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一个记者的传奇(十二)遭遇麦卡锡·前言 -- 梦秋

共:💬32 🌺10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Igor Gouzenko这个案子的影响确实很大

        我今年看过一篇文章,主人公也是受此案牵连。

        当时他是加拿大女王大学一位年轻的教授,战时在国家研究院里搞过核武器的计算方面的工作。结果因为是俄罗斯血统,有老毛子的一位武官私下托人和他联系。他表示自己做的是计算,和核武无关。

        战后他都回学校当教授了,突然被皇家骑警带走,关押了很长时间都不让家属和律师见面。最后是在爱因斯坦等人出面给加拿大总理写信,才开始公开审判。

        审批过程很有戏剧性,后来是中间人一口把所有的事情都给顶了下来。

        这位教授回到学校之后,在麦肯锡主义横行的大局下险些失去大学教授的位子。后来是校长在委员会投票之前清楚表态大学应该独立运行,他才在学校里呆了下来。

      • 家园 一个bug

        Igor Gouzenko当时位于市中心附近的公寓被老毛子骚扰的时候,来解救的不可能是皇家骑警,只能是渥太华警察局的警察。

        这个公寓我经过了也无数次了,还到隔壁的酒店里买过啤酒,不过还不知道有这么一个故事。

        • 家园 谢谢兄台指正

          我查了一下,的确是渥太华警察局接到报警才解救了古琴科。后来移交给了皇家骑警。加拿大地方警察和皇家骑警是两套警察系统,以前河里的晨枫老大还是那位大牛专门有过论述的。

          这个bug就不改了,留着提醒自己。

          古琴科被移交皇家骑警之后,对方一度仍然怀疑他的动机,英国军情五处这个老牌间谍组织出面调查之后,才敢确认他的举动就是叛逃。当个叛徒也真不容易。

          • 家园 “当个叛徒也真不容易“,没办法,人们总是对叛徒打心底地鄙视!
            • 家园 苏联谍报组织大规模叛逃的始作俑者应该是斯大林

              在30年代的肃反前后,大量的苏联谍报人员面临回国就要被处死的绝境,只好叛逃。这里面甚至包括苏联远东人民委员部负责人柳斯科夫,好像是个中将。河里的大牛冰冷雨天专门就此事有过精彩的描述和评论。

              这些人的叛逃,导致红色苏联的血腥内幕大量被泄露到西方,彻底终结了红色30年代。对于那些在夹缝中生存的人,我们只能表示惋惜和遗憾。但是叛逃绝不应该是他们的选项。在进入谍报这个行业的时候,生命就不再属于他们自己,而是属于他们的事业。叛逃者不会得到同情。

              • 家园 这个伊戈尔不是45年叛逃的吗,跟30年代的肃反扯不上吧?

                由于30年代的肃反而叛逃还情有可原,这个伊戈尔又有什么P大的冤情了?

                • 家园 古琴科是1945年叛逃的

                  这个没错。据说他叛逃的原因是觉得自己已经无法适应苏联国内困难的生活,向往西方的花花世界。如果这当儿他去英国和法国看看,估计会改变这个念头。

                  我的回帖本意是说,斯大林肃反造成了谍报人员信仰上的破灭。尤其在战争结束之后,许多人在没有坚定信仰的支持之下,终于选择了投向西方。

                  • 家园 我觉得很不对劲啊,2战结束之后,苏联虽然是惨胜,

                    但始终是胜利者,怎么说底下士气应该是高涨,30年代的肃反的影响在这时应该很小!

                    不过克格勃没有派出杀手把这叛徒干掉?

                    想一想罗森堡夫妇的下场,这叛徒真该死啊!

                    • 家园 我始终觉得意识形态的破产是一个重要原因

                      苏联的胜利固然给国内带来的希望和信心,但是在国外的影响如何评估很难说。最重要的是,随着肃反,苏德秘密协定的签订,以及后来共产国际的解体,西方各国共产党的分化和瓦解,苏联谍报组织逐渐失去了发展忠实成员的外围谍报组织(肃反可能只是原因之一,但是应该说,这是意识形态破产的开始)。那种在30年代大批年轻人狂热地参加西方共产党和左翼组织的情况一去不复返。克格勃在招募间谍的时候,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意识形态的吸引力。虽然招募到了类似于中情局高官埃姆斯之流的高级间谍,这些人的存在都是建立在金钱交易之上的。这些是我个人看法,没有深入研究。网上有本《克格勃全史》说得比较详细。

                      至于古琴科,他的后半生都处于匿名生活之下,不过好像还是写了一本书,还到媒体上露过面——当然是蒙头的。不过,从当年克格勃特工撬门被警察发现这一情况来看,克格勃办事人员的专业水平比摩萨德要差多了。利特维年科惨案,并非总能够上演。

      • 家园 写的真精彩 过瘾..............
      • 家园 希斯案,偶记得开始对他还是很有利的,坏在后来的反诉上

        呵呵,以下是俺4-5年前看来的内容概述,有没有记忆错误就不敢说了,贴在这儿当个参考吧。

        希斯案,偶记得开始对他相当有利,可希斯自己不满意,要“宜将剩勇追穷寇”,对供出他的钱伯斯提起反诉,这下事情可就不一样了。

        希斯原来坚称自己不认识钱伯斯,可是在庭上一对质却漏洞百出,最后只好承认自己认识。

        印象比较深的还有那些机密文件的副本----是钱伯斯提供的吧?拿来一对打字机的“指纹”,就是希斯家里的......

        老实讲,就个人/公众形象来说,高大英俊的希斯比“委琐”的钱伯斯,还有尼克松和麦卡锡强太多了,可能因为如此,这个案子的冲击才那么大吧。我猜这使至少一部分老美真的开始怀疑“匪谍就在身边”了,虽然最终希斯以伪证罪而不是间谍罪处分5年徒刑(最终是三年多)。

        关于那场运动到底挖出了多少间谍我有些怀疑,金XX这样的,直到80年代因为俞XX的叛逃才被发现。

        • 家园 海天兄记忆力惊人,记得一点不差

          希斯案的整个发展过程的确是一个惊天大逆转。全美国人除了尼克松都站在希斯这一边,这助长了希斯的底气。不过在长达一年多的调查当中,冷战的气氛越来越浓厚,希斯的辩解也就越来越无力,最终被尼克松在听证会上抓住了漏洞,一举击穿。那个恶棍钱伯斯在1938年脱离共产党之前,曾经是希斯的交通员,保留了大量带有希斯指纹的秘密文件。就像所有有经验的共产党地下党员那样,钱伯斯在经手这些文件的时候都留下了缩微胶卷副本,藏在自家农场的一个空心南瓜里,让它们变成了打倒希斯的最后武器。整个过程几乎可以拍成一部好莱坞模式的电影了。(这些信息全都来自不朽的《光荣与梦想》)

          我对麦卡锡主义为什么能够在美国泛滥一直感到好奇。30年代开始共产主义在美国的涨潮和退潮的过程对我来说基本上是个空白,也许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了解为什么美国会成为反共大本营的原因。不知道哪位朋友可以说一说了。至于那些间谍行为,我一直认为,从五十年代各种苏联间谍叛逃开始,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就走向了全面失败,但是原因又可以上溯到1939年的苏德秘密协定。那种所谓“剑桥五杰”的克格勃辉煌时代,才是真正的谍报组织应该向往的时代。说到我们国家,我觉得我们的意识形态优势一直从1930年代保持到1989年,这是我们的情报工作虽然规模不大,但是效率很高的原因之一。

      • 家园 老弟可真是笔力遒劲啊

        要是你不是那么忙,还不知能看到你多少好东西呢。

        另外,新疆我家领导不打算去了。

        不过。明年可能去。

        • 家园 老燕兄过奖了

          今年多事之年,暑假还是避一下风头的好。另外,我们广州帮筹划再次聚会了,看你的时间安排。选个周末吧,咱们已经等得望眼欲穿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