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google是个谜,让我们来猜谜 -- meokey

共:💬51 🌺7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讨论】google是个谜,让我们来猜谜

    google很火,火到了要发射卫星,建立全球图书馆的地步。有人说,你很难想象,谷歌未来到底会成为一家什么样的企业。谷歌的每一个举动,都令世界惊叹。的确,google从搜索起家,到现在发展的产品已经非常多,而领域却又非常广,让人摸不到头脑google到底想干什么。那么,让我们来猜猜这个谜:

    1. google目前各种产品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2. google到底想变成一家什么样的企业

    也是头脑风暴的形式吧,没有约束没有定式,只有做不到,没有想不到,呵呵

    我先抛砖引玉,先说说我的猜想。

    1. google目前所有的产品的真实目的是收集数据,各种各样的数据。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所有人类社会非人类社会的知识,google都想知道

    2. 那么搜集了这么多数据,google想干嘛呢?我不知道。我给出两个科幻级别的猜想吧,基于阿西莫夫的《基地》:

    a. google想利用这些数据,预测人类的未来

    b. google想建立地球的Encyclopaedia,以备移民外星,或者放到诺亚方舟上去

    大家说呢?

    关键词(Tags): #google#猜想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搞错啊?

      干嘛?想赚钱呗。

      莫非狗狗想实现共产主义?那它为啥子不一切全免费全开源?

    • 家园 信息就是未来的货币。

      货币有良劣之分。

      好比资源。

      谁控制了资源,谁控制人类社会的发展

    • 家园 Google邪恶数据控制的另外一个例子

      Google的Picasa web album ,作为一个相片共享网站,居然不允许外部网站引用照片。必须在google自己的site才能看到照片。google以前说不作恶,要用户尽快离开自己的网战。现在看来也开始这里做做恶,那里做做恶了。让用户无时无刻不被帮定在自己的site上。当然,这对于一个商业公司无可厚非。不过拜托大家不要再把过高的道德标杆套到Google头上去。不作恶也就创始人孩子气的一句玩笑话而已。

      • 家园 这个说法太奇怪了,我西西发的帖子就是用的google的图

        比如下面这个两年前的,现在在海外都能看。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340870

        不过最近国内貌似把它屏蔽了,从国内也许看不到。

      • 家园 不是这样的

        yueyu,这个例子举错了。

        Picasaweb支持外链,但是两种情况除外:

        -已知porn site;

        -图片大于800 pixels。

        猜测你是违反了第二条规定(如果是第一条就太逗了)。

        Google对于外链的支持还在于积极开发外链工具,Google自己的“谷歌贴图”Gadget在这里,著名的民间教程和例子在这里。上网搜“谷歌贴图”有不少类似内容。

        关键词(Tags): #邓太
        • 家园 我已经投诚flickr。。。

          800 pixels。。。

          只能说google没经验,照片共享,800怎么够。flickr免费的都有1024的

          准备买flickr两年47无限容量的package了,还能引用原图和传视频。google虽然免费有1G(flickr是每个月100M),但是外部引用的限制实在是让我没办法使用他了

          • 家园 flickr +1

            其實flickr免費帳戶支持1280x960分辨率的。

            上傳之前手動把照片改成這個分辨率即可,但是再大就不行了。

            顯示200張圖片的限制可以通過建立一個group解決。

            所以我是安心用免費的flickr賬戶了。

    • 家园 我还当你想说google想控制全球呢

      有人说未来国家和政府解体,由跨国公司或NGO操控一切。

    • 家园 《环球企业家》Web 3.0 悬念

      这篇文章里面把Google的未来大致描述了一下,主题当然还是在讲述Web 3.0的前世今生。

      ------------------------------------------------

      除却那些可爱的机器人们,你一定还记得2008年大热的动画片《Wall-E》为人类勾画的未来-其实它在科幻小说中常常出现:电脑完全智能化,它能识别你的语音,理解你的行动,所有活动都在电脑的操纵之下,而人类无所事事。

      自从计算机诞生之后,这样的梦幻场景便屡屡出现。与其说是害怕机器操控时代的来临,不如说人们更多是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在梦想的照射下一点一滴地改善着身边这个还远非强大的网络。

      但不得不承认,从诞生到现在,互联网的变化的确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1969年还只能将分处各地的四台主要计算机连接起来的网络,如今已经覆盖了全世界超过14亿人口。同时,日益加快的运行速度以及内容、辐射能力的广阔性都一再改写着摩尔定律的翻新规律。

      也许正像去年9月Google创立10年之际,其首席互联网顾问,也是互联网开创者之一的维特·瑟夫所描绘的10年后的美妙场景一样:彼时,约 70%的人口将通过固定及移动网络上网,速度将达到吉兆/秒。移动设备将成为主要的上网工具,很多东西都要与网络相连。比如我们可通过网络跟踪和管理电力需求,远程操控具有网络功能的家电。

      其实,你若细心便能发现近来Google的一个变化:如果在搜索栏中键入"比尔·克林顿的老婆是谁",第一个条目的标题便是:希拉里·克林顿。但点击它,你会发现网页上并没有现成的答案。这就意味着,虽然我们尚未进入可自动解读问题的语义网理想阶段,但这些网络时代的领军者们却正在酝酿着重大变革-尽管目前它可能只是一种对非结构化的数据进行分析的新方法。

      所以梦想并不像看上去那样遥不可及,即使是在这个金融危机的寒冬中。技术博客Techcrunch的创始人迈克尔·阿灵顿就笃定,创意并不会由此戛然而止,仅仅代表着"容易钱(easy money)"即将终结。是的,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孕育了web 2.0的疯狂发展,眼下严峻的经济形势却能修正这股充溢着泡沫的热潮-而2008年,这种趋势已经显现。

      Web2.0阵地

      在今年召开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这个被公认为行业风向标的盛会首次利用Facebook进行自我宣传,并在YouTube上开辟了专门的视频频道。的确,这些热门网站因所拥有的强大而忠实的受众群,而日益进入主流,如今,谁都无法忽视其业已形成的稳固阵地。所以,不可免俗的,我们还是先要从web 2.0谈起,因为正是它让互联网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从此之后,网络与人之间的互动才算真正开始。

      Web 2.0的概念诞生于2004年O'Reilly公司和MediaLive国际公司的一次头脑风暴会议中。那时,互联网行业刚从4年前那轮泡沫带来的低迷环境中渐渐复苏。之后,该词发明者-O'Reilly公司的总裁提姆·奥莱理逐步廓清了它的定义。简单来说,其特指让用户分享和自主创造内容的一系列网络创新。

      当然,这种全民参与的革命性背后则是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带宽的飞速发展、电脑硬件价格日益低廉、数码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以及网民自我意识的觉醒等等。但无论这些新兴网站采用何种形式、何种内容-无论是YouTube、MySpace还是Facebook,它们都依然指向了一个继互联网诞生以来的唯一终极目的:让数据更加丰富、更加易得。

      就像Google一贯的宣言一样:"整合全球的信息,使其为所有人所用。"这也是其这些年来网络各种产品的一个主线,比如视频网站 YouTube、博客网站Blogger、百科网站Knol,以及医疗信息数据系统Google Health,甚至其所投资的基因测序网站23andme。

      而RSS和Friendfeed则因更进一步地整合动态的、碎片化的关系网信息广受关注。前者能订阅你每天要看的网站和博客,而后者则能跟踪你的朋友在Facebook上的活动、在Twitter上的发言、在RSS中的分享。

      可以看出,一个聚集你的行为、你阅读的文章、你的健康状况,以及你的社交活动等等个性化信息的web 2.0世界已初具雏形。不过无法忽视的事实是,虽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但这些web 2.0网站却均未盈利。

      比如在2008年流量取得752%惊人增长的Twitter,虽已有高达400万的独立访问者,但仍然没有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式。为此,有人向这个能洞悉网民细微动向的网站建议开放API、引入更多的第三方,从而开发更贴近用户的广告程序。

      换句话说,在海量化和个性化之后,如何达到这些信息的最优化利用则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被"遗落"的下一代

      或许,这个工作要留给下一代互联网了,即我们已经听到过的web 3.0。至少维珍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就表示:"我已经不想什么web 2.0了,那已成为了过去!"

      其实,当这个"过去"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惊的时候,以万维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为首的万维网联盟人员却陷入了空前的愤怒。这种发展和他们的终极理想-实现智能化网络,即语义网(semantic web)大相径庭。

      有趣的是,早在第一代门户网站大兴其盛时,伯纳斯·李就开始酝酿自己的"Web 2.0"概念。2001年,他在《科学美国人》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大力提倡发展语义网,并期盼着这种能准确洞察人们心意的第二代万维网的到来。

      所以可以想象,奥莱理提出的全新Web 2.0概念以及引起的强烈反响,打乱了伯纳斯·李对于未来的希冀。因为语义网和当前互联网的结构完全不同。目前网络使用HTML语言来表现数据,电脑无法对内容进行识别。而语义网则需要推行一套新的网页标准:使用XML(可扩展置标语言)以及RDF(资源描述框架)来表达数据。这套新的规范能通过对内容的标识和属性让机器理解词语和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此一来,搜索就能获得更精准的结果,网站的推荐就更加准确,广告就能够推送到更匹配的人群中 -而利润来源就此有了保证。

      "当初Web 2.0的提出实际上对语义网运动是一个突然而至的闷棍。"研究语义网的上海数字图书所所长刘炜对《环球企业家》说,"由此,万维网联盟的人不得不在慌忙中聚焦到了下一波互联网大潮-Web 3.0中。"

      是的,这个人们不停质问到底是什么的Web 3.0概念,其实早在所谓的web 2.0出现之时就曾与我们失之交臂。但是即使如此,涵盖大量的数据,并能够让我们随意访问这些不可思议的数据资源的语义网技术,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在当下还是虚无缥缈。除了技术上的难关,标准的推广也是很大的问题:过去的网页要重新编写,新的网页要遵循新的规则。总之,它已不是第二代的简单升级,而是对其的彻底颠覆,这也因此让它成为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关于下一代互联网的探讨并未止步。比如Google CEO埃里克·施密特就认为,Web 3.0也可以理解为拼凑在一起的应用程序。它们虽单体相对较小,但运行速度非常快并能进行很多自定义,可以在任何设备上运行(PC或者移动电话),而且由于数据处于"云"中,它可以像病毒一样地扩散(如社交网络,电子邮件等)。而奥莱理则认为Web3.0应是超越经验以外的,"很有可能它会比万维网更广阔、更普遍地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就像激光技术、传感器、语音识别和很多其它新技术已经把计算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一样。"

      新标准

      好在,我们并不需要自我局限在某个标签之中,无论web 3.0的内涵最终被如何定义,我们已能从种种迹象中窥见出互联网的未来轮廓:数据开放、无处不联网。一句话,云计算为互联网带来了膨胀力量!

      这就不得不提它的倡导者、如今毋庸置疑的互联网领袖Google,以及它所带来的改变。

      事实上,web 2.0代表形式-社区的出现,曾让Google这样的搜索引擎颇感尴尬。由于标准和设置不同,社区对于搜索引擎来说就是一个信息黑洞。随着社区的成长,这个黑洞会越来越大。

      于是,Google推出了倡导标准统一和数据开放的OpenSocial平台,使得第三方软件开发商更容易将同一应用程序嫁接在多个网站之上。在Facebook的垄断趋势日益加强的情况下,各家竞争对手更有驱动力去支持OpenSocial。这也意味着,一个小公司在未来将能以最低成本利用每个社区积累的用户群。

      而对于用户而言,个性化网络则可能成为现实。当OpenSocial和API开放成为业界标准后,同一个ID就能贯穿整个互联网:浏览器将成为个人网页的入口,只需要在浏览器上用ID进行登录,便能进入你的个性社区和个性化内容。

      而随后在去年推出的Chrome,则占据了浏览器这个连入未来的必由之地。其更大意义在于,由于支持一种名为V8的JavaScript引擎,与IE相比,它的运行的速度可提升数倍。

      在互联网的发展中,脚本语言JavaScript可谓功不可没。它将原来的静态网页,转变成为接近桌面体验的丰富应用。但当网页使用过于复杂的 JavaScript时,浏览器很有可能无法响应。这就是Google推出Chrome的关键原因:让浏览器技术水平赶上Web应用程序的步伐。日后,越来越多复杂的程序将能在浏览器上快速运行。

      而由此,依赖云计算的发展,创业公司们就能用低成本的方式进行庞大的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只需要租赁Google或者任何一个公司的"云"。所以说,如果以前强大的计算能力是网站的一个门槛,那它现在已经被彻底打破。网站们已不用再投资购买昂贵的硬件设备、负担频繁的保养与升级,却依旧能获得对海量数据的处理能力。这也使那个让Twitter采用第三方软件进行广告与用户智能化匹配的提议具有了现实基础。

      从中,我们不难看到Google的野心-它要缔造一个开放的互联网,并逐渐深入到其底层。而其中所贯彻的新标准,建立过程则全然不像语义网那样遥不可及。

      延伸的互联网

      当然,2008年最值得庆贺的事情,莫过于互联网的平台终于开始跨越PC这一单一访问媒介了。当乔布斯把 iPhone叫做"你口袋里的生活"时,他也将互联网放入了每个人的口袋中。

      比起电脑,手机无疑是最适合完成个性化的设备。然而这几年来,虽然意识到移动行业存在着巨大的金矿,但大的飞跃却未实现。这其中存在着几个障碍:手机上网并不便利;手机开发的封闭式环境,将更多有创造力的开发者隔绝在外。

      显然,改变已经开始。

      去年不啻为手机行业的开源元年。Google Android的努力使得开源平台成为手机业的新发展方向。智能手机成本大大降低,软件和服务替代硬件成为了手机业的核心竞争力。

      另一大跃进是手机上网体验的极大改进。iPhone和Android都带WiFi(无线宽带)功能。而它多年来一直被手机行业拒之门外,其真正原因恐怕是为了让消费者将时间耗在运营商自己的网络上。但运营商垄断网络的梦想现在无疑被打破,手机的定位也随之发生了巨变:成为个人随时联网的行动装置。

      这些都能释放手机互联网的创意潜能。比如,在Android的运用程序中就有很多基于移动特点的有趣服务。Locale可以根据用户所处位置调整手机设置,在剧院或电影院时自动关闭手机铃声;日程管理软件GeoLife在你路过超市时提醒你别忘了买纸巾;Ecorio则能通过GPS获知你每天的行程,计算你每天的碳排放并给出减少碳排放的小窍门。最近,甚至有人将Android连入上网本-这又是一个有着无尽想象力的平台。

      让我们暂时回到手机。除了位置服务之外,手机这个媒介还能为互联网带来哪些价值呢?

      很直观的一点是,当触摸屏成为智能手机的流行趋势后,SearchMe那样的可视化网页将备受青睐。这个搜索引擎与Google的不同点在于,它将搜索结果用网页图片展示,如同iPhone的照片显示,风格非常酷。

      不过,真正的未来到底如何,我们仍然难以清晰描述。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文章开头所提到的那个无限渗透的智能网络,正一步步向我们走近。

      • 家园 searching without searching

        Google高管Amit Singhal最近在谈到未来Google跟生活的整合时,描绘了一个让人不禁要倒吸一股凉气的场景,只要让Google接管你的Calendar代办事项列表,它就会变成一个个人管家,随时提醒你什么时候该去哪里买什么东西了。

        One of Google's most senior search experts has outlined the future of search, believing that 'searching without searching' will begin to organise our lives.

        Speaking to TechRadar, Google Fellow Amit Singhal outlined how he believes search can progress – although he is keen to underline the pressing need for offering people transparency and control of the information and their own privacy.

        Singhal explains that the components are all there to begin to offer us the right information at the right place and time, without the need to search for it.

        Searching without searching

        "One thing that I am very excited about is the possibility of searching without searching," said Singhal, giving an example of what he means.

        "What we have today is these wonderful components; my calendar is on the cloud, my calendar knows that after I am done here today I will have dinner with my family, my calendar also knows my to do list.

        "One of the things on my to do list is to buy a cricket bat because my old one is going dry.

        "So my calendar knows when I have free time, my [GPS-enabled] phone knows where I am, my to do list has a list of things I need to accomplish and time is expensive.

        "On top of that Google local knows the map of this place and it knows where all the sports shops are - so why cant this thing tell me 'you have 45 minutes free in your agenda, there's a sports shop 300 metres away go and buy a cricket bat'.

        "And by the way 'get out turn right walk 200 metres turn right 100 metres and it's there'.

        "This is based on things that are already there."

      • 家园 无限渗透的智能网络?感觉很可怕。哪天你正在蹲坑,没了手纸

        ,正急着呢,突然旁边有人敲门“先生,手纸要吗?10元1卷”.你大惊,问“谁啊”?答“Google!”

    • 家园 我查了google的年报数据,收入还是相当相当可观的

      似乎没有说是哪儿来的收入。但收入还是相当相当可观的:(PERIOD ENDING:31-Dec-07,All numbers in thousands)

      Operating Income or Loss 5,084,400

      Income from Continuing Operations

      Total Other Income/Expenses Net 590,783

      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es 5,675,183

      Interest Expense 1,203

      Income Before Tax 5,673,980

      Income Tax Expense 1,470,260

      Minority Interest - - -

      不知道google广告收入占多少,或者google除了广告还有其他收入源吗?

    • 家园 google的最终目标是成为与人共生的智能体

      网上看到一条新闻,说Google和NASA合作办一个未来大学,让Kurzweil当校长。

      http://www.computerworld.com.au/article/275367/google_nasa_kurzweil_take_tech_into_future_university

      我想这个人一定巨牛,就去查找他的资料。发现这位大牛的思想中大致可以看出google的野心。

      http://en.wikipedia.org/wiki/Raymond_Kurzweil

      他提出几个观点:

      1,科技进步呈现出指数级递增。事实上,近百年的科技进步可能比以前几百年还多,而后者又比以前几千年多。科技的进步带动经济发展,增加人才的储备,可用工具的大幅升级。而这些反过来更加速了科技的进步。

      2,AI的发展也会加速,通过自我学习,在某个时刻(奇点,他猜是2050年)最终超过人类智慧,从此人类再也无法反超。

      3,为了避免被淘汰,人类必须主动选择与计算机结合,成为人机一体。这是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中间会经历类似于“可下载记忆”等奇妙的东西。

      今天的google,其实是个初级版的“可下载记忆”,越来越多的知识可以被它找到。只不过与我们自有的记忆相比,google找到的知识不论数量还是速度还有较大的距离。

      我个人理解,google的最终目标就是成为与人共生的那个智能体。其实今天的我们已经非常依赖google,我指的不是这家公司的搜索引擎,而是一种“外事不决问google”的生存方式。人类与这类智能体的捆绑只会越来越紧,无可逆转!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