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中国现在离这些技术有多远? -- karman

共:💬261 🌺20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 家园 他不知道,你知道?

        说人家什么都不知道是可以的,那就请你把知道的东西来说一说。可你通篇除了教训了别人以外,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那如何能够让人信服呢!

        • 家园 呵呵

          现在没空去整理,等过一阵看有无空闲整理。不过到时候,可能会偏科研方向。

          一个人对自己不知道的东西随便下结论难道就不能接受批评?汉芯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局,而龙芯是我们自己真正弄出来的CPU,把一个骗局和一个已经事实化并已经在应用且在提高的东西放在一起鄙视,这不能够批评?

          • 呵呵
            家园 ok

            “汉芯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局,而龙芯是我们自己真正弄出来的CPU”,这种解释是可以接受的,但你应该在上一个回帖中一开始就点出来,这样才算是言之有据,要不然我等外行那里明白。

          • 呵呵
            家园 期待好文

            俺很喜欢看看龙芯的历史

    • 家园 谈谈我的看法

      CATIA也好,AUTOCAD也好,都是工具而已。最终的设计产品,还是要人来完成的。不是说,您买了工具,这个工具会自动生成您需要的产品。

      这些公司,有没有限制这些软件在中国的销售呢?没有!中国的公司,买不买得起这些软件呢?买得起!

      所以说,差距在于人,而不是软件。只有把工程设计人员的技能提高了,才能缩短差距。

    • 家园 我父母的公司他们正在想做类软件的模块,国内难度很大。

      我家里人的公司最近和某个大的建筑公司合作开发一套关于建筑行业的设计软件。客户和市场,资金都不是问题。今年他们准备了大概40多万的先期投入,希望能出一个最基本的功能模块。

      他们就去找这些软件公司,发现现在国内搞软件开发的软件公司横着呢,都觉得40万低了。但是我自己也搞编程,那个软件的工作量说实话不能算高。在二维图上应用linear programming算法。三个人半年肯定能做出来。结果很多软件公司号称自己只开发通用软件。最让我惊讶的是,很多公司居然不管维护和售后。那还要他们干什么?所以我只好自己准备找人接手。

      软件属于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尤其是大型软件,国内的软件公司只想挣容易钱,对高度系统化的软件没有兴趣。而且很多人眼高手低,我不认为在未来国内能出什么象样的产品。

      最后,如果谁真要对开发CAD软件有经验,可以和我联系:-)

      • 家园 对·你的观点不是很赞同

        1.你说的这个项目属于定制开发而不是“产品”开发。这种开发看似“需求”明确,实际上麻烦多多,特别是在国内的大环境中。

        2.一个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开发者和使用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就是“同文同种”,很多时候都是“鸡同鸭讲”。一个从零开始的项目,没有“领域专家”参与其中,项目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就是有“领域专家”参与其中,没有3,4个回合也不可能得出真实的需求分析。

        3.3,40万半年时间的预算有没有考虑用户手册和用户培训的费用?说句实在话,3,40万的找3个人做半年的本身就是一个有点不切实际的想法。别的不说,如果这3个人都去现招,光统一认识,磨合队伍就要一个月。

        4.一个软件的生命力在于用户而不在于软件,一个能保证项目长期运作的资金是关键。所谓40万先期投入就是一个鸡和蛋的问题。项目不做到一定的阶段没人知道确切的答案。

        5.国内的“通用”软件公司被客户“忽悠”的事情多了去了。除了钱,别人就不考虑“人”的因素。

      • 家园 三个人半年是怎么个三个人半年?

        三个人包不包括辅助人员?

        如果只是开发人员,工作量是你真见过三个人半年的工作量,还是只是一个人半年工作量的三倍?

        一个人半年工作量的三倍可得不止三个人干上半年。

        就算三个人就成了,工资房租还有七七八八的费用,40万还真不一定能赚钱。莫非您打算让软件公司做无私奉献?

        如果您真认为40万富裕,肥水不流外人田,自己干不就得了。

      • 家园 我同意万斤的思路

        自己是做编程行业的,看牛跑看了十几年了.就这个问题有些感受和大家探讨一下.

        先从技术这个角度讲,从怎么做软件这个角度讲,楼下各位提到的,先期architecture design,软件靠人,刚开始做好了,以后才能省钱,这些我都理解。自己所在的公司就是做retail software的,动辄千人(pm/dev/qa)的项目规模。但是,这种思考角度是从一个engineering team内部出发的。而且这种项目结构都是一个已经成功的business的公司有钱做budget的情况下的经验。公司刚开张的时候呢?

        我是同意万斤的需求思路的。大家还记得当年贸工技,技工贸之争吗?实践证明贸工技是对的。

        功能需求,就是40万的事儿。一个component而已。Potential account是谁呢?万斤他们所在的公司,和他们的同行公司们。

        那就是说,现在市场就这样。做吗?我相信有人会做的。

        做这种项目的公司能做多久?能做多大?赫赫,你想做多大?你想做多久?一年够吗?3年?10年?20年?红旗还能抗多久?73年了。越抗越大了。历史证明,我们一定能胜利的。问题是,胜利前,他们多了30年明天就会死去的日子。我们有这种思想准备吗?

        瞎发感想,大家一笑。

        • 家园 这其实是要一个平衡

          如果开始没有一个好的框架,做到后来,会有很多麻烦,比如更改需求成本高,代码变得难以维护等等。但是开始太强调框架,又有可能花太多的成本,其中有些是你在未来几年中用不到的东西。

          所以,应该是个平衡。既要能尽快出东西,又能兼顾到未来6-12个月的需求。

          这个时候,一个有经验的工程师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顺便说一句,软件的维护费在国内用常常被严重低估。所以,到后来,就只能不维护。。。

      • 家园 我认为这次讨论能说明很多根本问题

        我目前正好遇到这个问题,所以进来讨论了一番,显然群众对我的意见非常不满。这个问题我说个实话,3年以前我天天和家里人在这方面辩论,观点和诸位没有什么不同,最近几年亲眼看到的事实教育了我。

        同时,我家里人以前就是在工程机械工厂工作,1980年就已经开始搞ISO9000,并且引进一条电冰箱生产线。模子都出来了,说只要上面发话下面工人都能拿一台。我们看到它的兴盛和衰败。其实德国当时的技术工厂都摸了50%多了,结果被某个流氓国家政策一把活生生掐死。和技术,管理一点关系都没有。那个完全是一个政治问题,所以我不想谈。

        回到我们讨论行业软件开发的问题上来,我特意就说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按照最贴谱的渔樵山人的建议,去使用别的软件,首先这样的软件确实存在,但是界面很烂,公司几乎无人用。因为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方案就是弄出来了到工地都有问题,软件还不如手算来的快,所以花大钱买来就是摆设(这个问题极其严重,我自己看到的就有好几类这样的工程,牵涉上百万元的浪费),等我们去搞明白那些代码,我自己都写出来了,知识产权还在我手上呢。

        从客户的角度,才不会等你慢慢去弄框架,首先40万是现金,而那个软件开发在T0时刻还是一张白纸,绝无可能在白纸阶段就投入更多的现金去搞整体框架。因为无人能保证这个框架最后能顺利按照进度实施。莫名奇妙地在前一两年就赔钱。这个不是一个成功的模式。

        而我家人公司现在的思路,包括合作公司的思路非常简单,与其等好几个月去开发什么不着边际的框架,我先把最关心的模块弄出来用了。工地这边等着呢,一年就能省至少百八十万,那么这个帐目就平衡了,然后再讨论下一步。等功能块足够多的时候,再去讨论框架等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就是专家来了,也一时半会弄不出整个框架。我们隔壁研究组两个教授四个博士后最近十年就研究这个课题,麻烦着呢。

        这样操作你的帐目始终至少是平衡的,而不是在那里乱烧钱。有人反对中国软件薄利多销,但是现在中国软件最成功的就是那些“薄利多销”型:从网络游戏到视频,以及手机软件。像CAD这类软件根本多销不了,真正挣钱还是要和行业用户直接合作,靠行业用户来养活。上来就乱烧客户的钱,谁愿意啊!这种大头只有国家军队才愿意干!(不过现在军队也不愿意了)。

        现在国内铁的事实就是除非你能证明你的东西很快就能变成现实,否则谁都不会投一分钱。不管它未来有多么神奇——说难听点,我们这个软件真要用好了,中国一年还能节约至少一百亿呢(一点不夸张)。但是那些都是未来虚的,重要的是目前只有40万的投资,我个人认为很不错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