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国早期计算机研制中的一些小故事 引子 -- 萨苏

共:💬417 🌺269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小萨

      你真的很厉害,不过姐姐我欣赏你。姐姐发的贴,貌似你可以看,也该有个回复。知道你很忙,可是我也不是闲人,39军都联系好了,看你和尹哥什么时候有时间,我在尽力安排吧。

      • 小萨
        家园 小萨,哈哈

        小萨,我前两天去北京,去了圆明园里的单向街书店,真是不错的地方。下次你回北京去那开个露天茶馆说场书吧,你白活,我弄个大炉子给大家伙儿烧水。

      • 小萨
        家园 现在在日本呢

        这几天是处理家中的事情,争取我们尽早在北京会合。见到老尹替我问候,大家说说话的快乐,我得有机会飞回去,才能享受,那种嫉妒啊,可是说都说不出来的.

        • 家园 啥时候回北京提前预告一下

          家里人都很喜欢您的书,正等着您回来签名凑齐呢。问小魔女和小小魔女好。

    • 家园 【原创】五.仿制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和法国的技术交流胎死腹中之后,进行微型电子计算机(当时统称台式机)研究的“长城工程”也面临着无以为继的危险。

      不干行不行?

      答案是 -- 不行。从民用的角度讲,急需计算机的企事业单位不在少数,但现有大型机的费用让他们无力问津;从军用的角度讲,假如北疆的边防雷达站需要计算机帮助计算某个不明飞行物的轨迹,现有大型机的数量不足,使用条件也无法满足需要。

      至于从国外进口微机,有钱都没地方儿花 – 那个时候科研单位连研制的样机都进不来,更不要说为军用民用成批进口了。

      迫在眉睫,白天批斗晚上干活,也得干。

      雷达站这个是真有其事,事实上当时要测定的是苏联穿越我国东北上空的间谍气球。长城203定型的时候,为了确认其能够在北疆使用,军方有一个要求是零下XX度条件下要能连续工作X个小时(还有一个要求是零上XX度下有同样的连续工作时间,那是为了在海南岛使用提出的)。父亲在我小的时候经常要半夜才能回来,具体来说,就是为了处理这个问题。

      最困难的地方就是没有设计思路。按照原有大型机的方式搞,也未必搞不出来,但明摆着是落后的,恐龙再小巧也是恐龙,一样逃不过白垩纪的大灾难,技术指标肯定也达不到要求。他们手中也有一些国外公开发表的论文,虽然无法窥视其核心技术,但从掌握的技术材料来看,当时国外的微机并不是按照这个思路来的,明显已经另辟蹊径。认识到这一点,院里为“长城工程”制订的计划是 -- 先仿制,再改进。

      仿制的对象,最初选定了气象局使用的英制计算机,因为“无可替换”而被迫放弃。山穷水尽之时忽然听说本所另一个科室曾进口了一台意大利计算机,目的是完成某个科研任务,现在任务完成,机器也就成了闲置设备。

      说起这台机器还有点儿来历。它是意大利奥里沃地公司的产品。这个公司也是欧洲计算机研制的先驱之一,但由于计算机研制投入的资金过多,导致资金链断裂,这个公司到六十年代前期已经濒临破产。由奥里沃地的情况也可看出计算机的确是一个虽然高产出,也需要高投入的行业。正是由于资金短缺,奥里沃地的老板与当时对西方敌意深重的中国做起了买卖,并巧妙地帮助中国摆脱了巴统组织(对,那个时代就有巴统组织,连名儿都如假包换)对这笔交易的质疑。这台计算机就是这笔交易的一部分。

      简直是瞌睡送来个枕头阿!

      萨爹他们理直气壮地跟所里提了申请,小心翼翼地把这台机器弄了回来,临走,还不忘告诉人家 – 这可不是借阿。

      废话,拿来就大卸八块儿给凌迟了,当然不是借,借了就没准备还。好在兄弟部门都对他们表示理解,

      尽管如此,拿了一台样机就想仿制计算机,还是有如天方夜谭。

      这仿制,倒是我们的长项,在国门没有打开的日子里,大到驱逐舰,小到气门芯,中国科研人员算是把仿制的本事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空军的歼-7战斗机就是仿制的,按照苏联卖给咱们的米格21全尺寸测绘,一个部件都不改地仿,工作原理并没有完全搞明白居然就给仿成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仿制成功的歼-7第一个型号 – 歼七-J,虽然它还不完善,但代表了中国正式拥有自行制造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的能力,不知底细的潜在对手因此受到的威慑,就是歼-7的价值

      不过,这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1961年刘亚楼与苏联签订了引进米格21的合同,毕竟获得了部分技术材料,特别是材料强度和加工工艺部分的资料,否则,单凭外观你怎么能判断某一个部件的强度要求,和它用什么样的热处理工艺呢?同样的一个连接件,用不同的材料,那机械性能可能大相径庭。即便如此,由于米格21早期型号设计上的固有缺陷,仿造成功的歼-7还曾经发生过多次机毁人亡的重大事故。说来,还是仿制的过程过于仓促了,如果能够吃透它的设计,或许这些血的代价,并非不能避免。

      七十年代,我们曾经通过北非某国拿到了苏联第三代喷气式战斗机米格-23(记得好像是第一代米格15对F-86,一代半米格19对F-100,二代米格21对F-104,三代米格23对F-4,不过F-104和F-4好像差距并不大)但最终对它没有仿制。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技术材料,其变后掠翼的盒梁加工工艺我们并不掌握,没法在不超重的条件下制造出同样强度的设备来。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看完米格-23的飞行表演(当时北非某国是配了飞行员和维修工程师来的)和座舱布局,空七师的某位老总大为怀疑,认为这东西名不副实,硬说拿歼-6就能把它打下来。

      这话说出来可是有点儿大逆不道,因为米格-23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几种变后掠翼战斗机,空中机翼换个角度就能获得完全不同的气动性能,而且无论火控还是续航力,都远在歼-7之上,你。。。能用歼-6就把它打下来?!

      幸好当时空军副司令员曹里怀中将也是个懂业务的,知道米格-23翅膀变个形状要飞行员七个动作以后,也对它是不是象期待的那样先进半信半疑 – 想想曹司令员用湖南话说 – “七个?作完了怕不让后面的给打成筛子了?”

      于是组织了七次空中对抗 – 那个年代没有飞行模拟器,要比划就得真刀真枪的来。

      第一次, 打了个平手,以后每次都是中国飞行员把对方“打下来”,那位北非飞行员快赶上有九条命的猫了。

      无独有偶,美国第三代战斗机的典范F-4鬼怪式,在越南战场上,也屡次被第二代战斗机米格-21打下来。

      说起来窍门也没什么,第一空七师是解放军的“空中近卫军”,首都卫戍师,飞行员都是八大金刚这个级别的,实战能力不是飞行表演出身的北非飞行员可比,第二抓住米格-23机身大,目标大,动作反应慢的弱点,专门靠近了缠斗,面对一打起来就撒石灰,揪辫子的小个子歼-6,米格23如何不败?

      结果。。。自然对要求“不惜一切代价”仿制的那一派,造成了重大的心理伤害和动力伤害。

      这些是在机场听地面车辆部一位老大讲的,这位科长到民航前是空七师的一个领航主任,和曹司令员一起吃过大锅饭的角色。

      如果和法国作技术合作,那中科院仿制微型计算机的过程大约也就和仿造歼-7差不多,现在用意大利的,手头只有用户手册,根本没有技术材料,这仿制的难度可就太大了。

      不说计算机的核心部分根本就不是测绘这一类手段能解决的,单说这台机器就此一台,谁也不敢把每一个部件都砸开看看,就足以让人抓狂了。

      没有技术资料,怎么仿?

      幸好此时有一个人站了出来,这个人,就是老六室的室主任夏启胜先生。

      [待续]

      • 家园 送花得宝,人品爆发呀。

        老萨,凤凰的窦文涛在节目里说你是北京的侃爷,还引用了你讲的那个招专业摔跤运动员进部队,对付珍宝岛老毛子的故事,讲的是眉飞色舞,可惜没说是那本书。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响啦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送花得怪宝

        这个花送过去可是费了牛劲了,Firefox沉思了有半分多钟,最后给了一个这个:

        HTTP/1.1 200 OK Date: Tue, 17 Mar 2009 02:01:25 GMT Server: Apache Set-Cookie: cchome=Fc3RDcMwCAXAhfwBDzD2NAjbYbFOUHWL7FQpyi1wAKjH%2Ff197n%2FspKNj6VQtXrV8im6%2FlGcXTrUQlu5hBLqOWFGCTU2W50YRjZ2VPIMhDjMMbzwaNQq8zQM%3D; expires=Tue, 24-Mar-2009 02:01:27 GMT; path=/ Set-Cookie: ccTitle=%B9%A4%BE%DF-%20%CE%F7%CE%F7%BA%D3%20 Set-Cookie: ccCSS=0 Set-Cookie: ccZLT=1 Set-Cookie: ccScript= Content-Length: 223 Connection: close Content-Type: text/html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难道这个是个假冒伪劣的通宝不成?

      • 家园 开心啊!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 家园 八十年代初期都还仿过法国的布尔小型机,不过没有

        PDP的影响大,DJS-130是仿NOVA的,南京还仿过苹果2(够时髦的:),中文叫紫金2,后来这些技术都被PC冲垮光了:)

      • 家园 最喜欢的一句话:

        面对一打起来就撒石灰,揪辫子的小个子歼-6,米格23如何不败?

        笑死。

      • 家园 对"气象局使用的英制计算机"比较感兴趣

        这“气象局使用的英制计算机”是什么的干活

        没有第一手资料,仅能做做网络搜索

        发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气象系统电子计算机应用相关的报道很少

        早期明确提到的是1959年104机

        张效祥:要有自己的计算机事业

        该机是在仿制前苏联БЭСМ-Ⅱ计算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的,于1959年4月底安装调试完毕,并完成了第一个课题——“五一”天气预报数值运算,向国庆十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对应具体气象方面的工作,先行者是顾震潮等人(见中科院大气所<顾震潮同志的几个小故事>)

        之后二十年,能搜索到的就三句话

        外链出处

        1965年春,国家气象局开始发布正压500百帕预报。1969年,资料处理、客观分析和预报的自动化方案初步试验成功。1973年,开始用原始方程三层模式制作预报。

        具体细节很不详

        再之后能找到比较详细的新闻,是从1978年引进日立M-170和M-160开始的,号称“我国气象部门首次引进国外先进的计算机系统”

        国家气象中心信息化进程的回顾

        为了实现我国气象通信的自动化,国家气象中心1978年从日本日立公司引进了一台M-170和两台M-160计算机。这是我国气象部门首次引进国外先进的计算机系统,也是当时国内最高速的大型计算机系统。这三台机器构成“北京气象枢纽”——BQS系统,于1980年投入正式业务运行,使当时北京气象通信枢纽一跃成为世界气象组织全球电信系统(GTS)上技术领先的通信枢纽之一。

        也才提到“我国第一个短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

        在1978年引进的BQS系统中,有一台每秒100万次计算的M-170计算机。这台当时的高性能计算机承担了我国第一个短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B模式的计算任务。

        至于第一个中期数值模式,那更是n年以后的事了

        不知河里有没有比较了解那段历史的来解说解说六七十年代的故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