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关于农业发展,现在是到了讲科学的时候了 -- 瓦斯

共:💬68 🌺3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关于农业发展,现在是到了讲科学的时候了

    关于毛泽东时代的农业方针政策,以及与改革开放后的政策比较,争论了很多。在西西河这种争论已经重复过多次了。

    邓小平搞的家庭承包,无疑能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小农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会遇到瓶颈。

    农业,或其他国民经济的发展,终究不是光靠积极性就可以了,最终决定胜负的是科学。解决瓶颈问题,也要靠科学。

    全国人民积极性最高的极端例子是大跃进和大炼钢,但是缺乏科学的指导,结果失败了。

    我觉得我们的讨论应该把眼光放远一点,不要花太多时间在找历史上的谁的错误,光在那里骂毛或埋怨邓都有点小家子气,我们是应该回归到科学层面上,也就是如何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经营农业,以及工业等其他行业。

    历史上一些事情,如大生产的好处,毛泽东早就看到了,但是限于当时的条件(如缺乏农业机械)做不到,他太超前了。小平来个分田承包,用积极性弥补了机械不足的劣势。

    现在条件好了,如果还看不到大生产的好处,那就只能一直在小农经济里面转圈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的话。

    小平他是明白人,他不会说承包调动农民积极性是第一生产力。

    很多争论的问题,都会归结到如何科学地发展农业(工业、商业、国防。。。等方面)。

    农业到底要不要走大生产、大机械化、集约经营的路子?以及如何走,才是我们应该探讨的内容。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这才是讨论问题的理性态度.
    • 家园 支持这样的讨论

      集约化在平原地区是有很大优越性的,可以使机械得到最大限度的使用。在丘陵和山区,虽然不能达到很高程度的机械化,但目前这样的个体单干的劳动生产率也不易提高。当然更大的问题恐怕还在全国性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这就不单纯是农业科学可以解决的了。

    • 家园 del

      del

    • 家园 集约看上去倒是挺好

      可惜操作起来要么是知识密集型的要么是资本密集型的,总是有成本的,农民朋友一算账,未必划的来。支持水利建设的,也有这个问题。

      铁索桥边某地,曾经有一位英国女士来参与农村扶贫,提出先搞土地化验,看起来很科学吧,结果全体农民反对,气得该热心肠的女士直掉眼泪。究其原因,化验是要成本的,农民出了这个钱,未必就能增产,就算增产也未必就能增收,保守起见就是不出这个钱。

      农业上还有个丰产悖论的问题,而讨论的农业发展,十个有九个讲的是增产的问题,到底增产能不能增收,谁能给出可靠的结论。这方面的解决,好像又成了信息以及协调的问题,甚至涉及了经济制度的讨论,是整体计划协调好,还是由市场自由发展好。反正不能“混合”吧:搞增产的时候,学者、政府计划控制的“好”,作出丰功伟绩;农产品卖不掉,只能烂在地里,倒进沟里的时候却是农民买单。

      甚至更保守的看法,如果改进的建议是有用的,人们早就这样做了,之所以不这样做,是因为在现有条件下,如果不造成某方面的损害,就不会有人能获得更多的好处。当然,这样看起来有些“愚昧”,那么又引出一个问题,为了所谓的发展农业,要不要“清洗”农民。

      • 家园 七亿农民是没办法发展农业的,应该逐渐让农民进城,

        享有城市居民的福利,农民少了才补贴的过来。

        • 家园 进城?

          谁都知道城里比乡下条件好,谁都知道中国农村人多地少进城好。

          可是,工作岗位哪里来?住房哪里来?福利的钱哪里来?

          • 家园 进城的农民不少啦。

            以我家族为例,我父亲一辈仅有两人进城。我的堂哥表弟等等大部分均进入城市,只有三人留在乡下,其中有一人还是只有户口留在乡下。

            如今想弄个城市户口易,但是转到农村去还真不好弄。中部的农村户口虽不如浙江一带价值百万,但也越来越值钱了。

          • 家园 现在大概是每年进城百分之一,再过三十年,

            就只有百分之二十农民了,现在把建设新农村的钱用一部分给进城农民,还会快些,在此以后,才谈得到大农业,当然不是所有地方都如此。

            • 家园 还是过于理想化了

              我觉得对于农村生活模式带来的影响还是估计不足。农户要搬迁不是一个人的问题,是一个家庭,往往是三代同堂,两个或者更多的孩子。其中只有一到两个人有城市工作必要的技能,而且往往只能从事中低收入的工作,要在城市里抚养这么一大家子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 家园 由于是逐步,所以自然优先考虑哪些易于搬迁的,

                例如家里老人已去世,则孩子就可带入城里,同时放弃土地,当然要给代价,享受城里人的福利。现在说很多地方老人种田,可见这种可能性在加大。另外兼顾两头的生活方式本身也负担沉重,很不经济。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