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永远的清华校长—梅贻琦 -- 胡杨

共:💬58 🌺17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梅校长是很保护自己的学生的

      梅校长反对学生游行搞运动,比如当年也不是很支持一二九,劝过蒋南翔他们不要去上街

      但是,只要学生游行被抓,梅校长肯定去找当局交涉,然后把学生领回来,领回来也不会开除啥的,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是老母鸡保护自己的小鸡一样,护犊子啊。所以清华的学生对梅校长还是很尊敬的。

      在清华校史宣传里面,梅校长的宣传比蒋南翔校长要多很多;只有党课或清华党史中对于蒋南翔校长会提的多一些。(之所以称呼蒋南翔校长全名,是因为花生米也被人称为校长,嘿嘿)

      • 家园 梅校长一家对抗战的贡献

        抗战后期,大批美军顾问来到中国,英语翻译欠缺,政府号召大学生去军队中当翻译,梅先生的独生子梅祖彦都加入军队当英语翻译去了,梅校长的女儿梅祖彤去美军医院做看护。我的舅姥爷梅祖培是梅校长的侄子,当时也在清华大学读书,参加了中国远征军给美军顾问当翻译,我曾经问过他当时的情况,老人只是凝重的说了一句“死了好多人啊”,就再无言语。西南联大抗战从军学生提名碑上于是就有了“三梅”的名字。此碑原件在昆明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遗址,复制品在北京大学校内,我上的中学距离北大很近,当年学校伙食很糟,经常溜到北大里蹭饭和自习,曾经在北大校园里见到过这石碑,低头昂首的找了半天。

        以前只知道梅校长为西南联大做的贡献,没想到梅校长家里有三个人抗战从军啊,以后回国一定要去找找那块碑

        在清华校史宣传里面,梅校长的宣传比蒋南翔校长要多很多;只有党课或清华党史中对于蒋南翔校长会提的多一些。(之所以称呼蒋南翔校长全名,是因为花生米也被人称为校长,嘿嘿)

        蒋校长建国后的所作所为,还是继承了梅校长的风骨的。毕竟后者是奠基式的人物,宣传得多还是比较正常的,呵呵。

        另外光头公是不是当过中大的校长?上次小百合有人贴张国立扮的蒋委员长的照片的时候,有不少人说“校长好”什么的,他们应该不是以黄埔学生自居吧?

    • 家园 小弟河里的博客里也有一篇纪念梅先生的文章

      请您雅正

    • 家园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莘莘学子,永志不忘

      楼下说得对,最近几年国内对梅贻琦的宣传也多了,不仅仅清华和联大人记得他

    • 家园 看到这句话,微笑

      韩小姐想豁出去了,说多少是多少吧

      想起了科学院系统所的项KF先生,他是我国概率论研究的中坚人物,斯里瓦思塔瓦理论专家,也是早期计算机网络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他在研究中构成了北京南京之间的一个远程通信网 -- 不是今天意义上的网络,而是利用北京的一台主机,南京作远程终端接入,形成逻辑上的星型结构,却可以实现物理上远程通讯。具体技术上来说呢,就是北京这边要和南京说的,会写成一个文件放在主机里,南京那边的终端接入主机,读这个文件,就知道北京要说什么了。南京要和北京说什么同理。

      实际上这个系统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就很类似IBM基于MF的电子邮件系统了,IBM的这个系统一直用到九十年代中期。可惜我们国家当时没有那样多的钱来开发,所以这个项目后来中止了。

      南京有个才华横溢的女大学生杨LZ,也参加了这个项目,后来也被分配到科学院。但做这个项目的时候两个人没有见过面,通过这个最初级的“网络”开始了交流。

      最开始是技术的,通过终端还算说得明白,后来据说也是技术问题,但比较复杂。。。就得通信了。

      通信完了,就是。。。结婚。

      没见面?

      的确没见面。

      科学院的人多少都有点儿执著,执著的人别管多温文尔雅有时候也会作出让人觉得疯狂的事情。

      项先生是拿着杨先生的照片去接人的,这一点很多人当时都有些吃惊。地点据说是在今天微重力试验塔下面的小火车站月台。

      那条小铁路,是为科学院专门输送试验器材什么的专门修的支线,今天还在。正好从南京有一批货过来,杨先生分配到科学院,干脆当作货物押运员一块儿运来。

      当时项先生也有点儿怕不靠谱。今天很多朋友都知道网恋的感觉,项先生当时恐怕头脑发热之余,也会有点儿怕碰上个FR啥的。项先生相貌堂堂,两眼闪亮,是科学院的美男子呢。

      照片?那年头照张照片不容易,照片都修版,老萨这号的往费翔上修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两个人彼此看重的是才华和品格,相貌如何,重要么?

      项先生跟朋友们说法是 -- 豁出去了,长什么样是什么样儿吧

      结果杨先生就来了,一路上跟着试验器材不免有点儿灰头土脸的。

      可是一下火车,所有人都震了。

      王国维怎样形容李后主词呢?就是那句话吧 -- “粗头乱服,不掩国色”

      天,这是来做研究的,还是来拍电影的阿?

      杨先生不但相貌清秀,身材姣好(今天这个岁数依然不改当年风范),而且是大家闺秀,吴侬软语,真正的南方古典美人。后来走在中关村,常常被人误以为影星潘虹来要签名的!

      估计,当时项先生是有点儿晕。

      于是,两个人就成家了(或许可算是中国第一对网恋的成功者?),为科学院增加了两个正研究员,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宝宝,携手作了无数课题,至今,已经四十多年了。。。

      有意思的是,谈起当年的婚姻,杨先生似乎从来没有过“豁出去了,长什么样是什么样儿吧”这类担忧,根本就没想过项先生会不会长得对不起观众,似乎天然认为他就应该长得这样相貌堂堂。这人的相貌是小女子样儿的,为人却心宽得很,比男子汉还有担当些也如一些男同志一样经常丢三忘四。。。有趣的是后来我做ChinaEDI的项目,南京EDI中心有个女工程师杨希卉,也是这样外貌清秀骨子里马大哈的样子,难道南京的女孩子有此传统?

      慨叹,就象买车,总是第一批的质量好一样,今天的网恋,只怕没有这样好的运气了吧?

      • 家园 这位杨先生应该不是南京本地人

        南京本地方言更接近北方语系,长三角里面,感觉南京比较另类。这次在南京住了好一段时间,就觉得城市太大,人太多,四处施工,去那儿都不方便。不过话说回来,中国就是一个大工地,那儿都施工。

        [FLASH]http://www.kisssunshine.com/members/rhyme/temp/jgj.swf[/FLASH]

        如果不看字幕,大概北方的朋友应该能听得懂大概意思。

      • 家园 听萨大的故事,还捞了个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那一辈人对事业,对感情的态度确实不是我们这些晚辈可以理解的。

        据说潘承洞先生和王元先生一起做“1+3”,两人在一年里通了60多封信。而这段时间他与未婚妻只通了2封信。

        令人感慨啊!

        另外,问您一句,斯里瓦思塔瓦理论英文怎么写?概率论我多少知道一些,好像没对上号。

      • 家园 那年代的网络质量,连网恋都……

        八卦一下,小魔女知道杨希卉同志么?

      • 家园 那是。

        右二GG,空军DD,不过是那浮云啊浮云。网上看着发发花痴倒是无妨,有项先生、杨先生那样运气的,万中无一啊。

      • 家园 花这句 老萨对网络很有见地啊 呵呵

        今天的网恋,只怕没有这样好的运气了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