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俺这回跑了一大圈。 -- njyd

共:💬72 🌺28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第三家

      这第三家的主人当年就和我们一起在水利队上干活,就是俺前面说过的老赵,汉族。当年因为他是“新”移民,从陕北来的,直到我们去时才给他分了一群羊放。

        他现在的承包草场就在原水利队的围子里,有一千多亩(俺们那是是人多地少啊)。养了不到一百只羊(现在旗政府规定平均十五亩草场养一只羊,记得2002年回去时牧民说是二十亩),十几头牛。不过原水利队平整出的水浇地基本上都在他的势力范围内,还有两口机井也归他使用(他自己花钱拉上了常电,电抽水比柴油成本低些,也方便),一年能打三万斤左右的玉米,这样牲畜过冬的草料无忧。

        看起来他家是俺这次去过的四家中最穷的,因草场面积所限不能多养牲畜,而且他家的草场内也没见天然气井和油田修的路,占地补偿也没份(据说是一亩给420元)。不过他现在的生活也明显比以前好得多,按说他的经济实力应该能把房子搞得更好些,也可能是老人的节约习惯原因。他们的子女不在一起住,没来得及问是进城了还是在别处放羊。我到他家说了几句话后就去看我生活过的地方,回来他们已经到大队去开有关养老保险的会去了。

        顺便说一句,当年俺插队时牧民出门都不锁门的,现在都把门锁的牢牢的,当然财产多了也是原因之一。

      点看全图

        住房外观。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内部

      点看全图

        老两口

      点看全图

        他们家的牛

      点看全图

        他家附近的一处老房子,这是当时的一户被管制的牧主家住的,也是汉人,他们家已搬到旗里,房子据说已经卖给一蒙人,旁边还有后盖的稍好一些的土房,我经过没见有人在里面住。

      点看全图

        他们家的羊的部分。

      点看全图

        这不知是玉米脱粒机还是什么机器,没细看。

      点看全图

        卫星天线。

      点看全图

        机井之一。

        这是我们水利队最早的机井,我们去前已经打好了。原先是在一间房子里,一台2100十马力柴油机抽水,门口还有一座砖砌的高水池,归了个人后基本功能外的东西都省掉了。

      点看全图

        他们家种的玉米,看起来长势还没有我们当年种的好,品种不一样了?

    • 家园 第一手资料,花~
    • 家园 恕我孤陋寡闻:南京也有插队内蒙?

      以为江苏的知青一般都插队在本省,外地的都是兵团。

      • 家园 我们那批一千出头。

          人数不算多,又不是首都,影响不大。

          当时(六八年十月底)是一列专车拉到海勃湾市(现在的乌海市海勃湾区),据说有一千零二十几人,原先定员是一千整,后来因各种原因增加了一些,象俺就是写了血书后特批的名额。到第二年又有零星的自己装着户口本跑去的,总数大约接近一千零五十。

          分到鄂托克旗八百,乌审旗二百。

        我到牧区后的一个多月,收到姐姐的来信,说内蒙又到南京(江苏?)要三万知青,她已经报了名。过了N天又收到信,说江苏知青下乡下得快,剩下的老三届已经凑不够,作罢。

      • 家园 感谢文革,俺的亲戚遍天下

        内蒙,吉林,安徽,云南都有俺叔叔,阿姨的身影,有些扎根在那,最近很多表弟,表妹陆续回沪上大学.有时候免不了为他们担心,怕他们受上海人欺负.

      • 家园 有一千多人

        南京市革委会上山下乡办公室、各区、街道上山下乡办公室根据这两个文件的规定,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动员。从1968年10月21日,第一批知青1000多人赴内蒙古插队,到1969年3月底,三届毕业生已下乡72118人,佔应下乡毕业生总数76360人的94%还多[4].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仅三届普通中学毕业生已下乡7万多人,加上半工半读和社会青年,共下乡84701人。

        外链出处

        1968年10月21日,一千多名南京“老三届”奔赴内蒙古插队落户,从此扬子江畔的十朝都会便和北疆的鄂尔多斯结下了骨肉深情。

        我们是怎么到内蒙古的呢?与京、津、沪的情况不同,南京本没有去内蒙古插队的任务,那场轰轰烈烈的支边运动是由南师附中、九中、二女中的一些中学生发起,并得到了江苏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国务院的认可,我曾参与当年的发起工作,作为当事人之一,有义务将这段历史事实回顾一下。

        戴佐农——关于内蒙插队“始作俑者”的自述

    • 家园 第二户牧民

        后面这三家都是俺们公社的,俺们尔格图公社是全旗最穷的牧区公社之一,现在已经与另一个叫苏米图苏木的乡合并,苏木(乡)名叫苏米图,但苏木政府所在地在俺们原尔格图公社所在地。

        补充一句,俺们公社书面上的名字是“额尔和图”,下面人习惯称尔格图,都是一个地方的音译。现在的苏米图苏木政府所在地的镇子还叫尔格图或额尔和图,原苏米图公社的镇子还叫苏米图,如果你只说地名,就是到原来所说的这两个地方,如果说到苏米图苏木,就是到尔格图镇,俺也是到了当地才搞明白。

      点看全图

        俺开的车,是他们家的。

      点看全图

        他们家草场的草长的不错。

      点看全图

        到过的四家中三家都用这样的手压井,第一家因为地下太深,硬打出来也不一定是甜水(能喝的水),靠从远处拉水喝,有专门给牧民拉水的水罐车,据说拉一车要八十元。

      点看全图

        有液化气灶,只在应急时用。

      点看全图

        平时主要用这种灶,烧玉米芯。

        牧民现在种玉米只用于饲料,玉米秸杆也可以喂牲口,脱粒后的玉米芯牲口是不吃的,这也算废物利用或叫绿色能源。

      点看全图

        国家为解决牧民的燃料,保护草场,给牧区供应了煤,他们家有“绿色能源”,煤也就基本不用了。

      点看全图

        他们家傍的高压线,变压器只供他们一家,不知道自己要不要出变压器钱。

        水罐车是给油田气井拉水压沙用的,我们公社一带地下水位很浅,人畜喝水不用拉。

      点看全图

        这是他们家的外观,因为他们的子女都在外面上班,都在城镇买了房子,只有老两口在这里住,住房也就比较简单。

        我去时,男主人在石嘴山治病,女儿在那里照顾。女主人担心的事情之一是医药费能报销多少。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内部还是不错的。

      点看全图

        他们家的草棚,我们在时都是露天堆放的。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另两个角度看他们家,可以看到有两个卫星天线。

        那个上面有两个象三叉戟一样的东西,每个蒙族人家的门口都有,叫什么没问,好象与成吉思汗有关。

        据一位蒙族朋友说“成吉思”准确的音译应该是“青格思”,这位朋友为“青格思”注册了商标,他没敢注册“成吉思”,说是影响太大。

        忘了说一句,这四户是按俺到访的时间顺序排的。

    • 家园 送宝一枚

      农村的变化是很大的。牧区的富裕人家是很多的

      二十多头牛,二百多只羊

      以前就是生活、交通不方便。

      现在普遍都有改善。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第一户牧民。

        这次俺到过四位牧民的家(指在牧区放牧的家,有许多人已经离开牧区,但因草场承包三十年不变,他们原承包的草场还归他们“所有”)。有的人家呆的时间短,拍的少。郁闷的是,最关键的时候,就是到俺当年住的水利队时掉链子了,照相机的设置不知怎么变成了低分辨率的,600X480,直到离开后才发现,没法补救了。照片中不是600X480的都经过缩小压缩。

        这第一家是俺LD当年所在大队的牧民,蒙族,当年还是小小孩子,这里地处梁地(当地对地势较高的“平原”的叫法,较干旱,人畜吃水都要到远处拉,现在用水罐汽车。土质好,人均占有草场面积大,养出的羊肉质也好,所以梁地上的牧民比较富裕。但遇到大旱就麻烦了。当年集体所有制时是赶羊到俺们那一带水多的地方去“逃荒”,现在就只能买草。地下水位太深,自己搞人工水浇草场也很困难)

        

        因为时间比较紧,这些都是从外表浮光掠影的看一下,没有深入了解。

      点看全图

      他们家的羊

      点看全图

      从他们家看草场,羊不是他们家的,因为接待我们还来不及放出去。

      点看全图

      老房子,现在已经不住人。

      点看全图

        从外面看他们家,门口的白车是另一户牧民的私家车,黑色的是俺们这次坐的“豪华”车。

        说到这“豪华”车,这是乌海市政府买的,据说八十万一辆(长城牌?)里有有吧台、电视。买来后没一位领导敢坐,只好用于接待,俺们也沾了光。

      点看全图

        风力发电机,他们家有两台。

      点看全图

        我们去的那电晚上没风,只好用柴油发电机。

      点看全图

      住房。

      前面是厨房、仓库,照片中看不见。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住房内部。

      他们家应该算比较富的,只是所处地方只有牧业收入,没有其他收入来源。

      没见他有私家车。

      点看全图

      另一方向的草场。

      今年雨水较好,草长的也很好。

      点看全图

      这是另一处草场,不是他们家的。

    • 家园 先发三张:

      一户牧民屋后的废弃物。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当年我们插队时,连公社(现在是苏木)都见不到,当年的公社也没汽车、摩托车、发电机、自来水,一个大队一部电话,还经常不通。插队的第二年各大队才买了手扶拖拉机,一队一台,只有一个最富裕的大队买了一台东风四轮。

    • 家园 呵呵,大佬最好说明一下了,不然估计好些人看不懂

      苏木,嘎查,呵呵

      苏木是乡,嘎查是村子

      那时候讽刺呼市政府无能,说他们号称要把沪市建设成“最现代化的苏木”,哈哈

    • 家园 花考察派,可见国家还是在变好的
    • 家园 俺没去过乌海那边,望南京大哥能发些新旧对照的片片

      现在再去和小时候那是完全不一样了。

      不管外人放什么屁,俺们都知道,国家发展了。这才是真实的,可靠的。

      无怪邓大人说这才是硬道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