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当代官制的9品29阶(武职一) -- C狂飙行者

共:💬25 🌺2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历朝的官都是有品的

        除了皇帝外,历朝的官都是有品的。

        太尉,秦汉时为丞相的副职,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东汉演化为司徒,司空和太尉。这时候还没有九品官制,但是可以参考唐朝官制,仍置司徒,司空和太尉为三公,几品?正一品是也。李渊给李世民搞出个天策上将这么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官,这也是有品,正一品。从唐到明,爵位也是有品的,亲王一般是正一品,郡王和国公为从一品。

        从唐到明清,各朝官制各有不同。明清都是9品18级。西西河的9品29阶,是参考唐朝官制的文武散官,所以本贴也是主要以唐朝官制为参考,兼参考宋明。

        如六部尚书,在唐只为正三品,在明洪武初年也是正三品,都是部级配置。朱元璋废中书省和丞相后,六部不再从属中书省(类似国务院),直接report to皇帝,这才升格为正二品,相当于副国级,副总理级,清承明制,也为正二品(不算三公三孤加衔的话)。

        唐朝初年,尚书令是宰相之首,只为正二品。太宗后不授,以尚书左仆射以首席宰相,仅为从二品。中书令和侍中仅为正三品,高宗朝后宰相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再往后,正三品的中书令和侍中,都因地位崇高而不常授,只给地方有实力的节度使作赠官加衔罢了。

        宋朝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均为正二品,这三个官职相当于今天的副总理,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

        唐朝的大都督、大都护相当于地方的大区军事官,类似清朝的提督,总督,仅从二品。

        相比之下,清朝官制是授的品级比较高的,包括地方官和武官比较高。比如提督品级在总督之上。

        当代立国之初的大区中央局,倒比较像清朝的总督,掌管数省军事民事。各第一书记地位应该和副总理级差不多,正二品左右。但是被撤销了。

        当今的地方官地位显然不能和清朝时相比了,和平年代以后,军队干部的政治地位也下降了。

        比如省委书记如果不兼政治局委员的话,其地位肯定是比不上国务委员的。后者也算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列。

        中央军委委员也算准“党和国家领导人”,排位在国务委员之后。应可和国务委员同列从二品。

        各大军区司令,又在中央军委委员之后,但当在各省委书记之前,和省委书记共列正三品应该是可以的。

        中央军委主席列不列入是可以有争议的,如不列入,武职最高从从一品算起好了。

        唐朝武散官最高为从一品骠骑大将军,或者唐宋明开国武将封国公也为从一品,所以开国元帅列在从一品是合适的。

        基本上既参考历史官制,又考虑到当下各部门各官职实际的政治地位,职权大小来类比。

        • 家园 你先得定下一个朝代

          否则就是关公比秦琼了

        • 家园 清朝的尚书、总督都是从一品。
          • 家园 查了一下,尚书确实是从一品,总督是正二品

            总督加上尚书,都御史的加衔可以到从一品吧

            • 家园 总督不加衔即为从一品。

              《清史稿·九十一职官志》:“总督从一品。掌釐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标下有副将、参将等官。”

              • 家园 清朝总督的职位品级屡有变动

                直到乾隆时才基本定下来,总督为正二品,同时加从一品的兵部尚书衔或右都御史衔,实职为从一品。

                若以大学士身份兼任的总督,或大学士外放担任总督的为正一品,如李鸿章、曾国藩等。

            • 家园 还是以满清为例

              一般总督加兵部尚书衔,从一品,用于节制所辖地区的武官,而尚书一般加大学识衔(副总理、国务委员),就可以到达正一品了,从衔级上来说,文官远不如武官,武课状元直接就是正三品官了,进士普遍都是5品以上的官职,这点看上去要好于文职,但实际上,武课难度要远远强于文科,清朝的武举制度在继承了明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备起来的。顺治三年(1646)开始武科取士。康熙年间,改革了明朝凭文取官的弊端,武举文武并重,进入了鼎盛时期。

              清朝的武举考试大致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等级。“童试”在县、府进行,考中者为武秀才;“乡试”在省城进行,考中者为武举人;“会试”在京城进行,考中者为武进士;“殿试”已取得武进士资格者,再通过“殿试”(廷试)分出等次,称为“三甲”。一甲前三名分别是武状元、武榜眼、武探花,获“赐武进士及第”的资格;二甲十多名,获“赐武进士出生”资格;三甲为二甲以下者,获“赐同武进士出生”资格。殿试以后,通常立即由兵部授以官职。顺治时期规定武状元授三品的参将,武榜眼授从三品的游击,武探花授正四品的都司。二甲授正五品的守备,三甲授从五品的署守备。康熙年间改为一半授营职,是直接带兵的官;一半授卫职,是皇帝的宫廷侍卫。以后各朝武进士的授官情况虽有所变化,但品阶基本上以康熙朝定制为准。武举考试分一、二、三场进行。第一二场试弓马技勇,称为“外场”;第三场试策略武经,称为“内场”。一场试马上箭,驰马三趟,发箭九枝,三箭中靶为合格,不合格者不能参加二场。乾隆年间,第一场又增加了马射“地球”,考察伏射能力,第二场考步射、技勇。步射九发三中合格,技勇一共三项:拉硬弓,舞大刀,拿石子,都有重量和动作标准。凡应试者,弓、刀、石必须有两项头号和二号成绩,三号成绩超过两项者,取消三场考试资格。三场考文,最初考策(问答题)论(议论文),顺治时考策二篇,论二篇,题目选自四书和兵书。康熙年间改为策一篇,论二篇,策题出自《孙子》、《吴子》、《司马法》,论题从《论语》、《孟子》中出。乾隆时,改为策一题、论一题,题目都选自《武经七书》。嘉庆时,考虑到武人多不能文,废除策论,改为按要求默写《武经七书》中的一段,通常只有百字左右。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三年选出的几十名牛人,估计和现在奥运选手的身体素质有的一拼(男足除外),呵呵

    • 家园 唔,“正五品下”相应于“大校”,难怪晋级这么慢了

      干了一辈子,最后没变成“将军”的太多咯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