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天之骄子Noyce [1] -- 邓侃

共:💬78 🌺46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天之骄子Noyce [5]

      1955年,William Shockley在Stanford大学附近的Mountain View成立Shockley半导体实验室。然后开始招聘,招聘工作不容易,因为半导体专业在那个时候还是新学科,别说找不到专业背景相关的本科生,就连硕士生也没有。所以,老肖只能面向博士生。

      凭借老肖的学术威望,以及个人魅力,到了1956年,他找来了十几位博士,其中包括Robert Noyce,Gordon Moore,Jean Hoeni,Eugene Kleiner等等。

      Gordon Moore最为人称道的是Moore定律(Moore's Law)。与其说这是一个定律,不如说这是一个预言。Gordon Moore于1965年预言,集成电路所包含的半导体数量,每18个月将翻一倍。这是一个大胆的预测,对于集成电路这个新事物,说它前途光明已经很勇敢了,这位大哥居然说不仅发展,而且是指数型爆发。这在1965年,可以说是一个疯狂的预言。但是集成电路后来发展的情况,非常符合Moore当年的预想。直到现在,这个预言仍然基本符合现实发展。可以说,Gordon Moore的预言,是人类工业史上最成功的预言。

      Jean Hoerni的主要贡献,是对半导体制造的工艺进行了改进,史称平面工艺(planar process),直接催生了集成电路的发明。

      Eugene Kleiner与惠普公司的元老Tom Perkins共同创立了Perkins Kleiner风险投资。PK风险投资,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风险投资公司之一。之所以说是“之一”,无非是顾虑话说得太绝对了,容易引起争议。从投资回报率来看,能够与PK比肩的,大概也就是Sequoia一家了吧?

      一转眼到了1956年底,Shockley实验室,可谓人才济济。得意洋洋的老肖,对外吹嘘自己拥有一条博士组成的生产线,my Ph.D production line。

      博士们在这里干得也挺开心。他们每天上班,带上防护镜和工作大褂,把表面涂了各种合金的硅片锗片放在高温的坩埚里烧,烧好了以后,核查半导体性能。这些都是人类几千年没有做过的工作,年轻的博士们心中充满热情,对于未知的结果充满悬念和期待。

      他们的头儿,老肖,在实验室里巡视,随时跟踪每个人的进展。老肖不仅学问好,人也风趣。某次会议,主持人介绍老肖的时候,充满溢美之词。老肖说,“您这番美言,令我十分感动。为了表达我的心情。。。” 他袖子一甩,抖出一把花来。又有一次,他在正式演说开始前,来了一个开场白,声称他将要谈的是一个非常hot的话题。说着,搬出一本书,书一打开,喷出一团火,果真very hot!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William Shockley与他的弟子们欢庆获得诺贝尔奖

      Courtesy http://people.seas.harvard.edu/~jones/shockley/shockgrp.gif

      1956年11月1日,老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当天,老肖带着他的Ph.D production line去附近餐厅畅饮。照片如上。中间端坐的老者就是老肖,后排最左边站立者,就是Robert Noyce。那几个月,是老肖和他的弟子们的蜜月。

      可是甜蜜的岁月好景不长,没有几个月,师徒关系越来越紧张,到了1957年夏天,弟子们终于忍无可忍,要揭竿而起了。都说官逼民反,老肖作为一把手,做了什么事情,逼得一年前还崇拜他的弟子们要造反呢?

      关键词(Tags): #硅谷野史
      • 家园 Moore's Law那个不准确

        Moore在1965年的时候是说一个集成电路所包含的晶体管数量会每年将翻一番左右,这个趋势预计会保持至少十年。然后他在1975年又做了修改,改成每两年翻一番。他说他从来没说过18个月翻一番的话。18个月的说法,按Moore说,是intel的Dave House说的。Dave说,晶体管技术不光是使得数量两年翻一番,而且晶体管本身响应速度也在加快,那么计算机的性能会是18个月翻一番。

        Moore定律是靠已有数据点外推得到的。就和做晶体管的可靠性测试,不需要你去让晶体管工作个十年,然后再来看是否满足可靠性指标。所以Moore说自己的推测是lucky。

      • 家园 踩地雷了

        惊喜:所有在本帖先送花者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老邓终于回来给了点口粮

        这几天都快饿晕呢。

        有的时候会想,中国自己的实验室什么时候可以真正让中国自己的研发人才发光发热,这些研发人员可以专心于研究,不用为口粮粮钱而烦恼。

        替现阶段中国研发人员的待遇,不能更好地让他们使用自己的潜力不平。

        • 家园 中国研发人员的情况

          以我个人的观察,

          1.中国不缺乏很好的研发人员。

          2.缺乏的是很好的组织管理。

          3.国外企业和研究机构,譬如Google,IBM,MSRA等等,客观上给国内相关企业做了一个很好的表率。

          4. 国内的企业,譬如百度,网易,腾讯,华为等等,在软件开发方面有迎头赶上的势头。

          5. 国内的研究机构,譬如中科院的一些院所,一些大学的实力和组织管理,日趋国际化,势头也很好。

          总之,我很看好国内的软件开发业。

          • 家园 请详细谈谈3、4

            尤其是管理方面。花谢

            • 家园 国内高科技企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这个题目很大,但是很有意思。

              让我想想如何下笔。毕竟我对这些企业的认识属于管中窥豹,担心不够全面。

              或者冠以标题,“关于。。我知道的点点滴滴”可能更合适些。

      • 家园 一个短篇

        这两个星期事情稍微多了一点,所以顾不上写野史。

        这一篇其实没有写完,但是还是发了出来,加快一点发帖的节奏。

    • 家园 【原创】天之骄子Noyce [4]

      天之骄子Noyce [4]

      1948年,Robert Noyce从Grinnell, Iowa一路奔波,来到位于Boston的美国理工科排名第一的MIT攻读博士。去MIT读博的理由很简单,因为Robert想在晶体管领域得到进一步的教育和研究的机会。可是他想错了,MIT的教授们对这个新玩意儿所知甚少。

      Robert在MIT读了五年博士,平心而论,他的博士论文并不是特别出色。评价博士论文的标准,主要是看有多少创新。Robert的论文,更多的是关于晶体管技术的背景介绍,谈不上太多创新。这不能责怪Robert,连教授们都糊里糊涂的,找遍整个MIT也找不到一个设备齐全的实验室,怎么能指望一个 25岁的小伙子横空出世呢?

      1953年,Robert拿到博士学位从MIT毕业,顺利地拿到了Bell lab的聘用书。按常规,如果博士期间没有做出出色的工作,Bell lab是不会录用的。为什么Bell lab破例呢,莫非恩师Grant Gale再次走了后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Bell lab

      当晶体管在1948年初次露面的时候,没有得到MIT的教授们的关注。但是5年后的1953年,不仅MIT的教授们如梦初醒,而且连工业界也趋之若鹜。所以固态物理方面的博士一下子成了抢手货。不仅Bell lab要扩大研究团队,而且IBM,RCA等等电子工业大佬也加入了人才争夺战。这种情况,有点类似于2000年以前,计算机系情报检索和数据挖掘方向的博士生毕业后工作普遍不好找,但是随着Google引爆搜索引擎这个大热门,几乎一夜之间,这两个领域的博士也成了就业市场的红人。

      1953年对于Robert来说,似乎是一个春风得意的年份。1. MIT的博士学位,2. Bell lab,IBM,RCA等等的聘请书,3. 新婚燕尔。但是,就在这个春风得意的年份,Robert又犯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错误。放弃了Bell lab这样炙手可热的工作机会,Robert选择了Philco公司。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MIT campus, Boston

      Courtesy, http://web.mit.edu/aeroastro/www/people/landis/mit.jpg

      RCA和Philco,都是早期美国著名的家电企业,主打产品是收音机和电视等等。如果说直到1980年代,RCA还有一定影响力,那么 Philco到1960年代就日暮西山了。1953年Philco宣布,它要致力于晶体管生产制造,但是当时它并不具备晶体管的研究能力。不知道 Robert有没有听说过"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这句中国老话,反正Robert没有听从恩师Grant Gale的劝告,没有去Bell lab,反而去了在晶体管方面毫无基础的Philco。

      Robert以为Philco如果想在晶体管制造方面有一席之地,必然奋起直追,迅猛增加晶体管研究的投入。但是,Philco的做法让Robert失望了,Philco并不打算扎扎实实钻研晶体管这个新技术,而是幻想着借重已有的技术,通过大规模量产,以价格优势与IBM,RCA等竞争对手争得一席之地。

      知识经济的特征在于,研究与生产之间的距离几乎是零。Philco的做法被证明是错误的。而Robert在Philco公司挣扎了3年,终于彻底失望。

      与此同时,William Shockley对成就他创造历史的Bell lab也彻底失望了。他离开了Bell lab所在的东海岸的新泽西,回到了西海岸的加州斯坦福大学所在地Palo Alto。在这里,他成立了Shockley半导体实验室。办企业要投资很多钱,Bell lab成就了William Shockley的名气,但是并不能给他带来办企业所需要的资本。William成立这个企业所需要的资金是从哪里来的?

      1955年,William Shockley与他的Bell lab的同事的关系已经很僵了。这年他短暂地离开Bell lab,来到他本科时代的母校,位于南加州洛杉矶附近的加州理工,做了将近半年的访问学者。在加州理工,他结识了同是加州理工校友的Beckman仪器公司的老总,两人相见恨晚。

      Beckman仪器公司致力于医疗仪器,创办人是加州理工的教授Arnold Beckman。Arnold教授1935年发明了测量酸碱度的仪器,以此为发轫创办了Beckman仪器公司。Beckman仪器公司可以说是知识经济的先驱,做法是把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科研成果产品化,新产品面对早期无竞争对手的市场,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

      William Shockley向Beckman仪器公司的老总忽悠,说晶体管的商业前景如何了得。Beckman公司动心了,决定投一笔钱成立Shockley半导体实验室,愿望是重复当年老Arnold凭借酸碱测量仪的科研成果,创办Beckman公司的光荣历史。

      William Shockley老谋深算,觉得把实验室成立在Beckman公司总部,必然制约很多。于是装作犹犹豫豫,说家有年迈老母需要照顾。Beckman公司很人性,说,“好吧,你想把实验室放在哪里就放在哪里吧”。于是,Shockley半导体实验室就落户在了William Shockley母亲的住所Palo Alto附近,北加州旧金山南郊的山景城,Mountain View。

      近年来大红大紫的Google公司,总部也在Mountain View。可是当年William Shockley成立半导体实验室的时候,整个硅谷包括Mountain View还是一片果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Silicon Valley historic advertisement

      Courtesy, http://www.mariposaresearch.net/santaclararesearch/SCBIOS/pearlabel.jpeg

      资金有了,办公室和设备也置办齐了,接下来William Shockley忙着招兵买马。1956年,远在东海岸费城Philco公司的Robert Noyce听到Shockley半导体实验室招聘的消息,就给William Shockley打了几个长途电话。老肖的确会忽悠,几句话就把年轻的Robert煽乎得心潮澎湃。

      异地换工作是一件麻烦事情,通常稳妥的做法是,1. 面试,拿到聘用书,2. 只身一人从东海岸去西海岸,先工作半年到一年,稳定自己在公司的位置,3. 租个公寓,购置简单的家具,4. 把LP及孩子接来,先安顿在公寓里,然后花半年左右时间买个性价比较好的房子。

      Robert Noyce天生是牛人,牛人做事有牛人风范,不理会这些常规的俗套。Robert大手一挥,带着LP,以及两个孩子,一个两岁另一个6个月,坐夜班飞机,从费城直飞旧金山。次日清晨6点到达旧金山机场。下飞机后,立刻找房子。到了中午,签订购房合同。下午,Robert去Shockley实验室面试,当晚拿到聘用书,几天后就正式上班。

      牛人Robert Noyce不仅自信会顺利地拿到Shockley的聘书,而且先安家,后找工作,似乎认定这里就是自己的归属地。

      然而时隔一年,Robert和另外七名Shockley实验室的同事,揭竿而去,成立自己的公司,史称“八叛徒(Traitorous eight)”。八叛徒开创了半导体工业的新局面,硅谷也因此成为世界高科技首都。

      40年过去了,人们没有太多批评八叛徒的不忠诚,反而指责William Shockley管理失误。作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才华横溢的William Shockley究竟犯了什么样的愚蠢的错误,导致一年前死心塌地千里投奔他门下的Robert Noyce等人,弃绝而去?

      在我们感慨William Shockley个人品性的偏执之余,能不能客观分析一下,Shockley为什么会做出那些愚蠢的举措?他那个善于理性思考的大脑在想什么?有没有值得后人回味的遗产?

      关键词(Tags): #硅谷野史
      • 家园 人就是江湖.有美国人就是海外江湖.带水的都齐了.
      • 家园 这个RCA是不是现在做电器的RCA?

        市场上的RCA好像是唯一的美国本地电视、音响品牌?

        • 家园 RCA

          你说的对。

          RCA全称是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是美国家电业曾经的大佬。

          不仅制造收音机电视机等,而且还铺设了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譬如NBC,National Broadcasting Company的后台老板就是RCA。

          进入1970年代以后,RCA搞多样化,譬如租车业老大Hertz,就是RCA旗下公司。实践证明,RCA的多样化是失败的。1980年代,RCA败于日本同业的竞争中,从此一蹶不振。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