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读诗杂感 -- 南方有嘉木

共:💬21 🌺3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本来想献花就走的。。然而意外获宝,就多说几句吧。。

        江城兄从时代潮流讲是非常对的。俺提一个小的技术上问题。

        也就是诗的语言上看,典故的掌握和熟练运用对于中国近体诗这种字数很少的体裁而言是极端重要的。----所谓诗的“雅俗”之分里面,能够运用典故是一个比重很大的标准,因为这是士大夫基本的素质啊。

        而现代诗人在这一块里面的缺乏是很明显的。古人“浸淫”古籍的功夫是不可小觑的。-----当然,另一方面,对于读者而言,他们如果没有对典故的必要的储备,同样对诗的理解也产生困难。一个小例子,东哥的“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长沙水”和“武昌鱼”都是有典故的。----当然,对一般的读者而言,就很少注意到了。

        此外,清诗的衰败应该是相对盛唐而言吧,龚自珍,赵翼,黄仲则等等,牛人也是多多。---而且清词的成就有一些说法甚至认为是对宋词的一个大的复兴。

        • 家园 科普下诗、词吧。200字,搞个启蒙就行。

          “长沙水”和“武昌鱼”都是有典故的。----当然,对一般的读者而言,就很少注意到了。

          看来咱就是普通的一般人,一直以为水就是水、鱼就是鱼呢,感情主席的境界比咱高的都看不见啊。 呵呵

          所以老实承认、在下现在的理解水平就是:

          诗就是每句字数要一样,再有个什么对仗。

          词呢,就是按特别规定,每行字数不一样的诗。

          共同的呢,就是要讲究个平平queque/juejue?读起来舒服。 呵呵

        • 家园 胡说两句

          个人感觉,格律诗的没落的主要原因是汉语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

          像样的艺术作品必须包含一定量的信息,否则看起来就觉得不耐看,读起来就觉得“打油”,听起来就觉得“没劲”。比如现代歌曲,其信息的载体是歌词或者吉他/键盘/人声的Solo。基本上任何一首普通的流行歌,把这两者抽掉,也就没啥可听的了。

          中国格律诗的篇幅极为短小,要包含大量信息非常困难。古人靠巧妙的用典和极端精炼的用字解决了这个问题。对比现代人和古人,现代人不善典故(个中原因倒未必是没有浸淫古籍--毕竟古籍里没有当代的事情,而诗总是要写现实生活才有生命力--我看更可能是现代社会信息爆炸,新闻不容易积淀成为人所共知的典故),汉语表意单位又从单字转变为两三个字甚至更多的词,几十个字所能包含的信息量实在太少。因此现代人写古诗,言之有物的经常打油,读起来不错的很可能写得都是永恒的人性(比如爱情啦,人生命运啦之类的),和时代又没什么关系--问题是永恒人性写了几千年了,想望前人之项背太难太难。

          如果拿歌曲做比方,现代普通人写格律诗,就好比一个只会三个和弦,舌头严重受伤过的人去作创作歌手。而且拿的是一把弦不准的吉他--假如此人再不通平仄不懂格律的话。。。

          • 家园 这就是西西河的“鬼力”啊。。。。赞!

            YE3兄的回复对于俺而言是如假包换的抛砖引玉啊!佩服,佩服!

      • 家园 呵呵,你说得很好

        嘉木的一点杂感引出江城兄如此文章,高兴,呵呵。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