控瞬间转移到战略相持,面对这个巨大的落差,项羽显然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从此进退失据,终于在两年多后自刎乌江,结束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一把好牌玩成最后这个结局,实在怨不得别人。

      项羽犯了很多错误,但是考诸史籍在他征战齐地之前几乎没有犯什么政治上的错误,即使诛杀二十万秦军降卒也只是个人品质缺陷,并没有在政治上造成明显的严重后果。

      鸿门宴上放刘邦一马是形势所迫,不是项羽妇人之仁,也不是他没有意识到刘邦潜在的威胁。

      关键词(Tags): #鸿门宴
    • 家园 【原创】鸿门宴(四)

      四、余音——分封

      项羽是一个有理想的人,项羽的理想就是:彼可取而代也。

      当时他说这句话时,可能只是脱口而出,但是当那个“彼”真的被打翻在地后,“取而代也”就不会只是说说而已了。

      项羽是个政治人物,决不是一个莽夫,他所做的每一步都是经过算计的。后世很多人诟病的分封就是一步妙招。

      后世说起秦末纷争就会想当然的认为是六国复辟的强大分裂势力在起重大作用。其实无论是点起灭秦第一把火的陈胜,还是终结这场纷争的刘邦,都不愿意继续分裂。

      当年张耳、陈馀劝陈胜: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陈胜没有答应,可见此时陈胜心中的目标是直接取秦而代之,而不是恢复到先前重新分裂的状态。

      六国分裂势力的茁壮成长,是在陈胜死后。因为彼时已经没有任何一股势力有能力、有胆量取代秦了,回到六国是当时各种势力的共识。

      楚怀王出兵的时候战国时代的东方六国已经都复国了:齐王田巿、楚怀王心、燕王韩广、赵王赵歇、魏王魏豹、韩王韩成。

      所以故秦地就成了悬赏的标的,按照楚怀王的安排,天下基本上就恢复到战国时代的大体状况了。

      自从项羽杀掉宋义后,历史走向了另一个轨道。

      陈胜、刘邦固然不愿意继续分裂,两人中间那个短暂主导天下局势的项羽其实也不愿意看到这种状况出现。

      那项羽为什么还要分封呢?

      前文说过,政治人物要平衡,平衡远程目标和现实处境。有时为了完成远程目标要向现实处境妥协,有时为了现实利益要牺牲一些长远利益。不是在其位的人很难体会其中的甘苦。

      项羽面临的现实处境就是,天下事实上已经处于分裂状态了。项羽所拥有的实力并不能马上改变这种分裂状态,向现实妥协是最佳的选择。

      一切政治活动都是需要实力的,有多大实力就做多大的事,这是政治活动的铁律,违反他,后果将是可怕的。

      前文说过,项羽没有跟刘邦翻脸的本钱,因为项羽没有一举搞定其他诸侯的实力。

      项羽虽然没有一举搞定其他诸侯的实力,但是他拥有削弱其他诸侯的地位。

      当时东方六国的领导除了燕王都是以前六国的遗族,他们拥有现在的地位,大多是因为他们的血统,虽然他们也流过血(齐王田儋、魏王魏咎都死在章邯手中)。

      成就这些遗族地位的是他们的血统,同样,他们的血统也是别人指责他们的软肋,当项羽说出 “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之籍之力也”的时候,那些没有血统因素的将领该是多么的惬意。

      在项羽看来不但该分封,还应该分封给更多的人。

      项羽撇开怀王,另起炉灶,一口气分封了十八路诸侯,外加项羽自己和名誉共主义帝。

      在分封的时候,项羽显然是动了一番脑筋,《史记》只是记载了他对刘邦的那一番脑筋: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巴、蜀也是在关中嘛,算是打折兑现当年的约定吧。

      从对刘邦的安排来看,项羽不是没有意识到刘邦是潜在的对手,之所以在鸿门宴高姿态放刘邦一马是有深层次考虑的。

      巴、蜀远离天下战略重心,刘邦即便是老虎,也只是笼中的老虎,至少项羽是这么认为的。唯一的一个小失误就是把汉中也给了刘邦,让他多了一块进军战略重心的跳板,但是项羽自信三秦能够阻止刘邦的跳跃的。这个盲目的自信造成的后果太严重了。

      其实,对其他各路诸侯项羽也是动足了脑筋,他的基本思路就是尽量制造矛盾。例如:把赵王歇迁到代地做代王,赵相张耳反而在赵地做常山王;把燕王韩广迁到辽东做辽东王,燕将臧荼做了燕王。造成奴大欺主的局面,典型的制造混乱因子。

      至于一直不招项羽待见的齐,更是被一分为三,让本来就矛盾重重的田氏家族更加雪上加霜。

      所有的矛盾都在分封之初埋了下来,未来的天下注定不会是风平浪静。

      为什么要这么做?

      政治人物的每一个政治动作都不会是无意为之。

      其实,说白了也很简单,假如天下太平无事,项羽这个处于仲裁地位的霸王还有什么用呢。

      在定纷止争的过程中显示自己的存在,并且极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顺便逐个消灭诸侯,完成“取而代也”的伟业。

      还是那个词,实力。

      项羽有了完成以上设想的实力了吗?

      答案是:有了。

      秦末纷争的时候,秦始皇开拓的岭南脱离了中原控制,事实上独立了。项羽分封的时候,各路诸侯所能掌控的土地大体就是公元前221年秦朝廷掌控的土地,大概就是三十六个郡。项羽拥有九个郡,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具体面积很难考证了,但是应该不会太少。

      分封不是项羽的败笔,而是妙招。

      坐拥这九个郡的超强实力,让项羽无限接近完成年轻时代的梦想。

      然而,终究没有完成。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鸿门宴(三)

      三、渊源

        说一个细节。

        刘邦从离席到回到大营用了多长时间?

        刘邦离席后,当时还在项羽手下的都尉陈平催促过一次,可见离席的时间不短了。估计应该在半个小时以上。

        跟手下人讨论了一下后,刘邦决定逃席,刘邦走的是小路,大概是十公里的路程。

        奥运会马术障碍赛要求375m/min,合22.5公里/小时。

        综合考虑一下,刘邦从离席到回到大营大概要用一个小时左右。

        张良是预估到刘邦回到大营后才回到席上,期间也是一个小时左右。

        之所以做这么一道模糊的数学题,不是我有数学癖,而是说明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鸿门宴不是只有刘邦这一家,而是还有很多家。

        假如只是刘邦这一家,离席这么长时间,场面立马就冷清下来,项羽不太可能给刘邦这么从容的时间,至少范增不会给他这么从容的时间。

        这只是一个假设,我们还可以从常情来推理。

        

        跟随项羽入关的并不是只有项家军,还有其他的诸侯,见诸《史记》的就有:瑕丘申阳、赵相张耳、当阳君黥布、鄱君吴芮、燕将臧荼、齐将田都等。

        举办宴会的时候,不太可能只是招待刘邦而弃众人不顾。

        

        综上所述,鸿门宴不是一个普通的招待会,而是一个大型的宴会,虽然是个临时凑合的宴会,但是规模不会太小。八卦一下:这个宴会的主题应该是庆祝灭秦成功。

        

        之所以考证这次宴会的规模不是我有考据癖,而是要说明一个重大的问题: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

        

        关于这个问题,后世聚讼不已。

        有的归咎于项羽的缺心眼,前文已经说过,认为项羽缺心眼的人才是真的缺心眼。

        有的归咎于项羽的贵族气质,不屑用黑社会手段,但是项羽在起兵之初斩杀会稽郡守就是用的黑社会手段、矫诏杀宋义也是用的黑社会手段、在鸿门宴前不久斩杀二十万秦军降卒甚至不如黑社会。项羽死的的确很贵族,但不能说明他的一生都那么贵族。

        我在前文也说过,项羽需要的只是刘邦承认他的权威,其实这只是虚的。

        

        项羽首先是个政治人物,政治人物首要考虑的就是虚名和实利的平衡。虚名和实利的背后是实力的大小。

      项羽的权威是建立在巨鹿成功之上的,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这一点项羽自己很清楚。假如秦朝廷对章邯表现出些许的关怀,项羽的神话可能就很难继续了。当然历史不能假设,即使是真实的历史,项羽也不敢跟章邯硬碰硬,动用了各种手段逼章邯投降。

      项羽的实力到底如何呢?

      项羽实力的基础是楚国的势力,在楚国内部各种势力对项羽也有亲疏远近:项羽从会稽带出的八千子弟是他的铁杆,同出于楚国的刘邦跟项氏也颇有渊源,其时楚国内部反项的势力也不可小觑,否则楚怀王不可能轻松的打压项羽。

      至于其他各路诸侯的势力跟项羽的关系只是露水夫妻一夜情。

      说起刘项之间的渊源,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

      话说当年刘邦在沛县起兵,夺得了沛县和老家丰邑,不久驻守丰邑的雍齿投靠魏国,刘邦花了三个多月死活拿不下丰邑,最后依靠从项梁那里借来的五千士兵和十名五大夫将一举夺回丰邑。从此刘邦成为项氏一个相对可靠的盟友。

      因为刘项之间有这一层关系,楚怀王在安排两路大军时刻意把两人分开。

      慑于秦国的余威和章邯的剽悍,当时没人敢于前往秦国本部,只有项羽愿意跟随刘邦前往。但是楚怀王没有同意,表面的理由是:项羽强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

      实际情况是,刘邦在项氏面前底气不足,难以节制项羽,楚怀王打压项氏的目的将会落空。恐怕刘邦也不愿意带着这么强悍的一个手下西征。

      分析完了项羽的实力,就会发现,项羽没有跟刘邦翻脸的本钱。如果项羽杀掉刘邦,其他各路诸侯会怎末想?

      如果一个男人对自己的情人说:我回家杀掉老婆,回来明媒正娶你啊。

      这个情人会怎末想呢?

      感性的会这么想:你太爱我了,为了我竟然会杀自己的老婆!

      稍微有点理性的就会这么想:今天你为了我杀老婆,若干天后你会不会为了别人杀我啊?

      你说那些诸侯会怎末想?

      理性的情人面对这么强悍的男人大概只好敬而远之吧。

      政治人物面对这么强悍的对象会怎末做呢?

      胆子小的、实力差的也会象女人那样对他敬而远之;

      胆子大的、实力不差的恐怕会恶从胆边生吧。

      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其他诸侯的选择不会超出这两种。无论他们做那种选择,都会对项羽的大目标造成致命的打击。

      范增是有眼光,但是他似乎是个远视眼,只看到了未来可能的危险,却没有看清眼前现实的处境。

      政治人物首要的能力是平衡能力,平衡虚名和实利、平衡远程目标和眼下处境等等,其中的甘苦真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了。

    • 家园 【原创】鸿门宴(二)

      二、宴会

        大怒之后的项羽决定攻打刘邦,毕竟项羽的权威是打出来的。此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如果就此开练,刘邦的下场如何实在不好说,其实也不难说。

        就在这个时候张良解救了刘邦的灭顶之灾。张良当年在下邳救过一个人,项羽的叔叔项伯。项伯是个讲义气的人,知道张良在刘邦那里,怕覆巢之下难有完卵赶紧去通知张良。

        项伯讲义气,张良也不是无情无义之辈,得到消息后赶紧告诉了刘邦。

        接下来太史公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完美的危机公关案例。不再露怯了,原文引用太史公的精彩描述。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此时,刘邦明白了自己的处境,独吞关中已经不可能了,只好留得青山在了。

        项伯连夜赶回自己的大营,向项羽汇报了自己刚才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

        有人说项伯是“项奸”,这个说法值得商榷。古往今来有这样做内奸的吗?

        汇报完后,项伯又向项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项羽并不是非得杀刘邦而后快,他此时所需要的只是天下各路诸侯的承认。刘邦已经承认了他的权威,他的杀机也就随之失去了。

        如果项羽执意攻打刘邦已经失去了正当性,毕竟整个灭秦运动中刘邦和他一样立下了不朽的功劳,正如项伯所言“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在整个项氏集团执意杀刘邦的只有一个人亚父范增。范增杀刘邦的借口只有一个,那就是刘邦“其志不在小”。

        刘邦听从樊哙和张良的建议强忍着从秦皇宫搬出时,已经确立了雄心。确立了雄心,到完成雄心还有N多的路要走呢。

        第二天,刘邦带着百十号骑兵亲自前来认账,一见面就把大小王分的清清楚楚。原文引用:“臣与将军(分清主从关系)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这是事实,两路大军的分工确实如此),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这也不是虚言,能够安全入关不啻于中了头奖),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这是讲价钱,我已经认你是老大了,你该表示一下了:谁是那个小人)。”

        项羽见刘邦很识相,也乐得做个顺水人情,反正一个曹无伤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东西:“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

        昨天晚上刘邦所说的:“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项羽相信吗?

        很多人都认为项羽相信了,因为大多数人认为项羽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这一切都拜太史公的如椽巨笔所赐。在太史公笔下,项羽的确英气逼人,但是同样在太史公笔下项羽还有四个字:才气过人,大多数人忽略了这四个字。一个“才气过人”的人会相信这么低级的谎言吗,如果相信,那他不是才气过人,而是“蠢气过人”。

        当时两路分兵时,刘邦时西路军的主将,项羽只是北上救赵的次将,级别上刘邦似乎还在项羽之上,此时刘邦拜於自己脚下也满足了项羽的某种需要。

        来的都是客,既然不能动猎枪了,那就上美酒吧。

        鸿门宴上的座次也有不少人评论,先看一下怎末坐的: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说一个常识:后世的皇帝都面南背北,但是在秦朝,皇帝是面东背西;自古以来,中国以左为尊。

        项羽以天下主人自居,坐这个位置也理所当然;范增贵为亚父,不同于普通下属,坐这个位置也没什么不妥;刘邦是下属,只能坐南向北了;张良是下属的下属,只好敬陪末座了。

        这个座次没什么不妥。

        项羽杀机已失,但是范增杀心仍炽,席间再三提示,项羽不为所动。迫不得已,只好赤膊上阵,接下来就是有名的“项庄舞剑”了。眼看一场政治会晤转眼就要变成了黑社会火拼。张良再一次立下汗马功劳,张良从帐外召来了樊哙。

        顺便提一句:单凭张良在鸿门宴前后的表现足以对得起后来的万户侯,真要拿三万户也不过分。毕竟救驾之功大如天啊,何况这一次张良不仅救了刘邦一个人,还救了刘邦手下大大小小无数将领。后来这些人对萧何唧唧歪歪,但是没人对张良说什么。

        樊哙大义凛然的说了一通睁眼的瞎话: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接着提出了质问: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项羽竟然不能回答,似乎被樊哙征服了,显然征服项羽的不是这段睁眼的瞎话和无力的质问,而是樊哙那种“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的豪气,英雄相惜啊。

        借着上厕所的空当,刘邦逃回了自己的大营。回去后刘邦第一件事就是杀掉曹无伤。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逐篇花之,本篇得宝

        楼主好文!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提个建议哈

        挖的太快了,第一篇都不敢评论了,怕把后面的好坑冲跑了。之所以这个建议写在第二篇就是因为这个。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