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论史不可势利兼谈郭沫若 -- 丁坎

共:💬366 🌺3005 🌵3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关于《〈坎曼尔诗笺〉试探》的问题

      〈坎曼尔诗笺〉的真伪,今天来看似乎已经不是问题了,但争论尚未平息。

      但这个问题对于我们这里所关心的郭沫若个人评价来说,重要的不在于真伪。

      即使是伪作,而郭判断成真,这只是他学术生涯的一个失误而已。

      这种失误并不罕见,郭自己的文字考证,错误不少,不独郭,没有哪个重量级的古文字研究者敢说自己考证没错,比如颇为自负,学术成就也的确非常高的唐兰先生,也不得不在自己的《殷墟文字记》的书跋中写道:此书第一字即错。

      不说考证,说辩伪。卓然成家,蜚声海内外的商承祚先生就把一片伪刻的甲骨断为真品,而胡厚宣先生要一直等到商先生过世,商家公子认可之后,才把以前口头表述的反对意见发表出来。

      再如,

      前些年,联邦德国曾出现震惊世界的所谓《希特勒日记》,不是也使英国剑桥大学彼得学院院长、对纳粹帝国和希特勒有精深研究的历史学家休·特雷沃·罗珀尔上当受骗,甚至愿意“把自己的信誉押在日记的可靠性上”吗?

      这些学术失误本身是无法否定一个学者的终身成就的。

      而在坎曼尔诗笺的问题上,重要的是,郭的这一学术失误是否由学术道德的缺陷所导致。

      用大白话说就是,郭是否明知是假而宣扬为真。

      我们很遗憾地看到,很多人,河里的某兄也在其中,对此的判断相当粗糙,这种粗糙我也很难说清是无心还是有意,下面就把他们的主要攻击点列出来:

      1

      二是考古學論文《‘坎曼爾詩箋’試探》。郭老對於中國文學的流變不可謂不內行,但在這份偽造的唐詩上,竟有當代的簡体字。這种破綻本來是很容易識別的。無奈詩箋如能考訂為唐代少數民族詩人所作,實在太能适應當時政治形勢的需要了。郭老當時到底是無力辨別真偽,還是無意辨別真偽呢?

      这就是论者的外行了,简体字本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对民间流传的俗字进行确认。

      很多流传千年的俗字,同今天的简体字完全相同。而唐时对于俗字流传的情况,已经出现了专门的 干禄字书 ,对正字,俗字,通字进行区分。 我以前也提到过。链接出处

      2 坎曼爾詩箋中《卖炭翁》一诗,郭将之与敦煌写本对勘,有近十处异文,都同于今本,而不同于敦煌唐人写本。这应该是作伪的证据之一,

      但郭沫若却由此得出诗签直可称无价之宝的结论。

      其实呢,郭是用坎曼爾詩箋与四种古本进行对勘,除唐写本之外还有宋元本,是唐写本与其他版本不同。虽然唐写本年代最早,但并不意味着必须与它为标准。因为古诗流传常有多种版本,如果不理解这一点,就无法解释宋元本的不同如何产生出来。也就是说,这完全可以解释为唐写本来自一个源头,而坎曼爾与其他三种来自另一个源头。

      对于考古文物鉴别而言,这本应是个常识。比如说易经经文,今本与汉朝帛书本文字上有很多不同,今天的研究者普遍认为今本为正,如果哪里出土一种易经,经文与今本同而与帛书易,绝不能单凭这点就断言其为伪作。

      至于说但郭沫若却由此得出诗签直可称无价之宝的结论,这个由此,更是有点莫名其妙,

      郭在文本推勘完毕后,又对笺文末尾的 坎曼尔,元和十五年抄 一句进行评论:

      元和十五年当公元八二O年,于时白居易还生存着,年四十八岁。

      白居易的诗在他生前已大受欢迎,远传至高丽和日本。相传新罗王愿以百金购买白居易诗一首,现在又得到西域坎曼尔的抄件,我看倒不仅价值百金,直可称为无价之宝了。

      这个无价之宝的说法,只是一个单纯的判断,并没有以异文为推断的根据。由此二字很有误导读者之嫌。

      其实,要说明郭的判断并非荒谬可笑,一个事实就够了:

      郭去世后在其全集的出版过程中,一直认为坎曼爾詩箋为伪作的张政烺先生向当时的考古所所长夏鼐先生陈辞,要求不将郭的此文收入郭沫若全集中。

      为慎重起见,郭沫若逐字编辑出版委员会委派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黄烈,周自强赴新疆作了调查,调查结果不能证实诗笺是假文物,于是郭沫若文章仍收进了全集历史编第3卷。

      也就是说,即使郭判断失误,这个失误是一个普通的学术失误,而不能证明其学术道德有亏。

      题外话

      近年来的主流意见认为坎曼爾詩箋是伪作,我读了相关文章之后,也倾向这个观点。

      但论者的论述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2000年发表的《坎曼尔诗签真乎伪乎》对此有总结。

      关键在于,论者以为完全没有问题的,都出了问题。

      如论者以为詩箋中汉人一词是个证据--- 宋以前少数民族没有用汉人称汉民族的,反对者在很多史书中都找出了反例。

      论者花了很多篇幅论证詩箋中欣赏一词是个证据---唐诗中故园欣赏竹的欣赏应该读为欣--赏竹,而忘记了陶诗中早有 奇文共欣赏的说法。

      这里说这些,并不是要说坎曼爾詩箋不伪,而是说论者以为可以成为铁证的简体字,词汇方面的论证根本不成立,这些东西不足以说明郭学术道德有亏。

    • 家园 【评论现代史人物时】 肉麻当有趣 粗鄙作率真

      而且不仅仅是评论人物,评论事情上也有此类现象。对于郭沫若,公鲨看到的只是49年以后的;而49年以后的郭沫若,在社会活动中,在公鲨看来很多时候(不敢说总是,因为不可能知道全部)就是个小丑,当然小丑也有内心活动,他的内心活动也可能游离角色之外,而且你也可以叫他革命的小丑,或者为了XX事业而甘当小丑,因为和本文无关就不细说了。

      郭在文化领域的成就太大了,是普通人根本不可能“势利”的。如果对他有任何“势利”看法的话,一定,或主要可能是针对49年以后郭沫若的活动。而在这个活动期间,即便是在他的本行里,如考古,郭也曾说过相当不负责任的话,如吹捧明显假造的(当时就被大部分同行质疑,后来已经证实的)新疆考古发现为文化革命在考古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

      公鲨确实是(甲骨)文盲。而丁坎对于质疑的态度倒是和刀笔吏(眼下的)有相近之处。

      为当代史人物辩诬或翻案,无论这个人物是CCP的或KMT都存在着一种现象,即:

      拿肉麻当有趣 把粗鄙作率真

      从这角度看,郭沫若自己做了什么反倒关系不大了。

      多说一句,所谓专家的本领之一就是: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让大家看不懂或没时间细看。

      链接出处

      • 家园 我来评论一下您的评论

        而49年以后的郭沫若,在社会活动中,在公鲨看来很多时候(不敢说总是,因为不可能知道全部)就是个小丑,

        我不明白您的这段评论到底想说明什么。你是在说郭把肉麻当有趣,粗鄙当率真么?

        以郭沫若的学识和过往来看,你要是说他这个人实际上是个胆小鬼,只会明哲保身,会见风使舵,那么我会信。但是你要说他把肉麻当有趣,粗鄙当率真。您这是在侮辱郭沫若呢,还是在侮辱我们的智商?

        或者您还是要说明整个中国的学术界都是把肉麻当有趣,粗鄙当率真呢?那么我就无话可说了,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您个人的言论自由。只要没人告,可以敞开了说。

        郭沫若并不是那种方正的儒家,没有宁折不弯的魄力。但他也不是没有骨气的软骨文人。蒋介石一边高官相诱,一边悬赏通缉。他尚且不怕,就算是建国后被整怕了,以他的素养,不是在做戏,而是能把肉麻当成了有趣,粗鄙当成了率真。你是在嘲笑那个时代整个中国的智商和水平么?还是你看多了现在人的水准,想当然多了,就想当然成了郭沫若?

        而且你所看到的,只是郭沫若的一个方面吧?郭虽然参加了很多社会活动,也跟风写了不少让人脸红的歪诗。但是他本职工作也没有放下啊。建国后,几乎所有重大的考古发掘工作,都离不开郭的参与。当然,他也不可能抡个小锤,小铲的去现场。但是后期的断代工作,判定某些器物的功用,他是当之无愧的权威。我在大学时候,教我的考古系的老师们说起他当学生的时候,曾经有机会聆听过郭沫若的指导, 在课堂上念念不忘郭沫若的眼光与渊博。

        让你说来,我的老师们连这么一个附庸风雅的小丑都给吹捧的如此之高,岂不是连小丑都不如。可是就是这样的连小丑都不如的人却有几个世界级拍卖行里面,中国先秦文物断代的权威,更有世界级的中国陶瓷文物大师,有青铜器专家。

        ————————————————————————

        最后说一句,您所见到的专家,大概都是只能够把简单的东西搞复杂了。妖道见过的专家,大多只会把复杂的给搞简单了。大概我们的专家的定义不同,水准自然也不一样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