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嘉木读诗山寨版--文恭读诗《孔雀东南飞》 -- 史文恭

共:💬30 🌺3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嘉木读诗山寨版--文恭读诗《孔雀东南飞》

    兴起:最近在编辑部干活,看到嘉木同学的系列,很不错,于是想起很久以前写得一篇东西。顺手贴一下,---表附骥尾。

    ------正文的分割线--------

    [SIZE=3]床[/SIZE]

    她越来越相信,夜,或者说这笼罩着她四周忽明忽暗的黑暗,是一团藏着很多精灵的雾气。每当那些无法入睡的夜晚,她总能在这团雾气中听到很多细小却尖锐的声音-----呼应着她内心的那丛火,那丛不断舔吸着她心灵的火。

    而今夜的火,似乎更加地跳跃,无孔不入,仿佛要从心窝跳出身外,在她每一寸的肌肤上,跳舞,象欢乐的小虫,在春天的夜晚,不知疲倦地,为了找寻另一个异性。于是,她更加的难以入睡了。

    女儿的呼吸在靠墙的那侧渐渐地沉重。年轻的身体,总是如此自然地健康。健康的女儿呼吸出甜美的气息,散发着一种让她怀念的氛围,让她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候的夜晚-------还有她的丈夫,-------在夜里,在这样温暖的黑暗簇拥着的夜晚,每当回忆起年轻的日子,她总是无法克制地想念,想念她的丈夫。

    有多少个夜晚,多少个,那么漫长的夜晚,在窗棂清冷的月光中,她努力地睁大眼睛,企图在这团黑雾中辨认丈夫的影像。------她的手指热切地摩梭着床板,一遍又一遍----那么,漫长的夜。------很多次,她的孩子,-------以前是幼小的两兄妹,现在只剩下越来越大的女儿,----都会在母亲灼热的怀中惊醒----但又很快地沉沉睡去,丝毫不能理解他们孤独的母亲和母亲孤独而漫长的夜。

    三年前,她的儿子娶来了一个漂亮而贤淑的媳妇。虽然是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却完美的让人无可挑剔。然而,她并不能像自己的儿子那样喜爱这个自信而谦逊的女孩。相反地,每当看到媳妇,她心中的火苗就会窜起,一次比一次高----特别在,儿子从县衙回家的日子,她愈发地难以忍受自己的媳妇------有时候,连她自己都奇怪,是什么驱使她如此饥渴地寻找一个辱骂媳妇的借口,-----而找到借口的机会又是如此的稀少-----但她总是不能逃脱这个欲望,------在夜里,她的手指摩梭着床板,一遍又一遍,那么,漫长的夜。-------儿子结婚了,他和媳妇的房和她孤独的夜就隔着一面稀薄的墙。

    今夜,她透过那面稀薄的墙,听到哽咽的啜泣和炽热的喘息。在以往的日子,那些喘息象强忍着的笑声,没有今天的肆无忌弹,却夹杂着更多的欢乐。但今晚,那喘息和呻吟象别离时筵曲,徒劳地想用高昂的音调冲淡将要分手的悲伤。于是,那悲伤越沉重,这呻吟也就越短促,而缠绵。-----也因此,愈凄厉。------而在她的心中,回响的也更畅快。 -----十五年了!在女儿生下的第二年,她就成了寡妇。那团火象一粒种子,在她心中发芽,滋长。------尤其在儿子婚后的岁月里,-------像一个茁壮的婴儿,贪婪地吮吸母亲乳汁般的,啃噬她的心。-----但明天,媳妇将被送返,这些喘息,将不再透过稀薄的墙,来拉长她已经漫长的夜。 -----虽然,她知道媳妇的离去并不能缩短这摩梭着床板的漫长的黑暗,------但至少,它不会被拉长了。

    两个月后,被送回家去的媳妇不愿改嫁,在另一个浓黑的夜晚走进冰凉的池塘。第二天,她的儿子,追随着心爱的女人,用白绫将自己挂上松枝。从此世上多了一首优美的诗歌,在人间传颂着焦仲卿和刘兰芝凄美的爱情故事。那个故事一直流传到了现在,象屋檐嘀嘀嗒嗒的雨珠,至今还留着眼泪。但没有人,没有人知道那位残暴的母亲为什么会如此刻薄地对待她的媳妇,更没有人知道,在失去了儿子之后,她将在怎样的眼光中度过余生。-----和剩下的那些无尽的,漫长的夜。

    ------说明的分割线-------

    呵呵,补充说明一下吧。。

    《孔雀东南飞》这首着名的长诗自然是大家耳熟能详地。但俺当年读到的时候总是不免有些疑惑,一则诗中没有提到焦仲卿的老爸,似乎焦母是寡妇,所以呢,按照儒家“夫死从子”的规矩,焦母不应该有这么大的权威。二则,焦母逼迫刘兰芝似乎根本没有成型的理由,只能认为是性格的冲突---但问题是,是什么的催化剂能让性格冲突激烈到造成如此惨烈的悲剧。

    后来,翻了一些佛罗伊德的书,又细读了该诗,于是明白焦母的逼迫很有可能是长期守寡造成的癔症------显然对照文中焦仲卿的懦弱性格可以推测,他应该是少年丧父,所以会长期习惯受母亲支配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作为寡妇,焦母很有可能将儿子视为转移某种心理的下意识的载体,所以,两方面的作用下,当儿子成婚之后,焦母会很自然地将心中积累的“郁闷”发泄到儿媳妇身上。------顺便可以看到,比照焦仲卿妹妹的年纪,我们应该能够猜到焦母当时的年龄应该不到50岁,正当盛年。

    有鉴于俺这个小小的心得,一直以来都想做篇文章,想指出在《孔雀东南飞》这首诗中,焦母和焦仲卿夫妇同样都是所谓的“封建礼教的受害者”,-----从某种意义上讲,焦母的遭遇更加悲惨,所以她的悲剧也应该更深刻。--------众所周知,道德之于人性,前者是上层建筑,后者是基础。如果人性方面的需要一直都能得到满足,那么,道德的执行自然能有巩固的基础,相反,如果如果违反人性的根本需要去屈从道德的桎梏,那么,往往会有悲剧的发生。-----另外一个故事也可以从喜剧的角度说明问题,俺是从沈从文的某一篇小说中看到的。一个寡妇,守身如玉了十几年,但是却轻易在几天内放弃了。原因是有人教唆她家的长工在寡妇查房的时候裸睡。----这位贞节的女主人仅仅坚持了第一回,而在第二次她就“情不自禁”了。

    因此讲,中国农耕社会下的儒家道德制度有着强烈的杀伤力,尤其是每一个村子里,都是族人和亲戚,因此任何胆敢违抗道德规则的努力都会受到强烈的阻力。-------但做为人,人性的需要是一种 physical的东西,这是无可抗拒的。恰如石头下的种子。因此,这种人性的压迫必然会通过一种扭曲的方式表现出来。-----在《孔雀东南飞》中,作为对“夫权”的反抗,寡妇焦母就通过利用“孝道”对媳妇的摧残来舒缓自己内心长期压抑的痛苦。---而这,应该才是这篇优秀的长诗隐藏的残酷现实。

    ----------然而,让俺郁闷的是,回头看看自己的文章,却丝毫看不出对上面残酷现实的刻画,相反却有一种缠绵的萎靡风韵。。。。唉,究竟是俺的功力不够,还是传说中的“RPWT”?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哈哈,谢大人抬举,我以后得把我的改成

      文恭读诗山寨版!

      有默契的是,《孔雀东南飞》我以前也写过一篇文字,对焦母的心态和大人的理解相似,回头有时间整理出来。

    • 家园 教头文武双全,佩服佩服

      在下多嘴,焦母守寡似乎值得商榷。

      诗中有云:"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看来至少3年前兰芝过门时,焦母还未守寡。

      追看教头的大作很久了,老有些读茨威格的感觉,不知教头是否受过茨威格的影响?

      精神分析很有道理,不过焦母对儿子的感情,似乎无需牛刀。

      女儿还小。有时候我都忍不住想,她将来和男友牵手来到面前,我如何悲从中来、妒火中烧:她心里最重要的位置换了别人,不再承欢膝下,要和一个年轻、健康的陌生人开始新一代的生活。我们这一代将在生命的长河中慢慢隐去。莫名的大悲痛应该早已写入人类基因吧。焦母应不例外,尤其是这俩又好得如胶似漆.

      此外,焦刘两家应该都是士族,应该有个小宅子,不至于穷到住薄墙公寓吧。

      • 家园 介锅回复很有力度啊!赞!

        1,关于“公姥”问题,俺是注意到的,但这篇文章当时“起兴”的时候,是从现在这个主题开始的。---而且,原诗里,根本就没有出现焦父的作为,所以,俺那时候写的时候,就把“公姥”视为偏正词组,而不是“联合词组”了,后面也有,“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似乎此处很清楚,“公姥”所代指就是“阿母”一人。。当然如果仔细推敲,俺的这篇文章里面,值得商榷的地方是很多地。-----但因为该文本意是为了说“寡妇”的痛苦,故就将把所有争议都放在后面了。。 关于小宅子的问题也是一样的。--正文在于抒情,所以过度渲染了,

        2,关于茨威格,其实他给俺的影响很多是文风,而不是史观上,因为他很喜欢“英雄史观”,俺略有不同。至于精神分析,那是当历史研究到了一定程度就不得不依靠的东西。---东哥的名言 “事是“人”做的”。---所以,比较真实的历史,一般看起来都应该比较像“人”做的才对啊。。作为理科生,俺不是很相信所谓“不可理喻”的历史解释,看历史,如果能看得到历史是“人”做出来的,也是“人”写出来的感觉,就会对历史本身,在失去很多信念的信心同时,增加很多好奇心了,哈哈。。

        • 家园 一宝又一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多谢指教

          窃以为,凡是着眼点在人,以描写人性为主的就是英雄史观,比如太史公.

          教头悲天悯人,又同好精神分析这口,

          真是和茨威格几分神似啊.

    • 家园 呵呵,又一个性欲望无处发泄的严重后果

      封建礼教害死人呐。。。

      老佛太牛拜了,啥事儿归根都是性惹的货。。。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天杀星,

      可推断逵哥受重兄弟、轻女人的江湖义气所误导,

      脑筋又不能象矮子虎那么灵活通融,

      性欲望无处发泄,就逐渐向暴力型发展,

      于是板斧就排山砍去。。。。。

    • 家园 这个解释比较合理

      当初读《孔雀东南飞》的时候,总也搞不明白这老太怎么这么BT。还是史MM比较了解女人。

      • 家园 这说法也不新鲜

        早十几年前我就看过有人说焦母有“恋子情结” 和教头的说法异曲同工

        不过三从四德的说法 南北朝时候还没有吧 礼教那时候也是不存在的吧

        至于沈从文小说里的那个寡妇的故事也不是他原创的 三言两拍里就有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