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几部与越南相关电影的简评 -- rodger

共:💬12 🌺1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几部与越南相关电影的简评

    2003年3月6日

    前段时间集中看了一批与越南或越战相关的电影,按拍摄时间排序为:《猎鹿人》(The Deer Hunter, 1978)、《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 Redux, 1979)、《野战排》(Platoon, 1986)、《早安,越南》(Good Morning, Vietnam, 1987)、《全金属外壳》(Full Metal Jacket, 1987)、《生逢7月4日》(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 1989)、《印度支那》(Indochine, 1992)、《青青木瓜香》(The Scent of Green Papaya, 1993)、《天与地》(Heaven & Earth, 1993)、《夏天的滋味》(The Vertical Ray of the Sun, 2001)。

    其中陈英雄的《青青木瓜香》和《夏天的滋味》已经作过评论。《印度支那》也与越战无关,我这里简单评论一下。这是一部法国拍摄的带有强烈怀旧色彩的电影。越南曾经是法国殖民地,财富、特权、美丽的自然风光、神秘的东方文化,这些都使得越南成为法国人的一个梦,这部电影就是从一个法国女庄园主和她领养的越南公主的情感的生活的故事来从一个侧面反映那个动荡的时期,越南独立运动兴起,法国逐渐失去她的殖民地。这部电影还是相当有名的,有一点史诗片的味道,时间跨度不小,从30年代到50年代,反映的也是真实的政治历史,女主角更是法国影坛的常青树Catherine Deneuve。不过我倒不是特别欣赏这部电影,主要是里面的那些感情纠葛实在是有点牵强,大概是法国人浪漫的天性使然,没有爱情恐怕是不能拍电影的。同时影片也是完全是一个法国人眼中的越南,显示出对逝去天堂的留恋和自恋。不过有趣的是这部电影对越共的表现是我看的这些电影里最正面的,他们是为越南民族独立而奋斗。也许是出于法国人对革命本身的热情,才使得里面对越共的态度又爱又恨。电影中法国女庄园主对她的越南养女之间的恩怨正是法国和越南关系的一个类比(当然是法国人这么认为),这也是这部电影结构上的精妙之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其他电影都多少与越战有关,越战是美国的一场恶梦,也是好莱坞的导演们热衷的一个题材。其中有些代表保守派的观点,美国是当然的正义的化身,越共当然是邪恶的魔鬼,战场上败了,却要在电影里翻案。不过真正为人称道的还是那些反思战争电影。从电影拍摄的时间和对战争反思的内容做比较,大致可以看出一个过程。

    1978年的《猎鹿人》还称不上对越战的反思,主要是表现越战对于美国人带来的心理创伤,影片中对越共的邪恶表现受到不少自由派人士的指责。1979年的《现代启示录》无论从立意、摄影、技巧各个方面都堪称经典。导演克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就是那个拍了《教父》的克波拉,当时他借着《教父》的余威准备拍一部越战片,故事的蓝本是英国作家Joseph Conrad的小说《黑暗的心》,克波拉把故事从非洲的丛林搬到了越南的丛林。没想到这部反映美国人恶梦的电影也成了克波拉的恶梦,电影的预算是1300万美元,结果电影一开拍就好像没有止境,就如同美国人在战争的泥沼中越陷越深,克波拉几乎倾家荡产,拍到最后一共花了3800万美元,据说最后因为找不到好的结尾克波拉还企图自杀。但是克波拉终于打赢了这场电影之战,虽然因为电影的政治敏感性,当时奥斯卡之给了两个很暧昧的最佳摄影和音效奖,不过在今天,这部电影已经成为一部经典,被学习电影的学生当做范本反复研读。电影中有不少为人称道的场景,许多的手法也被后来的导演所借鉴,比如在古典音乐背景下表现屠杀、轰炸、战争,有一种强烈的反差和残酷的美丽。电影主要在表现一种强烈的厌战情绪,观众随着主人公在越南的丛林里沿河而上,到处见到的是战争的荒谬,在炮火中冲浪、脱衣舞表演、美国大兵的疯狂和自相残杀等等,到最后和主人公一起陷入对战争的厌倦和绝望。电影中最后一段被克波拉拍得象瓦格那的歌剧那般华丽,充满了强烈的视觉刺激,极具象征意味,难怪有人称《现代启示录》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的电影。我看的是90年代的Redux版,加入了原来被剪掉的53分钟,整部电影达到了3个小时。新加入的一段包括法国庄园主的宴席,借法国人之口说出了导演对越战的反思--这场战争究竟为了什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早安,越南》是一部喜剧片,主演是著名的喜剧演员Robin Williams,说的是一个心地纯真的美国DJ到西贡的军方电台工作,和当地的越南人交朋友,却发现他的朋友竟然是越共。影片对越共是比较同情的,对美国政府和军方进行了讽刺,不过觉得不够有力,也把这场战争过于浪漫化了。影片给人印象最深的镜头应该就是在Louis Armstrong的《A Wonderful World》的歌声里直升飞机向平民的村庄投下汽油弹,到处一片火海,真是绝妙的讽刺。《全金属外壳》是Kubrick的又一票房大片,说的是战争如何把人变成杀人的机器,充分表现了战争的荒谬的残酷,不过和《现代启示录》相比还是差了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说到越战反思片,就不能不提Oliver Stone的越战三部曲《野战排》、《生逢7月4日》和《天与地》。Oliver Stone自己参加过越战,曾两次负伤。所以他对于这场战争的认识和反思比一般美国人更为深刻。《野战排》以其对战争残酷性刻画的真实而著称,影片中以古典音乐作背景音乐给人印象深刻,很大气很苍凉。此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项大奖。主人公Eric是一个出生中产阶级家庭的大学生。出于爱国热情而参加战争。在战争中他对于这场战争的意义产生了强烈的疑问,亲眼看到美军杀害平民,亲眼看到他认为是正义战士代表的Sergeant Elias被另一个美军Sergeant Barnes所杀害,而他自己也亲手枪杀了Barnes为Elias报了仇。影片最后的镜头是Eric负伤而被直升机带离战场。俯瞰战场,遍地都是火焰战争双方战士的尸体,视觉冲击强烈。然后是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也许也是Oliver的内心独白,他认为并非是敌人太强大,而是美国自己在打自己,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美国人给自己找的一个心理安慰。那个著名的独白是这样的:I think now, looking back. We did not fought the enemy. We fought ourselves. All the enemy was in us. The war is over for me now, but I will always be there, the rest of my days. As I'm sure Elias will be, fighting with Barnes for what Rhah called possession of my soul. There are times since I have felt like the child born of those two fathers, but be that as it may, those of us who did make it, have our obligation to build again, to teach to others what we know, and to try with what's left of our lives to find a goodness and meaning to this life.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生逢7月4日》则是从越战伤残军人的角度来反映这场战争。和《野战排》一样,主人公也是一位出身中产阶级家庭,出于爱国热情而参战的大学生。在战场上他误杀了越南平民和他自己的战友,而他自己也负伤胸部以下瘫痪,他思想上和身体上都受到致命的打击,他对这场战争理想主义的理解也被现实击得粉碎。在军队医院里他被象动物一样医治,回国后也不被社会所接受。他没有被当做英雄而是被反战的群众当做杀害平民的杀人犯。对此他无法理解这一切,一度消沉买醉。后来他在以前女友的影响下参与到反战的行列中,以亲身经历来控诉政府欺骗年轻人去打这一场没有希望的战争。《生逢7月4日》没有《野战排》那么出色,但是它的视角独特,提出的问题也很尖锐,Stone也因为此片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天与地》是越战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总结性的一部,可以说是集Stone对越战思考的大成。电影是以一个美籍越南人的自传为基础改编而成,从一个越南女子(和她的美国丈夫)的角度来看这场战争对越南和美国人民带来的苦难和创伤。different skin, same suffering,可以说是这个美国自由派导演对这场战争的最后判决。无论对北越、南越还是法军、美军影片都是批判的态度,总体来说也算比较公正,Stone对于两国的老百姓都是给予同情的,基本上也是平等的对待,与《猎鹿人》里对越南人如同“劣等民族”的描写无疑是大大的进步。虽然影片也不经意中显露出对于美国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夸耀,有拿美国和越南与天堂和地狱类比的感觉,但是Stone对于东方的文化,特别是佛教思想是非常地尊重的,对西方价值观念表示怀疑,甚至还对基督教思想作了小心的批评,认为佛教比基督教更具有和平性。实际上,Stone是在佛教中寻找治疗战争创伤的方法,在拍完《天与地》之后他本人也成为了佛教徒。在电影的最后,Stone再次以主人公内心独白的方式号召人们从战争中吸取教训,忘却仇恨: I had come home, yes. But home had changed, and I would always be in between. South, north, east, west, peace, war, Vietnam, America. It's my fate to be in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When we resist our fate, we suffer; when we accept it, we are happy. We have time in aboundance, an eternity to repeat our mistakes, but we need only once to correct our mistake and at last hear the song of enlightment, with which we can break the chain of vengeance for ever. In your heart you can hear it now. It's the song your spirit have been singing since the moment of your birth. If the monks were right and nothing happens without cause. Then gift of suffering is bring us closer to God, to teach to be strong wehn we are weak; to be brave when we are afraid; to be wise when in the midst of confusion; and to let go of that which we can no longer hold. Lasting victories are won in the heart, not on this land or that. 虽然这种宿命论的观点多少还是一种逃避,但是对于Stone这样一个曾经参加这场战争的老兵而言,这种忘却仇恨的呼吁确实是难能可贵了。很可惜电影推出后并不太受欢迎,虽然得了金球奖,却在奥斯卡大受冷遇。DVD版本中可以看到很多被剪掉的镜头,包括另一个开头,大量讲述了越南的风土人情,把越南乡间的田园风光拍得美伦美奂,反映出Stone本人对越南的深厚感情(Stone本人在参战前就曾经跑到越南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和对东方式安宁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最后说一点我自己觉得电影中处理得不太好的地方。电影中除了传统的配乐之外还有不少地方用喜多郎的电子音乐来表现某种东方的情调,但是给人的感觉不是很协调。剧中男女主人公亲密的场面中,汤米里琼斯的大脑袋整整比娇小的越南女主角的脑袋大了好几号,凑在一起的时候也让人觉得不协调甚至有些滑稽。故事的叙述有时候缺少铺垫,把剪掉的部分补回去的话效果就会好很多。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human beings never learn

      每次看战争片就有这样的感触.

      1930左右年拍了西线无战事吧,不到10年就来了二战。

      美国反思越战这么多年,还不是一样要打伊拉克?

      什么时候能真的吸取战争教训就好了,唉。

      • 家园 女生往往都是单纯善良的

        世界大战和伊拉克战争都是世界大国为了抢钱,或者为了以后能有更方便地抢钱而进行的.和正义无关.

        有时我听着女生的政治见解,真是觉得全都让女人来治理世界也许世界能更单纯太平,可是一转念........

        • 家园 战争从来与正义无关.

          怎么回复你好呢,带有性别歧视的言论我一贯是不屑于过多评价的。

          • 家园 冤枉啊

            绝对没有歧视,别误会哈,我可是一直支持男女平等,坚信妇女能顶半边天的,以前的回复只是稍微偏颇地游戏一点文字而已.武则天,吕后,西太后,在政治上的谋略和才能,很多男人都远远不及的.尤其是武则天,她为盛唐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历史是有公论的.没有想到mm对这个话题这么敏感.见谅!

    • 家园 美国电影改变对越南的态度的原因

      为什么美国电影中对越南的态度会逐渐变向中立和温和(比如天与地)??

      那是因为,越南也进行了改革开放,这符合美国的利益,而且随着越南和美国越靠越近,越南越来越有再次变成遏制中国的棋子的可能.

      想想中国改革开放,成为美国抵御苏联前沿的那黄金十年吧,美国媒体把中国美化到了什么程度.可笑的是,在中国真正发展进步的现在,美国妖魔化中国的行为却达到了顶点(别以为只是欧洲在起哄,美国一贯的做法是自己不出头,而是找代理).为什么这样,还不是利益使然,没有了苏联,中国变成了威胁.

      所以一部电影里的情绪,往往能反映出时代的蛛丝马迹.这娱乐工业中的小小偶然,往往会反应出历史发展中的巨大必然.

      • 家园 美国人对中越的态度可以参考七八十年代对中苏的态度

        拖一个打一个是老伎俩。

        这甚至和意识形态都关系不大。二战以前美国人要是单独描写中国人,就是野蛮、狡猾、虐待妇女和基督徒的义和团,要是和日本人放在一起就成了善良、乐天知命的佛教徒了。

    • 家园 谢谢楼主,学习了
    • 家园 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天与地.

      里面每个冲突和和解,都是奥立佛 斯通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并将其溶合到电影里面去了.

      画面好,在开头的一片碧绿稻田里面的和平景色片刻为战争所笼罩,确实是高手的风格.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