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大国游戏与中国变革 -- 井底望天

共:💬142 🌺25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资中筠当然是砖家

            做了这么多年,功力是有的。

            不过从她写的文章来看,她并不太懂经济,怀疑她对井大的东西有没有足够的判断力。

            我有点疑心是货币战争因为各种原因弄得名声不太好,结果砖家们一看到这种语言通俗、唱衰美国、对本国多有褒奖的作品,先不看内容如何,就产生本能的警惕。

            • 家园 资老太以前也聊过天

              但这次俺没有用真名。

              老太太对美国基本是正面看法,应该是属于普世系。而大国游戏,完全是以超然的态度,看世界局势和纵横,没有任何道德因素(春秋无义战,呵呵)的判断。所以她不习惯而已。

              • 家园 可惜是找的人不是找的地方……

                要是他送给社科院美国研究所评可能就好了:)

                现在所长是黄平。

              • 家园 刚去找资老太太的《美国的强盛之道》读了一下

                在美国研究领域浸淫多年,水平还是很高的。

                外链出处

                不过人一旦有了偏爱,写起文章来就难免不太公正。比如文章里面谈到里根政府之后的新自由主义转向,敷衍两句就不展开了。按说最近二十年来,世界格局大变动,美国的政策是很值得书上一书的……

                井大请看,这似乎是她反驳美国衰落论的法宝。可否评上一评?

                80年代中期,以保尔·肯尼迪的《大国兴衰》一书为契机,“美国衰落论”曾在美国和世界风行一时,当然都有相当的事实和数字依据。但是笔者一直不以为然,认为美国的潜力远未发挥尽,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人才优势,后来在《战后美国外交史》的"绪论"中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一个常为论者所忽视的方面,就是美国的人才优势。如果说今后国际竞争主要是经济实力之争,而经济实力又取决于高科技和各种管理人才的话,美国吸引人才和发挥人才的优势仍将是他国所不能及的一大强项。美国是移民国家,从一开始就有其独特之处。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人口是从已经具备一定劳动力和技能的青壮年开始的。他们出生、成长的‘赔钱’阶段是由别国支付,而把最富创造性的年华和辛勤劳动贡献给建设美国。不仅是在立国初期和‘拓边’时期如此,这一过程贯穿于每个历史时期,至今方兴未艾。苏联解体后,美国在高科技人才方面又可望发一笔意外之财,其深远影响不可估量。在人才日益国际化的今天,无可否认的事实是,全世界人才的自然流向是美国。这种情况不改变,就说明美国的社会机智相对说来更能提供发挥创造力的条件。大批移民当然也造成许多社会问题,但美国可以通过调整移民政策来进行择优。人才状况不时孤立的,它既预示着未来的竞争潜力,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的相对实力。因为人才流动不可能强迫,一个对人才有如许容量和吸引力的国家很难说是走上衰落之路的。”

                现在看来这段话已为近年来的事实成倍地证实,但是还没有揭示美国吸引人才的内在根源。那时"知识经济"这一新名词尚未流行,但是大家都已意识到在今后的发展中知识或智力的重要性将日益突出,这是肯定的。前几年,"后工业化社会"一词用得较多,但是不明确这"后"面是什么。现在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称呼,那就是"信息社会",或"信息时代"。在这个新时代中,美国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优势之最就是人才。这里有作为移民国家的先天因素,也有教育文化的后天因素。不仅是高级人才的比例,更重要的是普遍的人口素质,也就是"国民性"。

                • 家园 非典型性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

                  对这种病症,建议治疗方法为以儒解经

                • 家园 她如果最近十年在美国工作生活,对制度的迷信就不会这么深了

                  我觉得万里风中虎最近的帖子《梦回中国》里讲的一些经济层面上的东西很有启发性。纽约大学的鲁比尼教授对美国的批评是“金融工程师的数量超过了机械工程师和计算机工程师”,可谓一针见血。我通过个人体会,比较推崇美国的制度。但美国的制度也是会造成资源配置不当的。

                  鲁比尼的原文:《盈格鲁-撒克逊模式已经失败了》

                  Also we overinvested in the financial sector, a corollary of the housing boom: when the S&P500 market capitalization of financial firms was 25 per cent of the market and when over a third of the profits or earnings of S&P500 constituents came from financial companies, that was an excess of finance.

                  And having a country where there are more financial engineers than computer engineers or mechanical engineers means a misallocation of human capital as well.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除了这个哲学上的方法论问题,老太太还有一个逻辑疏漏:“美国制度优越->世界人才都往美国跑->所以美国必然强大”。我认同这个逻辑,但是只是在一定假设情况下。如果人才到了美国都不好好干活都去生孩子吃救济呢(参考加拿大)?如果都去麦肯锡和华尔街搞忽悠呢(参考N多的外国博士们)?

                  关键词(Tags): #鲁比尼
                  • 家园 的确

                    上次听一个教授(在美国工作)提起这次金融危机时说,这里边有一个社会期望(social expectation)的问题。

                    在美国,律师赚钱,医生赚钱,可是这两个行业都有层层障碍,都是漫漫长路,得过五关斩六将才行。做律师要先读法学院,再考BAR;做医生也是先要读医学院,再做实习医生和住院医生。经过层层筛选,达到一个供给和需求的自然平衡。

                    而金融则不同。这行也很赚钱,但又没有像律师医生那样的层层门槛,几乎可以说是零门槛,于是就导致了社会上好多人都流向这行。这位教授以他所在的学校为例,说学校每年招3000个本科生,其中有800个读的是和金融相关的。他们毕业了肯定要找工作,没办法,只好把金融弄得越来越复杂,发明越来越复杂的衍生物,搞到最后就崩溃了。

                    • 的确
                      家园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所以亚裔贡献大

                    亚裔人才到了美国,颇有点清教徒精神,没几个不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努力干活的。

                • 家园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呵呵

                  资老太想说的就是美国的制度优越,所以全世界的人才都跑过来了。

                  • 家园 我个人认为还是在香港出版比较合适...

                    我个人认为还是在香港出版比较合适,你这本书的内容和观点不错,但是有些话不能明说,所以香港出版会比较合适.

                  • 家园 这种线性思维的人比较多。

                    人才、信息社会等等,会促进金融大发展,过后呢?就是促进金融大崩溃。南辕北辙的时候,力量越大崩溃越快。笨蛋和传统社会倒可能还有救。呵呵,一般人不会相信这种辩证思维,也看不到金融是美国的发动机这一要点,有些事情非人力可为。

                    • 家园 这话说得太好了

                      其实这次的危机是金融危机,只是穿了房地产的马甲。上次的危机也是金融危机,只是穿了高科技的马甲。

                      里根的改革就是利用美元和黄金脱钩,又是国际货币的机会,玩一次金融大忽悠。因为当时美国制造业差不多完败于德日之手,所以靠搞金融创新,以世行和国际货币基金会为平台,来抢占话事地位。

                      好了,这次搞砸了。没有新马甲了。

    • 家园 支持

      出版了通知俺一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