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听袁老评书《三国演义》笔记(一) -- realdog

共:💬41 🌺14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听袁老评书《三国演义》笔记(一)

    听袁老评书《三国演义》笔记

    去年的时候,我听了袁老的代表作品《三国演义》,并随手写了一个不足百字的提纲。前几天偶尔翻看这个提纲,发现很多地方我自己都记不清怎么回事了。因此我觉得应该赶紧把这篇笔记整理出来,以免遗忘。

    一)三国演义之所以为历代说书家视为畏途,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我们去考察一般传统袍带书或短打书(非名著,下同),会发现这些书一个共同的特点:情节套路化或模式化,人物类型化或平面化。换句话说,一般传统评书其实都是非常简单的,很类似于童话或卡通片。正因为传统评书的这个特点。尽管很多传统评书篇幅拉的很长,传统书目也不少。但是人物就那么几个类型且缺乏深度;故事场面也很单调。

    场面是我自造的名词,话剧里可能存在这样的说法,不清楚什么意思。在评书里,可以把情节归类,一类情节可以认为是一个场面。比如独角戏(如王英夜探老君堂)如果表现?比如两个人的戏如果两个人是平等的,两个平等人物之间闲聊天如何表现?比如袁老的《封神演义》,黄飞虎过界牌关(黄衮镇守)的时候,黄明和周济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对话,就属于这种情况。两个人的戏如果两个人是一主一从的如何表现,这类例子就比较多了,我认为单田芳先生表现这类场面比较拿手。两个人是敌人,具体例子比如两个女人打架如何表现?刘立福先生《名伶奇冤》里有姨太太打小丫环的情节,堪称绝、绝、绝。两个人表面是自己人其实暗藏心机如何表现?比如草船借箭里孔明立状一节。比如三个人或多个人的戏如何穿插?使书既热闹又不失条理?具体一个例子如何表现一群人吃完饭以后争着付账的场面?再一个例子如何表现旧戏园子闹哄哄的场面?侯宝林先生的《关公战秦琼》有精彩演绎。再比如悲哀的场面怎样表现(如诸葛亮巡营),悲壮的场面怎样表现(如关羽退保麦城前的那场血战),欢快的场面怎么表现等等。每位演员都有每位演员擅长的场面,演员表现自己所擅长场面的时候,可以把评书说的高潮迭起,且层次分明。

    旧有一般传统书情节套路化,场面单调化,因此易于表现,而作为名著的三国演义则不同,三国演义情节复杂,场面繁多。可以这么讲,把旧有一般传统书的场面加合在一起,再去看三国演义,也可以在三国演义中发现很多很多前面加合到一起的那些场面集中不包含的场面。

    人物的塑造也是一样,首先说人物的各种情绪如何表现,如喜、如怒、如哀、如乐等等,如果功力全面,还可以分的很细,比如同样是笑,有狂笑、大笑是比较容易表现的,冷笑就难一点,苦笑就更难。海牛先生播讲的《肖飞买药》,人物的各种情绪,或惊或喜,表现的极其出色。昨天我听袁老的三国演义中吴国太斥权一节,吴国太和孙权有几句对话是这样的:(吴国太)仲谋,(孙权)孩儿在。(吴国太)大胆!(孙权)母亲。其中孙权“母亲”这两个字体现出来的情绪堪称绝妙,无法用文字表达。

    以上这些所有评书全部一致,并不是三国演义的独有特点,三国演义的特点是其人物形象远远比一般传统书甚至水浒书要深。比如袁世海先生就认为张飞,尤其是中后期张飞这个形象比李逵难演的多,曹操这个形象就更难以塑造了。因此,在塑造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的时候,就不像说封神演义一样,说出人物的个性就可以了,还要注意一个火候的把握,要点到为止,不能把人物说浅薄了。三国演义的人物不仅深,而且其中一些还有很强的“形而上的精神气质”,最典型的比如诸葛亮和关羽。因此在塑造这两个形象的时候,就要多下些功夫了,比如在六出岐山之前,袁老加了一段诸葛亮家庭生活的书,对塑造诸葛亮这个形象是十分有利的。

    总结一下以上的观点,三国演义场面繁多,人物复杂,其表演难度比一般传统书要大的多,当然,说一般传统书人物简单,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其实不同的演员也会有不同的演绎,如袁老、田老,即使说一般传统书,其塑造的人物也很饱满,这和二老的思想现代有关,但总而言之是没有三国演义复杂。

    前面谈到的是三国演义的一个特点,如果没有下面提到的第二个特点,三国演义的难度会锐减。这个特点就是三国演义故事、人物太深入人心了。如果三国演义的故事、人物大家不熟悉,那么作为演员来说,我可以对书作大手术,比如删繁就简,原书不是场面繁多吗?我只说我擅长的场面,或者把我不擅长的场面改编为我所擅长的场面;原书不是人物复杂深刻吗?我把人物简单化平面化。因为大家对故事、人物不熟悉,我可以根据我自身的特点来改造书,使书来适应我。但三国演义明显不能如此处理,因为三国演义的故事深入人心,可以说三国演义的故事和人物都被固化了。因此,这个书缺乏变通的空间,换句话说,说三国演义,不能通过动大手术来让书适应演员。当然,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通过给三国动大手术来说演这部评书也并非完全不可,而且也可以吸引部分听众,如和袁老有半师之谊的施兴奎先生擅说《滑稽三国》,也有很多知音。但一部三国如此处理,想吸引大批的听众就比较困难了。因此,为了把三国这部书说好说出大影响,就只能走演员适应书的路子,这就要求演员的基本功必须全面,这就是传说中的“画鬼容易画人难”。另外,没法留扣子也大大增加了说好这部书的难度。听戏听轴,听书听扣,要命的是三国演义评书没法留扣,怎么办呢?还得需要功力来补这个大缺。袁老就是一位基本功扎实全面的演员。

    根据现在可以看到的回忆录资料,袁老至迟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就开始说三国了,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袁老将近30年说三国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两部小书《群英会》和《三气周瑜》里。到了上世纪80年代,在袁枫、李程等人的协助下,袁老对三国演义进行重编,在评书史上第一次,应该也是唯一的一次,把一部全须全尾的《三国演义》奉献到听众面前。这部评书在录制的过程中就提前播放,立刻红遍大江南北,并作为统战节目向海外的华人播放,可以说影响遍及海内外。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三国热,袁老立有第一功。袁老这一部巨著,影响之大唯有刘兰芳先生的《岳飞传》可与媲美,而其影响之广,则没有任何评书可与之比肩。可以说,这部巨著是建国以来(也是评书历史上)影响最广泛的一部评书,这部书影响了当时社会上下至文盲白丁,上至文豪显贵的各个阶层,得到了文学大师冰心的赞美,袁老也因说《三国》得到当时的国家副主席王震将军的接见,并得到王震将军的指点。这部书录制完成以后,又翻录了两套磁带,其中一套送给了邓xiao平。据说邓xiao平夫人常听袁老的《三国》,估计听的就是这套磁带。

    正所谓是挑战,也是机遇。前面谈到若想说好三国,非要全面扎实的基本功不可。反过来说,三国一部书为演员展示其全面扎实的基本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果不是袁老全面深厚的功力,三国这个书不会成功,进一步讲,三国演义评书能够在评书界享有如此盛誉,袁老居功至伟。不信你看看同为四大名著的《水浒》,其在评书界的地位就远远不如三国。反过来说,正是《三国》这部书奠定了袁老在评书界的地位。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袁老说的书相当少,但却二十余年享盛名不衰,究其原因,《三国》居功至伟。这叫什么呢?这叫“昔日人保书,今朝书保人”。

    以上谈的是《三国》评书为什么难说的问题。具体到袁老的三国,其有哪些特点呢?我们知道,评书这门艺术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为表演,二为文本;其中的文本部分又可分为书内部分和书外部分,也就是所谓书内书和书外书(查春点,还是没搞清楚这两个名词的确切含义,先大概其着用吧)。因此,我们也可以从书外书、书内书、表演三个层面来探讨袁老这部大作的特点。

    元宝推荐:电子赵括,擎箭天使,夏翁,铁手,东张西望,

    本帖一共被 6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本文第三部分增加以下内容:文学著作锤炼的三种方式

      三)关于书内书部分,共谈两个问题。首先从宏观上谈谈袁老这部三国文本锤炼的特点,然后通过分析这部书其中的一个名段,谈谈该书文本的一些艺术特色。

      从书面文学的名著到口头文学的评书文本,共存在几种锤炼方式呢?根据我所看过的一些历史资料文章得出的结论是,共存在三种锤炼方式:一种称为“嫁接式锤炼”,其基本特征是采用传统评书的相似套路充实甚至替换原著中的情节。以新野县徐庶破八门金锁阵为例,传统评书中破阵的情节多不胜数。我就可以采用传统书的破阵情节替换原书的情节。比如一般的套路破阵总是要盗阵图的,而盗阵图自然首先需要盗图之人。关羽、张飞、赵云这样有身份的大将自然不能胜任这样的工作,于是我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我可以凭空创造出一个飞檐走壁的时迁式的人物来,或者把原著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如孙乾重塑成一个适合盗图的人物,当然在盗图的过程中又可以创造出很多原著没有的情节。这样一来书就热闹了,这是名著的第一种锤炼方法。按照这种方式锤炼出来的三国文本,由于较重于利用其他传统评书整理的经验而表现为“一般的袍带书化”,对于三国这部书本身的研究,则并不看重。大家看“评书三国”这四个字,是由评书+三国这两个词组成的。按照这种方式锤炼出来的三国文本,“评书化”则有余,“三国研究”则不足,这是一种比较倾向于“市民化”的路子。

      名著的第二种锤炼方法称为“穿衣式锤炼”,这种锤炼方式的特点是只把侧重点放在发展书外书上,但书内书基本上不予锤炼而仅仅是照本宣科。根据历史资料可知,张致兰先生(陈士和先生的师傅)的《聊斋》基本就是这样的路子。这种锤炼方式已基本被淘汰。

      名著的第三种锤炼方法介于两者之间,其基本特征是既继承了“穿衣式锤炼”注重书外书评价严谨典故丰富的特点,又能同时把握评不扰书评为书服务的尺度。既继承了“嫁接式锤炼”注重发展情节的特点,又能同时注重新发展情节的合理性和生活化。这种锤炼方式由陈士和先生以评书《聊斋》开创,为建国后的新书所继承。至袁老的《三国》,田老的《水浒》,单老的《曾国藩》《台湾演义》等等,这种锤炼方式业已成为锤炼文学著作的主流,我称之为“文学著作锤炼”。按照这种方式锤炼的三国文本因为兼采前两种锤炼方式之所长,所以颇像北京人艺的民族话剧,不仅通俗而且严谨、考究、经得起推敲、具有较高的品位。从评书+三国这两个词语来看,按照这种方式锤炼的三国文本,不仅仅要具备评书的特点,还要充分体现“三国”的精神;换句话说,这种锤炼方式本质上是要求其文本注重对原著立意的阐发的。所以,以这种方式整理三国,仅懂“评书”是不够的,还要懂三国。三国的精神+评书的形式的较好结合,是这类三国文本的根本特征。这是一种比较倾向于“雅俗共赏”的路子。

      “俗不伤雅”是“文学著作锤炼”最根本的要求。换句话说,按照这种方式发展出来的情节要和原著的高度相匹配甚至更高。以新书《红岩》为例,在这部评书文本当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段落《江姐上船》。但事实上这个段落在原著里并不存在,评书家们通过个人的努力把这段故事加在了评书当中。即便是看过《红岩》的朋友听了《江姐上船》的故事,也会觉得好,评书家们对《江姐上船》情节的发展并没有降低原著的品位。另有一些作品比如田战义先生的《一鸟七命》,通过评书家的整理演绎,不仅没有降低故事的品位反倒把这个品位大大提高了。反正就我个人来说听过田老的这个书之后再看原著是味同嚼蜡。

      所以,我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这类锤炼方式发展情节有自己的原则,第一得讲理,不能发展荒诞的情节,或者加入该情节以后,和原著的有些内容产生冲突了。第二不能降低原书的文学性,不能让人觉得你所加入的情节是蛇足。所以这类锤炼方式所发展的情节有目的性,表现为生活化,从别的传统评书那抄是绝对不行的。还有就是注重细节,讲求文采等等。”事实上,这说的都是一个“俗不伤雅”的问题。按照“文学著作锤炼”方式锤炼作品不能照本宣科,也即必须注意一个把文学作品“通俗化”的问题,但这个“通俗化”必须做到“俗不伤雅”。从这层意义上讲,前面提到的“穿衣式锤炼”缺点是没有注意一个“通俗化”问题,而“嫁接式锤炼”所欠缺的则是没有能够做到“俗不伤雅”,“文学著作锤炼”是二者的折衷,这也是这种锤炼方式成为文学著作锤炼主流方式的根本原因。

      补充一点,如果评书文本的锤炼不是参考借鉴其他传统评书的经验,而其情节的发展又不能符合“俗不伤雅”的要求(如周淼先生的《火烧赤壁》即属此类),这类锤炼方式应归于哪类呢?当然,我们完全可以把这种方式归为新的一类即第四类,但我个人更倾向于把它归入“嫁接式锤炼”方式,这一主张是根据“文学著作锤炼”是前两种锤炼方式的折衷这一点得来的。

      一部文学著作锤炼成评书文本,往往兼而采用以上三种锤炼方式。以袁老的《三国》为例,既有对一些重要文表如《出师表》逐字逐句的批讲,这显然属于“穿衣式锤炼”,又有对传统评书部分情节的采用如《夜战马超》部分的“玩命枪”;但因其所采用的主要锤炼方式是第三种也即“文学名著锤炼”,又因其所采用的另两种锤炼方式符合“俗不伤雅”的要求,因此从总体上可以认为,袁三国采用的是“文学著作锤炼”方式;连丽如先生的《三国》同样如此。

      由于袁老的三国成功采取了适合的锤炼方式,这部书的书内书取得了极好的成绩,其文本曾荣获辽宁省人民政fu1983年优秀文艺创作奖,并得到了文学大师冰心的称赞。冰心女士如此评价道:“袁阔成的说书《三国演义》又“演义”了一番,还演得真好!人物性格都没走样,而且十分生动有趣。”谈的其实就是个“俗不伤雅”问题。

      袁老通过说新书,积累了很多“文学著作锤炼”的经验。但即便如此,袁老重编这部三国也用了整整7年,其用功之深可想而知。由于电台评书的发展,只说一些老本活已经远远不够了,可以说,未来评书的发展方向就是说文学著作,而袁老的书活泼灵动考究严谨,文采很高,是锤炼文学著作的高手。从这层意义上讲,袁老的新书、《三国》《封神》以及最近由袁田播讲的《春秋五霸》都是极值得研究的评书文本。

    • 家园 【原创】推荐一下一篇评书

      推荐一下一篇评书,或者叫有声小说:王刚演绎的高阳版《胡雪岩》。个人很喜欢,讲出了许老原著的精髓,而且省略了部分原著中比较罗嗦的部分。当然,高阳小说中的“罗嗦”也不能说是一个缺点。

    • 家园 什么东西都要有比较

      袁老的书当然是没得说,不过现在评书界人才凋零,愈显袁老的三国一枝独秀。真的很想能听到以前的评书大家们是怎么说三国的。

      另外,好像说水浒的名家一直都不如说三国的多。这和书的性质有关,不能把这个作为人保书的证据:)

      • 家园 穷三国富东汉,混吃混喝济公传,三国评书的书保人是基本常识

        在袁阔成以前,评书三国的地位并不高于水浒。袁阔成以前说三国的有三国四奇,姜存瑞,连阔如等。以连阔如为例,他的三部代表作是什么呢?东汉、水浒、三国。注意这个排列顺序,可见当年三国这部书的地位。

      • 家园 袁老的三国也不是家传吧

        好像袁氏三杰当年也是说短打书的,三侠五义施公案之类的,不知道为什么袁老没继承下来

        • 家园 没有证据表明不是家传,当然也没有证据表明是家传

          这得问袁老自己去。因为并不是所有人说书都打着老人的牌子的。三侠五义和施公案继承下来没有,这个不清楚,但据说施公案是会的。袁老在解放前主要是说《雍正剑侠图》。

        • 家园 短打书有啊

          十二金钱镖应该是袁老的短打代表作了,还有水浒的两个外传,大闹大名府和神州擂。

          我个人认为袁氏的短打书流传不广,和解放后的文化环境有关。艺人们都改说新书,很多传统的段子都不能说了。时间一久,自然会的就更少了。

    • 家园 送花收藏,袁老评书《三国演义》也是我最爱。
    • 家园 相当精到。好一阵子没听过评书了。

      您的文章又勾起我的兴趣了。

    • 家园 听过评书,再听评话

      两个对比一下,苏州的评话和北方的评书相比那可强得太多……

      并非我小看袁阔成,实在是两相对比的平心之论。如果说袁阔成能将人物演说的活起来,那唐耿良的苏州评话可以说个个人物都是活的……我可以一听声音就听出周瑜和刘备、诸葛亮、鲁肃、赵云、张飞的截然不同来,那简直是完全不同的几个人啊……同样的人物,袁说来区别就没有那么大了……

      草船借箭一节里,两个箭匠的对话都是人有其声口,一个哑喉咙学得惟妙惟肖,简直是如见其人。

      可惜河里大部分人都听不懂苏州评话……也就无法领略这一中国民间曲艺的奇葩啊……

      张国良老先生以前整理过苏州评话的三国,从《千里走单骑》到《水淹七军》,虽然是文本,但还是能从文字中略微领略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评话艺术的风采(萨苏曾经写过不少其中的内容)。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网上搜一下,现在已经有整理好的全部TXT版本了。

      • 家园 我就因此而更喜欢单田芳的书

        单田芳的评书,也是一个人用不同的音质表演不同人物,而惟妙惟肖了。而且感情表达非常强烈,哭是真哭,笑是真笑。相比之下,袁老的确实太平了。

        • 家园 我也喜欢老单,推荐你听他的三国

          论其他的武侠类,老单一惊一乍的演绎得惟妙惟肖,三国则不然,主要集中在斗智,如何把运筹帷幄的谋士描写的活灵活现。老单的三国我听过了几次,目前也有收藏,很可惜,无法超越袁老。

          也许,老单适合讲水浒。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