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身边那些真正的高智商们 -- dreamflyer

共:💬320 🌺1671 🌵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坚决反对单纯崇拜智商

      坚决反对单纯崇拜智商

      高智商和美女帅哥的脸,

      猛男的肌肉一样,

      无非就是人的属性之一。

      家父是研究理论物理的大学教授,

      我从小就见识过许多在人群中属于top 5%智力的人

      早些年的高智商是研究物理的

      现在的高智商是搞计算机的

      他们往往不掌握资源,又不想吃苦,

      成就一番事业的毕竟是少数

      反而是其他类型的人, 勇于奋斗

      最后成就事业的比例高些。

      • 家园 成就一番事业的毕竟是少数

        不相干的。一个人能解决一个前沿中的问题就很不错了。考试出来的智商并无多少实际的意义。因为我对智商测试的那个东西很熟悉,我得出非常惊人的分数有啥奇怪呢?

        在实际中脱颖而出的是能解决问题的人。我以前的一个同事是个公认的聪明的人(有非常灿烂的受教育历史)。能有很多非常翻西的想法,但是离解决问题就差远了。说起来,他的这些想法能发不少pr系列的paper,但是对于实际问题毫无用处。

        • 家园 成就事业依靠很多因素

          经验、科学方法、反应能力。智商不能说不重要,但是只是一个必要条件。

          高智商的孩子如果引导不得法,反倒有害。俺小时候智商估计在前5%左右,同一本书别人要两个小时读完,我一个小时就搞定。小学到初中一二年级,几乎从来不怎么听课,但是考试前花一两天就能搞定,考试小学不出前五,中学不出前十。但是到了初三就有点吃力,勉强上了重点中学,高中就掉到几乎尾巴上了。无他,没有学习方法,也不愿意吃苦,受了挫折后自怨自艾。到了高三一开始,明白过劲来了,一年猛攻苦读,高三下赶上来了,最后高考考了全省十几名。

        • 家园 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智商测试在一定程度是可训练的?

          而且经过训练,在测试空间(如考试)上表现良好,但是却存在过拟合的问题,从而在直接推广到实际的问题空间时表现不那么突出?

          您这个解决问题空间是怎么定义的?望不吝赐教。

          • 家园 强化训练总是可以提高成绩的

            比如长期做coding的哥们做智商题目是小菜一碟,但是这不表明他们的创造能力很高。解决问题的空间是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不是逻辑上解决一个问题。数学上解决问题只要把道理说清楚了就可以了。实际解决问题是用最少的资源解决最紧急重要的问题。

    • 家园 考试竞赛偏重于反应速度

      因为考试竞赛有时限,思维灵活,反应速度快就能在其中占优。但是智商所涵盖的范围远大于此。反应速度快的人只不过很容易在人前给人以聪明的印象而已。

      有的人属于深思熟虑型的,需要时间仔细考虑,会把事情想得非常深入,在人前却可能显得迟钝拙言。比如象爱因斯坦,波尔,陈景润都是这类人。其实科学史上的重大贡献往往是由这一类人做出的。

      还有的人善于看大势,而不喜欢钻研奇巧。这类人能摆脱各种细节纠缠而找出正确的大方向,就是人们常说的大智慧,此类人适合当统帅或政治家,比如毛主席。一个典型的是三国里的鲁肃,在阴谋诡计上被诸葛亮耍得一来一来,但是在大事的决策上决不糊涂。

      智商实际是个综合指标。而竞赛考试智力测验只偏重杨修一类的小聪明。所以现实生活中有所成就的往往不是那些考试测验的高分者。

      • 家园 所以国外学校常见的考核是做project

        评分也是老师自由给,这与选答题或出题得到的分数比,还是更全面一些。

      • 家园 所以下棋也有下快棋的,生活实贱中反映快还是很重要

        因为大多数生活工作中的决定是有时间限制的,但是越是重大的决定,越是需要深思熟虑型的,战术型思考与战略性思考的不同罢了,也跟个人性向有关,越是擅上某一种的就会越常运用,结果成年后就成了某一种智商类型了,比如street smart

      • 家园 现在的考试竞赛都是考的训练强度

        中等以上智力加上中等以上的知识背景的孩子,在良好的自我驱动下,只要训练得法,什么样的考试竞赛都不难得到高分或者好名次。高考也是如此。

        所谓训练,高考无非就是做题。各种竞赛,无非就是超前学习。参加中学数学奥赛的,听说一般都要把数论等东西学到研究生的水平。

      • 家园 想想罗家伦,钱钟书和华罗庚

        放在当代都考不上大学

        钱钟书在清华大学入学考试中数学只得了15分

        罗家伦考燕京大学时数学成绩为0,幸遇到胡适阅卷,被破格录取,后成为清华大学校长

        这些是文科的例子,理科有华罗庚,只是初中文凭,后被聘到清华,

        这些都是解放前的事,为啥解放后就出不了大家了?无他,人才选拔制度出了问题

        • 家园 不能拿现在的眼光看当年的问题

          那个时代其实类似的传奇很多,几个原因:

          1、那个时代大部分地方没有完整的基础教育,上来报考的很多都达不到到现在一般中学生的水平;

          2、交通不方便,世道还比较乱,外地来的考生少,没什么竞争;

          3、很多受过好的教育,比如教会中学或者完整中学教育的人流行出国。

          俺几个长辈对当时的情况的描述给人感觉就像现在的民办大学一样,有个中学文凭的肯定能在北京上个大学,没有文凭的,找找老乡,补补课,旁听一年半载也就混进去了。还有些地方的文化人本来到北京是读书的,最后混久了,大学没读上,混成了教授。

          另外,钱钟书算不上什么大家吧,除了翻译,没有什么学术上的成就。放到现在,也就是一个王小波/韩寒的水平。

        • 家园 钱先生要是发挥特长,也能进个工科大学

          拿谁也不认识的字写个作文,可以进东南大学读土木工程。

        • 家园 他们这种天才,多少年才有一个

          所以对大众教育来说,就得用高考这种方式

      • 家园 说得很透彻

        要大智慧,不耍小聪明。

        很多事情,积累够了才能够突破,也就想明白了。

    • 家园 应试教育是对天才资源的极大浪费

      天才们浪费了年轻时最宝贵的时光,陪太子读书,在中学教室里熬满六年,是非常可惜的,美国有AP course,不会有天才吃不饱的情况,虽然国内现在有奥赛什么的,情况有所好转,但是也只是在有限的学校了,从人口分布来讲,中国的天才们大多在农村。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