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李锅(22)》:井大专稿 -- 本嘉明

共:💬163 🌺719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李锅(22)》:井大专稿

    ZION兄在《新四库全书》里指出小本过于书生了,此言不谬。因为小本提倡“伪善社会”,凡事我们起个头,至于实际黑暗一面,肚里知道就行,大家要相信组织的智商,人家是利益分配的专业工作者。所以我们就不提幕后台下的种种,免得教坏细路。新四库工程之难,在于:

    1)要用人不疑。

    2)政府开支而又不能以量化指标评估,极容易出腐败现象,比如城市绿化,向来称为“绿糊涂”。

    3)试图建立全民(或者说全读者,用者)公开透明而高效率的自由发表意见,形成少数服从多数,全用户评估学术界的机制。这个机制一旦建立,哪怕粗糙一点,也是中国独有的一件“软实力”,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是造学霸的反,也确实有点难度。

    因为有这几难,所以我认为要能做成功,必须有宗教苦行般的精神力量,金钱反而其次。以现代人之意志薄弱,似乎一将难求。

    当年日本能发展起来,也是靠的“山寨”,但一旦超过美国,立刻无所适从,为什么?东亚文化,缺少真正的“LEADERSHIP”。中国的山寨产业,不论是制造业(如手机),还是文化(如动漫),都有同样问题。这一将难求,难的就是全球一体,现代文明中的LEADERSHIP能力和气质。

    要说地缘政治,其实就是个世态炎凉。小本离开中国这几年,靠动手劳力来养家糊口也干过,到今天还觉得既劳心又劳力才是最好最平衡的工作,经过这一层体验,才明白一点世情。西西河是双核心,国内河友和国外河友当然体验不同,但“和而不同”,讲话都往中间地带靠,就其乐融融了,中国的发展也一样。海外的朋友,其实生活中都非常务实的(至少我们还轮不到美国智库来请,可以24小时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立言也不至于太虚泛,所以小本斗胆呼吁大家开展“冷枪冷炮运动”,结合自己的工作生活,提些小点子,大家群策群力,说不定有益于中国社会。这个放在《经济管理》版块是否合适,我也不甚了了,还等河里领导们拿个主意。

    而井大做得更好十倍。

    井大坐言起行,坐而论道,讲得深透;起而一行,气势不凡。小本引为楷模,当然要以实际行动支持。井大所提的两点中,海水淡化,让我想起,在中东产油国,用天然气烧海水进行淡化,但不能饮用。90年代中期我去阿联酋时,听说在该国养活一棵行道树(进口树,泥土,浇水),要2000美元/年。另一个点子(在斯里兰卡外海设海上城市)我也不大懂,因此这两条都不敢妄言。

    小本的想法是:是投资就要考虑,先风险,后收益。

    所以假使小本来操盘(这倒不是妄言,不想当元帅就不是好士兵。所以忘情兄应该想:假使我是铁道部部长;晨枫兄应该想,假使我是奇瑞总裁。。。),我会:

    1)投1/3在加拿大和美国买农场和小块商业地产。由于全球变暖,加拿大和俄国的寒冷地域将逐步适于人居,买五大湖北岸的农地,现在可以产出作物,将来也必然升值。而澳洲的沿海地区,势必沉于海中,就不要染指了。这是规避风险的1/3。

    但,工夫不止于此。这些地承包给华人(或卖出,同时提供按揭,也算资本主义下的承包吧),还需要建立类似日本台湾的农协组织,在技术,销路,仓储,农机出租维护等方面集约经营,二线支持。

    2)投一笔(不到1/3)在美国西岸(如旧金山)建立一个仓储中心,前店后库,然后请中国的生产大厂来租仓库(仓库加店面算一个组合单位),或者就同厂商合作经营。以小本熟悉的五金工具行业而言,中国很多厂商已是世界第一的产量和性价比,你让每家厂在美国开个门点派几个人,去沟通买家,他们是吃力的,也得不偿失。但组合起来,等于很多厂同你合作,把你当他的排他性的经理人,代理人,丢几柜货过来,不着急,慢慢的,直销的网就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冬天卖冰激淋。郎咸平不是老说“6+1”吗?愤愤不平的,那你去做啊!小本在这一行,知道人家赚那一块,仍有他的合理性。你要肥水自己吃,不是嘴上喊喊冤,叫叫打倒土豪就完事的,你要把他的合理性,接过来,亲力亲为!

    小本举个例而已,但很多行业,有这个共性。这是细碎的生意,但,仍然很扎实,熬过头五年,以后就绝无风险。这里面最难的部分,是华人内部的团结问题(包括同国内厂商的关系)。

    做生意,自己不熟的,再好也不要做。上海老法讲,每块洋钿瓣开来,里面都是血泪。

    风投的钱,也不是随随便便来的,也要像天王老子一样拜起来。

    3)剩下的钱,老子就激进点了,毕竟前两个项目垫了底,心中不慌。不知大家注意没有,现在北美很多儿童动画片,都是由中国公司制作的。这是个非常好的外包生意,又绿色得紧,老印都抢不动。小本从小爱画画,梦想之一就是在罗浮宫和梵蒂岗博物馆(MUSEI VATICANI)旁边各住半年。常州那边政府主持搞了个动漫中心,反响不一。好,这行生意我现在还不熟,不熟不做。那我做什么?南安省有北美第二优秀的大学动漫专业,我跟他们联合到中国办学,从培训班开始,最后买房买地,搞个学院,咬住特色不放手,成功把握还是有的。等这些最好的电脑动漫和特技技术在中国落户了,我就伙上中日韩的剧作家们,开始文化反攻(日本搞的漫画书《墨攻》,使我对他们有点信心。基本上,他们在“左汉国史”这四部书上面,比中国的当代所谓‘大家’要用功,更值我欣赏)。题材取之不尽,金庸的东东也是跑不了的,不过要改造。

    这一篇,本想单发给井大,又一想,贴出来让大家参谋参谋,如果不大好,大家先替井大作主,直接拉出去毙了,省得他老人家再费心,这阵子够井大忙的。

    井底望天:【讨论】大国产业基金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果然是身份问题啊~老巴这人不是自己人。
    • 家园 【原创】<李锅22>井大专稿(五)

      (一)

      看了大家的帖子,真的很感动,就再说几句,算这主题的结尾。

      一,我骄傲的是我们真把这搞成个“伪MBA作业”了,小本相信打开这个树展的看客,没有浪费时间。自始至终,我们没跑题,纯就事论事。

      二,井大的学养见识,远胜小本。小本鼓吹的,先是自由思想,再是成熟思想。小本在自由思想层面,井大已经到成熟思想境界。自由思想也算有点思想了,所以小本才不揣冒昧,同井大探讨,但绝不能称旗鼓相当。

      三,因为小本深思之下,觉得我确实可能是错的。工程制造业的特点,是隔行如隔山,马虎不得。小本经手一些修车的五金工具,对造车并不了解,这等于菜场卖排骨的对养猪专业户指手划脚,想来有些好笑。小本学习了大家的知识,认为如果BYD真是精兵,可堪一用。(但如果战争绵绵无期,精兵就禁不起消耗。敌人再不经打,士气却能持久。看看抗战时国军对日军。)

      四,BYD目前是华山一条道,要么进,就进到“TO BIG TO FAIL”;要么退,就退回自己的老巢(如小本的意见)。但实际情况可能是,退无可退了。那么怎么办?

      两条路:1)守。 2)转进。

      (二)

      上一段是昨天写的,今天了解的现状是,4月10日工信部宣布采用日产-雷诺的日本电动车标准。对BYD而言,单单守和转进都非善策了。

      小本反而替老王笑了:自己主动选择也好,没有选择也好,最后只有一个选择了,生活也就简单而且美好了。这就是进步。

      打仗先要慎战(二战时的日本,是妄战的典型),但势已至此,做爱做的事就对了。

      拼吧。

      日产-雷诺又怎样?算个鸟!

      狭路相逢勇者胜。从今以后,再在小本军中言BYD退者,斩。

      丰田汽车的创始人丰田喜一郎有一段名言,大意是:创业艰难,对大丈夫又算什么,失败了就失败了,了不起切腹就是了。这段名言,小本中学时抄在本子上,今天就不详考了,敬送给老王。

      (三)

      BYD目前,是在精兵位置:领先,但薄弱,而且似乎后援不济。

      大家各出一个先锋连,日产不经打,但日产及其背后的日本汽车制造业,至少有一个军,BYD满打满算,才一个县独立团。摆明了,日产摆出个气势,逼得你沉不住气了,在所有战线上跟他对搏,他一个营咬住你一个班,扛住你头三板斧,最后就是耗死你。分兵则弱,精兵更经不起这样稀释。

      所以BYD强敌当前,更有必要收拢拳头。

      至少有一点好了:你称了两个土王现在也没人管了,鬼子王来了。强敌当前,各大军阀为了“养匪自保”,对BYD也不会热心去斩尽杀绝,统一战线反而容易搞搞新意思了。

      中央引进日产这股祸水,也算对。一,日本的标准,更人性化,更注重对环境友好,这个起点,有利于将来一步到位,不要像广州环线,造完太窄,又拆。二,TG买ICE时,就玩过这手,欲取则先纵,开始偏不尿你西门子。君子生于忧患,对BYD未必是坏事。

      目前小本能想到的是:

      1)精兵简政,抓牢命根子。其他后续没展开的投钱项目,一律暂缓,先集中精力财力把铁电池技术和生产工艺精益求精搞好,拉开同日产的差距。

      2)因为充电站的布局,要依靠地方政府,目前先守住广东老巢,把汽车安全性抓好,别给汪洋添堵。现在武汉深圳铆上了,小细节质量次点汪洋不会在乎的。

      3)搞个“猴版”铁电池组,性能略高于日产的锂电池组,可靠性和性价比远远超越日产,敞开供应乡间山寨小厂,像山东等地,让他们组装“农家乐”全电小皮卡,乡村公路跑得屁颠屁颠地。这游击队一撒出去,口碑就出来了,信工部还不敢管,地方上肯定捂犊子,而且井水不犯河水,跟你日产又不抢道。日产进了武汉,咱就农村包围城市。日产车一出来也好,就能知己知彼了,不然还真难交上手。

      4)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日产的优势,不在产品,而在产品之外,真刀真枪打不过,必然另外找碴。所以BYD必须立刻做两件事:一,找同盟,尽快让自己的兵势雄厚起来,并示形于敌,以分散敌人注意力。奇瑞为什么也不去开会?二,转进,给自己找一条能源源不断补给粮草的生命线,此花不开彼花香,才能持久打下去。

      这生命线,我看可以考虑“家用电池组”。

      (四)

      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一件事是:

      XX离开中国,世界将会怎样?

      有点傻得可爱的FIT(FEED-IN TARIFFS)也一样。FIT的劳而无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并网。

      加拿大人做饭全用电炉,天然气只用于部分房屋室内温度调节,所以用电量大,单独装电表的家庭,一般都在2500度/月以上。

      安大略省的规定是:从今年5月1日起,每月每户头600度电,电价0.057加元,超过的,电价0.066;到11月1日后,每月头1000度电为低价。

      FIT的并网,意思是说:你在自家后园种菜,收了个番茄,假定超市卖价1元,政府就无条件(不许不收购)以1.1元收走,10年不变。然后你想吃番茄,再1元钱从超市买回来。

      这有几个不合理:

      1)番茄毫无必要地多个来回,有损耗。

      2)政府随时伺候,电网和火电厂很麻烦,有成本。

      3)政府净赔的0.1元。

      加一起,政府至少赔0.3元。这都谁付?全体国民付罢了。要知道,在西方国家,一部分人能从大部分人的纳税里拿到好处,这本身就是门生意。

      小本的意见,反正每家用的远远多过自产,何必脱裤子放屁,索性自种自吃,搞离网应用(OFF GRID WIND & SOLAR BATTERY SYSTEM)。这就需要电池组了。

      我们举个实例:

      中国某厂的风-太阳能发电系统,包括:

      1)风发电机(AERO GENERATOR),桨叶圆直径1800MM

      2)光电板(PV ARRAY),200W(USD5.00/W,FOB)

      3)风机控制器(CHARGE WIND CONTROLLER)和光电板控制器(PV CHARGE CONTROLLER),或,组合控制器(COMPLEMENTARYCHARGING/DISCHARGING CONTROLLER)

      4)电池组

      5)DC-AC逆变器(INVERTER),110V或220V,50-60HZ

      6)去往用户端电缆

      整套额定功率600W,中国离岸价约USD1400。加拿大安装价CAD3000左右。

      好,假设安装后每天全功率工作10小时,半功率工作8小时(夜间只有风),发电约8度,加拿大政府按电费0.06加10%收购,一天可卖CAD0.53,一个月16块加币。要15年收回成本(如果不考虑各部件寿命)。

      当然你可以多发电,再加光电板就是了,恭喜发财,银子拿来。

      类似计划,在小本的办公室案头,放了少说3年了,我们公司时时在关注。直到今天,加拿大政府向德国政府学习,直接跪下了:这多崇高伟大一计划啊,您们就从了吧。但小本无法说服自己去采购,道理非常简单:这点蝇头小利,售后服务公司耗不起。

      小本看到还有那么多人昏睡在奥巴马的新能源计划上,实在忍无可忍了。在西方,从没有一个政客敢从商人的尸体上跨过去,把他所吹嘘的计划变为现实。小本忝为商人的走狗之一,也足够冷血到用一个字评价小奥的新能源(假如还是这几把老刷子的话)梦想:

      SHIT。

      回到BYD话题。上述系统中,电池组成本约USD100。小本认为将来现实的发展趋势,是几户联合投资(单户规模太小),以光电-风能组合发电,加太阳能热水器,双管齐下,以离网使用减少传输损耗。这里面,高性价比,长寿命,无污染泄漏的电池组就非常重要了,体积倒不在乎,北美人家地下室够大。

      • 家园 本大的想法和我类似

        用户数量多了,成本自然会下降。比如说一个小区为单位,太阳能屋顶+风车给小区居民提供电能,电网作为后备式电源,但是关键还是成本和收益的计算。

        1.在温带的大部分地区,这些新能源发电单位一天能提供多少电能;

        2.按照目前的电价,这些设备需要多少年才能生产纯利润,这当然要需要计算在整个周期中所有产生费用的项目;

        3.发出的电需要找出一个合理的分配方式,免得大家觉得这个电不要钱,随便用,失去了节能减排的目的;

        4.系统各个环节的可靠性设计和成本以及在生产过程中消耗能源的降低,比如说太阳能电池板、风力发电机上的叶片;

        5.需要有一个比较成熟的储能方案,有飞轮储能、大容量蓄电池等方案是这个系统的关键部件,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只需要一个自动的切换就能保持用户用电的连续性而避免了由于天气的变化造成的用电不稳定。

        我的这些想法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还请本大多多指教。

        • 家园 除非每个用电设备都有UPS

          否则自动切换是一个大问题。

          每回公司里要切换电,没1个小时搞不定。

        • 家园 这个要花

          我还没有搞明白,德国人一向严谨,在这个新能源上怎么会那么狂热?是要作殉道的先知还是看到了什么?按中国式的”向钱看”,德国不值得这样做.

          我们就跟着德国的脚步,互相勉励前进吧.

          • 家园 德国似乎是关停了核电站?

            不知道是政治原因还是啥的,我记得什么地方曾经看到过德国禁止了核电站,再考虑到德国工业化这么多年了,估计煤炭之类的没有多少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吧。

      • 家园 风能上网本身得不偿失,电网也没兴趣

        中国搞了不少点缀性的风电,都是给部里看的。

      • 家园 今天朝日新闻副版globe第一版

        整版介绍了byd

        标题是 从电池公司到自动车厂家 目标世界第一的中国byd

        介绍了byd从95成立之时的电脑电池厂家到成为手机电池生产世界第一;03年收购西安国营汽车厂参与汽车行业,到07年销售额212亿rmb的高速成长;去年巴菲特的2亿3千万usd的投资。提到了byd的目标是2011年进入欧洲市场。无意进入日本市场,是因为技术水平无法与日本竞争。并提到了f3dm。还提到了崭新的厂房和意气风发的年轻设计人员及王传福立志要在2025年把byd做成世界第一汽车厂。

        最后写道,13亿压倒一切的人口优势,中国汽车工业成为世界第一指日可待。

        看来byd肩上的担子很重啊

      • 家园 是,新能源现在看来还是忽悠

        真想要大发展,只有想互联网泡沫一样忽悠出真正有用的东西才行,不是个容易的事情。要投入大量的钱、人才和时间才有可能,指望新能源救美国也要看能不能撑到那时候不是。

      • 家园 1每次充电所需时间?

        2一个充电站一次性最多可以充几台车?

        3纯电池驱动车走上坡路时候的耗电情况如何?

        根据我的观察,第1和第3点是电池驱动车发展的技术瓶颈。一辆平路上最大行驶里程70公里的电池驱动车,走上坡路的话,坡度大约5度,只能行驶20几公里。一段长度7公里的水泥上坡路,新出厂的电动车只能够跑两个来回,注意回程是下坡路。这个地点在浙江仙居的淡竹风景区。

        充电站情况,杭州的河友可以访问西湖电动观光车公司的充电站,运行已经超过了5年。这家公司有超过60辆电动观光车,每辆车每天都必须充电。

        • 家园 据今天的朝日新闻副版介绍

          f3dm 的大容量锂电池,用专用设备充电约15分钟可充到80%,家庭用电源9个小时即可充满。充满后可以跑100km

          一台价格为14万9800元(约220万日元)。

          而目前本田和丰田新推出的hybrid (インサイト、プリウス)的价格是180万日元左右。

          • 家园 很好

            快速充电技术看来正在突破瓶颈。

            另外我担忧的充电站电池可能不够周转,应该也不会成为问题,有高效管理和信息技术支撑整个体系。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