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不被原谅的老师--范美忠 -- 静然如此

共:💬259 🌺63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北大教授批范美忠:诚实而不知耻就没救了

      “我们这个时代在某些方面是比以前更诚实了,但不能由这一点就说我们道德在爬坡,在上升。因为一个社会的品德是好是坏,取决于道德的总原则——善恶,是善多还是恶多,不是取决于诚实和虚伪。诚实和虚伪不是道德原则,是道德规范。”

      http://news.sina.com.cn/s/2008-06-13/064815735734.shtml

    • 家园 范跑跑君的问题首先在于他是从工作岗位上逃跑

      不谈道德良心方面的问题,范跑跑君的行为也是必须遭到谴责和处罚。首先因为他是从岗位(on duty)上逃离,没有尽到职业责任,由此带来加大了学生的危险的后果。

      作为正在上课的教师,他的岗位就在教室。他当时不仅仅有授课的责任,还负有管理课室和在能力范围内保护未成年人安全的责任。比如,如果两个学生忽然打起架来,范跑跑先生负有制止打架的责任。如果其人袖手旁观充分给予学生打架的“自由”而因此造成一方学生受伤,那么作为教师的范跑跑是要承担责任的。

      同理,发生地震的时候,一拥而出的学生很容易发生踩踏等事故,作为老师负有疏导和指挥的责任。

      在公共场合,人们对相互的个人安全并不负有太多责任。地震来袭,一个人先跑出去,即使因为他跑在妇女儿童之前而受到道义谴责,他在法律上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但是教室和其他普通的办公室等场合不同,在这里教师和学生的责任完全不同。在教室这个特殊的地方,教师负有保护学生的基本安全的责任。谭千秋老师的英雄行为固然已经远远地超出了法律上对教师的要求,但是指挥组织学生疏散却完全在教师的责任范围之内。范跑跑君未能尽到责任,应当受到纪律甚至法律处罚。

    • 家园 范跑跑已经得到了他的道友们给他的新封号"思想烈士"

      http://you.video.sina.com.cn/b/14296507-1302051494.html###

      说实在的,看到这个录像真有给这家伙一个嘴巴的冲动。尤其是自称“思想烈士”的时候。

      另外,那个光亚学校也很可疑,来得几个老师怎么都是一个什么自由啊什么的腔调,好像是一个泡菜坛子里出来的。

    • 家园 说句挨砖的话 我觉的这厮 在跑还是不跑 上没做错什么

      跑了就跑了 但事后还叽叽歪歪 有点烦了

      没有过类似经历的人 对范的任何指责都是可笑的(对楼主我还是很钦佩的,你有资格)

      • 家园 【文摘】没有渺小,如何体现伟大——联合早报网主编评范跑跑

        这篇文章最有价值的在于其剥洋葱的方式:

        第一层:

        “地震了!跑吧!范美忠!”听起来没什么问题。这是“范跑跑”和癞蛤蟆一样的地方,没有什么可骄傲的,但谁也不能说有错,因为这个选择题,连癞蛤蟆都会的。

        第二层:

        “地震了!抱起自己孩子跑吧!范美忠!”听起来动人,甚至可以作为父母舍身救子的故事传承下去。

        第三层:

        "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请那位认识的朋友提醒一下美忠妈,她儿子对父母的孝道上,平日应该没有问题,但是要有点生死的考验的时候,就可能出现“地震来了!丢下妈妈跑吧!范美忠!”这一幕。

        第四层:

        “地震了!丢下别人的孩子跑吧!范美忠!”听起来就很刺耳了。听到这种说法,把孩子托付给学校的家长肯定要问候范家的无数长辈。

        剥洋葱的结果是

        “范跑跑”是一个真小人。

        作者接着论述到:

        一个真的小人,我们可以理解,但既不必捧更懒得摔。因为他和我们芸芸众生一样,站在低谷里,仰望着那些身体力行,以生命实践师德的楷模们。

        真小人的渺小和普通,是为了衬托真英雄的伟大,正如黑暗之衬托光明。

        是人都有逃命的本能,才能够衬托出那些压抑了逃命的本能,为了学生放弃自己逃生的机会,放弃拯救自己的孩子和家人的机会,用生命撑起学生逃生的空间的老师们的宏伟群像。

        结论:

        [SIZE=3]

         没有渺小,如何体现伟大。

         这是“范跑跑”事件唯一的意义。

        [/SIZE]

        全文见跑吧!范美忠

        • 家园 这个推理逻辑是有问题的。

          主要的问题在于:

          1.假定范是一个完全理性、自制的人,从地震、到发文。

          2.只看了范在跑时的行为,没有讲平时范的表现列入评估体系。

          同样的事情,我来剥洋葱的话,会是这样:

          1. 范跑了,这是本能的慌张反应。 之前有告诉同学“地震、不用怕”,突然意识到是大地震、性命可能不保、撒丫子开跑。

          2.平时自己认定是导师、启蒙者高大形象,这次跑跑和平时相距太大,心理自卫开始:“偷书怎么能是偷呢?”“我跑只是本能,怎么能是胆怯、慌神呢?”,作证就是“我没做错什么”“那种情况下,我只救女儿”

          3. 开始发挥读书人的优势,理论上找根据了:我是自由主义、故意要这么写、反中国几千年传统。开始胡说八道了。

          4. 平静期,反思。考虑到自己脸皮的道歉。佐证就是辩论的最后有条件、自斟逐句地道歉。

          结论:

          1. 范也是地震的受害者。但对范这样的读书人来说,损害不来源于财产的损失,来源于自我形象、认定的破坏。评论范,要考虑他的心理、还有真实环境下的历史、开放性环境,而不只是假定的有限、约束条件下。

          2.范跑是人性本能,但范发文自辩是反人性的。心理上说,他选择了一条错误的对待错误的自我重建道路,就是否认、掩饰、攻击。

          而正确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正视事实:自己跑了。承认现状:自己胆怯了。有了这两条,其他的不敢保证,但再遇突发时间,至少不会慌张了。相似的情况就是士兵上战场,经历过的士兵都会变的沉着、冷静。

        • 家园 谢谢 花

          因为人性乃是灰色,总夹杂着从黑暗的进化过程中甩不开的黑暗“兽性”,也有经过多年圣贤书的陶冶和培养形成的光明“神性”。

          不必去记得和我们一样的“范跑跑”。

            我们应该记得的人很多:

          # 用双臂死死地护着身下4个孩子的谭千秋老师;

          # 救下了13个学生后殉职,留下1岁半女儿成孤儿的严蓉老师;

          # 紧抱两个孩子的手臂僵硬,唱着“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的张米亚老师;

          # 已经逃生却再返回教学楼引导学生疏散罹难的吴忠红老师;

          # 生命最后定格:胳膊下各抓了一个孩子,身子下还护着几个孩子的汤宏老师;

          # 抱着学生撤离时被砸断双腿,胸部受重伤,还在叫“快救学生”的苟晓超老师;

          # 双手环抱将三名学生紧紧搂于胸前,身体被砸了成三段的向倩老师;

          # 用后背挡住了垮塌的水泥板救孩子,自己殉职的瞿万容老师;

          # 临死胸前护着三个幼小学生,双手紧紧地各拉着一个学生的杜正香代课老师;

          # 已逃生,为救两名学生返身冲进猛烈摇晃的教学楼内而殉职的吴忠洪老师;

          # 救出自己学生,却舍弃了亲生娃娃的聂晓燕老师;

          # 机智地保护了59名学生,却失去了自己的宝贝女儿刘宁老师;

            等等等等......

            没有渺小,如何体现伟大。

            这是“范跑跑”事件唯一的意义。

      • 家园 搞错了指责的意义

        教师法规定了教师保护未成年人的义务,可以说范某范某抛下学生逃跑如果是违反了他的职责,如果违反了职责还是没有做错,这个世界上就不知道什么叫做做错了。

        指责范的人不是什么可笑,我相信这里指责范某的人不会从范某身上得到任何实际好处。这和那种鼓动别人去死好为自己档箭那种道德杀人有本质区别。恰恰相反,指责范某的人不是想让范某为自己或者未自己的儿女去挡住塌下来的屋梁,而是在思索自己在类似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做,否定范跑跑就意味着否定自己可能会发生的放弃责任的行为,固然谁也无法预计本能冲动下会做何种选择,但如果之前理性已经做好准备,那么本能冲动之下放弃责任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 家园 教师法规定了教师保护未成年人的义务?

            第二章 权利和义务

            第七条 教师享有下列权利:

            (一) 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二) 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三) 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四) 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五) 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六) 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第八条

            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二)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三) 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四)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六)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第九条

            为保障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提供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教育教学设施和设备;

            (二)提供必需的图书、资料及其他教育教学用品;

            (三)对教师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

            (四)支持教师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http://www.nuaa.edu.cn/xcb_web/law_study/jiaoshifa.htm

          ------------------------

          I cannot find this obligation in the law.

    • 家园 这不是老师不老师的问题

      不知道范先生对于“妇女和儿童先上救生艇”这句话会怎么看?

      我们可否回忆一段历史,真实的泰坦尼克号的沉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12年4月14日深夜,冰山撞上了泰坦尼克号。。。

      美国女作家海伦听到船长爱德华·史密斯大声下着命令:“让女人进入救生艇,男人留在后面!”

      当时“泰坦尼克号”上一片慌乱,海伦邂逅初遇的恋人富有的美国艺术家爱德华·肯特将她护送到了6号救生艇旁边,尽管海伦哭喊着要留在爱德华身边,但在爱德华的反复劝说下,海伦哭泣着登上了6号救生艇。在生离死别的时刻,海伦将一只银制小酒瓶和一张她母亲的袖珍画像交给了爱德华,海伦在回忆录中写道:“他默默接过我的礼物,离开了我的视野,此后我再也没有见到他。”

      当救生艇载满妇女和儿童时,海伦在回忆录中披露了妻子和丈夫、母亲和孩子分别时的悲痛场景。海伦写道:“一个妻子哀求说:‘船长,看,我的手臂绑着绷带,我丈夫必须和我一起走,否则将没人照顾我。’然后她得到的回答是:‘没有一个男人允许登上救生艇。’这对夫妻就这样活活分开了。另一名妇女恳求说:‘我太老了,需要儿子照顾我。能让他上船吗?’得到的回答仍然是:‘只有女人能上救生艇。’”

      海伦还在回忆录中披露了船长命令所有在轮机房工作的船员们一起走下甲板,到机舱中等待死亡的场景。那些船员本来准备等待命令,每人跳进一艘救生艇操纵载满妇女儿童的救生艇离开“泰坦尼克号”,但却等来了这一道“死亡命令”。海伦写道:“船长对他们说:‘到(机舱)下面去,男人们。你们每个人,都到下面去。’所有船员都默默无声地遵守了他的命令,没有抗议,没有抱怨,没有反抗,他们走下机舱,从生走向了死。他们知道,一旦他们走下机舱,他们将再也不会活着上来了。”

      海伦和数十名其他妇女和儿童坐在救生艇中,眼睁睁地看着“泰坦尼克号” 缓缓地沉入黑暗的海水中。

      。。。

      最终,“泰坦尼克”上2200多名乘客和船员中有1513人丧生,生还者绝大多数是妇女和儿童。

      由于有“妇女儿童先下”的规定,甲板上丈夫吻别妻子和孩子,帮助她们乘上救生船。还有许多妻子与丈夫依依惜别,有的甚至拒绝上救生船。

      最后一条救生艇离开的时候,有三个丈夫陪伴着他们的妻子登上救生艇,然后离去,把位置让给了女人和孩子,他们是Colonel Astor, Mr. Thayer, Mr. Widener。

      Mr.Thayer帮助他的妻子,侄女登上了救生艇,当他把自己的儿子放上救生艇的时候,这个男孩子拒绝了,把位置让给了另一个孩子,他要和自己的父亲在一起。

      这个孩子,John B. Thayer,目睹了他的父辈们的最后时刻。这些多半富有声望和财产的男人们,穿着优雅的晚礼服,站在逐渐倾斜的后甲板上仿佛去远航向亲人告别。

      他们没有哭泣,甲板上是奇异的沉默。在船被淹没之前,船上的乐队一直在演奏,船上的灯也一直亮着。

      最后的时刻到来了,泰坦尼克号逐渐垂直起来,人们再也无法站立,到处是滚落的人们大声呼喊 -- “我爱你”的声音。

      父亲轻轻地对儿子说了最后一句话-- "Swim to a boat my boy"

      John B. Thayer在冰水中游泳,最终为一艘小艇救上赶来的卡诺帕斯号轮船。

      不是没有过困惑和混乱,在14号救生艇被放下的时候,有几个男人冒充女人试图登艇,被二副用手枪制止。有几个男人拉着自己的妻子,表示宁死也不分开。这时,史密斯船长出现了。

      'Get back there, you cowards,' he roared. 'Behave yourself like men. Look at these women. Can you not be as brave as they?"

      (“退回去,你们这些胆小鬼”他喊道“做得象个男人,看看这些女人,你们难道还不如她们勇敢?”)

      "The men fell back, and from that moment there seemed to be a spirit of resignation all over the ship. Husbands and wives clasped each other and burst into tears.

      "I did not hear an outcry from the women or the men. Wives left their husbands' side and without a word were led to the boats. One little Spanish girl, a bride, was the only exception.

      She wept bitterly, and it was almost necessary to drag her into the boat. Her husband went down with the ship.

      (男人们退后了,从这一刻起,辞让的空气开始在全船升华。丈夫和妻子们拥抱抽泣。“我不曾听到男人或女人哭喊的声音。妻子们被从丈夫身边带走,无声地走向救生艇,只有一个金发的西班牙女孩是个例外,她哭得如此厉害,以至于只好把她拖进救生艇里。她的丈夫与船同沉”)

      泰坦尼克号的史密斯船长,大副皆没有选择逃生,和这条船同难。

      不只是男人有这样的勇气。Astor上校将妻子送上16号救生艇。当明白后面的人不可能有救生艇了的时候,Astor夫人从容地挽起丈夫的手臂,走向了大船的另一舷。人们最后看到他们的影子,是两个人的头靠在一起轻轻低语。

      当爱德华·肯特的尸体被人发现时,救生人员在他的口袋中找到了一个银酒瓶和一幅镀金小画,银酒瓶上刻了一行字“忠诚但不幸”———这行字正是海伦所在的“丘吉尔家族”的座右铭。

      人,总有一死的,纵然上了救生艇,也可能被沉船的漩涡吞掉,也可能被维持秩序的二副用枪打死,也一定会在几十年后与泥土同归。泰坦尼克号的男人们,在卑怯和尊严的死亡之间,选择了后者。“妇女和儿童先上救生艇”这条准则,在古今无数次海难中被男人们遵守。他们在生活中或勇敢,或猥琐,都是普通的人。

      然而他们那样去做了。

      其实,今天在电脑前面的男人们,在那样的情况下,即便心中有怯懦,我相信多数也会步他们的后尘。

      这和信仰,教育,国籍与贫富无关。

      把你和四十几个童稚的孩子同放在险境下,你会怎样做?你会不会推开孩子们来获得自己的生路?

      拍拍良心,不要侮辱自己,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做出同一个选择!

      不需要这样讲的人有多伟大,只因为这样讲的人是普通的男人而已。

      可以相信,泰坦尼克上的人们,大多都是我们今天所说到的“自由主义者”。而这些“自由主义者”的表现,让范先生对自己的辩解变得骤然苍白。

      这不是一个自由主义者的问题。

      这也不是一个教师的责任的问题。

      这是一个近乎于人与野兽的区别的问题。

      元宝推荐:晨枫,landlord,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