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杨式太极弟子素描 -- 白驹过隙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杨式太极弟子素描

    牛春明(1881-1961),满族,北京人。1901年在意大利天主教会福音医院(国施医院)学医,专攻骨科。适逢健侯师祖患足疾前来就医,牛春明恳请师祖传授太极功夫。健侯师祖已告老退隐,不再牧徒,见牛春明勤恳好学,于1902年命牛春明拜澄甫公为师,由健侯师祖代子传艺,赐名,镜轩”。1907年,牛春明由医院推荐,任北京市消防队队医;,健侯师祖同时聘为消防队名誉武术教练;牛春明时常得到师祖指点,获益匪浅。1912年,牛春明在中央公园襄助澄甫公授拳;1914年,在杨家武馆任助教。健侯师祖不但将杨家太极之拳剑刀枪及内功心法倾囊相授,而且在晚年秘授点穴之术,可惜师祖未及传授解穴之法,就驾鹤西去。由于牛氏曾练点穴功夫,内劲直透指梢。.某次野餐,忘带开罐头刀,牛师伯即用手指点罐头盒盖。牛春明的听劲功夫极好,一般太极拳家必须身手相粘,方能听劲。牛师伯在散手角斗之时,身手不与对方接触,亦能听劲。例如,你想用右手打他,尚未出手,牛即说:

    “右手请过来厂你想用左足踢他,尚未起足,牛说:

    “左足请踢过来!”屡试不爽,令人惊奇。健侯师祖仙逝之后,牛春明曾一路行医,至山西大同、河北石家庄、江西抚州等地,寻师访友,但始终未曾遇见精于点穴术者。1920年,牛春明南下宁、沪、杭,曾在上海哈同路68号设立太极拳馆,’但不久即离沪去浙江,授拳于兰溪、永康一带。一日,永康某拳师来访,在客堂用茶时,此人突然偷袭,牛春明身不离座,转腰随手一送,拳师向后跌出,撞翻桌子,茶具尽碎。翌日,拳师带来三位拳友,分立客堂四角,同时向牛春明围攻,牛氏将四人一

    一发出。四人请教以少胜多之秘诀。牛春明曰:

    “此乃太极听劲功夫,先听后发,疾如闪电,有此薄技在身,故能受困不惊,化险为夷也。”1928年,澄甫公任杭州国术馆教务长,牛春明前往襄助。澄甫公南下上梅、广州,牛春明继任杭州国术馆教务。抗日战争期间,牛春明避祸于乡间。1946年重返杭州,在开元路37号设立牛春明太极拳社,常与通臂拳师马雨荪、八卦拳师王卓诚切磋武艺。解放后,牛春明执教于浙江医科大学、浙江省军区医院、浙江大学。牛春明在杭州青年会教推手时,门徒身后铺垫稻草,牛师大吼一声,门徒即腾空跌出,摔在稻草垫上。1956年,牛春明到北京参加全国武术大会,各省青壮年选手与牛春明推手,均被发至寻丈之外,众人称他为“牛大力士”。牛日:

    “此言差矣!此乃内劲,并非力气。”1960年,有关方面为牛春明拍摄太极功夫记录片《万年青》。摄影师请求牛师伯露一手真功夫。牛师伯嘱人取一鸟笼,打开笼门,以手掌托住鸟雀,引至笼外,鸟翅扑腾,竟然无法挣脱牛之掌心吸力而起飞,观者莫不称奇,真乃健侯师祖一脉相传之太极功夫也11961年,牛春明师伯因癌症逝世(此乃吸烟过度之后果)。传其衣钵者为商世昌、潘志诚、顾启欧、瞿文、贺鸣声、丁水德等。其女牛筱灵在香港撰写《牛春明太极拳》一书,外孙孟宪民1996年在杭州成立春明太极拳馆,牛师伯后继有人矣。

    田兆麟(1891-1960),乃北京消防队员,健侯师祖见其年轻力壮,勤恳好学,遂多加指点。健侯师祖授拳极其严格,一式架势未达到标准,决不肯教下一式。据田师伯回忆,当初无极式站桩和太极起势,就足足练了半年之久。由于基本功扎实,加上田兆麟甚有悟性,每日在杨家勤学苦练,功夫大有长进,多次请求拜师。因其性急好斗,健侯师祖不允。1915年,田兆麟24岁,被选为救火队领班,健侯师祖指定其向澄甫公叩头拜师,赐名“绍轩”,仍由师祖代子传艺。1917年,师祖逝世,田师伯再投少侯宗师门下,苦练杨氏家传的快拳及

    散手,身手柔绵而气势速猛。少侯公有“千手观音”之美誉,田兆麟手法多变而步法灵巧,颇有少侯公之风格。1921年,田兆麟随少侯公至杭州。杭州人力车夫素有“刨黄瓜儿”之恶习。田兆麟坐上车后,车夫听他是北方口音,遂索要双倍车费。田兆麟不允,车夫上前扯其衣袖,田师伯顺手一探,车夫跌了一个大筋斗。在路边候客的众车夫见状大哗,十余人一涌而上,将田师伯围在核心。但闻哼哈之声不绝于耳,倾刻之间,十余名车夫均被放倒在地。又一次,田兆麟在西湖边茶楼凭窗而坐,品茶观景。两名国民党下级军官要田让座,田兆麟不允。军官撒野动手,被田师伯发出丈外。军官回营召集十余名土兵前来围攻田兆麟,田师伯乘机大显身手,从从容容,将来人一一放倒。田师伯两次遭十余人围攻,所向披靡而本人毫发无损,于是名声鹊起,上门求艺者络绎不绝。1923年,澄甫公在北京重开山门,功夫炉火纯青。田兆麟闻讯后,专程赶回北京,与澄甫公试手。不料一出手即被澄甫公粘住,一筹莫展,连续数次被澄甫公发至丈外。田兆麟原以为自己熟练健侯师祖之中架子及少侯公之小架子快拳,杨家的功夫已集于一身,万万未曾想到澄甫公造诣如此深厚,不禁号啕大哭,跪地不起,重新叩头拜师,虚心求教。由于田师伯曾经得到健侯师祖以及少侯、澄甫两位

    宗师亲传口授,功夫不同凡响,曾在杭州国术比赛擂台夺魁。30年代初,田兆麟在上海南市珠宝公所设馆授拳,.工商界人士慕名而来者甚众。田师伯又在外滩公园(现称黄蒲公园)设立拳场,公开授拳,历数十年之久。在50年代,我经常到外滩公园观看田师伯推手。不论功夫多深之徒弟,与田师伯一搭手,就受其控制,不过数分钟,即汗流浃背,不能支持,需要替换。田师伯“车轮大战”几十个回合,谈笑自若,额角上无一滴汗珠。早晨六时公园开门,田师伯即开始授拳,约十时许,到点心铺用一碗面,再与众门徒推丰直到中午十二点,方始回家。各方拳师慕名前来切磋者不少。田师伯一不问来者姓名,二不问是何门派,欣然接手,哼哈之声间,对方即已跌出,田师伯从未失手。有一位练少林拳的码头工人,能举二百余斤之石担:时常在旁边嘲笑田师伯推手并非真功夫。有一次,我在外滩公园观看田师伯与徒弟推手,此人突然在田师伯身后出拳猛击其背部,。田师伯并未回头,只听得他大吼一

    声,身前之徒弟与身后之码头工人均跌至一丈以外。田师伯回过头来问此人是否摔痛。此人十分羞愧,满脸通红,解释道:.(‘老师请勿见怪。我想试试您的功夫是不是真的。”田师伯置之―笑。我曾经观摩张达泉、马岳梁、郝少如、何炳泉等各派名师太极推手,可谓各有千秋,然而田兆麟师伯确实与众不同,充分显示杨家“出手见红”的风格。.’田兆麟早期弟子叶大密、陈志进、杨开儒及晚期弟子沈荣培均擅长推手。由田兆麟口述,弟子陈炎林笔录之《太极拳刀剑捍散手合编》,1943年由上海国光书局出版,上下两册线装本,详细记录健侯师祖所授之大架、器械及内功基础,可惜未将健侯师祖所传之中架及少侯宗师所传之六十四式小架包括在内,如今杨式中架、小架已后继乏人。

    李椿年(1894―1976),河北交河县人,14岁拜陈殿福为师学少林,又拜傅昆庭为师学绵掌,20岁时与傅海田先生切磋技艺,一搭手即立足不稳,无计可施,连连跌倒,方知太极沾粘劲厉害。经傅先生介绍,李椿年在北京皇家公园(后改称中山公园)投入杨公澄甫门墙,除了在公园学拳架之外,又到杨家武馆研习,被健侯师祖赏识,于1914年嘱其向澄甫公叩头拜师,赐名“雅轩”,亲自代子传艺,除拳剑刀枪之外,师祖授以弹弓绝技。一弹飞出可将数十米外之铁皮大门打烂;以湿土泥丸打墙上的蚊虫,从墙上取下泥丸,蚊虫即粘于泥丸之中。’向空中发一弹丸;随即发放第二丸,可将第一丸击得粉碎;.雅轩师伯身手灵快,;’推手善用松沉冷脆之短劲,粘枪功力深厚。1928年于南京中央国术馆与少林六合门张某比枪,用进步扔枪法将其摔出寻丈之外。十余位门人持竹剑围攻雅轩师伯,他借助身法步法之变化,化中带击,一一点中对方手腕。1929年,澄甫公在杭州任浙江国术馆教务长,雅轩师伯前往襄助。馆中少林拳师周声洪,手掌能开砖碎石,素有铁臂膊之称,与雅轩师伯闭门切磋,师伯右手虚扬,周某举臂急架,亮出肋部,李师伯立即乘势翻掌向其肋部发放寸劲,周某双臂抱胸蹲伏于地,不能出声;’师伯搀扶他回宿舍服七厘散养伤。事后周某赞曰:“杨门太极散手,神出鬼没。”澄甫公前往沪、粤授拳,雅轩师伯在杭州襄助牛春明大师伯,仍任浙江国术馆太极拳主任教员。1934年,李师伯任南京太极拳社社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李师伯离南京避难,经徐州、郑州、汉口、沙市、宜昌到重庆、成都,定居四川。国民党骑兵师长徐俊,膂力过人,拜过不少外家拳名师,上门找李师伯比试,以猛虎下山之势猛扑,师伯顺势退步采例,徐俊连摔几个筋斗,翌日即叩头拜师。28集团军融司令郭勋祺

    亦拜雅轩师伯为师。郭将军在解放战争中起义;解放后任四川省体委副主任。雅轩师伯于解放后亦担任成都市政仂委员、成都市体委教练,在四川省广授门徒,相对完整地保存了杨家太极拳、剑、刀、枪及推手、散手技艺,其传人有周子能、栗子宜、林墨根、张义敬及女儿李敏弟、女婿陈龙骧等。张义敬编著《太极拳理传真》,1986年重庆出版社出版。陈龙骧、李敏弟编写《杨氏太极拳械汇宗》,包括拳法精解、剑法精解及刀枪精解各一册,9(年代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一再重版添印,备受海内刿拳友赞赏。牛镜轩、田绍轩、李雅轩均由健侯师祖代子传艺,

    “三轩”为杨式太极拳南传之开路先锋,数十年来唱中华武林各门派武师比试,从未失手,真乃杨门第四代传人中之翘楚也。

    张钦霖(非澄甫公外甥张庆麟)河北邢台人,幼丧父母,15岁到杨家为僮仆。健侯师祖夜晚出门授挚;张钦霖每每手执灯笼跟随,耳濡目染,对太极功夫发生兴趣,暗中模仿学习杨氏父子武艺。健侯师祖告老封拳之后,亦将张钦霖选为第四代传人,代子传艺。张氏机敏勤勉,获益良多。1928年,自然门杜心五门人万某在中央国术馆考试名列前茅,欲到杨家一试身手;澄甫公打了通宵麻将,清晨坐在板凳上闭目养神,万某爽然大叫:

    “杨老师请教”右拳以黑虎偷心之势,直冲澄甫公前胸,澄甫公速将左臂敷粘于对方右臂之上,万某欲进则不能,欲退亦不得脱身,手臂已被粘住。此时张钦霖正侍立于澄甫公身旁,立即跃步上前,举右手侧掌猛劈万某被粘住之右拳,并且从墙上摘下两把半开口之龙泉剑,邀万某决斗。

    万氏右拳被劈,已握不住剑,狼狈不堪而去。少林前辈刘百川,能将碗口粗树干用腿扫断,人称“江南第一腿”。刘氏曾请求澄甫公传授太极,澄甫公曰:

    “太极少林各有千秋,练法殊异,足下之铁腿堪称武林一绝,不必改习太极,各守门户可也”。虽未传艺,两人相敬如宾。刘百川听说万某偷袭杨澄甫,勃然大怒,遂往杜府登门问罪。杜心五深知万某决非刘百川对手,故亲自出马应战。刘百川攻势凌厉,杜心五退至墙角,刘百川见杜已无退路,飞起一腿猛踢,不料杜有轻功,纵身跃上两米高墙说道:

    “刘兄请上来比试”。刘百川用力过猛,将腿陷入墙内,拔出腿来说道:

    “杜兄请下来一见高低!”李景林闻讯,唯恐

    二虎相争必有一伤,急忙率领澄甫公的徒孙郑佐平前来相劝。杜心五深知刘百川性格豪爽,急呼万氏出来拜见师傅。万氏立即跪下叩头,刘氏只得罢手。此事在武林传播甚广,有人以讹传讹,,说澄甫公在晨起洗漱之时,被万某背后偷袭滑倒于地。张钦霖乃身历其境之当事人,亲口将上述经过情形告知景华师。兹将事实真相被露于此,以正视听。澄甫公见张钦霖挺身相救,深感此人见义勇为。当晚将张钦霖留下,闭门切磋。张之拳艺乃健侯师祖及少侯

    宗师传授,以往未曾与澄甫公交手。澄甫公曰:

    “今晚别无他人。你尽管施展生平所学之武艺,不必客气。”张钦霖屡次进攻,均被澄甫公接劲粘住,弹放至一二丈外。张再三叩拜曰:

    “吾师神威,弟子佩服,五体投地”。此后澄甫公每晚将张钦霖留下,于夜深入静之时,将杨门内功心法倾囊相授,共三个多月。张氏在健侯少侯门下熏陶多年,根基深厚,悟性甚高,又蒙澄甫公心传口授,精心培养,功夫猛进,化劲轻柔,发劲松沉,举手投足,酷似杨公,比试武艺,杨门师兄弟无出其右者。或云:某某晚戚之拳架颇似澄甫公。景华师曰:某某不过形似而已,徒具外表,未得内功心法真传,张钦霖大师兄深得杨师之真髓,可谓神似。张钦霖练成太极内功之后,拜别恩师,云游四方。山西武术家甚多,张钦霖在山西省与众武师比试,未尝失手,故有“盖山西”之美誉。传闻金丹派道长左蓬莱内功卓绝,张钦霖登门求教。左道长曰:

    “足下可用任何手法攻吾,决不还手”。张用搬拦捶发劲,左道长

    巍然不动,张之右拳触及道长身躯,即不由自主往后腾空弹出。张钦霖恳求左道长收为门徒,修炼道家功夫。澄甫公自粤返沪治病,黄泰亨医师在澄甫公丹田穴扎弯了三枚金针。景华师询问澄甫公:为何老师在丹田穴有若隐若显之气团?澄甫公猛然醒悟:

    “曼青与汝追随吾多年,已知太极拳体用之大要,但尚未学内功心法,功亏一篑。”遂修书一封,召回大师兄张钦霖,代师传授内功心法。濮冰如之父濮秋丞老先生慷慨资助大师兄往来之盘川与生活费用。但濮老甚感困惑:田绍轩与武汇川二位大师兄就在上海,为何舍近而求远?因此借设宴

    为张钦霖接风洗尘之机会,请武汇川作陪,让两位大师兄一见高低。在客厅用茶之后,仆役报告濮公,酒席已经摆好。两位大师兄同时起立,各用右臂挽住对方后腰,躬身谦让道:

    “师

    兄您先请!”不料身材极其魁梧的武汇川突然向前弹跳一步,张钦霖却岿然不动。景华师站在大师兄身后,濮公亦在场,看得清清楚楚,不必推手较技,功夫之深浅已经十分明显。张钦霖遵从师命传毕内功,对景华师及曼青师伯说道:

    “吾乃闲云野鹤,不耐都市繁华。”未留通讯地址。飘然而去,不知所终。

    武汇川于1912年在北京中山公园从澄甫公学拳,1914年正式拜师入门,其拳艺未经健侯师祖传授,直接师承澄甫公。杨家结成对子之推手散手搭档,称为“相手”。澄甫公身材魁梧异常,精心挑选身长力大、反应灵敏之门徒为“相手”。武汇川、李雅轩、董英杰均担任过杨公之“相手”,其中以武汇川担任“相手”时间最长,平时陪练推手、散手、粘剑、粘枪以及与澄甫公表演之机会最多。澄甫公授拳,只示范,不多言。徒弟唯有在推手或粘杆对练之时,细心体会澄甫公之身势、发劲、表情,在挨打之中学习。武汇川体重200余斤,常被澄甫公发出一二丈外,因此熟悉澄甫公松沉发劲之方法,善发寸劲,人内透里,气势凶猛。武汇川亦精心挑选身材伟岸之张玉、吴云倬为人室弟子,此二人体重均在180斤以上,武汇川与他们演练活步推手、大履散手,如漆似胶,不即不离,突然发劲,则张、吴二徒必腾空飞出,失重落地之时,犹如山崩地裂,楼板剧烈震动。故上海武术界称田兆麟、武汇川为杨门“哼哈二将”,雅轩师伯亦称赞武师伯之松沉软弹劲深得杨公真传。武师伯心高气傲,标榜其所办之拳社为“杨氏首徒武汇川太极拳社”。1928年,叶大密受<申报)馆之委托,织各门派武术家义演,募集夜校助学金.。武汇川头戴礼帽,身披黑色斗蓬,昂首阔步进入会场,脱下:衣帽往张玉手中一丢,一副旁若无人之态。吴鉴泉从座位上起身相迎,武汇川稍微点点头,态度傲慢。表演之时,众武术家往往点到为止,武汇川连发猛劲,将张玉打得在地毯上翻滚。景华师大吃一惊,思忖澄甫公何等温厚谦虚,大师兄岂可如此鲁莽?武汇川原本练少林拳,1912年在中山公园与牛春明比试失利,遂改学太极。武汇川身强力壮,单臂握住一条桌腿,可将整桌酒席平稳举起,桌面上杯中之酒水丝毫不外溢。太极门一般不练沙袋。汇川师伯按照少林门习惯,在武馆大棵上吊挂6只200斤的沙袋,共1200斤。武师伯站在中间,将6只沙袋推开,沙袋因惯性同时荡回,武师伯拳打、足踢、头撞、肩靠、肘击,不断将沙袋打出,经过长期锻练,周身各处均可发劲。海上闻人张啸林聘请武汇川为武术教师,送他一辆包车,一块手牌,在张所管辖之青楼,均可免费自由出入,武汇川乐此不疲,酒食征逐夜夜不虚。又与人合作投资股票失利,半生积蓄付诸东流。武汇川练推手喜发猛劲,失手将某资本家打伤。此人多次雇用打手伺机报复,均被武汇川击败。资本家遂驾汽车将武师伯撞伤。武汇川在接二连三打击之下,一病不起,患急性肝坏死逝世。仅享年四十又七。陈微明师伯叹曰:

    “大师兄身如金刚,本当继承杨公衣钵,发扬光大,不料中途夭折,岂非天命?景华师曰:

    “大师兄只知刻苦练拳,不知修身养

    性,可惜,可惜!

    田诈霖,自幼师从张秀林学通臂拳,经张公举荐,拜澄甫公研习太极,将两门功夫融会贯通,擅长于散打。在复兴公园(解放前称法国公园)假山前设拳场授徒数十年。余幼年时期,家父在某医院任院长,聘请田师伯来院中授拳,为职工提供练武强身之机会。田师伯以两种拳术示范,多数职工不识太极拳之奥妙,均称愿学通臂。田师伯身法步法极快,站在一丈之外,倏忽之间便窜到眼前,将人腾空弹放而出。因个别职工学习拳法之后相互殴斗,田

    师伯合约期满,家父决定不再续聘,十分可惜。解放之后,到公园练拳养生者多,习武者少。田师伯不善言词,推手散打出手甚重,学生不易适应,门徒日渐稀少,贫病交迫而死。复兴公园内之拳场,由其徒弟薛某继承。薛某乃马当路米铺伙计,颇有臂力,70余岁时,仍可将100斤米袋轻轻提起上抛。70年代初,正当“文化大革命”后期阶段,余在薛某拳场观摩推手。薛某自称丹田内劲充盈,令众门徒用拳击打其下腹部。如果门徒用力按其丹田,则反被弹出。公园中游客感到好奇,亦可上前一试。此时有一位30余岁穿黄色军服之壮汉,用拳抵住薛某丹田穴,薛某咬牙用劲,面色发白,却无法将此人弹出。一望可知,此人乃拳术家。余深恐薛某受伤,遂上前抱拳作揖打圆场道:

    “薛老师已年迈,请高抬贵手。”遂将壮汉请到一旁交谈。壮汉自称其职业为武装警察,师从普陀山某僧练少林拳多年。当时党中央号召“深挖洞,广积粮”。普陀山亦挖防空洞。其师父可将双手深深插入搅拌水泥石子之铅桶内,徒手穿墙取砖易如反掌。如果与人交手,伸手即可穿胸洞肺。壮汉惊叹师傅神力。其师曰:“汝不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余年轻时,云游至上海,闻杨家太极拳之名,到田兆麟家登门请教。余一拳打去,如中败絮,随即被其往后反弹,向窗外腾空飞出,余急以

    双腿钩住窗框,坐在窗沿上双手合掌高呼:阿弥陀佛!打得好,打得好!遂从窗上跳下,叩了三个响头,拜田兆麟为师兄。吾今日心血来潮,想念田师兄。汝可前往上海拜见师伯,领教太极功夫。”余告知壮汉:师伯已经作古。壮汉闻之怅然若失,告别而去。

    崔立志,字毅士(1892--1970),河北任县人。幼年师从镖师刘瀛州习三皇炮捶,然后向郝为真之门徒、孙禄堂之师兄李香远学武式开合太极小架,1907年开始学习杨式大架太极拳,1909年正式拜澄甫公为师,成为人室弟子。1928到1936年,崔师伯随澄甫公南下,授拳于宁、沪、.杭、汉口、广州等地。杨公谢世之后,崔师伯自立门户,1945年回北京,解放初创立“北京永年太极拳社”,并任北京市武协委员。其拳、剑、刀、枪、推手、大捋均得杨师真传,尤其擅长推手及杨式大枪。崔立志之拳式宽大舒展,浑厚庄重,气势腾然,合乎澄甫公之早年风格。推手之时,先吸气蓄劲,在得机得势之时,骤然发劲,将对手腾空发出。崔师伯在上海永年拳社,曾经坐在凳子上与傅钟文的徒弟推手,‘师伯突然发劲,将地板震裂,凳足下陷于地板中。傅钟文面色陡变,但崔立志是其师伯,不便发作。崔立志之孙崔仲三,自幼习武,秉承家学,多次获北京市太极拳比赛冠军。.

    陈微明(1881―1958),湖北蕲水人,出生于书香门第,1901年与兄弟乡试同科中举,一门三魁。微明先生自幼体弱多病,于1915年拜孙禄堂为师,练形意、八卦,体魄由弱转强。1917年,拜澄甫公为师,学习杨式拳、剑、刀、枪、推手、散手。1925年,在上梅武昌路创办致柔拳社,推广杨氏太极,沪上名人王一亭、聂云台等均来就学,当年5月2日(申报)曾有详细报道。由澄甫公口授,陈微明笔录之<太极拳术)一书,采用澄甫公早年之拳照,于同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致柔拳社发行,为杨式太极重要参考资料。1929年,致柔拳社迁到西藏路宁波同乡会底层。当时同乡会四楼有少林武馆,由徐文甫、陈铎鸣二位任教授。徐文甫身材魁梧,能将百余斤重之石担用足尖挑起,然后单手抓举。陈铎鸣乃南京路华德钟表行经理,亦是身强力壮。徐文甫到致柔拳社挑战。陈微明乃身材矮小之文弱书生。徐文甫使用少林钻拉拳招数,连进三步。陈微明以倒撵猴式化解,连退三步,然后右手粘住来拳,,用野马分鬃式将徐腾空发出,跌倒于丈外,徐文甫身穿中装短褂,左胸月牙形表袋中的怀表摔得粉碎。微明师伯将其扶起。徐文甫、陈铎鸣即请求人社学太极拳。三个月后,两人开始学习四正推手,陈微明只用挤式,屡次将两人发出寻丈之外,撞在墙上。于是两人上楼摘下少林武馆招牌,专心学习太极。有一次,徐文甫收账回宁波,腰包中有数十枚银元,在船上被人发现。两名歹徒下船后尾随徐文甫,走了十余里路,来到一座木桥上。两名歹徒见四周无人,想乘机下手,徐文甫突然转身蹬脚,一名歹徒落水,另一名歹徒持刀冲上前来,徐文甫

    一手采住歹徒持刀之右手,用了一招斜飞式,将此人打落水中。另一次,两名强盗到华德表行抢劫。陈铎鸣用采劲夺下歹徒手枪,将其押送老闸巡捕房,英国警官奖赏陈铎鸣银洋三百元。致柔拳社之甲种班,采用三年学制。第一年学太极拳、定步推手、太极剑。第二年学太极长拳(即快架)、动步推手。第三年学大掘、散手、对剑、太极枪。此乃杨氏太极之系统训练方法。致柔拳社第一届第一名毕业生赵敌七,基本功夫扎实,打遍上海日本柔道馆未逢对手,后来被日本浪人暗杀。1951年,致柔拳社从宁波同乡会撤退,迁至永嘉路陈宅。除了<太极拳术)之外,陈师伯还编写了<太极剑(附太极长拳))

    (1928年中华书局出版)、 (太极答问(附单式练法))

    (1929年中华书局出版),1936年,他又编写了<八卦掌擒拿图),陈师伯确实是一位文武兼备的优秀武术教师。其关门弟子林炳尧于前年逝世。历史悠久之致柔拳社,终于后继乏人。

    董英杰,河北任县人,自幼聪颖而体弱。董家之世交刘瀛州先生,介绍董英杰拜李香远先生为师,学习武式小架开合太极拳。李师使一中指以内劲微按肌肤,令其痛入骨髓。董师伯刻苦用功,数年之后,基础扎实,体魄魁梧,广纳四方豪杰,以武会友。慕杨氏太极之名,于1926年踵门跪求杨公澄甫收录为徒。杨公见其态度诚恳,怜其求艺苦衷,遂允其拜师入门,改习杨氏大师伯深得杨氏太极之精髓,轻灵沉着兼备,善用粘黏揉搓劲。推手之时,与人一搭手,对方即东倒西歪立足不稳,师伯乘机发劲。因陈济棠、李宗仁来函恭请,杨公于1933年率董英杰、杨守中等赴粤,任广东省政府参事,教授公职人员练拳,董英杰担任其主要助手与演练推手、散手时之“相手”。1935年,杨公水肿病复发,回沪就医,董英杰与师弟守中(杨公之长子振铭)共承衣钵,留粤传授太极拳。日寇占领广州、香港时,董师伯隐居澳门,不愿同流合污。抗日战争胜利后,师伯前往泰国授拳。泰拳善用肘击、膝打等各种毒招,令对手伤残,乃举世闻名之凶狠猛恶拳法。董师伯初至泰国之时,泰拳名手上门比试者络绎不绝,与董师伯交手,即被发出寻丈之外,无一幸免者。松柔和缓的太极拳,居然在尚武之乡泰国站稳足跟,发扬光大,岂非武林奇观?1948年,英杰太极拳学院出版师伯所著《太极拳释义>,包括董师伯本人之拳照,以及得白杨家之太极拳古典经论。董师伯之开

    山弟子为刘同禄,在沪著名传人为乐焕之、董世祚,海外传人甚多,不及一一详记。

    褚桂亭(1890―1977),字德新,河北任邱县人。自幼习武,从程德录、黄柏年、姜玉和习形意八卦,从郝恩光学三合刀,从李景林学武当对剑。1929年,在杭州拜杨公澄甫为师,学习杨式大架太极拳及器械、推手。解放前曾任国民党军队武术教官,解放后长期在上海授拳,于人民公园(即解放前之跑马厅)设立拳场;文化大革命后,在闵行区设场授拳,门徒众多,其传人为华春容。褚桂亭将太极、形意、八卦融为一体,与人比试时,善用连环手法。若对手化解其第一招,则第二招随后已到,若化解其第二招,则第三招已中其身,体现太极拳粘黏连随之风格。

    郑曼青(1901―1975),名岳,别号玉井山人、曼髯,浙江永嘉人。擅长诗、书、医、画、拳,人称“五绝”,深得博大精深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曾任上海暨南大学与美术专门学校教授,景华师曾向其学中国画。因患肺结核病,参加叶大密主办的武当太极拳社,与黄景华、濮冰如同学。1928年,杨公自宁来沪,经叶大密介绍,郑曼青、黄景架,潜心修练,得其要旨。经澄甫公口授,董英杰笔录,写成(太极拳使用法)一书,阐述杨氏太极拳理拳法,1931年由文光印务馆出版。此书内容极其丰富,而文字稍嫌俚俗,受到叶大密批评,澄甫公命景华师往书铺收回余书焚毁,故原始版本流传不广。但杨守中与董英杰曾在香港、泰国将此书再版,在海外流传。1983年夏,北京中国书店复制出版《中国传统武术丛书》,将此书选人《太极拳选编》,于1984年出版。此书披露澄甫公晚年之拳架以及散手对敌图,田兆麟与董英杰对练之粘枪图照,杨氏家藏秘传之拳经拳谱,乃研习杨氏太极之重要参考资料。董华、濮冰如等均请澄甫公指点,濮冰如因其父濮秋丞社会地位甚高,澄甫公来沪又鼎力相助,故首先拜师入门。郑曼青精于歧黄之术,太师母侯夫人患病,服其所开中药处方,霍然痊愈,澄甫公甚为感激。景华师练功刻苦,办事谨慎,担任守中师伯每日对练之“相手”,甚得杨公嘉许。故于.1930年之后相继拜师入门,成为杨公人室弟子。由澄甫公口授,曼青师伯与景华师笔录,写成(太极拳体用全书),1933年由上海大东书局出版,除澄甫公本人之外,永嘉郑曼青与吴江黄景华均在书后版权页署名(作者及校者)。1935年,澄甫公自粤返沪养病,考虑到郑曼青与黄景华均为身材瘦小之书生,若无卓绝内功,难以在武林立足,遂手谕张钦

    霖大师兄回沪传授内功心法,兹后这两位后期弟子功力大进。郑曼青师伯与人比试时,善用太极长拳(即快拳)之滑步,上前贴身打短劲,虽然身材矮小,但发劲凌厉,仍可将人打伤。1939年,郑师伯至重庆任中央训练团武术教师,1940年至1944年,任教育部编审委员,参与编写(国术教材)。曼青师伯艺高胆壮,不但与各地武林名手切磋武艺,而且敢于挑战身高马大的西洋拳击手。郑师伯曾迎战英国军舰水兵拳击冠军,一出手即将对方击出丈外。另一次,在庆祝抗战胜利大型招待会上,郑师伯公开邀请各国使领馆武官比试,12名武官应声下场。郑师伯在倾刻之间战胜其中6人,另外6名武官自动放弃比试。郑师伯自此闻名遐迩。

    1950年,郑曼青至台湾定居,将杨式拳架删繁就简,共47势,沿用许宣平“三世七”历史名称,定名为郑子简易37式太极拳。在成功中学设立时中拳社,入门弟子有梁栋材、叶秀挺、刘锡亨、黄性贤、陈志诚、宋志坚、罗邦桢等。1965年,郑师伯游历欧美,传播太极拳及经史书画等中国传统文化。1970年,在纽约设环球拳社,传授37式郑子太极拳。晚年受聘于文化大学,回台湾教授<易经)。1956年,叶秀挺、黄性贤前往新加坡、马来西亚授拳。1957年,陈志诚在纽约设武馆,擅长于散手。此后梁栋材在波士顿、罗邦桢在旧金山设馆。1976年,刘锡亨在台北恢复时中拳社,退休后由徐忆中接任。宋志坚于1978年开始募集基金,于1981年在台湾基隆成立中华太极馆,自任董事长,由其弟子吴荣辉任馆长,推广64式简易太极拳。由于郑氏师生数十年锲而不舍的勤奋开拓,体用兼备之杨氏松柔拳法在海外广为传播。郑氏不仅参与笔录杨公<太极拳体用全书),又自撰<郑子太极拳十三篇)、<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英文版<太极拳)。郑师伯文武兼修,乃杨公后期弟子中之佼佼者也。

    杨氏第四代传人,尚有王旭东、阎月川(仲魁)、徐岱山、尤志学、汪永泉等,未随澄甫公来沪,故本文略而不述。兹将杨氏在上海之第五代传人稍作介绍。

    叶大密(1888-1973),号柔克斋主,浙江文成人。1917年在杭州拜田兆麟为师,学杨式太极拳,乃田师伯开门弟子,1926年在上海倡办《武当太极拳社》,传授拳、剑、推手。郑曼青、黄景华、濮冰如在列入澄甫公门墙之前,均在叶大密拳社研习。叶大密传授之杨式大架,包含健侯师祖中架子部分内容,人称“叶家拳”。叶大密除太极拳之外,擅长婆罗门导引和推拿医术。解放后在复兴公园设场授拳,在黄浦区推拿门诊部行医。叶大密聪明好学而有急智。澄甫公教授人室弟子推手、散手之身法步法手法,往往亲身示范。每逢叶大密进门,澄甫公立即拂袖收势,端坐不动。待叶走后,澄甫公曰:

    “此人聪明。汝辈愚钝,吾再三示范,尚未弄明白。若此人旁观片刻,立即领悟,牢记在心。”解放前,叶大密在武馆授拳,有一名身材魁梧、手持三枚铁弹之黑道人物上门挑衅,要求比试。叶心中思忖,此等人物惹不起,不论输赢,均对拳社不利。于是对此人说道:

    “吾今日有事,明日再向足下请教。”遂出门雇黄包车沿霞飞路(现称淮海路)直奔杜美路(现称东湖路)。流氓立即跳上另一辆黄包车,紧紧尾随不舍。叶大密嘱车夫把车拉进杜公馆。流氓抬头一望,此乃祖师爷杜月笙宅邸,岂敢造次?从此销声匿迹,不敢前来比试。叶大密晚期弟子金仁霖研究拳经颇有心得;蔡松芳深得杨式太极松柔中定要旨,推手造诣甚高,人若击之,必反弹跌出,现在广东佛山授拳。

    张玉是武汇川师伯之大弟子,武功人品均优。武师伯47岁逝世,遗下孤儿寡孀,无依无靠。张玉将每月授拳所得之酬金交付师母,抚育师弟,直至其成家立业。景华师敬重其人品,与其交往,切磋拳艺。张玉之拳架乃武?正川所传之“三世七”,由澄甫公老架演化而成,松沉中定,浑厚大方,在每个拳势定式之前,必以内劲鼓荡,气势腾然。张玉擅长推手,发长劲可将人击出丈外,发短劲则内脏震动。解放前,张玉即在复兴公园(当时称法国公园)授拳,有外地拳师前来挑衅,俗称“踢场子”。张玉将其邀往家中,关门比试。此人以直拳猛击张玉胸部,张玉即用搬拦锤接劲化打,发短劲回击对方胸部,此人立即口吐鲜血,跪地不起。张玉给予盘缠,嘱此人回乡调理。解放初期,仍有人来“踢场子”。第一日,一名青年到复兴公园拳场与张玉试手,突发冷劲,张玉接劲将其弹出。第二日,另一名青年上场挑衅,亦被张玉打跑。张玉深诸江湖之道,嘱一门徒尾随其后,调查其背景。徒弟归来汇报,此人到嵩山路淮海公园,向其师父哭诉。张玉得知此位师父乃褚桂亭门徒,遂立即通报其师尊。第三日,该拳师至复兴公园张玉拳场寻仇,不料褚桂亭突然从竹亭内走出,喝道:“徒儿休得无礼!吾等均为杨门弟子,岂可同室操戈?张玉一位门生出面打圆场,请双方到复兴公园后门洁而精川菜馆聚餐,化解彼此恩怨。张玉之传人名王仲良,因胆囊手术医疗事故死亡,十分可惜。武师伯之另一位传人吴云倬,长期在中山公园(解放前称兆丰公园)授拳,其传人姚少平亦善发短劲。武师伯之胞侄武贵卿在襄阳公园(解放前称杜美公园)授拳,乃“半途出

    家”,功力不及张玉、吴云倬两位师兄。

    乐焕之是董英杰师伯在沪弟子,深得杨家松柔拳法精髓,曾在中法学校(现为黄浦区光明中学)担任国文教员。满族武术家佟忠义(1879―1%3)擅长于六合拳、摔跤与正骨伤科医术,曾经战胜日本柔道高手,在上海开设忠义拳术社,颇有声誉。中法学校聘请佟忠义担任校医,为本校运动员疗伤。乐焕之与佟忠义在中法学校共事多年,经同僚怂恿,友好切磋拳艺。佟忠义上前拉住乐焕之臂膀,欲用摔法。不料乐焕之柔若无骨,转腰一化,佟忠义反而失势跪倒。乐焕之急忙将佟扶起,两人友好如初。佟氏回拳社,即告诫徒众:太极拳借劲柔化,奥妙之极,此后遇到太极门行家,切不可轻易出手!董师伯另一位弟子董世祚,原为法商电力公司工程师,亦擅长推手、散手,经常以武会友,与各门派武师比试,未尝失手。闻心意拳家罗嵩高大名,遂登门请教。罗之身手冷快绝伦,董世祚一搭手即被击出,方知中华武术深奥无穷。另一位传人董斌,已80余岁,至今仍在人民广场上海市图书馆后侧授拳。

    傅钟文乃澄甫公之远戚。健侯师祖之长子兆熊,字少侯,号梦祥;次子兆元早亡;三子兆清字澄甫。兆元之女杨聪,配赵树堂,生子名赵斌,女儿名赵桂珍。傅钟文乃赵桂珍之夫婿,杨兆元之外孙女婿,澄甫公之侄外孙女婿也。傅钟文、傅声远、傅清泉编著之《嫡传

    杨式太极拳教练法》第4页12行,提及傅钟文与杨公之“侄外甥女结亲”。

    “外甥”与“外孙”,音同字不同,仅一字之差,傅钟文即由第五代升至第四代,与其堂舅杨振

    铭同辈矣!此系笔误抑或排版错误?非也!书前之图照第6页,第二张照片之下注明:

    “傅声远与师叔崔毅士先师及师叔牛春明先师合影。”按照《太极学报》第19期于志钓教授文章,傅钟文生于1908年。傅氏三代所编《嫡传练法》一书,第4张图照下注明:傅钟文出生于1903年。牛春明师伯1901年遇健侯师祖,于1902年拜澄甫公为师。崔毅士师伯1907年至杨家学拳,于1909年拜澄甫公为师。即使傅仲文确实生于1903年,怎有可能成为牛、崔

    二位师伯之师兄?试问:他在何年何月拜师?当年傅钟文在盛和花号当伙计,每周六到杨家住一宿,星期天整日练拳。永年家乡风俗称外公为姥爷,澄甫公排行第三,故傅钟文称澄甫公为三姥爷,称杨振铭为大舅,杨振基为二舅,称澄甫公之弟子为师伯、师叔。当时在杨家学拳之人极多,澄甫公空闲之时,偶而亲自指点,一般即向众位师伯、师叔请教。此乃傅钟文在杨氏太极门中之真实地位也。傅氏子孙忽然将其抬高至牛春明、崔毅士之上,成为第四代掌门大师兄,岂非自欺欺人?!如果摒弃此等画蛇添足之举动,傅钟文确实有其贡献。一是为

    堂舅杨振基、杨振铎介绍工作,使其生活安定。二是在上海长期免费授拳,推广外形比较合乎规矩之杨式拳架。如能根据事实稍作更正,则《嫡传教练法》仍不失为一本可用之启蒙读物,社会公众对傅氏三代亦必定更为尊重。建议将此书图照14页之“推手发劲”照片删去。

    杨氏太极不论发长劲或短劲,均不可能出现发劲者后足跟离地之奇怪姿势!刊登如此离谱之拳照,实在有损于杨氏太极之清誉。

    顾留馨,1908年生,上海市人,1925年在上海南洋高级商校毕业,考入文治大学。1926年从刘震南学六合拳,1927年人陈微明致柔拳社,然后参加汇川太极拳社学杨式太极拳,两次学拳均不满一年,养生拳架尚未练顺,更谈不上任何太极功夫。顾氏于1934年人共青团,不久又加人中国共产党。因其对革命有功,解放后曾任黄浦区区长,1950年任上海市武术协会主席,后来又主持市体育宫工作,成为上海武术界最高领导人(当时杨门第四代传人张钦霖已人山修道,武汇川因病早逝,董英杰、杨守中、郑曼青在海外,牛春明在杭州、李雅轩在四川),地位崇高,极受尊敬。上海地灵人杰,为杨门传人最为集中之处。外滩公园有田兆麟,复兴公园有田作霖、叶大密、张玉、华春容(此人后来转至衡山公园设场),褚桂亭在人民公园,吴云倬在中山公园,武贵卿在襄阳公园,陈微明在宁波同乡会,傅钟文、傅钟元在南京路仙乐书场门外路边空地设场授拳。此外尚有不担任拳教师之黄景华、濮冰如。上海具有如此丰厚之杨氏太极拳第四、第五代人才资源,若顾氏不负党与人民重托,加以精心呵护,妥善管理,则发扬中华武术精华大有希望。可惜事态之发展并非如此。顾氏本身并非武师,却以武坛盟主自居,说一不二。顾留馨组织各路拳师参加学习,首先关注田兆麟。因其继承健侯、少侯、澄甫三位宗师之大、中、小拳架及推手、散手、器械技艺,集杨家功夫之大成,故请其献宝,揭示杨家秘传真功。田兆麟功夫乃数十年挨打、苦练而成,岂肯无缘无故轻易泄漏?于是他摸摸光头装糊涂,推托道:

    “吾年纪大了,都不记得了。”田作霖、陈微明只知练拳必须有真功夫,不知一切均须服从党的领导,见顾氏毫无功夫,自然心中不服。1950年,上海武术界在陕西南路体育馆举办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义演,吾亦买票前往观摩。田兆麟表演推手,挥手即将对方弹放而出。某少林拳师不服,入场向田兆麟挑战。田兆麟乐不可支,一摸光头,就想动手施展当年在杭州打群架之身手。佟忠义一看光景不对,立即下场向两边作揖相劝,并且与孙女表演一套拐子进剑,作为打圆场。顾氏深知功力深厚之第四代杨门前辈无法驾驭,一方面鼓吹陈王廷造拳谬论,褒陈而贬杨。另一方面,将傅钟文升格为杨式太极拳“代表人物”,借助各种传媒大树特树,并且故意冷落田兆麟、田作霖、陈微明等资深前辈,聘请傅钟文在体育宫教杨式拳架,聘请张玉在武协教杨式推手。陈微明因爱徒赵敌七被人暗杀、独子陈邦武英年早逝,心灰意冷,吃素念佛,又遭唐豪、顾留馨批判,愤郁而终。田作霖晚年贫病交迫,丧葬费由复兴公园武术组长张玉出面募集。田兆麟空有一身功夫,甚至不能在体育宫谋一个教练职位,只能以民间艺人身份,在公园设场授拳,无固定工资收入,有时不免借酒消愁。某弟子送两瓶高浓度白酒,与田师伯共饮。弟子走后,田师伯举杯独酌,将所剩之白酒饮完。翌晨,家属呼唤田师伯起床,始发觉其酒精中毒身亡。此后学习杨式太极拳者日渐增多,不过是徒有其表之柔软晨操而已。欲觅“哼哈二气”、

    “出手见红”、

    “四两拨千斤”之杨氏太极真功夫,可谓难上加难。传闻四川李师伯、杭州牛师伯以及海外董、杨、郑师伯一脉真传尚存,吾辈当焚香祝祷,望其发扬光大,保存杨门武技之精粹!

    • 家园 92年的时候,一个当代有名的太极拳家,

      被我的一个朋友当街一拳打到,我那个朋友只是个街头的混混罢了,从来没练过任何的武术之类的东西。有一定要说有什么特别之处的话就是从小打架打到大,每天都打那是夸张了,但是每个星期肯定会打一次。那次算是一次很公平的切磋,从此对所谓的太极拳的技击作用就不很感冒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