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印的故事(一) -- 雪个

共:💬107 🌺23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印的故事(一)

    印章艺术虽然主要形成于明代中后期,但印章的制作却可以上溯到早得多的时间。清朱象贤在《印典》中照搬汉代书中的记载,提及黄龙送给黄帝的天王符玺还有凤凰送给尧舜的赤帝符玺等等,纯属传说,查无实据,放下不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河南殷墟发现了三枚商玺,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代印章。

    看看这三枚安阳铜玺(现藏台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文献上来说,《后汉书。祭祀志》曰:“至于三王(注:夏商周)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既有古籍又有出土文物相互验证,看来殷商时代已有玺印有很大的可信度。当然那时候叫不叫玺还很难说。对于这三枚铜玺,印石界曾进行过旷日持久的探讨,也有对它们持怀疑态度的。上个世纪末,有大陆学者著书用新的考古成果进行了论证,断定安阳铜玺就是商玺,为这几十年的纷争划上了完美的句号。

    印界向有“三代无印”、“始自春秋”的说法,以前也从未见过有西周玺印实物出土。其实文字记载还是有的。《周礼》一书以前曾被人认为是西汉伪书,但现在根据考古所证,基本上认定它的成书时间最晚不晚于战国时代。书中有几条涉及到玺,其中《司市》记:“凡通货贿,以玺节出入之”。东汉郑玄的注说,此玺与汉代的印章同。更可喜的是,1997年湖北长阳县商周遗址出土了两枚西周陶玺,经国家文物局鉴定,认为这是目前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古玺。

    春秋的时候,玺印开始受到重视。《左传》里明确提到玺印的地方有好几处。就算在以前不能肯定商玺、没发现西周玺的时候,最审慎的印学家也认为春秋玺印的存在是确切无疑的,不过春秋玺印的指认到现在也没有定论,略过不提。

    到了战国,玺印已经很普遍了,我们都知道有口才的苏秦是怎样风光地佩戴了六国相印。那时印章都叫做“玺”,材料多半是铜。战国玺的文字多数是大篆。

    下面是一枚著名的战国烙马印(用来在马臀上烙标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此印于1892年在河北易县出土,被王懿荣辗转购得。对,就是那个“一片甲骨惊天下”的王懿荣。这是现存最早的烙马印,专家评论说“尺寸之大,布局之奇,独步战国,无论汉魏,堪称古玺家族的天王巨星”。可惜这枚战国巨玺“日庚都萃车马”印后来流落日本,现藏日本有邻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仅建立了规范的国家机器,也对玺印界这种不分尊卑的状况进行了整顿,明确规定,只有皇帝的印才能称玺,用玉石制作;其他无论是官是民,一律称印,不能用玉,可以用铜。印文多为秦代通行的小篆。

    始皇帝是个极其讲究上下尊卑的人,在他的秦国,一切都是那么井然有序。秦的官印多是“田”字型框,不论笔画多少,每个字占同样大小的一个格。这倒罢了,好玩的是,低级官吏似乎就不配占用如许多资源,所以他们的官印减半,称为“半通印”,是“日”字型框。真真是尊卑分明。

    参观一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时光由秦入汉。汉印不仅是古代印章史上辉煌的一页,而且,终于出现了我感兴趣的人与印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汉书》记载的,汉昭帝时霍光辅政,“殿中尝有怪,一夜群臣相惊,光召尚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 夺之,郎按剑曰:‘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光甚谊之。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 ”

    按照规矩,只有皇帝本人才有权力调用皇帝符玺,所以忠于职守的符玺郎冒着生命危险拒绝了权势熏天的霍光提出的要求。这大概是符玺郎第一次在历史上活生生地亮相,可谓光彩照人,只是《汉书》没有记载他的名字。关于符玺郎,下面马上就要提及,先不忙介绍。

    王莽夺玺的故事因为流传太广,不再赘述。

    第二个故事是《三国演义》讲述的,在第八十回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中,罗贯中写了一出逼宫闹剧:

    次日,官僚又集于大殿,令宦官入请献帝。帝忧惧不敢出。曹后曰:“百官请陛下设朝,陛下何故推阻?”帝泣曰:“汝兄欲篡位,令百官相逼,朕故不出。”曹后大怒曰:“吾兄奈何为此乱逆之事耶!”言未已,只见曹洪、曹休带剑而入,请帝出殿。曹后大骂曰:“俱是汝等乱贼,希图富贵,共造逆谋!吾父功盖寰区,威震天下,然且不敢篡窃神器。今吾兄嗣位未几,辄思篡汉,皇天必不祚尔!”言罢,痛哭入宫。左右侍者皆歔欷流涕。曹洪、曹休力请献帝出殿。帝被逼不过,只得更衣出前殿。华歆奏曰:“陛下可依臣等昨日之议,免遭大祸。”帝痛哭曰:“卿等皆食汉禄久矣;中间多有汉朝功臣子孙,何忍作此不臣之事?”歆曰:“陛下若不从众议,恐旦夕萧墙祸起。非臣等不忠于陛下也。”帝曰:“谁敢弑朕耶?”歆厉声曰:“天下之人,皆知陛下无人君之福,以致四方大乱!若非魏王在朝,弑陛下者,何止一人?陛下尚不知恩报德,直欲令天下人共伐陛下耶?”帝大惊,拂袖而起,王朗以目视华歆。歆纵步向前,扯住龙袍,变色而言曰:“许与不许,早发一言!”帝战栗不能答,曹洪、曹休拔剑大呼曰:“符宝郎何在?”祖弼应声出曰:“符宝郎在此!”曹洪索要玉玺。祖弼叱曰:“玉玺乃天子之宝,安得擅索!”洪喝令武士推出斩之。祖弼大骂不绝口而死。后人有诗赞曰:“奸宄专权汉室亡,诈称禅位效虞唐。满朝百辟皆尊魏,仅见忠臣符宝郎。”

    罗贯中的文笔没得说,这段故事写得很精彩,只可惜他犯了个知识性错误,那就是他歌颂的符宝郎,实际上在汉代并不存在这个名称。正如前一个故事里说的,汉代掌管玺印的官职是符玺郎。符宝郎的出现是几个朝代以后的事。根据《旧唐书卷第四十三志第二十三 职官二门下省》记载:“符宝郎四员。从六品上。周有典瑞之职,秦有符玺令,汉曰符玺郎。两汉得秦六玺及传国玺,后代传之。隋置符玺郎二员,从六品。天后恶玺字,改为宝。其受命传国等八玺文,並改雕宝字。神龙初,复为符玺郎。开元初,又改为符宝,从玺文也。”

    玺这个字作为皇帝印章的称呼,在用了千八百年后,终于遭遇武则天而再次变生不测。则天大帝一贯喜欢标新立异,她认为“玺”这个字发音与“死”接近(一说是因为“玺”与象征死亡的“息”字同音),于是改玺为宝。从此,符玺郎改称符宝郎。而从武则天那里开始,皇帝用印就开始“玺”“宝”兼用。

    (待续)

    关键词(Tags): #印章#金石书画元宝推荐:禅人,landlord,
    • 家园 她认为“玺”这个字发音与“死”接近

      我们方言中,死就读玺。骂人曰“死尸”,读如“西施”;“死掉了”说“西还哉”,“死人”说“西凝”——读书读到“西人”如何如何,感觉就有些古怪。

    • 家园 半年过了,这个系列很有“太监”的前途廖
    • 家园 鲜花送出。
    • 家园 讲讲传国玉玺吧,“受命于天,既寿且昌”?
    • 家园 【原创】印的故事(三)

      陈介祺这个人还是很有经济头脑的。他曾把印花贴到扇面上,每把卖四两银子。至于“婕妤妾娋”印,等闲决不示人不说,一纸拓片要卖十两银子,据说相当于当时普通百姓全家一年的开销。当然这不算什么稀奇的出格事。前面说过的那枚战国巨玺“日庚都萃车马”印,十年前它的原拓在日本有邻馆也是要卖一万日元的,现在不知道是什么价了。

      好了,陈介祺最好的两方藏印都已介绍完毕。其实我查维基百科关于他的词条是为了看看里面有没有对另一本书的介绍。陈介祺曾与吴式芬合撰《封泥考略》十卷,收录汉代公私封泥849枚,为著录研究封泥的开创之作。晚清以来,研究封泥者,必读的经典就是此书。说到封泥,再来看第五个汉代的故事。这个故事,与陈介祺那枚“婕妤妾娋”印(的假想主人)还有那么一点点关联。

      据《汉书·外戚传》的记载:

      许美人前在上林涿沐馆,数召入饰室中若舍,一岁再三召,留数月或半岁御幸。元延二年怀子,其十一月乳。诏使严持乳医及五种和药丸三,送美人所。后客子、偏、兼闻昭仪谓成帝曰:“常给我言从中宫来,即从中宫来,许美人儿何从生中?许氏竟当复立邪!”怼,以手自捣,以头击壁户柱,从床上自投地,啼泣不肯食,曰:“今当安置我,欲归耳!”帝曰:“今故告之,反怒为!殊不可晓也。”帝亦不食。昭仪曰:“陛下自知是,不食为何?陛下常自言‘约不负女’,今美人有子,竟负约,谓何?”帝曰:“约以赵氏,故不立许氏。使天子无出赵氏上者,毋忧也!”后诏使严持绿囊书予许美人,告严曰:“美人当有以予女,受来,置饰室中帘南。”美人以苇箧一合盛所生儿,缄封,及绿囊报书予严。严持箧书,置饰室帘南,去。帝与昭仪坐,使客子解箧缄。未已,帝使客子、偏、兼皆出,自闭户,独与昭仪在。须臾开户,呼客子、偏、兼,使缄封箧及绿绨方底,推置屏风东。恭受诏,持箧方底予武,皆封以御史中丞印,曰:“告武:箧中有死儿,埋屏处,勿令人知。”武穿狱楼垣下为坎,埋其中。

      这段叙述中的昭仪,就是赵飞燕的妹妹赵合德。赵氏姐妹虽然宠冠后宫,却都没能生育。住在上林苑的许美人在元延二年年底为汉成帝诞下了一个男孩,在当时是唯一的皇子。赵合德知道后痛哭流涕,和世上其他与丈夫吵闹的女人一样,又是要死又是要回娘家地折腾。为了讨她的欢心,汉成帝从许美人那里把孩子要来,亲手结果掉了他,向赵合德证明了自己的爱情。

      我一直认为,四大美人中应该有赵合德。《明刻历代百美图》中她的形象是这样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当然,我不是要说一个爱情故事,虽然它挺惊心动魄。引用这段文章的原因是它几次提到封缄。封缄就是用某种东西把某物封闭以后做上标记,如果标记是完整的,就说明它没有被打开过。在古代,在很长很长的时间内,人们主要是用泥土来封缄,而在上面加盖的,就是印章。嗯,大家应该明白了,这说的就是封泥。

      王献唐先生在《五镫精舍印话》中说:“封泥之制,始见于汉,今出土封泥,周秦皆有,是自古亦然。。。”他说,汉代公文信件多写在竹简和木牍上,然后用绳子连成册。其封缄方法,是在简牍上面加一块板子,这块板子叫做“检”,大小与牍相近,检的边上刻有槽,这叫做印齿。检的中间挖出一小块地方,叫印窠。把有文字内容的那一面与检合在一起,用绳子捆紧,这样就遮住了文字内容。绳子打结的地方则放到印窠里,按上封泥,加盖官印。封泥干了以后,如果想打开文书就不得不毁掉封泥,或者剪断绳子。绳子的材料呢,贵重文书用的是丝,普通文书用麻,更低级的有用蒲草等等。

      从以上说明可以想象到,那时的印章不可能很大,根据现存汉印来看,通常是两到五厘米见方,很适合拴在腰带上。秦汉官制规定,官员在正式场合一定要佩印。一来可以随时办公,二来也方便向人证明自己的身份。

      写到这里,继续我们的第六个汉代故事。据《汉书 朱买臣传》记载:

      初,买臣免,待诏,常从会稽守邸者寄居饭食。拜为太守,买臣衣故衣,怀其印绶,步归郡邸。直上计时,会稽吏方相与群饮,不视买臣。买臣入室中,守邸与共食,食且饱,少见其绶,守邸怪之,前引其绶,视其印,会稽太守章也。守邸惊,出语上计掾吏。皆醉,大呼曰:“妄诞耳!”守邸曰:“试来视之。”其故人素轻买臣者入内视之,还走,疾呼曰:“实然!”坐中惊骇,白守丞,相推排陈列中庭拜谒。

      这个好像中学课本里都学过?简单说就是朱买臣同学前半生贫困潦倒,落魄到了被妻子抛弃,到别人那里蹭饭吃的地步,后来起起落落的当上了会稽太守。汉武帝这家伙鼓动他说什么“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于是他就回了家乡。上面这一段就是描写他得意洋洋的显摆过程。网上有白话翻译:

      起初,朱买臣被免了职,正等待着皇帝重新任命,日常就在会稽郡邸的守邸人那里借住吃饭。朝廷授与会稽郡太守官职,买臣穿上过去罢免时的衣服,怀揣系着绶带的官印,步行回到郡邸。逢着上计的时候,会稽郡办上计的官吏正一起聚着饮酒,对买臣都不屑看上一眼。买臣走进内房,守邸人就和他一道吃饭。吃到快饱的时候,买臣稍微露出那系着官印的绶带,守邸人觉得那东西很奇怪,就上前拿着那绶带,端详着那方印章,正是会稽太守章。守邸人吃了惊,走出屋外告诉了上计掾吏。掾吏们都喝醉了,大叫大喊道:“胡说罢了!”守邸人说:“你们试把它拿来看看吧。”那位平素轻视买臣的旧相识走进室内看了官印,(吓得)回头就跑,高声嚷道:“的确如此!”在座的人(这才)惊慌害怕起来。

      从上面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印很重要,不过绶带却更容易引人注目。

      待续。。。

      关键词(Tags): #金石书画#印章
      • 家园 谢太傅赐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面壁又有问题了。。。

        买臣稍微露出那系着官印的绶带,

        一直有个问题:如果官印是系着保管的,那么磕磕碰碰的难免有磨损,而且容易丢失;再者那印泥沾着衣服也有些不爽吧。

        还请雪个兄或其他前辈说明下,谢谢啦。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咦,这次怎么又没你的份儿?

        • 家园 真正的印泥在唐以后才出现(重复,请删)

          隋唐时期,纸张普及,公私书信渐渐改用纸,简牍也就退出实用领域。人们用水调朱砂于印面,再印在纸上。这就是印泥的雏形。由于水干后朱砂容易脱落,后改用蜂蜜等等,到了元代,人们开始用油调朱砂,并不断添加材料,之后便逐渐发展成熟,主要原料是朱砂、艾绒、蓖麻油、冰片等调和而成,和现用的办公印泥不同,那是石油产品,活活。

          再说印的携带,古代留下的印章,官印私印上端大多都有小孔 ,并有装饰物,有等级的兽类……主要作用是便于穿绳携带;记得古代官服中有一项“紫金鱼袋”啥的,估计就是放印章的,官职的大小和色彩花纹有联系,和清代官服中的“补子”同一道理。

          汉代时期的印,是真正用泥的!

          和老外的“火漆”很相似。

          等我找图来,大家一看就知道。

        • 家园 唐才出现印泥,汉代不用考虑污染衣物的烦恼

          隋唐时期,纸张普及,公私书信渐渐改用纸,简牍也就退出实用领域。人们用水调朱砂于印面,再印在纸上。这就是印泥的雏形。由于水干后朱砂容易脱落,后改用蜂蜜等等,到了元代,人们开始用油调朱砂,并不断添加材料,之后便逐渐发展成熟,主要原料是朱砂、艾绒、蓖麻油、冰片等调和而成,和现用的办公印泥不同,那是石油产品,活活。

          再说印的携带,古代留下的印章,官印私印上端大多都有小孔 ,并有装饰物,有等级的兽类……主要作用是便于穿绳携带;记得古代官服中有一项“紫金鱼袋”啥的,估计就是放印章的,官职的大小和色彩花纹有联系,和清代官服中的“补子”同一道理。

          汉代时期的印,是真正用泥的!

          和老外的“火漆”很相似。

          等我找图来,大家一看就知道。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