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内功歌诀阐释·序 -- 京城马国兴

共:💬11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内功歌诀阐释·序

    内功歌诀阐释·序

    本文中的这些内功修炼方面的“歌诀”,都是从网上下载而来的。虽然不知出处哪里?但是,都非常符合传统内功养生之道的理法、艺境。故而,多年来摘录、收集而成此册的内容。

    可是,这些对于修炼内功养生之道的宝贵之内容却没有人注解、阐释。致使如此宝贵的东西,现在的人难于认识、理解。实为可惜至极也!

    故而,对其进行注解、阐释、点评乃是至关重要的功德一件了!

    • 家园 【原创】道本自然

      大道无为本自然,功夫不到不方圆。

      三岔路口寻真种,八卦炉中炼性天。

      没底法船能渡海,随身药物可延年。

      刑中藏德人难测,害里生恩心要专。

      四象调和归本面,五行攒簇长金莲。

      有增有减方为妙,知吉知凶始入玄。

      脱尽牵缠尘垢物,全成父母未生前。

      修真作佛皆由此,余二虚悬俱是偏。

      【题名解】

      “道本自然”的说法,基本上出自《道德经》中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说法中。究竟什么“道本自然”?只有看完歌诀论述的内容方能知之!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的体裁,将修炼法则、艺境,已经论述的较为全面了!

      【注解】①、大道无为本自然,功夫不到不方圆:

      内功修炼无形的法身“道”体,生成、演化万象遵从的是不先物为的“无为”本自然的法式。无形法身道体的功夫修炼不到十分精纯的纯阳之体浑圆如一的艺境,不能达到“方圆”变化自如的境界。

      无为:就是道的“不先物为”的生成、演化万物的唯一法则。

      方圆:“无形法身道体”圆融无隅;其用“刚直不阿”为“方”也。

      ②、三岔路口寻真种,八卦炉中炼性天:

      在成人、成仙、成鬼的三岔路口寻求无形法身道体的真种籽,就是气沉丹田的“炼精化气”的法式。在人身这个“八卦炉”中运用内功方法修炼自己的“性天”。

      八卦炉:人身的比喻说法。

      性天:无形法身道体,就是“性体”,自己的“天”;古代神话“女娲娘娘补天”的故事,说的就是内功修炼补自己的天的事情。

      “三岔路口”本义解

      人们常说:“三岔路口”!但是,这要问起来三岔路口是指什么内容而说的?或答说:往左、往右、走当中等,这不能说错呀!但这不是这句话之本来的意思呀!所以,真正回答上来的人也就不多了!

      其实,这个问题最简单不过了!是修炼家根据《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三才理论”的精义而得出来的说法,解之如下:

      三岔路口,乃说的是修炼者的人生,是:“往人道上走,往神仙道上走,往妖魔鬼怪道上走”的这个“三岔路口”。

      这对于每个修炼之人的一生中,乃是“时时刻刻、对于任何事事物物”都在不可避免的面临着而又随时随处都进行着这种选择。你就是逃都是逃不过去的!躲也躲不开的!正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

      ③、没底法船能渡海,随身药物可延年:

      内功修炼依靠明者传授功法的修炼,才是真传!因为艺无止境,故而法传亦无止境也而以“没底法船”喻之!

      内功养生之道修炼自己与生俱来的“无形法身道体”,修炼家又名之曰“大药”。这就是“随身药物”的本意,内功养生之道的修炼这个“大药”可以延年益寿。

      没底法船:法船者,就是“传法”的“法传”也;没底者,艺无止境乃是“无底”的意思。这句是说:内功修炼依靠明者传授功法的修炼,才是真传!因为艺无止境,故而法传亦无止境也而以“没底法船”喻之!无底法船见于《西游记》唐三藏见到长老的渡船没有底的描述,就清楚的说明“无底法船”的意思了。

      随身药物:内功养生之道修炼自己与生俱来的“无形法身道体”,修炼家又名之曰“大药”。乃随身携带之物也;“大药”无形,乃针对平常人所服用的有形药品之“小药”而说的。这乃从“道大器小”的说法,演化而来的说法。

      ④、刑中藏德人难测,害里生恩心要专:

      驱尽众阴邪的“刑法”中藏有“然后立正阳”的大德之事的始终,人是难以预测的;去伪存真的“害里生恩”的法式心要“专心致志”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刑中藏德: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杀戮之中藏有“好生”之德。即“不除恶不足以为善”的意思也。

      害里生恩:就是“去伪存真”的意思。

      ⑤、四象调和归本面,五行攒簇长金莲:

      修炼内功养生之道之四象法的“象、物、精、信”做到了,才能致使“精神气血”四象调和归于本来无形的“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无中妙有”的本来面目,金水木火土之五行攒簇才能生长出“金莲化身”的景象。

      四象调和:以修真说,就是“精神气血”四象调和也。

      四象调和法说的内容

      四象之内容颇多,各有所指所论内容不同而定之,如:

      根本理法者:少阳、太阳、少阴、太阴之四象也;

      大环境说者,域中四大:道、天、地、人(王)之四象也;

      自身小天地法说者:精、神、气、血之四象和神、意、气、形之四象;

      修炼内功养生之道之四象法说乃:”象、物、精、信”,这乃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虚心》中,他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还有:“金、水、火、木”四象和合的意思。

      本面:无形法身道体的本来面目。就是老子所说:“视而不见,名曰微;听而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的无形无相的面貌。

      ⑥、有增有减方为妙,知吉知凶始入玄:

      真阳之气有增而阴邪之气有减方为修练内功养生之道的妙法;知道无欲则吉、亦知道贪欲则凶,始能进入“玄窍”门户而能上道之循序渐进的直至功成艺就也。

      有增有减:就是“有损有益”的“损益”法式,才是正确地。

      ⑦、脱尽牵缠尘垢物,全成父母未生前:

      脱尽红尘中牵挂的事情、缠绵的情感,红尘中的这些“阴浊”之尘垢物,全成父母未生自己之前的“无形法身道体” 之“道本自然”的状态。

      牵缠尘垢物:牵挂的事情,缠绵的情感,都为红尘中的“阴浊之物”的意思。这种说法脱化于“轻清者上升以为天,重浊者下沉以为地”的说法。

      ⑧、修真作佛皆由此,余二虚悬俱是偏:

      内功养生之道修炼成“肌肉若一”的身体如同九重天的真人艺境者或内功修炼达到“与道合一”并具备“道”的“大智慧、大彻悟”的修行者,即佛,皆由此内功养生之道的道路之正确修炼而成之的,其余的“离开己身,执着于己身”的两种“虚悬”者俱是偏悖的说法和错误的做法者也。

      修真:内功养生之道修炼成“肌肉若一”的身体如同九重天的真人艺境者。

      作佛:内功修炼达到“与道合一”并具备“道”的“大智慧、大彻悟”的修行者。

      余二虚悬:余者,多余的意思;二者,“执着于己身,离开己身”者也;虚悬者,不落在“实处’也。合起来看就是:不落在自己无形法身“道”体的“实”处,多余的偏执于“阴形、阳气”之“虚悬”处的意思。

      这是从“惟道惟一、惟真、惟诚、惟实、惟信”的角度认识到的,而其它万有皆是“虚幻”之悬而未果者也的观念脱化而来的认识观念。

      【译文】

      内功修炼无形的法身“道”体,生成、演化万象遵从的是不先物为的“无为”本自然的法式。无形法身道体的功夫修炼不到十分精纯的纯阳之体浑圆如一的艺境,不能达到“方圆”变化自如的境界。

      在成人、成仙、成鬼的三岔路口寻求无形法身道体的真种籽,就是气沉丹田的“炼精化气”的法式。在人身这个“八卦炉”中运用内功方法修炼自己的“性天”。

      内功修炼依靠明者传授功法的修炼,才是真传!因为艺无止境,故而法传亦无止境也而以“没底法船”喻之!

      内功养生之道修炼自己与生俱来的“无形法身道体”,修炼家又名之曰“大药”。这就是“随身药物”的本意,内功养生之道的修炼这个“大药”可以延年益寿。

      驱尽众阴邪的“刑法”中藏有“然后立正阳”的大德之事的始终,人是难以预测的;去伪存真的“害里生恩”的法式心要“专心致志”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修炼内功养生之道之四象法的“象、物、精、信”做到了,才能致使“精神气血”四象调和归于本来无形的“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无中妙有”的本来面目,金水木火土之五行攒簇才能生长出“金莲化身”的景象。

      真阳之气有增而阴邪之气有减方为妙法;知道无欲则吉、亦知道贪欲则凶,始能进入“玄窍”门户而能上道之循序渐进的直至功成艺就也。

      脱尽红尘中种种牵挂的事情、缠绵的情感,红尘中的这些“阴浊”之尘垢物,全成父母未生自己之前的“无形法身道体”之“道本自然”的状态。

      内功养生之道修炼成“肌肉若一”的身体如同九重天的真人艺境者或内功修炼达到“与道合一”并具备“道”的“大智慧、大彻悟”的修行者,即佛,皆由此内功养生之道的道路之正确修炼而成之的,其余的“离开己身,执着于己身”的两种“虚悬”者俱是偏悖的说法和错误的做法者也。

      关键词(Tags): #【原创】道本自然
      • 家园 【原创】磨炼

        凡心一颗日夜磨,静里觅真诀无多;

        如能参透此诀理,定慧逍遥上大罗。

        【题名解】

        《三字经》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一块美玉如果不经过精雕细琢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精致的玉器,人如果不认真学习、修炼,就永远不会懂得许多知识和知到“道”之理法。仔细想一下,亦的确如此。一块美玉,如果不去雕琢它,它就永远只是一块璞玉而已。人也是一样,不管他天资如何聪明,如果不用心去学习、修炼,就不可能通古博今、明白事物生成、演化的道理,也就不可能清楚的知道真理和道义何在了。

        【注解】①、凡心一颗日夜磨,静里觅真诀无多:

        通过内功养生之道的修炼,就将凡人心一颗日夜的消磨而逐渐成为道心了,即“脱凡入圣”也;静里觅真诀无多;在修炼内功养生之道的入静功法中修炼觅得自己的无形法身道体的真传秘诀本无多也。只是“有念不是,无念不是,念住不住方是真念”或“行非所行,住非所住”之真诀也!

        凡心:凡人的贪欲之“心态”。

        磨:磨砺的意思;就是除去“贪欲”之心理活动及其念头。

        道心:唯道是从的“心态”。

        凡心、道心,本一心也!

        脱凡入圣:就是将人心脱换为道心者也。

        ②、如能参透此诀理,定慧逍遥上大罗:

        如果修练内功养生之道的人能够参透此功法诀言的道理,达到“入定开慧”的“明心见性”的艺境。就已经达到“逍遥自在的法身”无拘无束的艺境了,自能上大罗天而成就“金仙”果位了。

        参透:修炼内功养生之道参悟醒透“道”的体用法则的意思。

        定慧: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此义,即是内功养生之道的“入定开慧”之学问也。

        然而,“入定开慧”的内功养生之道修行法则,就是:“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的修炼。常说:“气沉丹田的润身”者,此也!

        大罗:到家内功养生之道的修炼达到三十六层天的最上一层,称之为“大罗天”,乃“金仙”正果。此层天的法则和地的规矩,称之为“天罗地网”。

        金仙

        内功修炼养生之道达到仙的最高境界

        古代道教也用金仙代指外教的最高果位,如《玉皇经》所述:“梵天一切金仙、大乘菩萨.”此时的金仙指“佛陀”果位。

        首先介绍一下道教的三十六重天:从下至上:三界共二十八天、四种民天、三清境、大罗天。

        道家三十六重天,分为六界,第一界有六重天,太皇黄曾天、太明玉完天、清明何童天、玄胎平育天、元明文举天、七曜摩夷天。第二界有 十八重天,依次是无越衡天、太极蒙翳天、赤明和阳天、玄明恭华天、耀明宗飘天、竺落皇笳天、虚明堂曜天、观明端靖天、玄明恭庆天、太焕极瑶天、元载孔升 天、太安皇崖天、显定极风天、始黄孝芒天、太黄翁重天、无思江由天、上揲阮乐天、无极昙誓天。第三界有四重天,皓庭霄度天、渊通元洞天、翰宠妙成天、秀乐禁上天,第四界是四梵天,无上常融天、玉隆腾胜天、龙变梵度天、平育贾奕天;第五界是三清天,即玉清天、上清天、太清天;最高境界是第六界大罗天。

        《钟吕传导集》中曾列出五种仙: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天仙是最上一等仙。但是钟离权认为天仙是返三清虚无自然之界。后来道家常用你的三十六天中三清境之上又有一重天曰:“大罗天”,升入其中的称之为“金仙”。

        【译文】

        通过内功养生之道的修炼,就将凡人心一颗日夜的消磨而逐渐成为道心了,即“脱凡入圣”也;静里觅真诀无多;在修炼内功养生之道的入静功法中修炼觅得自己的无形法身道体的真传秘诀本无多也。只是“有念不是,无念不是,念住不住方是真念”或“行非所行,住非所住”之真诀也!

        如果修练内功养生之道的人能够参透此功法诀言的道理,达到“入定开慧”的“明心见性”的艺境。就已经达到“逍遥自在的法身”无拘无束的艺境了,自能上大罗天而成就“金仙”果位了。

        关键词(Tags): #【原创】磨炼
        • 家园 【原创】接前页【点评】

          修炼内功养生之道的“金仙”果位,无法描述!只好借用拳法功夫艺境的“消遥自在的身法”功夫,来加以说明了。

          逍遥身法

          身法者,武林多也。其多为以气驭步,以步驭身之法也。亦有其迎风而动之身法。于武林乃至上身法也。其身法可抵至刚至烈之攻势,而其至阴至柔之攻则不可及也。虽上乃下也。吾之身法,其会者皆可立于不败之地也。逍遥哉!绝顶高手皆难揩其衣角;万般招式、千般暗器、百般奇技“在”术皆难至。

          潇洒飘逸似败絮,忽重忽轻意无序;

          遨游红尘不仙去,宇内斯技有何惧?

          故曰:“逍遥身法”。 《逍遥至尊宝卷》

          【题名解】

          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首要在于“身法”功夫!既能抵挡至刚强烈之攻击的“击之而不散,撞之而不破”的功夫;又得具备“来力不入,去力无阻”的攻击能力;而又能轻易做到“无有入于无间的以天下之至柔,驰骋至坚”之无坚不摧的功夫能力;最重要的是身法飘忽无定的似水流,才是真无拘无束之“身法逍遥”自在的攻防功夫呢!

          【注解】

          ①、身法者,武林多也。其多为以气驭步,以步驭身之法也。亦有其迎风而动之身法。于武林乃至上身法也。其身法可抵至刚至烈之攻势,而其至阴至柔之攻则不可及也。虽上乃下也:

          身法者,武林中论述已经非常之多也。其多为“以气驭步”,如脚底生风的说法;“以步驭身”之法也,如:脚为一身之根抵的说法。亦有其迎风而动之身法,如:身如风摆柳的说法。于武林中乃是至高无上之身法功夫也。其身法可以抵挡至刚至烈之攻势,而其抵挡至阴至柔之攻击则不可及也。虽然是上等身法功夫乃形拳招熟的下乘身法功夫也。

          ②、吾之身法,其会者皆可立于不败之地也。逍遥哉!绝顶高手皆难揩其衣角;万般招式、千般暗器、百般奇技在术皆难至:

          我之所论述的身法功夫,其会者皆可立于不败之地也。逍遥哉!绝顶高手皆难揩其衣角尔;万般招式、千般暗器、百般奇技在术字门的功夫皆难至此艺境也!

          ③、潇洒飘逸似败絮,忽重忽轻意无序;遨游红尘不仙去,宇内斯技有何惧?故曰:“逍遥身法”:

          身法潇洒飘逸似败絮,忽沉其势重如山岳,忽轻其势如轻羽毛,动静变化意似无序;遨游红尘而不离世仙去,寰宇内红尘之技有何惧哉?故曰:飘忽无定“逍遥身法”。正如先贤所言:“来无影,去无踪,一阵清风疏忽”的逍遥身法,确实妙哉!

          【译文】

          身法者,武林中论述已经非常之多也。其多为“以气驭步”,如脚底生风的说法;“以步驭身”之法也,如:脚为一身之根抵的说法。亦有其迎风而动之身法,如:身如风摆柳的说法。于武林中乃是至高无上之身法功夫也。其身法可以抵挡至刚至烈之攻势,而其抵挡至阴至柔之攻击则不可及也。虽然是上等身法功夫乃形拳招熟的下乘身法功夫也。

          我之所论述的身法功夫,其会者皆可立于不败之地也。逍遥哉!绝顶高手皆难揩其衣角尔;万般招式、千般暗器、百般奇技“在”术字门的功夫皆难至此艺境也!

          身法潇洒飘逸似败絮,忽沉其势重如山岳,忽轻其势如轻羽毛,动静变化意似无序;遨游红尘而不离世仙去,寰宇内红尘之技有何惧哉?故曰:飘忽无定“逍遥身法”。正如先贤所言:“来无影,去无踪,一阵清风疏忽”的逍遥身法,确实妙哉!

          【点评】

          拳家最著名的“身法”歌诀,当属“拳道诗”了。

          而孙禄堂先生引用前贤对此“成道之体、用”的诗唱:

          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

          得来万法皆无用,形体应当似水流。

          这是对太极艺境之全体透空的虚灵妙境的描述,即对“拳道合一”的“成道之体”的身法功夫之描述,形象而又生动!

          然而,能充分体现这一无敌身法功夫的论述,却是元末明初毕坤先生著作《浑元剑经》中的“德普三光”的论述,最为详尽!以资对照,录而并阐述如下:

          德普三光“身法”功夫论

          巧从熟生,灵从快生,刚生于柔,智生于拙。非养得目有神光,(身有灵光,体有元光,)难使敌一见生畏怯于心。非神光难御乱敌。(非有灵光,难疾胜劲敌。)非有元光,难临大阵而耐久。灵光者,身外有红光缭绕。神光者,目中有青苍之气,足以照远出威。元光乃身外黄光闪烁,是内外功满,毫无缺欠,浑光普照,无隙可乘。惟目中身内手上,更有一番稳准气象,足使人畏。故敌人动得其咎。学力至此,乃为练家,方不愧居其名,亦可留芳千古,令后世慨见而神警。故闻声而惧者,因实称其名,威感夙著也。此真向战不持寸铁,何待矢折而胜也耶?古之将帅,操不胜之术者,以其训练精细,百战无敌,谁敢慢视哉?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

          阐释: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神以知来,智以藏往。柔行气、刚落点,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的攻防变化灵巧至极,能不胜人吗?所以说:智以藏往的功夫,乃从实实在在的修炼,实践的体验中得来的。刚是从柔软至极中生化出来的,即“以柔用刚”之攻防机制的技法,灵是从虚空中生化而来。天地间,最灵最妙、大作用,俱由虚空而起。《中庸》所谓“中”,朱子所谓“虚灵”,皆是也。人体亦如小天地,而最灵最妙,大作用,亦是俱由虚空而起。正《中庸》之谓“中”,朱子所谓“虚灵”。所以说:灵从虚空中生化而来。快应从“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的真知体认中生化而来。不知则盲动、妄动。真知,乃从体认中来。无“体”则无以为“用”,真知则动静恰到是处,则曰快。应无不当,则曰快。故知:快从真知体会中来。俗话说:“熟能生巧”,熟练“以柔用刚”之攻防技术方法,则知省时省力省事。则巧生。巧者,以柔用刚之攻防技术方法,灵巧便当敏捷机妙至效之简说也。

            于此可知: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攻防之“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不灵巧则不能化敌之击,乘敌之虚而进击。无智则不知如何柔化进击。无刚则虽能进去而击,却发不得人出,不能至胜。故神智、刚柔、灵巧,全具备时方可与敌一战。然神为一身之主,神全则其它诸项皆备矣!

            故有:“非养得目有神光,身有红光,体有元光,方可使敌一见而生畏怯之心”。的说法。此乃修炼功夫至上者也。目有神光则知,身有红光则柔,体有元光则刚。神知则能“以柔用刚”致“至巧至妙”之境矣!

            目有神光,眼乃心之窗,心藏神。故神足之光芒由目而显,故曰目有神光。即曰目有神光,足以照远出威,知微见著,一方面知敌来意,见其短长,乃审时度势清晰无误,扑捉战机自然百无一失。一方面胜敌以攻心为上。目有青苍之神光四射,照远出威,神光威力足可摄敌胆、惊敌心,而使敌手心惊胆怯,不战而其自败矣!故战乱敌非具神光不能胜之,不虚发也!

            身有灵光。灵光乃红光缭绕于身。说明外形已至空灵之圣境,故灵光呈现。攻防之道,双方角斗,利在速胜。无故拖延,百害丛生,乃兵家之大忌。与劲敌交手,更应速取胜为佳。乃只有“身有灵光”者,才能疾胜劲敌。即一触即发而胜之。灵光者,虚灵至极,故能一触即发而胜人。

            体有元光,元光者,元气之灵光。刚健之纯,乃体外黄光闪烁。元光者,乃精足气满刚健之纯之象也。精足不思食,气足不知疲,神足不思睡。故元光者,可临大阵之战而能耐久战不疲,而又越战越勇猛异常。

            以徒手搏击而言,能达目有神光,身有红光缭绕,体有元光闪烁,三光具全,是内外功德圆满之象,可谓毫无欠缺了。一身辉光普照,可谓之无隙可乘了。惟见其目中、身象、手上,更有一番稳如泰山之势,动则如龙之灵,快则似虎之准。虽神志安详,其威风不抖自呈,足使人畏。其功之绝妙,对手一动便得对手之过失而即胜之。非得道者,安有此绝世之功夫。

          目有神光,神明艺境;身有红光,外形空虚通灵之象;体有元光,元气充足,诚之至也。神、气、形,三者浑元归一之体,一而三之元玄之用。体用功德圆满。拳术攻防之道的学力至此,及至绝学无忧之境,乃可称为是个“练家”了。方不愧以“练家”自居了。因其有功夫之实,故名与实相符,故无愧矣!其练家之名与实,可令后世之人,大慨见其实学,也应神往、而又警惕了。之所以留芳千古,因后世之人,神往其实学之艺境,而又警惕自己修炼莫负前人之留意。而闻其名便生怯惧之心,因实际功德艺境可称其名,后世之人常恐不及也。故能威感不断影响着后人,激励着后人奋发图强也。不战而能屈人之兵,真师也。古之将帅,操演战无不胜之术者,非勇猛恃强也。以其训练精细,骁勇善战,故百战无敌,称名于世,谁敢轻视呀?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欲达战无不胜之术者,亦必以其训练出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精细,方可百战无敌也。何谓之训练精细?即此经文所详述的“三一一三”之宗旨、法则内容,全部精通而功德圆满,辉光普照的神明艺境,便是。不能达此便有功德缺欠之处。即“内道外德谓之全,百术万灵自不全”故知: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在于至德神全的道通德全,不在于术尔。

          这段论述较逍遥客之身若败絮的说法,更为形象生动矣!以此理解逍遥客所论之“逍遥身法”则肯定不会产生误解矣!

          逍遥身法篇的注解阐释到此告一段落矣!

          观读这数篇引文的精旨妙谛的同时再结合前面有关的引文,对于认识、理解“磨炼”歌诀的精旨妙谛就会更为清楚、明白,深刻细腻多了!

          • 家园 【原创】悟道

            参玄悟空,万法归宗;

            收心入静,法在其中。

            【题名解】

            悟道,基本上分为三个法式:内功修炼法式;拳术修炼法式;处理红尘事物的法式。最容易得的就是内功修炼法式,最难的就是处理红尘事物的法式。拳术修炼法式比内功修炼法式悟道难,比处理红尘事物法式容易。这首歌诀,论述的是内功修炼法式悟道之法式的。

            【注解】①、参玄悟空,万法归宗:

            内功养生之道的修炼,参照无形法身道体景象的“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玄机”悟出无形法身道体的“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景象,“无中妙有”的“灵性体”的存在。及无形之“道”演化生成万物的机理,达到“万法归宗”的正确认识以为用也;

            参玄:参悟“道体”及其“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机制、法则,称之为“玄机”。

            悟空:醒悟无形法身“道”体之“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景象及其“无中妙有”道理。

            万法:有形众多的方法的意思。

            ②、收心入静,法在其中:

            收敛心神归入丹田、息于丹田谓之“入静”以体察无形之“道”体的存在,提插道的“无为”法式就在其中显示矣。

            收心:收敛贪欲之心的意思。

            入静:静为本体,就是道的本体。入静,就是入道的意思。

            【译文】

            内功养生之道的修炼,参照无形法身道体景象的“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玄机”悟出无形法身道体的“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景象,“无中妙有”的“灵性体”的存在。及无形之“道”演化生成万物的机理,达到“万法归宗”的正确认识以为用也;

            收敛心神归入丹田、息于丹田谓之“入静”以体察无形之“道”体的存在,提插道的“无为”法式就在其中显示矣。

            【点评】

            这正如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所说:

            第一章体道

            【本章引语】

            《道经》的开篇,第一章为“体道”。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如何体察自己无形的法身“道体”的存在,老子提出了“内功心法”的修炼为“体察道体存在的”的唯一方法、方式;二是体察道体生成、演化的基本法则、规矩、规律,及与万物生成、演化的基本法则、规矩、规律。这是通观《道德经》精义的最为关键的一章。

            作为中国古典哲学中主要范畴之一的“道”,在管子时代就有了明确的认识。管子《心说上下》篇和《白心》篇中有曰:“道者,万物之源。道本无形,其法无为。其象:放之弥六合其大无外;卷之藏于密其小无内”。而老子在《道德经》中对“道”的存在;“道”之演化的法则、规矩、规律;及“道”生成宇宙、天地、万物的“无为”之法则、规矩、规律;人如何认识“道”,认识“道”的自然法则、规矩、规律,及掌握“道”的自然法则、规矩、规律而把握种种事物成功之能力,展开了全面的论述。

            老子在这一章里,提出了“道”是生成天地、万物的本源,是“物性”的存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之元素;人在内功修炼的过程中,是可以观看、体认到自己无形法身“道体”的存在之景象的;老子将自己无形法身 “道体”的圆满景象称之为“无、有”并存的,并同时将“道之体”称为“玄”;老子运用“无、有”的概念类推的阐述了道之生成、演化万物的“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法则,命名为 “又玄”;及事物的生成、演化的内外体用之“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方法、准法、规矩、规律亦命名为“又玄”的同时,而得出结论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说法。就是天地、宇宙大小众事物皆由“玄之又玄”这道门而生化出来的。就是本着“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法则演化而来的。

            老子是在内功修炼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无形法身“道体”之景象的,就是文中“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句论述,完全可以证明之。老子对自然界的“道体”的认识,是在对自身“道体”认识基础上的推理、演化之结论。因为,客观自然界的“道体”,谁也不能够见得到!故曰:老子是一个内功修炼之道学大家;其推演出一部《道德经》而作为人们从事内外一切活动规范的标准,其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内功修炼养生家、思想家、哲学家、语言家、教育家,这样的结论是最公允的。

            说他是内功修炼内功养生家,其在《道德经》一书中,有很多章节的论述,都是修炼内功法的功法、景象之描述,及内功修炼长生功能效果的论述。并多次申明:只有修炼内功才是明道、长生的正确道路。

            说他是思想家,其从自身修炼内功中见到自己的法身“道体”,而推演出客观自然界的“道体”的存在,而得出“清静无为”的法则,自能因物之所为之“无不为”的做成任何事物,这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说他是哲学家,他认识到宇宙、天地、人、万物的根本乃“道体”,及“道”的演化生成万物的法则、规矩、规律。得出人应当如何正确地对待生命、生活,才能更有价值。

            说他是语言家,他只运用了五千言,就精炼的论述了道、天、地、人、王,及统治者、被统治者,帮与帮、国与国,用兵、外交,等等诸方面事物唯道是从和背道而驰的现象、结果之异同。

            说他是教育家,他以“道”的不先物为的清静“无为”的法则和“道”的因物之所为的“无不为”的“唯道是从”的法则,教育后人,可保持天、地、人、万物的生态平衡,社会稳定。即人与人、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①、道可道,非常道:道呵道,永恒的道!

            此句的三个道字,都是老子所论的“道”。可字,读“呵”字音。非常,永恒的意思。故此句读法乃是:道呵道,永恒的道!是赞叹的抒情诗的语气!这一点就肯定了“道”的存在,下句“名可名、非常名”亦是如此读法:道,乃是永恒不变的这个物的名呀。

            ②、名可名,非常名:永恒的“道”之为名,名呵名,这亦是道永恒不变的“名”呀!

            此句的三个名字,都是老子所论的“道”之“名”也。但是,这个“道”的名,不单名之为道,还名之曰:“无、有”。这就不同于其他物事之名也,其他物事之名,一物一名、一事一名。而“道”之为名,又名“无、有”。故曰:永恒的道之为名,又有其体象永恒的名,曰:“无、有”。下面他就道的之所以命名“无、有”之名的来源,进行了论述

            ③、无,名天地之始:有形有质的天地,来源于“无形的道”。即“道”生天地。

            无:有形有象的天地本源之于无形无象的“道”体也。

            有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来段句的,以求得后文中的“无名”为“道”的别名之解释。那依此段句,“有名”又是什么呢?也就得不到合理的解释了。如果真要解释“有名”的话,就是有其事物,便有其专用之名。其实,后文的“无名”,乃指:道本无形,故名之曰“无”;道,就是这个物的“名”。所以,以“无名”来表示“道”的这一个独具的特征,这是可以理解的。这句话可以写成:“无,名曰天地之始。”

            ④、有,名万物之母:无形的“道”作为物之妙有的存在,乃是指其为有形有质有名的万物之母亲。即道生万物,道乃万物之大祖。

            有:这是有物混成的“道”之有体的有。并非“有名”的万物之意思。这句话可以写成:“有,名曰万物之母。”

            ⑤、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故在内功修炼法中,常从“无形虚无”的方面,观察自己的法身“道体”。

            无:无形虚无的意思,此乃指自己的法身“道之体”象特征之一。

            欲:“要想”的意思。

            观:内功心法中的反观内视的简称。

            妙,古文中与“体”通用,此处之妙字,同体字,乃指自己无形的法身“道体”而言的。

            ⑥、常“有”,欲以观其徼:而在内功修炼法中,常从“有形有象”的方面,观察自己法身道体的“边界”,及所构成的景象。

            有:自己法身无形虚无之道体是有边界可以反观内视见到的,此亦是道的“体”象特征之一。“有与无”的对立统一之存在,共同构成了自己法身道体的体貌特征。

            徼,边界、疆界的意思。这里指自己无形法身道体的“边界”。

            ⑦、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玄:自己法身道体的无形虚无之“无”,和自己法身道体边界的有形有象之“有”,同时出现,同时存在。而一名“无”,一名“有”;“有、无”同时出现,同时存在,谓之“玄”。

            此两者:自己法身道体的无形虚无之“无”,和自己法身道体边界的有形有象之“有”。即“无”与“有”也。

            同出:同时出现的。

            异名:自己法身道体的内外,一名“无”,一名“有”。

            同谓之“玄”:玄者,以数字表示就是“0”。0字的形状,外有边界,内中无形虚无,就是“无、有”的道体之法象;自身内功修炼“浑元一气”的道体之法象,就是立体浑圆的景象。老子将此命名为“玄”,乃自己法身道体是“无、有”同时存在的球形体为基本法象。见附图一

            道体的法象之“无、有”与阴阳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以性质说来化分,“有”边界形象者为阴;“无”形化气者为阳。道体的“无、有”之法象乃呈现的是阴外阳中之“阴抱阳”的景象,这就是“阴阳”之说法的来历,这也是为什么不以“阳阴”说的道理。后文中所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的说法,就来源于道体“无、有”法象之阴阳的关系中。

            关键词(Tags): #【原创】悟道
            • 家园 【原创】接上页

              ⑧、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体的存在之玄和道用的“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法则之又玄,这“道”之体、用的玄之又玄,乃万物之体皆是从此之门而诞生出来的。

              玄之又玄:老子在内功修炼中多次见到自身道体的法象后,类推到自然界宇宙万物的本源之道体的存在,亦如此之法象也。并将道的“无生有,有化无,有无相生”视为道的演化之基本法则、规矩、规律,定名为又玄;而又将此定为宇宙、天地、人与万物生成演化的基本法则、规矩、规律,名之曰:又玄。即玄者,内因也;又玄者,外因也。内外因的统一,名之曰:玄之又玄。此就是后人之所确立的“玄机”的概念之来源。玄机的法则就是不先物为的“无为”法式。这一体、用的法则、理念,统贯《道德经》之始终。

              众妙之门:而将“玄之又玄”视为一个门的话,则宇宙、天地、人和万物之体,皆从此门而生成演化而出之。众妙者,大小多少诸物之体也。

              【译文】

              体 道

              道呵!道呵!永恒的道啊。名呵!名呵!也是道体之“永恒不变”的名啊!

              无形虚无,名之曰天地的开始;有形有象,名之为万物的母亲!

              故在内功心法修炼中,常从“无形虚无”的方面,可以观看“道”的体;

              常从“有形有象”的方面,可以观察到“道体”的边界。

              这“有”和“无”,同出于“道体”的始终,而立名确实不一样:一名“无”,一名“有”。

              “有、无”虽同出于“道体”之有无相生、共同存在的这种景象,只能称谓她说是“玄”了。

              道体的玄和道用的“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法则之又玄,这体用的玄之又玄,乃万物之体皆是从此之门而诞生出来的。

              【讲义】

              本章确立了“道”的名:道。又确立了道体的“无、有”之名相及“玄”的基本概念,并确立了“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为一切事物生成演化的基本法则、规矩、规律。后人所提出的“玄机”法说的内容之精义。

              而这个“道”的本源之意,可与《易经》中的“太极”之意相媲美。如以数术论,老子的“无、有”论之无,乃为0;有,乃为1。其解决的是道体的0和1的关系之认识论、方法论;《易经》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说法,太极乃为一,两仪是为二,解决的是有形之物的一和二的关系之认识论、方法论。可以看出《道德经》和《易经》是姐妹篇的关系,两者共同解决了0、一、二的系列之认识论、方法论的内容。实质上,老子的“道本一,无、有之二”也已经从道体的本身,说明了“一与二”的关系之法则了。是对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对立统一的认识论、方法论的进一步细致深入的阐释。

              河上公将此章命名为“体道”,就充分的说明,读懂《道德经》就需要有“内功心法”的修炼,才能得以见到自己的法身“道体”,才能体认到万物之本源的“道”的存在,及能清楚的体认到其清静无为的法则,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章。

              老子《道德经》五千言,从宇宙观上看,就是对“道”进行了尽可能系统全面的说明;从人生观上看,就是对清静“无为”法式进行的尽可能系统全面之解释。有了对《道德经》认识上的这一观点,对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系列方法,系统工程的躬身自厚自修成才,也是适用的。下面就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系列方法,系统工程的全部内容,系统逐章的进行阐释。

              【拳道解】

              拳道者,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简称。其中包含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一切内容。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前贤多有论述,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盖言(拳)道者,非自修身无由得成也。然又分为三乘之修法。乘者,成也。上乘,即大成也;下乘,即小成也;中乘,即诚之者也。法分三修,成功一也。

              文修于内,武修于外。体育内也,武事外也。其修法内外、表里成功集大成,即上乘也。由体育之文而得武事之武;或由武事之武而得体育之文,即中成也。然独知体育之文,不知武事而成者;或专武事,不为体育而成者,即小成也。

              《清代杨氏传钞老谱太极分文武三成解》

              文章中的“三乘之修法”,上乘,即大成者,乃指“内功心法”的修炼,以建立自己无形的法身道体。文章中的“法分三修,成功一也。”乃先论述“建体”的内容,即论说的是内功修炼“健之体”;外功修炼“顺之体”;内外功修炼“健顺德之体”。在论述攻防功夫艺境的“形拳招熟”小成;“气,意拳懂劲”的中成;“神拳神明”的大成;最终成功于无形的拳道“神化之功”,此即“成功一也”的精义。

              能具备“神化”的拳道之功,就是“拳道合一”的“无极道境”。

              上述内容,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自己与生俱来之无形的“道体”,需要“内功心法”的系列修炼,才能得之;一是攻防功夫艺境拳道合一的“道体”,需要内外功夫修炼及攻防功夫的不断实践,才能获得。这一点,前贤已有明确的论述,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炼拳①莫先于炼气,炼气要首在于存神。存神之始功,根于固精。能此方可以论拳之练法,否则作辍之,鲜有成为完壁者。工夫贵勿刚勿缓,和平得中,且存且养,内外兼济。直外便能和中,炼形亦可长生。活动筋骨身轻灵,周身气血力加增。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

              【注释】

              ①、拳:原谱为“剑”字,为习拳者方便改为拳字,其意思未变。

              这段论述说明“内功心法”的修炼,才能见到自己与生俱来的无形之“道体”。而此无形之“道体”的功德圆满的一气涨渺之景象,正如老子所说:“常‘无’,欲以观其妙(体);常‘有’,欲以观其徼(边界)。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一无形的法身“道体”,并非简单的一个功法,或几个功法的修炼就可以成功的,这一点,前贤亦有明确的论述,录之如下:

                尝思天下之物,皆具灵气,况人乎哉?人为万物之首,受命而后性理咸备。果能从生后识开之侯,窒欲惩忿,使七情六尘,永息无生,则人心日死,而至灰扬,道心日明,以至纯粹,则基乃固矣。且心中各具七壳,尤得当诀以通,斯可矣。

              七壳者:曰玄通、灵根、妙钥、统真、通枢、涵神、洞幽,左辅元龙,右辅白虎。

              玄通壳开,则甘露没夜子时升于泥丸,每日午时,流贯周身,则皮肤鲜嫩。

              灵根壳开,则先天之精,刻漆一粒,日夜生九十六粒,流走上下;久则皮润泽生,光眼清爽,永无生眦、发热发胀昏迷;虽数夜不眠,亦无倦怠,面色如金。有歌诀两首为证:

              一窍开时便通天,初时幽暗玄又玄,

              静侯静待无烦恼,灵根洞开入九渊。

              霹雳声声飞龙起,一片通明九重天。

              此时天人合一体,便与天地通气机。

              可借精华补自己,灵神圆满香寰宇。

              根窍通时百窍通,此窍通时知天机。

              灵根壳开:一窍开时便通天,初时幽暗玄又玄,静侯静待无烦恼,一片通时九重天,此时天人合一体,便与天地通气机,可借日精月华补自己,一窍通时百窍通,此窍通时知天机。

                妙钥壳开:则心性含香,阳和遍体,而立主宰,外则芳气袭人,身活如绵,发招捷速。

                统真壳开:则目读心契,理无畛域,虚灵圆满,耳通真言。

                通枢壳开:则身活骨轻,百节生胎,日夜不眠,永无怠倦。

                涵神壳开:则气无涌出,神生泥丸,普照涌泉。左目日也,右目月也,故日照临下土。

                洞幽壳开:目生真精,而天文地理奇偶之妙,变化之神,自然豁通于心矣。耳塞能通,清音可聆,役使勿停。

              元龙白虎壳开:则周身三万六千毛孔皆开,通天地之气。功夫至此,周身气候,节之运行,与天地无违,久则孔孔生胎,则外三宝始称坚实,无六淫之感冒,可谓疾魔退矣。

              夫练拳亦当先开七壳,再演外武功。火候有准,武备成、道法明,所谓性命双修者此也。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

              从这一段论述中可以清楚的知道,“内功心法”修炼的开七壳,就是自见自己与生俱来之无形的法身“道体”的法式。而“内功心法”修炼的养生长寿之道,已在其中体现出来了。这只是一般人的健康长寿的修炼方法之模式。老子《道德经》中所论的“道”,就是以其“内功心法”的修炼过程中自己见到自己无形的“道体”而推演展开的全面之论述。

              而“拳道”的修炼必须是“内外性命双修”才能功成艺就。但是,如何才能具体的修炼功成,前贤亦论述的非常明确,录之如下:

              噫!大矣哉!浑之为体也,纯而笃静;其为用也,动而多玄。即曰纯静,以其本乎天之一,养气于至清;则乎地之一,融精于至宁;此于艮之一,涵神于至灵。又浑化清、宁而一之,更至于空灵。是统三才于一致,内而精气神无少缺欠,外筋骨皮一息坚融,至是则内空灵,而外灵便。此浑元功验之所以然也。

              《浑元剑经内外篇原序》

              这一段论述反映出“拳道”修炼的基本模式了,即前面所说的“法分三修,成功一也。”的系列内容。即必须有攻防实战的系列操练,而达到神、气、形三才浑化成一无形的“道体”,即神化之功的“无极”艺境。

              而“拳道”的这个无形的道体,又是如何攻防至用的工作之模式呢?其遵从的就是“一而三之元玄”的“玄之又玄”的“道”的法则。即“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以为用”,这个法式,就是所谓的“玄机”。而人之与生俱来的基本功能,分为两项:一是听探之良知,一是顺化之良能。

              所谓“一而三之元玄”的至用功能,以“动静”法说来划分,即听探之良知为“静”;而听探到的信息归入身内之处理中心,尚未发出顺化指令之前的信息处理过程,是谓之“动静”;指令发出及顺化之良能的过程为“动”。此乃自身的“一而三之元玄”之机也。此才是拳道攻防至用的核心内容。

              也就是“必先有事”则听探之良知的功能为“静”,此“静”乃体现了“无生有”;当听探到的信息归入身内之处理中心,而未发出顺化指令之前的信息处理过程,是谓“动静”,则“静”乃呈现“有化无”了,“动静”亦是“无生有;”指令发出及顺化之良能的过程为“动”,“动静”则呈现“有化无”了,而“动”又是“无生有”。这样,以“静、动静、动”的周而复始的“无生有,有化无,有无相生”的相互为用之机制,就是自身无形的“一而三之元玄”之机也,即“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说法之精义尔。

              故而知道,老子在第一章中,首先确立了自己与生俱来的无形的道体;而能够见到自己无形的道体,必须修炼“内功心法”,在内功态中才能得以见到自己的无形道体;见到自己无形道体的始终过程,方能体认到自己的无形道体和无形道体的“无生有、有化无、有无相生”的相互为用的“玄之又玄”的道生化事物的演化法则、机制。才能知道老子由此而推论出:无形的道,是永恒的,道之名亦是永恒的;无形的道,是生成有形天地原材料;有形的天地,是生成天地间万物原材料;自身无形道体是“无有”共存同在的。

              而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系列方法修炼,系统工程的事业,亦呈现出:有形的外形化于无形,无形的道体确无中生有,这样一个“无、有、无”的一而三之元玄的模式。正如诀言所云:“由无入有皆如是,从有入无能几人”。即功成艺就之时,确是无形无象的“无极道境”。而这个“无极道境”的体用功能,前人早有总结,选择两段,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惟身体如同九重天,内外如一,玲珑透体,无有杂气搀入其中,心一思念,纯是天理,身一动作,皆是天道。故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此圣人所以与太虚同体,与天地并立也。拳术之理,所以与圣道合而为一者也。

              《拳意述真》

              放之则弥六合,其大无外,无所不容;卷之退藏于密,其小无内,无所其入;卷放得其时中,丝毫无差,无不切机。

              以此两段作为“体道”的方法,而能知道拳道的“道体”法则、规矩、规律的总结,在恰当不过了。而这个无形的“道体”能生万法,而这个道体的“无生有,有化无,有无相生”的“玄之又玄”,乃是诸种攻防招法生成演化,皆从此妙门而出之。这也是后人所说的“玄机”的体、用之内容的精义和来源之所在。

              但是,有的人说:“传统武术、拳术不是玄学,而是科学。”就这一个问题的回答如下:

              关键词(Tags): #【原创】接上页
              • 家园 【原创】传统拳术中“玄”字的精义解

                常观《武魂》杂志,每见有人著文说: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乃真实功夫之学问,并非“玄学”、“伪科学”等等。每见此种论理文章,有一种莫名的感觉!实在是著此种文章之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玄”未解其精义,故而望文生意,揣测而论之。故有将此“玄”字之精义详细解说论明之必要。

                  如果将传统拳术中的“隔空打人,隔山打牛,百步凌空掌”等等,按外行人理解的说法认识,此乃不切实际的瞎说,视为伪科学的糟粕,认为是“玄说”,这乃无可非议。但这种“玄说”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玄观”、“玄学”之内容。我这里只是证明传统文化中的“玄观”、“玄学”的科学性。

                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中说: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通行本之论述

                  上段论述是老子首次提出人们用“玄”观的方法来认识事物,研究事物,掌握事物发展演化的始终、过程,及成功的要领。充分体现了此乃以自然事物演化生成的法则、规矩、规律为人而至用的科学的方法。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亦是如此之科学的方法。老子《道德经》中的全部内容,由始至终贯串着用“玄观”的方法进行了全部的阐述和论断。旨在告诉人们这个方法的实用性。此乃传统文化中的“玄学”之确立。故老子的“玄学”是科学的。这是基本事实。而后来违背老子“玄学”宗旨的所谓之“玄学”,则是背离了老子“玄学”的正道。将此所谓的“玄学”视为伪科学,乃是正确的。我如何这样说呢?自然有此中之道理,为证明老子所确立之“玄学”的科学性,现在逐步分析、展开“玄”字所含之精义,以解老子“玄观”、“玄学”的科学性,及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即是真实功夫。又是老子“玄学”宗旨在武门拳学中的具体体现,即老子“玄学”宗旨贯串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之始终、过程中,须臾之不相离也,拳道本一也。

                  老子提出,并确立“玄”的的基本概念时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同出者何?异名者何?异名者,一名“有”,一名“无”。同出者何?亦是“有、无”也。此中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无名,天地之始”。此句体现了老子提出“道”源的命题,道是无形无象的“无”的状态存在着,但此“无”是一种“有”的存在,只是觉知不到其存在,此即“无中之妙有”的“道”了。天地的生成来源于道,天地有“天之象,地之形”。此乃“无名,天地之始”的“无中生有”之一意,又是有形有象之天地,来源于无形无象之道。即“有从无处生”之一意尔。第二层意思是:“有乃万物之母,说明有形有象之物的演化时,有化无,无生有”。“有化无和无生有”是同时出自同一个物事的演化过程之始终。将此物事的演化过程,始、终,因果本末统称为“玄”。在这个演化过程及始终,出现了原来有的物事转化为“无”了;原来无的物事转化而为“有”了。这就是老子提出的一切物事皆是“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道”的演化法则、规矩、规律,将此名之为“玄”。其言:“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就是“玄观”的方法的科学性之表明。用“玄观”的方法研究一切物事的学问是“玄学”。老子的“玄学”观认为,自然界的演化是这个法则、规矩、规律,并称为自然法则、规律。人的生命活动的法则、规律亦是如此,人做任何事物也是符合“道”的这个自然法则、规律,就是人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体、用之始终、过程,也同样依此自然法则、规律。即“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有、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之客观事实。针对这一客观事实,举例说明,则更易明之。

                  如:用磁土制作磁碗。当有磁土时,只有磁土,没有磁碗;当制成磁碗时,只见磁碗,不名磁土。此乃从磁土之始,磁碗之终,即从始终两端来看“有化无,无生有”的。如果再从有磁土之始,制做磁碗的整个流水工艺过程,到磁碗做成之终,这样一个完整的始终工艺流水过程来观察:如果从磁土来说,乃是从有化无的过程;如果从磁碗来讲,乃是从无生有的过程。此有无相生“顺逆重叠”的观察一个完整的物事演化过程。即“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的精义。老子观察到这一“道”的演化是自然界万物生成毁灭存在的法则、规矩、规律,故定名为“玄”,实为简易尔。那用这种方法观察问题,是名“玄观”。以“玄观”的方法研究一切问题的学问,名为“玄学”。《道德经》就是这门学问的经典著作,老子在经中阐述了“道、天、地、王、人”的方方面面。此乃“玄学”之存在是无可质疑的了。故《道德经》可又名“玄经”。故古有“通玄经”一书可证之。

                  但“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又作何解释呢?这里,老子继“玄”的概念之确立,又提出了事物演化之始终、过程的内外协调统一的复杂性之一面,是深入研究事物方法的结果之论点。即一个简单物事演化到另一个简单物事的始终、过程,不单纯是外形象的“有化无,无生有”的一个“玄”的过程,而是在“有化无”中也存在着“有化无,无生有”的现象;同时“无生有”中亦存在着“有化无,无生有”的现象。这个命题,就是《易经》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中的“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意思。老子称此为“玄之又玄”,也可理解为“玄中又玄”。“众妙之门”。妙者,体也,即任何事物的存在瞬间形态皆可称为“体”,而各种物事之体皆是从“玄之又玄”这样的法则之门中演化而来。门者,出入之道路也。这就是老子最初的道之“有、无”说,即“玄学”的灵魂内容。也可称为“道观”吧!

                  针对上述之阐释,我们再从传统拳术的修炼、建体、至用中来认识,简单的说是这样的:先单从至用时的攻防招法看,上一招演化到下一招的始终,这一过程,上一招乃从有化无,而下一招从无生有。有上一招时,没有下一招;有下一招时,不见了上一招。此乃从始、终两端来看的。如从上一招之始到下一招之终的全过程看,上一招从有化无而下一招从无到有,这就是“有无同出,同谓之玄”的精义妙旨。这是单从外见的攻防招法上看到的“玄”。

                  如果考虑攻防招法的变化之内主外从的因素再从外形招法合观之。则内因中的“神、意、气”亦同时存在上一招的神、意、气之所在处从有化无,而下一招的神、意、气之所在处从无生有。将始终全过程观之,亦是“玄”的现象。而此内外之“玄”的同时存在,又是内主外从的关系,就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精义。

                  我们再从“听探的良知”运用“顺化的良能”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施招用手较技时的基本法则,就是“以静用动,以静治动,以静制动”的“玄学”观点之产物。来看“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精义。

                  以静用动:就是以听探之良知运用顺化之良能。此乃较技应用的法则,则主从分明矣!

                  以静治动:就是以听探之良知治理自身顺化之能力即机动应变能力。此自练的法则。

                  以静制动:就是以听探之良知,知彼之虚实。其虚则借力打之;其实则四两拨千斤。则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此乃“以静用动”法则的基础上,针对听探的彼之虚实所施之顺应变化的具体方法亦不相同。乃机动能力之体现。

                  以上“以静用动,以静治动,以静制动”三项内容,充分体现了“无静不成动”的“动静之机”至用的法则。即“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精义。

                  然而“以静用动”为基本较技法则的基础上,又有“动中亦静”之方法为用。即顺化的过程中随时也在听探着,以便随时调整顺化的方式方法。推理而知,“静中亦动”之方法自然存焉!这样,攻防较技的“动静之机”乃是“动静如一”的存在。而这个存在也正是符合“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一演化法则、规律的。换句话说就是“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一而存在着。听探的方法中有顺化,顺化的方法中有听探,合而言之亦是“玄之又玄”之精义。

                  我这样简单的分析了“玄”字之精义,“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含义,及老子《道德经》中所反映的“玄观”“玄学”的内容,其是科学的。可知,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是一门自然科学的学问;是最节能、全方位、方圆立体攻防的技术、技巧、功夫;是中华民族文化在武学拳门的具体结晶;是中华民族历代武学拳家智慧的产物;乃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故认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是老子《道德经》之“玄学”内容中学问,本没有错,这是从哲学上精确的科学的认知。用老子《道德经》的理法指导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可以达到“拳道合一”之境界;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又可证验《道德经》之理法的正确性。

                  故现时代的习传统拳术攻防之者,莫要谈“玄”变色,应当虚下心来研究,明白老子所言“玄”之精义,以为已用。否则,不知“玄”之精义,妄加否定,定会让方家笑之。我这里只就老子《道德经》中之“玄”的精义而言的。提出与同好相商榷。

                马国兴 

                书录于北京寓所

                2002年12月03日,

                • 家园 【原创】再从传统拳术的练体用之始终论“玄”字之精义

                  前文已经从具体问题中论清楚老子提出的“玄”字之精义,就是任何事物演化的“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之始终过程,以这种观点认识事物演化过程之始终的是为“玄观”。研究“玄观”认识问题的学问是为“玄学”。

                    现在,我们就用“玄观”的“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这种观点,来认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之始终过程,进一步论清“玄”字之精义。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顺序,基本上遵从“建体致用”,即“建德体,至道用”。德体者,健之体,顺之体,健顺合德之体也。道用者,道用阴阳。阴阳者,乾健的阳刚之性;坤顺的阴柔之质。是谓“阴阳合德,刚柔有体,已成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故阳动阴静。道用时:“动静互为其根;阴阳迭神其用”。此乃“建德体,至道用”的基本内容。传统拳术各门派、拳种,无不遵此而练、用之。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从头到尾论说的清楚了。

                    健之体,即内气;顺之体,即外形。普通常人的内气,微弱的存在,只能完成生活、学习、工作等的须要。处于虚无的好似不存在的状态。普通常人的外形,呈现僵硬的存在。亦只能完成生活、学习、工作等的须要,处于实有的真切之存在状态。这样原本后天表象的内气的虚无之弱,外形的实有之强。是不能胜任拳术较技攻防之用的。必须对虚无之弱的内气,给予补强,乃由无到有,由虚到实的转化;对外形给予消弱,乃由实到虚,由有到无。这样才能达到内气、外形的中和状态以为用。其修炼方法如下:

                    内气:以内功练法,即炼精化气,使真气不断积累,质量不断精纯。即内气由无到有,由虚到实。内气在体内独立存在而不改,是真实的体内存在之物,可随意能升降涨渺,是初步功夫成。

                    外形:以外功练法,即抻筋拔骨,展筋伸骨,使之脱去僵拙之力,具有内感通灵之能,简曰脱拙换灵。再主以内功练法,使外形虚空。即外形由有化无,由实到虚。外形虚空静而不躁。可随意起伏开合伸缩,柔弱无骨,唯顺内气之动静,是初步功夫成。

                    内气、外形、柔外刚中匹配如一,这要以灵神,再将内气、外形浑化如一。这要通过“顺”的明劲法,继之“逆”的暗劲法。再内气、外形的中和法。即“意气君来骨肉臣”的宗旨之方法。也就是“坤顺乾”。也就是外形由有化无的彻底完成之方法及阶段。直致“健顺和之至”的“太和一气”之艺境。达到“健顺和之至”的“太和一气”之艺境时,也就达到了神明艺境。具备了“极武不杀”之神化之功了。此时已从有气有形之体,练到“无形无象”的无极之体的无上艺境了。此即由始致终的“有化无”的过程。但从无形无象的无极之体的位置上说,此无极之体的有,确是从“无”无极之体处来。简单的说,乃“有从无处生”,更简练的讲,即“无生有”。那将此始终转化的过程之“有化无,无生有”再化为一句话而说出,也就是“有无相生”了。因为天地有好生之德。故前圣只用“有无相生”来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的。也就概括了“有化无,无生有”的始终过程了。

                    而此修炼、体、用的全部过程,及具体细节的某个具体内容,无不是“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而这个始终及转化过程的法则、规律,正是老子著《道德经》时,赋予“玄”字的精义。

                    而关于这个“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玄”字之精义,前贤多有论述,只是习拳者不知,读谱时多有忽略不记,不仔细思索,不能醒悟的到。甚至有见此论述者,妄加非议,不能得真师所传。反到信庸师之盲言,并为其所蒙蔽。亦大有人在。今录形意拳明家车毅斋大师:“论形意拳练法及神形合一”中几段言语,并加注解。以启习拳者之耳目,开其心扉,使其能入正门,上大道,得正果,不负其练拳习艺之诚心,以说明“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万物演化的这一法则、规律之存在。

                    “唯是起初所学先要学一派,一派之中亦得专一形而学之。学而时习之,习之已熟,然后再学它形。各形纯熟再贯穿统一而习之(此乃由无到有的无生有之过程)。习之极熟,全体各形之式一形如一手之式,一手如一意之动,一意如同自虚空发出(此乃由有到无的有化无之过程)。所以,练拳学者自虚无而起,自虚无而还也(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玄”字之始终过程之一个循环也)。到此时(无形无象的无极之艺境),无论形意、八卦、太极诸形皆无,万象皆空,混混沦沦,一气浑然,有何形意?有何太极?有何八卦?(拳本一家之意,表述的再清楚明白不过了)所以,练拳术不在形式,只在神气圆满无亏而已(十年练拳十年养气之宗旨明矣)。神气圆满形式虽方,而亦能活动无滞;神气不足就是形式虽圆,动作亦不能灵通。拳经云:‘尚德不尚力,意在蓄神耳’(一语揭透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修炼、建体、至用之精髓、妙谛)。用神意合丹田先天真阳一气运化周身(一是内劲由虚弱渐诚实,能在身内独立而不改,是无生有;一是外形由实强渐虚空,是有化无。此正内功法:气随心到,心逐气穿,心能普照,气自周全,形自空灵。练拳修炼内功法之精义明矣),无微不至,以至于应用无处不有,无时不然,所谓物物一太极,物物一阴阳也(人为物物。乾,内气,阳物也;坤,外形,阴物也。人是一太极;人是一阴阳也。功成至太和一气,一气者太极也;一气之动静,阴阳也。皆是物物一太极,物物一阴阳也)。所以,练拳者不可守定成规成法(不为法执而拘也),而应用之成法者是初入门教人之规则(此习拳初始之必然如此也),可以变化人之气质(气者,乾健阳刚之气,健运不息;质者,坤顺阴柔之质,静而不躁。不如此修不可以变化也),以复其先天之气(此乃修炼拳道之下手真言尔),以致虚无之时无所谓体(无所谓形体,只有“虚无之道体”,此体无形无象但“有”,即前人所谓的“以天心为体”之“体”),无所谓用(无所谓识神之我用,而有“灵神”的一点灵光不测之妙用,功到寂感遂通的自动化前知艺境,亦神形合一之境)。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是体用一源也”(即以天心为主,以元神为用的体用一元尔)。

                  拳经云:

                  武艺虽真窍不真,费劲心机枉劳神。

                  祖师留下虚妙诀,知者传授要择人。

                    此歌诀正是说明:“有形练到无形处,练到无形是真功”。也就是“玄”字的“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精义。有形之体,化为无形之体。即有形的身体,转化为虚无,是有化无;而真有的无形道体,是从虚无处生化而来,是无生有。而此有化无,无生有,不正是“有无相生”的“虚妙诀”吗?因为“道本虚无生一气”。是说“道体”是从虚无中生化而出之、成之。那肉体凡胎不从有形练到无形的虚无境界,那无形的“道体”从何而来呢?不正是“玄”字的“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之精义,贯穿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始终过程吗?如何能说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不是“玄”学的内容呢?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一是不懂老子著《道德经》赋予“玄”字的“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之精义,乃万物之演化法则、规律,是自然的法则、规律。这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二是不懂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之始终过程,就是实践,证验,体现了“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玄”字之精义,此正是道的自然法则、规律。任何修炼者欲想功成艺就,而得正果,必遵此而行,方能如愿以偿。否则,百病缠身,咎由自取。

                    知者传授要择人。这句话说明的是知者传授须要选择人而授之。选择什么人?佛说:“佛不度不信佛的人”。医说:“不治不信医的人”。拳家说:“不传不信拳道者”。所谓有德者得之,诚者得之。皆是信服“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玄”字之妙义者。因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故信服此者,方能入得此门而修之。故功夫艺境方能入妙入神而脱凡入圣境。为师者,只择此种人而授之,理所当然了,然所贵者“道”也。

                    先后两篇论“玄”字之精义,可谓精且详矣!明此之论,可习拳入门上道而不入歧途了。但要仔细体会文中之所论,莫当儿戏之谈,此乃我习拳数十年心得体会之真言。并非炫耀之文字可比。故将此文字献给热衷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者,以作为交流之谈吧!

                  马国兴

                   书录于北京

                  2003年07月06日

                  • 家园 【原创】内功修炼始终

                    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先修心。

                    性定自然丹性至,心清然后药苗生。

                    性功深处道功全,福力圆时道力圆。

                    解得真功归上觉,世间法相总非玄。

                    天心自与人心合,玄旨须从觉后参。

                    四万八千皆末法,无为妙有乃真诠。

                    【题名解】

                    内功养生之道的修炼遵从前贤所说:“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法则。本歌诀的宗旨,就是详细论述修炼始终内容的!故而,研究这首歌诀的内容,对于内功养生之道的修炼者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事情!

                    【注解】①、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先修心:

                    未修炼各种“还丹”,先要修炼灵性体。未到修炼“大药”的艺境,先要修炼天心。

                    还丹:内功术语,就是内气所形成各种大小球形物体。如气丹、液丹、玉液还丹、金液还丹、七转还丹、九转还丹等系列内容。

                    炼性:修练自己的“灵性体”,谓之炼性。就是自己的“无形法身道体”。故有“命者,气也;性者,神也”的说法。炼性,就是修炼“无形法身道体”的微妙玄通的种种功能。

                    大药:按照内功养生之道的修炼过程而言,“大药者”乃是在中脘内的“黄庭”的修炼到“肘后飞金晶”的火候的时候,此物又下到少腹丹田中。须要铸炉将其封固,此时此物方称之为“大药”。因为其具有调养身体、治疗疾病的功能而得此名也!

                    修心:此心乃“天心为体,元神为用”的“无形法身道体”也;并非“心理活动”的心也!

                    ②、性定自然丹性至,心清然后药苗生:

                    灵性体的功能稳定,自然修炼成“丹”的性能也就达到至佳的状态了。心清净,然后作为“药苗”的“黄芽”也就能够生成了。

                    药苗:修炼到少腹丹田:有一淡黄色的半透明的球形物体,如橙子大小就是“黄芽”、又名药苗。之所以名“药苗”,乃大药之苗也;继之修炼成“黄庭”,在修炼至“肘后飞金晶”时就是大药了。

                    ③、性功深处道功全,福力圆时道力圆:

                    灵性体的功夫修炼到深厚处,则无形道体的功能就全面了;百顺之福的能力圆满的时候,同时亦是道行能力功德圆满的时候。

                    福力:《礼记祭统》中曰:“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古称富贵寿考等齐备为福。综合两者的意思就是:富贵寿考等齐备的能力。

                    ④、解得真功归上觉,世间法相总非玄:

                    解悟得真气功能的时候,则归于上觉彻悟的艺境了;红尘中的一切现象,总的来说皆不是“道”的景象也。

                    上觉:道的彻悟的觉悟。

                    世间法相:红尘中的一切现象。

                    非玄:皆不是“道”的景象也。

                    ⑤、天心自与人心合,玄旨须从觉后参:

                    无形法身道体的“天心”自然与人的本心是合一的,其中道的宗旨须从道的觉后才能参透呢。

                    天心:无形法身道体也。

                    人心:人的本心。

                    玄旨:道的宗旨。

                    觉后参:道的觉悟后才能参透。

                    ⑥、四万八千皆末法,无为妙有乃真诠:

                    八万四千皆是微末之法也,道法“无为”之“无中妙有”乃是真知正解也。

                    四万八千:应是八万四千。佛家说法:佛法八万四千门,一门一万法。

                    无为:不先物为之为者也。

                    妙有:无中妙有的简说也

                    【译文】

                    未修炼各种“还丹”,先要修炼灵性体。未到修炼“大药”的艺境,先要修炼天心。

                    灵性体的功能稳定,自然修炼成“丹”的性能也就达到至佳的状态了。心清净,然后作为“药苗”的“黄芽”也就能够生成了。

                    灵性体的功夫修炼到深厚处,则无形道体的功能就全面了;百顺之福的能力圆满的时候,同时亦是道行能力功德圆满的时候。

                    解悟得真气功能的时候,则归于上觉彻悟的艺境了;红尘中的一切现象,总的来说皆不是“道”的景象也。

                    无形法身道体的“天心”自然与人的本心是合一的,其中道的宗旨须从道的觉后才能参透呢。

                    八万四千皆是微末之法也,道法“无为”之“无中妙有”乃是真知正解也。

                    • 家园 【原创】躬身自厚

                      佛道需从心上寻,人人心内有真人。

                      根性即是菩提子,修心能致绿成荫。

                      学道先从识自心,自心深处最难寻。

                      若还寻到无寻处,始信凡心即道心。

                      【题名解】

                      此诀清楚的指明“佛即是道,道即是佛”的概念!所以,内功养生之道的修炼,就是“躬身自厚”自己的“真人”。要想知道自己的“真人”,就要先从认识自心开始。最终就能清楚的认识到“道心”、“凡心”本一心也的事实!

                      【注解】①、佛道需从心上寻,人人心内有真人:

                      佛与道都需要从自己的“心”上寻觅,人人的心内都有真人存在的。

                      心:就是天心为体,元神为用的“体用一元”之心也。

                      真人:即是“肌肉若一”的真气所成之无形法身道体也。

                      ②、根性即是菩提子,修心能致绿成荫:

                      灵性体的根即是“气沉丹田”的法式,等于种下了“觉悟”的“种子”一样,“修心”之系列内功景象犹如树木风华茂盛以致绿成荫也。

                      根性:灵性体的根的意思。

                      菩提子:并非菩提树所结的子。菩提,已经是“觉悟”的代名词了。这里指内功养生之道的修炼之“气沉丹田”的法式,等于种下了“灵性体”的“种子”一样。

                      绿成荫:系列内功景象风华茂盛的类物比象的说法。

                      ③、学道先从识自心,自心深处最难寻:

                      学习、修炼内功养生之道先从认识自心开始,自心的至深之处最难于寻觅。

                      深处:至深之处。

                      难寻:难于寻觅。

                      ④、若还寻到无寻处,始信凡心即道心:

                      若还寻觅到明心见性直见本来,正是无用寻觅处!这才开始相信自己的“凡心”即 “道心”之 “人心灵,道心知” 的真一不二之境地也。

                      无寻处:明心见性直见本来,正是无用寻觅处!

                      凡心即道心:就是“人心灵,道心知” 的真一不二之境地也。

                      【译文】

                      佛与道都需要从自己的“心”上寻觅,人人的心内都有真人存在的。

                      灵性体的根即是“气沉丹田”的法式,等于种下了“觉悟”的“种子”一样,“修心”之系列内功景象犹如树木风华茂盛以致绿成荫也。

                      学习、修炼内功养生之道先从认识自心开始,自心的至深之处最难于寻觅。

                      若还寻觅到明心见性直见本来,正是无用寻觅处!这才开始相信自己的“凡心”即 “道心”之 “人心灵,道心知” 的真一不二之境地也。

                      关键词(Tags): #【原创】躬身自厚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