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激情未必都会燃烧 -- 潘涌

共:💬24 🌺12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花,岁月艰难英才见
    • 家园 张廷发

      张廷发

    • 家园 儿时记忆

      68年12月,寒风怒吼雪雨交加,当时居住地的革委会上门来慰问即将出发的大姐——送了一套四卷和一本笔记本,呵呵~

    • 家园 对于当事人来说,下乡绝对是悲大过喜的

      我母亲也是知青,不过由于是69届初中毕业,当时对下乡扎根一辈子的说法大家都不信了,加上我姥姥当时不懈的努力,她下乡26个月后抽回城里。好在我母亲去的是农场,有工资有食堂。她种过水稻也养过鹿,还在农场学过财会,当过一段时间出纳。这段经历对她以后工作影响很大。而我的二姨,也就是我妈妈的姐姐就没那么幸运,去了农村插队。当时集体户里的知青们都是些十五六岁的小孩,没有人会管家,所以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有时候甚至连饭都吃不上。当时我姥姥很担心,我听我妈说过当时曾经想给我二姨找个当地的人家结婚,这样起码有饭吃不必受苦,但是最后没有那么做(具体什么原因我不清楚)——也好在没那么做,否则我二姨就要留在农村不能回城了。

      我别的亲属就有这样情况的。我三婶的大姐就是下乡嫁给了当地生产队长,按照知青返城的政策就不能回来了。90年代的时候她一家也回来了,但是只是人回到城里,户口是进不来。因为她夫妻俩都没有工作,我上高中的时候,还看见她家的小女儿(好像和我年纪相仿)在胡同里面沿街叫卖花生以挣钱养家。

      对于上山下乡运动的全景,不妨看看刘小萌的《中国知青史》,很全面,作者本人也是下乡到内蒙古的北京知青。像潘老师写的空军大院里面的子弟,其实结果还是不错的,毕竟凭借父辈的关系和能力,即使结婚生子了回城也可以有办法。而很多知青在当地结婚之后,那真的是回不来了。

    • 家园 潘哥,你的文革旧事写的太感人了

      说句实话,比你那些分析领袖和政治走向的文章要好的多。还是应该在你的强项多下工夫。一块金牌胜过十块奖牌。

    • 家园 orz一下这位大姐

      大姐后来结了婚,有了儿子,七八年国门大开后,她带着儿子和先生到美国读大学本科。也就在那段时间,先生不幸早逝,自己成了单身母亲。大姐还是继续往前赶路,直到拿到哈佛博士学位,当上了教授,

      到美国都三十多了吧,真有毅力。

      以前看黄仁宇的简历,印象最深的就是他32岁退出军界以后才从本科读起,直到博士;这位大姐更牛啊。

      她的回忆在哪儿能找到?

    • 家园 Sofa the first time!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