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推荐一本书:《科学成就健康》觉得是中药科普必读之一 -- 南云北望

共:💬302 🌺373 🌵2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 家园 you are same as him

          You actually know nothing about chinese medicine!

          why you speak and write in chinese? why not in English or some other languages?

        • 家园 不要逢西必称现代

          严格来说是西方现代医学。

          中医最近一段时间是没什么发展,不仅如此,最近200年中国人都灰头土脸的,所以什么中文啦、中国餐饮啦、中服啦、中国制造啦,甚至中国人都让人觉得不咋地。

          不过就此完全否定中医,说实在的你也拿不出什么有力的证据,这个那个有毒性的说明不了问题,西药也个个有毒。很多药物如四环素、红霉素,也是用了很多年之后才知道有其他的副作用,一样也是个经验主义么,你有能耐用分子分析确定一下所有药物的毒副作用?或者能在用药前分析一下青霉素过敏的原因?

          真的要批中医,要从理论基础上批,问题是中医那一套东西,正正经经去研究的人太少,所以,如方肘子之流也是想批批不到点子上,还是墨水太少啊!

    • 家园 常用中成药的真相——安宫牛黄丸 (2008-12-21

      转贴到此为止了,感兴趣的趣的去他的博客看吧

      感谢版主的容忍与大度。。。。。。。。。。。。。。。。。。。。。。。。。。。。。。。。。

      感谢cctv

      感谢mtv

      感谢XXXXXXXXXXXXXXXXXXXXXX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0br6m.html

      常用中成药的真相——安宫牛黄丸 (2008-12-21 02:46:48)

      【标明的成分】

      牛黄、水牛角浓缩粉、麝香、黄连、黄芩、栀子、雄黄、冰片、郁金、朱砂、珍珠。

      【声称的功效】

      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用于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

      【真相】

        安宫牛黄丸处方源于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辩》。“安宫”即“安心宫”,“心宫”也就是心包,中医认为心是思维器官,把心宫安下来了就能镇惊。安宫牛黄丸与至宝丹、紫雪丹号称是中医治“温病”的“凉开三宝”,以安宫牛黄丸居首。但此药近年来在国内名声大振,一粒(3克)市场价炒到数百元(1993年以前生产的更炒到一粒数千元),则源于2002年的一场事故:香港凤凰卫视女主播刘海若在英国遇到火车脱轨翻车大车祸,香港媒体均称她被英国医生判为“脑死亡 ”,在北京宣武医院治疗时每天早晚各灌饲一粒安宫牛黄丸,使其转危为安[1]。实际上,所谓刘海若被判为“脑死亡”,乃是媒体误传[2],而宣武医院院方认为,刘海若的苏醒,主要靠的是现代医学技术,针灸可能起到了辅助作用,并没有提及安宫牛黄丸[3]。

      牛黄是安宫牛黄丸的“君药”(主要成分)之一。牛黄是病牛胆囊、胆管、肝管中的结石,其化学成分主要是胆囊分泌的胆红素、胆汁酸等,这些成分并不神秘,也不稀奇。但是因为天然牛黄产量稀少,因而被中医认为很珍贵,自古就被认为“药中之贵,莫过于此”(陶弘景)。中医最早的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认为它“主惊痫寒热,热盛狂庢,逐鬼除邪”,从此成为中医界定论。许多中成药用人工牛黄(以动物胆汁合成)代替牛黄,但安宫牛黄丸是少数仍用天然牛黄的中成药。中医认为牛黄是牛的心及肝胆之间有病凝结而成的,所以能治人的心及肝胆之病(《本草纲目》);而中医又认为高热惊厥、神昏谵语是因为心、肝有邪热胶痰引起的,牛黄能进入心、肝清热消痰,所以便被用来治疗这两种病证(《本草经疏》)。

      安宫牛黄丸的另一味“君药”原为犀角。因为犀角被认为是猛兽的利器,因此中医认为“犀角能解一切诸毒”(《本草纲目》)。1993年起为保护野生动物,国家禁止以犀角入药,改用水牛角代替。犀角、水牛角以及其他动物的角、爪、甲等的化学成分类似,主要含角蛋白,口服后如果能被消化的话,也是被降解成氨基酸被吸收,与其他蛋白质并无不同。犀角、水牛角的其他化学成分为其他蛋白质、多肽、游离氨基酸、胆固醇等,都无特殊之处。

        安宫牛黄丸含雄黄和朱砂这两种矿石。雄黄的化学成分为硫化砷,可导致砷中毒(参见“牛黄解毒片”)。《神农本草经》将朱砂列为无毒、多服久服能延年益寿的上品药,“主身体五脏百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杀鬼魅邪恶鬼,久服通神明不老。”(《神农本草经》),“入心可以安神而走血脉,入肺可以降气而走皮毛,入脾可逐痰涎而走肌肉,入肝可行血滞而走筋膜,入肾可逐水邪而走骨髓,或上或下,无处不到,故可以镇心逐痰,祛邪降火,治惊痫、杀虫毒,祛中恶及疮疡疥癣之属。”(《本草正》)是个无所不能、久服能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朱砂的化学成分为硫化汞,可导致汞中毒,慢性汞中毒表现为头昏、头痛、肌肉震颤、口腔溃疡、肾脏损害、性功能减退、流产等。如果从药物中一天口服大约10毫克硫化砷[4]或262毫克硫化汞[5]就足以导致慢性中毒。美国渔业野生动物部法医实验室曾抽查过12种中成药药丸,发现其汞和砷的含量高得惊人,含量最高的是南京同仁堂生产的安宫牛黄丸,含砷量在3.21毫克到36.6毫克之间,含汞量在80.7毫克到621.3毫克之间,有的远高于慢性中毒量[6]。

      临床报道,使用安宫牛黄丸能引起汞毒性肾病[7];过敏反应[8];体温过低[9]。

      美国禁止进口、出售安宫牛黄丸和其他含有朱砂成分的中药。日本禁用朱砂、雄黄。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08年3月14日发布的通知,安宫牛黄丸含有国际奥委会禁用的兴奋剂成分普拉雄酮,应当在其标签或者说明书上用中文注明“运动员慎用”字样。

      【文献】

      [1]《亚洲周刊》第34期2002年8月25日

      [2]2002年5月13日凤凰网消息

      [3]《每日新报》2002年8月16日

      [4]Tay CH et al, Med J Australia 1975, 2:424-428

      [5]Kew J et al, Br Med J 1993, 306:506-507

      [6]Espinoza EO et al, J Forensic Sci. 1996, 41(3):453-456

      [7]王长印等,吉林中医药,1981,(2):封3

      [8]臧青运,中国中药杂志,1981,16(11):692

      [9]何立荣等,中国中药杂志,2003,28(1):93

    • 家园 对“上火感兴趣的来看了--牛黄解毒片

      常用中成药的真相——牛黄解毒片 (2008-12-18 05:09:2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0bq66.html

      【标明的成分】

      人工牛黄、雄黄、石膏、大黄、黄芩、桔梗、冰片、甘草。

      【声称的功效】

      清热解毒。用于火热内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

      【真相】

      牛黄解毒片是最常用的清热、降火的中成药之一。中医所说的“上火”是对许多症状的一个笼统、模糊的说法,因素很多,在现代医学中没有对应的称呼。口腔“上火”症状,有的可能是因为缺乏维生素B2导致的唇炎、口角炎,有的可能是缺乏维生素C导致的牙龈、粘膜出血,更常见的可能是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例如口腔炎、口腔溃疡、急性牙周炎、牙龈炎等)。不同的病因要做不同的治疗。缺维生素引起的要适量补充维生素,细菌感染引起的要使用抗菌、消炎药。病毒感染引起的无特效药,通常几天内会自愈,但是病毒仍然在体内潜伏,在某些情况下(例如精神压力大)会被再次激活,所以“上火”不能断根。

      牛黄是病牛胆囊、胆管、肝管中的结石。由于天然牛黄产量稀少而珍贵,许多中成药用人工牛黄代替。人工牛黄是由牛、猪、羊等动物的胆汁提取,经人工制造而成的。

      雄黄是一种矿石,其化学成分为硫化砷,遇热分解变成剧毒的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口服10毫克三氧化二砷即可中毒,100毫克即可致死。雄黄本身也有毒,虽然毒性不像砒霜那么大,但如果从药物中一天口服大约10毫克硫化砷,即可导致慢性砷中毒[1]。砷进入体内后,主要在毛发、指甲、骨、肝和肾等器官沉积下来,难以排出体外,积蓄到一定程度,身体会出现头痛、头晕、失眠、乏力、消化不良、消瘦、肝区不适等症状,可导致肝硬化、周围神经病、皮肤癌等。根据中国药典,雄黄有毒,常用量为一天50~100毫克,是雄黄中毒量的5~10倍。牛黄解毒片每片(大片)含有50毫克雄黄,按药典规定一天服4~6片,实际服入雄黄200~300毫克,是中国药典规定的雄黄常用量的3~6倍,是雄黄中毒量的20~30倍。

      此外,牛黄解毒片组方所用的石膏(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也常混有含砷化合物,有用含砷石膏入药致死的报道[2]。大黄具有肝毒性、肾毒性等副作用,参见 “排毒养颜胶囊”。黄芩[3]、冰片[4][5](主要成分为龙脑)、桔梗[6]都可导致过敏反应,出现皮肤药疹。桔梗还能导致心房纤缠[7]、低血糖 [8]。

      临床上有关服用牛黄解毒片(丸)导致不良反应的报道有很多例,涉及神经、循环、泌尿、消化、呼吸、血液各个系统,出现慢性砷中毒、肝脏损害、过敏性休克、皮肤药疹、喉头水肿、消化道出血、血尿、鼻衄、出血性膀胱炎、血小板减少、支气管哮喘、成瘾等症状[9][10][11][12]。

      【文献】

      [1]Tay CH et al, Med J Australia 1975, 2:424-428

      [2]朱昭祥等,中药通报,1986,11(5):58

      [3]陈荣华,江西中医药,1982,1:32

      [4]梁力平,中国中药杂志,1989,14(3):54

      [5]钟传珍,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0, 13(2):38

      [6]杨光礼,中医药研究,1996,4:53

      [7]杨学忠等,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2,4(3):196

      [8]阎春雷等,新中医,2003,35(2):73

      [9]庄洁等,中国药房,1998,9(6):274

      [10]陈丽娜等,中国中药杂志,2002,27(4):315

      [11]郭集军等,中国职业医学,2003,30(2):7

      [12]姜良铎等,中国药物警戒,2004,1(2):49

    • 家园 常用中成药的真相——复方甘草片 方舟子

      常用中成药的真相——复方甘草片 (2008-12-12 02:42:57)

      方舟子

      【标明的成分】

      甘草浸膏、阿片粉、八角茴香油、樟脑、苯甲酸钠、酒石酸锑钾。

      【声称的功效】

      镇咳祛痰。

      【真相】

      复方甘草片中起镇咳作用的有效成分是阿片,因为阿片能够抑制咳嗽反射中枢。阿片即著名毒品鸦片,因此临床发现服用复方甘草片能够成瘾,形成药物依赖[1][2]。

      中药使用的甘草药材是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中医认为甘草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的功效,是中药中的“国老”,是最常用的中药药材之一,大部分中药药方都搭配了甘草,所谓“十方九草”,特别是由于其甜味能盖过其他药材的苦辛味,在中医儿科处方中用得更多。中医之所以认为甘草有这些功效,是因为甘草味甘,根据阴阳五行理论,甘属土,土居中,所以甘草能“温中”,而由于中医认为凡毒遇土即化,甘草是“九土之精”,所以甘草能解所有的毒(《本草经疏》、《本草纲目》)。

      甘草是生长在干旱荒漠区的一种耐旱、寒、热和盐碱性的良好的固沙草本植物。近年来由于对甘草的市场需求量大,我国出现采挖甘草的狂潮,使我国西北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沙化日益严重[3]。

      甘草的主要成分是甘草酸(甘草酸的钾盐和钙盐俗称甘草甜素,是甘草的甜味成分),它具有和人体肾上腺皮质产生的激素醛固酮相似的作用,因此长期或大剂量服用甘草可引起“假性醛固酮增多症”[4]:由于尿量减少、体内水分储存量增加,导致水肿;身体积存过量的钠引起高血压;血钾流失过多引起低血钾症,导致心律失常,肌肉无力。实验表明,即使每天服用甘草的量只有50克,连续服用2周就能导致高血压[5]。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甘草能致心肌损伤[6]。

      甘草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7]。孕妇服用甘草能导致早产[8][9]。有临床报道,儿童服用甘草甜素片能导致乳腺发育[10]。甘草能降低男子血液中睾酮的含量[11],导致阳痿、睾丸和阴茎萎缩[12]。

      根据实验和临床的证据,为避免出现不良反应,甘草甜素(甘草酸的钾盐和钙盐)的可接受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0.015~0.229毫克[13]。另一项研究认为甘草酸的可接受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0.2毫克[14]。根据后一项研究,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每天服用的甘草酸不应超过12毫克,甘草酸占甘草的含量大约是5%[15],即每天服用的甘草不应超过0.24克。一片复方甘草片含112.5毫克甘草浸膏,甘草浸膏含甘草酸不少于20.0%,即至少含 22.5毫克甘草酸。复方甘草片剂量成人一次3~4片,一日3次,即每日摄入甘草酸至少202.5毫克,是可接受量的17倍。

      有临床报道,口服复方甘草片导致过敏性休克[16];药疹[17];低血钾[18][19];过敏性喉头水肿[20];成年男子阴茎缩小、阴毛脱落、睾丸萎缩至蚕豆大小[12];婴儿急性呼吸衰竭[21]、新生儿中毒[21]。

      【文献】

      [1]余明,中国内科实用杂志,1995,15(3):148

      [2]汤明启,医药导报,2003,22(3):195

      [3]孟宪泽等,中西医结合学报,2006,4(6):556

      [4]Conn JW et al, JAMA. 1968,205:492-496

      [5]Sigurjonsdottir HA et al, Hum Hypertens. 2001, 15:549-552

      [6]张永生等,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0,10(10):68

      [7]Somjen D et al, J Steroid Biochem Mol Biol. 2004, 91:147-155

      [8]Strandberg TE et al, Am J Epidemiol. 2001;153:1085-1088

      [9]Strandberg TE et al, AmJ Epidemiol. 2002;156:803-805

      [10]孙明,江西医学院学报,1995,30(4):255

      [11]Armanini D et al, N Engl J Med. 1999, 341:1158

      [12]张冰等,中药不良反应概论,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179

      [13]Isbrucker RA et al, Regul Toxicol Pharmacol. 2006, 46(3):167-92

      [14]van Gelderen CE et al, Hum Exp Toxicol. 2000, 19:434-439

      [15]王静竹等,中国中药杂志,1995,20(9):535

      [16]郑晓玲,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6,10(5):292

      [17]邓朝晖,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9,19(12):769

      [18]孟桂凤等,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996,12(2):74

      [19]王海平等,人民军医,2001,44(2):1

      [20]李宁娜,广东医学,1998,19(10):772

      [21]吴伟群等,临床荟萃,2000,15(4):185

      [22]孙秀芝,中华儿科杂志,1995,15(3):148

      对《常用中成药的真相——复方甘草片》的小修改 (2008-12-13 18:37:53)

      标签:杂谈 分类:中医批判

      原文提及:“甘草酸占甘草的含量大约是4%,即每天服用的甘草不应超过0.3克。”甘草酸含量是根据王世润等《甘草酸的提取工艺及应用》(天津轻工业学报,1999,(1)1:17):“甘草酸作为其主要成分,随产地不同含量亦不同,一般在4~14%之内”,而取下限,因为以为这是周知的常识,未注文献出处。现查到王静竹等《甘草及其炮制品中甘草酸含量的测定》(中国中药杂志,1995,20(9):535),里面有对生甘草、炒甘草和蜜炙甘草的甘草酸含量的具体测定,都在大约5%。故将原文改为:“甘草酸占甘草的含量大约是5%,即每天服用的甘草不应超过0.24克。”并注上文献出处。这个修改只是为了力求准确,原文并无不妥,已转载《常用中成药的真相——复方甘草片》一文者可不做修改。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口服复方甘草片导致阴茎缩小?

        有临床报道,口服复方甘草片导致过敏性休克[16];药疹[17];低血钾[18][19];过敏性喉头水肿[20];成年男子阴茎缩小、阴毛脱落、睾丸萎缩至蚕豆大小[12];婴儿急性呼吸衰竭[21]、新生儿中毒[21]。

        口服复方甘草片的功效是镇咳祛痰。前几天我还听人介绍还用它治好了持续了很多天的咳嗽(是碾成面儿用开水送服的,整片呑服不管用,但按说明应是嚼服,受不了)。一般人也是拿它治咳嗽,没谁会长期吃的。

        说口服复方甘草片会造成“成年男子阴茎缩小、阴毛脱落、睾丸萎缩至蚕豆大小”这个结论不知是怎么来的,是听某一病人自诉的?还是按西方现代医学的要求进行了什么双盲试验得来的(我不相信有人愿做这个试验)。这个结论是相当的可疑,方舟子应该是个有头脑的人,引用这个结论不知过没过大脑。

        • 家园 你看仔细点好不

          甘草能降低男子血液中睾酮的含量[11],导致阳痿、睾丸和阴茎萎缩[12]。

          【文献】

          [11]Armanini D et al, N Engl J Med. 1999, 341:1158

          [12]张冰等,中药不良反应概论,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179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08527

          • 家园 我看得很仔细

            [QUOTE]有临床报道,口服复方甘草片导致过敏性休克[16];药疹[17];低血钾[18][19];过敏性喉头水肿[20];成年男子阴茎缩小、阴毛脱落、睾丸萎缩至蚕豆大小[12];婴儿急性呼吸衰竭[21]、新生儿中毒[21]。

            这段话是从你文中引出来的。

            • 家园 :))那你再看仔细点

              说口服复方甘草片会造成“成年男子阴茎缩小、阴毛脱落、睾丸萎缩至蚕豆大小”这个结论不知是怎么来的,是听某一病人自诉的?还是按西方现代医学的要求进行了什么双盲试验得来的(我不相信有人愿做这个试验)。这个结论是相当的可疑,方舟子应该是个有头脑的人,引用这个结论不知过没过大脑。

              这个结论

              “甘草能降低男子血液中睾酮的含量[11],导致阳痿、睾丸和阴茎萎缩[12]。”

              是从【文献】[11][12]里来的

              [11]Armanini D et al, N Engl J Med. 1999, 341:1158

              [12]张冰等,中药不良反应概论,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179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08527

              • 家园 从你的文中看

                “甘草能降低男子血液中睾酮的含量[11],导致阳痿、睾丸和阴茎萎缩[12]”和“口服复方甘草片导致成年男子阴茎缩小、阴毛脱落、睾丸萎缩至蚕豆大小[12]”都是来自《中药不良反应概论》。

                但前者是一种推论,即甘草能降低男子血液中睾酮的含量,(睾酮的含量低)导致阳痿、睾丸和阴茎萎缩,(不知有无吃甘草导致阳痿、睾丸和阴茎萎缩的实例)。但后者明显是个实证,我质疑的是后者的来源,不管它出自什么出版物,

    • 家园 常用中成药的真相——藿香正气水

      常用中成药的真相——藿香正气水(转)

      土摩托 @ 2008-12-14 18:33 阅读(15976) 推荐(49) 引用通告 分类: 未归类

      常用中成药的真相——藿香正气水

      ·方舟子·

      【标明的成分】

        广藿香油、紫苏叶油、白芷、苍术、厚朴(姜制)、生半夏、茯苓、陈皮、大

      腹皮、甘草浸膏。

      【声称的功效】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临床用于治疗感冒、呕吐、泄泻、中暑、霍乱、手足

      癣等。

      【真相】

      中医典籍中所说的藿香现在定名为“广藿香”(主产于广东、海南,故名),

      为唇形科植物,茎叶含有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广藿香醇。中医认为广藿香能治病

      的原因是由于它气味芳香。按照中医理论,病疫以气染人,从口鼻吸入,先到了

      胃,而芳香能助清气、去恶气,所以气味芳香的广藿香善行胃气、醒脾,能治霍

      乱呕吐(《药品化义》《本草正义》)。广藿香的挥发油是天然杀虫剂[1]。

      藿香正气水传统上也使用较便宜的另一种唇形科植物藿香(也称“土藿香”)

      制造。藿香香气比广藿香淡,中医认为其品质较差,但功效与广藿香并无不同,

      因中医认为芳香行气都是一样的(《本草正义》)。实际上藿香挥发油的成分与

      广藿香大不相同,主要成分是爱草脑(又称甲基胡椒酚)。爱草脑是一种致癌物,

      可诱发肝癌[2]。

      厚朴现在指的是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庐山厚朴的干皮、根皮及枝皮。“朴”是

      木皮的意思,因为皮厚,所以叫“厚朴”。中医典籍中所说的厚朴并不一定指的

      木兰科植物厚朴,其他厚皮的植物也被当成厚朴使用,比如《本草纲目》中的厚

      朴根据其形态描述和插图,可知并非木兰科厚朴。厚朴味苦,中医认为苦能下气,

      所以厚朴被用以泄腹胀。因厚朴被怀疑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在欧洲被禁

      用[3][4]。

      生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未经炮制的块茎,历来被视为有毒药物。1988年

      12月27日国务院发布《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将毒性药品定义为“毒性剧烈、

      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药品”,其中包括生半

      夏。生半夏的急性中毒症状主要由半夏对粘膜的刺激性作用引起,可死于呼吸麻

      痹。长期服用生半夏能引起慢性中毒,导致肾脏代偿性增大。生半夏对大鼠妊娠

      和胚胎具有非常明显的毒性[5]。

      临床报道,藿香正气水(丸)可引起过敏性休克[6][7];呼吸困难[8];药

      疹[9][10];过敏性紫癜[11];肠梗阻[12];上消化道出血[13];心动过速[14];

      小儿低血糖症[15]。

      【文献】

      [1]Zhu BC et al, J Agric Food Chem. 2003,51(16):4585-8

      [2]Drinkwater NR et al, J Natl Cancer Inst. 1976, 57(6):1323-31

      [3]Vanherweghem JL et al, Lancet. 1993, 341(8842):387-91

      [4]Violon C et al, J Pharm Belg. 1997,52(1):7-27

      [5]张伯礼等,中药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74

      [6]卢国珍,中国中药杂志,1991(9):566

      [7]郑淑萍等,中国中医急症,2002,(2):99

      [8]舒晓敏等,药学实践杂志,1999,17(3):180

      [9]郑桦,海峡药学,1996,8(1):52

      [10]马忠全等,皮肤病与性病,1995,(2):62

      [11]钟松才,中国中药杂志,1994,19(4):252

      [12]郑晶晶,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7):652

      [13]李远辉,江西中医药,1996,27(5):31

      [14]周津通,浙江中医杂志,1990(3):112

      [15]李洪长,福建医药杂志,1995,17(4):11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