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论袁崇焕的蓟门之失 -- minotaur

共:💬112 🌺31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论袁崇焕的蓟门之失之七

      9 南燕山一带的地理

      图1的军事地形图中,能够看到梨河,从蓟县县治的东南流过变成州河和蓟运河。玉田燕山北面就是梨河冲刷成的平原,现在基本上都被于桥水库淹没了。根椐于桥水库的洪水水位海拔高度为27.2米,而蓟县海拔高度为27米,三河县海拔18米,由此来看,可以认为在当年这一带均为海拔27米以下,也就是说,相对高度仅为几米上下,可以看作一马平川的平原。

      在google的地形图上查看一下蓟县到玉田这一线的燕山等高线。下面上传了三个山口地带的google地形图的截图。下面各图中每一条等高线的间隔是20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4 十百户附近燕山口的地形图。位于于桥水库南岸西侧1/4处。夹在一个高山和一个低平山地之间,平坦没有起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5 燕各庄、大燕山口附近的山口地形图。大秦铁路从此经过,还有联系遵化和玉田的一条公路自此经过。虽然夹在两个高山之间,但是山口的地形一马平川。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6 后金兵可能的偷越路线的地形图。起于桥水库南岸东侧末尾处,与其他两个燕山口的南北走向不同,这个是东北-西南倾斜走向的。地形平坦,中间只有一个长1.5公里的山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7 放大了的后金兵可能的偷越路线的地形图。蓝线标识出了中途经过的海拔40-60米的地段,可以看出非常平缓。

      由等高线可知里面最小的等高线为40米, 因此水库水面的海拔在20-40米之间, 又蓟县县城的海拔为27米,所以我分析认为水库水平面的海拔高度大约为20-26米。这个结论从一个介绍于桥水库的网页得到验证:

      “该库始建于1959年,1960年7月完成第—期工程(拦河坝、泄洪洞)。1965年续建开挖溢洪道(实际只开挖至23.0米高程)。水库大坝为一级建筑物,按千年一遇洪水设计,最大洪水校核,抗震按8度设防。水库正常蓄水位21.16米,校核洪水位27.72米。”(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76044)

      如图1和图2所示,位于最左和最右的两个基本上是一马平川,最左的被蓟门关遮住而不可能; 最右的太明显太没难度也不予考虑。只看中间的那个, 可以看到其中大多数地段都是平坦的山谷, 只有中间一小段要翻越相对海拔20米左右的坡地,这个坡地大约1.5公里,可以说起伏极其平缓。

      邓艾阴平凿险,途经现在的甘肃文县,四川青川县,平武县,江油市,这些都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波及的地区,其中青川县,平武县是极重灾区,文县是重灾区。那里落差数千米、坡度几达90度的山谷屡见不鲜,对比一下,海拔不过几百米的燕山简直就不能叫做山了。而同样是燕山,比起长城一线的燕山的险峻来说,燕山在玉田这一段百十米高的山简直就是一个小土丘而已。

      邓艾都可以克服"粮运将匮"的困难,在无人之地行军七百里,面对动辄高差数千米的峭壁深谷,路不得通时甚至"悬车束马,造作栈阁", 终于冒险成功; 上面几个燕山口里面最难走的也不过是相对高度二十米左右1.5公里的非常平缓的上下坡, 就是胡同口七八十岁的老大爷给他两三个钟头也慢慢悠悠轻松走过去了,何况是常年在长白山区活动的后金兵(请参考努尔哈赤起家之战史)。

      当然,蓟门潜越也好,邓艾凿险也好,大约有个共同点,就是第一人数不能太多,第二部队得是精锐。三国邓艾阴平凿险,拣选精锐后,率领的部队尚有一万人之多(晋书);后金军,如前所论述的,虽然不过二三万人,定然也是拣选出来的锐卒---到中原是抢掠而不是来旅游的,总不能带着一堆跑不动的老弱病残到处溜达吧。

      10 后金的行军速度

      在展开论述之前,先看一看和后金同一时代的军队的正常行军速度。1644年,李自成进攻吴三桂,四月十三晨,李自成帅马步兵6万出征,四月二十日晚,农民军到达山海关[1]。即李自成的行军时间为八天。北京到山海关的距离,按现在的公路算大约距离为306公里[2],如果按铁路的长度算大约全长312公里,这一段基本上是平原地带,古今道路位置应该没有重大变化。这样,李自成行军的平均速度为306/8=38.2公里/每天。明亡之际吴三桂救援北京,当李自成攻破北京的时候吴三桂到达丰润。刚好走了一半,四天行军149公里,一开始吴三桂在山海关交接随行民众还耽搁了一点时间。平均速度大约为37.3公里/每天。

      结合以上两个例子,我认为37-40公里每天可以算是在平原和道路良好情况下正常的行军速度。

      需要澄清的是,根据前面崇祯实录的描述,后金的经过的县有蓟州、玉田、三河、香河、顺义诸县。这里后金不太可能是先到三河然后向南到香河,然后又向北去顺义的;因为后面有袁崇焕的追兵,当然这里也许有人会有不同看法,认为后金完全可以大摇大摆地闲庭信步。不过我认为更合理的理解是后金的路线就是一条弓背路,地图上画了个弧线,所谓三河和香河,应该是后金在两县的交界处穿过并改变了行军方向。

      网上很多人画的示意图把后金潜越后的行军路线画成直接奔袁崇焕所在的蓟州治所而去。这个是很不合理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后金的目的应该是从背后攻下蓟州城或者寻求消灭袁崇焕军,但是史书上并没有任何相关战斗记载。这种画法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符合满文老档"蓟州外五里外驻营"的一句话。但前面我说了好几次,对这句话应该做另一种理解。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后金军如同鱼入大海,暂时不想同袁崇焕军纠缠,而是先奔顺义解决给养问题后然后再回来作战。

      (未完待续)

      注:

      [1]李自成的抵达时间各种史料有很大差别,现在经历史学家考证后比较公认的结果是四月二十日晚,扎营休息后第二天一早就开始进攻,其他的说法均为错误。

      [2]中国国道-102国道地图和具体路线 http://www.sciauto.com/news/N20085/200852016027035.htm

    • 家园 【原创】论袁崇焕的蓟门之失之六

      7. 后金因粮于敌的劫掠战略

      此次入关,后金的兵力不多,是后金的战略本身所决定的。

      首先, 要认清楚,后金是不可能维持一个从辽阳通过蒙古草原到关内的补给线的。因为路途极为漫长, 就算给后金的兵力扩大十倍,这也是不可能的任务。遵化这么重要,是后金将来回家的退路,也只留了800人防守。处处分兵,势必处处被动。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 兵法说得很清楚: "凡兴兵征讨,深入敌地,刍粮乏阙,必须分兵抄掠。法曰,因粮于敌。"(百战奇略)。具体到实施上,就是劫掠政策。

      偷越蓟门正是后金军不要后勤的赤裸裸的体现。后金不攻下蓟门,在大路不畅通的情况下,后方的给养通过翻越燕山来供给是不可想象的。袁崇焕最致命的失误就是没有想到这一点,所以让后金军潜越成功。

      网上众多的袁黑实际上犯了和袁崇焕一样的错误,就是排除了后金方面绕路的可能性。如果后金还要后勤,他必须得攻下蓟门。如果他潜越,无论是从哪里潜越,都意味着不要后勤。逻辑就这么简单。

      换句话说,既然不要后勤了,那么是从蓟州城下通过,还是从燕山向南翻越,对后金军来说其实就没什么区别了。

      一些袁黑构思出了后金军成千上万推着小车的包衣浩浩荡荡地过蓟门的情景;这种华丽的想象力很值得表扬,但还是未免有点一厢情愿之嫌,后金就是来抢劫破坏的,带那么多累赘干什么?将来大不了像之前的蒙古人那样,随便抓他几万百姓替他们搬战利品就是。如果大家还是理解不了这种不要后勤的思维的话,去看看李自成和张献忠的作战方式吧。

      如前所述,后金此来的人马不过二三万左右, 目的就是一个抢劫破坏。后金人数少,在明朝的腹地不可能到处死打硬拼,也就是说,一定要保持高度的机动性,以便流窜作战。这样,需要尽量轻装,那些累赘的辎重和相应的辎重兵基本上没必要带出来--除了浪费粮食。我认为后金到达北京的时候很可能辎重和器械都不充足,甚至辅兵可能都没带多少,相当程度地影响了后金军的战斗力。虽然要分兵对付满桂,但打冻饿了三天的袁崇焕的部队还是搞了个灰头土脸。至少撤退时是慌不择路,按照崇祯实录和亲身经历的周文郁的说法,后金的骑兵跑到运河边,冰陷者无数,哪有从容的样子。

      顺便说一下,在破关之前,后金军在蒙古草原盘桓了将近一个月,这一个月的给养怎么解决的?当然不是从辽东运过来,而是就地筹集,包括打猎放牧等等。

      8 蓟门潜越的辎重问题

      攻下了遵化,后金逗留了十天,这里面也有筹集给养的考虑。然后是,潜越,需要携带多少给养? 我认为几天就可以了。虽然马比人吃得多,但是骑兵都是一人数马,分出一匹马负着干草就行了。后金军潜越后绕了个圈子后直奔通州顺化一带去了,一个目的就是为了马料, 在那里袭击了明朝皇帝的养马场,抓了几个养马的太监。

      而且,不能拿中原内地拉车的马或者西洋马去与中亚和蒙古草原以及东北山区的马与相比。中亚和蒙古草原上的马经过长时间的适应性进化,抗恶劣自然条件的能力很强,抗蚊虫叮咬,超强的抗疾病抗中毒能力(英文里形容一个人强壮的像匹马),尤其是冬季掉膘缓慢。比如哈萨克马,可以在积雪20~30厘米厚的草地上,刨雪觅食,嚼雪而饮。蒙古马更强悍,能采食深40cm以下的干草,还能识别毒草。

      生活在东北山区的鄂伦春马不光能趴雪采草,吃雪解渴,而且更抗严寒,还善于登山。能迅速攀登陡坡,穿林越沟,横跨倒木,特别是冬季在深雪陡坡下山时,背负骑手,采取犬坐姿势,可一滑而下。夏季遇沼泽地,可踏塔头(草墩子)而过,并能走独木桥。常能忍饥耐渴,有的狩猎一天,无饲料时,夜间栓在树下,次日可照常狩猎。(以上马的资料摘自《中国马品种性能简介》一文)

      何况,后金潜越的时间是农历十一月中,这个时间大约江河刚刚封冻,积雪不多,还不能完全算是隆冬腊月,野外马匹应还能觅食---至少,北京以北顺义一带大约是没有问题的。

    • 家园 【原创】论袁崇焕的蓟门之失之五

      5 袁崇焕招敌之疑

      崇祯实录里面叙述了京师百姓关于袁崇焕招敌入寇的传言:"都人竞谓袁崇焕招[奴],上心动"。而且,这个招敌入寇的流言在袁崇焕刚刚抵达京师之时就有了, 不是三天后后金兵大至的时候才出现的。朝廷为此还下了命令,“时命崇焕不得过蓟门一步。盖先有言崇焕勾建虏。而崇焕不知也”(分见国榷和明史纪事本末补遗·东兵入口)。所以,仔细想一下,虽然袁崇焕的过错是在自己的防线上把敌人漏进来了,但这似乎还谈不上招敌,倒是纵敌的罪名很合适。

      如果按照我前面的潜越说法, 就能解释得通了: 崇祯实录明确叙述了后金军潜越之后的行进路线,"攻蓟州,取玉田,三河,香河,顺义诸县"。(页0068) 后金兵走的玉田到三河、香河这段路线属于平原地带和人烟稠密区,恰好和袁崇焕先前赶往蓟门救援走的路线相同。当地的百姓先看到袁崇焕的军队一溜烟地过去了,没过五六天,后金的部队沿着相同的路线又走了一遍,看上去就很像袁军给后金兵领路的样子, 因为在前面的袁军精神十足,根本没有那种战败的无精打采的狼狈。而且,袁军跑到蓟州,更像是故意给后金让路之举。无论如何,得承认袁崇焕的蓟州防御战从头到尾被后金玩的整个一个失败加失败。

      下面,在进一步潜越可行性的论证之前,有必要澄清一下后金此次潜越的兵力。

      6 后金潜越的兵力

      皇太极第一次入关的人数,各种叙述中一直模糊不清。明史袁崇焕传上说"大清兵数十万",显然是后金方面虚张声势的话,绝不可采信。通过各种史料的比对分析,可以认为后金潜越的兵力并不是很多。

      以德胜门广渠门之战为例,后金兵的兵力和能力两方面都明显不足。如某小说家写的9千破十万那根本是扯。后金真有十万人,碾也把袁崇焕碾死了。袁部在后来负气出走之际人数为一万五千人,此前战斗伤亡,主要是广渠门之战的几百人(根据辽西入卫纪事)。加上满桂所部五千和侯世禄所部[1],当日北京之战城外的军队也即袁满二军加起来大约也就两万多。后金当日基本上投入了全部主力, 有名的那些贝勒台吉此役基本上全都参战, 结果大约可以勉强算是平手。据此我估计后金军的人数大约也就和袁满相当,大约二万左右。

      另一个可以佐证后金兵力的例子,是后来明廷命满桂、黑云龙等率四万明军离城数里主动迎击后金军。我认为明军人数定然占有优势。

      顺便说一下,有人说满桂仅率五千人出战,我觉得是把书读错了,明实录的写法是"桂不得已,挥涕而出,以五千人同孙祖寿等战安定门外,俱败没",这里的五千人指的是满桂的本部(虽然德胜门折损严重,这两天应该又给补足了)。孙祖寿等指的应该是其他部队,因为此时京师来了若干各地的援兵,比如施洪(言莫,打不出来)袁信军三千,川兵三千,新募兵四千等等。

      另外还有周文郁的边事小纪里面也写有"永定门则有满桂孙祖寿之死,麻登云黑云龙之执,马步数万一扫而空"可资佐证。几个阵亡的总兵官有名有姓,和满桂又是平起平坐的关系,因此明廷借刀杀满桂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

      如果满桂等的人数是劣势,朝廷不顾满桂的苦苦哀求就让他率军去迎击后金主力, 岂非明朝廷从崇祯以上到下全是弱智加白痴?所以我认为满桂几个总兵手下应该是有不少人的,肯定比上一次袁崇焕的时候只多不少,四万这个数字我认为还是有合理性的。只不过第一满桂的骑兵在德胜门的战斗中损失太大,第二各个统帅之间又素无默契,第三,关内的兵确实不如关宁兵能战,第四,满桂是勇将但不以谋略著称。后金此战投入了全部主力,"我军不可惮劳""十部并进"(满文老档),结果满桂等全军覆没。

      兵法云,倍则攻之。既然明朝廷认为4万人就能对付后金,所以后金方面兵力不会太多,2万人是我的估计。

      另外网上有一篇capo写的<崇祯二年皇太极入关兵数略考>,是从后金动员能力的角度来分析的,最后的估计是皇太极入关的军队总人数不会超过2万5千人。虽然capo本人是严重的袁黑分子,不过他这个估计倒和我的相差不远。

      总之,根据诸方面的资料,我判断后金的兵力大约在2-3万之间,而绝不可能是五万甚至十万。这一点,构成了后金能够迅速地机动作战的基础。

      [1]侯世禄所部确切数字未知, 网上有五千的说法,但我查遍了手头所有的各种史书,没有发现出处。根椐崇祯实录侯避战的说法(也可能是溃败的委婉说法), 应该不会太多,至多三五千人而已。

      (未完待续)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论袁崇焕的蓟门之失之四

      后金是从蓟县和玉田之间的燕山山脉的山口潜越的说法不仅有其根据和合理性,而且能解释几个比较令人费解的疑点。

      4. 蓟城后金二百骑兵之谜

      所有蓟门说法中最令人费解的就是蓟城的二百后金骑兵的问题。在周文郁的<辽西入卫纪事>里面是这样写的:

      十三日,侵晨,报奴全军过石门驿,公令马步兵尽出城外列营。营甫定,有奴骑二百余,分四队扎我军之东南,相持两时,并不见贼大兵。公令我发炮,贼闻炮即四队排为一字,忽退去。竟日无一骑复至,使我欲战而无可战。

      这个2百后金骑兵的故事有点像前阵子那个俯卧撑事件,听上去非常的荒谬但也可能非常的真实。不同点是俯卧撑找不到证人,而200骑兵无论是真是假,有当时的 2万袁军将士可以证实或者证伪。如前所说,周文郁故意撒谎的可能性几乎是没有的;周文郁的这个回忆录是在崇祯一朝的时候出版的,而且还是在袁崇焕被问罪之后,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可能不考虑到政治的正确性。因此就算周文郁确实是想给袁崇焕翻案,也只能是故意遗漏,或者轻描淡写,决不能公然撒谎。在明史纪事本末也出现了类似事件,不过地点改成了京城。而崇祯实录(页0068)也记载了二百骑事件,描述与周文郁相同。基于明史纪事本末问世的时间和非是第一手的见证人的考虑,我强烈倾向于边事小记和崇祯实录所述为真。

      那么,就带来了两个问题,第一,后金这200骑兵是什么目的?拿吃饱了撑得来解释是不能令人满意的。第二,袁崇焕一天没有见到后金主力,那么后金主力在哪里?按道理说,一清早天刚放亮后金主力就过了石门驿了,而石门驿距离马伸桥从地图上看也就十里多点,马伸桥距离袁崇焕军驻扎的蓟城二十里(周文郁语),这样加起来也就是30-40里的样子。这样后金军赶到蓟城大约需4小时,至多半天的时间。为什么袁崇焕军不但没有见到,而且连其去向都不明的样子?

      我认为后金之所以派200骑兵,不仅仅是迷惑袁崇焕,而是为了防止袁军的侦察行动。袁要想派出侦骑,在这个喇叭形的底部上,没多少回旋余地,如不想从山顶上走,就得闯过这200骑去。后金的骑射技术比较好,袁军的侦骑要突破之有一定困难,除了袁军大部队主动进攻。至于后金为什么要防止袁军侦察,只能是为了遮掩战术意图。我认为其结果就是在清晨后金主力过了石门驿的时候袁崇焕还能侦察到, 而二百骑之后袁部就成了睁眼瞎,十三日一天都不知道后金主力去向。总之,在当时情况下,后金主力在向南移动偷越燕山的说法,可以很好的回答上面提出的这两个问题。至少,在这个问题上,看到不顺眼的证据就简单斥之为伪造撒谎, 不是一个认真负责的态度。

      从前文所附的地图上看,从石门镇到达燕山山脚大约也就13公里左右(图中的四方格的一条边对应的实际长度大约为10.1公里)。中间要穿过梨河。加上渡河和上山的时间,差不多也就四个小时。当时是农历十一月十三, 水已结冰(我认为这是后金在遵化停留了十天的原因之一,后文会详细论述),所以黎河本身并不能构成很大的阻碍, 至不济,还可以架浮桥。总之,这个时间, 恰好也是后金的200骑兵在蓟城和袁崇焕军对峙的二个时辰。另外,后金200骑驻扎在袁军的东南方向,大约也是考虑到如果袁崇焕军全军突击,则尽力阻拦东南方向,也就是后金军主力的真实所在方位的侦察。

      按照周文郁的叙述,应该说此次袁军中了后金的疑兵之计。袁军以为后金主力即将到达,先在城外列阵,结果只等来了200骑兵,空自对峙了两个时辰后袁军终于开炮轰击,后金骑兵撤退,袁军也没有追击,然后"竟日不见一骑"。袁军岂非小心太过?我想大约是因为后金军惯用诱敌之计,一方面有沈阳和辽阳之战的前车之鉴, 另方面也是袁军对自己战力的不自信。第一怕被诱离依托的城墙,第二怕白白消耗体力,被后金所算,毕竟追击骑兵不那么容易。

      附带说一下, 在崇祯实录里面关于200骑兵是这么记述的:"癸巳,清兵破石门驿。袁崇焕移营城外。初以二百骑甞崇焕,崇焕军闻炮遽退,竟日不见一骑。甲午,清兵将西越蓟州,崇焕引兵西拒之,攻蓟州,取玉田三河香河顺义诸县。"在这里"尝"是试探的意思。这个描述似乎说的是袁崇焕被区区200骑吓破了胆。但是仔细考量,疑问之处甚多。

      第一,袁崇焕这个营在哪里?根据"移营城外" 的说法,我认为只能是蓟州。因为再往前的城只能是石门驿了。

      第二,被200骑吓退的理由太荒唐,袁崇焕不是没有见过后金的骑兵。而且为何袁崇焕在蓟门这个地方胆小,而在京师胆子又大起来了呢?要知道对袁崇焕军来说蓟门比在京师决战要好,因为蓟门的位置和两边的山峰的关系,后金军的骑兵无法迂回。

      第三,和边事小记及满文老档的描述都对不上。而且语法不通,"竟日不见一骑"的主语似乎说的应该是后金,但是问题是明朝难道在后金里面有卧底,知道得这么清楚?

      所以我认为这里“初以二百骑甞崇焕崇焕军闻炮遽退”或者“崇焕”是赘字,或者抄写的人漏掉了"发炮"。因为实录记到这里的时候明廷还没有认定袁崇焕通敌。另外实录本身也被篡改过或者从新誊写过,到处都是的"大清"就是证明,那个时候后金还没有建"大清"这个国号, 而且明朝称呼后金一般都是奴、虏、建奴,最客气的也不过是建州。

        • -- 系统屏蔽 --。
    • 家园 【原创】论袁崇焕的蓟门之失之三

      前文说明,反对潜越之说的反方的主要依据是满文老档上写的过"蓟州外五里"。

      满文老档对这一段的叙述是这样的:

      “十三日,大军至蓟州,获一生员,令持书往谕驻城道员、军官及庶民降。又获明兵之一人,遂令持书往谕爱塔,桑阿尔寨来降,将行,谕之曰:‘将书与彼,事若成,则授以职。’是夜,乃过蓟州五里外驻营。十四日,大军至三河……”(《满文老档》957页)

      这里有一个重大疑问是,满文老档为什么要故意略写如何潜越蓟镇。之前很多地方,比如消灭赵率教之役,还有攻遵化之役,不厌其烦地前后写了两次。细节如赵率教众将领的姓氏,攻遵化梯子不够长,某某先登的城等等,详细得不能再详细。之后,在三河和通州的军事行动,甚至发布的谕告这种无聊的东西都长篇累牍地放上去了。唯独对蓟镇,具体的军事行动含糊地一带而过。而如果袁崇焕确实是畏而不出,岂不正好彰显后金的威风,又可以大吹特吹么。所以,很可能是满清方面为了遮掩些什么;原因不外乎如下两个。

      1)袁崇焕和后金方面事先有协议,后金方面要为他保密。这也是后来许多民间笔记的"袁崇焕牛酒慰劳,后金军夜半背约"的叙述。不过可能性不大,因为这时候,在满文老档纪录这一细节的时候袁崇焕还没有成为满清的吹捧目标,没有理由在此为袁崇焕隐瞒些什么, 对比一下后金对毛文龙的诱降,满文老档也照样记载。那时候也没几个汉人能看到满文老档而且还能看懂的。如果后世有哪个满清统治者想起要修改这一段的话,更容易的做法是抽掉这一段,就像抽掉努尔哈赤攻宁远的描述一样。

      这个说法最大的问题还是实实在在的支持性证据太少或者几乎没有,所以戏剧性未免太强。

      2) 更可能的是满清方面觉得不太光彩。因为在他们的书上一直是吹嘘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现在曾经战胜过自己的敌人等在前面,却不敢战而偷偷溜掉,未免有惧怕袁崇焕之嫌,有损自己的形象。我个人来说,持此种观点。

      而满清取得天下后, 不顾遵化和玉田之间隔着燕山山脉的地理情况,特地把遵化和玉田这两个地方单独拿出来, 成立遵化州, 似乎另有深意。

      而且,崇祯实录中明确叙述了后金军的行进路线,即蓟州-玉田-三河-香河-顺义。而如果后金真的是直接大摇大摆从蓟城通过向西暴力偷越,这个掉头到玉田的行为不容易解释。

      网上给出的诸多后金的行军路线的地图,基本上都有比较大的问题。有的用直尺想当然地画直线;有的假定后金越过燕山口后又返奔蓟镇去了(这个是因为对蓟州外五里的错误理解问题,而且既然都已经偷越了,还折回去和袁崇焕军亲热干吗); 有的把现在的蓟县和当年的蓟城城关混淆,还有的忽略了古代没有于桥水库这个情况等等,不一而足。

      总之,从燕山潜越,而非从蓟城直接通过,可以很合理地解释很多疑点,如200骑兵的疑问,袁崇焕招敌的由来等等。当然,也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要回答,如后金的行军速度,兵力,辎重问题等等。

      后面将就后金军潜越的可能性作一番详细分析。

      3. 后金可能的潜越路线

      从我上文给的地图,或者用google卫星地形图,都可以看出,在石门镇到玉田之间,有三条路线可以偷越。

      前文的图2里面用绿色箭头画出了三条穿越玉田燕山的可能路线。对比上面的军事地形图,玉田燕山的南面轮廓线,大致上是燕各庄到孤树画个圆弧,然后接孤树- 螺山-别山这条公路。 1) 燕山南在别山镇北面一带有个断裂,这是前面说的第一个燕山口,被蓟县城关遮住,如图中最左面的那个绿色箭头所示。大致上是从十百户东向南到达别山北。基本没有地形起伏,海拔大约在20-40米之间。不过这个已被蓟城的防御设计考虑到,被遮挡在关墙后面。后金基本上没有可能从这里走,除非先攻破蓟门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3 第一和第二条潜越路线的卫星示意图

      2)第二条路线是图2中间的那条绿色箭头,在图3的卫星图上从五百户以西的仇店子附近出发,路线大致上是仇店子(位于五百户左边)-石岭口南-李家团城-大庞各庄-大田山-姚辛庄。这里的地名是我对照行政区图填上去的,可能不够精确,错的话欢迎指正,反正只是一个示意而已。这是一个东北- 西南方向的一个斜线,基本上都是沿山谷而行,在前面的军事地形图上标识了出来(图1的军事地形图上石岭口的标识可能和今天的不一致。旁边画出了这条小路,附近还有一个制高点的标高,60米)。全程海拔一直是20-40米之间,只有途中从李家团城到大庞各庄这一段1.5公里的路程有一段小小的40-60米的起伏要翻越(这一段大致与大秦铁路的路线重合)。

      穿过后大田山所在的一带是一个平坦的三面半环山的山谷,正好在前文论证的蓟州古城关的南边。有两个方向的出口;向东是别山,向南是螺山和姚辛庄。现在看来,有相当大的可能性当时的后金主力是从这里潜越的。

      3)第三条路线是燕各庄附近的山口(又称大燕山口),如图2最右边的绿色箭头所示。海拔也是在20-40米之间,极其平坦,是遵化到玉田的主要大路之一。从玉田-燕各庄-平安镇-遵化的玉遵公路也从此经过(以前经过石门镇,水库修好后改走平安镇)。现在的大秦铁路也是从这里穿过的。

      穿过大燕山口后也有两个方向的路线:东南经仲家山沿玉遵公路去玉田,或者,西南抵孤树接上玉田到北京的大路。

      这个第三条路线是以前我认同的,主要是因为从行军的角度看其可行性没有任何问题。但是现在看来,有点too good to be true,袁崇焕等不应该弱智到没有看见这个山口的地步。袁崇焕派游击蔡裕和龚章领兵三千守玉田(崇祯长篇页1581),目的应该就是防守这个豁口的。后面还会详细分析这一点。

      大秦铁路大致上是这三条路线的综合,先走第三条路线从燕各庄经过,穿过后走西南方向的路线即从唐自头镇(军事图中是三里白)拐头以绕过 408米高的石鼓山(是座孤山),然后再向北穿行山谷从大山王庄北到石岭口南, 然后沿着第二条路线前行,正好又绕了一个弧线,选择东面的出口沿山而行到达别山,也即第一条路线的出口那里。

      (大家可以结合图3的卫星地图,对照网上蓟县的电子地图验证一下,不过提醒一下于桥水库的大小和范围在不同版本的地图差异甚大)

      上面中的第二条和第三条路线都符合崇祯实录的后金过境玉田的说法,后文将重点分析这二条路线。

      (未完待续)

      通宝推:渡泸,
    • 家园 【原创】论袁崇焕的蓟门之失之二

      1. 蓟城城关的位置

      网上给的地图,多是google的卫星地图, 蓟门附近已经是一大片水库,不复当年的原貌。为了便于分析,这里附上一个本世纪50年代的军事地图,比例尺是25万分之一。那个时候于桥水库还没修,地形地貌应该同三百年前相去不会太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1 蓟门一带军事地形图

      说明:这是我将两幅地图合并起来的,上半部蓟县的那个地图等高线的标高最小是100米为基础单位,而下半部玉门那个最小是50米为基础单位,所以看上去有点不太连贯。而且细心点的人可以看到这个拼装图的经纬线略微有些对不上, 因为我不太会用photoshop, 在photoshop里面粘贴两个图片实在是太费劲了,对我来说能瞎猫碰死耗子般地对接在一起已经是天大的运气了,所以实在很抱歉。

      合成时所用的两幅地图来源于美国陆军测绘局,是以日本在华测绘的图为母图,再以航空测绘修正的。解放后我们国家自己也是以缴获的日军的基本地形图为蓝本再度测绘的。尽管这样,在核验有不一致的情形时,经常发现是我们自己测绘错的多,日本侵略军的地形图错误少。其中尤其以东北、华北地区的日军地图异常准确。

      基本地形图就体现在“基本”二字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只是在城镇里地形地貌会有一定的改变。但是在绝大多数的地域,海拔、地形、河流、基本地貌是没有太大的改变的。google地图现在是很不错,但是由于是卫星图,基本的经纬度,三维图的等高线,河流等误差还是很大。虽然GE确实是看得很仔细,但是,对于很多的地形地物地貌等,在GE上不一定能看得到。看得到了也不一知道是什么。而且GE上河流你看到了却不能知道河流的流向。有些地方卫星图上由于照相的时间关系,季节性强的河流就看不到了。GE地图在广大乡下地区是看不到乡村道路的,但是在基本地形图上这是必须要表示的内容。在GE上,是能看到不同的卫星图之间拼接的接逢,这就是卫星图的误差。最后,GE上没有地名。

      从地图可以看出,蓟门一带是一个V字形的口袋形状,两边是山,夹着一条河。袁崇焕所驻扎的蓟门不可能是今天的蓟县,因为蓟县已经在这个口袋的外面了。应该是营房-仓上屯-杨各庄-杨家套一线,那里才是V型的底,正好锁在这个口袋的底部,依山傍河,堪称险要。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就是蓟县到玉田之间的燕山山脉,在十百户东边一点有一个大豁口(体现在现在的于桥水库上就是一个向下的V形缺口)。在google地形图上用最大分辨率 (20米间隔的等高线)可以清楚看到这个豁口基本上是平地(这个豁口的北面出口现在被水库淹没了,因为水库水平面的海拔为26米, 蓟县县城海拔27米,可以把当年水库下面的地形看作是平原)。所以蓟城的关城只有推进到上面所说的一线修筑, 才可以预防敌人利用这条坦路潜越的可能。后面分析后金潜越路线的时候还会讲到这个。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2 蓟州东城关的位置示意图

      图中用紫色钉耙形状的线粗略标识了蓟州东城关,另外绿色箭头画出了三条能够穿越玉田燕山的大致路线。

      关城建在这里同如今的蓟县的位置相比还有一个方便之处,就是水运。从上面的军事地形图可以看出,东西走向的梨河,从今蓟县治的东南流过,接入南北走向的蓟运河。关城在此跨河而建,分接南山和北山,最为合理。

      关城的位置,作为当事人亲历记的边事小记可以佐证,其中说,"奴既来马伸桥,离蓟城二十里尔"。如果是从今天蓟县县城到马伸桥,恐怕要有50里了。

      顺便说一下,古代的关城和今天的人想象得不一样,不是在峡谷那里孤零零立个门搭个城楼,敌人可以随便绕的,那样的话就不叫关城了,因为敌人可以跑到你的后方切断你的补给,四面被包围,后方的支援和情报联系都被切断,在军事上是极其被动的。所以,古人不白痴,而是横山筑城,你想要绕过去,对不起,爬山吧。举个例子,古阳平关,横山筑城十余里,当年伤透了曹操的心。袁部守蓟城,主要是防备后金西越,袁崇焕的奏疏说"惟西协石古曹墙亦与敌共之,但争内外耳",也就是袁的注意力放在了蓟城西面的一段石墙上面,这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明蓟城当初的设计已经考虑到了这个潜越的可能,修了很长的关墙。

      其实更好的防守地点应该是石门镇,如陈仁锡《无梦园集》所持的观点,袁应该守石门险要。但是可能有点来不及。袁崇焕回师的路线就绕了个大圈子,然后从蓟城继续向前出哨,十二日,袁军的前哨和后金军的前哨在马伸桥遭遇,取得了一场小胜利。袁崇焕等认为后金主力即将来到,于是严阵以待。

      2. 后金主力到达蓟城没有?

      我的答案是,没有。那么多史料,没有一个清清楚楚地证明后金主力到过袁崇焕驻扎的蓟城(满纸胡说八道的明季北略除外)。

      对于这一点,当事人周文郁的边事小记倒是写得比较清楚。

      "十三日,侵晨,报奴全军过石门驿,公令马步兵尽出城外列营。营甫定,有奴骑二百余,分四队扎我军之东南,相持两时,并不见贼大兵。公令我发炮,贼闻炮即四队排为一字,忽退去。竟日无一骑复至,使我欲战而无可战。十四日,乃探奴大队潜越蓟西矣。"

      也就是说,十三日整整一天只来了200余敌骑,不见敌人的大部队,蓟门的袁崇焕军直到十四日才得知后金主力潜越蓟西了。我认为这个应该是绝对真实的,谈迁的国榷也采纳了这个说法。如果后金主力到了蓟城并潜越,只能是13日夜间,但也正如袁黑们所分析的那样,会出现太多神奇的不合情理之处,于是结论只能是袁崇焕是超级脑残。

      满文老档倒是出现了"是夜,过蓟州外五里扎营",不过,要注意的是,这里满文老档除了这句话之外没有更多的细节,"过蓟州外五里",不见得就是"过蓟城西五里"。

      这里,请注意,如果满文老档翻译是准确的话,"过蓟州外五里",有如下两个可能的不同解读:

      第一,这个"蓟州"有可能是个泛指,指的是作为州县所管辖的地区,而不是袁崇焕军所驻扎的"蓟城"

      第二,"外五里",不一定是"西五里",比如可能是南五里什么的,后面我在穿越路线的具体分析中,将会给出一个后金军在十三日夜的可能宿营位置,恰好处于蓟州城关的五里范围内。

      也就是说,"过蓟州外五里" !="过蓟城西五里"。网上某些帖子里面所有的推论都按照这个"过蓟城西五里" 的理解进行,然后得出一大堆很牵强的推论;既然前提都很可能是错的,据此而得的诸多推论就都成了空中楼阁。

      (未完待续)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