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竟然有香港在上海的分公司禁止工作时间说上海话? -- 晨枫

共:💬225 🌺14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个事情是双向的

        上海人不应该在不懂上海话的人面前大讲上海话,这样很不礼貌。不懂上海话的人到了上海,如果对听不懂上海话没有一点期望,也不愿意花一点时间学上海话,这只能怨他们自己无法融入本地人之间的交流。这个问题不光在上海,在所有使用方言的地区都一样。上海人之间说上海话在上海可以例外,这是他们的本乡话。没有人到德国去会抱怨德国人说德语,而不说“世界通用”的英语。你不懂德语,那是你的事。德国人会说英语,和你说英语,那是照顾你;不和你说英语,你是在德国啊,还想怎么样?

        • 家园 说到这里表扬德国人一下

          在德国南部混过一段时间,各种方言也听了一耳朵。德国人确实不会迁就到跟我说汉语(这难度确实太大),不过他们始终都努力跟我讲“普通话”,不然让我这样的听着施瓦本方言,除了瞪眼,还有什么办法?

          • 家园 可没有你在场的时候,他们之间还是说Swabian吧

            德文除了Guten Tag和Danke以外,我是一点也不会了。当年还算学过两个学期“科技德语”,现在数数都数不全了。汗颜中……

            • 家园 已经不错啦

              德语是不太容易,我学了七年也还老是出错。

              德国人的方言区也有好几个,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也经常开开彼此的玩笑,比如巴伐利亚人很自傲,尤其讨厌普鲁士人;全德国的人都觉得巴伐利亚人太拽,施瓦本人太土;施瓦本人就很可爱,他们公开地说,自己什么都能做好,除了说“普通话”这一件——自嘲到这份上,别人也就没有什么可说了。

              我本人来自农村,家乡的方言就是我的母语;在我看来,普通话在很多时候,确实不能像自己的方言那么便于“传情”。所以前辈对自己乡音的那种感情,我想我是理解的。我在读书的过程中,接触到很多来自不同方言区的朋友,觉得每一种方言都很有意思,这个过程中也长了很多见识。有时候偏激一点,不免会觉得普通话确实太“普通”了一点,少了几许鲜活。

              不过,笑别人讲方言“土”是浅薄的,太过提高方言的位置,也是不好的吧。只是怎样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恐怕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 家园 这个德语的例子不大好

          德国一个国家都说德语,差别很小,所以说德语自然没问题. 可是上海话使用范围非常小,中国的通用口语是普通话,而上海的企业又太多是全国总部啊之类的机构,工作人员一半都是外地人,如果有好几个同事不懂上海话,这个时候还说上海话绝对是对他人的排挤和不礼貌,这个时候完全应该说普通话. 在德国几个德国人和一两个只讲英语的人共事的时候,比如吃饭或者组会的时候,德国人之间交谈也会用英语,因为他觉得用德语把你排挤在外很不礼貌. 如果有些笑话啥的必须用德语说,他们也会在说完之后说对不起,然后解释一下这地方用英语就不好笑了.

          其次,上海话和德语实在没有比较的资本. 上海话充其量就是一方言,作为一个载体并没有太多值得骄傲的东西,比如诗歌啊,文学作品啥的,粤语至少还有很多粤语流行歌曲,陕西话还有信天游.德语自然更不一样,值得他传承的东西太多.所以说让大家学上海话融入当地人群,大家都没啥动力, 上海人的精明,细致不需要上海话来学, 上海人的书不需要学上海话来读, 上海话本身是在没啥需要外地人吸收的东西.

          不过我觉得那个公司有点脑残,这么规定授人于柄,简单规定工作语言是普通话不就皆大欢喜了么?

          • 家园 你把说方言的权力和方言存在的价值混为一谈了

            方言有没有存在的价值或者权力,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方言现实存在,在一个地方普遍使用,这个地方的人在非工作场合或者不影响工作的场合使用方言是一个人权问题,这和方言本身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文化载体的价值无关。

        • 家园 上海人在这方面确实做得比较差

          我在上海读大学,在广州工作,这俩都是中国最重要的方言地之一,但我在上海呆了四年,和两个以上上海人(同时在场的外地人有时候数量更多)呆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之间的对话总是倾向于使用上海话,完全不顾及是否还有听不懂的人。但在广州这边就明显不同,一般情况下,聚会当中只要有外地人,大家都倾向于使用普通话交流,广州人之间亦然,有时候甚至出现全场广州人因为我一个外地人在场都改讲普通话的情况,以上都是我亲身经历,绝无夸张之处。所以虽然两地呆的时间都不短,但我对广州的感觉更加亲切。

          当然,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现在我的上海话听力完全没问题,口语也能勉强来几句,而在广州生活时间更长,到现在听力和口语都不咋的无他,没有需求也

          • 家园 呵呵,跟我的经历比较接近呢

            但我估计你到广州是2000年以后的事情,因为在此之前,整个广东只有一个地方让你学不会白话:深圳。

            以广东的重点城市来说,90年代你操一口普通话,在绝大多数地方是行不通的,问路都成问题。甚至珠海,老早就是“沿海开放城市”,我93年去那里还得学白话,否则会遭当地人白眼。而当时的深圳(那会儿没现在这么大,上海宾馆就算是城市的西头了),深南路上两公交大巴擦了一下,两位司机伸出头来对骂,一个河南话一个湖南话--普通话显然能处于支配地位。

            我02年从北京去广州,那就不同了。几年下来仍然是“识听唔识讲”,实在是周边邻居、朋友一水的外地人,广东同事在公司实际上占少数(这个现象很常见),连他们都跟着说普通话。而且我发现新一代的广州年轻人说起普通话来早已不是磕磕巴巴的费劲样了,真得很流利。

            但说回来,在广州我的外地朋友和邻居们大都能讲一口白话,平日里一起打球吃饭出游什么的,只讲普通话或只讲白话的场合和人都极少,而且两者过渡非常自然。基本上是接话者以发话者的语种为准,直到被下一个语种打断。这种交流的方式我还是很喜欢的,很自然,也体现出尊重。同事和朋友中都有香港人,他们也是如此。

            你若想体验一下十五年前的广州语言环境,现在还可以去荔湾越秀的老街道上走走,小巷子里依然是粤语的天下。

            现在,我回北京后不久又到了上海要工作两年。这回就麻烦大了一些,只要是不熟悉的圈子,就经常会碰到你无法掺和进去的场合,因为他们不会因为我在场就改说“国语”。不过混熟了之后就会得到照顾了,而且我对学方言还是有一定兴趣,这种兴趣反而激发出他们说普通话的欲望来。才来不久,除了最简单的阿拉、侬、切崴之外,比较重要的词汇如“大拐,小拐”也知道了。

            上海人尽管口音难改,但要讲普通话也基本上没什么大问题,比广东人容易得多。不过在上海参加一个聚会时我还碰到几个正宗的土著,才三十岁上下,那是真讲不了普通话的。我问他看CCTV吗,说看,于是我就遛着嗓子放心说普通话,完了定睛一看,人家一头雾水。

            我爹年青时跟着部队四海为家,我也就这种四海为家的命了,能适应。不过另外两个同样从北京来上海工作的朋友就愁眉苦脸,不喜欢上海的一切,成天想着回去。

            两周前一件事我忍不住把一帮上海人骂了一通。那是一个FB群,成天在Q上聊着,然后决定去龙井山喝茶。但组织者带来的新朋友居然晚上跑到同行一小女孩的房间里非礼人家,小女孩冲出房门才免遭涂炭,然后就哭诉了一番,完了大家相安无事还同车返回。我在外地出差,这事他们还当趣闻讲给我听。我听着就恼了:TNND你们也不抽他的?或者最起码,居然也没人要求组织者把那人找来给人家小女孩道歉?我接着说:原本我还真不好说你们群居终日什么的,原来一点不假。

            后来把这事说给那个想回京的朋友听,她的短信一过来我就乐了:哭什么哭!抓破那人的脸再冲出去,他回家不被老婆挠死才怪,上海男人最怕老婆,就是要这样教训他!伊伊呀呀的,能行吗!

        • 家园 我懂上海话,说不大好

          也不太愿意说,因为表达感觉还是有障碍。上海人我相信大多数人表达普通话应当是没有障碍的。我们中国人和老外夹杂在一起的时候,一般用老外能懂得语言。特殊表达问题,我会excuse以下,说对不起,我这个问题可能需要用中文向谁表达一下。上海人虽然自诩很懂国际礼貌,但我从来没有听到说说声对不起。

          说得不好听的,我感觉很多上海人通过在外地人面前互相说上海话表达一种什么特别的东西,上海人间的亲密,团结或者优越感。

        • 家园 呃……这个可是有点不同意

          不懂上海话的人到了上海,如果对听不懂上海话没有一点期望,也不愿意花一点时间学上海话,这只能怨他们自己无法融入本地人之间的交流

          我努力学习上海话,可是还是听不懂对方(上海人,而且他说的普通话我都听不懂)说什么,说句老实话,有时候我都想对对方说:“Could you speak English?”

          英语对我来说学起来用起来说起来听起来比上海话更容易,更懂,上海话更像是一门外语,TMD难了~

          嗯,但比温州话好些,温州话那是火星语

          • 家园 作为上海人,如果有不懂上海话的人在努力学习上海话

            尽管说的不好,那还是应该十分赞赏这种用心融入上海文化的努力。如果他们对上海话说得不好的人加以嘲笑,那是他们自己的浅薄。对于浅薄之人,你能要求什么呢?也根本不值得动气。就我的体验来说,我只能用在非英语国家的事例说明。我会说英语,但每到一个地方,我会努力学一两句当地的问候语或者东南西北一二三四之类的简单词语,通常都会得到当地人的善意回应,即使在法国也是这样,而法国人拒绝说英语是有名的。

          • 家园 感觉迥异啊

            我感觉您还是没用心学。国内大部分方言都仅仅是发音的区别,感觉很吃力要么是语言能力问题,要么是态度问题。您既然能掌握英语,那就只能是态度问题了。我上海话很烂,在上海读书的时候从来没想过要学。后来娶了老婆,丈母娘普通话不好,跟她老人家聊天比较困难,老人家照顾我说的比较慢,我也尖着耳朵听了一阵,没多久我就能听懂路边大妈聊天了,呵呵。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我老婆身上,她学我家的方言学了一两天,就可以跟我妈用方言聊天了,当然她的英语也比我好,俺承认那是天赋问题

            • 家园 这个不是一回事

              英文说得好和上海话说的好不好真不是一回事。

              偶作为北方人感觉,这俩发音啥的完全都两个体系,语言天分如果不好的话,真的挺难学,至于说,反正你说普通话别人也能听懂,所以也不太会使劲学,这个倒是真的属于态度问题了。

              偶语言天分算不错了,一个月听得懂,三个月会说,但是现在味道还是差一点,东北味上海话,哈哈。

            • 家园 看tvb连续剧导致听粤语无障碍的飘过

              个别地方性俚语不是很了解,说也不是很流利,缺乏环境熏陶啊。

        • 家园 花晨大

          融合也好同化也好,本来就是双向的事情,谁也不是大爷,主动释放善意而不是互相冷面敌对,这是和人相处的基本方法。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