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金融杀手 作者:Robert Slater 黄铮译 -- foundera

共:💬33 🌺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金融杀手 作者:Robert Slater 黄铮译

    索罗斯来了

    泰国首都曼谷在17世纪时还是一个不大的渔村,如今却“女大十八变”,已经发展成为

    一个美丽多姿的现代化大部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

    起初,随着香港地区回归中国的日期不断临近,泰国政府的高级官员们便有点按捺不住

    内心的喜悦,言谈举止之间透露着大捞一把的意味。中国要收回香港,哈哈!亚洲金融中心

    的地位恐怕就要非曼谷莫属了。

    一夜之间,泰国政府宣布给以往加以管制的金融松绑,泰国货币泰株紧紧追随美元。

    泰国货币汇率稳定!

    外国投资大量进入泰国!

    泰国!

    泰国!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泰国!企业界陶醉了,金融界陶醉了,人们陶醉了!

    然而,就在泰国人梦景绵绵,满怀喜悦之时,一只巨大而又无形的手伸了过来……

    自1997年年初以来,在泰国的全融炒作者中就逐渐弥漫出了一种不祥之兆,谁也说不

    清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只是感觉到心中有着众多的恐慌。

    一些人悄悄地退缩了,但是,更多的人却在为泰国经济祝福。

    2月初,一股浪潮涌了过来,引起了金融界少许的震动,在股市交易场所,一直被看好

    的泰国货币铢转眼成了抛售的对象。时光流逝,泰国竟破天荒地出现了几家金融机构相互挤

    提的事件。

    善于安慰自己的泰国人很快地渡过了难关,尽管被证明这只是心理上的。

    5月中旬,泰国金融市场上险象环生。官员们歇斯底里,惊恐万状,他们看到的是最可

    怕的幻影:国际外汇投机资金在一股无形力量的驱使下,再度对泰铢发起了冲击。他们就像

    一支军队,号令统一,大量抛空泰铢,企图迫使泰国货币贬值,以从中牟取巨额利润。5月

    14日和15日两天,泰铢兑美元汇率大幅下跌,泰国股票指数由年初1200余点狂泄至551

    点。泰国全国上下顿时乱成一片,虽然泰国中央银行在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金融机构的全力

    配合下,对外汇市场进行联合干预,使泰铢汇率暂时稳定了下来,但泰国已遭受重创,外汇

    储备大幅下降。

    善良的人们终于松了一口气,想当然地认为暴风雨已经过去。重建家园的时候到了。

    然而,货币金融危机给泰国带来的伤痛毕竟一时难以治愈。政府官员的心里又在盘算着

    新的大跃进,他们不愿自白错过在他们看来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在国内经济形势难以迅速扭

    转的情况下,为减轻维持泰株汇率的沉重负担,刺激泰国式的外向型经济,泰国政府又连出

    新招。

    7月2日,泰国宣布,改变维系了13年的主要与美元挂钧的一揽子货币联系汇率制,

    对泰铢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该消息一经传出,国际金融界顿时又是一阵骚动,在大洋彼岸,弹冠相庆者众。当日泰

    铢对美元汇率即下跌18%。在实行浮动汇率制后的一个多月中,泰铢对美元汇率一直呈现跌

    势,大有一撅不振之兆。

    泰国经济已危若累卵,急得直如热锅之蚁的泰国中央银行手忙脚乱地分别在7月14

    日、23日和24日.当泰铢汇率跌至1美元兑29.75、3250和32.63铢的紧要关头时,对市

    场进行了最后孤注一掷的干预。

    泰铢汇率跌至32铢的水平,就意味着泰铢贬值25%。

    当泰国人一大早醒来才发现,他们在一天之内居然变穷了许多,货币泰铢眨眼间就失去

    了1/5的国际购买力。许多人失声痛哭,一些人甚至就此归西。

    人们惊恐地瞪大了眼晴,隐约感觉到正有一只看不见、摸不着的手在主宰着他们的命

    运:投机活动使泰国金融业在大约300亿美元坏账的重压下苦苦挣扎,泰国中央银行曾融资

    150亿美元的巨款试图力挽狂澜,将泰国的这条根留住,却不料被那只黑手卷走了40亿美

    元。泰国人无不谈此色变,形容如同刮了一场热带风暴,作为经济血脉的金融剧烈波动牵动

    了所有人的心。

    曼谷的夕隆大街号称泰国的“华尔街”,近一公里的大街两边银行大楼连成一片盘谷、

    亚洲、大城、泰京等泰国银行大厦前的喷泉哗哗地射出水花,象征着昔日的荣华富贵滚滚财

    源。尽管这些大厦外观元甚变化,但纽约标准普尔评级公司正发出类似于讣告的文告,将泰

    国8家大金融企业列入因呆账而需要特别观察的公司名单,这等于宣判了这些机构的死缓。

    不得已,泰国政府宣布暂关闭50多家金融机构。

    泰国货币一泄千里,吓坏了全国所有的民众,仿佛世界的未日就要来临。全国各地的银

    行门前都排起了长队,人们将能提走的财物都全部提走。各大商店、网点的门厅都被潮水般

    涌来的购物者塞得水泄不通,人们在利用手中的货币抢购所能买着的一切东西,从大米到洗

    衣粉,从手纸到妇女的内裤。

    泰市大幅贬值犹如巨石击水,在整个东南亚外汇市场掀起了涛天巨浪,而那只贪得无厌

    的巨手又相继把其他国家的货币套作投机的对象。这就像是一起有预谋的集体屠杀事件,当

    一个人被击倒之后,很快就会轮上第二个、第三个……

    于是,菲律宾比索、印尼卢比(即印尼盾)和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在7月11日以后实

    行浮动汇率制,心惊胆战地等待着可能落下的那一只黑色巨掌。甚至于连一向坚挺的新加坡

    元和港市也未能幸免,各国货币一路下滑,兑美元比率纷纷创出近年来的最低点。

    8月11日,泰国政府决定接受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起的紧急救援计划,取消双重外

    汇市场,不料,这一消息再度对东南亚各国货币形成了新的冲击。

    由于印尼卢比汇率过去一直被高估,因而从7月中旬以来,总是受到某种神秘投机资金

    的冲击。尽管在7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放宽卢比汇率,允许波动幅度至12%,但仍未能

    摆脱外界投机浪潮的冲击。8月14日,印尼中央银行不得已宣布取消卢比汇率的波动幅度

    限制,允许卢比自由浮动。卢比汇率就如同开闸之水,从前一口的1美元兑2637.5卢比狂

    泄至2787.5卢比,15日再跌至l:2960 卢比的历史最低点。

    受印尼卢比大幅下跌的影响,马来西亚林吉特在14日即从1美元兑2.5林吉特下跌至

    2.765林吉特,15日再跌至2.825林吉特的低迷之点。同时,印尼和马来西亚股市连续下

    跌,印尼中央银行采取了提高短期利率的措施支持卢比汇价。15日,港元兑汇率再度扯高

    至7.75:l的心理关口,隔夜同业拆息升高到9厘,一个月拆息最高至9.5厘。香港股市

    15日收市急跌400。83点,跌至16006点。

    黑手,一只元形而又可怕的黑手。它在东南亚四处游荡,幽灵般地出没于各国金融与决

    策机构内外,贪得无厌,还想再捞一笔。

    截止到8月中下旬,菲律宾比索已贬值11%,印尼卢比贬值8% ,马来西亚林吉特贬值

    5%,新加坡元贬值1.5%,港市汇率一度跌至1美元兑7.7520的低点。各国损失的财富

    累计相加达数百亿美元之巨。

    那么,究竟谁是那只黑手呢?

    东南亚人愤怒了,马哈蒂尔愤怒了。

    1997年7月26日,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在研究有关东盟与美国就地区安全问题进行

    讲座一事的会议之外.指名道姓地诅咒着一个人的名字:乔治?索罗斯。

    马哈蒂尔厉声责骂这名美国人暗中操纵了东南亚的金融危机,从而使当地的货币贬值,

    其目的是要对东南亚国家进行惩罚。因为这些国家已将由军政府领导的缅甸接纳为东盟成员

    国。

    乔治?索罗斯终于站出来说话了。

    7月25日.索罗斯承认,他曾试图说服马来西亚和泰国不要让缅甸加入东盟,但是否

    认通过操纵货币投机对这些国家施压,并说,“我们不可能把缅甸的自由的事业作为货币投

    机的借口”。

    其实,对索罗斯多少有所了解的人都大可不必相信索罗斯的片面之辞,他是做得出来

    的。

    这个人既是一位金融天才,又是一位自诩具有思想的人。

    索罗斯来了,他终于来了,来到了我们每一位亚洲人的身边。

    小心,看住你的钱包!

    索罗斯究竟为何方神仙呢?

    • 家园 第一章 How do you do 索罗斯

      第一章 How do you do 索罗斯

      真正的爱好是为别人花钱

      第一节 索罗斯,一个捣蛋鬼

      一个人倚仗自己的资金来对付整个国家及其货币营运,并获得了成功,此人就是66岁

      的亿万富翁乔治?索罗斯。这个国家是泰国,它的货币是铢。

      现在是不是又要故伎重演呢?像索罗斯这样的人是怎样作好准备来冲击泰铢的呢?他如

      何从铢中获得几十亿美元的利润呢?他需要耐心、一大笔钱(索罗斯可操纵150亿马克基

      金)和一次经济危机(就像泰国现在的危机)。

      泰国这头小老虎受了伤。此时“国际金融界的坏孩子”出动了,索罗斯的做法非常简

      单:他只是散布谣言。他的话对全世界投机倒把分子就是金科玉律。谎话在全世界不胫而

      走。

      6月刀日的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写道:“像索罗斯这样的大投机家不排除使锑贬值2O

      个或者更多个百分点的可能性。”

      这是对铢宣判了死刑。现在世界各地的投机家都知道这一点:卖掉铢,卖掉泰国股票。

      而泰国政府却无能为力。最后胁出路是:它在7月2日放开泰铢的汇价(过去是同美元

      挂钩),其后果是泰铢自由下落。1美元可以买30泰铢(此前是近20铢)。

      索罗斯现在正等待泰国铢跌到最低点,然后便大量买进泰铢和泰国股票。全世界的投机

      倒把分子都在等待索罗斯发出信号。他一购买,大家都跟着购买,泰铢和股票也跟着上涨。

      行市上升,交易所的交易赢利便滚滚流入他的私囊。他不顾交易所投机家的大忌,奋力与中

      央银行对抗并且又一次得手。

      作为股市天才的索罗斯

      “下一次金融危机肯定会到来。问题只在于什么时间。”这是乔治?索罗斯不久前在纽

      约宣布的。他以自己数十亿计的资金作赌注来对付泰国铢,在危机四伏的泰国火上加油的他

      袖手冷眼,沉默不语。索罗斯量子基金会的经理斯但菜?德鲁肯米勒,在1997年7月泰国

      中央银行宣告屈服之后喜形于色,他眉飞色舞地承认:“我们赢利了。”

      其实,索罗斯闻名于世是在1992年,当时英格兰银行不得不向这位原匈牙利人俯首称

      臣。通过货币投机,索罗斯在使他的投资者的财富增加的同时,也为自己聚集了之亿美元以

      上的私人财产。索罗斯正慷慨地把这些钱花出去。他是美国,可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慈眷

      家。他设立的基金会即开放社会研究所在全世界有50多家分支机构,雇员超过l000人。

      这位1930年出生的大投机家早在1989年就已经从日常交易中抽身引退。只有在采取向

      英镑或泰国铢进攻这样的大行动时,他才会积极参与。在这种行动中,没有人愿意放弃利用

      这位老人的辨别力。

      作为业余哲学家的索罗斯

      尽管完全有财力享受世界上的各种奢华,但乔治?索罗斯对此却很少有兴趣,自己的生

      活十分简朴。他真正的爱好是为别人花钱。如果对某个慈善项目感兴趣,索罗斯就会慷慨地

      向其提供资助,为此他可在一天之内掏出1亿美元。只有一件事索罗斯是一个子儿也不掏

      的:有关犹太人的项目。“我保持中立。”这位生于匈牙利的犹大人如是说。

      索罗斯想拯救整个世界。这位金融投机商承认,他有时把自己视作一个神。无论如何,

      这名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所做的善事是不容抹杀的。例如,他捐献了5000万美元以上的资

      金,用以在受战争破坏的波黑采取援助措施和在萨拉热窝建造一个紧急供水系统。为了防止

      俄罗斯科学家在苏联解体之后为中东的独裁者服务,索罗斯承担了他们中将近1/3的人的

      年薪。

      索罗斯对世界进行改良的愿望与他个人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但是,这位业余哲学家却不

      能容忍世人以一种完全扭曲的理论来解释他的善行。索罗斯认为,元节制的资本主义已成为

      自由人类最大的威胁。他说:“我只能一再对盲目信任市场的魔力发出警告。”“市场中留

      有投机的空间是各国政府的错误。”

      对索罗斯影响最大的是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索罗斯在伦敦经济学院学习时听过他

      的课。波普尔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一书为索罗斯向世界专制政权宣战提供了合适的理论

      依据。索罗斯亲身经历过独栽政体的暴政。在纳粹占领匈牙利时期,当时还是一名犹太儿童

      的索罗斯曾被父亲用篡改过的身份证明隐藏在一个信奉基督教的政府官员家中。二战胜利之

      后,索罗斯一家移民到英国。

      索罗斯一向把自己看作一个“未能实现当哲学家抱负的人”。如果读了他最近就全球化

      问题发表的长篇大论,你一定会得出同样的印象。按照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史蒂夫?汉克

      的说法,他以此证明了“一个清醒的头脑和大量的金钱并非必然并肩出现的"。

      索罗斯自己也认为他离精神错乱并不太远。他的祖父就是偏执狂。他偶尔也幻想自己会

      发疯。对个人健康的担心使他开始追寻人生的意义,为此他成立了开放社会研究所。

      索罗斯被看作是一个变化无常、思想跳跃性很强的人。他多年的老友、摩根一斯但利资

      产管理公司老板巴顿?比格斯说:“他(索罗斯)对市场有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直觉。”

      当然,这并不能保证这位金融界的杂技演员偶尔也会失误。例如,在1994年对口元的

      投机活动中,他在一天之内就损失了6亿美元,对此他个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乔治?索罗斯在有生之年永远不会得到英格兰银行的原谅。1992年他投下了巨额赌注

      与英镑较量,结果严重损害了英国为防止货币贬值所作的努力并使英国被迫退出了欧洲货币

      体系。

      作为慈善家的索罗斯

      对于像索罗斯这样一位赚钱不眨眼的超级剥削者来说,十分有意思的是,他居然在

      1997年以慈善家的身份,被美国人自己评为“全美国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乔治?索罗斯腰缠万贯,他自己就说:“我仍然是一个超级资本家。”在此次东南亚金

      融危机爆发前,他已拥有大约25亿美元的个人财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他在海外货币市场

      上大肆进行投机倒把活动而盘剥来的。

      近来,索罗斯因为慷慨捐资而成了引人注目的新闻人物。1996年他捐出了3.5 亿美

      元,成了美国著名的慈善家。同时,他也因为把钱捐给一系列与他个人的“开放社会”主张

      有关的已经成为热点问题的政治事业,以及撰写有关自由资本主义的离经叛道的评论文章而

      引起争议。

      与此同时,这位出生在匈牙利、经历了纳粹时代和共产党时代的犹太人又拿出了数百万

      美元给东欧。

      虽然他仍然是东欧地区从事慈善事业的力量之一,但他已开始将很多慈善活动转向美

      国。1996年他为帮助加利福尼亚州和亚利桑那州通过使医用大麻合法化的公民提案捐献了

      l00万美元;为一项旨在对身患绝症者提供更有人情味和更实际的治疗的“临终关怀”计划

      捐出了1500万美元;为一笔对合法移民提供帮助的基金捐献了5O00万美元;另外还捐献了

      1200万美元,用以改进老城区和乡村地区的数学教学。

      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给索罗斯带来的也不仅仅是朋友。例如,当索罗斯捐献了

      1600万美元支持那些主张开放软毒品市场的团体时,克林顿政府就感到很扫兴。此外,索

      罗斯还是极端政权的不迫余力的反对者。他甚至对保守的政治家也提出批评,认为他们有民

      族主义倾向。例如.捷克总理瓦茨拉夫?克劳斯就被索罗斯视作“最糟的西方民主制度的化

      身”。

      实际上,索罗斯应被以“爱国者”(并非那种同名导弹)的名份,入选美国某种名册之

      中,因为他把从世界各地大肆搜括来的钱财用作慈善事业的对象,还是广大的美国民众。对

      于1997年的世界民众,尤其是对东南亚各国民众来说,索罗斯恐怕就应以“打家劫舍的头

      号国际大盗”而享有某种盛名吧。

      看起来,索罗斯先生还真是一个蛮复杂的人物呢。

      第二节 此次又捞了多少?

      一向以快人快语而屡屡令美国人大伤脑筋的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在1997年9月上

      旬眼看东南亚金融危机即将告一段落时,宣称马来西亚在此次大劫案中损失极其惨重,共丢

      掉了4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而如果从泰国铢年初货币动荡算起至今,光是马国的十二巨富

      就损失了139.2亿美元。马哈蒂尔无不咬牙切齿地骂道,那个该死的乔治?索罗斯使得该

      国40年来的经济成果已毁于一旦。

      那么,被敬称为“大炒手”的乔治?索罗斯究竟在这场金融大风暴中获利多少呢?

      最近的美国《商业周刊》为世人提供了某种答案。

      该杂志宣称,由索罗斯管理的量子基金会在整个1996年的成绩都相当令投资者失望,

      从1997年初到6月底的成绩也不是十分光彩夺目,直到7月份,基金会的成绩才大步跃

      前,将前6个月的盈利翻了一番。

      1996年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上扬了22个百分点,而由乔治?索罗斯任董事会主席的

      量子基金会却在低谷中徘徊不前,不去赢利倒也罢了,基金会还全年亏损了1.5个百分点,

      与华尔街上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基金会相比较,简直就是相形见绌,黯然无光。

      对于索罗斯而言。这可是他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考验之一了。他改变了那种半退休、半

      隐居的生活方式,从公众之中又潜匿于幕后,精心策划发动了一系列的量子反击战,以为自

      己捞回名声。

      1997年上半年,量子基金会的业绩虽然增长了14个百分点,但与道琼斯指数的20.6

      的百分点的增长比起来,依然没有丝毫可以大吹大擂的资本,这就意味着,投资人投入量子

      基金会所获得的回收,还比不上购买美国的蓝筹股呢。

      索罗斯可真有点着急了。他想自己今年已六十有六了,到这个时候再出点乱子,岂不是

      要毁掉自己的一世英名不成。于是,他如同一只热锅蚂蚁,到处东奔西跑,终于,功夫不负

      有心人,东南亚市场这块大肥肉让他给瞅准了。

      从1997年6月底到7月底的这一个月内,量子基金会的增长从14个百分点一举上扬到

      27.1个百分点,几乎使上半年的盈利培增,据称,该基金会截止到7月底的总资产已上升

      到170亿美元,金融风暴前的资产总值约为15O亿美元,所以照此推算,素罗斯砍杀东南亚

      诸国已为他的组织创造了约20亿美元的盈利。

      那么,量子基金会的盈利从何而来呢?美国《商业周刊》认为,东南亚货币中的泰铢、

      马币和印尼卢比,直接对量子基金的盈利作出了贡献。

      当然,在这场金融大风暴中抛头忑面扮演角色的,还不只是索罗斯和他所领导的量子基

      金会。在全球各冲击型基金组织中,资产仅次于量子基金的“猛虎基金会”(Tiger Fund

      和它属下的“美洲虎基金会”(Jaguar Fund),便曾在风暴中大量抛售泰铢和其他东南亚

      货币,兴风作浪,张牙舞爪,与量子基金会如出一辙。泰国铢一经跌人谷底,美洲虎基金自

      1997年初以来的盈利,便从微不足道的0.7个百分点上升至11.7个百分点。关心基金动

      向的人士都知道,这个基金会今年来便一直看淡美国股市,所以11个百分点的盈利便直接

      来自对东南亚诸国货币的扫荡,这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了。

      可见索罗斯并非单枪匹马地和一群亚洲虎在进行殊死拼杀,而是有一群美洲虎站在他那

      一方。

      • 家园 第二章 世界上最伟大的投机家

        第二章 世界上最伟大的投机家

        “我主来一贫如洗。

        但决不能死时仍旧贫困潦倒。”

        第一节 为钱而活着

        1992年9月15日下午5点30分,椭圆形的桌子后面,乔治?索罗斯安然地坐在他那

        张高靠背的皮椅中,透过巨大的玻璃窗,凝视着33层楼下面中心公园的紧张情景和通勤高

        峰时期人们的一举一动。再次逐鹿这场游戏,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令他兴奋不已。

        近来,每当索罗斯步人曼哈顿中心的索罗斯基金管理处,他总有这样的感觉:自己不是

        这儿的老板,而更像是一个参观者。但今天他深感事实的确如此。他可以攀上一座高山,亦

        可搞垮某家银行。他确信自己仍能够玩这场游戏……而且会比大多数时候玩得好。或许会比

        任何人玩得都好。

        试设想如果近年来他将大部分时间花在远游上,那情况该会如何呢?自1988年以来,

        他就将这个企业委托给斯但莱?德鲁肯米勒,一个有着光辉金融管理业绩的年轻总管,经营

        一直很顺利。如果索罗斯出现在办公室,他就与德鲁肯米勒共同议事,尽管他们时常会因为

        对金融市场持不同见解而吵翻。

        那些日子,索罗斯本该前往东欧和前苏联,帮助组建和培训他在80年代建立的慈善基

        金会,促使这些国家演变成民主社会的典范。几年来,他在金融市场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的

        精力,赚足了他曾经需要的金钱。现在,已步人生命黄金岁月的他,在尽可能地逃避办公室

        中那种枯燥乏味的生活。他更愿意同匈牙利或罗马尼亚基金会中的下属们聚在一块,或是在

        波斯尼亚泥泞的街道上跋涉着,亦或是去参加冒险活动。

        但今天是个极不寻常的日子。乔治?索罗斯将要投下金融史上最大的一笔赌注。大战将

        临,有的人会心脏狂跳不已,在地板上来来回回地踱步,抑或是向早已战战兢兢的下属们神

        经兮兮地发火,但是这向来不是他索罗斯的风格。他的脑子在快速地转动着。坐在那儿,他

        处之泰然。每当要有大的动作时,他都会问自己同样的问题。

        这种作法对吗?我会输得一败涂地吗?

        他凝视着都市中初放的华灯,思绪却早已飘到千里之外。他如果在伦敦会更富有吗?他

        不能完全肯定。或许今天这一切都元关紧要了。

        通常,乔治?索罗斯喜欢住在远离华尔街金融区的地方,而且他无需亲临纽约股票交易

        所,就有把握知道怎样能赚到一大笔钱。

        他有自己独特的投资方式。这种独特的投资方式使他能够百分之百地对金融市场了如指

        掌,所以他无需生活在闹市区。他惯于呆在中区,喜欢在紧张刺激的风险中求得须臾的惬

        意。他的办公室温暖如家,墙上挂着一些画儿,桌上摆放着家人的照片。但离索罗斯办公室

        飓尺之遥的下属们却端坐在冰冷的计算机屏幕前,正视前方。好像如果他们的头向左或向右

        稍稍们一下,就会表明他们上班期间在打瞌睡。墙上有一条标语一一一看得出是用计算机打

        出来的――上面写着:“我生来一贫如洗,但决不能死时仍旧贫困潦倒。”

        这就是乔治?索罗斯的信条。已年届66岁的他,富有得令人难以想象。他清楚,在这

        场“竞争”中已获胜,他将不会死时口袋空空。的确,他辞世之时可能是美国最富有的人士

        之一。然而,没有人敢建议说,该是摘下这条标语的时候了。毕竟,办公室中的其他人仍需

        要这种动力。有些人凭借自己的努力发财,拥有了几百万美元。他们也将不会死时两袖清

        风。好像在乔治?索罗斯周围工作的人都加入到这场“淘金”狂潮之中,而且都交了好运。

        索罗斯基金管理处看起来与诺克斯堡不同,也不难进入。但是,它却拥有与诺克斯堡相同的

        令人陶醉的金钱气息。

        都市渐渐步人夜色,索罗斯却几乎没有觉察到。他是个四海漂泊,四处为家的商人。作

        为一个投资者,他对东京、伦敦的金融市场同华尔街的金融市场一样兴趣浓厚;在密切关注

        布鲁塞尔和柏林的经济动态的同时,也关注波里亚和鲍基西亚所发生的情况。现在,他的思

        绪已不在办公室,而是萦绕着西欧。那儿是眼下他朝思暮想的焦点。

        在过去的几年中,他一直在追踪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发展状况,并且预感到这条导火线将

        会冷不及防地引发一场金融大爆炸。

        索罗斯是个谙熟金融业的理论家。他喜欢在股票、债券和货币“实验室”中测试他的理

        论。这是个多么奇妙的实验室啊!那里没有灰色地带。股票或是攀升、或是下跌,或是保持

        原状。关于股票市场操作的理论都能根据逐日的结果得到验证。

        许多投资者认为金融世界应该是有序的,股票的价格也应有其固定的逻辑。辨明这种逻

        辑,你才能发财。

        索罗斯则持不同的观点。他认为金融世界是动荡的、混乱的。他认为:辨明事理,你才

        能大捞一笔。如果把金融市场的一举一动,当作是某个数学公式中的一部分来把握,是不会

        奏效的。索罗斯深信数学是不能控制金融市场的。

        心理因素能够控制市场。更确切他说,是掌握住群众的本能才能控制市场。

        了解群众何时、以何种方式聚在某一种股票、货币或商品周围后,成功的投资者才会走

        到台前来。

        这就是索罗斯的“坚果壳”理论。

        目前,乔治?索罗斯正在整个欧洲的金融世界验证他的理论。过去几年中,他一直在那

        里应用这种理论,暂时退后,等待着适当的时机,等待着喧闹的股民的呼声。

        一旦他听到这种呼声,他就会一跃而起,抓住机会。当他预感到正确地把握住了金融局

        势,他就不会再有顾虑。这次,他确信他是正确的。

        而且这次,他准备投下投资历史上最大的一个赌注。

        如果他失败了,他将会输掉一笔钱。这元关紧要。以前他也忙过钱。以1987年10月的

        股票市场崩溃为例,他错误地理解了市场,最后,他才不得不提前放弃造成经济损失的计

        划,以免遭到更大的损失。那次,他失去了3000万美元。

        但更多的时候,他在赢钱一一一因为他是经纪人中的精英――他投资得如此之好,以至

        在1981年6月被institutional lnvestor杂志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金融管理者”。

        在1989年以前,只有一年,当他成立旗舰基金会时遭受了挫败,那年是1981年。非常

        简单,金融市场中没有谁?做得象索罗斯那样好,而且持续如此长的时间。范伦?E?巴菲

        特比不上他,彼得?林奇也比不上他。没有人能同他相提并论。

        他的记录在华尔街是最棒的。

        在办公室的那个夜晚,他不断地在想着伦敦。此刻,时针已指向晚上10:30。那里是

        事件发生的地方,却不是在纽约市。

        一丝欣慰的表情掠过索罗斯的脸庞。他回想起1989年9月9日,柏林墙倒塌的重大日

        子。

        每个人都知道,那一天对于现代历史来说是多么重要。有些人认为,或者至少他们希

        望,随着柏林墙的倒榻,一个新的联邦德国将会东山再起并繁荣昌盛。

        索罗斯则不这样认为。他的想法经常与众不同。他预感到新德国在统一后将要渡过一段

        困难时期。同时,他预感到德国将会转向国内,顾及本国的经济问题,解除同其他西欧国家

        不重要的经济联系。

        因此,索罗斯认为,关注国内发展的德国,将同其他欧洲国家取得广泛的联系,尤其在

        货币上。

        他在观望,在等待。

        第二节 出奇制胜

        1990年索罗斯观察到英国采取了加入新的西欧货币体系――即汇兑机制――的决定性

        的一步。他认为英国此举是一个失误。英国的经济本来不强大,加入汇兑机制,将使英国几

        乎同西欧最强大的经济力量――统一的新德国――联系在一起。

        这种联系,有利有弊,而英国将完全依赖德国。作为这个区域中的经济最强国,德国将

        有权决定何种经济措施对其他西欧国家有利。索罗斯认为,此举最终将证明对英国来说是致

        命的。

        因为英国可能想要在其货币政策上向前迈进一步,而它又没有这种能力。于是,将不得

        不使其政策同占主导地位的德国的货币政策相联系。

        正如索罗斯所预言的那样,1992年西欧遭受了金融危机。包括大英帝国在内的许多经

        济体系出现滑坡。英国企图降低其利率。

        然而,德国人因为其国内原因不愿意降低利率:他们深深惧怕通货膨胀会再次出现在德

        国。20年代的恐惧,他们至今记忆尤新,正是那场通货膨胀导致德国的经济走向崩溃。

        如果德国不降低其利率,其他欧洲国家也不会降低。这样做会使它们陷入削弱其货币的

        危险境地之中。而且货币一旦削弱。只会使袖手旁观的国家渔翁得利。

        所以,英国正陷入窘境。

        它的经济情况很槽糕,英镑面临日益升值的压力。英国力图改善其经济情况,但这样做

        的话,它就必须让英镑贬值,使其出口更有利。

        依据汇兑机制的条款,英国被迫保持1英镑兑换2.95德国马克的比率。

        1992年夏季过后,英国政府坚持要在这次风暴中求得生存――将不贬值英镑,不脱离

        汇兑机制。反正,他们会混过去的。

        乔治?索罗斯认为这实属一派胡言。

        他更了解情况。他知道英国经济已处于何种可怕的境地。他们不可能继续保持汇兑机

        制。他们不得不弃船而逃。

        9月中旬,危机开始了。

        谣言四起,说意大利人要让里拉贬值。于是纽约的经纪人蜂拥着抛售手中的里拉。

        9月13日,星期六,意大利里拉贬值,但只是下降了7%,仍在汇兑机制条款所规定的

        限度内。

        认为欧洲中央银行将承诺使其货币保持在汇兑机制限度的投资者,因为此举赌注大赚了

        一笔。认为汇兑机制联盟的国家会超出条款限度而不下赌注的,看起来似乎很糟糕。

        但如果意大利人如其所言使里拉贬值,可能还会有第二次浪潮……可能这次该要开始抛

        售先令了。

        一时间,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投资者和公司纷纷对西欧诸国政府决意让汇兑机制决定兑

        换率,大失所望。现在,他们急于想使那些被削弱的各种货币脱手,包括先令在内。

        随着9月15日的过去,乔治?索罗斯关于英国会使英镑脱离汇兑机制的信心在日渐增

        加。

        斯但莱?德鲁肯米勒认为时机已成熟,应该下赌注对付先令。他将想法说给索罗斯听。

        索罗斯开了绿灯,甚至让他赌下一笔比预想要大得多的赌注。

        于是,斯但莱?德鲁肯米勒遵照索罗斯的咐瞩,抛售了价值100亿美元的先令。

        索罗斯看来非常自信,动身去了第五大道他的寓所。那晚他睡得很香甜。

        次日清晨7时,索罗斯住所的电话响了起来。那是斯但莱?德鲁肯米勒打来的,告诉他

        一切顺利。当索罗斯人睡之时,他已获得9.58亿美元的利润。在这场汇兑机制危机中,索

        罗斯获利的总值接近则亿美元。

        英国人称9月15日一他们被迫将英镑从汇兑机制抽出的那天――为“黑色的星期

        三”。

        而索罗斯则称它做“白色的星期三”。

        正是这个赌注,认为英国将会使英镑贬值而赌人100亿美元这一举动,使得索罗斯闻名

        于世。

        这一事件成为他投资的出奇制胜的妙计。

        第三节 神坛上的索罗斯

        因为这个赌注,索罗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投机者――成为金融界的一个神话。

        1992年9月后,乔治?索罗斯便被诸多的神话传说所包围。

        其中一个神乎其神的便是说他能够调动市场:他所说的一个词,诸如像黄金那样的一类

        商品,或是像马克一类的货币,将会导致贸易上的一个转机。价值的升降,完全因为他的一

        句话。

        他似乎万元一失,百战百胜。

        1992年11月,即他倾全力而出对抗英镑的两个月后,一位记者所作有关索罗斯的电视

        报道可以用来印证他调动市场的能力。“你投资黄金,并因为你在黄金上投资了,所以大家

        都认为该在黄金上投资,于是价格上涨了。你写了一篇对马克的价值表示质疑的文章,于是

        马克价格下跌。你在伦敦做了一笔房产生产意,一夜之间价格下降的趋势似乎有了逆转。谁

        人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索罗斯对这些赞誉似乎很欣赏,并主动提出了一些看法。

        “近来,”他开始说道,“我的影响力被夸大了。事实上,我对此十分清楚。这一点将

        会被纠正过来,因为人们会意识到的,”他舒心地一笑,“我不是百战百胜,你们知道,只

        是现在我占上风,将来也会有占下风的时候。”

        这两方面的叙述都不妥当。

        他的影响力并没有被夸大其辞,同时也没有迹象表明他将会走下坡路。

        当《商业周刊》问及他作为这样的权威有何感受时,他回答道他感到开心。

        开心!

        有些人并不仅仅为了开心。

        至1994年,关于索罗斯的神话散布得如此之广,连华盛顿都对此颇为关注。如果索罗

        斯果真能调动中场,如果财富具能因为一个人的一举一动或失或得,那么这个人难道不是一

        种威胁吗?难道不应该对乔治?索罗斯加以控制吗?

        这便成为有关此人的主要话题之一。此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成为了鲜有人为的金

        融界泰斗。

        作为一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者,他所积累的金钱比大多数人一生,或是成百个人一生

        所见过的金钱还多。但是仅有一部分归功于笼罩着他的神秘氛围。

        乔治?索罗斯远远不是只赚了几十亿美元的人;也远远不只是如《金融家》所说,搞垮

        了英国银行的人;更不止于,如《商业周刊》所誉,是能够调动市场的人。

        第四节 华尔街头的暂学家

        金钱,对于索罗斯来说,其吸引力曾一度极为有限。

        他并没有期望自己成为世界级的投资者,去赚大把大把的钞票。相反,他渴望自己成为

        一个哲人:并且时常感到在知识的王国中倘祥比做金融更惬意。

        然而,他发现自己深具赚钱的天赋一一一并且是赚大钱。这一切似乎来得很容易。或许

        这就是为什么他感到被金钱所污染的原因。他不仅仅想积累财富,他想用自己的生命做更多

        的事情。

        这并非指索罗斯认为做金融投机生意不光彩,或是把它仅仅看成是赌博,他并没有力自

        己所从事的事情找借口,他只是没有从中获得乐趣。他渴望能力他人作点贡献一~能被人们

        牢记不忘的贡献。

        他认为自己是个哲学家,而不是一个金融家。他喜欢称自己为一个失败的皙学家,这是

        他早年曾想要实现,现在却已放弃的梦想。

        他最大的梦想是给世界增添知识一一一即世界以某种方式运转,以及人类在世界中起什

        么样的作用。从学生时代起,他就在一直寻找这种知识。这种探索带他步人了哲学天地。曾

        几何时,他希望成为一名哲学教授。他研究经济,但对于那个世界来说,他总好像是一个匆

        匆看客而不是永久居民。

        索罗斯感到自己被所学的经济方法所愚弄,认为经济学家对世界运转的方式缺少切合实

        际的理解。他们做白日梦,谈论的只是理想状态,错误地认为世界是一个理智、有序的地

        方。甚至还在青年时代,索罗斯就清楚地知道,世界远比经济学家让人们所相信的更混乱。

        当索罗斯开始形成自己理论之时――有关知识的理论,历史的理论,包括将来的金融理

        论――他就深信这样的基本理论依据:世界深不可测,完全无理性、元秩序。简而言之,世

        界难以把握。

        他想以出书的形式将其理论提出来,但发现使这样的书通俗易懂具可读性却很难做到。

        甚至有时他对自己所写的东西也深感费解。他深感知识的领域很难征服,他决定去寻找自己

        能够征服的领地。

        这个决定,在某种意义上说,很容易做。况且,他也不得不为生计考虑。为什么不通过

        尽可能多地赚到钱的方式来证明他比其他的经济学家更理解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呢?索罗斯

        认为,金钱能力他提供一个舞台,使他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赚钱,简单他说,依然可以帮

        助他成为一位哲学家。

        他所进入的世界,是高级金融世界,有极高的回报。然而,风险也高得令人畏惧。这不

        是心理承受力低的人能驰骋的天地。

        可能胆量小的人能够风光几年。但最终,巨大的压力会降临到他们头上,这是一种对别

        人的钞票负有责任的压力。投入其中的代价是昂贵的:牺牲睡眠、放弃休闲、失去朋友与温

        馨的家庭生活,因为在金融市场中形势极其凶险。迟早,这些心理承受力低的人要另寻他

        路。

        相反,索罗斯,心理承受力极强。他看起来极其沉稳,喜怒不形于色。投资成功,他会

        偶露满意之容;投资失意,他不会像有些人那样冲到最近处的房顶或是摩天高楼之上寻其末

        路。他心平气和,沉着冷静,很少会歇斯底里地狂笑,亦或是抑郁寡欢。

        他,正如自己所评论的,是一个评论家,的确,他曾开玩笑说他是“世界上拿薪水最多

        的评论家”。这表明他有点像是个局外人,能置身于战场之外。“我是就过程进行评论,而

        不是缔造企业的企业家。我是判断企业状况优劣的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我的作用是品

        评,并通过决定买卖来表现我的判断。”

        尽管从1956年起,他先在伦敦,然后在纽约投资商业,但他事业真正起步是在1969

        年,那时,他建立了自己的投资基金会,取名量子基金会。除80年代初的几年以外,在其

        后的25年中,他一直积极地经营着这个基金会。在80年代未,他采取低调态度,把大部分

        精力花在慈善活动上。然而,他经常同管理基金会的人保持联系。

        此公司是第一批被允许非美国国籍的投资者可以自由投资的海外公司。大多数海外公司

        受美国法律限制,不得超过”位投资者,并且通常规定最小投资额为10亿美元。同时,它

        没有防备损失的政策,是那些愿意拿钱冒惊人风险以获重利的富人们的的超级投资伙伴。索

        罗斯公司出售的是短小、过时的复杂的金融设备,而借人的却是大量的资金。

        公司经营初期,一些小的经营者采取混合股票获利的策略。在某种程度上保证经营者能

        将其有价证券分为长期与短期两种,长期的指当市场上扬时可以获利的股票,短期的指市场

        下跌时可以获利的股票。

        索罗斯与其他一些公司的巨头抛弃了这种策略,超出了美国的股票市场的范围,在全球

        范围内对金融市场的股票、利率和货币等方面进行全面把握。平均每个交易日,索罗斯公司

        就能买入或卖出价值7.5亿美元的股票。

        他的业绩元一例外,均令人震惊。如果1969年索罗斯创建公司伊始,有人投资10万美

        元并且追加全部股息,到1994年春季他就会拥有1亿美元――联合增长率为35%。对于一

        个规模相对小的公司来说,这种回报已异乎寻常,同时这种作法震惊了华尔街。

        1969年,索罗斯公司的股票每股价格为41.25美元,到1993年初,每股价值

        2.154355万美元,到1994年6月,每股价值2.26万美元。要成为公司的会员,其最小

        投资额为100万美元。根据大多数报道,索罗斯拥用113的公司股份。

        索罗斯赚钱并没有采用老旧的方法。19世纪的美国工业巨子,像洛克菲勒和卡耐基,

        是通过建筑工业、石油和钢铁积聚财富。而乔治?索罗斯既没有自己的公司,又没有任何工

        业基地。他的独到之处是运用大笔的资金,在金融市场中机动灵活地运作。

        第五节 全融终结着

        尽管身材矮小,索罗斯看上去体魄强壮,像名运动员。他的头发很短,略带波浪,戴着

        一副金丝边眼镜。有人说他看上去像位经济学教授,或是滑雪教员。他英语说得十分地道,

        尽管略带一丝匈牙利口音。一位作者曾如此描述他:“双眉微蹩,下额瘦削,嘴唇很薄,身

        材魁梧,极富热情。头发很短,声音平板而略显沙哑……”

        于是,人们以为他是个粗俗的人,而且惊奇地发现他与别人毫无二致。《监护人》上曾

        写道:“他看上去并不凶,样子平和,略带匈牙利口音,一派欧洲显贵的气度。前额上的皱

        纹,是在商场上冥思苦想留下的岁月印痕,亦显露出他极为推崇的学者风范。” 《观察

        家》的一位作者认为索罗斯极具欧洲人的气质。“他体魄强壮,气度优雅,带着抹不掉的贵

        族气息和不温不火的奥地利及匈牙利中层社会的态度。早期,人们很容易地把他想象成这

        样:坐在维也纳一个古老的咖啡厅中,一边吸着摩卡咖啡,一边与托洛茨基下棋。”

        英国报纸《独立者》给予索罗斯如下评论:“他不是80年代上演的有关华尔街影片中

        那个完美无暇的戈登?格科。他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十岁,可能是由于他坚持不懈地打

        网球,并对纽约所提供给极其富有的人们的那种奢华的生活方式缺少好感。他既不吸烟,也

        不饮酒,对食物的口胃也是中等。他看上去更像一位治学严谨、不修边幅的中欧国家的教

        授。”

        到了70年代未80年代初,索罗斯深深感到投资带来的痛苦。这种源于投资增长的方式

        远远超出他想象的控制范围。

        然而,他是一个能逢凶化吉的幸运者。他继承了父亲的这种技能,并在二战中于1944

        年在布达佩所为了躲避纳粹使用过这种技能。在金融市场中,求生有时意味着能迅速撤退。

        在80年代初期,索罗斯就是这样做的,他采取低调态度,他让别人管理基金会。

        然后,他做最终的决定。他希望从生活中获得更多的东西,不仅仅只是投资上的成功。

        他不是享乐主义者,所以金钱能带给他的东西是有限的。他想把钱用在有益的事情上。因为

        他无需征得家人或董事会的同意,因此一旦他决定如何用钱,他就可以径直地去做,把钱投

        出去。

        这种自由与权利,使他能够充分细致地考虑自己的决定。最后,他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

        策,首先在东欧,然后在前苏联投资,以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索罗斯离开匈牙利己有数十年之久,因为他不愿遵循统治这个国家的社会制度。这种思

        绪壮大于东欧与苏联的“闭塞”国家冒犯了他的原则,因为他深深笃信美国与西欧的政治自

        由与经济自由。

        通常一些西方政府,有时是一些私人基金会,妄图在这些国家造成凹痕。然而,西方从

        来没有人想过要引起如此深远的变化。

        索罗斯认为自己能够接受这个挑战。正如他教自己在投资上所作的一样,他将缓慢起

        步,认真监察整个过程,谨慎地运用资金。他希望――这是个长远的希望――能开启这些闭

        塞国家的大门。

        他想利用自己的金融资产,在东欧及苏联的民众中制造影响,要产生影响且不引起怀疑

        很难做到,要赢得政治权威人士同意他的作法也许并非不可能。然而,他想试一试。

        事实上,1979年在南非他就开始了援助行动,只是最终功亏一赘。然后他转向东欧,

        于1984年在匈牙利建立了一个根据地。后来,他分别在东欧的其他地方和苏联也建立了自

        己的根据地。

        刚刚在这些国家的一些地方站住脚,有点成绩,这些国家政府的怀疑与敌意便纷至沓

        来,尽管后来索罗斯的基金会非常火爆。到叨年代中期,他为这些基金会捐赠了几亿美元。

        在1992年和1993年,索罗斯捐购了5亿美元,并承诺再捐赠5亿美元。1993年,他给俄

        罗斯的捐款比许多西方政府还多,虽然他曾声称那里的形势是“灾难性”的。

        乔治?索罗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投资者,已经变成了乔治?索罗斯一一一世界最大的

        慈善家。

        从多瑙河到乌拉尔,他成了西方最重要的私人捐赠者。许多人赞誉他是圣人,债世疾俗

        者骂他是入侵者。最终,索罗斯找到了一个方法以示区别,既赢得了尊敬,又在华尔街与伦

        敦之外成绩斐然。

        旨在打开阔塞国家的慈善行为带给他的满足感,远远超出了积蓄财富本身。同样也带给

        他更多抛头露面的机会。他喜欢出风头――确实,他渴望有这样的机会,因为他有兴趣让全

        世界知道,他不仅仅只是一位罕见的巨宫。

        然而,索罗斯并没有完全满足,因为他知道公众希望他透露投资过程中的秘密。他想出

        风头,但只想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他想尽可能保持住他的个人隐私,但他的形象太高大

        了,他的业绩太丰厚,他涉及的范围太广阔。

        • 家园 第三章 我是上帝

          第三章 我是上帝

          “我懂得的一点就是为了钱而去赚钱就如同炊烟上天一般,财富于人也许是极为沉重的

          负担。”

          第一节 蓝色狂想曲

          一位精神病专家,如果被要求的话,经常能猜测出这些梦想背后的原因:这个孩子太爱

          他(她)的母亲,或是根本不爱。这个孩太崇拜他(她)的父母,或是情况恰好相反。

          然而,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孩子认为自己是上帝呢?

          乔治?索罗斯成长于20世纪30年代布达佩斯中上等级的环境中。与同龄的其他孩子一

          样,他有许多朋友,爱好运动。行为举止与其他孩子别元二致。那么,对他的梦想该作何种

          解释呢?

          把乔治?索罗斯这个小孩的与众不同的想法解释成稍纵即逝的白日梦或许会简单些。一

          个成年人已有迹象表明,他已长大,脱离了那些救世的想法。

          然而、作为一个成年人,他没有出示任何标志。退却的姿势或是注脚,说明他不再坚持

          这样狂放的想法,只是建议别人相信他是一个神人,这一点很难做到。

          “事实上,他在一本书中写道,“从孩提时代起,我就拥有相当强烈的救世梦想,但我

          不得不控制,否则,它们会给我带来麻烦。”

          他控制这些梦想的方法之一,就是尽可能不去提它们。一次极为罕见的机会,他曾提到

          过这些梦想。那是1993年6月3日,他告诉《独立者》这家英国报纸:“当你把自己当作

          什么神时――世界的造物主一一一那就成了一种病,但现在我对此感到很舒服,因为我开始

          不带这些梦想去生活。”

          索罗斯在1987年出版的《金融指南》一书中,对他的这些梦想作了详细论述。他披露

          道,对于他来说,青年时拥有这样的信念是很痛苦的。这种他不愿意别人知道的秘密成了一

          种负担。

          “当我承认我经常对自己个人的重要性有夸大的想法时,相信读者不会惊讶。、坦率他

          说,我曾梦想自己成为一种神,或是像凯恩斯一样,甚至比他更好的经济改革家,或是成为

          像爱因斯但那样的数学家。强烈的现实感使我意识到这些想法不出格,于是我把它们做为负

          罪的秘密藏了起来。在我成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这是使我相当不快洁的一个原因。当我步人

          社会,现实离我的梦想如此之近,让我能够承认我的秘密,至少可以对我自己承认。勿庸

          说。结果我感到更快乐。”

          多么令人吃惊的想法一一一现实离他梦想成为上帝的心愿更近了。

          难道乔治?索罗斯真的是说,他现在作为一个成年人,一个成功的金融家,一个慈善家

          的生活,与孩提时代梦想自己成为上帝的心愿在某种程度上,是近似的?

          显然,他的意思正是如此。

          索罗斯没有详细他说明,为什么他认为自己是上帝,做这种声明有什么意图。或许,如

          果要求解释的话,他会劝导人们相信他只是在开玩笑,他根本不认为自己是上帝。他甚至在

          到处拿自己孩提时代的感情开玩笑。一位记者曾对索罗斯建议,说他应该被任命为教皇。

          “为什么?”他问道。“我现在是教皇的老板。”

          这该是一种什么样的人?即使已经成年,仍相信他拥有独一元二的天赋。

          乔治?索罗斯像上帝。

          即使这听起来不那么真实,至少可以帮助解释他儿时曾拥有并将之带人成年的这种巨大

          的自信心。

          因为乔治把自己几时的梦想作为一个秘密藏匿起来,所以他早时的故友不记得他曾坚持

          说自己是神圣的。这一点并不令人惊奇。他们确实回忆起,他喜欢凌驾于其他孩子之上。大

          多数他的成人朋友认为,当他认为自己是上帝时,他是在故意夸张一种宣称自己比别人优越

          的方法。好像他们在为索罗斯的夸张说法道歉,并为他的梦想寻找辩护,说索罗斯的话并非

          有那种意见。

          有人说,索罗斯这番话的意思不是说自己是上帝,而是他认为自己可以同上帝谈话。又

          有人认为,索罗斯只是表达自己无所不能:这话不必认真,他还可能如别人一样,把自己比

          成拿破仑。

          在很短的时间内,索罗斯肆元忌惮的胡言乱语给他造成了不良的后果。他没有赢得新的

          尊重。他被视为极端傲慢自大,并遭到舆论谴责。

          现在,索罗斯已年届肠岁,他坚定不移地宣称自己首先是个慈善家,他的投资生涯仍很

          顺利。考虑到他的投资,他将继续尽可能地保持低调态度。然而,1992年他对抗英镑的事

          件,使他成为倍受关注的明星。而且他个人本身似乎也招致了相当程度上公众的关注。他愿

          意向世人透露其全部慈善活动。但也将继续保护其投资方面的秘密,尽管世人渴求发现他是

          如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投资者的。

          下面的故事旨在揭示乔治?索罗斯这个杰出人物的个人生活及工作生涯,使读者对其公

          众形象与个人生活有所了解。

          小孩子们都拥有自己的梦想。他们或是相与众不同;或是声称要成为上等人;或是希望

          吸引众人的关注。

          这是一个性格温顺、身体瘦弱的孩子,羞怯地梦想着――打了一个响指一一一他会成为

          山姆逊、史泰龙,或是――没有了浓重的口音一施瓦辛格。这个孩子几乎役离开过家,没有

          机会出远门旅行一番,他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飞行员或宇航员。

          一旦索罗斯发现想要逃避公众搜索的目光是不可能的,他就寻求拓展其声誉的新办法。

          他从前一直转移话题,避而不谈其投资秘诀。突然间,他变得谈锋甚健,向公众宣布他喜欢

          金融市场的哪些部分。他对国际事务向来不感兴趣。然而,又是他在公开场合就广泛的对外

          政策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到波斯尼亚问题,以期引起世界各国首脑的

          关注。特别是,他想引起美国政治家们的注意。

          那些熟知乔治?索罗斯的人好像要把他摔到地上来,这当然只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对于

          那些人而言,他们好像不愿确实相信自己就是上帝的朋友或大学同学,所有有这些思想的人

          都在他们的排除之列。他们不可能与索罗斯共事,因为索罗斯确实是使他们感到畏俱。

          第二节 父母的熏陶

          年纪轻轻的乔治哪来的这种思想呢?是谁给他灌输了这些思想呢?

          或许是他的父母亲吧,乔治的父母亲确实曾给他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父亲狄华达,和

          他母亲伊丽莎白也曾给他们的其他子女以此种影响,然而其余的子女却绝无这种狂做天下的

          豪气――以为我即是上帝。他出生在匈牙利,他的匈牙利名叫迪斯德兹?索亚,后来他终于

          把名字英文化成乔治?索罗斯。尽管在匈牙利语中他的名字发音为索罗斯兹,但乔治还是适

          应他的英美朋友称自己为索罗斯。

          他唯一的同胞即兄长鲍尔,大其两岁。

          无论有何过错,狄华达都给他的小孩子树立了有重大作用的榜样。当乔治出生之时,他

          父亲已经历了一段极为可怕而又渐趋成熟的时期,作为一名一战中的匈牙利战犯,狄华达在

          俄国度过了三年颠沛流离的生活――从1917年革命开始直到1920年的国内战争,在内战期

          间他在西怕利亚东奔西跑以求生存活命。只要能够生存,万千不愉快的令人痛苦之事他都尝

          试过。

          在日后回忆此段充满危险的生活的时候,狄华达告诉他的孩子们,在革命年代任何事情

          都有可能发生,几乎全元生存的希望。每个人都是九死一生,这些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了很

          沉重的感觉,渐渐地,乔治了解到他父亲是一个聪明的,毋宁说是精明的人,他凭借自身的

          聪明才智已经超过了许多人。年轻的乔治视其父为天神。

          斐热格?耐格比乔治小一岁,仍住在布达佩斯,他是一个化学工程师,当时正为匈牙利

          著名的灯泡制造商托格姆工作。他第一次遇见乔治是1926年在洛拔岛。他们的房屋在布达

          佩斯北部的多淄河畔。当情形恶化时,耐格回忆说,狄华达总想办法对付。“他从未被彻底

          击败过。”耐格说这些话时显露出坚定的表情。父亲永不被击倒的精神对乔治而言是一笔遗

          产,这是很有用的。乔治完全了解到,“父亲可能会在革命的哪一方呢?啊,当然,两边都

          在,他不得不如此,否则就无法活命。“对乔治而言,最为重要的是父亲具有求生的特质。

          父亲的观点成为乔治生活中无比珍贵的价值观。狄华达的性格特点在战争年代显得特别

          令人羡慕,在和平时期反倒黯然失色。在20世纪30年代,对洛拔岛的居民而言,狄华达再

          也显示不出丝毫英雄本色。他人长得帅,体格健壮,爱好运动。狄华达那双飘忽迷离的眼

          睛,挥金如上的豪侠之气,特别是对艰苦劳作的极大热情,这些都是远近有名的了,“我父

          亲并不工作,他只想赚钱”,小乔治这样认为。

          斐热格?耐格对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夏天,狄华达准备去工作的情形描述得绘声绘

          色,淋漓尽致。

          狄华达每天早上7点坐船从洛拔岛去布达佩斯,他的办公室就在那里。

          “当他听到船快来时,”耐格回忆道,“狄华达一边穿裤子一边开始洗脸刮须。他手里

          拿着刮刀跑向开来的船,一路上继续刮脸,在航行途中也忙个不停,所有这些都只是为了多

          睡一分钟,这对一个律师而言是十分罕见的了。他人总是万分机灵,有点狡诈。”

          狡诈自然意味着不循规蹈矩,不羁于俗套。

          尽管外人视狄华达是臭名昭著之徒,据人们回忆,他工作拈轻怕重,不好脚踏实地地

          干,但乔治对他父亲的生活方式却报以无限的同情感。事实上,乔治?索罗斯后来承认自一

          战归来后他父亲几乎就不劳作了。这样其实亦不完全是件坏事。他由此可获得一个好机会,

          即可与他父亲交谈并从中学到许多东西。如果别人认为狄华达的花销习惯没有一点点改变,

          乔治倒也觉得这并没有什么。对乔治而言,这不过是他父亲的财运如同海潮一般来来去去,

          时而铺天盖地而来,时而席卷而去,如此周而复始。然而,狄华达似乎是有意地给他儿子一

          个信息:在他今后的日子里,他要与他的儿子呆在一起:“我懂得的一点就是为了钱而去赚

          钱就如同炊烟上天一般,财富于人也许是极为沉重的负担。”

          在狄华达看来,对一个把逃生看得高于一切的人而言,金钱大多本身就是缺点。财富是

          露人的,有多少双手伸得十万八千里长去捞取财富。而财富大多却使人软弱,使生存更难。

          狄华达把这些切身之感告诉他的孩子们,他的孩子信之如铁律,在以后的生活中,对于财

          富,索罗斯超出大多数人狂野的梦幻之外,他对积累万贯家产并无大多兴趣。

          然而,狄华达给他小孩的最大的礼物是倾注了大量的注意和关心。他常常与孩子交谈,

          讲一些人生的秘密,他让小孩子们领悟这其中的重要意义。与那种把小孩子固定在自己的价

          值观中的做法不同,狄华达支持孩子们的自信,使孩子们确信,要同他父亲一般,男儿应当

          知道往后要克服巨大的困难,如何驾驭动荡不安复杂多变的形势。因此,乔洽总是明白要寻

          找非同寻常的办法去解决问题。

          如果说狄华达教给他的孩子们求生的技巧,伊丽莎自却给他们以艺术和文化的陶冶。乔

          治深深地依恋爱慕他的母亲、绘画、雕刻,音乐和文学是伊丽莎自主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

          分,她力图把这种爱好灌输给她可爱的儿子。乔治喜欢涂涂抹抹,而对音乐却不大感兴趣。

          他后来对哲学的兴趣看来是源于伊丽莎白?索罗斯本人对此学科的爱好。尽管一家都说匈牙

          利语,乔治终于学会了德语、英语和法语。

          叶胡迪?赛牡是乔治孩提时的朋友,眼下也住在布达佩斯。她记得乔治是个“非常可爱

          的小男孩”。她在洛拔岛时就了解乔治和他父母亲了。

          伊丽莎白的生活之路是“不容易的”,她口忆道。狄华达择金如上,漠视任何工作,导

          致家庭关系紧张。伊丽莎白尽了最大努力,还是无法阻止斗嘴吵架的发生。伊丽莎白身材瘦

          小,容颜憔悻,头发花白,她是一个传统的家庭主妇,照看她的两个儿子,操持大小家务,

          这些都使她更像匈牙利人而不象犹大人。因为和许多中上阶层的匈牙利犹太人不一样,狄华

          达和伊丽莎白对其宗教根源特别感到不舒服。索罗斯在以后的生活中对他的朋友们讲,“我

          生长在一个犹大教家庭里”,由于他是蓝眼睛、棕色头发,更像他母亲而不像他那有“黑

          色”特征的父亲,乔治并不像犹太人。“你不像犹大人。每当其他孩子们这样对他说时,乔

          治都高兴不已,对他而言没有比这更令他深感欣慰的了。

          由于犹太教受到极大排斥,狄华达不得不花很长时间去当一个基督教教士。例如,在二

          战期间,他要乔治向士兵们乞购香烟。然后把这些香烟转手卖给犹太人的商店。对狄华达而

          言,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尽量使自己显得亲切、和善、坚定,这样才易于过关,自保。

          第三节 顽废的学童

          尽管他尽力显出自己与众不同,乔治?索罗斯同时代的朋友都认为他在孩童时代并不十

          分突出。他可能自视为神,但没有一个朋友认为他具有丝毫特质,即使是非神性的方面。根

          据所有的记录,他没有天才,但他勤奋而具有创造性。斐热格?耐格记得乔治对大人有点攻

          击性。“当他相信某事时,他十分顽强地捍卫它,他性格坚强、突出。”

          这个年轻人在体育运动方面出类拨萃,尤其是游泳、航海和网球。在洛拔这个地方有

          40户人家,有两个网球场,这已是奢侈品了。他并不喜欢英式足球,认为这并非中上等的

          运动,各式各样的运动激起他的无数的好奇心,他特别喜欢与人谈《资本论》。从7岁开

          始,他常与其他孩子玩耍,在这群孩子中最坏的是乔治和李提文,这就难怪后来乔治成为高

          级金融家,而季提文则成为历史学家。

          在各式游戏中所向无敌使年轻的乔治厌烦了,为使游戏更有活力,他采用了新规则。其

          中之一是加上股票交换而使游戏更加复杂化。60年代当索罗斯在回到匈牙利时,他找到了

          童年时的朋友斐热格?耐格,耐格问他何以谋生。“你还记得我们儿时玩的资本游戏吗?”

          索罗斯笑着问道,“啊,今天我就做和那一样的事。”

          在布达佩斯,孩子们到14岁时就要去上学,对于贫困家庭来说,超过这个年龄再送孩

          子上学就实在困难了。

          迈克斯?哈姆是布达佩斯的一个经济学教师,与乔治同读小学。194O年两人第一次见

          面时都是十来岁的人。次年他们转到一个中等阶层的州立学校。哈姆此后六年一直是乔治的

          同学。

          在初级学校,乔治是出类拔革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迈克斯?哈姆与乔治并不友好的原

          因,“乔治非常勇敢,超群出众,而我却比较呆板,好静,他喜好与其他男孩子打架。事实

          上,乔治学会了拳击以自卫。”

          在乔治求学的年代,所有年级都分成两类班,犹太人在一班,非犹太人在另一班里。乔

          治与迈克斯?哈姆在犹太人班级里。哈姆对犹太人有着美好的记忆。非犹大的年轻人分成许

          多块,尽管这种反犹太憎绪非自然的产物,哈姆回忆说。男同学之间的武斗并非总由于犹太

          人与非犹太人之间的对立。哈姆观察到,“你可感到一种潜在的反犹太主义,这种打斗也具

          有政治意味。”

          尽管年轻的乔治亦涉及打斗之中,但他所在学校的冲突并非响应反犹太主义。事实上乔

          治很谨慎地表明他和哪一方都不过从甚密,而与犹太人或非犹大人都保持着良好关系。

          尽管乔治成人后喜欢标榜自己是一个知识分子,但是,他的同学并不认为他是一个突出

          的学生,他们也想不起乔治特别喜欢哪一门课程。根据迈克斯?哈姆回忆:“乔治并非一个

          特别出色的学生,他就是个中等的样子,但他是那种很健谈的人。“

          柏尔?梯里尼也是那时上的学,跟迈克斯?哈姆一样,也记得乔治?索罗斯不过就是一

          般的学生。有一件事在柏尔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事发生在1942年,其时他和乔

          治均为12岁。

          乔治和柏尔都参加了一个童子军集会。在该会上世界语组织宣告成立,热心参加该组织

          的人要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一张纸条上。这些纸条放在一些长凳上。像作恶作剧似的,乔治抓

          住纸条,不让梯里尼在上面签名。“乔治是相当刻薄的,酸味十足的。柏尔记很清楚,“我

          担心他会拿我开玩笑,我想予以反击,我们就打了起来。”当他们俩忘我地“战斗”时,突

          然都尴尬地发现老师怒容满面地站在他们身边。因为打架,他们都受到书面警告。当二战在

          1939年9月爆发时,乔治部仅9岁。但他的生活几乎没有变化,纳粹当时对匈牙利并未构

          成威胁。事实上布达佩斯居民生活一如既往,当苏联军队入侵芬兰不久,乔治从当地报纸上

          读到请求援助芬兰的呼吁后,冲向报社办公室,响应这一呼吁。这给编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他们认为一个年仅9岁的孩子冒险给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提供援助,这非同寻常。编辑

          们就此专门写了一篇报导。

          随着战争的发展,德军人侵匈牙利的危险愈来愈大。索罗斯与其余的匈牙利犹太团体不

          可能逃避战争。事实上,在随后几年里,战争直逼其家园,斯情难忘。

          • 家园 第四章 布达佩斯的地窖

            第四章 布达佩斯的地窖

            “我在这里,已举步维艰。那不是一种奇妙的感受吗?只有一条路可走了。”

            第一节 噩梦成真

            对于布达佩斯的居民来讲,1943年的生活安静得神秘而又可怕。这时盟军已在意大利

            南部站稳了脚跟,他们的战机岂飞临布达佩斯。在这座城市仿佛遭受攻击的威胁时,在欧洲

            的另一些地方激战升级了,危险即将降临匈牙利:煤炭短缺,学校也因怕遭空袭而关闭。

            至1944年春天,整个欧洲的犹太人口体几乎都遭纳粹扫荡。人们担心匈牙利的l00万

            犹太人一一一东欧最大的犹太人团体,将是纳粹的下一个目标。奥斯威辛的大规模屠杀事件

            正在到处传开。俄国人正在西征,但他们能及时地打破纳粹的壁垒挽救犹太人吗?

            对布达佩斯的犹太人来说,恶梦似乎来临了。

            1944年3月19日是个星期天,因此索罗斯一家在洛拔岛。他们远在他乡,没有耳闻目

            睹布达佩斯南面近处发生的骇人事件:德国坦克正沿着多瑶河的布达佩斯两岸行进。纳粹的

            侵略正在扩展。这是一场“和平的”侵略:没有枪声,只有坦克车链和马达的轰呜。大街上

            一夜之间空无一人,每个人都藏到家里的隐蔽处,直到确信已经安然无恙,他们主要的下意

            识动作是抓起电话。

            同布达佩斯的大多数人一样,乔治认为纳粹对他的祖国的侵略是短暂的,很可能不会超

            过六周:它似乎在寻找感觉。在别的一些地方,纳粹在退却。战争似乎马上会过去。

            六周,并不漫长。

            但谁也说不准。唯一能做的是往好处想并销声匿迹,在大街上逗留,可能就是死亡。

            布达佩斯的犹太人团体分成了乐观派和现实派。乐观派死抱住他们的幻觉,直到3月

            19日希特勒的军队开进的最后一刻。甚至纳粹的坦克已驰过大街,他们还认为犹太人的命

            运不会太坏,欧洲别处有关犹太人大屠杀的报道不可能真实,战争,无论如何会迅速结束。

            现实派也认为战争会马上结束,但他们相信奥斯辛威大屠杀,另外,他们怀疑战争会马

            上结束,犹大人会得到挽救。

            狄华达?索罗斯相信了战争的喧嚣,他在纳粹上台十年以来。就一直关注这个党。他看

            到了纳粹的恶性膨胀,毫无理智的暴力已侵入世界大战。他早已担心暴力迟早会延伸到匈牙

            利,延伸到布达佩斯,延伸到他的家庭。

            经过了第一次大战的暴虐,狄华达发誓将帮助他的家庭度过另一个难关。他没有经济上

            的担忧,因为他在战争早期就卖掉了一些不动产。他有着高度的自信,他的冷静安慰了乔

            治、保罗和伊利莎白。斐热格?耐格,当时是一个13岁的男孩,回想起他的父亲那年春天

            做的充满伤心和恐惧的猜谜游戏:预言他的家庭和朋友中有多少人将要消失。至少有半数被

            他父亲不幸言中。他的父亲缓了口气,胸有成竹他说:“不会是索罗斯一家,不会。”

            狄华达是个幸存者,他将照看他的家庭。

            在后来的12个月里,有狈万布达佩斯犹太人被杀,鬼使神差般地证实了斐热格?耐格

            的父亲的预言。幸存者,包括乔治?索罗斯和他的家庭,经历了可怕的日日夜夜。

            纳粹当局给布达佩斯犹太人委员会以这样的重任:在犹太人社区传播、张贴驱逐犹太人

            出国的告示。委员会却把这个可怕的任务推给了幼稚孩童。

            乔治就是其中之一。

            在委员会办公室,人们给他一些暑了名字的小纸片,每张纸上都命令某人次日早九点向

            犹太教学校报道,并带上一张毯子和二十四小时的食物。

            乔治向父亲请教,向他展示了名单。他看到了父亲脸上扭曲的表情――纳粹正在搜捕匈

            牙利的犹太人律师。

            “传递好告示,”他教导他的儿子,“但要告诉每一个人,这些是驱逐告示。”

            乔治照做了,但他发现一些他已告知的犹太人不准备躲开纳粹,即使这意味着被驱逐。

            要是纳粹宣布犹太人律师将被驱逐,那就是法律,应当遵守它。

            “告诉你父亲”,一个人说,“我是一个守法公民,我过去一直如此,现在也不会去违

            法乱纪。”

            第二节 父子大逃亡

            在这可怕的时期,狄华达?索罗斯是个应付自如的父亲。布达佩斯犹太人的头上悬着绞

            刑架――死者可能是乔治,如果纳粹发现他是犹太人。去集中营的旅行恶梦突然变成了可怖

            的现实。

            “这是一个无秩序的占领,”狄华达告诉儿子,“正常的法律不适用了。你得忘掉你在

            正常社会里的行为。这是一个不正常的环境。”

            狄华达教导乔治如何在这“不正常”的情景下行动。为确保他的儿子不被纳粹当局带

            走,狄华达贿赂了一个匈牙利官员,允许他的儿子作为一个非犹太人官员的儿子在农业部出

            没。狄华达还为儿子买到了假身份证,它成为儿子生存的关键。

            在战争期间,乔治?索罗斯变成了西诺斯?克以斯。

            狄华达也向那官员的犹太人妻子提供经济上的援助,使她能躲过纳粹。后来的几年,乔

            治?索罗斯委婉地称他父亲的行为是纯粹的“商业交易”。

            狄华达贿赂过的匈牙利当局负责没收那些已被送往奥斯威辛的犹太人的财产。

            乔治陪伴他们走遍了这个国家。

            这位少年的冒险不可尽数。“我要是被抓住,可就死定了。”乔治如斯说,其表情仿佛

            根本不知道他的处境有多危险。

            躲藏很重要。一个藏身之地就是一个地窖,砌在石墙里。沿着上下起伏、狭窄局促的石

            阶可进到里面去。在地窖里的另一藏身之处,有更多的掩蔽物,在一道锁着的门的另一边。

            这个家庭藏在第二个地方,也就是里边的那个。

            乔治和他的家庭共有十一处藏身之地。他们常常在朋友的阁楼或地下室呆上几个星期,

            但从不知他们会一下失去这些避风港。要是14岁的乔治在此期间经历了恐惧,日后他也决

            不会承认。

            的确,对化来讲,那年月是一次冒险。

            一次,狄华达和乔治都藏在一个地方,用的都是非犹大人身份证。他们相互问话,但不

            是以父子身份,以免暴露他们的真实身份。

            另一次,当索罗斯窝居在一个地窖里时,乔治、保罗和狄华达做游戏以打发时光。他们

            赌一点糖果,当乔治或保罗赢后,他可吃赢的东西。狄华达可能回想起一战时的一个古老的

            生存游戏,他拒绝吃赢来的糖果。

            乔治发现1944年战争中的经历非常刺激,他后来把那段时光描绘成他生命中最快乐的

            一段。他感觉自己仿佛是电影中的英雄英蒂拉?约尼斯,胆量超群,没有凡人的恐惧。有狄

            华达在,大不相同:乔治十分为他的父亲自豪,被他的自信激励,认为他是个真正的英雄。

            说到明显的错误,倒是狄华达教会了乔治终生难忘的生存艺术。

            一:冒险是正确的。

            二战后期,整天用生命去冒险,狄华达才相信大多其他冒险是值得的。

            二:当冒险时,不能孤注一掷。

            决不要什么危险都去拼搏一番,那是元知的,不现实的,多余的。

            为躲诱纳粹,乔治?索罗斯除冒险外别元选择。他接受那些假身份证时,他知道暴露就

            意味着死亡。

            他无需生死决择。他可以冒险而不必担心失败会夺走他的一切。他甚至享受冒险,只要

            给自己留出口复的余地。

            “我渴望生存,”在他成功的顶峰,1992年,他告诉一个电视记者,“不要冒毁灭性

            危险。”

            战争还给了乔治以其他教训。

            我们已提前得出了主题,这些感知不必与世界的真实状况相对应。乔治得到的教训是:

            “在现实与感知之间的突破。”

            当他日后编织人生哲理与金融市场理论之网时,他始终探讨的正是这个“突破”。

            第三节 独自飘零

            1945年秋天,乔治?索罗斯回到了学校。战争结束了,犹太人和非犹大人不再分成两

            个班级。乔治15岁了,他喜欢别的经历了纳粹创伤的同学,他们早熟了。那个创伤在许多

            同学身上还很明显。坡?特泰尼回忆说:“班里的纪律令人恐怖。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有小手

            枪,带着它上课,有支枪是好事,它使我们显得成熟。但这非常幼稚。”

            洛拔岛的居民,包括乔治和他的家庭,于1945年春天来到了洛拔岛――战后的初次回

            访。他们互讲战时故事,重述他们如何努力生存,谈论近期的计划,而这些计划与他们所设

            想的战后匈牙利可能发生的事紧紧相连。

            他们无不思索一个苦恼的问题:

            一个人应离开祖国吗?

            躲过了纳粹的屠刀,匈牙利人恶梦初醒。

            然而,新政府是否仁慈尚不明了。

            索罗斯一家的朋友充满希望,急于相信一切都会变好,另一些人则怀疑,冷嘲热讽。他

            们只要还能拿到护用,就随时准备卷起铺盖离开。

            乔治?索罗斯属于后一类人。他感到,是离开匈牙利向西远征的时候了。

            1947年秋天,还在索罗斯17岁时,他便只身离开了祖国。他的哥哥保罗因急于完成他

            的工程课程,在匈牙利多呆了一年。乔治的第一站是瑞士的怕尔尼,尔后马上去了伦敦,一

            个听起来对青少年颇富吸引力的地方。多亏他的父亲,乔治才有足够的钱旅行。但在那里当

            他的父亲给他的供应不济时,他得再次依靠自己的才智。他只能依靠婶婶,她已在佛罗里达

            安顿下来。尽管英国应该能力索罗斯安顿一个幸福的生活,但他的钱太拈据,伙伴太少,不

            能享用这个城市提供给他的东西。这是他的生活中最困难的小插曲之一。他孤独,实际上已

            心灰意冷。然而,他仍努力在黑暗中发现光明。坐在伦敦的一个咖啡馆里,他半带幽默地思

            量:

            “我在这里,已举步维艰。那不是一种奇妙的感受吗?只有一条路可走了。”

            当然,如履薄冰并不是什么奇妙的感受。一个18岁的男孩所能做的只是打零工,期待

            着他的好运降临。他在伦敦玫笺区的一个名叫夸哥林诺的饭店里当侍者。那是一个贵族和电

            影明星用餐、跳舞的地方。有时,当他的现钱用光后,就只能吃一些臭鱼烂虾了。数年后,

            他回想起当时他甚至羡慕一只猫,因为它有沙丁鱼吃,而他没有。

            临时工作完了还是临时工作。

            1948年夏天,他作为“互助项目”的一部分,转到了一家农场打工。他当时组织了一

            次罢工,使农场主按工付酬而不是以天计酬(而在1990年,他成了金融业的缩影)。由于

            索罗斯的努力,他和其他雇佣工人得到了较多的收入。在塞夫奥尔克,他收摘苹果。他也干

            过家庭漆匠,以后还常向朋友们吹嘘说,自己是一个不错的画家。

            零工、贫穷、孤独,事实上无乐趣可言,后来的许多年里,乔治部不能抹去这些可怕的

            记忆。“我把这些?恐惧端出来一一:并不怎么好。害怕再次触及、掉人那样的谷底。有了

            一次,就再也不想有另一次了。”

            • 家园 第五章 莘莘学子

              第五章 莘莘学子

              他及时地从抽象转向了实践;他提出了人们怎样和为什么要以某种方式思维的认识理

              论;并且,从这些理论

              中他编造出关于全融市场运作的新理论。

              第一节 书山寻路

              1949年,乔治?索罗斯作为伦敦经济学院的一名学生注册上学了。伦敦经济学院,正

              如人们所熟知的,是英国最大的教育机构之一,不管你想从事什么社会职业,还是只想做一

              名学者,这里都是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学院吸引了大批国外学生;一般认为学院是倾向社

              会主义的,因为社会主义理论家哈洛德?拉斯基就在这里任教。对于象乔治?索罗斯这样的

              学生,既想接受经济方面的实际训练,同时,又热切地想学习当前的国际政治趋向,因此,

              这里更是朝思暮想的天堂所在。

              他参加了拉斯基的一些讲座,也选修了1997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约翰?米德的课

              程。“不过”,后来索罗斯表白说,“我没有从米德的课程中学到很多东西。”学院也是一

              些大行其道的政治保守者的乐园,其中一个是自由市场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奇?伍恩?海克,

              一个是富有声望的哲学家卡尔?波普。这两个人使乔治?索罗斯走向了理性道路,在80年

              代和90年代,他以极大的热情寻求打开那些闭关自守的社会。

              侮克在1944年出版的《走向农奴制之路》一书中,抨击了法西斯主义,因为它是破坏

              自由繁荣的制度的。

              然而,卡尔?波普的影响更大。虽然波普以他的关于科学方法的理论而著称,但是,他

              于1951年写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一书,却成了乔治?索罗斯理性生活的基础。

              年轻的索罗斯已经成熟,他写了一本探索人类社会性质的书。他对独裁统治有深刻的体

              验,首先是与纳粹党人的接触,尔后是同共产党人的交往。现在,他在英国第一次尝到了民

              主的甜头。他急切地想把个人的体验放人一个理性的境地。波普的书为他提供了这种框架。

              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一书中,波普论证说,人类社会只有两种可能的命运。其一是成为

              “封闭”社会,所有的人只能有同一个信仰;其二是成为“开放”社会,在这里没有波普所

              讨厌的国家主义和民族战争。在“开放”社会,各种相互冲突的信仰可以互融,而不管有什

              么样的压力。波普论证说,不管怎样,开放社会是“不确定和不安定”的,它比“封闭”社

              会要先进。

              虽然索罗斯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完成了他的学士学位课程,但是,他还是决定,在伦敦

              经济学院再呆一年,直到1953年春他能够获得学位。熟读《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一书后,

              索罗斯寻找波普,想从这位专家这里学到更多东西。他向波普提交了几篇论文。师生性情相

              投,波普成了索罗斯的指导教师。

              1994年春,卡尔?波普将近92岁,在和笔者的访谈中,他谈到了狈多年前年轻的索罗

              斯首次出现在他家门口的情形。“他走进我的办公室,对我说,‘我是伦敦经济学院的学

              生。我能跟您谈谈吗?’他是个聪慧机敏的学生。我写的那本关于开放社会的书,显然对他

              影响很大。他时常来与我谈他的看法。我不是他的正式导师。如果现在他把我叫做他的指导

              教师,他是很友好的。”

              虽然索罗斯曾一度和波普相处融洽,但是这位年轻人并没有给这位教授留下持久的印

              象。波普回忆说:“我静听他的想法,但我不向他提任何问题。我没有听到多少关于他的事

              情。“

              波普对索罗斯最大的影响,在于鼓励这位青年学生去思考世界的运行方式,尽可能地提

              出有助于解释世界运行方式的哲学图式。

              波普这位著名的哲学家试图把他的智慧传给这位崭露头角的知识分子。他无意去帮助索

              罗斯应付现实世界。哲学,不论是波普还是其他人的思想,都不应是在现实世界中寻找发财

              之路的地图。

              然而,在索罗斯看来,哲学的功能就在于此。他及时地从抽象转向了实践;他提出了人

              们怎样和为什么要以某种方式思维的认识理论:并且,从这些理论中他编造出关于金融市场

              运作的新的理论。

              在后来的生活中,索罗斯不断引证波普教授的思想作为他在东欧和前苏联进行慈善活

              动,以加速开放社会的理论来源。他忽视了波普所作出的贡献,不管他怎样粗心大意,把这

              些理论翻新,或用于在华尔街地区积累财富。

              第二节 世情冷暖

              但是,在那时,他并没有财产。因为贫困,他窘迫,难堪。但是,乔治?索罗斯感觉到

              他别无选择。因为他的学业需要财政资助,他去了一趟犹太人救济委员会。但是,救济委员

              会将他拒之门外,并称救济金只向有报酬的雇佣工提供,不向学生发放。在索罗斯看来,这

              种差别毫无意义。

              后来,在一个圣诞节假期,他去当了一种夜间换班的铁路搬运工,不小心折断了腿。他

              仍然需要钱。但这一次,他干的是铁路上的工作。现在,他有资格了。“我认为,这种情况

              下,可以从那些杂种那里要点钱了。”

              重返犹太人救济委员会,他决定提供一些纯属虚构的情况。他说他已陷入绝境,折断了

              腿,但是,由于那是不合法工作,他还是得不到国家的资助。事实上,他仍是一名学生。救

              济委员会很不情愿地同意给他一点帮助。为了筹点钱,他不得不拄着拐杖,在三层楼的楼梯

              间爬上爬下。

              然而,救济委员会按时停发了索罗斯的救济金。因此,他写了一封“十分伤感”的信给

              救济委员会。他说,他虽然不会饿肚子,但是,他们这样对待一个急需帮助的犹太人,这给

              他的伤害实在太大。

              他收到了救济委员会的回信。

              他的信产生了他所希望的效果,给他每周的津贴又恢复了。而且,最让人高兴的是,现

              在救济金通过邮局寄来,不需要他很费力地去办公室领取了。他很高兴地领到了一笔钱。但

              是,为了发泄当初饱受侮辱的怨气,在腿上的夹板取下后不久,他便搭乘便车去了法国南部

              一一一而没有通知救济委员会可以停止发放他的救济款了。救济委员会对他的态度,使得后

              来所有的慈善机对索罗斯造成痛苦。在70年代后期,他建立自己的慈善机构之前,他不得

              不克服这种“不可忽视的隐讳”。

              伦敦经济学院的智慧帮助索罗索战胜孤独。他依然贫穷,但他似乎更醉心于自己这种生

              活了。一个夏天,当他中断学习后,他在伦敦的一个较为贫穷的地区找到了一份室内游泳池

              侍者的工作。在那里很少有游泳者光顾,这使索罗斯有充裕的时间去拜访附近大公共图书

              馆。他度过了一部分美好的夏日,读书,思考,在思维的世界里漫步。他后来称这段时光是

              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日子。他的职业目标尚未确定。但他乐于沉醉在思维的王国,并喜欢写

              作。也许他会成为一个社会哲学家或一名记者,只是他不能确定这一切。

              他很容易地想象自己可以留在了伦敦经济学院,成了一名学者,也许是像卡尔?波普那

              样的哲学家。如果他的思想能拓展得像波普那样,或能以一些深刻洞见超越别的人,像弗罗

              伊德或爱国斯但那样,该多好啊!在另一些场合,他梦想成为一个新的约翰蒙纳德?克尼

              斯,达到像英国的世界知名经济学家那样的思想境界。

              这是索罗斯向智慧进攻的开始,也是他的生活和事业的主题之一。

              不幸的是,索罗斯的成绩不够好,他的学术抱负似乎失败了。1952年末和1953年初,

              他思索着诸多哲学问题。他特别关注学识和现实之间的突破。在某些观点上,他得出了他认

              为是有名的哲理发现:“我认为,从根本上看,所有我们的世界观都有点缺陷或扭曲,尔后

              我就专心研究这种扭曲的重要性。”

              他开始写一本小册子,名曰《意识的重负》。在书中,他阐述了开放和封闭的社会的概

              念。由于信心不足,手稿就被搁置了。在后来的10年里,他希望着重做那个工作,但当他

              “摸不到昨日所写内容的头尾时”,渐渐地放弃了它。

              索罗斯知道,这不是个好兆头。看来他成为一名教授的可能性不大。索罗斯把他的未能

              完成的写作与放弃学习哲学联系起来,这样有利于对金钱的追求。

              第三节 初涉股市

              无论索罗斯怎样想从教,但他必须去谋生,而且是尽快地去。他22岁了,尽管他渴望

              为人类的知识作出巨大贡献,但他必须吃饭。经济学学位对他毫无帮助。他去做任何能找到

              的工作,首先是去销售手提袋,地点就在黑池――北英格兰的一个海滨胜地。

              买卖十分难做。为吸引顾客,起初他得让人们觉得他与众不同――对一个外国人来说,

              操一口浓重的地方口音,介绍产品十分困难。向店铺批销商品也很烦恼,他们可能不需要这

              些货物。一次他与一位小店铺老板做成了一笔生意。这个店尚有许多未卖完的货物。这个人

              买下这些手提袋,就像想在自己头上挨枪子一样,索罗斯想,他告诫自己不要把这种情绪挂

              在脸上。最后,他把货物卖给了这个老板,但心里的这种内疚许久拂而不去。

              也许人们会说伦敦经济学院对索罗斯这样的人来讲是个完美的培养场所,日后他可以藉

              此成为投资商。然而,索罗斯在学校什么也役学到,只知道有金融市场的存在。至于结业,

              获学位,他倒感到是投资的资本。为了进入伦敦投资银行的门槛,他给市里所有的投资银行

              各写了一封信,以期待机遇降临。当辛哥尔与弗雷德兰德给他提供一个培训生的工作时,他

              高兴地接受了。

              这是一个股票市场运作十分繁忙的公司。

              他着迷于这个工作,成了一名在黄金股票套汇方面很有专长的交易员,尤其是在利用不

              同市场差价赚钱方面专长。甚至在他尚未极大地成功之时,在这世界上他已感到十分安逸,

              体会了市场中买和卖的狂喜。他也许能成为一名社会哲学家或记者,生活会变得更新奇。但

              他得谋生。在这儿,前景似乎还不错。索罗斯发现这世界越来越诱人了。

              索罗斯在伦敦的过渡,一般人的估计是个极大的失败。甚至索罗斯本人也不否认这一

              点。在爱德卡艾斯泰尔有一个他的辩护者,一个证券经纪人,他了解当时的索罗斯,日后他

              们成了伙伴。他说:“索罗斯从未安定过。他只有25或26岁。人们认为,你不能干任何事

              情(在那种商业中)。年轻人不允许干任何事。”

              无论如何,到1956年,年轻的银行投资者索罗斯认为,是该挪挪地方的时候了。

              他去了纽约!

              • 家园 第六章 瞎子给盲人指路

                第六章 瞎子给盲人指路

                第一节 奔赴纽约

                乔治?索罗斯自己也曾经承认,到了纽约以后,他认真考虑过这种金融职业。做一名哲

                学家的梦想仍然只是一个梦想。

                无意之中来到纽约,和同伴们相比,他更具有竞争优势。在伦敦,即使没有做出什么惊

                天动地的事情,至少,他了解欧洲的金融市场。在伦敦,这方面的专家很多,但是,在华尔

                街地区,对欧洲市场有点经验或有所了解的人极少。从他抵达美国的那一刻起,他就被当成

                这方面的专家。

                索罗斯纽约之行,在他的名下只有5000美元。一个亲戚曾经给他1000英镑,并要求把

                这些钱代表他进行投资。这5000美元就是从一次投资所获的利润中分配他的一份报酬。

                同一年,也就是1956年,狄华达和伊丽莎白?索罗斯离开了匈牙利,搬迁到美国和两

                个儿子住在一起。狄华达到康尼岛上开了一家咖啡馆。对于这位了不起的二战逃犯的幸存者

                来讲,这种经历不可能是令人愉快的。这种小生意实在难以维持,狄华达便退休了。(60年

                代早期,狄华达得了癌症,身体十分虚弱,乔治?索罗斯不得不找一个免费做手术的外科医

                生为他治病。)

                第二节 静江暗流

                抵达美国不久,索罗斯通过在伦敦的一个同事找到了工作。他打电话给F?M梅叶公司

                的一个伙伴,为索罗斯说情,索罗斯便成了一名套利商。虽然在朋年代,套利己成为最火爆

                的金融赌博形式之一,但是,在30年之前,它却是非常萧条的。没有人愿意投入大额股

                份,以期从公司的接收股中赢利几百万美元。这种赌博性投资到80年代才风行。在生活很

                单调的50年代,像乔治?索罗斯这样的生意人,只能通过小心翼翼的研究,利用同一种股

                票在不同市场的微小差价,通过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来赢利。

                那时,索罗斯成了一个分析家,给美国的金融组织提供有关欧洲证券市场的消息和建

                议。不出他所料,华尔街地区几乎元人对此感兴趣,更不用说对欧洲投资倾向有什么高明的

                见解了。50年代还远非全球通货贸易时代,远非美国投资者感到大洋彼岸有钱可赚的时

                代。那时,欧洲人只同欧洲人打交道,美洲人只同美洲人接触。这种地方观念使索罗斯有利

                可图。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西欧经济造成巨大破坏,现在已开始慢慢恢复,这给索罗斯助了一

                臂之力。

                索罗斯是他那个时代的先躯。“乔治在30年前做过的事情到近10年才流行起来。”斯

                但莱?德鲁肯米勒说,从80年代以来他一直是索罗斯的得力助手。

                “在60年代初,人们对欧洲证券市场一无所知,”索罗斯面带微笑,回忆说:“所

                以,我得以把我所想得到的利润寄希望于我所紧随的欧洲公司。这真是瞎子给盲人带路。”

                在那时,索罗斯会遇到并同一个有欧洲背景的人结婚,这毫不奇怪。在美国,他初来乍

                到,认识的美国姑娘也很少。在紧邻西安普顿的长岛的科古,他遇到了德裔安娜莉,他的未

                婚妻。1961年他们结合了。索罗斯仍然在F?M梅叶公司工作,和妻子住在一个小套间里。

                (索罗斯夫妇在1978年分居,三年以后离婚。他们生有三个子女。1983年,索罗斯再次结

                婚。新娘是苏栅?韦怕,比他小25岁。他们在南安普顿举行了一个非宗教婚礼。后来,在

                1985年,苏珊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格利高里――使乔治第四次做了父亲。1987年,第

                二个儿子亚历山大出生。)

                1959年,索罗斯进入维特公司,继续致力于欧洲证券。幸运的是,维特公司是美国少

                数几家从事海外贸易的公司之一。索罗斯仍然是华尔街地区的一小撮套利商人之一,在伦敦

                和纽约之间进套利活动。

                1960 年,索罗斯第一次对外国金融市场进行了成功的洗劫。索罗斯意识到:由于公司

                的股票和不动产业务上涨,德国阿利安兹保险公司从它的资产价值中贴现,抛售股票。他写

                信给其他人要他们向阿利安兹公司投资。摩根担保公司和德雷福斯公司都很欣赏他的观点,

                并且购买了大量的阿利安兹公司的股份。阿利安兹公司的董事们很不高兴,他们结维特公司

                索罗斯的上司写信,说索罗斯得出了错误结论。实事上,他没错。阿利安兹股票的价值翻了

                三倍。索罗斯名声大振。

                即使在1961年1月,约翰?肯尼迪新政府就职以后,索罗斯仍期望能有好运降临。但

                事实证明,对于年轻的索罗斯来说,肯尼迪是一个严重的绊脚石。肯尼迪修改了利润平衡

                税,主要就是阻止美国投资者购买外国股票。对索罗斯来说,政策的转变如同地球爆炸。

                但是,这还不足以把索罗斯打发回国。1961年12月18 R,他自然而然地成了美国公

                民。他仍然呆在美国。

                那时,索罗斯已经33岁,他仍然在成为一个哲学家还是一个投资者之间摇摆不定。肯

                尼迪的政策给索罗斯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去做他似乎是最喜欢的事情――思考和写作关于人

                生的基本问题。

                从1961年开始,索罗斯把傍晚和周未都用在了《意识的重负》书稿的写作上,他希望

                通过对手稿的千锤百炼地修改,能找到一个出版商。这种经历比坐下来写第一稿更令人困

                惑。终于,在1963年,他把手稿寄给了卡尔?波普。赢得这位大师的赞同将是索罗斯值得

                夸耀的事情。能赢得著名的波普的赞同,似乎是向出版这本书迈出了一大步。

                虽然波普己回忆不起索罗斯何许人也,他仍然对手稿作出了热情的反应。然而,当这位

                伦敦经济学院的教授弄清楚索罗斯来自于共产党人统治的东欧国家时,波普曾一度表示失

                望。他还认为索罗斯是个美国人。这位哲学家感到十分激动,没有经历过极权统治的人,竟

                然能理解他所谈论的东西。波普发现索罗斯是个匈牙利人,并且直接地接触过纳粹党人和共

                产党人。他对索罗斯的手稿没有再进行过多的思考。他鼓励索罗斯继续考虑他的观点。

                索罗斯从来没有承认,是什么原因使他决定再次搁置他的写作计划。不过,波普对他的

                手稿的冷淡的反应,可能影响了他,于是做出了这一决定。

                对索罗斯来说,写作该书是他喜爱的一项工作。他从没有透露他是否将这些手稿给过某

                一出版商。无论如何,他说过他觉得这本书缺乏深度,因此,就从没有出版。

                因而,索罗斯又回到华尔街地区继续赚钱。但是,缨斯并没有完全抛弃他。随后几年,

                他以这本小小的未能出版的书的思想为主要观点,写成一本书真的出版了。

                第三节 精明但不可爱

                1963年,索罗斯开始在爱霍德?布雷彻尔德公司工作,这是一家主要经营外国证券贸

                易的美国公司。对索罗斯来说,爱霍德公司就是他的家。这家公司的总部在德累斯顿(东德

                城市),创立于19世纪初期。雇佣索罗斯的人叫做斯蒂芬?凯伦,带一口浓厚的欧洲口

                音,公司的其他人也是如此。虽然这条街道叫做华尔街,但是,索罗斯肯定想过,某一天他

                会逃之夭夭,再回到欧洲。

                从一开始,凯伦就对索罗斯评价很高。“我希望我雇用的任何人都很优秀,不过,他确

                实是个很杰出的人。”

                索罗斯被雇为分析员,一开始,他主要是从事国外证券分析。由于他在欧洲形成了联系

                网络,而且他能够讲多种欧洲语言,包括法语、德语,索罗斯自然而然地成了在这一领域的

                开拓者。

                套利既需要知识,也需要胆略。但是,大多数的美国贸易商,知识偏狭而又不愿去开阔

                视野。二者奇缺。当然索罗斯不是如此。美国人喜欢抛售美国股票。对于美国公司的职员,

                能讲出公司名称至少是个能手,但是,对于欧洲的公司名称,他们却不能讲出。而索罗斯不

                仅知道这些公司名称,而且知道公司的老板。

                1967年,他成为爱霍德公司研究部主管。

                为了在美国市场上开辟道路,打上自己的印记,索罗斯在和同事们打交道时表现了某种

                不安定。一个坚持不愿透露姓名的同事回忆说,索罗斯很讲究商业信誉,不过,这也遭到那

                些信誉很差的人的指责。

                艾德格?埃斯塔是索罗斯1994年在伦敦的合作伙伴,他说,在0年代,索罗斯是一个

                复杂的隐秘性的人物。“你知道他很聪明,有能力思维清晰――而且很可靠。你可以感觉到

                他不像个很特别的人。有些腼腆。你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他是个出色的心理学家,他十分

                敏感……正因为他害羞,所以他采取低姿丧形象。他不让人了解他的私生活。他常说些相反

                的事情来装点门面。他装成绝对正确的样子发表大量的毫无意义的意见。有时,他只为自己

                开脱。他不是个可爱的人。”

                他不可爱,但在投资分析中却很精明。亚瑟?勒鲁,60年代在爱霍德?布雷彻尔德公

                司与索罗斯共享,他还记得那段日子与索罗斯的接触。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1964年,

                勒鲁加入了纽约银行研究部。勒鲁追踪的一个产业是证券交易,这刚好是索罗斯在爱霍德公

                司所从事的工作。作为公司经纪人,索罗斯偶尔去拜访幼鲁和他的老板迈克?唐科,讨论购

                买哪种股票。勒鲁记得,索罗斯总是把话题从狭窄的交易业转向“世界形势”,时常谈些大

                的话题。

                在外国证券方面经营有方,这使得索罗斯信心倍增。他开始想建立自己的投资公司――

                并且试图为自己赚钱。

                通宝推:然后203,
                • 家园 第七章 雾里看花

                  第七章 雾里看花

                  “从根本上说,我们对于世界的所有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缺陷的,被歪曲了的。”

                  第一节 走近感觉

                  50年代初,当乔治?索罗斯还是个在伦敦读书的学生的时候。他对世界的运行方式就

                  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志向不仅在于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思,而且也希望对认识世界作出重

                  大贡献。

                  他的指导教师卡尔?波普,鼓励他思考一些大的问题,提出一个宏伟的皙学方式。这种

                  方式可能不仅对整个人类有利,也可能会给提出这种方式的人带来好处。索罗斯馒馒地开始

                  信仰他的挚友柏荣?文的一句话:“你越是能把自己的努力限制在一个抽象的领域,你越是

                  能在实际操作中做得更好。”

                  索罗斯对抽象物的兴趣,及时地把他引到了金融市场如何运作这一实质性问题上。要去

                  理解他关于金融市场的理论,最好的切人点是他关于人生和社会的一般理论。他的思想有一

                  个关键词:

                  感觉。

                  许多人间过同样的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为什么会在这里?事物一一一大的物体

                  如宇宙、大脑、人类一一一是怎样运动的?

                  仔细思考过这些问题之后,人们又回到自己的生活,回到更为实际的问题,如负担家

                  庭、谋生、记得倒垃圾等。

                  然而,哲学家把这些问题作为他们终生的研究课题。乔治?索罗斯渴望成为一名哲学

                  家。

                  虽然没有任何事件激发索罗斯的哲学兴趣,但他却长时间地保持着这种热情。“自从我

                  意识到自己的存在。”1987年,在他出版的《点石成金》一书的导言中,他写道,“我就

                  有去理解它的强烈激情。并且我把我自己的理解作为需要被理解的中心问题”。

                  然而,年轻的索罗斯所作的说明仅仅是一个开头,要解决人生的奥秘这一任务几乎是不

                  可能的。

                  理由很简单,即使开始研究我们是谁或我们是什么,我们也必须客观地看待我们自己。

                  困难就在于我们不能。

                  这就是索罗斯的伟大发现:

                  “一个人所思考的东西是他的思想的一部分。因此,一个人的思想缺乏可以彼判所为独

                  立的参考点――缺乏客观性。”

                  索罗斯在他的《点石成金》中这样写过。这一个单独的句子形成了他的理论分析的核

                  心。由于不能达到独立的参考点,因此,人们不能把握本质,不能透过没有被歪曲的七色光

                  谱来看待世界。在50年代初,索罗斯得出结论:“从根本上说,我们对于世界的所有观

                  点,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缺陷的,被歪曲了的。他注意的焦点变成了这种扭曲怎样形成了事

                  物。

                  第二节 奇思异想

                  以世界如何运行的总体观念为武器,索罗斯关注华尔街地区的时机已经成熟。

                  “在一定程度上说,我们对于世界的所有观点都是有缺陷的或彼扭曲了的。”

                  问题在于,那些力图作股市分析的多数人已经得出结论,说在决定股票价格中必定会有

                  某种逻辑。这太扰乱人心,更不用说,在市场操作中,想这样做,会给人大多的承担风险的

                  精神压力。

                  同意这种理性思维的人论证说、因为投资者可以完全认识一个公司,所以,每一股的价

                  值都可以有一个精确的价格。以这种认识为武器,每个投资者就会有理性地自动地行动,当

                  一大批股种出现的时候,就可以选择最好的。而且,股票的价格也可以通过估计公司赢利而

                  保持合理。

                  这就是高效率股市假说,也是有关股市运行的最流行的一种理论。这假定了一个完美

                  的、理性的世界,也假定所有的股票都反映了可得到股息。

                  然而,当古典经济学家在讲授均衡观念、假设作出完美的竞争和达到完美的认识时,索

                  罗斯相信自己理解地更透彻。他认为,在现实世界,从假定完美的认识中可以获得的任何理

                  论,都是有缺陷的。在现实世界,买或卖的决定的依据――不是古典经济学家的理想――而

                  是人们的期望。并且,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不完全的。

                  “我总体地理解事物的主要洞察力在于,在形成对事物的看法时,是不完全理解在发生

                  作用。传统的经济学家以均衡理论为基础,认为供给和需求是平衡的。但是,如果你意识到

                  不完全理解发挥的重大作用,你就会意识到你处理问题所运用的是不均衡理论。

                  同样,在另一个场合,他写道,他是“沉迷于混乱之中。这便是我怎样赚钱:在金融市

                  场中理解革命发生的过程。”

                  在巴岛的那些夏天,乔治?索罗斯进行类似垄断资本的赌博,从此,他完全陷入了金钱

                  世界。不过,他还时而在知识的王国里自由驰骋,实践迫使他在伦敦经济学院学习经济学。

                  然而,使他失望的是,他发现这门学问似乎很浅薄。

                  教授们想使他相信,经济学是――或者至少力图成为――一门科学。你可以提出理论和

                  发现统治经济世界的规律。

                  但是,乔治?索罗斯看透了这一切。他得出结论说,如果经济学是一门科学,那么,它

                  应该是客观的。也就是说,人们可以不彤响它的活动范围而观察它。但是,索罗斯得出结论

                  说,这是不可能的。

                  当人类一毕竟是所有经济活动的中心――缺乏客观性的时候,经济学家们怎么可能认为

                  它是客观性的呢?当同样是这些人类,从品性来看是包含在经济生活中,不能不影响经济生

                  活的时候,经济学家们又怎么能认为他们是客观性的呢?

                  第三节 杀手锏

                  那些假定经济生活有理性和逻辑性的人论证说,金融市场总是对的,对的意义在于市场

                  价格倾向于贴现――或者考虑到――将来的发展,即使这些是不明确的。

                  索罗斯说,这是不正确的。

                  他曾经解释说,大多数的投资者相信,他们可以先扣除市场将来的利息,也就是说,在

                  事情发生之前就考虑到了将来的发展。在索罗斯看来,这是不可能的。他认为“关于将来会

                  是什么样子的任何观点,肯定都有带有们见,是片面的。我并不是说事实和信念自发地存

                  在。相反地,我详细地阐述反馈理论,所要论证的是信念所做的会改变事实。”

                  “市场参与者不仅在操作中带有们见,而且这种们见影响了事件的发展过程。”

                  实际上,市场价格是不正确的,因为它们忽略了将来发展的可能和即将带来的影响。

                  市场价格一般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提供的不是关于将来的理性的观点,而是带有偏见

                  的观点。

                  “不过,这种歪曲会沿两个方向发生作用,”索罗斯坚持认为“不仅仅市场参与者们是

                  带着偏见操作,而且,他们的这种偏见也会影响事情的发展进程。这会给人这样一种印象,

                  市场精确地参与了将来的发展。但是,事实上,市场提供了一种不是对将来事情负责的当前

                  期望,是由当前期望所产生的将来的事情。参与者的感觉是有着内在的缺陷的,而在有缺陷

                  性的感觉和事件真实过程之间存在着双边联系,这种双边联系在二者之间是缺乏对应性的。

                  我把这种双向联系称之为‘反馈’”。

                  “投资者对一种股票的们见,不否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会引起股票价格的上升成下

                  降。”

                  这种感觉和现实之间的双向反馈――索罗斯称之为“反馈”――成了他的理论的关键。

                  索罗斯坚信,能够解释金融市场行为的,不是高效率市场假说,而是存在于投资者们见和他

                  称之为事件的事实过程二者之间的反弹关系。事件的真实过程是公司的经济基础的另一个格

                  言。

                  索罗斯认为,投资者对某一种股票的们见,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会引起股票价

                  格的上升或下降。这种偏见在操作中作为一种“自我加强因素”,与“基础性倾向”相互作

                  用,彤响投资者的期望,从而引起股票价格的运动,这可能导致经营者去购买更多股份或进

                  行吞并、获取,或购空存货,依次影响股票的基础。

                  那么,一种股票的价格并不是通过对获得的信息敏锐地作出反应来决定的。而是和硬件

                  一样多的感情产生的感觉的结果。正如索罗斯在《点石成金》中所写的:“当事件中有能思

                  维的参与者。主观事物就不再局限于事实,而且包括了参与者的感觉,因果链不是直接从事

                  实到事实,而是从事实到感觉和从感觉到事实。”

                  索罗斯的理论包含了这样一个论点,投资者所付出的价格不是对于?价值的简单的消极

                  反应而是考虑了股票价值的积极组合。

                  索罗斯理论的第二个关键,在于把握错觉在形成某一事件中所起的作用。锗觉,有时,

                  索罗斯把它们称之为参与者的思想与事情的真实状态之间的差异,是经常存在的。

                  有时,这种差异很小并且能够自我修正,索罗斯把这种情形称之为准平衡。

                  有时,这种差异很大但能自我修正,这种情形他称之为远离平衡。

                  当这种差异很大,感觉和现实彼此远离时,不存在使二者拉近距离的技巧,实际上,外

                  力只能使二者分离。

                  这种远离平衡的情形有两种形式。一种极端是,虽然感觉与现实是远离的,但形势是稳

                  定的。稳定的形势对索罗斯这样的投资者没有丝毫的吸引力。另一种极端是,不管怎样,形

                  势是不稳定的,事态的发展如此迅猛,以至参与者的思想跟不上形势。这种形势对索罗斯有

                  特别的吸引力。

                  感觉和现实的差距非常大,因为事态已经失控,这种形势就是金融市场上的典型的“繁

                  荣萧条序列”。索罗斯把这些序列视为癫狂“这些过程起初是自我加强,变得不可忍受,因

                  而最终发生了逆转。

                  “因为市场经常处于波动和不稳定的状态,所以‘富荣――萧条’序列易于产生。

                  这种“繁荣――萧条序列”的潜力经常存在。索罗斯的投资哲学认为,因为市场经常处

                  于波动和不稳定状态,所以“繁荣――萧条”序列易于产生。赚钱的方式就在于寻找使这种

                  不稳定资本化的途径,寻求意想不到的发展。

                  当然,艰难的部分就在于鉴别一个“繁荣一一一萧条序列”。要识别这一序列,投资者

                  必须了解其他的投资者们怎样把握经济的根本。在任何给定的时间里,都能了解市场一一一

                  所有这些投资者的想法,这是索罗斯投资技巧的本质。

                  一旦一个投资者了解了市场,他就有可能另辟溪径,去赌那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假定一

                  个“繁荣一一一萧条循环”即将发生或已经开始。

                  怎样去把握一个“繁荣一一一萧条序列”呢?

                  1994年4月13日,索罗斯在出席银行、金融和城市事务团体会议之前,作了一个简短

                  的说明,例如不同意“普遍的明智”。大多数人都相信金融市场趋向于平衡,并且可以对将

                  来准确地贴现。索罗斯认为,金融市场不可能对将来精确地贴现,因为它们不仅对将来贴

                  现,而且有助于它的形成。”

                  “一旦你了解了市场在闲些什么,你就要从其他方面积极行动,为那些意想不到的事件

                  下赌注。”

                  他说,有时候,金融市场会影响股票发行的基础,虽然,市场只应该去反映它们。“这

                  种情况发生,市场便进入了动态的不平衡状态,这时行为就会完全不同于高效率市场理论所

                  设想的一般状态。”

                  这种“繁荣――萧条序列”并不是经常发生。当它确实存在时,因为它们就会影响经济

                  的基础,因为它们极具破坏性。只有当市场受到紧随的倾向行为支配时,“繁荣一一一萧条

                  序列”才会发生。“紧跟倾向的行为,在这里,我是指人们以一种自我加强的方式行动,价

                  格上升就去购买,价格下降就抛售。”

                  “倾向一面的紧跟倾向的行为对于产生一次强大的市场失败是必要的,但是还不足以使

                  之发生。此时,你要问的关键问题是,紧跟倾向行为是怎样产生的?”

                  乔治?索罗斯的回答:

                  有缺陷的感觉引起市场的自我培育。

                  市场的自我培育是投资者陷入盲目的狂热或盲目从众心理之中的另一种说法。

                  市场狂热地自我培育时常会反应过度,时常会走极端。这种反应过度――走向极端――

                  引起了一轮“繁荣――萧条序列。” “有缺陷性的感觉引起市场的自我培育,市场狂热

                  的自我培育时常会反应过度。”

                  因此,投资成功的关键在于把握市场开始自我培育的契机,因为识别这一时机,投资者

                  就会知道一轮“繁荣――萧条序列”是即将开始,还是已经进行。正如索罗斯所说:“对射

                  过程紧随一种辩证模式的理由,可以用一般术语加以解释:市场形势越不稳定,人们越容易

                  被市场趋向影响;这种受市场趋向影响的投资越大,市场的形势越不稳定。”

                  一轮典型的繁荣――萧条序列的主要阶段有:

                  ●一种还没有被认识到的倾向;

                  ●自我加强过程的开始;

                  ●市场方向的成功测试;

                  ●自信心越来越强;

                  ●现实感觉之间的差距;

                  ●最终,相反方向的自我强化序列映象的开始。

                  索罗斯还论证说,当一种倾向持续存在时,投资交易的意义更大。而且,们见紧随着倾

                  向,以致倾向越严重,偏见越强烈。最后,当某一倾向固定下来时,这一过程也就开始了。

                  柏荣。文是纽约摩根?斯坦尼地区的美国公平投资战略家,也是索罗斯的密友,他把索

                  罗斯的理论用简单的语言表述为:

                  “他的观点是,事情进展良好,然后,就会变得槽糕。你应该知道,当事情进展很顺利

                  的时候,它将会变得槽糕。把他的理论简单化,最重要的就是要意识到这种趋势的变化是不

                  可避免的。关键点就是要识别转折点。”

                  钱给其他购买人,依次导致更高的价格。最后,价格爬得高高的。市场也如此,不稳定

                  而且超过票面价值,价格还在不断不上涨。根据索罗斯的反馈理论,崩溃也就成为不可避

                  免。

                  第四节 点石成金

                  乔治?索罗斯是一个非正统的投资者。

                  他并不按照传统的规则来操作金融市场。

                  而其他人却是如此。他们认为世界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理性的。

                  包括金融市场。

                  索罗斯只有在想了解什么时候那些规则将会发生变化时,才会对那些游戏规则感兴

                  趣。,因为这些规则发生变化时,它们可能会引发一种反馈关系,这种反馈可能开始一轮

                  “繁荣一一一萧条序列”。

                  乔治?索罗斯不断地监视金融市场,搜寻一轮“繁荣一一一萧条序列”。知道金融市场

                  上偶尔会有这些反馈关系的特征,索罗斯感到他比投资界的其他人更有办法去度过难关。

                  尽管拥有这条投资秘密,但是,未必能保证索罗斯可以经常赢利。有时,会出现一些与

                  他的投资潜能元关的问题。有时,也会出现一些与他的投资潜能密切相关的问题。

                  例如,有时候。这种反馈过程根本就不存在。或者,那些过程是有,但索罗斯却没有及

                  时地发现它们。最糟糕的是,有时,索罗斯去搜寻这一反馈过程,虽然找到了,但是,却发

                  现已错过了鉴别的时机。

                  偶尔,索罗斯去进行投资,不考虑某一市场是怎样运作的――也就是说,不管反馈过程

                  是否在进行。但是,他时时在寻找反馈过程。当他发现了一个而且能够利用它时,他就会获

                  得一大笔利润。

                  索罗斯承认他的理论不是完全适用的。他认为他的反馈理论并不是许诺去解释在金融市

                  场中如何赚钱。其目标更为宏大,他认为他的反馈理论可以更清楚他说明世界的运行。

                  这就是乔治?索罗斯的哲学式思维,而不是乔治?索罗斯的投资家式的思维。

                  “我相信,参与者的偏见是理解有思维的参与者的全部人类历史过程的一把钥匙。这正

                  如基因变异是理解生物进化的钥匙。”

                  然而,索罗斯知道,把他的理论提到如此高度,这是一种幻想。不管他多么想与众不

                  同,他还是感到极大的失望,他不能提供一个不朽的发现。

                  这种理论仍然是有缺陷的。他自己也不能确定“参与者的不完美的理解”意味什么。而

                  且,他的理论无助于作出正确的预测。

                  最后,索罗斯沮丧地承认,他的理论虽然“行之有效而且有趣”,但是,他关于参与者

                  的偏见的因果关系的观点,还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理论。它太宽泛。如果他的理论能对人有

                  所帮助,就必须说明清楚,“繁荣一一一萧条序列”会在什么时候出现。然而,它却不能做

                  到这一点。

                  索罗斯对他的理论的范围问题不诚实吗,也不是。他对自己的理论期望太大。而当这些

                  期望不能变成现实的时候,他本应该保持沉默,但他却没有。虽然他没有提出一个放之四海

                  而皆准理论,但是,他却相信他的发现部分有用。“我的方法有助于描述当前金融体系的不

                  确定状态。”

                  对索罗斯的反馈理论的反映各不相同一一一有的人认为它大复杂并且难于理解,另一些

                  人理解了并且印象深刻。在那些困惑者中间,有一些与索罗斯共事多年的人。其中一个就是

                  罗伯特?米勒,他是爱霍德?布雷彻尔德的高级副总裁,从60年代就一直与索罗斯共事。

                  传记作者试图了解米勒对索罗斯理论的理解。

                  结果很让人沮丧。

                  传记作者:你与他谈论过这种理论吗?

                  米勒:谈论得不大多。

                  传记作者:你读过《点石成金》吗?

                  米勒:看过一部分。

                  传记作者:你能谈谈这种理论能为人们提供什么吗?

                  米勒:(突然大笑)可能不能。

                  在谈及这一理论时,其他人认为它很可信。

                  威廉?多吉是公正调查的高级副总裁和纽约市地安?安威特?瑞鲁德公司投资战略的主

                  管,他承认自己没有读过《点石成金》,但他相信索罗斯的反馈理论是完全可信的。

                  “乔治所指出的就是,股票的价格与真实的价值相去甚远,因此,就产生了赚钱的机

                  会”。

                  1994年5月,也就是《点石成金》出版7年之后,和以前相比,索罗斯在商业界的形

                  象更为高大。因此,这本书的平装版能得以再次发行,并附了一肖新的序言。在这篇序言

                  中,索罗斯说他想就反馈理论作一点新说明,使他原先的意思更清楚易懂。”

                  “在《点石成金》中”,他写道,我提出的反馈理论似乎是在任何时候都适用。从双向

                  反馈动力学来看,这是在任何时候反馈理论都在发生作用的标志,从这一方面看,这个观点

                  是正确的。但是,说反馈理论在任何时候都在起作用,从另一方面意义上看,这个观点又是

                  不正确的。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它是苍“白元力的,以至可以完全忽略不计”。

                  索罗斯也作了第二点阐述:

                  “我这本书的观点总起来说就是,参与者的价值判断通常是带有偏见的,并且这种盛行

                  的偏见会影响市场价格。”他认为,如果这些就是他全部要写的东西,就不值得用整整一本

                  书。“我的观点是,在有些情况下,这些偏见不仅仅影响市场价格,而且影响所谓的股票的

                  基础,也就是当反馈变得很重要时。这不会经常地发生,但是,一旦发生,市场价格就成为

                  另一种不同的模式。市场价格也起了不同的作用,它不仅反映所谓的基础;它自身也成为基

                  础,形成新价格。”

                  索罗斯责备那些部分地或全部地读过该书的人,只抓住了第一点――流行的偏见影响市

                  场价格――而忽视了第二点――流行的偏见在一定情况下,也影响所谓的基础,并且,市场

                  价格的变化本身也导致市场价格的变化。

                  索罗斯非难了他自己。

                  他承认,他应该做的,不应当是去提出一种一般性的理论,说反馈所缺乏的是一个特殊

                  事例。而是应当把反馈作为一个特殊事例。因为反馈的主要特征是,它仅仅有时出现。

                  他的主要借口是,他观察过反馈;首先不是在金融市场,而是首先作为一个哲学范畴。

                  他承认,如果坚持提出反馈这样一个一般性的理论,他可能会走得过头。接下来他写道,他

                  把经济理论看成是错误的,这一点他也犯了错误。如果反馈的情况只是断断续续的出现,那

                  么,经济理论只是偶尔出现错误,这一点应该是正确的。

                  乔治。索罗斯的反馈理论到底有什么价值?如果索罗斯不去掩盖这一论点,承认自己有

                  时也不坚持这一理论;有时候人们对金融市场的反应,在方式上与在莽丛中的动物对环境的

                  反应有些相似,那么,这个问题就要容易回答得多。他自己不能清楚他说明这些陈述的真正

                  意义。并且,在其他场合,他举证说,金融市场形势即将恶化,因为腰背痛疼开始发作!腰

                  背疼痛发作似乎只有一个限定的目的,作为一个早期报答系统。这无助于鉴定什么事件将降

                  临市场。然而,一旦索罗斯鉴定了即将到来的麻烦,这就好像他服用了一粒阿斯匹林。

                  他的腰背痛疼突然消失!

                  • 家园 第八章 先投资后观其变

                    第八章 先投资后观其变

                    “我操作的方式是,提出一个观点,然后在市场中去检验。当我处于劣势并旦市场还在

                    按一定方式发展时。我会非常紧张,腰背痛疼。然后,我会去消除这种劣势。突然之间痛疼

                    消失。我感觉好多了。这可能就是直觉所在。”

                    第一节 “丽质”主,“五美”俱

                    乔治?索罗斯的理论只部分地揭示了他的投资秘密,即解释他怎样看待金融市场的运

                    行。索罗斯承认这一点。

                    然而,这套理论并没有揭示乔治?索罗斯怎样操作。

                    这些秘密索罗斯仍把它藏在脑子里。

                    理性的分析家认为他的理论仅仅这些,尔后是直觉在发生作用。

                    “我们貌似在作分析,”索罗斯说,“我也相信这些分析。不过。这里肯定还有其他一

                    些因素。作为一个交易者,毫无疑问我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且,也有一些理沦。因此,二

                    者之间有一些联系。但是,作为一个贸易者,我并不认为我的成功就证实了我的理论。这不

                    是一种科学证明,我认为这里面肯定还有其他因素。”

                    正因为索罗斯的理论并没有完全揭开他走向成功的秘密,所以,人们可能会说他只不过

                    是比一般人运气更好。但是,严肃的分析家是不会相信他的解释的。罗怕特?米勒是索罗斯

                    最老练的助手之一,且兼爱霍德与布雷彻尔德公司的副总经理。曾有人不经意对米勒说,索

                    罗斯赚钱的能力可能与他想赚大钱的赌徒心理有关。米勒并不以为然:

                    “不,这不是他想赌敢赌的能力。因为他并不真正地把市场视为赌场,而是把它视为经

                    济状况,如果他认为形势很好,他就会去投资。

                    这比掷骰子并且希望两粒骰于都是么点(一对么)要复杂得多。

                    索罗斯怎样运作,这是综合运用的各方面能力。这种综合能力可能是独一无二的。

                    首先,是他的智力。

                    当别人在市场中全力追逐某一股票,某一产业集团、某一商品时,索罗斯却一如既往地

                    完全沉浸在全球贸易复杂形势的分析中。与其他大多数人不同,他总是注重从世界金融领导

                    人的公开讲话和这些领导人所作出的决定中,敏感地分辨出市场的发展趋势、运动和节奏。

                    和大多数人相比,他对世界经济的因果关系理解的更为透彻。如果甲事件发生,那么乙事件

                    会接踵而至,尔后丙事件又成为不可避免。这种思维方式一点不值得冷嘲热讽。实际上,这

                    也是索罗斯成功的秘诀的关键之一。

                    其次,是他颇具胆略。

                    不管你怎样以冷静的方式来解释他买进和卖出的不可想象的数量,他都会否认自己拥有

                    多大的勇气,因为他认为:投资的关键在于懂得怎样自救。而懂得自救也就意味着:有时候

                    进行投资是比较保守的,必要的时候要减少损失,手头经常要有数量较大的备用资金。他喜

                    欢说:“如果你经营状况欠佳,那么,第一步你要减少投入,但不要收回资金。当你重新投

                    入的时候,一开始投入数量要小。”

                    再次,索罗斯从事的工作要求有内在的坚韧精神。

                    “当他作出几十亿美元投资决定时,我坐在他的办公室里,”公共事务评论员以及耶路

                    撤冷基地的以色列社会与经济进步中心主任丹尼尔?多尼说,“我感到震惊,并且会睡不安

                    稳,他投入的股份如此之大,做这种决定是需要胆识的,可能他已经适应了这种情形。”

                    索罗斯经常被拿来与华尔街地区另一个极多出现的投资家沃伦?巴菲特作比较,但是,

                    对照表明两个人之间差异很大。

                    巴菲特擅长于而且只擅长于――以低价购买有资产的公司――而索罗斯更灵活一些,他

                    会根据金融市场风向的变化出没于其中,以期适时地在市场上自由行动。巴菲特买卖股票,

                    而索罗斯经营证券和高利贷。已菲特专注于个体公司,而索罗斯着眼于金球金融市场大的发

                    展趋势。

                    索罗斯的宝贵品质之一在于:在金融市场上他不感情用事。

                    在这种意义上,他是个禁欲主义者。

                    其他人在市场上作出理智的决定时,往往会带人一些自我因素。而索罗斯懂得:一个明

                    智的投资家必须是冷静的。宣称一贯正确是毫无意义的。你喜欢的股票可能会突然猛跌,这

                    是很艰难的时期了,这个时候,最好还是承认自己犯了错误,索罗斯时常就是这样做的。

                    1974年的一天,索罗斯正和一个熟人打网球,电话铃响了。

                    是东京的一个经纪人打未的,他诡秘地告诉索罗斯:理直德?尼克松总统陷入到水门丑

                    闻之中,最终会迫使他下台。经纪人告诉他日本人对尼克松的丑闻反应很糟糕。.索罗斯在

                    日本股市上购买了很大的股份,他不得不作出决定一一一保持现状。还是退出。

                    他的网球伙伴注意到,在比赛中他不曾出汗,而此时,在他的前额却布满了豆大的汗

                    珠。

                    他决定抛售。没有丝毫的犹豫,在作出这一重大决策之前,他觉得没必要同其他任何人

                    商量。

                    这都发生在一民间。

                    全部过程就是如此。

                    阿兰?拉裴尔从80年代开始索罗斯共事,他认为索罗斯的这种禁欲主义在其他投资者

                    身上是找不到蛛丝蚂迹的,正是这种禁欲主义成就了他。“这一点是不会错的。当索罗斯出

                    了乱了的时候,他会摆脱困境。他不会说‘我是对的,他们错了’,而是说‘我错了’。然

                    后,走出来。因为,如果你持有这种倒霉的股份,它会馒慢地把你吃掉。你所能做的就是对

                    此仔细思考一一一晚上,在自己家里。你会慢慢消化,完全远离这种股票。这种职业是一种

                    需要韧性的工作,如果很简单,那么,处理违反交通规则的女警察也会去做。它遵循许多不

                    同寻常的规则,需要自信,最根本的是不能感情用事。

                    接下来,值得一提的是索罗斯的自信。对某项投资,如果索罗斯认为是正确的,那就没

                    什么东西可阻止住他。不管投入多大的股份也不会嫌多。退缩是软弱无能的。在索罗斯的书

                    里,最大的错误不是大胆大,而是太保守。“为什么如此少呢?”这是他最喜欢的一个问

                    题。

                    最后,是他的直觉。

                    懂得何时大份额的投入,何时抽出投入的资金――你何时达到了标准,何时没有达到标

                    准。这是一种深不可测的能力。

                    “从根本上看”,索罗斯说,“我操作的方式是,提出一个观点,然后在市场中去检

                    验。当我处于劣势并且市场还在按一定方式发展时,我会非常紧张,腰背痛疼。然后,我会

                    去消除这种劣势,突然之间痛疼消失。我感觉好多了。这可能就是直觉所在。

                    “提出一种理论观点,然后在市场中去检验。”

                    总结索罗斯的投资技巧,摩根?斯但利公司的柏荣?文说:“乔治的天才之处在于他有

                    某种规则,他能很实际地观察市场,并且知道哪些力量会影响股市价格。他懂得市场的理性

                    方面和非理性方面,他知道自己并非一贯正确。当他正确而且确实可以利用机会时,他会采

                    取有力行动;当他错了的时候,他会尽量减少损失……当他确信自己正确时,他会表现非常

                    得十分自信,正如他在1992年英国货币危机中一样”。

                    索罗斯的直觉部分源于对股市这方面或那方面的洞察。这是一个人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

                    西。这不是伦敦经济学院的必修课程。这是不为常人所拥有的天赋)而索罗斯却拥有。他的

                    伦敦伙伴,,文德嘉?阿斯塔毫不费力地指出了索罗斯成功的原由:

                    “他成功的关键在于他的心理学层面。他了解群居本能。他象一个商品销售商,知道人

                    们当下喜爱什么商品。”

                    第二节 上层路线

                    索罗斯最与众不同的,也就是能最好的解释他的投资潜能的特征,可能是他能够成为一

                    个非常排外的俱乐部的一员,这个俱乐部云集了许多国际金融界的领袖。

                    一般人不能向这个俱乐部提出入会申请。大多数会员都是发达国家的政治和经济领导

                    人:前任首相,财政部长,中央银行的头目等等。粗略估计,会员总数不超过二千人,且分

                    散在世界各地。

                    因为索罗斯不是被选举出来的领导,所以,他不可能拥有和其他人一样的地位。但是,

                    随着像索罗斯这样的投资者在市场上的影响越来越大,经济力量改变着政治家们的看法,索

                    罗斯的地位越

                    来越得以提高。他们也想认识他,想听听他对世界经济的看法。最重要的,他们想知道

                    他要达到的目标。当然,索罗斯同样对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领导人将要做出什么决定也非常

                    感兴趣。

                    极少有像索罗斯这样的投资者,能通过这种方式进入这个俱乐部。其他人只能从报刊杂

                    志上读到有关这些领导人的报道,而索罗斯却可以直接和他们接触。他可能和一位财政部长

                    共进早餐,又和一位中央银行的头目共进午餐,或者给某位前任首相打电话请安。

                    例如,80年代初的一天,索罗斯出现在英国银行”,他被过来谈谈他通过紧缩银根重

                    振金融市场的观点。1980年,他曾买了价值十亿美元的英国公债,这次投资赢利颇丰。因

                    此,他引起了银行的兴趣。

                    使索罗斯成为全球金融网络领袖的,不仅仅在于他金融方面的机敏。从80年代中期,

                    他开始热心于在东欧,尔后在前苏联建立基金会作为推动开放社会的一种手段,他就更有理

                    由与政治和经济领导人密切交往,特别是在欧洲。

                    邀请一个内阁部长参加他的基金会,或者,为在参加基金董事会议之前,顺便拜访某位

                    政治领导,对于索罗斯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了。1993年11月,作家米歇尔?列韦斯对他的

                    基金会进行了为期2周的访问。索罗斯夸耀说,他早上会晤了摩尔多瓦总统,晚上又见了保

                    加利亚总统。“你瞧,一个总统陪我吃早餐,另一个总统陪我吃晚饭”。

                    很显然,和其他投资者相比,这种情形给索罗斯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当然。和政府官员

                    共进早餐并不会使索罗斯精确地知道,某个国家会在哪一天使货币贬值或提高利润。金融领

                    导者不会为了煎蛋和面包而作如此的交易,即使是对乔治?索罗斯,或者更精确他说,特别

                    是对乔治?索罗斯这样的人。

                    但是,和这些领导人的亲近使索罗斯对其他人不可能或不能把握的事件了如指掌。对于

                    某次会议有用的信息,他或许要等几个月以后才能付诸实施,这些信息或许就是某位财政部

                    长在吃午餐时漫不经心进说出来的。这种好处就在于:当其他人从报纸看到这些消息时,他

                    因为与财政部长的接触,已经将这些信息从头脑中取出并付诸实施。

                    正如伦敦沃宝证券公司国际经济部主管乔治?马鲁斯所说:“索罗斯对世界事件和世界

                    过程有一个真正的了解。他的欧洲背景使他比同时代的人更杰出。使他对世界的组合有一种

                    不同一般的透视力,特别是对于德国的统一,和欧洲的其他各种观点……他具有德国人称之

                    为“洞察世界”的观念,这种观念是不能以一个或另一个国家国内观点综合而形成的。他所

                    做的是总体设计,他把这些称之为机会。

                    “索罗所的一个重大秘密在于他同世界领导人的交往接触。”

                    这种世界观念使索罗斯极具自信。

                    “他不是一个对过去的成就自鸣得意的人。”索罗斯80年代的助手詹姆士?马龟兹

                    说:“而是喜欢说‘喂,伙计,事情应该是按这种方式发生的。”

                    “你可能会听到,他使用‘很显然’,或‘它肯定会这样发生’,或‘导致这种结果的

                    原因很简单很直接了当’等等诸如此类的短语。别人只见树木,而他能看见森林。

                    其他投资者所缺乏的,不仅仅是成为这种云集世界领导人而具有排他性的俱乐部会员的

                    这样一张王牌。即使让他们成为其中一员,其他投资者恐怕也不会像索罗斯一样,花费大量

                    时间和世界领导人在一起。

                    其他投资者更习惯于这种交际场上狂乱的步伐。大多数人把它当作消遣娱乐,同这些世

                    界领导人周旋。有些人甚至把它看成是浪费时间。但是,索罗斯懂得这种在交际场上周旋的

                    必要性,他看到了办公室之外活动的价值;不仅仅要接触这些重要决策的制定者,而且还需

                    要时间去思考。索罗斯很懂得去操作,正如他所说的:“要想获得成功,你手头要有充足的

                    自由时间。

                    “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要有充足的自由时间。”

                    索罗斯的朋友柏荣?文认为这种“从容不迫’,的方法对生活对金融领域都很重要。

                    文说“他感觉到他不应该依赖于其他人。一些人整天在对经纪人下指示。他认为时间不

                    应以这种方式去花费,而是要和那些真正对你有帮助的人交谈,然后去思考、去阅读、去作

                    出反应。他寻找那些具有哲学敏感性的人,而对那些仅仅赚了许多钱却没有思想的人不屑一

                    顾。他认为他没有必要在办公室里做这些事情。

                    “有一次,他对我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柏荣,你的问题就在于:你每天都去上

                    班,并且你认为,既然我来上班了,就应该做点事情。我并不是每天去上班。我只有感觉到

                    必要的时候才去上班……并且这一天我真的要做一些事情。而你去上班并且每天都做一些事

                    情,这样你就意识不到有什么特别的一天。”

                    第三节 市场游泳,自教育方

                    索罗斯怎样打发日子呢?

                    典型的一天是从上午八点或八点半开始。他整天开会或不开会,但是,在任何时候,他

                    的公司经理们都可以自由进出,谈谈投资股份的问题。

                    索罗斯采取一对一的谈话方式,他和公司经理们个人交谈。他讨厌开会。有时,听了某

                    位经理的想法,索罗斯可能会提议他或她给另一位持相反观点的人打电话。从1984年到

                    1988年与索罗斯共事的阿兰?拉裴尔说:“如果你喜欢某一件事情,他会让你同另一位不

                    喜欢这件事情的人谈谈。他总希望保持一种理智的摩擦。他会对一项投资的股份仔细思考。

                    你也不得不对此思考、思考、再思考。情况变化了,价格变化了,事情变化了,作为一个公

                    司经理,对一项投资你不得不从总体上再三思考。”

                    接下来,可能会有这样一段对话。

                    拉裴尔可能会对他说:“这项投资比例已经算出总数。“

                    索罗斯:“你认为应该抛售一些吗?”

                    拉裴尔:“不是。”

                    索罗斯:“你想更多买一些吗?”

                    前前后后地,又得重新审视这个比例。

                    拉裴尔说:“索罗斯的过人之处在于他能把握问题的要害。然后,他会看看表格说行

                    吧。”

                    当做出决定的时机成熟,他思考的时间不会超过十五分钟。

                    像拉裴尔和一些的公司经理一一:并不是任何事情都要通过索罗斯,小量的股份,例如

                    说500万美元,可以不经过索罗斯而直接建立。

                    拉裴尔说:“不过,和索罗斯去谈话,一定要真正对你有利,因为他太精明了。”

                    对索罗斯来说,他投资成功的关键在于他补偿性自救的技巧。自救作为一种实践经历,

                    可能难于理解,但对于索罗斯来说,有助于说明他的成就。例如,在《点石成金》中他写

                    道:“当我还是个少年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了我一次终身难忘的教训。很幸运的是,

                    我的父亲有根高的自救技巧,作为一名战争逃犯,他在俄国革命中幸免于难。”

                    在同一本书中、接下来他谈到了要建立一个套头交易公司,最大限度地检测他的自救本

                    领,“这种杠杆作用装置如果运行良好,就会产生奇妙的结果。但如果事情出乎你的意料,

                    那么就会惨遭失败。最难判断的是什么程度的风险是安全的。没有什么整体的行之有效的衡

                    量标准,每一种情况都必须根据它自身的是非曲直来判别。而最终的分析,你必须依据你自

                    救的本能。”

                    采取本能的自救行动的一个例子,发生在1987年10月股票市场的那场大灾难。根据事

                    后的检讨,索罗斯退出一些项目投资股份为时尚早。但是,在詹姆士?马龟兹看来,乔

                    治?索罗斯放弃战斗是为了第二天更好地战斗。当索罗斯由于过早退出蒙受巨大损失时,他

                    却阻止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对于许多人来说,接受这样一种后果是十分艰难的,”马龟

                    兹说,“然而,索罗斯却能够做到,因为他坚信他能够弥补这些损失。当然他也做到了,

                    1987年之后他获得了巨大成功。我认为这对我们大家都是一个榜样。”

                    第四节 投资跟着感觉走

                    正因为索罗斯具有如此特征――脑力、胆略、斯多噶学派的禁欲主义和本能直觉,这使

                    得他不同凡响。他的“反馈”理论是他的测定市场的改革计数器。它不能告诉他精确地脸准

                    什么目标,或什么时候最关键,但是,这一理论能告诉他,枪应该指向何处,并给他提供抓

                    住潜在机会的方式。

                    然后,是他自身的特征发挥作用,使他更精确地指向目标。

                    接下来,索罗斯会采取行动。他去做,但不是以一种粗枝大叶的方式去做,而是通过测

                    试、试探,力图决定他认为正确的东西,事实上是否正确。他会提出一种假说,并以此为基

                    础,决定投资股份的比例。然后,去观察这种假说是否行之有效。如果有效,他就会增加这

                    种股票的比例。他对一种股票的自信程度完全决定于他持有的份额的多少。如果这种假说偶

                    然地无效,他毫不犹豫,抽出他的投资。他时常在寻找可提出某种假说的情势。

                    正如马龟兹所回忆的:“乔治过去常说‘先投资后观察’。它的意思是,形成一种假

                    说,进行基础性投资,去检验这种假说。由市场来证实你到底是对还是错。”

                    索罗斯最喜欢的这种战略,实质上,可以称之为在市场上“找感觉”。索罗斯只是偶尔

                    使用这种技巧。在80年代,他与马龟兹共事时,他甚至没有告诉马龟兹。

                    经过充分讨论,这两个人最终决定冒险尝试。

                    那时,马龟兹设计了一个受影响程度较小的方案,留出了一项股份投资的大量资金。

                    “好吧,”索罗斯说,“我如果想买三亿美元的股份,一开始,我只会买5000美

                    元。”

                    “先投资,然后去观察。”

                    “我知道,”索罗斯口答说,“不过,我得先感受一下市场情况怎样。我想看看,作为

                    一个抛售者,我的感觉怎样。作为一个抛售者,如果感觉很好,很容易把这些公债抛售出

                    去,那么,我会更想成为一个购买者。但是,如果这些公债实在难以抛售,我不能肯定我会

                    做一个购买者。”

                    并非索罗斯所有的理论和战略都是不会出错的。有些人却这样看。他们看到了他的投资

                    业绩,认为象这样一个精明的人,是可以免于犯错的。

                    索罗斯被那种想法逗乐了:“人们认为我不会出错,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我坦率他说,

                    对任何事情,我和其他人犯同样多的错误。不过,我的超人之处在于我能认识自己的错误。

                    这便是成功的秘密。我的洞寡力关键是在于,认识到了人类思想内在的错误。”

                    • 家园 第九章 我口所在,投资所在

                      第九章 我口所在,投资所在

                      “在股票市场上,寻求别人还发有意识到的突变。”

                      第一节 敏于行而衲于言 20世纪60年代未,乔治?索罗斯进入了大金融联盟。

                      为了在这家公司中谋求一个更重要的领导职务,索罗斯想说服爱霍德?布雷彻尔德公司

                      的老板,在海外建立两个投资公司,并让他来进行管理,他获得了成功。

                      酋先是第一期海鸥投资公司,始于1967年。这是一家在华尔街享有盛誉的长期投资公

                      司,顾客作为投资者,当然希望有看涨的行情。

                      其次是第二期海鸥投资公司,带有套头交易性质,创建于1969年。它是以这样一种形

                      式组织起来的:为了购买各种金融证券,包括股票、公债和通货,索罗斯可以使用股票、公

                      债作为辅助手段。起初,索罗斯是用他自己的资金建立此公司的,仅仅只有25万美全,此

                      后不久,索罗斯所认识的欧洲大款们便倾人了删万美金的巨资。

                      25万美金。

                      这就是索罗斯好运的开端。

                      与柏荣?文首次会晤是在1968年。当时文是爱霍德?布雷彻尔德公司一家客户在华尔

                      街公司的一名部门经理。文的这家公司与日本过从甚密,在那里,股市行情呈下迭趋势,然

                      而,却没有人真正掌握了日本经济的状况。文听说有个叫乔治?索罗斯的人,对口本的情况

                      极为熟诸,于是便邀请他畅谈,准备洗耳恭听。

                      在早期,这就是索罗斯的最大优势。和美国大公司的其他人相比,他对经济形势的了解

                      要广泛深刻得多。

                      特别打动文的是,索罗斯提出了关于建立海外套头交易投资。排斥美国客户的大胆设

                      想。当然,索罗斯除外,虽然他也是美国公民,但根据投资规则他是能够被允许成为一名成

                      员的。索罗斯这样做,正像他以往一样,是一种职业性的冒险。因为在m年代未,美国人把

                      套头交易投资引人海外投资,作为他们业务量的一部分,这仍然是十分新奇的。索罗斯却敢

                      为人先。

                      许多美国富豪都极想投资第二期海鸥投资公司,但索罗斯却不需要他们参与。他知道自

                      己能吸引那些自命不凡的欧洲客户,尽管他们性情轻浮,而极大的税收利益则取决于他们的

                      忠诚。果然不出所料,他吸引了大批国际性的追随者,包括欧洲的、阿拉伯的和甫美洲的富

                      豪。他在纽约总部建立了这家投资公司。和其他许多海外投资公司一样,第二期海鸥投资公

                      司以荷兰统治下的安的列斯群岛中的库拉索岛为基地,在这里可以逃两种税:证券与汇兑委

                      员会的复查税和资本增殖税。

                      套头交易投资,在20世纪60年代未还鲜为人知,更没有人理解。在1957年,沃

                      伦?巴菲特踌躇满志地实施他的套头交易投资。但是,到1969年索罗斯着手套头交易投资

                      时,世界对这种投资几乎还是一无所知。当然,到本世纪90年代情况已发生了变化。

                      乔治?索罗斯因此成了所有套头交易投资者中最大的领袖。

                      索罗斯是套头交易投资领域的先躯,这个领域利润的潜力是极为可观的。他也是首先使

                      用所谓派生物的有争议的金融证券的人,这些派生物与套头交易投资群体紧密相关。

                      套头交易投资是1949年由亚历山大?温斯诺?琼斯发明的。琼折曾是新闻记者和大学

                      教师。因为注意到一个组织的某些部分运行得很好而另一些部分运行较差,琼斯设计了投资

                      限度。一个股市行情看涨的投资者可能会增加他原有80%而资产的投入,而缩减对其余20%

                      资产的投入。一个股市行情看跌的投资者可能会缩减对原有75%资产的投入,而增加对其

                      余25%资产部分的投入。减少投资风险是十分重要的。

                      一开始,套头交易投资仅限于股票,买进或抛出类似的证券,以朋全面赢利。经过一段

                      时间以后,残存的套头交易投资在其他领域四处寻找自己的投资机会。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一些套头交易投资引起了宣传媒介的注意,但是1970年以

                      后,利润开始减少。随着1971年允许汇率浮动决定的作出,利润又开始回升。但是,许多

                      套头交易投资公司在1973一1974年跌风笼罩下的市场中夭折了。此后的十年,套头交易投

                      资一直处于低谷。

                      在80年代未和卯年代初,使得套头交易投资突飞猛进的原因,也使得乔治?索罗斯上

                      升为世界级投资者地位――就在于增加美国的出口。以及1985年欧洲银行作出的降低美元

                      汇率的决定。(美元下跌使得美国出口品更为便宜)。美元被压低,给流通领域的贸易以新

                      的刺激。索罗斯和其他套头交易投资的经理很快从中受益。

                      如果索罗斯缠住欧洲不放,很可能他只不过是一个目光敏锐。槽明能干的金融家,而不

                      会成为一个杰出人物,一个特别的专家,只不是众多的在金戳市场拼命赚钱者中的一员。但

                      是,在美国,索罗斯是极为出类拔革的,关于欧洲金融的渊博背景知识使他如虎添翼。他的

                      极大优势便在于他在欧洲和其他地方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他运用这些资源来分析金融和

                      政治事件与世界金触市场的密切关系。

                      在60年代末期与索罗斯共事的亚瑟?勒鲁解释说:“乔治很早就指出,人的思维必须

                      带有全球性而不能带有狭隘的地方性,你必须了解此地发生的事情将会给其他地方带来什么

                      影响。国此,通货并不那么至关重要。他需要的是以不同渠道得来的基本信息和在头脑中对

                      它们进行加工,然后,他会提出一套在长时间内行之有效的方案。

                      纽约银行的分析家勒鲁,在1967年和1968年曾经是爱霍德?布雷彻尔德公司大献殷勤

                      的对象,可是他一开始就否决索罗斯的两个提案。直到1969年初,他才最终同意。在爱霍

                      德公司里,他起初是索罗斯的助手,协助他管理这两个投资公司。此后两年多时间,他们一

                      直并肩工作。

                      为索罗斯工作是十分紧张却又使人着迷的,在那两年中,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更增

                      添紧张和戏剧色彩。勒鲁国忆说:“乔治是个严厉的监工,迫使你很投入地工作。他能控制

                      让我限花燎乱的世界。他甚至可以从发生在A地事件中预料它在B 地的影响。我不能把握

                      它们的内在联系,因为我和他不是同一个层次上的人。在宏观上,他是我所见过最优秀的投

                      资家,至于微观领域,他并不十分投入,似乎没有发挥他的潜力。

                      再谈谈索罗斯的其他方面。在公司里他与众不同。甚至在华尔街地区,他也独具特色。

                      他总是处于思考之中,思考一些重大问题,使用十分简洁的语言,大多数同事捉摸半天才能

                      明白他的意思,甚至勒鲁也不得不略加思索。他的文风也别具一格,“我没有料到是乔治那

                      个性突出的文笔,我们风格各异,我习惯于写关于总消费量的报告,而乔治的文风是很书面

                      化的。

                      乔治?索罗斯是杰出人物,是办公室的知识分子,见多识广,给人印象深刻,但谁能理

                      解他呢?

                      索罗斯着手写作《点石成金》大概是此时。1969年,他要求勒鲁读读其中的五章。

                      “我一个字也没有读懂。”勒鲁解释道,他认为这并不是由于他智商低下,而是由于索罗斯

                      文字表达能力的问题。他想从书中找到索罗斯这种理论的概要,结果让他大失所望。

                      书中“反馈’”一词很让他费解,他特意去翻过字典。25年之后,也就是1994年春,

                      勒鲁承认:“对这个词我至今不解,我不知道他试图引伸出什么意思。”

                      由于和索罗斯关系亲密,勒鲁给他提过一些友善的建议。“如果你给一个不如你的人提

                      建议,大多数人总会接受。乔治也不例外。

                      勒鲁知无不言,他很率直地对索罗斯说:“你要准确表达你的思想总得费九牛二虎之

                      力。”

                      和亚瑟。勒鲁一家的交往,也许对索罗斯的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他们不象他那样

                      声名显赫,但他不可避免地要同他们交往。而要和他们交往,他就不得不把自己的思想表达

                      得更为清晰。这正是亚瑟?勒鲁试图告诉他的,这是一种很坦率而又友善的信息。乔治,找

                      一个编辑。找一个人把你那些思想用通俗的英语表达出来。

                      乔治?索罗斯不愿意听到这些话。正因如此,那些应邀参加索罗斯作品评论的人,大多

                      回避。他们很清楚。既然他不愿听,又何必自寻烦恼,惹得他生气呢?

                      不管是否有人能象亚瑟?勒鲁那样,领会“反馈”一词的确切含义,乔治?索罗斯认为

                      已经是在市场中检验自己理论的时候了。这些理论能让他在竞争中取胜,他对此满怀信心。

                      “我在有把握的地方投资,我不会改变投资计划。我充分运用我的聪明才智。令人十分

                      惊喜的是,我发现那些抽象的理论,操作起来竟然得心应手。如果说这些理论说明了我成功

                      的原因,或许有些夸张;但毫无疑问它鼓舞了我。”

                      索罗斯在第二期海鸥公司仔细观察的第一家分公司是房地产信托投资公司。

                      1969年,在一份广为流传的文件中,索罗斯分析了进行房地产信托投资的优势,这为

                      他赢得了良好的声誉。感觉到了由急速发展而后衰落这一进程,索罗斯把房地产信托投资业

                      的运行周期比作一部三幕剧,正确地预料了它将经过暴涨,然后较长时期的保持,直至最终

                      破产。他得出结论:“第三幕至少要在三年之后,我买进这些股票很保险。这表现他极强的

                      预测力。果然,他赢得了丰厚的利润。正如他所料,到1974年,房地产信托投资已度过了

                      它的鼎盛时期,索罗斯开始抛售股票,获利100万美元。这些早期用以验证他市场理论的活

                      动,极大地鼓舞了索罗斯。

                      在60年代未,索罗斯把他的理论也运用于市场繁荣的集团公司,他承认:“在上升阶

                      段和下滑时期”他都赢利。起初,他注意到高科技公司狂潮迭起,利润膨胀,对社会事业性

                      投资者很有吸引力。索罗斯认为那些“赌博性投资经营者”的偏见可能会抬高集团公司的股

                      票价格。他大量购进。后来,当狂热过后,他抛售集团公司的股票,利润相当可观。

                      第二节 开天辟她

                      1970年,索罗斯和吉米?罗杰斯携手合作。罗杰斯是那鲁大学1964年的毕业生。他是

                      在阿拉巴马州的德马波利斯地区发迹的。

                      索罗斯和罗杰斯。多好的一对投资合作伙伴,甚至是华尔街地区最好的一对。

                      罗杰斯曾经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政治、哲学和经济学。给索罗斯的印象是:他是一个亲

                      英分子和自诩的哲学家。服军役的三年时间里。罗杰斯获得了炒股专家的声誉。他甚至掌管

                      了他上司的股票业务。

                      1968年,罗杰斯在华尔街贝奇公司找到了第一份工作。仅仅靠600美元的本钱,罗杰

                      斯在股票市场开始从事商业活动。两年以后,他开始在爱霍德?布雷彻尔德公司为索罗斯做

                      事。然而在那时,新的经纪业条例实施,不允许索罗斯或罗杰斯从公司的股票经营中得到好

                      处。尽管爱霍德?布雷彻尔德公司不想让他们离开,但索罗斯和罗杰斯都很想成立独立资产

                      的经营者。他们辞职并建起了自己的公司。

                      1973年,他们建立索罗斯资金董事会。办公室设在纽约的可以俯瞰中央公园的三间房

                      子里。

                      远离了华尔街地区。

                      在那时这是多么奇怪的观念。一个人为什么会对投资感兴趣而使自己远离权力中心呢?

                      吉米?罗杰斯喜欢这样解释,他和乔治?索罗斯不具有典型的华尔街人士的思维方式,

                      似乎没有什么理由非得置身于华尔街管区不可。对索罗斯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办公室只仅

                      仅是他在中央公园西部社交合作社的一部分。

                      在索罗斯资金董事会里,工作的气氛要比节奏感很强的华尔街其他公司轻松得多。夏天

                      里,职员们穿着网球鞋上班,有时候,包括罗杰斯本人,骑自行车上班。索罗斯和罗杰斯喜

                      欢办公室这种和谐随便的气围,他们希望能长期维持。不管能够赚多少钱,他们每周都工作

                      80小时。

                      公司创办之初,仅他们两个人,索罗斯是经纪人,罗杰斯是市场调研员。尔后,三个人

                      一一一加了一个秘书。

                      办公室似乎大小。他们有大多的事情要做。规模小有小的好处。他们可以集中精力做手

                      头的活,不必担心群体的失误,不必处理大多的文件,不必处理因办公室扩大而产生出来的

                      无数的零碎琐事。

                      然而,他们赢得了顾客。他们做股票投资。利用期货交易或贷款,在日用品和证券市场

                      上下赌。在经营的范围上是空前的,索罗斯资金查事会从事各种商业活动,包括证券、日用

                      品、公债和股票。从1970年开始到1980年他们分道扬镳.索罗斯和罗杰斯没有哪一年亏

                      损。华尔街管区的人谈到他们,总是充满敬意。他们似乎比其他人更了解经济状况的变化。

                      1971年,公司资产为1250万美元,一年后,达到2010万美元。从1969年12月31日

                      至1980 年12月31日.索罗斯公司的赢利是3365%,而同一时期一般的公司和经营较差公

                      司的复合指数,只有47% 。

                      1980年底,公司资产达3.81亿美元。

                      因为是私人合伙,公司比其他公司多一些优势,更为方便。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卖空,

                      这对其他投资者来说,承担的风险太大。

                      卖空。

                      这似乎是一种没有害处的方法,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这意味着没有同情心。

                      他们会说:公司经营状况不佳,一个人怎么还能存侥幸心理下赌注呢?你究竟是怎样一

                      种人,难道你不忠实于你的经济么?利用别人的不幸发财,你能做这种人吗?

                      索罗斯却不在乎别人怎么说。在他看来,技巧能发挥神奇的效力,国内和国外市场给他

                      带来巨额利润。公司可以用保证金购买股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规模较小给索罗斯的公司节

                      省了资金,可以避免难于负担的官僚机构,可以比大公司更容易抽出或投入购买股份的资

                      金。

                      索罗斯和罗杰斯二人紧密配合。罗杰斯解释说:“一般地,如果我们意见不一,我们不

                      会轻举妄动。然而,也有例外,如果谁强烈地想做某一生意,他可以去做。事情做完了,这

                      笔生意做的对与不对,就显而易见了。经过仔细考虑,我们就会看法一致。我不喜欢使用这

                      个词语,因为看法一致的投资是一个灾难。然而,大多数憎况下我们却能达成共识。”

                      在独立思考方面他们引以为荣。

                      正因如此,也最终导致了他们的瓦解。他们都如此独立不羁,以致彼此都觉得对对方误

                      解太多。

                      但是,他们短暂的配合得却十分戳契,象一台上了润猾油的机器。他们都认为,从华尔

                      街地区的分析家那里是学不到什么东西的。罗杰斯认为,那些人只知道人云亦云。因此,他

                      们两人都亲自选择股种。

                      “在股票布场上,寻求别人还没有意识到的突变”

                      他们喜欢看书。他们订阅30种商业报刊,包括《化肥浴解》和《纺织周报》。他们熟

                      读那些一般人感兴趣的杂志,寻找那些可能有社会价值或文化价值的内容。数百家公司的通

                      讯录上都有索罗斯资金董事会的名单。而董事会也存有与国内外1500家公司发生业务往来

                      的记录。罗杰斯每天都要细心研究20或30份年度报告,以期发现一些有趣的公司发展的材

                      料或感知一点别人不能清楚地看到的较长时间内股市走向。

                      他们百折不挠所追求的就是一种突变。

                      索罗斯为了验证他的理论,在股票族中,他密切注视着别人还没有意识到的突变。正如

                      罗杰斯所说:“对于公司最近能赚多少,或1975年铝的载运量怎样,我们并不那么关心,

                      因为我们正在考虑的是:社会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因素会怎样改变将来的产业和股票族的命

                      运。如果我们所预料的和股票的市场价格差异很大,那一切都好了,因为那时我们可以大赚

                      一笔”。

                      70年代初,索罗斯在银行业中发现的“突变”就是其中一例。

                      1972年,索罗斯敏锐地感觉到在这一领域将要发生突变。那时,银行业信誉最槽糕,

                      银行职员被看作是庸俗而又呆笨的。几乎没有人相信银行业能从酣匠中觉醒,自然,投资者

                      对银行的股票毫无兴趣。

                      然而,索罗斯经过独自的研究,他发现高等商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已成为新一代的银行

                      家,他们将对银行职员的行为进行规范,银行业正俏然而又明显地发生变化。这些新银行经

                      理们正寻找银行业陷入低谷的原因。这就有助于改变银行股票的前景,他们正采用新的金融

                      措施,银行的赢利在上升。因而,银行股票实际上不可能超出票面价值。许多银行都已把他

                      们的平衡能力发挥到了极限。要想持续发展,他们需要更多的资本净值。

                      1972年,第一国家城市银行举办了规模空前的股市分析家展览活动,并为他们设宴招

                      待。使乔治?索罗斯大力恼火的是,他没在被邀请者之列。但这次宴会却刺激他采取行动。

                      他写下了题为“发展银行之事实” 的经纪报告,提出了与其他人完全不同的观点,他认

                      为:当银行股票找不到出路的时候,股票将会降价。这篇报告的出版和宴会的举行是同时

                      的,索罗斯的观点是通过对银行股票透彻分析后提出的。他曾向一些经营较好的银行提出忠

                      告。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银行股票开始上涨,索罗斯从中获得了50%的利润。

                      银行业的转变标志着走向70年代大繁荣的开始,大繁荣加速了80年代美国公司的扩大

                      和合并。根据反馈理论,索罗斯把赁荣作为羹荣与萧条循环周期的起点。

                      为了在国外经济方面同样取得迅速进展,索罗斯寻找在国外股票市场中投资。哪些国家

                      对外国投资者开放市场呢?哪些国家为经济的稳定提供了新的政策呢?哪些国家将进行市场

                      改革呢?

                      索罗斯希望能获得规模效益。一个曾给索罗斯当助手的人说:“和任何精明的投资家一

                      样,索罗斯总希望用最少的投资得到最大的利润。”索罗斯喜欢瞄准那些不成熟的市场,如

                      法国的、意大利的和日本的。他希望比其他投资者早6至18个月进行投资。

                      因此,索罗斯购买了日本、加拿大、荷兰和法国的证券。在1971年一段时间里,索罗

                      斯资产的1/4用于购买了日本的股票,这场赌博使他的资金翻了一番。

                      索罗斯和罗杰斯选择股种很精明。1972年,索罗斯的一个熟人们然向他提及,根据商

                      业部的一份私人报告,美国的发展依赖于外国的能源资源。因而,索罗斯基金查事会大量收

                      购了石油钻井、石油设备和煤炭公司的股票。一年之后,即1973年,出现了阿拉伯原油禁

                      运,引起能源业股票的飞涨。

                      1972年,索罗斯和罗杰斯也预见了食物危机。因为购买了化肥、农场设施和粮食加工

                      业的股票,他们获得了可观的利润。

                      而且,他们的超人之处继续显露出来。与此同时,索罗斯和罗杰斯很狡黠地把军事防御

                      工业作为一个大有潜力可挖的投资场所。

                      1973年10月,当埃及和叙利亚武装部队大规模进攻犹大国家时,以色列十分震惊。那

                      场战争开战之时,以色列处于防御状况。造成了数千人的伤亡,损失了众多飞机和坦克。种

                      种迹象表明:以色列的军事技术已经过时。这使索罗斯想到了美国的军事技术很可能也已过

                      时。如果美国国防部意识到了自己武器装备的过时。他们有可能会花大量经费去进行更新改

                      造。

                      这一项目对于大多数的投资者来说,没有丝毫的吸引力。自从越南战争结束以后,兵工

                      企业亏损严重,金融分析家们连听也不愿听。

                      然而,1974年初,罗杰斯仍然密切关注军事工业。这种内在潜力促使罗杰斯独辟匹

                      径。他到华盛顿和国防部的官员周旋,又找美国军工企业的承包商谈判。索罗斯和罗杰斯越

                      来越坚信,他们的判断是正确的,其他的投资者将会失去这一发财的好机会。

                      1974年中期,乔治?索罗斯通过军工企业的股票开始大发其财。 他购买了诺斯罗普

                      公司、联合飞机公司和格拉曼公司的股票。而且,虽然洛克洛德公司面临倒闭的危险,索罗

                      斯还是在这家公司进行了赌博性投资。

                      索罗斯和罗杰斯对这些公司掌握了一条十分重要的信息,它们都有大量的订货合同,通

                      过补给资金,在近几年中可获一定利润。

                      1975年初,索罗斯基金董事会开始向供给电子装备的工厂进行投资。在赎罪日之战

                      中,以色列空军的失利,主要归因于缺乏尖端的电子对抗手段,以压制掌握在阿拉伯人手中

                      的苏制武器的火力。

                      索罗斯和罗杰斯注意到了这一事实。

                      同时,他们也注意到现代战争正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现代武器装备取决于技术的状况:

                      灵敏的电子元件、激光定向的炮弹和猛烈异常的导弹。

                      所有这些都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索罗斯和罗杰斯的正确决策,为他们赢得了巨额利

                      润。

                      在这个时候,索罗斯的秘密是什么呢?

                      首要的是极大的耐心。

                      其次,在股票市场什么地方寻“金”,要培养出极高的敏感性。大家都在寻“金”,在

                      什么地方寻金各有各个理论。然而,索罗斯能把他的触角伸向变化发展的金融市场,持续不

                      断寻求来自还处酝酿之中的一些事物所发出的神秘信号。

                      得到信号之后,他就会象火箭一样依赖导航系统自动飞向目标。从不会向人泄露他为什

                      么确定这一方向而不是另一方向,并在市场现实中验证他的直觉。

                      他坚信自己是正确的。

                      他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年复一年地去探究。

                      • 家园 第十章 金色大跃进

                        第十章 金色大跃进

                        “股市通常是不可信赖的,因而,如果在华东街地区你跟曾别人赶时髦,那么,你的股

                        票经营注定是十分惨淡的。”

                        第一节 改名焕姓

                        到1975年,乔治?索罗斯开始在华尔街社区中引人注目。更精确他说,他赚钱的本领

                        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他注定要成为一个知名人士,对这一点几乎没有谁怀疑。

                        正如在80年代和索罗斯共事的阿兰?拉裴尔所说:“他勤奋努力,洞察力强,有进取

                        心。他非常胜任他的职业。这种职业本身并不需要逻辑推理和理性思维。而是一种直觉过

                        程。你经验的多少对你的业务会产生很大影响。我认为乔治是天生的从事这一职业的料。

                        尽管华尔街管区内的一些人接触和认识索罗斯,但对于外部世界来说,他仍然是默默无

                        闻的无名小卒。

                        这有它的原因。

                        不像80年代未和90年代,在那个时候,掩没在社会生活中投资者一般是不为人们所重

                        视的。那时,在华尔街管区的商业传媒对此也毫无热情。相应地,在金融市场上对重要人物

                        的个性更少兴趣。――不像现在,人们对与之共事的人的私人生活都进行详尽审察。

                        即使传媒想做更多的报道,在华尔街管区索罗斯及其同行也对它们怀有极大的戒心。他

                        们都尽量避免抛头露面。投资被认为是纯粹私人性的活动。

                        而且,在华尔街管区人们普遍认为:纯粹的吸引公众的行为是不吉利的,就象和富有诱

                        惑力的死神亲吻,最终会走向深渊。传统的开明人士也认为,如果一个投资者把他的照片刊

                        登在华尔街社区的杂志上,广泛流传,那么恶运就会降临、赢得声誉需要付出代价,甚至是

                        致命的代价。

                        因此,乔治?索罗斯远离了聚光灯,这样他觉得非常舒适。与他交往根深的朋友柏

                        荣?文说:“在我们的接触中,乔治从不自我炫耀,即使这样做对化有利,他也不自我宣

                        传。”

                        不过,1975年5月28 H,华尔街日报在头版着力报道了乔治?索罗斯的事迹。浓墨重

                        彩,特别是标题,使索罗斯首次品尝到荣誉的喜悦:

                        证券市场逆风雨行

                        不赶华尔街潮流

                        艰难岁月独领风骚

                        索罗斯公司认准目标:

                        以色列武器生产

                        给外国人以厚利

                        报纸上这篇文章是否注定?了索罗斯要遭厄运呢?是否改变“他的好运呢?他自称有一

                        种预感:传媒的注意是破坏性的。――然而,实际上索罗斯有足够的理由为报纸上这篇报道

                        而高兴。它促使索罗斯下决心独立经营,这种独立经营给他带来极为丰厚的利润。

                        为作这篇报道的准备使索罗斯陷入极坏的心境中,当日报记者坐在他对面进行访谈时,

                        他抱怨说固疾发作,背痛厉害。每次索罗斯公司进入困境的时候,疼痛就加剧。“证券经营

                        是一件最残酷无情的事情”他说,表情有些痛苦,“你不能伪造或中止,因为真实情况每隔

                        一天都记录下来了。”

                        后来,在一次有趣的评论会上,谈,完索罗斯公司近来取得的惊人的持久成功后,关于

                        将来,索罗斯用一种悲观的语调说:

                        “谁知道公司好景多长呢?历史证明所有的公司经营者最终都要歇火,有一天,我相信

                        我们也不例外。我只希望不会是今天下午。

                        索罗斯说完微笑着走进股票报价器。,他想卖空一家著名的房地产公司大额股票。他预

                        计股票价格下跌,这家大公司企图购买他抛售的全部股票。

                        “看银行信托部也想要,”索罗斯笑着说,“哦,我在最后叫价的基础上加0.5点,

                        让售一部分股票,会有人抢购。”

                        过了几周,股价下跌,索罗斯又得到了一笔票据利润。而在这笔交易中,急切的股票购

                        买者蒙受了损失。

                        这是故事的高潮?这种独立意志表现了索罗斯运作程序上的水平。

                        谈及索罗斯和罗杰斯,报纸上称颂道:

                        “这些年来。在买卖股票方面。这两个人表现出了他们的独到之处。他们在某一股票流

                        行之前买进,而在最火红的时候抛售。他们一般不与持有广泛投票的规模较大的合股投资公

                        司、银行情托部和其他机构打交道,除非是把他们作为抛售对象。”

                        “股市通憎是不可怕赖钠,因而,如果在华东匐地区你同普别人超时髦,那么,你的股

                        票经营注定是十分惨淡的。”

                        让我们听听索罗斯的声音:

                        “我们是从这一假设前提人手的:股市通常是不可信赖的,因而,如果在华尔街地区你

                        跟着别人赶时髦,那么,你的股票经营注定是十分惨淡的。华尔街地区的大多数股市分析家

                        只不过公司经营的宣传者,从公司的年度报告或其他人的报告中抄袭出自己的投资报告,报

                        告能揭示多少有价值的东西呢?”

                        那么乔治?索罗斯从何处着手呢?

                        自由、独立的思考。他成功了!

                        1973年和1974年,一些大机构都显得十分沮丧,因为他们持有的股票价格被削减了一

                        半。而与此同时,索罗斯公司却出现了奇迹,1973年赢利8.4%,1974年赢利17.5%。

                        当时索罗斯的贴身助手罗怕特?米勒回忆说:“索罗斯的独特之处在于:在一种股票流

                        行之前,他能够透过乌云的笼罩看到希望……他很清楚为什么要买或不买。索罗斯的另一长

                        处在于:当他发现自己处境不利时,他能走出困境。

                        卖空是索罗斯公司特别喜爱的招数。索罗斯承认他喜欢通过卖空获胜而赢利,这给他带

                        来谋划后的喜悦。公司把赌注下在几个大的机构上,然后卖空,最后当这些股价猛跌时,公

                        司就赚到了大量的钱。

                        索罗斯与阿文公司的交易被认为是通过卖空获利的经典事例。为了达到卖空目的,索罗

                        斯公司在市场价格为每股120美元时,借了阿文公司10000股股份。在这之后,股价猛跌。

                        两年以后,索罗斯买下了这10000股,每股价格20美元。回顾一下就会朋白什么是以最小

                        的投入获最大的利润。每一股100美元的利润为公司赚了100万美元。索罗斯之所以这样

                        做,是因为他注意到这样一种文化倾向,在阿文公司盲目投资之前,他意识到:随着人口老

                        龄化出现,对化妆品的需求会大力减少。

                        索罗斯极为高兴地解释说:“在阿文事件中,银行没有意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化

                        妆品工业的鼎盛时期已经结束,因为市场已经饱和,而小孩子们不使用这些东西。这是他们

                        忽视的另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索罗斯加入了美国铁路工业托拉沉而已,当有些人预言纽约城市公司快要破产的时候,

                        索罗斯却赚了纽约城市公司的钱――通过证券。当然,也有失算的时候。有一次,他在奥莉

                        瓦提公司观光时,购买这家公司过多的股份。他购买股份的唯一理由是他与办公室人员的一

                        次会谈,经营者认为公司股票有向上发展的趋势。这些股票上市不是很顺利,索罗斯很是后

                        悔。

                        国外证券投资也蒙受了一部分损失。股种的购买也是如此。索罗斯和罗杰斯在斯普拉哥

                        电子公司的损失达75万美元。他们误以为半导体股市行情看涨。罗杰斯解释说:“与其说

                        这是重大事件,不如说这只不过是一次错误的分析加上购买了一个半导体产业外围的公司罢

                        了。”

                        他们的体系仍在运作。如果说在70年代初对华尔街地区的许多人来说道途是布满荆棘

                        的活,乔治,索罗斯却是幸运的例外者。从1969年1月到1974年12月,公司的资金在价

                        值上几乎翻了三番,由原来的610万美元上升到1800万美元。每一年公司都保持增长的势

                        头。

                        而同一时的;500家股份公司的平均指数,下降3.4个百分点。

                        1976年,乔治公司上涨61.9%,尔后在1977年,陶公司下降13%,而索罗斯公司上

                        升31.2%。

                        1977年底1978年初,索罗斯和罗杰斯决定再度对技术和军事工业进行投资,这与大多

                        数人意见相悻,因为华尔街地区大多数商人不愿涉足这一领域。“要知道”,摩根和斯但利

                        家族的巴顿?比格斯说,“正如你会听到吉米?卡特总统谈人权,乔治18个月以前就在谈

                        那些股票。”索罗斯责怪自己对这些股票买得太迟,但他仍然是唯一购买这些股票的人。

                        1978年,公司赢利55.1% ,资产达1.03亿美元。接下来的一年,即1979年,又赢

                        利59.1%,资产上升为1.78亿美元。索罗斯的高科技股仍富有旺盛的生命力,没有任何

                        衰亡的迹象。

                        1979年,索罗斯将公司更名,改为量子公司,来源于海森怕格量子力学测不准定律。

                        这一定律认为:在量子力学中,要描述逊原子粒于的运动是不可能的。这与索罗斯的下达观

                        点相吻合,索罗斯认为:市场总是处在不确定和不停的波动状态,但通过明显的贴现,与不

                        可预料因素下赌,赚钱是可能的。公司顺利的运转,得到超票面价格,是以股票的供给和要

                        求为基础的。

                        第二节 害怕打官司

                        当一个人赚到了像乔治?索罗斯那么多的饯的时候,人们不可避免地会向他提出许多问

                        题。如他的全部金融活动是否凌驾于董事会之上。这些年,他时不时地同证券与汇兑委员会

                        发生争沦,没有一次有意退让。

                        特别是有一次,在1970年底,似乎争论非常激烈。

                        证券与汇兑委员会到纽约地方法院控告了他,宣称他操纵股票市场,有效诈行为,违犯

                        了联邦证券法反操纵条款。

                        根据证券与汇兑委员会的指控,在1977年10月股票公开上中的前一天,索罗斯使计算

                        机科学股票每股降低了5O美分,他急切地要求经纪人抛售计算机科学股票。经纪人在1977

                        年10月11日那天,卖出了该公司40100股中的22400股,占当天计算机科学股票成交量的

                        70%。

                        证券与汇兑委员会补充说,在那天结束时,股票的公开价格,是在原来商业价格基础

                        “人为地压低”了,每股8.375美元。琼斯基金公司,是一家以加利福里亚为基地的非营

                        利公司,制作了这些股票,同意在1977年6月卖出150万股给公众,另外150万股以公开

                        上市的价格卖给计算机科学公司。

                        因此,涉嫌操纵股票可能使基金公司损失约750万美元。

                        证券与汇兑委员会声称,索罗斯公司从股票经营者那里购买了155000股,从其他经纪

                        人那里购买了10000股,都是以较低价格收购的。在公开上市的那无以及那个月下旬,索罗

                        斯订购了计算机科学股票中的75100股,每股价格为8.375美元或略高于此价。并劝导别

                        人去购买。

                        对证券与汇兑委员会的控告,索罗斯既不承认也不否定,他表示同意法院的判决,因此

                        这一案例很快作出结论。他坚持认为因证券与汇兑委员会打官司,将会花费他过多的时间与

                        金钱。1981年一本杂志的文章引用了索罗斯的辩护:“证券与汇兑委员会不相信有人可以

                        不通过玩鬼,而做得像我这样好。因此,他们想找些证据理解。”

                        加利福里亚州的弗菜彻?琼斯基金公司也向法院指控索罗斯。声称由于股价下跌蒙受了

                        物质损失。索罗斯和琼斯基金公司最终以l00万美元了结。

                        诉讼案并没有使索罗斯受阻。事实上,这丝毫不影响他的赢利。

                        索罗斯在英国证券市场运作得罪常顺利。在股市上涨到顶峰时,他把英国英磅卖空。他

                        对英国股市采取大量措施。以极低的价格买进,并且数量极大,据说价值10亿美元。这一

                        步棋他最终赚了1亿美元。

                        1980年,索罗斯公司创办10年之后,这一年的业绩令人难以相信,增长了102。6%,

                        至此,公司已发展到3.81亿美元。索罗斯个人财富到1980年底已达1亿美元。

                        很滑槽的是,索罗斯投资本领的主要受益者,除了乔治?索罗斯本人以外,是一些欧洲

                        巨富,也就是开始给索罗斯公司提供资金的人们。吉米?罗杰斯断言:“这些人并不需要我

                        们使他们富裕,不过,我们已使他们极为富有。”

                        • 家园 第十一章 “更年期”

                          第十一章 “更年期”

                          “我已经和公司打成一片。它以我为生,我也和它生活在一起,日夜形影不高……它是

                          我的情人。我害怕失去也担心做败,并尽量避免失误。这是一种悲修的生活。”

                          第一节 妻离子散

                          到1970年底,索罗斯公司业绩辉煌,乔治似乎也飞黄腾达。按照一般人的逻辑,他应

                          该可以轻松下来,过一种平静安逸的生活了。可是他不能。他的父母溺爱他和他的哥哥,但

                          是,他却不能这样对待妻子儿女。全身心地沉浸于工作,他几乎没有留一点时间给妻子,更

                          不用说孩子了。

                          1977年,他的婚姻破裂。正如他所说:“我已经和公司打成一片。它以我为生,我也

                          和它生活在一起,日夜形形不离……它是我的情人。我害怕失去也担心做错,并尽量邂免失

                          误。这是一种悲惨的生活。”

                          一年以后,也就是1978年,他和妻子离婚。

                          就在他离婚的那天,他投入了一个22岁名叫苏奶?韦怕的女人的怀抱,这个女人是一

                          段时间以前在一次舞会上认识的。她的父亲在纽约制作手提包、鞋和鞋子附件。苏栅曾在巴

                          纳德大学学习艺术史,后来,协助制作马克?罗森科和威廉?德?科林等”20世纪画家的

                          作品。“我今天刚和我妻子离婚,你愿和我共进午餐么?”索罗斯说道。5年以后,他和苏

                          栅?韦伯,在长岛的南安普顿举行了非宗教仪式的婚礼。

                          1979年,索罗斯只有49岁。他拥有足够他一辈子花销的钱财,但是他第一次感到了紧

                          张的工作带来的痛苦。公司发展了,需要更多的雇员。职员便由原来的3个增加到12个。

                          他不再是一个只需同一个或二个人交谈的小公司的经营者。现在他不得不为一些新的事情操

                          心:给别人分配任务。按照他的一些助手的说法。他有一点这方面的能力。

                          财源滚滚而来,要求作出越来越多的投资决定。而作出正确的有发展前途的股票的排

                          列,确非易事。

                          而已,罗杰斯让他大伤脑筋。他们之间一般是可以消除分歧的。但是,现在,出现了紧

                          张局面。罗杰斯并不想建立如此大规模的公司。当索罗斯试图接纳另一伙伴,想对他经过训

                          练使之成为自己的接班人时,他和罗杰斯陷入了尴尬之中,罗杰斯不同意这样做。“他不赞

                          成我考虑过的任何一个人,也不能容忍周围的其他人。”索罗斯说,“他使得其他人活得太

                          艰难。”

                          他们伙伴关系的解除是很滑稽的,因为1980 年是索罗斯和罗杰斯最成功的一年。但在

                          这年5月,罗杰斯离开了公司,带走了他20%的资金利润,价值1400万美元,剩下索罗斯

                          80%的利润,价值5600万美元。

                          罗杰斯说明他离开公司的原因时,认为:公司规模太大,职员太多,他不得不花很大精

                          力去安排他们的假期和工资提升。索罗斯和罗杰斯在公开场合都没有着力去说明他们分裂的

                          原因。在和我一次简短的谈话中,罗杰斯对口忆过去毫无兴趣。从他说话的语调,明显可以

                          看见,他对那些事情记忆犹新,并十分痛苦。

                          第二节 丢脸的大失败

                          继续去音心经营,是否有意义。对此索罗斯也持怀疑态度。

                          他已经赚到足够花销的钱。日常工作折磨着他,他感到想赚别人的钱、雇用职员等等的

                          压力。而这一切又是为了什么呢?报酬在什么地方呢?乐趣又在哪里呢?索罗斯承认“事实

                          上,多少有些衰退了。”经过令人难以置信的12年,经过艰苦奋斗走向成功,他意识到:

                          仅仅作为一个投资商而生活,是难以让自己满足的。

                          、1980年,当我不再怀疑我的成功的时候,我想到了个性转变。如果我不能享受成功

                          的,欢乐,那我遭受的所有痛苦和紧张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自己问自己。我应该开始享受自

                          己的劳动果实,即使这意味着杀鸡取卵。”

                          个性转变影响了索罗斯的生意。如果一项投资被证实是失误了,他会很快调整自己的心

                          境。他对工作克尽职守时间太长,与高水准人接触使他长时间立于不败之地。但是现在,他

                          似乎是在与一些不可信赖的人打交道,至少批评他的人这样认为。事实上,他确实花了不少

                          时间同政府官员交往,特别是与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鲍尔?伍尔克。“如果你想以政府官员

                          那里得到投资建议,这会把你推向贫民窟。”从事货币管理的盖利?麦罗浴维斯说,他后来

                          加入了索罗斯公司。

                          1981年夏,没有谁想到索罗斯公司正向贫民窟迈进。有些人是真正的关心,然而,并

                          非所有人都怀有好意。紧接着出现了美国公债市场大为丢脸的失败。

                          索罗斯与美国公债市场出现问题是在1978年底,当时鲍尔?伍尔克决定消除通货膨

                          胀。贷款利润率从9% 上升为21% ,索罗

                          斯确信就在这个夏天,国家经济上会因此蒙受损失。当公债在初夏重震旗鼓之时,索罗

                          斯开始购买。到2011年到期的国库券在6月上涨到10美元。然而,到了夏未,价格却降至

                          93美元。

                          索罗斯所借的银行短期贷款的利润率已经上升到超过了长期公债的利润库。这种情况将

                          破坏国家经济,迫使联邦储备委员会降低银行利润率,提高公债的地位。然而,经济却仍然

                          保持强劲势头,利润率也越来越高。

                          如果索罗斯在公债市场上能坚持“积极生息运作”求得平衡,那么他就会相安无事。如

                          果公债利息比从经纪人那里借钱的利息高,那么生息运作就是积极的因而也是有利可图的。

                          显然,当利润率为12%时,索罗斯的观点是对的。因为,公债的利息上升到14%,又很快

                          到15%,但是贷款利息却爬到了20%,产生了“负性生息运作”,没有任何赢利。这一年,

                          索罗斯每股公债损失了3一5个百分点。据估计,他损失了合伙人的8000万美元。

                          因此,这些合伙人碰到他都畏畏缩缩地,几个重要的欧洲合伙人决定抽走资金。索罗斯

                          的一个助手回忆说:“他感到了失败。他觉得被迫在一个不适当的地方作出了一个错误的决

                          定。他时常讲:你不应该进入证券市场,除非你愿意忍受痛苦。他从精神和物质上都愿意忍

                          受痛苦,但是,他的投资者们不愿意。他意识到他的唯一致命弱点是这一群不可靠的投资

                          者。在市场中受到打击使他非常烦恼,亏损了资金使他恼火,但还不致于毁灭。他感觉到人

                          们正在抛弃他。面对市场,他不知何去何从。”

                          富有讽刺性的是,索罗斯预料国家经济状况恶化,已得到证实。但时间相差6一9个

                          月。他预言较高的贷款利息会暴跌,也是正确的,但是直到1982年,是在索罗斯在公债方

                          面受到重创之后。

                          在1981年那个可怕的夏天,一份商业界的主要杂志,在封面上刊登他的事迹,用了一

                          个鲜艳夺目的术语来描述他――在夏天逆转的前夕。这种讽刺,使索罗斯倍加痛苦,尴尬难

                          堪。

                          第三节 不合时宜的吹捧

                          1981年6月,索罗斯出现在《公共机构投资者》杂志的封面上。杂志封面他的笑脸下

                          写着“世界上最大的金融经营者”。

                          副标题是:“乔治?索罗斯从没有哪一年亏损,他每年的赢利令人膛目结合。让我们看

                          看过去10年他是怎样在证券经营中冲刺。并在此过程中为自己赢得1亿美元资产的。

                          这篇文章意在使人们把索罗斯看作是商业活动中的超级明星,“正如博格在网球场上,

                          杰克尼克劳斯在高尔夫球场上和弗德?麦斯忒在舞场上,乔治?索罗斯在证券经营上同样辉

                          煌。

                          这篇文章说明了索罗斯怎样积累资产。从1974年仅15oo万美元的资产,到1980年

                          底,索罗斯公司已发展到3。8亿美元。“在过去12年中,索罗斯为在巴黎安斯特顿和班

                          克?罗斯查德地区的顾客海尔德林和皮尔森等人经营证券。他没有哪一年亏损:1980年公

                          司赢利数目令人吃惊竟高达102%。索罗斯把他的报酬转换成个人资产,价值1亿美元。”

                          那些看过这篇文章的人肯定会认为:索罗斯是一个谜,一个魔术师,他不透露自己的秘

                          密,狡猾而机智,但不会是不诚实、不聪明或不杰出的人。作者写道:“在这里补充一点有

                          关索罗斯的神秘活动。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他会在哪一个地方投资,在一项投资活动中他会

                          呆多长时间。作为一个海外投资的经营管理者,他不要求到证券与汇兑委员会登记注册。他

                          避免接触华尔街地区的行家。在生意场真正认识他的那些人,都承认他们没有跟他太过于密

                          切。至于名誉,人们普遍认为他丝毫不在乎,而且过得十分快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索罗

                          斯都拒绝《公共机构投资者》杂志进行采访,他提出:“如果你和市场打交道,你就应该默

                          默无闻。

                          第四节 渴望理解

                          那个夏天,索罗斯是多么想能够默默无闻。然而,他出名伊始。这使这位世界上最伟大

                          的证券经营者在经营中遇到极大的麻烦。

                          那个夏天的损失,极大地伤害了索罗斯。因为,正如《福布斯》杂志1981年10月12

                          日在编者按中所写:“如果世人不了解他的辉煌成就,也就不会在意他的逆转。”但是,由

                          于《公共机构投资者》的封面报道,世人已经知道乔治?索罗斯所有的业绩,因而,那个夏

                          天,世人也在关注着他。

                          大批投资者反叛的危险似乎还在增长。虽然索罗斯到欧洲跑了许多次,请求一位瑞士客

                          户不要离去,但这位投资者已对公司失去信心。其他客户争相效仿。一位助手谈到那时说:

                          “这是索罗斯首次感受到哪些是忠诚的投资者,在那时一些伙伴丢开他走了。在过去的10

                          年或15年中他给他们赚了大量的钱,索罗斯非常痛苦。他们抽回资金,使他受到了极大伤

                          害。这之后的很长很长时间,索罗斯都不很主动地去赚钱。”

                          1981年是公司最糟糕的一年,量子公司的利润下降了22。9%,这是以前这么多年来第

                          一,年也是唯一的一年,公司没有赢利。索罗斯的许多投资者就像一位观察家所说的“好作

                          奇想的欧罗巴好大喜功者。”他们认为索罗斯深陷困,不能自投,所以超过1/3的人撤回

                          了资金。索罗斯后来说他不能责备他们。他们的离去带走厂公司近一半的资产――达

                          1.933亿美元。

                          乔治?索罗斯谈到要退出中场,这似乎很自然,去做什么呢?他考虑了很长时间,也很

                          认真。他想赶走所有的投资者。这样做的话,他将来至少可以不面对告别仪式。

                          写一部书的时机似乎成熟,他很早就想动笔。他甚至想好了一个暂时性的书名。他打算

                          把它叫做《帝国的循环》。

                          • 家园 第十二章 帝国的循环

                            第十二章 帝国的循环

                            “身在市场,你就得准备忍受痛昔。”

                            第一节 寻找接班人

                            1981年1月,罗纳德?里根接任总统。索罗斯惊奇地看到这位新的具有保守倾向的总

                            统,正在实施加强美国国防的战略,但没有增加税收――作为对苏强硬努力的一部分。里根

                            这位新总统的政策会怎样影响美国经济呢?是否又是一个繁荣――萧条序列的开始呢?

                            不错,索罗斯确信,肯定如此。

                            电视台时事评论员亚当?史密斯要求索罗斯解释,这种繁荣――萧条序列什么时候开

                            始。“你读早报的时候,铃还响么?”史密斯问这位投资家,“它是怎样开始的?”。

                            索罗斯说,首先,这种序列不是每天都出现的。他把里根的新政策称之为“里根帝国的

                            循环”。在新政策里,里根许诺建立一个活动序列。索罗斯写道,帝国的循环是“以美元的

                            强硬,美国经济的强大,财政预算赤字的扩大,贸易赤字的增长和较高的不动产利润率为基

                            础的。其中心是良性循环,但在世界范围体系的边缘是恶性循环。你要有一个自我强化程

                            序……这可能是无法忍受的,但最后会完全改变。因此,这是一种繁荣――萧条序列。”

                            对于某些事情,索罗斯可能是极富热情的,但是,对于公司的管理,他并不那么投入。

                            他知道,在他的形象降低以前,他应该让一些有能力的人接管公司。

                            1982年他花了大量精力去寻找合适人选,最终他在遥远的明尼苏达州找到了。那时,

                            吉米?马龟兹是一个33岁的专家,经管一家在明尼阿波利斯基地的规模很大的合股投资公

                            司,叫做IDS进取公司。马龟兹不是个不中用的人。那年,公司发展到1、5亿美元,上涨

                            69%,成为1982年合股投资公司的冠军。索罗斯和马龟兹首次相识是在那年年初,此后,

                            他们又相继在1982年接触过15次。

                            每次接触,因为索罗斯都让这次公司经理做一些“精神体操”,所以,马龟兹越来越明

                            显地感觉到,索罗斯是想给他提供一份工作。但是,马龟兹必须首先通过乔治?索罗斯设立

                            的一系列研究科目,因为这位投资专家还在刺探和挑剔他。索罗斯时常问自己,这位来自中

                            西部的神童是不是最合适的人选。

                            “身在市场,你就得准备忍受痛苦”

                            “乔治非常善于思考”,1994年春天,马龟兹在曼哈顿的公园街道的办公室,当时他

                            在这里经管自己的投资公司。他说,“许多次,他都想了解你是否知道他准备去哪里,去做

                            什么。然后,他想了解你的思维进程和你怎样跳出这些圈子。他会谈一些经济状况,目前发

                            生的事情,详细地加以说明。然后,他会问‘给定这些条件和信息,对此你有何反应,你会

                            做些什么?”

                            即使找到了代理人,索罗斯仍然十分苦恼,他不知道是否该兼职做些事。对于马龟兹来

                            说,毫无疑问索罗斯想给他减轻点负担。“身在市场,你就得准备忍受痛苦。”索罗斯多次

                            告诫他。马龟兹感觉到索罗斯不再想置身于市场。他需要一个代理人。“我猜想我是他的第

                            一个代理人。”马龟兹说。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索罗斯似乎正在摆脱困境,1982年他的公司经营良好。正如索罗

                            斯所预料的,里根的政策使美国经济走向繁盛。那年夏天,当贷款利润率降低,股票上涨

                            时,证券市场行情已渐趋看涨。繁荣――萧条序列中的繁荣期已见端倪。到那年年底,量子

                            公司上涨了56。9%,纯资产价值从1。933亿美元爬到了3.028亿美元。索罗斯几乎又回

                            到了1980年的水平(3.812亿美元)。然而,他却退出市场――哪怕是暂时地。

                            第二节 盛气凌人人难耐

                            1983年元旦,马龟兹报到上班。索罗斯把公司合股资金的一半移交给他,其余的一半

                            分给了外部的十个经理。马龟兹除了要管理国内的所有业务外,他还协助索罗斯进行国际投

                            资。因而,索罗斯处于一个不很重要的位置,马龟兹满腔热情,业务室还有三个人在操作。

                            虽然索罗斯的形象降低了,但他还是将大量时间泡在办公室里。除此之外春未他在伦敦

                            呆了六个星期,秋季他在远东或欧洲呆了一个月,夏季他则留在长岛的南安普顿。

                            索罗斯和马龟兹彼此之间似乎非常协调。索罗斯着重宏观分析,总体描画,如国际政

                            策,全球金融政策,通货膨胀的变化,银行利率和通货等等。马龟兹的任务,就是能最充分

                            利用这一系列分析,调整优势产业和公司。

                            “在同一企业中选择股取投资时,要选二十公司,但不是任意的二个,而是选择最好的

                            一个和最差的一个”

                            例如.如果期望的东西是银行利率的上升,索罗斯就会让马龟兹等找出那些可能遭受损

                            失的企业,以便在这些企业中进行卖空。索罗斯在同一产业中选择两个公司进行投资,但不

                            是任意两个。这是他的技巧。

                            其中一个必须是这个产业中最好的公司。作为企业中最杰出的选手,这个公司的股票可

                            能被公众首选并最为经常地去购买,从而把价格推上去。另一个公司必须是这一产业中最差

                            的,它影响最大,是平衡能力最差的一层。在这个公司投资容易产生很大变化,一旦它的股

                            票最终被投资者接受,就会产生极大的利润。

                            1983年的头四个月,对马龟兹来说,是一种“文化投资”。在这一时间里,他慢慢地

                            意识到了“这个威严的家伙真正地给了我所有的自治权和权威――以及金钱――也给了我绞

                            死自己的绳索。”

                            每天早晨为了准备上班,马龟兹都经过严密的思考,有时候在雨中,有时候在骑车上班

                            的路途中。他设想出当天在金融市场中可能发生的情况。他把这些东西叫做“设想的框

                            架”,并且从这些框架中作出决定:去购买什么。

                            在纽约,白天的商业恬动结束后,索罗斯和马龟兹又进行认真的复盘,时常持续到傍

                            晚。马龟兹说“那是非常令人兴奋的,但也非常紧张。索罗斯的长处之一是:当你对某件事

                            作解释说明时,他对你很关注,并且能分辨出你是否理智。”

                            索罗斯从没中止过对他股弦的得力助手的严加盆问,好像他是在对一位博士生进行口

                            试。“和早上相比较,你有什么不同想法吗?”他通常这样开始,然后连珠炮地提出一连串

                            的问题――探索、寻找马龟兹为什么会猜错的理由。在马龟兹的记忆中,复盘是最折磨人的

                            经历:“因为他总是在寻找薄弱部位,总是试图找出你的工作的失误。”

                            “乔治试图找出市场的运作与你的期望有什么不同。例如,如果我希望银行股票升值,

                            而银行股票有一段时间在下跃,他就会说:‘我们来研究研究我们的假设。研究你这样做的

                            理由,为什么感觉到会这样变化,然后调整调整使之与市场一致。”

                            如果说一开始索罗斯只是偶尔到办公室扮演一位地位显赫的主人的话,那么,他渐渐地

                            使马龟兹伤透了脑筋,“因为你感觉到总是在作第二次猜测,你不得不经常忍受专家来找碴

                            子。我不应该说找碴,只不过是挑剔,经常吹毛求疵,不久之后,令人厌倦,十分乏味。

                            “曾几何时,你做事情只能严格按照你对他意图的领会去做,他甚至会走过来像老师对

                            学生那样跟你谈话。他会说‘这一点你不理解,这不是我的意思’,然后,你得整个地打乱

                            计划,因为你认为你完全领会了他的意思。”

                            “他很容易发脾气。他注视你的时候,仿佛他的眼睛能穿透一切,你好象站在激光枪

                            下。他可以直接看透你。他希望你时常伴他左右,但他从不认为你会得出什么正确结论,他

                            只不过容忍你而已,就好像你是一个小孩子。

                            “他所要间你的就是你把你所相信的东西告诉他。你时常在参加考试和通过考试。他试

                            图扼住你的咽喉,问‘你仍然相信你昨天告诉我的东西吗?’”

                            索罗斯不会轻易地表扬别人。只有在投资项目成功时,他才会让你容光焕发。

                            “和他分享信誉简直就像是打仗。”马龟兹断言,“他指出:这是主要的类型,这毕竟

                            是经济性的东西,而不是在学院里做习题。你的成功取决于美元和美分等现金,人家支付给

                            你就赢了。”

                            与索罗斯共事可能会使人着迷上赐。

                            对于一个像马龟兹这样的人,乔治所引导的生活是……哎,与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完全不

                            同。

                            马龟兹很喜欢回想那次索罗斯带他到爱尔兰,参加索罗斯公司董事会会议。那个地方是

                            一个城堡,后来罗纳德?里根总统还访问过。“那种气氛十分罕见。”吃完晚饭,马龟兹尽

                            心地倾听这些领袖人物的高谈阔论谈话。当索罗斯轻而易举地由一种语言换成另一种语言,

                            由英语到法语到德语,依着某一领导使用的语种而变换时,他被完全地吸引住了。

                            与这样一个天才共事,一个人就会有被迷惑的危险存在。“他在能力知识方面都处于支

                            配地位,如果你被吓倒了,你只知道说是,很显然,这对他没有任何好处,同样地,对你自

                            己也没有任何好处。”马龟兹说。

                            “如果你说,我想成为一个索罗斯式的人物,我便会成为一个视野开阔的设想家,去构

                            想伟大的思想,成为一个形象高大的经营者。我准备按照他的方式去做和行动,显而易见,

                            他的办公室里不需要这样的人。现在他可能需要(1994年),但那个时候他不需要。如果

                            你真正地认为他是一个商业活动中的典范,那你很快就会意识到:你没有受过这样的训练,

                            你只不过没有受过这样的训练。

                            1983年索罗斯和马龟兹生意兴隆。公司现在已达到385532688美元,净增75410714美

                            元。相比之下,1982年则上升了24。9%。

                            第三节 婚礼上的尴尬

                            同年,乔治?索罗斯第二次结婚。他的新娘是28岁的苏栅?韦伯。根据报纸上的报

                            道,索罗斯因为打网球,在婚礼上迟到了。

                            传媒上的其他文报道说,在婚礼上出现了十分尴尬的一幕。――如果索罗斯花点时间对

                            婚礼进行彩排,他或许避免了这一幕。这些文章说,当牧师问索罗斯,他是否愿意将他在世

                            界上的所有物品赠给他的新婚妻子时,他的脸色霎时变得苍白。索罗斯一个儿子假装割喉自

                            杀,显然,他是想给他父亲解围,可能这是半开玩笑。“所有财产都在这里。”索罗斯很快

                            转身望着他的私人律师威廉。扎巴尔,好像在说:“如果我重复传统的誓言‘无论如何,我

                            真心地把我所有的财产赋予她’,那么,我真的要把一切东西都给苏刃吗?”最后,扎巴尔

                            拯救了索罗斯,他向索罗斯指出,他的回答并不给他带来什么害处。刚刚把一颗悬着心放下

                            来,索罗斯就用匈牙利语噶呐咕咕:“取消我前面对继承人的承诺。做完这些,婚礼继续举

                            行。

                            第四节 再选“结婚”对象

                            1983年索罗斯收获颇丰,但是,1984年却遭遇不幸。公司行情虽然在看涨,但仅仅只

                            有9.4呢,资产达448998187美元。

                            公司的低利润使索罗斯感到了来自量子公司董事会成员的压力,他们要求索罗斯全力以

                            赴地关注到投资市场。索罗斯同意了。1984年夏未,索罗斯告诉了马龟兹这一消息。

                            “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我是这艘船的船长,而且我看到了百年风暴即将来临。在这场世

                            纪风暴中,你想竭尽所能来掌住舵。现在让我们面对它,在我们两人之间,还是我来掌

                            舵。”

                            百年风暴准确他讲是什么呢?

                            本质上说来,是在1980年初,里根政府实行高消费、低税收政策后,美国经济的崩溃

                            便接遗而至。索罗斯确信,美国正在走向萧条。

                            马龟兹回忆道:“在那里,整个世界体系中都有这种压力,美元变得越来越坚挺。里根

                            总是说:‘这很好。一个国家强大的标志在于其通货的坚挺。’但索罗斯认为这只不过是欲

                            盖弥彰罢了。”

                            索罗斯宣布了他准备另雇两个人的设想。对索罗斯来说,拥有四个或五个行家的组织是

                            最理想的,因为深层次的规律不会掌握在只有一两个人的公司里。至于马龟兹,如果他愿

                            意,他可以留在一个比较次要的位置上经营子公司。马龟兹决定离职,他知道自己已被搁置

                            一边,也不会有权力。尽管如此,他还是表示感谢。“事实上,索罗斯也没有错。日复一

                            口,我感到了头脑中有血栓,我不能清除它们。血栓还在继续生成,而且这里的压力太

                            大。”

                            与此同时,索罗斯要求他的十个外围分公司的经理向他推荐人选,以补充新鲜血液。于

                            是,一个名叫阿兰?拉裴尔的人脱颖而出。

                            “我是他的第一个候选对象。拉裴尔说。

                            从1980年到1984年,拉裴尔在爱霍德?布雷彻尔德公司掌管研究工作。60年代和70

                            年代初,索罗斯也曾在这家公司工作。1992年12月拉裴尔又回到了布雷彻尔德公司,担任

                            高级副总裁,全球战略主管,以及高级业务经理。

                            1984年8月上旬,索罗斯决定把拉裴尔挖出来。这两个人从未谋面,不过拉裴尔久闻

                            索罗斯的大名。索罗斯的几个外围公司经理打电话给拉裴尔,告诉他已向索罗斯推荐,准备

                            把他作为第二号人物的候选人。他从事全球经济研究这一背景,使他理由当然地成为头号选

                            手。

                            “你是否有兴趣同乔洽谈谈?一位经理间拉裴尔。

                            “当然。”他回答这位经理说。根据他的回忆,当时他的反应极为迅捷。

                            拉裴尔认为索罗斯是华尔街地区最英明的投资家。“他的成就是非凡惊人的。”对拉裴

                            尔来说,这份提供给他的工作似乎是求之不得的。

                            尔后,索罗斯亲自打来了电话。他问拉裴尔是否愿意于下星期四在中央公园西部他的寓

                            所共进早餐。

                            拉裴尔毫不迟疑地回答说愿意。

                            来吃早餐的时候,拉裴尔确信他得到这一份工作的概率只有百万分之一。他相信另有

                            75个候选人正在剑拔驾张。候选过程可能要延续到来年,而这一次他就要落选了。

                            叨分钟过去了,拉裴尔觉得这顿早餐毫无意义。然后,两个人从桌旁起身,拉裴尔认为

                            这是向索罗斯推销自己的最好时机。

                            “对于你来说,了解我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这是很重要的。”他说着,希望自己不

                            要锋芒毕露。他不知道索罗斯是否在听他的话。

                            “好了,”索罗斯简要地回答,“其他的事情由我来做,我们会成为一对好搭挡。”

                            拉裴尔被挡了回去。“我想会是如此。“他用一种微弱的声音回答,他也只能这样回

                            答。

                            索罗斯微笑了一下,然后用一种摊牌的态度说:“这个周未你再考虑考虑。下星期一或

                            星期四我们再见面。给我打电话。你再过来吃早餐。”

                            出了门走上街道,拉裴尔开始仔细品味早餐上的最后几分钟。他叫了一辆出租汽车坐了

                            进去,然后咧嘴一笑。或许自己在做梦。确信出租车司机没有注意自己,拉裴尔用针刺了一

                            下自己。他知道这不是梦境。他很可能作为公司的第二号人物和乔治?索罗斯共事。

                            根据拉裴尔的回忆,那是“确定无疑的,我们就像一对恋人,结婚之前,先订婚,然后

                            等到这一年结束。让我们看看结果会怎样。”

                            几年以后,拉裴尔说,由于某些方面的原因,他很难理解,为什么当时他没有马上接受

                            这份工作。

                            “让我想想,’想起1994年春天那次会议,拉裴尔只能说,“似乎当时只有这么

                            讲。”

                            回想起别人的警告(“这家伙很尖刻”,“他喜欢攻击人”).拉裴尔决定容忍,“不

                            必在乎。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机会,我应牢牢把握。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机会。“他走向

                            电话机,接受了这份工作。1984年9月初,拉裴尔与索罗斯鉴字就聘。

                            • 家园 第十三章 一生难再的消遣

                              第十三章 一生难再的消遣

                              “如果你的投资运行良好,那么,跟着感觉走,并且把你所有的资产投入进去。”

                              第一节 敢吃“美洲虎”

                              1984年底,乔治?索罗斯在公司的地位上升。或许他虽想尽可能地把量子公司的指挥

                              棒交给别人,但他仍然不想完全退下来。他仍然相信一场风暴将会危及世界经济。他虽然不

                              能猜测它的性质或者它在什么时间到来,但是,当这场风暴到来之时,他希望能亲临其境,

                              乘风破浪,去征服它利用它。与此同时,他密切地关注着公司的活动,更多的时间他是在办

                              公室里度过的,以确保1984年和1985年生意兴隆。

                              19sa年12月,他把注意力转向英国,当时英国正流行数量巨大的利己股票。不列颠电

                              讯公司、不列颠煤气公司和美洲虎公司三者都出现了问题。索罗斯知道,这是英国首相玛格

                              丽特?撒切尔希望每位英国公民都持有不列颠股份公司的股票的结果。怎么来宾现这一目标

                              呢?那就是降低证券价格。

                              索罗斯要求阿兰?拉裴尔去看看美洲虎和不列颠电讯公司。拉裴尔对美洲虎公司进行研

                              究后告诉索罗斯,美洲虎公司的总裁约翰?艾根先生工作非常优秀,正使美洲虎转向在美国

                              进口汽车业务上。现在它的股价为160 便士,量子公司拥有它将近4.49亿美元业务量的5

                              %,大约2000美元。对于别人来说,这已是较大的股份了,可是,对索罗斯来说就并非如

                              此。

                              拉裴尔见到索罗斯。

                              “我已经对美洲虎作了研究。

                              “你的意思怎样?”

                              “我打心眼里喜欢美洲虎的经营方式,我想,我们拥有这么多股份,我肯定不会出乱子

                              的。“

                              使拉裴尔惊奇的是,索罗斯拿起电话指示他的经纪人“给我再买石万份美洲虎的股

                              票”。

                              拉裴尔不想破坏索罗斯的心境,但他仍然觉得这是他的义务,说出自己的保留意见。

                              “请原谅,可能我没有表达清楚。我说‘我们会不错。’”

                              “不错”的含义对拉裴尔和索罗斯来说,显然不同。对阿兰?拉裴尔来说,它意味着:

                              我们已经做到这种程度很不错。我们不要再做更多的事情,除非我们看到了结果。对索罗斯

                              来说,它意味着:既然你喜欢目前的形势,为什么不跟着感觉走,并把你的所有资产投入进

                              去呢?索罗斯把他琢磨出来的道理告诉他的助手:

                              “听着,阿兰,你告诉我这家公司转产工作十分出色,这是他们获得源源不断的现金和

                              股份利息的基础。你想想股票利息上涨。国际投资者就会对它发生兴趣,股票马上就会升

                              值。”

                              对索罗斯来说,在这种形势下,他可以运用他的反馈理论。他感觉到股票价格即将上

                              升,投资者不久就会发生狂乱,进一步驱使股价上扬。

                              拉裴尔从索罗斯的话中找不出可以争论的东西。

                              “是的,”他同意,“股价毫无疑问会上涨。”

                              “多买一些。

                              拉裴尔嘴上说是,但他怀疑索罗斯是否真正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既然股票上涨,”索罗斯继续说,“那么你该多买一些。你不必在意你的业务量部分

                              占了它多大比例。如果你认为对,那你就去做。”

                              索罗斯微微一笑然后开口,表明他对这个问题的争论不感兴趣。“下一个。”

                              索罗斯很自信,他认为美洲虎和不列颠电讯公司肯定保险。他知道和这些平衡股相比有

                              更多的东西在发挥作用。实际上,真正在起作用的东西是唯一的,极为关键的现实:玛格丽

                              特?撤切尔想让英国的利己股降价。

                              拉裴尔在轻轻地发抖,他担心索罗斯会拿股票下赌注。

                              其实,他用不着担心。在美洲虎公司里量子公司的赢利是2500万美元。

                              套头交易概念的部分含义索罗斯把它定义为卖空。在80年代中期,索罗斯进行的最大

                              卖空交易是西部联盟公司。

                              那是1985年。当时,传真机在美国已经很普遍。西部联盟公司的股票,早几年就已经

                              很高了,现在价格在10一20美元之间。索罗斯和他的助手特别注意到,这个公司仍然有大

                              量的用户直通电报装置,跌价补偿它的平衡股。因为这种装置是陈旧的机电型的而不是什么

                              高新技术,因此,在市场上几乎没有什么价值。西部联盟公司也还有不少债务。

                              索罗斯怀疑这家公司能否抵债或偿还优先股。

                              “我们所想的就是,西部联盟公司淘汰了西部小马快递邮政制度,传真机也会淘汰西部

                              联盟公司。

                              许多长时间做资产评估的分析家们在对西部联盟公司资产评估时,没有考虑到七资产的

                              价值比西部联盟公司申报的要少得多。当然,索罗斯看到了这一点,他卖空了l00万股。所

                              获利润,阿兰?拉裴尔说,有百万之数。

                              第二节 一夜赚了四千万

                              到了1985年,索罗斯仍然担心美国经济会走向崩溃。8月。他认为“帝国循环”处于

                              信用膨胀的最后一环,是为了刺激美国经济和补偿军事膨胀,缓解办法即将出现。对索罗斯

                              来说,幸运的是,他能够及时地意识到机会并且利用机会。当美国政府和其他经济巨头意识

                              到证券市场已经变成一个危及他们利益的怪物时。缓解的办法就会出现。

                              安索尼?萨普森在《与大富豪的接触》一文中提到了这一点,他写道:“还在60年

                              代,全球性减少市场限制主张的热衷者,期望世界性证券市场逐渐地有理性地调整彼此间利

                              益对立的情况,因为,除非他们在有些地方达到利益平衡,否则,各国就会出口量减少并且

                              经济贬值。美元、日元或者英镑应该精确地反映各国经济效益。”

                              “1971年,尼克松总统割断了美元与黄金的联系,货币开始自由地浮动,货币的相互

                              流通有了新的比价。汇率似乎不再与出口挂钧。到1980年末,美元对日元在同一天可能会

                              有4%的变化。

                              起初,索罗斯在所有的证券交易中运气不佳,在80年代初损失惨重。80年代中期,他

                              认清了形势,重新树立了信心。他知道,美元――以及它与日元和德国马克的关系――在证

                              券世界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因此,他密切地关注着。

                              80年代初,美元的价值蹒珊摇摆,使得依赖于稳定美元的世界担忧和吃惊。

                              80年代初,里根政府实行美元坚挺政策,希望通过允许廉价进口和吸引外资来平衡贸

                              易逆差,抑制通货膨胀。

                              终于,里根转向降低税收,同时,增加国防投入,美元和股票市场开始走向繁荣。外资

                              引人美国,使美元和资本市场升值。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吸引了更大量的外资,这都推动了美

                              元的升值一一一索罗斯再一次把它称之为“里根帝国的循环”。

                              索罗斯认为,内在的不稳定性是帝国循环最终注定了的。“因为美元的坚挺和很高的不

                              动产利率,是与增加预算赤字和削弱美国经济等刺激性的影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如索

                              罗斯所料,到了1985年,美国的贸易逆差以惊人的速度上升,而美国的出口由于美元升值

                              很高而遇到了极大的障碍。美国的国内企业由于日本低廉倾销,危机四伏。索罗斯注意到这

                              些情况,认定这是典型的繁荣一一一萧条序列的第一个阶段。

                              与此同时,其他的分析家正在兜售轮流股。当然不是索罗斯。与此相反,索罗斯转向接

                              收股和国债利息一一一二者都在跌价。例如,量子公司在首都公司接管美国之音电视网时,

                              购买了美国之音电视网60万股的股份。三月的一个下午,首都公司宣布以每股118美元的

                              价格收购美国之音电视网的股票,按这个底价量子公司可赚1800万美元。

                              此后不久,索罗斯打电话给正在处理这方面事务的阿兰?拉裴尔。“这非常好,”索罗

                              斯说,“不过,现在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在多年以后谈起这件事的时候,拉裴尔模仿索罗斯的匈牙利语调重复了这句话。拉裴尔

                              非常明了,索罗斯并不是真的要问他这个问题,而是想考验他。索罗斯似乎是要说:“我非

                              常高兴,但是,不要被冲昏了头脑。”

                              拉裴尔说,“我们再买一些首都公司的股票。”

                              从索罗斯的沉默中,拉裴尔知道自己在这场测试中得了满分。索罗斯相信里根列美元的

                              政策最终会导致经济的萧条,这位总统先生似乎对保持美元坚挺具有充足理由,但是,索罗

                              斯更有理由使美元下跌。在80年代初,短期信贷利率上升到了19%。黄金达到了每盎司

                              900美元。膨胀还在上扬――以20%的水平上扬。1美元高涨到可以兑换240日元、3.25

                              德国马克。

                              对于索罗斯来说,现在终于可以看得很清楚了,随着石油输出国组织的解体,原油价格

                              开始下跌。这将给美国增加要求降低美元价值的压力。原油后来达到了每桶40美元,而目

                              标是要上升到每桶80美元。石油输出国组织的解体缓解了世界范围内的膨胀。膨胀的缓

                              解,相应地使信贷利率下降。这些变化的结果,使美元大大贬值。

                              拉裴尔对索罗斯作了说明:“显然,要采取的措施就是卖空原油,使处于劣势的美国信

                              贷率曲线和行情看涨的日本信贷率曲线上升,因为日本依赖于进口石油。另外,美元对日元

                              和马克的比价下跌。因为商品、固定收入和流通市场在规模和数量上要比证券市场大得多,

                              投资者和投机者在相对短时间内可以采取许多手段。也因为证券的需求范围相对小一些,许

                              多策略也可以实施。因此,公司当时虽然只有4亿美元,但对公司的影响作用是十分巨大

                              的。

                              “乔治?索罗斯在所有事情上有根多很多的策略。你一辈子只要去做就行了。”

                              从1985年8月开始,索罗斯坚持写投资日记。它记录了索罗斯试图回答帝国循环能持

                              续多长时间这一问题,同时,这也可作为投资决定的背景,他称之为“当下的经验”。他把

                              日记作为测试自己预言证券市场的变化能力的依据――也同样作为检验自己的理论的机会。

                              由于有日记,从1985年8月至1986年11月,索罗斯的观点和投资战略就有了详细的记

                              载,并收入了索罗斯1987年写的《点石成金》一书。

                              对索罗斯的一次大测试是在1985年9月。这一年9月6日,他预言马克和日元将会升

                              值。但是,那时它们正在贬值。他开始怀疑“帝国的循环”这一理论。他拥有大量的这两种

                              通货,总量达7亿美元一一一比整个量子公司的价值还多。虽然他受了一些损失,但他仍然

                              自信,事实可能会证明他是正确的。因此,他又增加了对马克和日元这两种通货的数量,差

                              不多8亿美元一一一比量子公司的价值还多2亿美元。

                              到了1985年9月z日,索罗斯的设想开始变成现实。美国财政部的新任部长詹姆士。

                              贝克,认为美元必须贬值,因为美国开始要求保护自己的工业。贝克和法国、西德、日本和

                              英国的几个财政部长一一一也就是所谓的“五国集团”一一一在纽约市的普拉扎宾馆碰头商

                              讨。索罗斯知道了这次会议,并且很快意识到这些财政部长打算做什么。索罗斯通宵达旦地

                              工作,又买了数百万日元。

                              部长们果然是准备让美元下跌,鉴订了所谓的“普拉扎协议”,提出了通过“更密切的

                              配合”“有关非美元通货升值的命令”。这就意味着现在中央银行被迫使美元贬值。

                              这份协议公布后的第一天,美元兑日元从239下降到222.5,即下降了4.3%。这是

                              历史上下降最大的一天。使索罗斯高兴的是,他一夜之间赚了4000万美元。那天早上拉裴

                              尔见到索罗斯就说:“高招,乔治,我真佩服。”索罗斯继续购买日元。

                              在1985年9月28日的日记中,索罗斯把《普拉扎协议》签订时的突然而敏捷的行动称

                              之为“一生中的一次消遣,最后那一个星期的利润比最近四年金融贸易损失的总和还要

                              多……”

                              《普拉扎协议》投资使量子公司在国内树立了形象。1988年开始为索罗斯工作的斯但

                              莱?德鲁肯米勒回忆说,在1985年秋,普拉扎会议召开之前,索罗斯大量购买日元,其他

                              贸易者都争相效仿。星期一的那天早晨,当日元开价高达800点时,那些贸易者开始赢利,

                              如此迅速地赚了这么多钱,使他们欣喜若狂。然而,索罗斯却正注视更大的画面。“大概是

                              这样,索罗斯走出门来,指示其他贸易者停止卖出日元,告诉他们他可以负责他们的股票。

                              政府已告诉他下一年美元将会下跌,所以,他为什么不贪心而多买一些日元呢?

                              接下来的六个星期,中央银行继续促使美元下跌。10月底,美元下跌13% ,兑换205

                              日元。到1986年9月,下降到兑换153日元。外币兑美元平均升值24% ~28%。

                              总计起来,索罗斯这一盘下了15亿美元的赌注,大部分押在马克和日元上。实践证明

                              这一步棋十分高明,他赚了大约15000万美元。

                              很显然,这种影响已经确立。所以,索罗斯并不担心。他有些忍俊不禁,他不断地赚

                              钱。

                              11月的第一个星期,公司已发展到8.5亿美元,而且索罗斯持有价值15亿美元的日

                              元和马克,几乎可以使公司的价值翻一番。在日记中,他写道:“现在我之所以愿意更多地

                              在公众场所曝光,是因为再一次逆转的机会已经很少了。我建立起来的关于汇率自由浮动的

                              规则之一是,短时期内的反复元常是处于转折点的根本标志,下降的趋势就开始出现。”他

                              卖空了价值8700万美元的英镑和价值超过2亿美元的石油股,购买了10亿美元的股票和期

                              货,以及将近15亿美元的公债。总计起来,他拥有将近40亿美元的各种类型的市场证券。

                              “短时期内的反复无常的查化,是处于转折点的根本标志,下降的趋势就开始确立。”

                              他表现出惊人盼自信心。在1985年12月8日的日记中,他写道:“我对公司事态的发

                              展和以前一样,有如此强的自信心,现实中发生的事情都只是我的假设的见证。”去年8月

                              就担心的经济的倒退即将出现,索罗斯现在感到更为自信。政府力图使美元贬值――并且成

                              功了。股票和公债市场行情看涨。股市的极度繁荣似乎已经可能。他把这个时期称之为“资

                              本主义的黄金时代,”而且,把它当为“一生难逢的上涨行情”。

                              第三节 财产知多少

                              1985年对索罗斯来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

                              与1984年相比,量子公司资产惊人地上升了223.4%,由1984年底的4.489亿美元

                              上升到1985年的10.03亿美元。

                              索罗斯的总体成就是非常惊人的。

                              对于他来说,1969年他的公司里,美元的投资到1985年底价值164美元,并且除去薪

                              水花销。索罗斯自豪地对新闻记者唐。多福门解释说,在同一时期内,按一般和较差的500

                              家股份公司的指数,同样1美元的投资仅仅上升到4.57美元。

                              索罗斯不愿告诉多福门他拥有公司的多少股份,也不愿承认公司是否包含了他大部分的

                              个人资产。不过,根据多福门的消息渠道,猜想索罗斯拥有公司的15%一30%。量子公司

                              1985的利润是5/8亿美元,索罗斯可能赢利在8300万美元到1.6亿美元之间。当《纽约

                              杂志》要求索罗斯对这些数字发表评论时,索罗斯反驳说:“计算方式错误,方法不对。

                              吃完早餐,在可以俯瞰中央公园的第五街公寓里,面对多福门的采访,索罗斯解释说,

                              在1985年他之所以运作得如此漂亮,是因为:

                              ★在西德马克和日元中赚了一大笔。

                              ★大量抛售公债,如长期的国库券。

                              ★外国股票的巨额利润。

                              索罗斯在美国股票的运作却没有这么漂亮。“我不特别擅长运作接收股,”他自己也承

                              认。80年代中期他对迪斯尼公司断断续续的投资似乎证实了他的观点。最终他胜利了,但

                              是,走过的道路却不平坦。

                              1984年,量子公子是迪斯尼公司除了迪斯尼家族之外的最大股份的持有者。这种股票

                              的吸引力似乎越来越大,因为几次对这家大的娱乐公司的接管都失败了。当收购大师索

                              尔?斯特恩伯格注意到迪斯尼公司时,很少有人会相信迪斯尼公司竟然同意接管。

                              同样地,极少有人会相信迪斯尼公司会同意给斯特恩柏格的绿邮公司。然而,这些都确

                              确实实发生了。当迪斯尼股票被绿邮削弱,陷入每股20美元时,索罗斯。还有其他人,都

                              损失了一大笔。马龟兹对拉裴尔敏感地觉察迪斯尼公司的趋势很是信服:“阿兰很快就知道

                              了发生的事情,我们把迪斯尼看作一个降低了价值的资金基地,由于各种原因,它将会具有

                              货币的性质。他把它看作一个富裕的、可以发展的的资金基地,是可以走出困境的。”因

                              此,量子公司赚了五成的利润。

                              1985年,是索罗斯非常荣耀的一年。《金融世界》在排名华尔街地区收入最高的前百

                              名人物时,索罗斯排在第二位。按照这家杂志的说法,索罗斯在量子公司个人股本的利润是

                              6600万美元,还有1750万美元的薪水和1000万美元公司客户给他的奖金。这一年,他赚

                              了9350万美元。

                              第四节 告别里相帝国

                              到1986年1月初,索罗斯极大地改变了业务状况。因为美国股市行情看涨,他增加了

                              美国股票和股票指效期货数量,并且提高了国外股票的股份,美国和国外股票总体价值为

                              20亿美元。抛售了价值5亿美元的外汇。

                              2月里,他把股票减少到12亿美元。3月历日,他对股票涨势感觉良好。石油股的下跌

                              使他对自己的判断更为自信。因而,他把美国和国外股票价值提高到18亿美元,使1月初

                              公司的纯资产价值由9.42亿元提高到13亿美元。

                              4月4日,索罗斯减少了价值8.31亿美元的股份。10天之后,他又买回了价值7.0

                              美元的股份。5月刀日,他主要以指数期货的形式卖出6.87亿美元。

                              索罗斯所有股份的40% 和外国股份的2/3投资在芬兰市场,日本铁路和不动产股份及

                              香港不动产股份。

                              1986年7月,股市上出现了两种复杂现象:出现了相对立的趋势,股市行情看涨而石

                              油价格下跌。石油价格下跌可能使通货收缩,从而导致经济衰退。

                              最后,到了9月,索罗斯以某种程度上是告别的语气在日记中写道:“最好还是宣布:

                              我称之为‘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阶段已经完结,它标志着下一个阶段已经开始。

                              索罗斯在当时的运作的确非常成功,他使量子公司从1985年的4.49美元起步,到

                              1986年底发展到15亿美元。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发现经验也还是有问题的。在日记

                              中写得起多,他越发感到需要调整自己,才能更好地作出某一投资决策。他”开始注意到经

                              验已经成为一种负担。

                              • 家园 第十四章 哲学上的探索者

                                第十四章 哲学上的探索者

                                “……我十分高兴被认为是一个没有成功的哲学家。

                                第一节 失败的哲学家

                                是什么动机在驱使乔治?索罗斯呢?

                                金钱?极少有朋友和助手这样认为。“如果让他再赚10亿美元,”他的挚友柏荣?文

                                说,“也不见得使他很开心。第一次赚到10亿美元就并没有让他特别高兴。”

                                当然,金钱会给他带来快乐,不过不是很多。乔治?索罗斯这个人太复杂,他的思维不

                                仅仅局限在这一空间。不管有多少钱财源源不断地流进他的银行账号,他也不会像一个贪图

                                安返的人那样对此心满意足。从这种意义上说,他和90年代其他许多富豪一样。

                                对前几代人,非常富有就意味可以自由地打发时间。他们样霍时间,无所事事。但是,

                                正如英国作家安东尼?萨普霖所指出的:“富人不再追求生活安逸,工作已成为他们社会形

                                象的一个极为主要的部分。”

                                至于他们所喜爱的社会形象的象征――豪华宾馆的套间、快艇和私人飞机已经取代了别

                                出心栽的房屋、花园和公园。但是,新生富豪与前代富豪的最大区别在于流动性。除了生活

                                的安逸外,索罗斯还追求其他东西,他觉得坐飞机比乘快艇要舒服得多,宾馆套间比巨大的

                                宅第更适用,全球环游比坐在池塘旁更能赚钱。

                                索罗斯区别于当代富豪的一个明显之处在于:在一定意义上说,他过的是知识分子的生

                                活方式。除了卡尔?波普的著作外,对索罗斯产生最大影响的还有两本书,这两本书深奥难

                                懂但让人折服,一本是道格拉斯?霍夫施塔特写的《Godel,Escher,Bach》,另一本是格

                                利高里?贝特森写的《走向精神的个体生态学》。索罗斯不仅仅把自己看作一个投资家,而

                                且自认为是一个哲学家。或者这样说更准确,一个偶然成了投资家的失败的哲学家。1992

                                年秋。在牛津大学,当他被接纳为司法院的捐助委员会董事时,他要求被列为“一个金融和

                                哲学领域的探索者”。“我确实很喜欢被看作实践性的哲学家,”索罗斯曾经说过,“不

                                过。我十分高兴被认为是一个没有成功的哲学家。”

                                到叨年代,不管怎样,他已经是一个亿万富翁――不管他在金融界之外做了些什么,他

                                通常被人认为是“匈牙利企业家”、“经营管理专家”、“亿万富翁投机家”,甚至有一次

                                被当作“全球金融业的坏男孩”(《华尔街日报》,1994年6月1日)。他力图不让人贴

                                上边个标鉴。纽约的索罗斯基金会向新闻界推出的一篇文章称他为“国际慈善家”。他自己

                                却认为:“如果我不能称为一个哲学家,那么,至少不要把我当作一个金融家。

                                他做得更多的是谋求别人的尊重――通过自己的精神,通过自己的理论观点,通过自己

                                对慈善事业的努力而达到的对社会的贡献。如果他把自己称为一个哲学家,而没有做其他什

                                么事情。人们可能不会多说什么。他不止一次他说过,在华尔街地区的成功,使自己成了被

                                议论的对象,对他的严厉指责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索罗斯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具有欧洲传统的知识分子。华尔街管区是一个非常适合赚钱的

                                地方。但是,除了索罗斯办公室附近小范围的人以外,这里的居民对他毫无兴趣。“我不愿

                                意花很多时间和股票市场的人们在一起,”他向新闻记者唐?多福门吐露,“我觉得他们讨

                                厌。”他说,和知识分子在一起比和商人在一起感觉要舒服得多。

                                如果停止投资活动,专职进行哲学研究,或许他会非常高兴,但这根本不可能。在华尔

                                街地区,他曾为此失去太多。如果赚钱不会自行结束,这倒可以给坐在象牙塔中的哲学家们

                                提供实践的机会。

                                固然,赚钱对索罗斯来说是容易的,但是,起初他不能接受自己竟选择了这样一个职

                                业,而不是学术性或理智性的工作。不过,他逐渐地习惯了。“很多年我都拒绝把它作为我

                                的职业。它是达到目的的手段。现在,我很乐意去接受――事实上,这就是我一辈子的事

                                业。”80年代初,有人间他作为世界上最成功的金融经营家感觉如何,他承认“感觉非常

                                良好”。

                                在华尔街地区,不管他怎样地因为经营良好而感到满意,索罗斯在任何一种意义上都不

                                快乐。陷入到一天接一天的投资决策,这使他极度苦闷。“我完全投入这一工作,但这确实

                                是非常痛苦的经历。一方面,无论什么时候我在市场中如果作出了错误决策,我得忍受非常

                                巨大的精神折磨。另一方面,我确实不愿意为了成功而把赚钱作为必需的手段。为了找出支

                                配我进行金融决策的规则,我否认我已经成功。”

                                投资问题之所以让人如此痛苦,索罗斯有一次作过解释,这就是因为它带来损失。而

                                且,正如他所指出的,想赚钱而又不想承担亏损的风险这是不可能的。80年代初他经历的

                                “个性转型期”,就是他认为赚这么多钱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这一观念导致的结果。

                                正如思想家们所经常担心的一样,索罗斯担心财富的积累可能会对他产生坏的影响,使

                                人颓废堕落,而且,人们关注他是否仅仅因为他拥有如此多的钱财。“我不得不接受我的成

                                功所带来的力量和影响……我最大的危险在于:因为我拥有巨额资产,在这个过程中,我也

                                成了有权力和影响的人。”个性转型期差不多是一个解救办法。

                                第二节 享受人生

                                他享受着美好的生活。他有四处上好的寓所:一处在曼哈顿,一处在长岛的南安普顿,

                                一处在纽约的伯德福德,还有一处在伦敦。然而,和其他大富豪相比,他是很节俭的,既不

                                抽烟,也不喝酒,似乎对大吃大喝也不感兴趣。

                                埃德加?埃斯特是他在伦敦的合作伙伴,他经常在办公室之外看到索罗斯。索罗斯的情

                                趣爱好并不是故作高雅,他说他喜欢戏剧、音乐,但不喜欢收藏。他有几件匈牙利艺术品。

                                他喜爱服装,每次出门穿着都十分得体。

                                “我过去喜欢收藏,但确实没有很大的实用价值,”1993年他对一位记者说,“我喜

                                欢舒适,不过,实实在在地,我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每次去国外参观慈善机构,特别是在80年代和叨年代初,索罗斯都避开司机或保镖。

                                参观大学校园时,有时他呆在学生宿舍里,有时候他乘出租汽车,有时候在一个城市他步行

                                走完几条街道,有时候搭乘公共交通工具。

                                索罗斯拒绝过一个亿万富翁的生活,给许多朋友留下一些趣谈。泰帕?威姆是一个匈牙

                                利知识分子,负责索罗斯在布达佩斯的慈善机构。有一次,他们坐在匈牙利社科院的大楼

                                里。

                                “我怎么样可以到那所大学?”索罗斯间。

                                “你可以乘出租车。”威姆告诉他。

                                “为什么不乘有轨电车?”索罗斯严肃地问。

                                索罗斯并不是吝啬,成姆解释说,他很务实。在那时,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坐有轨

                                电车是最快的方式,那为什么不坐呢?

                                索罗斯在南安普顿的房子是一栋石灰粉刷的,盖着西班牙式瓦片的别墅,带有游泳池和

                                网球场。19oo年索罗斯在这里举行了庆祝他的寿辰的舞会。有一个客人说,彼邀请的5oo

                                个客人都是很重要的商业巨头和“匈牙利的百万富翁”。

                                索罗斯试图给人一种生活节俭印象,不过,这有时候让人产生一点误解。从南安普顿到

                                曼哈顿他的四处寓所之间,有水上飞机,但是没有快艇、也没有劳斯?莱斯汽车。索罗斯旅

                                行时,一般乘商业航班(商业阶层).较少用私人飞机。有一次,索罗斯很想买一架飞机,

                                这样从纽约到欧洲来来往往就更方便。他问柏荣?文对此怎么看。“这个想法不好,”文告

                                诉他,“如果你有了一架飞机,你就会知道,只有驾驶员想用飞机的时候,你才能用飞

                                机。”文建议他什么时候需要就租用一架飞机,索罗斯采纳了他的建议。

                                一些人认为,索罗斯特别腼腆,不过他喜欢人们伴他左右。文说:“他喜欢生活在根舒

                                适的地方。乔治不会带你到处看他的房子并对你说:‘瞧、这一口钟,或者这尊塑象,或者

                                这幅油画。’他槽得物质享受,喜欢平静安逸的生活。他喜欢把人带到家里,为他们提供美

                                味佳肴,为他们提供帮助与方便。”

                                他经常举行舞会。有时候他会在最后一分钟打电话给苏栅要邀请一些朋友共进晚餐“多

                                少人?”苏姆马上会间。“哦,可能50或者75,”索罗斯会作出反应。然后,苏栅就亲自

                                为70个持不同意见的俄罗斯人及其伙伴准备晚餐。

                                每年的除夕之夜,他会在纽约的公寓里举行一个晚会。夏天,每个星期六的晚上,索罗

                                斯都会在甫安普顿消近,对他来说,这些晚会和商业会议、社会活动一样重要。文参加过一

                                些这样的晚会,他观察到索罗斯人缘很好。他跟每个人打招呼,能够记住他们的姓名。参加

                                晚会的人有的来自艺术界,有的是打冈球的伙伴,有的是政府官员。那里人很多,让他应接

                                不暇。通过这些活动,他往往能有所得。不过,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彼此接触。

                                正因为具有爱好社交活动的天性,索罗斯不喜欢定居一地的生活。他希望处于流动之

                                中,去看看世界的其他地方,使自己保持敏捷的思维,和那些正从事重要事情的人相互交

                                往。总之,他想去实际上也正在热切地寻求机会,在生活中冒险。这也就无怪乎他讨厌商

                                人,也讨厌处理家务了。

                                第三节 自命不凡

                                他认为,自己是一种特殊的人,是一种对生活赋予了特别目的的人。我们会记起,这就

                                是那个在小时候认为自己是上帝的人。

                                作为一个成年人,他似乎懂得这种思想会使自己陷入困境。例如,人们会把他当作一个

                                “自我狂”。1987年他在日记中写道:“唯一能使我受到伤害的是,我的成功使我回忆起

                                孩童时代万能的幻想――但是,如果我继续从事金融市场活动,这种幻想似乎不可能变成现

                                实,因为它们不断地提醒我自己的局限。

                                金融活动也让他回忆起,他与新闻界的接触――他并不是不会犯错。1985年,正当他

                                沉浸在投资最成功的一年的喜悦中,新闻记者唐?多福门问他,如果让他再活一次,他准备

                                去做什么。“这基本上是件不可能再发生的事,”他说,“但是以我的角度来看确实是可以

                                再发生的事件。”这名话的意思是,对于乔治?索罗斯来说,即使是不可能再发生的事件也

                                能再发生。

                                如果他能使不可能再发生的事件再发生,还有什么能阻止他以同样的方式运用自己的智

                                力呢?还有什么能阻止他对人类的认识作出一些伟大的贡献呢?但在50年代,他碰到了绊

                                脚石,于是放弃了做一个学者和做一个哲学家的计划。今天,他赚的钱越多,他就越自信,

                                或许有可能返回到知识王国。

                                正因为有这些想法,他发明了理论――关于认识论,关于历史,关于金融市场一一一他

                                慢慢地相信自己的观点有价值。他声称他的“发现”,即考虑到个体参与者的偏见在对人类

                                知识的探索中所起的作用,是一把理解全部历史过程的钥匙,这个历史过程包含了有思维能

                                力的参与者。“这正如基因变异是理解生物进化的钥匙。

                                索罗斯认为自己是一种极不寻常的人,因此,和那些他认为是没有天赋的人在一起,他

                                觉得十分难以忍受,毕竟,他相信自己能看透事物的本质而其他人不能做到。例如,凭他的

                                能力可以理解金融市场,他写道:“我认为我确实懂得了即将发生的这个过程,这个革命性

                                的过程。我比大多数人强,因为我有理论,一套理性的框架,可以运用它。这是我的特别之

                                处,很实在,因为我在金融市场遇到过相同的过程。”

                                至于其他那些试图探索市场的人,“我对那些职业化的投资者的才智,评价非常低。我

                                认为,他们的决策越有影响,他们作出正确决策的能力越差。”

                                在80年代中期,吉米?马龟兹在与索罗斯共事时,很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他这种

                                观点深入骨髓,认为自己了解情况的能力要比别人强。我们经常发生争论,这倒不是因为他

                                要把思想从匈牙利语转换成英语,而是因为他总是想教导你。

                                “他很清楚,他不能很快让你接受他的教导,他有这种感觉,一旦他了解了什么事情,

                                他就好像是在和上帝谈话。对某事的发生他是如此的自信,当事情不是以这种方式发生时,

                                他可能感到极为惊奇。而如果事情是按他的设想发生的话,那就只不过是本来应该如此。”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