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失魂落魄黄山行(上) -- 喜欢就捧捧场

共:💬64 🌺24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说起来好像山区的司机给人的感觉都开的比较野
    • 家园 黄山的住宿的确是不怎么样的

      偶当年大学的时候也跟同学一起去过,住的是上下铺,而且,到处都是可恨的小昆虫,而且偶最讨厌小昆虫了,于是尖叫声频发,后来....后来实在太累了,就跟小昆虫们化敌为友,一个铺上睡过去了......

    • 家园 捧,捧,捧,一定捧场。

      俺游黄山,是78年。

      30年过去,怎么还是一根拄杖,一件雨披啊?

      冷,累,饿,饥寒交迫。发誓要重游一回。

      30年过去,竟然没机会兑现。可见,这誓真的不可乱发。

      只记住了几点:

      一。夜宿玉屏楼,没铺挤破头。

      清晨推开窗透口气,一股冷气从脚底直冲天灵盖!窗下竟是万丈深渊。俺就是靠着这个没玻璃的窗户过了一夜。

      二。过鲤鱼脊。没得说,导游先仔细检查一遍,把多数女士和胆量可疑人士全部留下。

      剩下的,把竹棍留下,背包留下,全部四爪着地,爬!

      据说现在加装了安全链条?那时候没有。

      开始,反正什么都看不见,不知者不足惧。就是好大一块石头呗,湿漉漉的,爬就爬。

      爬到一半,云开雾散,全体卧倒,没人敢动一动了。

      “呵呀,俄滴个神神耶”,一陕西同学开始发抖。

      感情鲤鱼背光溜溜,就一块巨石。没遮没拦没得抓。每步只有几个在石头上凿出来蹬脚的浅坑。脚下白云缭绕,黑气森森雾气沉沉。大家的手脚直发软。别说四个爪着地,就是八个爪也不嫌多啦。

      这里真的出过事。据说2000人民币可以请人攀绳而下给背上来的。这一想,人人更是背脊上冷气森森。

      一哥儿们终于挪动不地儿了,堵在当中,他后面的人前进无路后退无门。

      这位俩眼紧盯着面前的石壁,不动,抖抖地喊“还有多远啊?”。

      导游脸都青了,可声音却是平和得很,“还有一步。”

      挪动一点点,“还有多远啊?”

      “还有一步”。。。。

      总算过去了,大家席地而坐。还能站着腿不哆嗦的,就导游一个。

      三。饿。

      那时山上没索道,山顶的东西全靠山民两个肩膀。没经验,等赶到小卖部,只剩下货架子了。事到如今,没得说,均贫富!谁也不许藏着掖着。

      每人共计分得:饼干一块,苹果一角,榨菜丝两根,扬州萝卜干一条。

      “就这些了,省着吃。到了山下就好了。”

      就是说,从北海观日出直到走下山,没别的可吃了。

      最后倒是一个也没丢下。

      但对于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大家都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 家园 我89年去的时候,

        鲫鱼背上已经有护栏了。

        回来以后,跟我那曾经在文革初期全国大串联的表哥说起黄山,他马上就说起了鲫鱼背,印象深刻啊,他说,他们那时候去还没有护栏,女同学是由男同学背过去的。

        • 家园 啊!?

          既佩服又羡慕你表哥啊。

          可惜,俺当年爬黄山,也有不少女同学的。

          她们居然没有提出,叫俺们男同学背她们过去!!!

          不知道俺是该庆幸呢,还是该惋惜?

          现在想想,她们要是真的提出来了,俺们这些男同学,恐怕除了少数心下窃喜的,剩下的就不得不得不囧一把了。

          这不是还有自顾不暇的吗?呵呵呵。

      • 家园 那哥们后来是怎么回来的?

        网上看过鲤鱼背的照片,要我,现在就没那个胆量去爬了。看上去太恐怖了。感觉上万一手脚哪里一哆嗦,这就玩完了。

        • 家园 呵呵,没别的法子,又爬回来的。

          第二次就比第一次要好一点。

          第一次确实有点吓着了。

          那一大片光溜溜的“鱼背”,若是一旦“出溜”下去,确实是没抓没挠的,谁也救不了。

          听友人说,现在开凿了阶梯,并且有铁链作为扶手,应该安全多了。

          可是,太安全了,也就不容易记忆深刻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