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是海归,我知道每个海归都会很无奈 -- 凉菜热了

共:💬429 🌺1128 🌵1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9
下页 末页
        • 家园 老兄能编考试密笈的,绝对是强人啊。

          一般说,一门东西学会的标准,就是能教别人了。

          • 家园 呵呵,大学的一些东西还是比较简单的

            不敢当不敢当。

            大学的考试,主要考察对于基本概念的理解,对于原理的掌握,而不追求技巧。

            这也是大学考试跟高中考试的区别吧,高中的考试,原理不多,技巧不少;大学的考试原理很多,技巧不多。

            所以把别人教会了,还是不难的。

        • 家园 呵呵,我大学时专业课基本都是80分以上

          说老实话,后来有些后悔的,当时把那么精力都花在学习上,没有多玩一点,没有找个女朋友,而工作后学到的东西实在没用上多少……

          一般有过实践经验的人就都不会太在意分数吧。我最佩服的是我们班几个“逍遥派”,大学四年过的轻松自在,成绩单不好看也不难看,而毕业前稍微突击一下就考上了自己想上的研究生,这才是真聪明的人。

          • 家园 没保研?
            • 家园 那时候保研的太少了……

              一个学院里四五个本科班可能就一俩个人保研?

              我的成绩在系里是不错,但跟真正的牛人比还差不少。

              而且本学院我感兴趣的专业方向根本还没有研究生点儿……

              哦,忘了说,我那是扩招前的事情了,彼时学生党员和研究生都还属于比较稀罕的动物,英语过六级还很值得一吹的年代

              • 家园 呵呵,现在的党员都批量制造了

                在学校,党员都是批量制造的,我本科所在的班级,最后有靠近一半人是党员。

                我所在的学校,研究生保送率能达到15%,而且保送本校的太多,近亲繁殖很严重。

                • 家园 偶滴神呀

                  我们那时候一个本科班就30人吧,一般是计划到毕业时发展4个党员左右。

                  但这大约是上限,实际上很多班最后毕业时只有2到3个党员,发展不到计划中的数量。

                  原因有很多,比如发展对象集中在学生干部和学习好的学生中,其中学习好的学生可能很多不太喜欢参与集体活动,群众关系和反映就一般,而学习好又同时是学生干部的人又比较少。

                  学习好,活动能力强又同时是学生干部的人大约是党总支眼中最理想的发展对象了,要命的是这种学生往往“不屑于”入党

                  这种情况下,偶尔有某个班达到5个或6个学生党员的,在那时候就很可观了。

                  记得那时候学院党员教育常提的两个题目:

                  1、农村基层党组织涣散

                  2、党员的群众性代替了党员的先进性

                  对比第二条和现在的学生党员数量,实在无言了……

              • 家园 扩招前的大学生,那都是实打实的

                哪像我们,糊里糊涂上大学,出了校门,才知道啥都不知道。

                • 家园 这个问题不好说

                  其实还是要看个人走上社会后发展吧,倒不在于扩招前还是扩招后上大学

                  不是总有人拿比尔大门同学做榜样说混的最好的是不上大学的人

                  我个人不喜欢扩招,但是我的一个老大哥就认为扩招大大的普及了高等教育,对提高国民总体素质有很大好处。

                  我反对扩招主要原因是当年扩招时高校的师资力量正是处在文革拨乱反正后最差的时候,全校教师年龄结构极其尴尬——40至60年龄段内一个人没有,博士生导师一般都要70好几返聘回来的,院长们基本都是三十八九岁的副教授。而且当时的教师力量亟待充实,应付现有的教学任务已经很紧张了,更别提申请硕士点儿。

                  物质条件也很差,仪器设备桌椅往往和学生同龄或者要老几岁——大多是77年复校时装备的。

                  我们是普通地方高校,中央部属高校物质条件好的多,但是教师的情况应该全国都是一样的。

                  就这样的基础上,扩招开始了……

                  所以扩招后教学质量滑坡是必然的。我所在专业自77复校后养成的几个学习传统在扩招开始以后就中断了,旧有的学风踪迹难寻……

                  • 家园 是的,所谓师傅领进门功夫在个人

                    大学及以后的发展还要靠个人去努力,不能空洞地怪环境不好。

                    学习风气的中断我也深有体会,我所在的学校,当年在江城号称是“学在**”,但是现在学生学习的风气也下降了。在我们学校这还算好的,我曾去过同城市的另外几个学校,风气比我们更差。

                    学风可能跟整个社会大环境有关吧,花花世界的诱惑也多了。我曾经跟同学开玩笑说,那些老先生为什么有那么高的理论水平,为什么每个人都能通晓几门外语?就是因为他们那时候没有WAR3没有CS,诱惑少了,除了学习之外没别的事情可作,或许他们已经习惯于把学习当成一种消遣了吧。

                    • 家园 嗯,网络和游戏确实很诱惑人

                      搞的现在都没人看书看小说了

                      90年代大学生基本上都看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钱钟书的《围城》吧,受这两本书的影响还是蛮大的。或者再加上《穆斯林的葬礼》?

                      可是前一阵子和一个现在正读Master的女孩儿聊天开玩笑,用了《围城》里的典故,居然没任何反应……

                      噫,微斯人,吾谁与行

                      ps,话说我们那时候也有同学躲在宿舍里用电脑看VCD,大约每三个月就换台光驱不过90年代的学生能有条件这么奢侈的太少了

                      • 家园 现在不用VCD了

                        现在都是迅雷电驴啥的,还有P2P的软件一大堆,看片太容易了。

                        围城不才也看过一两遍,总觉得没啥意思。

                        宗璞在其小说《东藏记》里面写了个书橱式的教授,能背出历史上各家的言论,能历数各家的观点,但是却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据好事者考证这个教授的原型就是钱钟书老先生。

                        • 家园 嘿嘿,可能是代沟吧

                          我们这波的似乎很多都很喜欢《围城》的那种幽默。

                          至于他个人的学术成就,就不在我这个工科男的关注范围里了

                          再说现在批判知名学者的太多了,而且大多是文科方面的。文人相轻,进而论战,古已有之,随它去吧。

                          现在看片子确实方便,90年代沿海大城市大学里还颇有电影俱乐部什么之类的社团。由于经常有些可能通过外教或者访问学者带来的片子,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尤其是对小资们。现在的大学里估计早就没有这类看电影看录像的社团了吧

                  • 家园 最后一句是关键

                    传统的延续,也许是需要更大的经历才能恢复

                    • 家园 够呛能恢复了

                      说俗点儿,现在的教师,不管高中的还是大学的,早没有当年的那个心气儿了,心思都用在编论文混职称还有挣银子上了。

                      不是每个人都这样,但是那个大气氛就这样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