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日本,你将何去何从? -- wolfgan

共:💬327 🌺18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回送一朵花。

                  1.暂时无解

                  2.同样无解,除非机器人大规模应用。

                  3.也难。

                  4.应该说产业升级进行中较好吧?

                  5.这个最囧。发达国家没几个这么夸张的债务。

                  6.应该相反吧?三分之二多数。前执政党全面混乱,很难在明年重振旗鼓。估计民主党能取得参院稳定多数。那在下一次大选前,也就是未来四年的民主党政权几乎不受挑战。

                  日本的基础科学研究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来看,还是极强的,技术领域更不必说。老本远远没有吃完吧?

                  最后说一句,我不在日本,应该没你看得透,以上所说肯定有遗漏之处。

                  • 家园 中国以外的国家产业升级注定要失败

                    一是无法带来大量就业机会,二是无法持续提供产业不断升级所要求的超额利润。所以对于有大量劳动人口的国家来说,产业升级是找死,不升级是等死。

                    非垄断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中国价格的竞争,而最残酷的价格竞争就发生在中国。各国成本的降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降低人力成本和利用规模效应--目前都是中国的优势。如果日本的人力成本成功的和中国接轨--比如平均月收入1万,那么日本经济就会有很大起色。这时候日本的技术优势才会真正发挥出来。

                    这个也不是不可能,毕竟人力成本的主要部分是税收和居住开支。中国持续的地产热大大提高了人力成本,随着地产税,个税征收力度的加大,人力成本还会大幅上升。

                    而日本通过进一步打压房产价格,或提供更多廉价住所,可以有效降低生活成本。如果日本的国内制造业成本降到中国的1.5倍,日货几乎可以轻易打败国货。那时,日本的资本回流就会发生,民间投资也会被吸引,产业进入良性循环。

                    日本政府其实不穷,名下的资产用于还债毫无问题。核算各国净资产的话,日本至少是第二--如果土共排第一的话。

                    如果日本政府坚持既定的政策10年不动摇--无论是简单的定量宽松,或者持续大规模投资新技术,那么10年以后当中国制造的成本上升到日本的一半的时候,日本的机会就会到来。问题是很难相信日本国民会坚定得支持某种路线10年毫不动摇,直到曙光到来。

                    • 家园 非常感谢你有价值的回复,花之

                      日本的人口老龄化,不就是劳动人口减少吗?大量劳动人口对日本而言,终究会成为过去式吧。也就是把现在的失业救济转成养老金而已。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把一些产业外包大陆,同样可以有效降低劳动成本。我看过NHK的某纪录片,就讲到许多企业把一些次要的工作外包给中国通晓日语的新人,结果也算比较满意。

                      另一方面,日本本土制造业保留研发、设计等核心内容,具体生产逐渐转移到中国、东南亚、印度。这也可以保持竞争力吧?

                      这次民主党上台,不就有拥抱亚洲和中国的打算吗?

                      这对大家都好吧,如果美国不极力反对的话。

                      我想不到的就是企业超额利润。这些高科技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究竟由哪个市场来消化。

            • 家园 当初桥本内阁的金融大爆炸是效法英国的成功经验吧

              结果非但失败了,还丢弃了不少看家本领,高不成、低不就啊。

              • 家园 要玩高端一定要冒险

                当年还是太保守。毕竟日语和日本本身劣势是不容易克服的,要么就采取保守的跟随战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要么就必须比标杆更激进,更大胆,全力一搏。

                不光是桥本,泡沫以后政府一直是患得患失,犹犹豫豫,结果实力空耗,只能慢慢沦为二流。

                回头来看,当年泡沫失败的主要原因还是用力不当。金融地产根本不是好的投资。如果当年成乘有钱,照搬美国的奖学金模式,把数额简单加倍,不愁吸引不到世界人才。乘势强力推广日语托福,日语GRE,降低签证门槛,改革永住制度,彻底打败打败美国也不是不可能--如果能吸引到足够的中国人才的话。

            • 家园 好像很有道理,花
      • 家园 最大的缺点就是生孩子的人太少

        所以交养老金的人快要不如领养老金的人多了

        青年是国家的活力 青年少了 国家的活力也就没了

        全世界老龄化的国家也不少 就日本被逼得在内阁里专门增设一个少子化对策担当大臣

      • 家园 主要缺点与美国相同,即有越来越多的东西中国都能以更低成本

        造出来。

      • 家园 有啊

        1,创新能力不好,产业被人追赶,好多东西别人也会做了。

        2,以前为了摆脱萧条,搞了很多国债乱去建设,因为没有创新技术,所以只

        好搞基建。

        什么几户人家的跨海大桥,所有河流都水泥铺边,有的还铺底。

        农村小路也高速.....。

        现在其债务快到GDP的200%。

        3,老龄化造成的社保负担沉重,这个大家都知道。

      • 家园 你说的日本的优点是对的,但是这远不等于日本没有缺点.

        至于日本更不妙的,是它的发展趋势.具体的内容,后面的跟还是很具体的.

    • 家园 今天日本暴出了一堆坏消息.

      日本11月出口下滑26.7% 创史上最大减幅

      http://www.stnn.cc/fin/200812/t20081222_946053.html

      综合媒体报道,日本11月出口年减少26.7%至5.327万亿日元,进口亦下滑14.4%至5.550万亿日元,为14个月来首度衰退。11月贸易逆差2234.2亿日元,超过10月修正后的逆差676.9亿日元。

        日本11月与美国的贸易顺差较去年同期下滑49.2%至3662亿日元;与亚洲的贸易顺差锐减78.2%至1665亿日元;与中国的贸易逆差增加59%至3183亿日元;与欧洲的贸易顺差下滑49.8%至1782亿日元。

        日本政府表示,11月对美国出口创下史上最大降幅,对亚洲和欧洲出口的减幅也是1986年和1993年以来最大。

      (和中国11月份的进出口数据对比一下,大家是不是暗自庆幸呢?要知道,中日两国的经济模式是基本相似的,都是依靠出口作为拉动经济的主要方向.))

      日本12月制造业信心指数创跌幅纪录

      http://www.stnn.cc/fin/200812/t20081222_946175.html

      日本政府近七年来首度判断景气“恶化”

      http://www.stnn.cc/fin/200812/t20081222_946304.html

      有关景气判断的主要项目,报告指出“生产和企业收益”大幅减少,“设备投资”、“住宅建设”、“企业现况判断”和“雇用情况”全都下修,并特别对汽车和电机业等的减产造成大量非正式员工遭到解雇的问题以“急速恶化”来形容,提高警觉。

      累积长期债务突破800兆 日本成G7赤字之最

      http://www.stnn.cc/pacific_asia/200812/t20081221_945589.html

      据中央社消息,日本中央和地方的累积长期债务据估计到2009年度为止将比前一年度增加17兆日元,而达804兆日元,若以每名国民来计算,包括婴孩在内相当于每人负债约630 万日元(新台币230万元)。

      2009年度为止,日本累积长期债务总额将达国内生产毛额(GDP)的1.57倍,比前一年度增加2.9个百分点,在七大工业国之中高居首位。

         经济合作暨开发组织(OECD)的估计指出,2009年度为止,七大工业国之中,累积长期债务超过国内生产毛额的只有日本和意大利两国,而后者的长期债务也只是国内生产毛额的1.14倍,远低于日本,凸显出日本财政赤字恶化程度。

         OECD的估计并指出,其余五大工业国的长期债务对GDP的比例依次是:美国78.1%;法国75.9%;德国66.3%;加拿大65.6%;英国63.6%。

      丰田预期08财年亏1500亿日元 七十年来首见

      http://www.stnn.cc/fin/200812/t20081222_946409.html

      (记录就是用来被打破的,日本正在经历这样的过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