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先辈遗事(一) -- 巅峰背影

共:💬45 🌺40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先辈遗事(一)

    这篇东西,是《我是协警》的一部分,之所以单独抽出来发在这里,是因为几位河友的建议(铁老大、纹石、长颈鹿等诸位,小的在这里谢过了)。而之所以写这篇东西,是受伯父的嘱托,他两年前要我写出来(可惜一直没时间,后来几位老前辈整理了一些资料,我在里面引用了许多,前几天没事,我自己也问了村里的一些老人和舅舅、父亲、母亲他们,外加自己一些回忆整出来的)而这一切,缘于一篇报道。

    ——————我的废话比较多的分割线————

    大约是2007年6月底吧,因为好长一段时间没见过伯父了,借去市局办事的机会,我去伯父工作的市烟草专卖局。

    刚进门,话还没说两句呢,伯父突然想起什么来,大声训斥:“你是怎么搞的?闹出这么大的笑话!第3军司令部怎么写在‘架桑’!”

    “第3军司令司令部?什么第3军司令部?”我当时丈二摸不着头脑,好半天才反应过来:“哦,你说的是那件事啊?那不是我的错!”

    让伯父大发雷霆的,是颗日军遗留的航空炸弹,两个月前的2007年4月27日上午,泗交镇架桑村民工在进行漂流旅游工程施工时,在河道里挖出来的。

    接报后,泗交派出所张所长立即带领民警在第一时间赶到,封锁现场,并迅速向局领导汇报。

    张局长、孙政委和市局治安支队协商后,研究决定由治安大队裴大队长带领民警就地销毁。

    经民警现场勘查,从外观上看,炸弹长30余厘米、直径10多厘米、重约15公斤,弹体锈迹斑斑,尾翼已经腐朽脱落,可以确定为“中条山战役”遗留未爆的日军航空炸弹,但引信依然完好,仍然极具杀伤力,杀伤范围在50米开外(整体销毁过程,我看了录像和照片的)。

    民警们分外谨慎,赶忙查找有关战史资料,询问有关专家,原因很简单,日军在“中条山战役”时,是使用过毒气的嘛。

    下午6时,在排除毒气弹的可能后,民警将炸弹运到离架桑村2公里外的山后面,埋进80余厘米深的土坑里,聘请专业爆破人员用炸药、雷管将其销毁。

    对于公安机关尤其是治安系统的民警来说,是件普通的事。但上世纪日军对中国的侵略不但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而且其拒绝反思的态度,严重伤害着中国人民的感情。这场战争遗弃的未爆炸弹、炮弹、化学武器等还在危害着中国人民的安全,一旦被发现,义愤填膺的各路媒体,纷纷刊登是毫不奇怪的。

    当初,在写这篇消息时,我是花费了点功夫的。无论是八路军、新四军,还是国民革命军,凡是抗日殉国的,他都非常尊重。而且,据史料记载,爱国将领、国民革命军第3军军长唐淮源将军,就在距此地不远自戕殉国的。他不但被追赠为陆军上将,还有文章说他与朱德总司令相交深厚,且义结金兰。因此,我专门提了唐将军殉国之事,可惜被李保国副局长删除了(当时他分管办公室工作,而当时的办公室张开亮是看不了材料的)。

    不过,李保国副局长保留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为了强调当时战斗之激烈,我特意写到泗交镇唐回村,当时为国民革命军第3军司令部所在地。

    问题,偏偏就出在这“司令部”上,有些媒体在刊登的时候,图省事,移花接木顺便把第三军司令部移驻到“架桑”了,而伯父呢,还偏偏就看到了一篇这样的报道,作者里面赫然有我的名字!

    毋庸置疑,因为当时县公安局这方面的东西,就是我一人的手笔嘛。

    伯父很是不安,让同事帮忙查了一下,发现网络上不但流传很广,而且大都如此,并且还有香港媒体刊登!

    “国内群众、海外华人、华侨的看到了,至多认为媒体胡说八道。可如果日本人看到了,他们会认为中国人连自己的抗日历史都搞不清楚,还谈什么道歉啊、赔偿之类的?如果再一炒作,那简直是国际笑话!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自己的侄子啊!”

    伯父认为,这不止是粗心大意,简直就是不负责任!而且,出现这样幼稚的错误,是不可以原谅的!

    好在,我这次并无大错,赶忙从电子邮箱里找出自己的原稿让伯父过目,伯父这才消气。

    之所以说没大错,是因为我还是有错误的,没有写清唐回和架桑的关系。第3军司令部是在唐回,而架桑呢,在唐回以北不远处,寸性奇将军率领第3军所属之12师奉命由此夺路出击,如果不提第3军,而直接写12师则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要特别提到的是,寸性奇将军在后来的突围行动过程中,自知无力回天,亦拔枪自尽。继忻口战役第9军军长郝梦龄与第54师师长刘家祺之后,再写一军之中军、师长同时殉国的悲壮史诗。

    既然我没有什么大错,伯父很自然慢慢就平静下来,继续聊天,话题呢,就围绕着第3军、唐淮源将军,这位在 “中条山战役”甚至可以说是抗战期间,牺牲在夏县境内最高级将领。当然,也有寸性奇将军。

    对于这段战史,我是了解一点的,因为日军突袭泗交镇唐回第3军司令部后,继续攻占的泗交镇马甲匣自然村,是我在山里的祁家河派出所工作时的必经之地,这个村寥寥数家,坐落在山谷中,公路穿村而过,两旁风景很是不错。

    而日军紧接着的攻击目标:第5集团军司令部所在地乡马村,不但是我所在派出所的辖区,而且是全乡最大的村子。我和当时的同事小兵、老李他们到这个村子次数要多的多。也就是和村里群众交谈的时候,意外得知到村里曾有供奉阵亡将士的小庙。

    但让我非常困惑的是,无论是架桑、唐回一线,还是马家匣、马村一线,沿途均是悬崖峭壁,峡谷险峻,易守难攻,从动辄被冠之以“阎王峡”等名称,可以想见地形之险要(我一直说那里是打仗的好地方)。

    在一些主要路段路上,就是用石头砸,也能把下面路上的人砸完,因为攻方根本无法爬上去。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第3军司令部还有第5集团军司令部,怎么会轻易遭袭?

    伯父的回答是:“伞兵!据当地群众说,当时日军在主要地段、各主要制高点附近全部空投了伞兵!”

    后来,在一批老干部编写的史料中(主要资料来源于市里编的《河东军民血战日寇纪实》,但许多资料也说到日军在“中条山战役”中大量使用伞兵),也看到一些资料说,上述目标均为日军突袭部队和伞兵联合攻占(垣曲县城,在许多资料里说直接为伞兵所占领)。

    我立刻明白了:“这里险要不假,但也复杂,如果日军空降伞兵,而后偷袭占领主要制高点、路段后,各部队会立刻被分割包围,首尾不能呼应,攻防顿时易手。而突围时,各部队只能在枪林弹雨下冲锋!”可以想像的到,当时第3军将士们的突围行动,是需要何等的勇猛、无畏,付出的是怎样的牺牲!

    后来,消防大队薛大队长邀请我前往架桑漂流,沿途犬牙交错的悬崖峭壁,和着咆哮的河水,犹如那抗日将士“前仆后继、奋勇搏斗,嘶杀之声、山谷为震”的雄姿和冲锋的呐喊声,久久回荡……

    我们夏县很早就有共产党活动(1936年3月27日,被刘少奇誉为“群众领袖”的嘉康杰领导“中条山暴动”,虽然规模小,但是土地革命时期北方为数不多的起义,也是山西省除平定起义后的另一次起义。1938年公安局起义抗日,这些以后我会写到的),抗日战争时期属于太岳区条西地委(后改称“太岳三地委”、“太岳五地委”,地委驻地在夏县瑶峰镇神头岭)领导,算是八路军的老根据地了,1939年在此地活动的正规军多达一万人(五十八团、政卫四队等,如果和自卫队、民兵一起算,有三万之众)。很自然的,就聊到唐天际支队、康俊仁支队(属386旅,康俊仁牺牲前任太岳三分区司令员,如不牺牲,建国后当将军大约是没问题的),而最多的话题就是中条山抗日游击队十支队了。

    虽然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在夏县先后有七支之多,其中不乏有被编入八路军总部特务团的精锐(今年嘉康杰的夏县中心县委警卫部队),但因为各方面原因,目前十支队却最是有名,这可能和十支队的人在本地工作比较多的缘故吧。当时,这支部队属中共晋豫区条西地委领导,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是后来的中国驻美国首任大使柴泽民。

    我最早知道这支部队的故事,是外公的缘故。

    杨德山支队长是外公七拐八弯的亲戚,周围村里有许多人跟着他打鬼子,也都是拐弯抹角没过“五服”的亲戚。而最早协助杨支队长组建队伍的,就有我母亲的俩姨夫什么的,也就是我的老姨夫。

    外公也曾被叫到部队上的,姥爷赶忙去找杨支队长,他只好跟着回家。可以理解啊,姥爷亲兄弟五个就外公一个独苗。因为是亲戚的关系,托付起来更可靠,姥爷、外公、外婆最后负起掩护的任务。

    对于这些,外公没说过自己,只在我小时候很崇拜的说起游击队故事时,他老人家嗤之以鼻:“那有啥!你老姨夫他们就在游击队上!”

    倒是外婆,很喜欢唠叨些这些故事,而且总是说:“好爷来(“爷”念“ya”,晋南方言,惊叹的意思)!你不知道当时叫人多害怕!你老姨夫他们刚开始总藏在你老舅家阁楼上开会啥的,后来也到过咱们家,有时一连就是好几天。我做饭都非常小心,半夜冒烟,很容易让人怀疑呀!做好了,他们就放下绳子把篮子吊上去。鬼子知道你们家有一个人在游击队干,立刻就杀全家,让人整天心都提着!”

    而外公呢,则满不在乎,总是这样:“哎呦呦(晋南方言,大抵是“切”的意思),怕啥?那有啥好怕的!”

    外婆这时就有点生气:“就你说的?那还不叫人害怕!”

    外婆讲过很多前辈的事,但当时的纪程只当故事听,不大用心,能记得的,实在不多。

    其中一位,且还是叫老姨夫吧(另一位则南下四川,具体情况我也不清楚,但知道最后是从四川省工业厅厅长的位子上退下来的。就知道的,还是看《条西烽火》、《抗日十支队英雄谱》、《夏县革命老区》等一些资料和外公、外婆讲的故事中知道的,下面相当一部分资料就引用那些文章中的记载),算是跟着杨支队长比较早的,也是打鬼子比较早的。

    1938年冬,老姨夫跟着还是夏县三区牺盟会秘书的杨支队长,在日军驻地的堡尔村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救亡运动,恰巧一个日本翻译在村里抓鸡、抢牲口、拉女人,俩人巧妙安排,用手枪击毙了这个鬼子,吓得其他据点日伪军龟缩在据点,不敢出来。

    根据老姨夫的战友、抗日英雄杨廷贵的回忆,他们在1941年“中条山战役”后开始拉队伍,手里就只有一把“十子连”。

    这位老姨夫非常想要枪,想得手心直发痒,便拉着杨支队长、杨老英雄去见柴泽民政委,要求再给发几支手枪。

    柴泽民同志,就笑着给他们讲道理,大意是他们只能从敌人手里“要”,并问能不能在三五天内弄到件武器。

    老姨夫和杨老英雄呢,面面相觑一阵后 ,立下“军令状”,要在五天内弄到武器,否则就不来见柴泽民同志。

    当然,柴政委很是体量下面的难处,临走时发给他们一把手枪,五把步枪,他们的高兴劲就甭提了。

    让人更高兴的是,他们的运气还真好,当晚杨支队长就说接到侦察员情报,说有辆日本马车从运城去夏县运粮,就商量怎么怎么搞一下子,好完成向柴泽民同志立下的军令状。

    第二天一大早,杨支队长就带着杨老英雄和老姨夫隐蔽在夏县、安邑交界处土高埝后的庄稼地里。

    这什么让人最急呢?嗯,就我的感觉,一般来说是,等人!

    他们呢,从一早等到中午,说是“心急火燎”,恐怕都不是“心急火燎”可以形容的。

    可还有让更上火的事呢,饿了好办,他们早有准备啊,啃块玉米窝窝头垫吧垫吧就过去了,问题是渴了没水喝,只好忍着。

    这心火就上来了:“是不是情报有误啊!”就这样,等不到还不敢离开,如果刚离开,那日本马车来了,可就太冤了。

    当他们心急如火的时候,有辆马车就从运城方面过来了。越来越近后,就看清楚了是一辆搭着围蓬的马车。

    这马车的车辕上坐着一个赶车的鬼子,车里躺着个烫发女人,车后跟着个骑大马(老人们都说,小鬼子的人小,但马不小,块头很大,当然,“小日本”、“小日本”,还是有一样是小的,那就是小尾巴)的鬼子,手里掂着把盒子枪。

    当马车到跟前,杨支队长他们就大喊一声:“不准的,缴枪不杀!”

    看过电影的人,都晓得鬼子们不管遇到啥事,,就先“八格牙路”。

    这一说,可就耽搁时间啊,还没反应来呢,杨支队长一个箭步飞跃上车,就把车辕上鬼子的短枪夺到手里。杨老英雄和老姨夫呢,跃上土埝去弄车后骑大马的鬼子,一个上去拽腿,一个夺枪。当鬼子们弄清怎么回事时,这枪就全部落到杨支队长他们手里了。车内那个女人吓得瘫痪如泥,浑身瑟瑟发抖。

    杨支队长把俘虏押到史家村(杨支队长家都在这里)一审问,原来赶车的是个鬼子兵,押车的是鬼子翻译。不过,从后面鬼子的反应看,这车内的烫发女人来头比较大。

    为什么呢?因为这女人是运城皇部(指挥部)山口司令的情妇,侵华时从朝鲜带来的朝鲜姑娘,山口司令许给夏县宪兵一个头目做夫人的……

    游击队的行动,可算是捅了“马蜂窝”了。

    不过,被蛰的不是游击队,却是另有其人……

    元宝推荐:MacArthur,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好文,花上!
    • 家园 送宝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血性,赞一个
    • 家园 【原创】 先辈遗事(七)

      那些老战士们随时代潮流为国家民族做了一些事,就他们自己的感觉,似乎很普通的、自然而然的,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因而对待名利大多很是淡薄。但有人认为,他们不值得,后来,有一部电影,名叫《集结号》,讲述的是连长谷子地为牺牲的战友讨回“烈士”荣誉的故事。

      我刚看那战争场面时,觉得还真有点大片的味道,但不过几分钟,就有点恶心,怀疑那是否说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场面。说不是吧,里面言之凿凿,可看着那些人的美军战斗手势、美式装备、美式持枪方式,如果不说话,让人还以为是韩国大兵呢。

      后来看后记,一位导演说,拍这部电影时,说剧组里懂点战争的,是一批韩国来的战争特效专家。难怪呢,原来是一帮子韩国人指挥着一群穿着“国军”衣服、拿着美军装备、学习了美军战斗手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蓝军部队”呀。

      但还有更让人恶心的,那里面言之凿凿的说,“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伤亡了13万人,在淮海战役纪念馆查到有名有姓的烈士却只有3万多,言下之意,不言而喻……

      这动机,就有点让人怀疑了,一般来说,战争中伤亡比例是3:1,也就是说至少有8万人只是受伤,那让这些没有牺牲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在淮海战役纪念馆里留什么?留住院记录啊……

      总之,这让纪程很是腹诽:“要么,这位自称拍了很多战争电影的导演,实在不懂战争常识,要么,就是有意为之……”

      电影里说,主题是对那场战争的“人性追索”。

      追索?追索什么?

      在观看完电影后,对于这种所谓“追索”,我当时很不以为然,甚至于腹诽,虽然电影里面标榜“每一个牺牲都是不朽的”。但我认为,这“反思”还是少些好,因为这“反思”里面的人民解放军战士,还不如美国大兵呢。

      在模仿《兄弟连》桥段里,那些为民族奋战的老战士,想的是什么时候能够撤退。而《兄弟连》里呢,当溃退的士兵说“再往前走,你们会被包围的”,迪克温斯特的回答是“我们是伞兵,就应该被包围”……

      他们说,想学习《拯救大兵瑞恩》。

      他们学了,他们学到了对战争中人性的刻画及悲壮之情的描写,他们也学到了“人道”精神,但他们忘记了正义。

      后记里面还说,导演似乎想问观众一个问题,就是:“如果你是一名士兵,你在面临必死的命运时会作何想?”

      《拯救大兵瑞恩》瑞恩的回答是,选择战场,选择和战友们一起战斗;而和谷子地同样是连长、带领的人比谷子地还少的米勒上尉,在最后时刻用手枪和虎式坦克对抗……

      即便是负责训练演员们的前海军陆战队上尉,这个在许多人眼中最重视生命的美国军队前成员,也说:“我相信在为国家而战斗的军人们心中都有着一种为国献身的热血豪情……”

      而谷子地们呢,悲天悯人……

      《集结号》,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往那时的人民解放军战士身上抹黑……

      因为“如果你是一名士兵、你在面临必死的命运时会作何想”这个问题,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已经用生命回答过了。

      早年间,我就问过一位抗日战争期间参军,后来参加过解放战争中三打运城、攻克临汾、太原攻坚战老战士一些战况。

      这些话题,让这位老战士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激昂:“咱们这里的部队组建的晚,不如晋东南过来的二十三旅能打,他们厉害多了!攻城的时候,咱们炮少,刚开始只能爬梯子登城。我们的机枪被抽调到那里负责掩护,天气冷得那么厉害,主攻的二十三旅战士们把衣服一脱,提个装满手榴弹的小篮子。上面呢,国民党的那兵,就躲在城垛后面,拿着刺刀捅咱们的人,上去一个被捅下来一个,上去一个被捅下来一个,可没一个后退的!后来部队首长看这样不成,才组织的爆破。不过,那时,我已经不在爆破口这边,又回到咱们那边的部队了!”

      说到这里的时,老人似乎很遗憾,但又意犹未尽:“二十三旅能打呀!后来又在临汾立功了,被授了个“临汾旅”的称号!”那神情,似乎恨自己当时为何不到二十三旅。

      很自然的,我就问:“你不怕呀!”

      “怕!”老人回答的很痛快,“怎么不怕!我是机枪手,敌人的迫击炮,就是专门对付咱们的轻重机枪,正儿八经打仗,哪像电影里面放的,机枪在一个地方子弹打个没完,打几梭子,就要赶紧转移,就这紧赶慢赶还都经常挨炸,把人炸得灰头土脸的。和我一起的一个机枪组,正打着呢,迫击炮砸过来,气浪把机枪冲掉下来了,打伤了弹药手!”

      “不过,怕归怕,冲锋号一响,大家都是拼命往前冲!”沉寂在往事里的老人眼睛里闪烁着光芒,“看过《董存瑞》吧?”

      我赶忙点头,这可是看过好十几遍的呀。

      “冲锋的时候,和那部电影里一样。敌人的机枪前面扫,咱们在弹雨中冲,前面倒下了,后面接着上,就这样!冲锋号一响,全军有进无退!”老人的表情,那是前所未有的自豪。

      “听说国民党那边有督战队,咱们这边没有吧?”当时,有文章这么说,我自然而然想问这位亲身经历的老战士。

      “要什么督战队?打仗前,开个诉苦会,那口号喊得震天响,都是穷人啊,谁没有个血泪史!都抢着要当尖刀,抢到任务的,那都是立军令状,拿自己脑袋保证完成任务,都说完不成任务就不回来!后面抢不上任务的,也都是嗷嗷叫的往上冲,为自己打仗嘛!”

      “诉苦会”、“口号喊得震天响”、“都是穷人”、“血泪史” “为自己打仗”,这些离我们很远的词语,告诉我们,那些打仗的都是什么人,为什么人而打……

      是的,他们不一样,他们是有理想的,他们是为自己,他们没有《集结号》中说的那样,普通士兵在残酷战争面前的无奈——他们无法为自己的命运做出选择。

      是的,他们害怕战争,他们害怕死亡,但他们没有所谓《集结号》里面说的所谓战争中的“人性的扭曲与挣扎”,他们没有“普通士兵在残酷战争面前的无奈“,他们愿意为自己的事业付出生命……

      在这些老战士中长大的我,发现无论这些老战士是野战部队的、还是地方部队的,甚至于民兵,虽然都说战争惨烈,往事不堪回首,可无一不为自己能够亲身参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而自豪。

      而《集结号》里呢,说“毕竟讲的是国共内战,因此特意避开其正义、邪恶之名的争论。”难道说,穷人就应该受穷,不应该为自己的翻身而去打仗……

      后来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我谈起这部电影的编剧说写剧本是呕心沥血,导演冯小刚说“从来没有这么累过”,演员说“导演的脸上几乎没有血色,头上多了很多白发,似乎是一夜间老了很多”。

      “嗯,的确是这样,造假是需要呕心沥血、也是非常累人的活儿……”朋友开玩笑说。

      这玩笑是有些恶毒,我也承认。

      但我,也赞同朋友的评价,更赞同后记里那位导演对自己的评价。

      那位导演说,当他走近那些淮海战役的老兵,按现代人的思维来讲,的确让他有些失望。那些老兵们本来就是那样,还真的就是人格高、大、全,不是被人们简单树起来做典型的。他觉得追问下去,觉得自己有些动机不纯,有意把现代人的观念强加给这些过去的人……

      他说,当他带着《集结号》式的西方视角和现代眼光,去寻找现实中的老谷时,遭遇到一连串的失望……

      我当时,就很幸灾乐祸:“抓瞎了吧?胡编乱造,那些老前辈不像你们坐在家里想啥样,就是啥样的!” 他很遗憾,说直到最后,在淮海战役的老兵里,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像老谷一样认真的人……

      他还说,《集结号》的故事完全来自于艺术家的想像,原著小说《官司》也没这么个原型,或许老谷那个人本来就只存在于艺术家的想象中……

      可他,还是参与了《集结号》的拍摄。

      知错就改是一回事,知道错了还一错再错,这是不可原谅的……

      直到仔细品味一件事,就是导演访问抓获黄维的老兵时,那位老兵说,死的人是多,但自己打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他们当时是站在解放全人类的立场去做的。可导演不断追问了半天,直至最后真的明白老汉就是个单纯到极点的人。

      老兵告诉他们: 1948年的冬天发生在华东腹地的真事,确切时间是12月15日,被包围的不是老谷们的解放军,而是国民党军的第十二兵团!

      最后,我彻底明白了,这压根不是不负责任的问题,其实他们就是存心的……

      当年,朝鲜战争中,李奇微说,“美国陆军的老祖宗要是知道第八集团军这副样子,准会气得在坟墓里打滚儿!”

      现在,终于轮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陆军老祖宗们生气了,如果那些躺在烈士陵园的人民解放军烈士,知道有人把他们拍成那样,怕也会气得在棺材里翻过身来。因为,有人把他们说成一群“无法为自己的命运做出选择”、“在被动情况下把命都搭进去”的,准确的说,是一群被上级哄骗、出卖、遗忘的“炮灰”……

      不过,我还是很庆幸的:“还不错,他们还没有反思“抗日战争”(台湾例外,他们开始大讲特讲,现在倒有讲那时的爱情故事了)啊”。如果那样,气翻过来的烈士,恐怕会更多。

      随着时光流逝,在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时候,纪程他们村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能领到纪念章的,只有两位老人(其中一位,按家里的辈分,我得称呼“曾祖父”。不过,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人,健在的还不少,但身体状况都不大好,但他们看到了建国六十周年……)。

      在我看来,后辈们永远不会了解到先辈们那个时代,永远不会了解到先辈们的苦难,永远不会了解到先辈们完整的故事,更不用提先辈们当时满腔的热血、对理想的追求、对名利的淡薄……

      后辈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照顾好他们的晚年,尽可能的记载下他们真实的故事,告诉后来人,有这样一群人曾经为国家和民族奋斗过,后来人要继承先辈们的遗志,继续为这个国家和民族奋斗……

      (完)

      元宝推荐:MacArthur, 通宝推:阴霾信仰,
      • 家园 不得不花,写得真好
      • 家园 现在的导演

        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裁剪事实,甚至臆造事实,只为了迎合西方的人性,早就忘了自己的祖宗了。

      • 家园 老兵们都很朴实

        他们没觉得自己为国家牺牲。而是感谢这个国家能让他们翻身,他们曾过苦日子,所以才知道今天的一切都不是白给的。

      • 家园 集结号和亮剑堪称是闭门造车的代表

        亏得导演编剧还一个个特正义地要“还原历史”“揭示真相”

      • 家园 所以这个片子勇夺台湾金马奖。
      • 家园 导演大概没了解职业军人和人民子弟兵的区别
      • 家园 有一种东西叫血性,导演不懂
      • 家园 这一篇真是生不逢时啊!

        任何一个人都会有想不到、做不到之处,但是总不能因为自己做不到想不到就认为别人也做不到想不到。 我不敢肯定自己在需要堵枪眼的时候一定能挺身而出,但是确实有人做到了。

        也许他们和GMD一样,是不可能明白特殊材料做成的TG到底特殊在哪。

      • 家园 说得好!现在不少电影体现的是扭曲!

        据说陆川的南京、南京最后的编辑受到了王朔的影响。从集结号到南京南京都体现了王朔这批人“反思”的影响,80年代知识分子的反思延续到现在,也没有什么不对,只要不过分!其实也难怪,他们在最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懂事,在80年代信仰破产的时代思考,难以理解高大全也是完全正常的,甲方乙方里想模仿美军,开军车过瘾的就是他们自己,还有经典台词:地主家也不富裕!历史总是这么有趣,矫枉过正的事情总是发生。等90后这批人起来,看到以前的革命事迹,可能又会觉得受这些精英欺骗了,会做另外一篇文章翻案。所以说这些片子的产生也是好事!至于中宣部认为集结号是主旋律,说明文艺界的主流就是和小刚们一致的,北京城里,谁和谁呀,正常。忘了说一句,看亮剑小说,据说作者是个军人,小说充分反映了两个方向,前面李云龙的神奇,是作为军人的自豪!所谓国共合作、文化革命中的军人表现,就是按90年代的思考换了个马甲贴到角色中去。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