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日据时代的台湾情形(一)-- 清廷割讓台灣 -- 北宸

共:💬95 🌺448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说个事例,说点感受

        最近大陆演台湾1895,小米与家父一起看,结果看了几集,家父大怒,夺过遥控器,换台。说:“最不爱看中国近代史,看着憋气。”遂换台看tg的战争片。

        说句心里话,看着这些我们只能是悲愤,无比的悲愤,看不到胜利的悲愤。

        也许tg有再多的不对,再多牺牲,再多的挫折。但是tg没有悲愤,没有悲情,掩埋了同志的尸体,拿起枪我们重头再来。有的是不服输,不投降的勇气。

      • 家园 家国 国家 关于某段历史我也有自己的认知

        或者说想知道的欲望

        我曾经下过 一寸山河一寸血 找人帮着下的

        就是想另一个角度了解一些东西

        这方面 很多时候 我明白的 我不敢说 不明白的不敢问

        谢谢好文 每次都鲜花 不回复 这次没忍住

        这些东西 我真的想客观的了解一些

        • 家园 《一寸山河一寸血》

          真是不匝地,完全是国民党的宣教片而已,吹嘘得跟共产党最浮夸时候一个样,真不愧都是中国人。

          以前看共产党的宣传,后来明白了;现在可别再堕入另外一个宣传陷阱。

          如果当年国军有《一寸山河一寸血》的一半神勇,根本不可能有918、77、大屠杀

      • 家园 民族魂!献花——
    • 家园 我朋友的父亲是老师

      链接出处

    • 家园 为当年抗日的台湾军民送花

      这些人才是真正爱台湾的台湾人,为台湾站着生,为台湾慷慨赴死。

      可谓民族英雄。可惜,对当初的抵抗运动只知道依托几条河流天堑抵抗,持续了很长时间,给日本鬼子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但对人物及其事迹等知之甚少。(当初上中学历史课时印象很深刻,年头久了,就淡忘了。)至于后来的雾社起义一类的事件,也只知道大致的轮廓。

      但愿北宸MM能帮助补全这些空白。这对于了解台湾很有帮助。

    • 家园 好文。不难理解为什么只有少数的人选择离开了台湾。

      而且,不难想象的是当初大部分留下,也不是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

      台湾在日本进入的初期的反抗,有很多应该是并不为了“国家”和“民族”而战,而是为了“生存”而产生的反抗。

      • 家园 人的生存权总是第一位的

        即使是八年抗战时期,和国民政府内迁的多数为军公教人员。其他的大部分还是在日本的淫威下偷生。即便沦陷区的老百姓都逃难到国统区,内地也养不起。

        不必苛责中国人。二战期间欧洲先进国家的老百姓,随着政府流亡或内迁的也是少数。

        • 家园 就是如此啊。还有另外一句老话,

          就是民以食为天,古今中外盖莫如此。

          现在的一些人,常常就是忽略了这些,没挨过皮鞭的脊梁,没吃过草根的肚子,却常常将自己的胸膛拍得山响,似乎民族和国家是靠自己的口号和YY就可以担的起来的。

    • 家园 【又一次起疑】李鸿章到底是不是汉奸啊?

      北宸註: 台湾因为良好的战略位置,在甲午战争之初,日本文部大臣井上毅就指出:最值得一争的事情,便是拥有台湾,概因可以 "扼黄海,朝鲜海,日本海的航权而开阖东洋的门户"而当时曾说 "台湾为我榻旁的鼾声"的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则指出:占领臺湾,则确保琉球。卧榻之侧,岂容旁人酣睡?

      。。。。。。。。。。。。。。

      身处谈判第一线的李鸿章,一向主张割地以解日军逼近京畿之危。认为若不割地,则都城之危,仅在弹指之间。并认为绝不能因一隅以误全局,因此在回覆朝廷的电文中指出: ”割臺之半与之,亦必不允,一岛两国分治,口舌既多,後患亦大。” 最後握有割地大权的李鸿章,签下割地条款,台湾与澎湖,百分之百,拱手相让。

      这个“全局”到底是为了“满清”还是为了中国?

      • 家园 李鸿章就算不是有意卖国,在此问题上实际也无能至极

        按照日本方面的意见,本来也有要求中国割地不赔款、赔款不割地的选项,然而这位李大人硬生生给谈成了最差结局——既割地又赔款。

        不过,要说卖国,这个罪名也不能光让李鸿章一个人扛着,整个无能腐败的清政府全部有份,慈禧太后算是最大的罪人。在当年3月2日,慈禧密召李鸿章,授权“以辽东或台湾与之,如不肯,则两地皆予”,作为谈判的底线,然而这个底线竟然会被日本间谍获知,这也是个决定性因素。

      • 家园 窃以为:割让台湾只是为了维护当时李鸿章和他主子的利益。
      • 家园 【最后再歪一下楼】海防、塞防之争中的李鸿章和左宗棠

        材料摘自外链出处

        大背景

        中国传统边患主要在西北边境,但鸦片战争使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遭到从海上来的大规模外敌入侵,一向较为安全平静的东南沿海竟成为国防前线。然而,中国海上大门被强迫打开的同时,沙俄在西北的侵逼活动也日甚一日。于是,财政困窘的清廷面临东西两面边防的艰难选择。东面“海防”与西面“塞防”的争论,在另一方面说明自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被镇压下去之后,中国的内部矛盾相对趋于缓和,而外部矛盾日益激化,清廷的“政治路线”从镇压内乱为主转为抵御外侮为主。具体而言,1874年日本侵台的炮声,打破了自1860年以来“中外和好”的相对平静,“蕞尔小国”日本竟敢发兵中国台湾,并迫使中国赔款了事,东南海疆危机再现,不能不使清政府大为震惊、再次正视海防问题,从而引发了海防、塞防之争。

        缘起

        1874年11月5日,总理衙门递上《海防亟宜切筹武备必求实际疏》,强调筹办海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项具体措施,请求饬令有关大臣讨论、实施。11月19日,正在广东家居的前江苏巡抚丁日昌请人代为递上《海洋水师章程》六条,提出海军分区设防、统一指挥的主张,具体说来设立北洋、东洋、南洋三支海军,分辖北海、东海、南海三面海域。清廷将总理衙门和丁日昌的条陈交滨江沿海各省督抚、将军讨论,限一月内复奏。这时左宗棠在陕甘总督任上,因陕、甘不属滨江沿海地区故不在饬议大员之列,但总理衙门认为他“留心洋务,熟谙中外交涉事宜”,所以特别咨请他参加筹议。

        李鸿章

        。。。在筹饷方面他主张停止进军新疆,改用招抚办法处理阿古柏叛乱,认为英、俄等国一直图谋新疆,“揆度情形,俄先蚕食,英必分其利,皆不愿中国得志于西方。而论中国目前力量,实不及专顾西域,师老财痡,尤虑别生他变”。在他看来,“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其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否则只此财力,既备东南万里之海疆,又备西北万里之饷运,有不困穷颠蹶者哉?”

        左宗棠

        对李鸿章提出的暂缓西征、全力经营海防的观点,左宗棠表示坚决反对。他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现在西北用兵乏饷,正指望沿海各省协济为大宗,“若沿海各省因筹办海防急于自顾,纷请停缓协济,则西北有必用之兵,东南无可济之饷,大局何以能支?”因此他主张水陆并重,一边收复新疆,一边加强海防。

        。。。

        左宗棠还坚决反对丁日昌提出的建立北、东、南三洋海军的建议,认为沿海一水可通,只要各处驻有轮船,自可联成一气,所以海军应集中领导统一指挥。

        结果

        经过反复斟酌,清廷决定采取海防、塞防并重的方针,一方面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速筹进兵,节节扫荡”;另一方面任命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事宜、沈葆桢督办南洋海防事宜。虽然清廷的倾向性明显是海防重于塞防,但既然确立了海防、塞防并重的方针就不能过分偏重海防,结果不仅实现了规复新疆的计划,而且海军建设开始受到高度重视。所谓筹备海防,主要就是建立近代海军。由于财力确实困难,清政府不能不放弃同时创建三支海军的想法,决定“先就北洋创设水师一军,俟力渐充,就一划三”,因此李鸿章及其北洋海军一直处于举足轻重的优先地位。这次战略大讨论,对中国近代海军建设和发展确实具有重要意义。讨论甫一结束,李鸿章就开始了北洋水师的创建,这是中国海军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 家园 如果国足是值得同情的,那么李鸿章也是值得同情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