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李鸿章的“经验介绍”和俄大臣的“啥事没有” -- 西河伯

共:💬56 🌺4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李鸿章的“经验介绍”和俄大臣的“啥事没有”

    1896年5月,俄罗斯最末一个沙皇――年轻的尼古拉二世要举行加冕典礼。加冕典礼的筹备工作在一年之前,即1895年3月就开始进行了,并且成立了由年轻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叔父、莫斯科省省长谢尔盖大公爵任总指挥,由宫廷大臣沃隆佐夫?达什科夫、宫廷副大臣弗雷德里克斯和首席典礼官冯德?帕连担任副总指挥的筹备委员会。

     

    这样高级别的筹备队伍,十四个月的筹备时间,再加充足的经费,应该说各方面的准备都是很充分的。地点定在莫斯科(当时皇宫在圣?彼得堡),时间定在1896年5月6日至5月26日,共三周。内容有广场阅兵,有群臣朝拜,有上千人的舞会,有上万人的皇家宴请……仅节目单就有五十多页纸,各种活动应有尽有,可谓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而且对各项活动的细节都做了具体安排,比如如何给跟随皇上从彼得堡到莫斯科的军官发放给养;每项活动贵宾几点几分到位、皇帝夫妇几点几分到达;哪项活动用哪些乐队、演奏哪些颂歌、几点几分开始演奏等等,都一一做了明文规定。

    “但是,只有一个小小的细节除外。”作家卡斯维诺夫后来写道,“那就是预定于5月18日在霍顿卡广场举行的分发皇帝陛下馈赠点心的游艺大会。在诸多文件中,对日程表上这一活动的其他细节,比如所有前来参加庆贺的外国使团下午两点在位于霍顿卡广场的御用厅集合,霍顿卡广场的庆祝音乐由大音乐家萨福诺夫指挥的大交响乐团负责等等,都有明确安排,但对前来领赏的百姓如何组织、皇上赠品怎样分发,却只字未提。”

    毛病恰恰出在这一被“遗漏’’的“细节”上。后来的许多资料和书籍都对那天的情况作了详细记载和描述。据司法大臣穆拉维约夫过后写的一份内部报告,“5月18日天快亮时,霍顿卡广场上已经聚集了五十万人以上。”而又有不少资料不同意他的观点,说“不会有任何准确的统计数字,至少有一百万人,甚至有一百五十万之多。”

    托尔斯泰就曾多次写到过这个黑色的日子。据他说,从头天傍晚,来霍顿卡的人就已经川流不息,在通往广场的各条道路上人群不绝如缕。“来的不完全是老百姓,在那纷沓若潮的人群中还可以看到商贾、甚至贵族,像二十三岁的公爵夫人里纨?戈利岑娜――好奇心把她吸引到霍顿卡和工人叶梅利扬?亚戈德科夫站在一起(后来幸亏他救了她的命)。”

    高尔基也写到过一个叫克利姆?萨姆金的人,那天发生的事件强烈刺激了他的神经,以致终生都不能看见大堆聚集的人群,一看见人们拥挤在一起就有一种无可名状的、无法抑制的恐惧,浑身不停地颤抖。

    莫斯科的人们都想一睹年轻沙皇的尊容,并得到新沙皇将要馈赠的礼品――一个小纸袋里装有一块小圆白面包、一节香肠、二块蜜糖饼干、十块水果糖和五个核桃,另外还有一个印有新沙皇姓名第一个字母的搪瓷“加口冕杯”。密密实实的人群挤在一块基本只有一平方俄里的广场上。据后来存人前苏联国家档案馆的资料描述:“从早上五点开始,人群头上的热气就开始像浓雾,咫尺之间分不清面孔,甚至边上的人们都已经汗流满面。这时候中间的人要想挤出来已是不可能了,开始不断传出疲惫和虚弱的人的呻吟声。”“快到六点钟时,突然间像是听到某个凶神的命令,人群开始骚动,纷纷向外拥挤,有人被踩在了脚下,发出大声呼救,场面乱成一团。”

    托尔斯泰写到一个叫莫罗佐夫的富翁,当他被挤到一个沟壕中时,他大声喊道,谁要能救下他的命,他给谁一万八千卢布……托尔斯泰写到这里颇感困惑:“为什么不多不少,正好要给一万八千卢布呢?无论如何,这个时候他绝对不会是和人们开玩笑的……但主要的,多少钱都救不了他的命了……这是一个骤变,开始时大家兴高采烈,就像过节,后来骤变成了一场悲剧,一些人变成了被挤死的躯体……真是太可怕了!”

    很多资料描述过那个惨不忍睹的场景:“被踩死和挤死的先是些老人和妇孺,后来就不管是不是老人和妇孺了……有人拼尽全力从人缝中挤出来,衣服全撕烂了,湿淋淋的,瞪着一双凶兽般的眼睛,还没站稳,又立即倒下去……一个幸存者躺在尸体上,随即在他上面又倒下了几具尸体。”“人群在成堆的被踩死的人身上挤来拥去,场地上空一片呼喊和呻吟……有几个这样的死者,被人群从头顶上抛来抛去,但有更多的死者,由于拥挤,仍然夹在人缝中,人们由于恐惧,想尽力推开死尸,但无济于事,只不过越发加剧了拥挤而已。”“尸体就像海事的罹难者,在一片也就要死去的人的呻吟和呼救声中,一会儿在这里,一会儿在那里,漂浮在这个由无数变了形的面孔、无力拍动的手和紧握的拳头所汇成的海洋上面……而麻木不仁的早晨的太阳当空照耀,从人群中冒出的热气,宛如祭祀中的莫洛赫(莫洛赫,古代腓尼基等国宗教中的太阳神,以活烧儿童为祭品。――笔者注)的香烟,袅袅升向蔚蓝的天空……”(以上引文转引自《尼古拉二世之内幕》)

    世界近代史上最早一次也是比较有名的一次因人群拥挤造成的惨祸发生了。据沙皇政府后来公布,那天早晨共踩死、挤死一千三百八十九人。但这个数字明显被缩小了,根据当时多家报纸的记载,比较接近的事实是死亡约四千五百到四千八百人,重伤三千多人,受伤致残的有好几万人。

    此事件当天上午就震动了整个莫斯科。在这么个特殊日子发生了如此惊天惨案,当事的沙皇朝臣们不少都吓坏了,一个个胆战心惊手足无措,担心着事态的发展。人们猜想很可能皇上要下令取消一切庆祝娱乐活动,皇室人员马上离开这座正被哭声笼罩的不幸的城市,接下来调查责任人、逮捕肇事者也在所难免。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大清帝国的特命全权大使李鸿章出现在了沙俄总理大臣维特的笔下。此时李鸿章正带着一支庞大而豪华的侍从队伍专程前来参加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

    关于李鸿章的出场,维特的《回忆录》中有很有趣的描述。

    李鸿章及其随从一行驱车抵达……他走进亭子,我赶快迎上去,还没来及寒暄,他就通过翻译问我:“听说刚刚发生过一起大惨祸,伤亡了一两千人,此事可真?”我有些不悦,他怎么这么冒昧,刚上来就说这不愉快的事,就回答说,“是的,实有其事,发生了这么不幸的事情。”

    李鸿章露出很关切的神色,接着向我提出一个问题:“请问,难道你们还要将不幸事件的全部经过详细禀报皇上吗?”我一时不明白他的意思,随口答日,是的,已经向皇上禀报过了。他面带遗憾的表情,连连摇头说:“你们这里的官员在这些问题上太没有经验了,这样的事怎能照实禀报呢?皇上一旦动怒怎么办?……我当直隶总督的时候,我统辖的一个省份有次发生鼠疫,一下死了好几万人,我们却经常呈奏皇上,那里一切都顺遂。有次他甚至问起我有没有发生过什么瘟疫疾病,我照旧回答说,没有任何瘟疫,老百姓都安居乐业,称道皇上圣明着呢。他听了很是喜欢。”维特继续写道:

    这位看似威严、实际很和善的中国老人又作解释般的向我开导:“皇上嘛就是皇上,干吗一定要让他知道那么多细节?我们干嘛非要用他国家死去好几万人的坏消息无故给他增添烦恼呢?”据说李鸿章一边向维特“介绍经验”,一边还劝说此次惨案的责任人、首席典礼官冯德?帕连和其他沙俄朝臣“区区小事,一定放宽心些。”

    只此一事,中国的总理大臣就赢得了沙俄总理大臣的好感。维特评价李鸿章不仅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当时位居中国朝廷的最高职务”,而且“善体人情,乐于为人出谋划策”。

    其实,后来事态的发展,李鸿章的热心点拨完全多余了。沙俄朝臣也根本用不着为此惨案担心,就像中国总督根本用不着为死去几万人的鼠疫担心一样。实际上,尼古拉二世得知消息并不比一般莫斯科市民晚,这有他当天的日记证明:“露宿在霍顿卡广场上等待分发午餐和搪瓷杯的人群突然蜂拥到临时建筑物前,于是发生了拥挤。越挤越厉害。约有一千三百人被踩死或挤死。我在十点半钟得悉此事……这一消息给人留下一个很讨厌的印象。”

    仅是“讨厌”而已。据后来透露的资料,那天下午曾有很多人奉劝皇上取消法国大使蒙特贝洛晚间为他举办的专场舞会,万一取消不成,他本人无论如何也不应前往。也有人提出应赶快就此事件召开一次御前会议。但尼古拉二世根本就不同意这些意见,他认为根本用不着改变原订计划,法国大使的专场舞会尤其不能推辞掉。

    于是晚间舞会按时举行,皇帝夫妇准时驾临。一位西方记者对那天晚上的舞会描述道:“在各个舞厅的桌子上摆着十万朵鲜玫瑰花,芳香扑鼻。这些鲜花是为这个晚会特意从普罗旺斯订购来的。晚餐桌子上都是银质餐具,这是特意从凡尔赛宫运送来的。应邀前来的七千宾客在枝形吊灯的光照下欢歌醉舞、畅饮醉乐。就在他们寻欢作乐的那几个钟头,霍顿卡广场上的救火队员和士兵正在举着提灯收尸,不停地忙碌着。”“成千盏枝形吊灯的光,照射在花带上和喷泉的水珠丝上,大家都在欢乐,处处是一片幸福的欢笑声……这群显贵们白天看了一天的死尸,一堆堆被太阳晒着的死尸,现在在舞会上翩翩起舞,组成一个个圆圈,慢慢地往皇帝皇后跳卡德里尔舞的中心靠拢……”

    亲历过此事件的美国作家罗伯特?因格尔索也写到过他的感受:“眼望着这些加冕庆祝行列、游艺和舞会的极度奢靡,我不禁想起那些穷困的农夫,那些疲惫的、半饥半饱的劳动者,那些被鞭子打得皮开肉绽的脊背,那些像牲畜一样被赶往西伯利亚地狱的人群,那些身心全属于沙皇的无知的民众。”作家感叹道:“不论是宏亮的钟声,还是号角声,都无法盖过民众的呻吟声……”

    皇上有了这份好心情,对这桩震动了全世界的惊天惨案的处理也就可想而知了。典礼还没有结束,就给这次加冕典礼的总指挥、筹委会主任、莫斯科省省长、年轻沙皇的叔公、被莫斯科百姓认为是这次惨祸元凶因而被称为“霍顿卡公爵”的谢尔盖颁发了一道圣旨:“对您出色的筹备和主持如此盛大的庆祝活动深表感谢”。典礼结束的第三天,即5月28日,谢尔盖大公爵又接到一道圣旨:鉴于他在加冕典礼全过程中表现出的指挥调度能力及其功劳,他被任命兼任莫斯科军区司令。

    当然,对这“一场沉痛的灾难”(意思就是说,这是一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意外的自然灾害,比如像地震、洪水和暴风雪什么的)也不是没进行一点调查和处分。那是对谢尔盖大公爵主管下的各部门。尼古拉二世下令对“没有及时采取疏散民众的必要措施’’的有关部门和人员要进行严惩。经研究,枢密院派出了以专门负责侦察大要案的侦察员凯泽尔为主的调查小组。为使调查小组认真负责而又调查准确,又委派庆典筹委会负责人、副总指挥之一、首席典礼官冯德?帕连担任调查监督员。

    调查结果当然是所有人预料之中的。首席典礼官冯德?帕连在自己对自己进行了一丝不苟的调查之后,始终没有发现自己有任何失职的地方。他给皇上打报告说,从圣彼得堡来莫斯科的宫廷部的所有官员,当然包括他自己在内,对那天的游艺活动仅仅负责“指挥分发皇上的礼物”,而场地秩序理应是由莫斯科警察局负责的。

    莫斯科警察局长弗拉索夫斯基赶快写报告辩解,称“广场上负责指挥的一直是宫廷部,游艺活动的一切都由他们安排,包括装礼品袋。莫斯科警察局同所有这些筹备工作毫不相干。”警察局只是“负责场地四周边缘地方的治安,不发生事故。而四周这些地方确实一切正常。”

    凯泽尔倒是写了厚厚一沓《霍顿卡骚动事故调查记录》,还壮着胆含混不清地提了几个人的名字,但此文件从上交那天就封存在了谢尔盖省长府的办公室抽屉里,再没有人看到过。

    无论怎样,结论最终还是做出了:莫斯科警察局局长是唯一肇事者。又有人替他求情,除了那天的游艺活动,其他庆典活动的秩序还是维持得很好的。又协调了一段时间,最后决定给予他“撤消局长职务,发给每年三千卢布终身抚恤”的“严厉惩处”。

    皇太后目睹过那幕惨剧,她为这次灾难“深感不安,心里牵挂着躺在医院里的重伤号”,让人给送去了一些葡萄酒以示慰问。人人都知道那是宴会上喝剩下没法处理的。尼古拉二世也说自己是“亲民爱民”的,先是决定为每个遭难家庭发放一千卢布抚恤金,不过在了解到不是一千而是将近五千人时,又因“没人提醒…‘忘记”了这一成命。后来又想出个好主意,用加限制条件的办法,把数目降到了五十至一百卢布,还规定有些家庭没有。朝廷为此总共从国库拨出九万卢布,包括谢尔盖大公爵在内的莫斯科的官员又从中弄走一万五千卢布,说是用于支付埋葬费和其他费用。

    而加冕典礼本身花费的数目是整整一个亿,是那一年全俄国教育经费的两倍。

    据说,李鸿章离开后还惦念着这件事。维特还曾托人捎信给李鸿章,除对他的“介绍经验’’深表谢意外,还特意告知:“其实啥事没有”。当然,后来这事在很多资料上都没有记载,真实性不好考证。

    到这里文章本该结束了,不过笔者还想加上与本文主旨关系不大的一笔:那年底,向有记日记习惯的沙皇尼古拉二世在日记中写道:“愿上帝保佑,在即将来临的1897年,能像今年一样国泰民安,万事吉祥。”

    贾庆军

    (来源:博览群书)

    注:此事件史称“霍登惨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896年6月,李鸿章与俾斯麦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醇酒醉影来这李鸿章借建北洋水师与搞洋务运动之机培植私人势力早就是

      公认的了,你可查查关于北洋水师的史料。我就不多说了,打字累,有些资料没现成的电子文档。你别一说就要数据,我也搞研究,知道数据的重要,但有的时代对于资料的采取根本不重视,你要类似于统计局的资料数据,那是没有的。日本一些人就爱玩这招,要中国提供南京大屠杀受难人数的准确数字,错一点都不行,当时那样的情况,谁能一一去数作统计?只要中国提供的数字有一点问题,他们就认为南京大屠杀是伪造的,你也这样做,你也是认为南京大屠杀是伪造的?

      认真看,别乱回复,我不想多跟你说了,你以为打字不累,再说万一哪句让版主不爽了,又开始动用手里的权力就麻烦了,听说版主大都水军出身,这能力嘛,让人不敢期待。

      建设国防当然不是为了打仗,打仗只是手段,目的是保国家主权与领土的完整,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好,但当时日本都欺负到头上来了,还能躲?同样是在维新,启动时间也差不多,中国条件要优越得多,日本欺负到中国头上了,为什么要躲?这时不还击,以前花钱建设海军是为了什么?李鸿章此时避战当然算怯敌,打败了当然算误国。

      好比你家请一保镖,每月付以高薪,尽你家可能让他大吃大喝,目的是让他强壮点,有事时好保卫你家人的财产与人身安全,一天有人打上门来,要求你家将东院的房子让给他,还要你拿钱出来慰劳他,因为他打到你家累到他了,这时你不希望你的保镖出来打退他?他这时说他还没准备好,为人处世和为贵,退一步海阔天空,主张满足对方的要求,还主动去和对方谈判,结果是对方降低了要求,东边的院子只要一半,钱可是一分不少,保镖回来向你请功,认为他为你家立了大功,你会怎样对待这保镖?

      至于美国炸南大使馆,若中国是与美国几乎同时开始建设近现代工业,军队实力从装备上来说不相上下,甚至还要略胜一筹,当然要打,但实际情况却是中国是一五期间才进入工业社会,实力与美国差得太远,且美国只是炸了我驻外使馆,按国际法那里算中国领土,但毕竟不为中国的本土,且当时也确有误炸的可能,美国事后也作了道歉,中国也不算太丢人,所以见好就收,继续建设国家,有朝一日这一切美国政府都是要还的,只怕那时你们这帮人可能又要跳出来叫中国侵略了。

      李鸿章当然不可能当袁世凯,难道要推翻清廷就是要当袁世凯?孙大元帅当没当袁世凯呢?

      总的说,你反击得十分无力,内容苍白得很,且东拉西扯,像是喝高了,不回答你,你恐怕认为自己是对的,会在错误的路上越滑越远,为了你的将来,我还是打了这么多字,累,请不辜负我对你的期望,认真学习,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有空多到春秋战国网站看看贴子,那里好贴子不少。

      • 家园 我都知道你指的是谁

        不外乎:

        丁汝昌是陆军转来得.

        刘步蟾是大烟鬼.

        方伯谦未打先逃.

        继而问,为何不让邓世昌当海军提督?

        你这个搞研究的文化人能不能举出些具体实例,让我这个世界观有问题得人开开眼界?

        [/QUOTE]鸿章借建北洋水师与搞洋务运动之机培植私人势力[QUOTE]

        • 家园 看看你们都说了些什么?清朝与日本几乎同时开始搞洋务,清朝

          优势明显,为什么最后败于日本?哦,做事的时候是李鸿章等人,好处也是他们的,事不济就将责任全推到上面,这不对吧?不是说上面一点责任没有,但通观整个洋务运动与甲午战争,李鸿章表现得不行是公认的,现在一帮子糊涂文人为了争出位,不惜否定一切,引得一帮人跟着起哄,我实在不想多说,自己多看书,不要只看文摘,人家嚼过的再捡来吃没意思,就说这么多了,打字累。

          • 家园 我让你举出实例,你别扯那么多

            [/QUOTE]优势明显,为什么最后败于日本?[QUOTE]

            优势哪里明显了,你给说说?

            [/QUOTE]哦,做事的时候是李鸿章等人,好处也是他们的,事不济就将责任全推到上面,这不对吧?[QUOTE]

            谁推给上面了?你指的上面是谁?

            [/QUOTE]不是说上面一点责任没有,但通观整个洋务运动与甲午战争,李鸿章表现得不行是公认的,

            [QUOTE]

            再问一次,谁是公?

            [/QUOTE]现在一帮子糊涂文人为了争出位,不惜否定一切,[QUOTE]

            谁否定一切,你有啥证据?

            [/QUOTE]引得一帮人跟着起哄,我实在不想多说,自己多看书,不要只看文摘,人家嚼过的再捡来吃没意思,就说这么多了,打字累。[QUOTE]

            谁只看文摘,你怎么知道我只看文摘?你让我看什么书?推荐几本.

      • 家园 老实说,你对这段历史一点都不了解

        和你观点不一样,就是我得世界观有问题了?还为了我得将来,你以为你是救世主?就你对北洋水师的了解,还让我去查史料?贻笑大方.

        [/QUOTE]李鸿章借建北洋水师与搞洋务运动之机培植私人势力,以至误国,公认的了[QUOTE]

        谁是公?老实说,你对这段历史一点都不了解,还一点不谦虚,可笑.

      • 家园 不见得吧

        主人请保镖固然是想保镖顶用,但要是强盗来了,主人先吓破了胆,恐怕一味地埋怨保镖也不对。当然,败军之将无以言勇,但是那些战争临头时袖手旁观的人就有以言勇吗?

        腐朽的大清国和新兴的日本国难道差的不远吗?也许大清国也觉得只要和平稳定的大环境保住了,天朝这么大面积,台澎毕竟只是大陆外的小岛,而且日本事后也停止了进军,中国也不算太丢人,所以见好就收,继续建设国家,有朝一日,这一切日本政府都是要还的……

        讲理就讲理嘛,连带着教训别人就不厚道了——除非你亲身经历了这一切。

        • 家园 驻外国大使馆与台湾岛的地位可不一样,难道你认为台湾可以放弃?

          驻外使馆虽说也算中国领土,但只是法理上的,两国绝交就不是中国领土了。台湾不一样,无论如何都是中国的。

          平时做事是你们,有好处也是你们的,事不济了就将责任推到上面,这不对吧?不是说上面没责任,但你一推六二五,有点不负责吧?

          西方对李大人的评价是有点好,但我们也要看看是为了什么。要是我的竞争对手公司里有一人见天给老板出馊主意,时不时给我送钱,我叫他东方杰克·韦尔奇,东方凯撒都可以,对这些宝贝,简直让人爱死了,我肯定尊敬他,他就是我的衣食父母。

          就这么多了,不想说了,打字累。仔细体会,再不你叫版主封了我。

          • 家园 呵呵,太有意思了

            两国绝交使馆就不算领土了,主权放弃台湾也就不是中国的了。双重逻辑是要不得的。

            做事的是李鸿章们,好处可不只是李鸿章的吧?大清国没有好处么?你当老板的是软蛋,怪我当职员的腰杆不硬,太理直气壮了吧?

            对手的好评,既可以是对汉奸的,也可以是因为惺惺相惜,到底是什么,恐怕还要看事实,而不是主观臆断。

            嫌打字累,就去A4U玩去,用不着你打什么字。就你那点话,三分钟不会就体会的犯恶心。我可不封你,留着你当个典型,和1000块配配对也不错呀。

            • 家园 你都在说什么呀?谁主动放弃台湾?你这水平可能也就只能当个校尉

              了,请个学历史或中文的中立人士来看看我们讨论过程,是非自然清楚了

            • 家园 大家来看,票姚校尉骂人了。他要让我与王千源配对。这样的人不封怎么

              说到我的水平,大家可以拿我与他在本主题贴里的讨论请教任何一个中立的中文或历史学者,看看是谁对

              当然了,还可以搜搜我的贴子

              两国绝交了,大使馆自然要撤去,还能算法理上的领土?搞洋务得好处最多的可是李鸿章,你要数据,没有,但你可以查查李鸿章在各处的房产与其亲友的发迹过程。身为国家重臣

              长期参预国家大事,在其任内国家丧权辱国,责任是推不掉的,自己查查史料,一说要与日本开战,看看谁先下软蛋

              对手的评价当然有可能是你说的那样喽,只是我们看看李大人与洋人交锋的历史,什么时候让洋人吃过亏 什么时候让洋人没得过手 惺惺相惜说的是两人互相尊重爱惜对方的某方面能力或经历,李鸿章有什么让洋人尊重爱惜的 恐怕只有一点,就是不断误国卖国仍然官运亨通,李大人拥有这样的好上级不是每个人都能享有的“福气”。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