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说说和印度经济有关联的复杂性 -- 葡萄

共:💬160 🌺32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个贴子发表在天涯里,回复的都跑题了.

      国内的论坛要么是大众化,啥人都有,要么就是精英化,文章的学术味道很浓,普通人看不懂.反正没人说实话,好像也不敢.

    • 家园 帕西人好像应是波斯人

      我的一个印度同事就是这个族,他说他们祖上是波斯人,仍保留古老的宗教(拜火教?我得问问),有自己的语言(但好像与现在伊朗的语言不同),古及拉特语也是他们的通用语,虽然他们在印度是少数民族中的少数民族,但自古就有作生意的传统且占据了最大的商业城市孟买,所以整个族群是比较富。

      我这位同事皮肤很白,如果不说话,没人认为他是印度人。

    • 家园 今天和教授八了八印度,

      上个星期参加了研究所组织的技术参观,在柏林一带,有9个公司,涉及太阳能、风能、变电站,电力机车设备制造工厂;核电厂、火电厂、高压直流换流站。回来和教授说感想:对那些制造公司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的实验设备,可以对产品进行各种测试,和极端实验(如高压冲击破坏实验,电力牵引机车的工况实验等等),因此可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设计。”然后我说中国企业可能这方面差点,他也说是的,中国制造能力很强,但研发投入可能不足,然后说印度在研发方面投入更多,有很多很好的高校,说印度10-15年以后可能是中国强劲的对手。

      应该说明的是上面写的东西,都是个人观感(包括我和教授说的),我的想法不管印度是不是在研发方面比我们强,是不是会成为强大的竞争对手,我们自己意识到了不足,尽量在本职工作中改吧,我是个教书的,明天准备去慕尼黑看德意志博物馆了,它展示了人类至今为止几乎所有的技术,也包括能源方面的,我准备拍点片子回去做讲义,当然也顺便看看别的,比如雕像博物馆和现代艺术博物馆。

      • 家园 国内和西方比,设备的差距远比人的差距小

        当然都有差距,但是人的差距更大。央企配备设备,软件啥的都是不惜工本,做出来的研究简直惨不忍睹。就拿石油勘探的模拟举例子,中石油他们的软件和计算能力不比国外差,但是模拟的东西简直就是玩具。我们这边有的油田模拟软件公司就在大力培训中国学生,希望这些人以后能够被派回中国占领市场。而且还胆战心惊的观察着现在这个“窗口期”,防止中国相关企业发展起来。过了几年这个窗口期一关闭,就能保证国内企业没有上桌子的机会了。

      • 家园 说点细节

        根据2007年<南亚研究>季刊第二期发表文章的记载,印度目前大学生里文科生为60%,理科生为25%工科生为5%.而仅以2006年北京大学生招生比例调研来做参考看,中国大学理工科生比例为75%.而以广东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名校为例,文理招生比例均为三七开。可以预见,即使印度在校大学生人数达到中国的人数,他们需要达到中国大学一倍的入学率才能达到和中国相近的每年的工程师毕业人数,每年的医生毕业人数,每年的软件工程师毕业人数.事实上,上述三者中国大学的供应人数也正是在本世纪开始超过印度的.说到文科生的质量,在印度一些邦满分100及格30分的毕业率也达不到半数.(这个上面说的刊物同期有记载)中国文科生即使再烂,起码的门面还是要装点的.

        同样我们回到研发上来:

        印度《金融快报》7月6日迅,2007-08财年印度专利申请数量比上财年增长21%,授权专利的数量则增加了一倍,达到15261件。不过,根据最近3 年的印度专利办公室的数据,申请专利及予以核准绝大部分是外国公司或合资企业,前200强获得专利授权的公司中纯印度仅有22家。在专利申请和核准数量,以及民族企业申请方面,印度与中国的差距巨大。

          在印度引以为豪的软件领域,从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微软在印度申请专利908项,IBM申请404项,Oracle申请 108项。印度本土的TCS申请35项,Infosys申请29项,Wipro则没有申请任何专利。折射印度软件公司的创新性不强,业务发展仍然停留在依赖国外客户的外包业务上。

        http://bombay.mofcom.gov.cn/aarticle/jmxw/200807/20080705666894.html

         在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2007年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中,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53060件,比上年同期增长25.1%,占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62.4%;国外发明专利申请量为92101件,比上年同期增长4.5%,占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37.6%。

         统计显示,2007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专利申请694153件,比上年增长21.1%。其中,发明专利申请为245161件,比上年增长16.5%;实用新型申请为181324件,比上年增长12.4%;外观设计申请为267668件,比上年增长33.0%。

        http://it.hexun.com/2008-01-29/103350905.html

        《印度时代报》7月6日报道,一项关于印度教育的报告称最印度目前有3亿人不认识自己的名字,属于绝对的文盲。这个数目相当于美国人口数,是印度总人口数的34%。其中,女性文盲率为45%,男性文盲率为22%,反映男女教育机会不均等。报告称大量的文盲对于印度的经济发展将是一个巨大挑战。

        http://bombay.mofcom.gov.cn/aarticle/jmxw/200807/20080705666897.html

        PS:根据2007年<南亚研究>季刊第二期发表文章的记载,印度目前大学生里文科生为60%,理科生为25%工科生为5%.而仅以2006年北京大学生招生比例调研来做参考看,中国大学理工科生比例为75%.而以广东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名校为例,文理招生比例均为三七开。可以预见,即使印度在校大学生人数达到中国的人数,他们需要达到中国大学一倍的入学率才能达到和中国相近的每年的工程师毕业人数,每年的医生毕业人数,每年的软件工程师毕业人数.事实上,上述三者中国大学的供应人数也正是在本世纪开始超过印度的.这些是成就今天与未来中国制造的基础,成就中国科学研究的基础.

        最后提一个国家:日本.无论你怎么看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战后发展对中国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仅仅以教育为例子,我们的教育之路无疑是在走日本模式的道路.事实上,也许很多人不知道.今天,风行世界的教育改革浪潮,恰恰是从1981从日本开始的.而此之前,日本的大学入学率一直抵于菲律宾.日本从普及小学教育,到普及初中教育到高中教育.一步步从工业基础的低端不断向高端进军的同时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结构.实际,到70年代初期日本已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基本完成赶超战略.但是,即使如此日本也要过10年才开始他的高等教育改革浪潮.而今天,中国无论从工业化阶段还是国民收入水平阶段都类似于上世纪60年代早期的日本.大学入学率水平,则相当于1980年时代的日本.虽然具体结构略有不同,但是从低到高逐步梯次向上发展的步骤是可以归类进同一模式的.所以,日本才是中国教育的参照系,远不是文盲人口34%的印度可以比较的.

        制造是专利的根基,专利是制造的翅膀,而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中印专利之别,却要从中印教育里去寻找原因。为什么全民免费的印度教育会在今天在专利上输给了中国,这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我不是说印度制造没有机会,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赶上中国制造,印度制造首先要土改完成大规模基建的基础,其次就是要消灭文盲给制造也提供充足的合格劳动力.然后再提什么研发,那对我们的威胁是真实而有效的.不然,印度的研发和前几年印度人自豪的宣称的印度的世界经理不过是一个内容换了新瓶.

        • 家园 送花献宝~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但这个和俺的印象不一样,印度至少在软件业还是

          很牛的,水平至少不并中国差。我知道IIT的一些情况,他们这方面无论是教授水平科研水平还是毕业生水平绝不比国内的清华北大差。

          • 家园 印度的软件水平也就相当于中国的第三批录取本科水平

            三本水平。

            • 家园 印度软件从业者的英语水平远高于中国三本

              SAP在中国和印度都设有研究院,印度的研发水平和产品研发难度都远高于中国。

            • 家园 link

              http://en.wikipedia.org/wiki/Indian_Institutes_of_Technology

              中国的软件工业比起印度,根本还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在美国干it的很多,但他们还根本没有挣下iit的那种声誉。

              • link
                家园 有关差距的问题

                偶觉得这个问题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1:英语语言背景。

                2:财团与具有技术专长的个人的区别

                3:软件开发流程

                第一项,在印美/中日软件外包领域的对比数据非常明显。不说啥了

                有关第二项:

                中国的在美留学生,通常是以个人身份参与软件项目的开发流程中。进而发展到自立门户,接受风投或者其他类型的投资创建软件公司。从小到大慢慢发展。说白了就是白手起家。TG这边至少到21世纪之前都是缺钱的主儿。

                而反观印度的几家,infosys可是81年建立的老店了(对于IT企业来说,80年代早期建立并能撑到现在还不倒下的都属于传奇级别的了)。tata的名字就不说了,一只耳汽车也是挂着同样的牌子,你能说这中间肯定没有参股或者投资关系?

                萨扬蒂貌似没啥背景,但是现在被收购了。收购者也是财团。

                如果这么比起来的话,至少从公司的财力和资源调配能力上来看,简直就是游击队和中央军的差距。软件行业里面,对于接包方公司的“规模”这样一个参数,通常会对发包方的决定产生重大的影响。

                IT服务和软件这东西基本上也是半年不开张,开张管半年的,可能碰上一个豪迈的主儿,项目拿下就可以让一个公司几年吃喝不愁。拿不下的就只好去喝西北风。实际上软件外包公司中的马太效应比其他地方更明显。

                第三项

                就软件开发的流程来说,实际上传统的软件密集型开发更需要印度这种民族个性的。说白了,装配线上不需要你有非常创新性的思路,只需要有少数能力强的家伙把装配线设计好就行了。

                反过来,对中国留学生而言,80年代到90年代出国并且能够到美国念计算机的都是哪类的?那会儿基本上可以算是人中龙凤了。就算不是龙凤,也是头上长角的这类。你指望这类人能够安安心心的在软件的装配线上码字?

                就我个人感觉而言,我们更适合于小团体非正式组织的开发。一个或几个人作为开发的核心人员,其他人负责干杂活。跟什么很像呢?——开源软件。别看开源软件大家都可以写一段代码扔进去,实际上根据bug数或者代码行数或者代码库提交次数的统计,大概是符合20-80规律的。20%的人贡献了80%的代码。80%的人是帮忙的,更多的人只是使用,或者干脆是打酱油的。

                现在的问题就是,采用这种“软件作坊”的模式,如何应对大规模的IT服务的项目。首先几个标准检查估计就通不过,比如CMM5之类的。

          • 家园 印度的软件未必真如表面上那么牛

            说说我接触的情况吧。我毕业之前对印度的软件如何如何牛也是如雷贯耳。毕业到现在总共呆过2个公司,第一个是国内民企,人尽皆知的国内通信企业的绝对老大。现在供职的这个则是曾经的世界通信界的老大,出了N多的诺贝尔将得主(目前挣扎中,更可悲的是,前者现在居然已经不将之视为竞争对手,失败的跳槽啊)。在这2个公司中,我都接触了不少做软件的印度人,说老实话,高手一个没见着,倒是见到不少吹牛高手。一个实际例子:在第一个公司时,我曾维护一个由印度团队开发的软件,代码行数高达10万行,我花了N个月终于搞懂了那软件的结构,也终于明白为什么会有10w行代码,不能说都是垃圾代码,人家的代码倒是挺符合编码规范,变量名,函数名,还有啥注释,changelog,都非常的不错整个10w行代码也都是一个风格,一个团队写出来的一个风格。这些当然是优点了,可是,他最大的问题就是architechure太弱,就好比做房子,你首先架子就答错了,后面的工作你再好也是徒劳。最后我的项目经理实在是不想浪费一个人在这垃圾上面,狠心自己重写了一个,8K行代码搞定,虽然注释啥的不如印度那边垃圾规范,但是我看了那代码真叫一个享受,不仅功能有所增强,软件结构更是前者不可比你,flexibility还好,10W vs 8K,嘿嘿,不是亲身经历,你能想象得到吗?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