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奈何百万漕工% -- 王小海

共:💬41 🌺8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奈何百万漕工%

    “奈何百万漕工衣食所系”

    早先读黄仁宇《明代的漕运》,其中第二章所述为京杭大运河地形概况,黄引用大量史料论述漕河运输之种种不易:地形困难、恶劣气候、不当管理、时常添乱的黄河,带来的结果往往是巨大的财务损失和成千上万只船只的拥堵。史料中不乏《明史》、《明实录》、《漕河图志》这样的一手资料和后世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于是,在章末黄提及明廷对漕运管理的无限烦恼,并引用利玛窦札记中的内容对明廷采取陆路运输方式无可能的情况下,为何不选择杭州湾至渤海湾海运的方式取而代之提出疑问。

    疑问的结果黄在漕运一书中给出如下解答:一是引用利玛窦的说法概括“害怕海洋和侵扰海岸的强盗,在中国人的心里是如此根深蒂固,”;二是用类似他一贯大历史观的看法认为是传统中国的农本主义思想决定了稳定的地位,从而决定明廷即使是采取海禁也愿意花费大量代价来使用京杭大运河这条充满缺陷的水道。

    遗憾的是,这两点说法并没让人觉得有十分的说服力。

    海禁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远没有上升到决定性的地步。黄也曾在书中例举,1560年因辽东地区粮食短缺,明廷暂许渤海湾进行海运。他是将此事作为明廷海禁之严厉的证明,而从另一方面讲,既然对粮食短缺的辽东可以暂开海禁,那么明中后期自嘉靖始国力渐衰,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漕运所耗代价必然大大超出海运。且以海代漕尚不能等同于解除海禁,加之嘉靖年间倭寇基本消除,明廷压力开始来自于北方蒙古和后来崛起于东北的后金,海运取代漕运似乎越来越有充足的理由。

    偶然发现的问题也许只有偶然的机遇解释:前阵子看一篇网上好评的穿越小说,其中谈及中国历史上海船运粮未能成功的原因,作者引用了一句“奈何百万漕工衣食所系”。读罢豁然开朗。

    船夫自不必说,如黄书中提到,十六世纪初仅通州(今江苏南通)至仪真(今江苏仪征)漕河河道的法定劳役就达四万七千余人,其中很多由于工作性质要求使得他们可以将家人一起带到工地生活,加上特殊情况下的劳役,需要注意的是有明一朝种种所谓“特殊情况”日后愈加成为常态......所有这些,必然决定了明中后期依附于漕河生存的人口数目相当可观。既然渤海湾海运粮食时“漂没”都能成为普遍接受的潜规则,大运河绵延千里,养活的人口及其相关的利益链条又岂是一个简单的海运所能取代?联想到崇祯裁撤精简国家公务员,裁出来下岗邮差李自成。明廷哪位皇帝要是真狠了心以海代漕,没准闯王进京这出戏就提前演了。

    黄书中只字未提此原因,应与学问无关,南开辍学多年后黄赴美读至博士,期间无论是为学还是思维,西式的更多一些,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还剩多少不得而知,而这“奈何百万漕工衣食所系”的缘由,换作中国人大多都能明白,若是基于西式做学独立思考,想到这一层怕就殊为不易了。即便从另一方面说,与海禁所图谋的稳定相比,“衣食所系”才是中国古代更为朴素的农本主义。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恐怕,更多的,不是百万漕工,是若干漕官腰包所系

      明清官僚集团就擅长的,就是满嘴仁义的给自己谋利

      那时运河的地位就是后世铁路的地位,沿河城市都是商贾云集,淮安府的“南船北马”,形象的说明了北方运河的运力饱和状况。跑水运的即使失去漕粮运输需求,也少不了转运各地粮食到就近的海港或者其他商业运输。政策手段上稍加注意,不至于出现大批李自成

      百万漕工,不过是吓唬皇帝罢了

    • 家园 北京以前的地铁全部是人工售票

      近期才改革的。当时主要就有人说改成自动售票和查票不难,难的是人的安排。当时觉得很有道理。

      现在还不是改了,也没见人造反。

      从经济学家角度而言,如果国家能够节省漕运的额外开支,拿出来,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又如何不能安排这些漕工?这些漕工长手长脚,在国家的支持下又如何不能自谋生路。漕运改海运,运河还可以用来进行别的民用中短途运输。海运也不是说不用水手。

      清末就是改了,又如何?

      我还是觉得利玛窦/黄的说法有道理。

      • 家园 崇祯裁了驿站,结果出了个李自成

        农业社会要吸纳这么多无业人士是很困难的。清末的情况不同,那时候西方入侵,长三角资本主义大发展,上海开埠,漕工转行比较容易。但饶是如此,还是有大批漕工变成了黑社会。

      • 家园 地铁的事,还得有发展的眼光

        从前就两条线,人员臃余,后来北京新开了那么多线路,以前站线富裕的人员可以安置到新的站线不用从新找人,也给自动售票等提供了空间。

        如果过早的上自动售票设备而新线还没建好,那多出来的员工就得下岗了。一来增加矛盾,挫伤员工积极性,二来新线出来还得从新找人,培训等等,还不如先缓一缓。

      • 家园 漕运工人中有帮会

        北京卖票工人中可没有这样的组织。力量谁大谁小,一目了然。

      • 家园 这是因为国家还有低保

        现在还不是改了,也没见人造反。

        这是因为国家现在还有低保。这些人还不至于没饭吃。具体分析可见我这一篇:任爱杰:【原创】不怕秀才造反,就怕秀才从贼!

    • 家园 海运船靠啥作动力?

      仅靠季风吗?

      • 家园 近海海船有桨帆并用的,而且中国帆船可以用八面风

        顺风逆风都能走,非常适合方向不定的近海运输

      • 家园 海运船大多都属沙船

        底平、吃水浅加上桅高,对风向并不是很依赖。

        当然顺风顺流自然走的更快,海槽较发达的元代很多线路的取舍基本都是依着洋流来的。

    • 家园 那清初为何不乘势换成海运呢?

      清初的时候漕帮是反清还是附清呢?如果是反清,借换海运之际一举铲除不是更好?

      黄书中只字未提此原因,应与学问无关,南开辍学多年后黄赴美读至博士,期间无论是为学还是思维,西式的更多一些,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还剩多少不得而知

      黄到美国的时候已经32岁了,之前在国军做的也是带兵的连长,接触底层比较多。后来来大陆开会还被说有丘八气息。我想应该不好从这点来解释吧?

      • 家园 清初不能靠海运

        反清势力在沿海、台湾的势力很大,在海上力量方面是占了优势了,最合理的选择就是禁海而不是海运。

        等到台湾统一,反清力量消平,漕运已经上了轨道了。道光初年,洪泽湖溃溢,江南漕运受阻。江苏巡抚陶澍将漕米160万石海运到天津,较河运省费一半以上,但是后来是否一直做下去就不知道了。

        • 家园 嘉庆道光开始清廷已经没有进行改革的控制能力了

          堵窟窿还来不及呢。最后同光中兴时代,还是做到了。

        • 家园 【没一直做下去】原因并非“漕工衣食所系”

          主要还是因为通州(这次是京郊的通州)同样有着一批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的生活需要漕运维系,同时天津到北京一段那时仍需水运(不确定)。

          江苏巡抚陶澍在当时属于改革开放式干部,实施任何与制度/惯例不一致的举措,无论结果,同僚们之间的压力都不可小视。

        • 家园 莫非说的道光六年?

          记得以前看介绍关天培的文章提到过。

          道光六年(1826年)任太湖营水师副将,同年以督押海运漕米船自吴淞到天津,途中虽遇惊涛骇浪,仍能安全抵达,因之受到特别嘉奖。

          我依稀记得清朝彻底废漕运改改海运时用的已经是蒸汽轮船,那应该是光绪年的事情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