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陈景润二三事 -- 黄河故人

共:💬116 🌺472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可能我记错了吧?删贴

                ^^^

                • 家园 真的吗,是这么样的学校呢

                  79-81年在江苏省的小县城,我记得一般厂里的小工人,工资加奖金也在30元左右(奖金很少,就几块钱,年终多点)。我的亲戚,一个是拖拉机厂,一个是罐头厂。

                  87年如果中学校长才27元,似乎有点不可思议。这是什么地区呢,应该是没有全额发放吧。

              • 家园 文公元年春天,

                秦国护送重耳到达黄河岸边。咎犯说:“我跟随您周游天下,过错也太多了。我自己都知道,何况您呢?我请求从这时离去吧。”重耳说:“如果我回到晋后,有不与您同心的,请河伯作证!”于是,重耳就把璧玉扔到黄河中,与子犯明誓。那时介子推也是随从,正在船中,就笑道:“确实上天在支持公子兴起,可子犯却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并以此向君王索取,太耻辱了。我不愿和他同列。”说完就隐蔽起来渡过黄河。

                5燕庐敕 乐善:16581声望:6651 2009-02-23 18:36:45

                2043120 复 2043031

                科学家自己说过 3

                吴明瑜,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们中国那一代的知识分子是最廉价,也是最可爱的,56块钱的工资一拿就是几十年,‘文革’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一旦我们的党进行了拨乱反正,向他们发出召唤,最后还是一心向着党、向着祖国,向着科学。”

                同时代的工人农民是不是更廉价呢?延安的阳早寒春是不是更廉价呢?

                高于同时代劳动者如许的收入还在自怨自艾还“最可爱”?

                住农村或农场的平房就是非人折磨,那工人农民都是什么呢?

                “一旦拨乱反正”,那如果没有“拨乱反正”是不是就罢工了?

                ——————人家子犯好歹还名义上自谦说“过错也太多了”。

                • 家园 人与人差别是客观存在,硬要大家向下看起

                  那才是一场灾难呢。

                  • 家园 要看在什么问题上向下看齐。

                    既然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总是想占人家的便宜,想得到比别人的更多,甚至没有餍足的时候,那才是灾难呢。

                    相反,不贪功而乐于奉献,乐于竭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为他人谋利,在这些问题上永远向上才是值得大力提倡的。你比如说雷锋,他不会因为你那谁谁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低下,就不愿意不断提升自己的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像焦裕禄,不会因为对应的县长精神品质的卑劣就放弃自己献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向上的追求。

                    这样的向上而不是向下看齐的现象才是你应该时刻不能忘记的,不是吗?

                    谈到了这些,你可否说说自己所说的“硬要大家向下看起”的“向下”都有哪些具体内容?

                    • 家园 无语

                      什么叫占便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大家拿到市场上来卖,能力高的工资高,有什么好奇怪的。

                      如果硬要数学家拿卖体力的人的工资,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如果象老毛一样,非要把毕业的学生下放到农村去当农民,这就是向下看起!

                      如果给农民创造机会,让他们掌握技术,成为医生、老师、或者科学家,这就是向上看起。

                      • 无语
                        家园 不要无语。你的“价值”如果自己能贯彻始终也未尝不可啊,

                        可惜有史以来似乎还没有贯彻始终的人呢。遗憾啊。

                        为什么下放到农村就是“向下起”呢?说不定就是“向上起”呢?

                        农民没有技术,有下放的人教他们识字,他们“向上起”了,不错;

                        下放的人得到了工作,发展了祖国农村,增长了自己的见识,许多人提高了自己的精神境界,不都是“向上起”吗?为什么你就认定是“向下起”呢?

                        你们狭隘了吧?

                        • 家园 这个论调是错的,如果你站在知青的角度来

                          “农民没有技术,有下放的人教他们识字,他们“向上起”了,不错;”

                          有正常的教育途径不走,让知青去教?再说了,老毛也没给知青定这个任务呀!明明是让知青去接受再教育的。

                          "下放的人得到了工作,发展了祖国农村,增长了自己的见识,许多人提高了自己的精神境界"

                          老毛就没打算让他们回城,就打算让他们当农民了,谈何锻炼?!农民自己的土地还不够种的。中国本来就是农民多,土地少,农业生产效率低下,还整这么知识青年下乡。这不是有病么?这不是向下看齐是什么?

                          究竟是谁狭隘了?

                          • 家园 你的论调如果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也是可以的,但是社会主义

                            条件下是错的。

                            农民正常的教育途径是什么?有老师是正常的首要条件吧?你告诉农民们,老师在那里?是不是要他们进城家教啊?

                            知情的任务是什么?接受在教育是他们的任务啊?你几岁啊?改天换地你听说过吗?改变农村的现状,改变农民的现状,改变中国的现状,你懂吗?

                            农民的子女就天生必须是农民吗?城里人的子女就天生必须是城里人吗?凭什么知青就不可以到农村去种地?

                            中国农民多,难道就不可以到工厂当工人吗?工人农民宁有种乎?农民多土地少农业效率低,知青下乡让农村装不下了吗?农民说过知青下乡侵占了他们的资源了吗?

                            知青为中国农村做了必要的贡献,提升了农村的文化基础,给农村带来的生机与活力,没有知青的贡献,中国农村至今还不知道会有多少文盲,还不知道有多少封闭未开的世外土著……

                            如果你能懂得知青将会对农村具有如此的重要作用,却没有政策推行,那你才是病的很重了。

            • 家园 改革开放前56块并不少

              主要是待遇提高晚了几年。那几年还是比较艰苦的。

              • 家园 我的印象里面,一直到90年代中期知识分子都是比较苦的

                到了98年的时候,我听说天津的某个高校博士生导师每月给1800元的津贴,也就是从那以后知识分子的待遇提高很多。

              • 家园 刚毕业,一个人56块

                后来结婚,三个孩子了,还是56块。

                妻子的收入还不到48块。

                少不少,他自己清楚。

                • 家园 我家就是中科院的

                  56块能干啥我还是知道些的。多当然不算多,要说多拮据也算不上。主要就是80年代有几年--所谓卖茶叶蛋的如何如何搞导弹的又如何如何那几年--比较辛苦。

                  • 家园 当然还没到拮据的份上

                    抚养三个孩子,还是够呛,反正不怎么样。

                    全国供应北京,所以在北京各个所的生活还马马虎虎。

                    就是这样,过劳死的年年都不少。

                    • 家园 【50-6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一般父母都没有固定收入

                      还需要养老。不过也不完全一样,53年以前毕业的工科学生,工资收入一般都100出头。57年是坎儿,知识分子如果躲闪过了57年,一直到66年一般的物质生活还行,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和武汉这种大城市工作的,60-62年期间也只是营养不良、吃不饱。

                      当然不能和那时的农村生活比,农民一直是被掠夺的对象。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