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关于新中国粮食生产的研究 1.概述 -- 润树

共:💬864 🌺3434 🌵5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8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个结论不正确!

            地方乡、村两级的摊派提留已远远超过国家的农业税,成为农民负担的最大部分。
            .从数据上你说的很对,但由于乡村两级提留(俗称“三提五通”)的征收途径完全依附于农业税,没有大帽子(税)就不能掩盖小动作(费)。

            所以我认为温总理免农业税,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而“免征农业税”是宣传口号,是统称,也是简称,实际是税费一起免了。

            所以实际意义是很大了!现在农村种地确实是一分钱不交还拿补贴的。

            • 家园 你才错了呢

              根据我挂职调研时的了解,和农业税挂钩的“三提五通”只占农民实际负担的30%左右,别的以户或人为基准的摊派更多。

              据说,农业税免后“三提五通”的一部分又以别的形式挂上来了,但目前我没有验证。

              • 家园 说说看?

                你才错了呢 [ 雪里蕻 ] 于:2009-02-05 10:22:44

                根据我挂职调研时的了解,和农业税挂钩的“三提五通”只占农民实际负担的30%左右,别的以户或人为基准的摊派更多。

                就我所知,除“三提五统”之外确实还有些名目,数额也不算小--比如“普九”达标,有的地方是摊派,但很多地方(包括我们这里)是以村级债务的形式负担的,(当年信用社崩溃也有它的一功);后来不得不由县级财政兜底逐步化解,然后就是中央财政出面说免除了--完全应该的!

                还有就是抗旱排涝的水电费,尤其是水资源不够用的地方向相邻地区“买水”的水费,很多地方是按承包地面积(和户头尤其是人头高度正相关)分摊的,现在(我们这里去年才做到,财政局嘟嘟囔囔说没钱但最后在政协组织听证会--很奇怪的操作手法,可以说创新也可以算越权--的压力下还是给了)很多地方也在逐步由财政负担。这是农民纯受益的地方,如果按谁受益谁出钱的原则出一部分钱也不算苛捐杂税。

                据说,农业税免后“三提五通”的一部分又以别的形式挂上来了,但目前我没有验证。

                你这个“挂”字用的好,挂在哪儿呢?大帽子没了啊?

                • 家园 另:财政转移支付解决不了基层机构运行的成本问题

                  去年和今年来看,财政转移支付的效果对农村是很明显的,但是这样一个副作用就是中央财政的负担明显加重,加上危机的影响,朱老板不多的遗产之一——为中央敛财,现在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

                  今、明两年如果经济状况无明显改善,那财政会很吃紧。所以今年刚出的两个改革措施,都是为了削减开支:1,省管县,弱化地级市的作用,将来可能消除地级市。2,事业单位退休养老制度改革,把刀子伸向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

                  从农村角度,如果乡政权和村机构的成本无法削减,光靠财政转移支付实际上是杯水车薪。正是在这一点上,公社体制比乡政权有明显的优越性。

                • 家园 中央文件规定:三提五统按95年收入的5%定

                  但实际上农民的负担是远超出95年收入的5%,多出来的其实都是地方的偷挂。挂的方式其实有三种:按责任田面积、按户、按人。

                  三提五统基本是按户。抗旱水电费是按责任田面积,助学摊派、村办公摊派、村书报摊派、村公路摊派都是按户,还有,出外务工的人员还要向村里交一个费用是按人头。

                  抗旱水电费以后所列举的几种摊派,都是独立于三提五统的。30%的比例是我自己调查的结果(湘西南),但是这个比例可能跟地方财政状况有关,财政越富的地方当然摊派越少。

                  • 家园 花谢。真是千差万别啊。不过总的趋向还是减负的。

                    村办公摊派、村书报摊派、村公路摊派都是按户,还有,出外务工的人员还要向村里交一个费用是按人头。

                    我们这里这些都没听说过。

                    通村、通湾公路是市交委每公里8万补助+找大老板募捐,或者新农村建设拨款。可能没大老板的地方就摊派了--不过我们这边是没钱的就消极一点等两年政府还是会解决,只是干部得不到表扬受点批评而已,但村干部只要能弄来钱帽子基本上不受上级控制,弄不到钱的自然没政绩还老找上级要钱上级自然也不喜欢--所以靠拍马屁是不顶用的,要靠行贿--歪楼了。

                    至于“出外务工的人员还要向村里交一个费用”除80年代初两年以外早没了,你不说我都忘了还有这档子事。

              • 家园 送花谢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有道理

            公社时期3名全脱产人员、15名半脱产人员,如今70余公务员编制

            完全同意你的调查结果。

        • 家园 问题是承包前后的耕作方法是否有两样?

          单位产量提高(假定耕地面积不变)是由于下列几方面变化造成?:

          1.管理水平

          2.种子

          3.农药化肥使用

          4.水利

          5.复种指数

          以上各方面的贡献度各为多少?

          承包制如何促进上述各方面的进步?典型如小岗村在上述几方面表现如何?

          另外存在纯承包,国家集体完全大撒把?水利建设农业科技推广都算在个体承包的账上?

          • 家园 从我个人经历回答

            农药化肥在80年代后期才完全解决,比粮食增产要滞后不少。包产之初,化肥很紧缺,所以最初,化肥的贡献比较有限。但是农民积极性很高,舍得下力气用农家肥。

            包产前后的复种指数(如果是指田间轮种),在我老家,没有变化。

            水利建设时公社时期(74年)完成的,到现在为止再也没有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完全在吃老本。水利工程70年代完成时受惠地区偷笑,没有惠及的地区只能靠骂GCD解气。

            管理水平:生产队是有分工的,当时我老爸是大队的机械师,从来不种田。包产之后,自己动手,刚开始的水平肯定不咋样,后来嘛很快就学会了。但是我家包产之后第一年就种杂交水稻(桂潮1号,产量高,不粘,煮出米饭一粒一粒的;海外28号,粘,口感不错,可以代替糯米蒸醪糟),结果也有余粮哦,但不是余粮最多的,那些老把式肯定比新手强。

            所以种子最关键!

      • 家园 包产到户之前和之后的

        农民生活状况,是否可以列若干问题,再次问一下您父亲。

        • 家园 包产前后农民生活差别的确很大

          主要一点就是包产之后能吃饱饭了,大米饭管够。但这是粮食增产的结果。包产前后,国家统购和集体提留基本一致(不是很确定),但是因为单产大幅度提高(我老家的水稻增产约400斤)了,所以农民的口粮增加了,因此能吃饱饭了。这个我认为品种改良很关键。当然,这也的确是工业化的结果。

          我有亲身体验,我老家是水稻种植区,包产之后第一年就推广杂交水稻,粮食丰收,可以一年四季白米饭。我亲戚家在山区(同一个县),同时包产到户的,但是山区水田(水稻)面积少,而杂交玉米的推广比杂交水稻晚2年左右(在我老家)。所以包产之后的前两年,我山区的亲戚还不能顿顿白米饭,得加粗粮(比如红豆什么的),但是杂交玉米推广后,我山区亲戚的玉米产量也提高了,即使玉米不能给人吃,但可以卖玉米换水稻,或者玉米养猪。所以山区亲戚也逐渐可以顿顿大米饭了。

          这个例子就说明,虽然都推行包产到户,但是推广杂交水稻(品种改良)与否,直接影响粮食产量。所以不能把粮食增产完全归结到制度改进(包产到户)。

          当然,包产到户对粮食增产肯定还是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 家园 差别很大还有个重要原因。

              包产前收下的粮食都掌据在集体手中,那时只能把国家规定留口粮的数量分到农民家里,多余的全卖给国家,即使是队长瞒产也有限。

              包产后收下的粮食都掌据在农民自己手里,即使国家对留口粮的数量有规定,但也挡不住农民自己多留一些。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